医院文化内涵研究论文

2022-04-20

摘要:洪门是我国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民间社团组织,在“反清复明”的口号下进行秘密活动,为辛亥革命和抗日救亡运动作出过贡献。洪门文化内涵丰富,应进一步挖掘整理,使海外洪门在团结侨胞、加强与祖国的联系、参加祖国经济建设、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等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医院文化内涵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医院文化内涵研究论文 篇1:

探析宗教寺观社会功能的开发

摘 要:宗教寺观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有必要开发其社会功能,扩大其社会影响,从而得到社会大众广泛认同,从而传承和保护这些文化。在此过程中发挥它们社会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正是基于此背景下对宗教寺观如何能够发挥其社会功能及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做了简要的探究。

关键词:宗教寺观;社会功能;文化内涵

寺观本是宗教人员修行和传教的场所,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和社会地位,往往拥有诸多精美绝伦的建筑和脍炙人口的名人事迹,成为了宗教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目前许多宗教寺观都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宗教寺观这类文化遗产的“商业化”现象着实让人担忧。如宗教文化遗产周围甚至遗产内摆摊设点,就如同一个商业场所,更有甚者,有人冒充的修行者变相索取 “香火钱”,这不仅极大的损害了游客们的旅游观感,也有损修行者之名,更是对其宗教文化的极大破坏。

本文正是基于此背景下探究并分析宗教寺观如何发挥其社会功能,以达到改变人们在开发保护宗教文化遗产时的唯经济效益观,能够使其文化作用对社会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从而最大限度的开发宗教寺观的社会功能。

一、宗教寺观的社会功能

社会功能是指个体作为社会成员发挥作用的大小程度。由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文化传递功能、娱乐功能等部分组成,同时根据美国当代社会学家罗伯特·金·默顿提出的“潜功能”的概念,又可以分为社会潜功能和显功能。按照默顿的说法:“社会功能指的是观察到的客观结果,不是指的主观倾向(目的、动机、意图)”就是说,社会功能既包括那种行动者主观上追求而得的结果,也包括主观上没有追求,但却真实地、客观地存在着的社会后果,前者称之谓显功能,后者我们则叫它为潜功能。

(一)宗教寺观社会功能的概述

宗教寺观的社会功能即宗教寺观对于社会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对于宗教寺观而言,它的宗教职能与作用,便是它的显功能,而宗教职能与作用之外的、其“不曾如此打算”而又确实地对社会产生直接间接的影响的一切社会作用或客观结果,便是它的潜功能,而这种功能主要是存在于社会中的。

本文着重研究和探析以社会潜功能为主的宗教寺观社会功能开发。因为其既能产生积极的社会作用,即默顿所说的“正功能”,也有不利于社会团结稳定发展的消极功能,即“反功能”。这些社会潜功能特别是在近十几年来,随着宗教热,旅游热的出现,正反两个方面的功能都有突出的表现,研究它们,重视它们并正确的将其正功能予以开发是十分必要的。

(二)宗教寺观的社会功能

宗教寺观的社会功能集中表现在社会协调和文化传递上,其所具有开发价值的社会功能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教化的功能,宗教寺观为了培养职业宗教者、完成信教使命而举办的寺庙教育,尽管教授的内容仅局限在经文经义,但从一定的程度上扮演了旧时私塾的角色,为普及文字扫除文盲发挥了独特的功能。

2、道德约束的功能,宗教寺观通过对宗教教义的宣传和宗教人士的威慑、影响,在普罗大众心中形成一条道德红线,这样有助于防止、制止不良社会行为的发生,具有道德、信仰的社会控制功能。

3、社会凝聚的功能,宗教寺观本身作为一个群体的象征以及举办宗教仪式等场所,强调并促进着群体成员的集体意识,巩固且加强着特定群体的凝聚力推广到社会之上便对社会起到了一种凝聚的作用。

4、社区交流中心的功能,宗教寺观周边集散着诸多社区,寺观在此扮演了一个信息集散和交流中心的角色,其间传递着社区内外的各种信息,便于人们交流思想与感情。

5、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功能,宗教寺观为了完成宗教使命而利用、创造、发展了民族民间文化,从而形成了民族民间文化的博物馆、图书馆、研究所,无形之中保存和发展民族民间文化的精华。

6、精神疏导的功能,宗教寺观为信教群众提供与神对话、交流(祈祷、忏悔、许愿、诵神……)的场所,满足其精神与心理的需求,使其获得精神上的慰籍、平静、寄托、平衡、满足,从而扮演了精神治疗医院、心理康复中心的角色,具备减压阀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也为社会消除了潜在的隐患。

7、社会救助的功能,宗教寺庙出于宗教善行的目的,常有赈灾济贫、扶危救难的制度或行为,每逢大灾之年,寺庙便是走投无路者的避难所。在伊斯兰教中,赈灾济贫是清真寺的一种制度,穆斯林群众以“课”的形式定期交纳一定的钱财,用途之一便是救济,带有明显社会救助的特点。

二、宗教寺观在开发社会功能时存在的问题

(一)开发有名无实,商业气息浓厚

近年来,由于宗教热、旅游热的兴起,宗教寺观的管理者和经营者们看准商机,不断下大力气,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的打造宗教旅游景区,其中不乏通过发掘和开发其宗教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的案例。但是随着调研结果的分析,这些案例中广泛存在着借开发寺观社会功能、保护其宗教内涵文化为借口,实际上却仍以取得经济收益为主要目的现象。尽管如此,但并不能否认其出于开发和保护这些社会功能与文化内涵的本心,或是为了开发而开发的可能。可见,宗教寺观的商业化现象的加剧,使得清修之地变得有名无实。这不仅仅阻碍了其社会功能的开发与利用,更是对其文化内涵的破坏。

(二)开发深度广度不足,时代性不强

已被开发的多数宗教寺观仅满足于建庙塑像,置炉设箱的基础性开发,在大多数佛教景点,佛教人员所做的无外乎诵经、为进香者祈祷、发放一些经义小册子、维持秩序等活动,却很少为游客进行讲解。这样游客很难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更不用提这些文化内涵所对他们所产生社会功能。不仅如此,在宗教寺观诸多的社会功能中,有许多正在慢慢退化,如随着新中国成立至今,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寺观的教育教化功能正不断弱化,若在对其进行开发,显然就与时代存在了脱节的现象。

(三)政府监管缺失,从业人员鱼龙混杂

所谓做一行精一行,无论是导游还是寺观内的僧侣道士都要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与内容。然而,由于政府这一监管层面的缺失或者监管不到位,使得广大游客置身其中,无论是身着袈裟道袍的出家人或是西装革履的工作人员专业文化素质和个人素养不高,一些导游,能“游”不能“导”,使得游客只能游览而无法了解其中文化内涵,或者是寺观中压根没有神职人员形成了主体缺位的窘境等等。上述的这些现象不但无法将寺观的文化历史传播给社会大众,更使得宗教寺观在发挥社会功能上面临着重大的问题和困难。

三、解决开发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合理开展宗教寺观的“商业化”活动

尽管宗教寺观的“商业化”进程和经济开发活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其文化内涵,不利于其保护,更不利于其很好的发挥社会功能。但就我个人认为,宗教寺观这类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不能也不应该排除企业的参与,原因有二:首先,此类文化遗产数量多,投资大,政府或其本身的僧侣缺乏足够的资金对它们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维护修缮;其次,企业可以运用其商业运作的手法,有益于这类文化遗产向市场和社会的推广,从而扩大其影响和受众,也能更好的发挥其社会功能。

(二)全面合理对宗教寺观的社会功能进行开发

诚如上文说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宗教寺观的许多功能正在逐步的弱化,有所取舍地开发宗教寺观的社会功能,保持高度的时代性,才能更好发挥其作用。同时开发其本身固有文化内涵,也有助于社会功能更好地作用社会。这些文化体现在其宗教本身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建筑、艺术等等,所谓的宗教寺观只不过是这些文化的一个集中反映和表现。因此将这些方方面面的文化内涵设计成相应的文化产品,然后在有机的同这类文化遗产本身相结合,使得其本身有了可以表达文化内涵的渠道和途径,如此就能将这些文化作用于社会对社会大众产生社会功能。

(三)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宗教寺观的社会功能品质

当下宗教寺观的经营有一个奇特的想象即寺庙道观不见僧侣道士而是各种各样的工作人员。寺观离开僧职、道职人员就像学校教师一样,因为对于寺观来说僧侣道士是它们的主体,对于佛法道理的阐述莫过于他们更为专业,而当下的情况是这些身着袈裟道袍的出家人或是西装革履的工作人员专业文化素质和个人素质都有待提高,这样既不能满足其对社会功能的开发,也无法提升其品质。因此应当鼓励专业人士参与运营,使香客游众告别走马灯式的观光,增强旅游观感和融入度。这样可以更深刻的理解这些文化遗产留给他们的文化内涵,使得社会功能更好的作用于社会。

四、结语

宗教寺观以其独特的本身和承载文化内涵,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给予它们更多关注的同时,应当深刻地意识到,对其开发的目的是对它们及所承载文化内涵的保护。但是若想文化得以保护和永存,唯一的办法是社会大众对它的认同和主动参与,这样才能使文化永葆不朽的生命力,这就必须要求我们在当今社会之中要能更要会发挥它们的社会功能,影响更多的民众而被他们认同。

基金来源:西安文理学院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

作者:何山

医院文化内涵研究论文 篇2:

以洪门文化为平台,开创侨海工作新局面

摘 要:洪门是我国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民间社团组织,在“反清复明”的口号下进行秘密活动,为辛亥革命和抗日救亡运动作出过贡献。洪门文化内涵丰富,应进一步挖掘整理,使海外洪门在团结侨胞、加强与祖国的联系、参加祖国经济建设、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等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洪门文化;侨海工作;新局面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5.02.016

[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审议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指出:“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研究新时期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特点,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1]中央精神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洪门文化指明了方向。

“洪门”是在我国近现代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民间社团组织,至今仍然活跃在海外侨界和港澳台地区,一直在为团结广大侨胞、维护侨胞的正当权益而努力工作,也为加强祖国与海外侨胞的联系、宣传祖国的进步和发展、促进祖国统一等作出了突出贡献。洪门文化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需要我们用正面的眼光对其进行全面细致深入的研究,积极发挥它的正能量,以洪门文化为平台,研讨在新形势下开展侨海工作的新举措,开创侨海工作的新局面。

一、海外洪门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一)早期洪门强烈的反清复明色彩与孙中山先生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有相通之处

洪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并且至今仍在海外侨界中十分活跃的群众组织。关于洪门的起源,史家各有其说,有的还带有浓郁的神秘色彩。不过比较接近史实的说法认为,洪门是由抗清名将郑成功创始的,所以洪门具有鲜明的反清复明的政治色彩,洪门中流行的歌谣中就明白地喊出“替天行道神共鉴,诛灭清贼转明朝”的口号,这与后来四处奔走、立图创建民国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主张有着相通之处。

孙中山先生青年时代在求学中结识的好友郑士良、尤烈等都是与洪门交往很深的人,洪门的反清思想通过这些人给孙中山很大影响,在日后的革命活动中,这些影响日益显现。比如在组织形式上,孙中山先生就沿袭了洪门秘密结社的做法,他在成立同盟会时亲自拟定的接头口号“问何处人?答为汉人,问何物?答为中国物。问何事?答为天下事”[2]25,与洪门的“切口”十分类似。在政治纲领的拟定上,也表现出与洪门有一脉相承之处,比如兴中会的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鉴察”[3]。这实际上是把洪门的传统口号用当时比较流行的资产阶级通用的语言表达出来了。

(二)辛亥革命前后洪门为中华民国的诞生有过突出贡献

明朝灭亡后,很多怀着反清复明志向的明朝遗民流落到海外,继续他们的斗争,并且把活跃在大陆民间的帮会组织洪门也带到了海外,借以组织和扩大自己的力量,洪门在华侨中的影响遂逐步扩大。这个时期的组织开始时称为“洪门”。为有利于组织存在,对外则称“互济会”,后来势力逐渐壮大,称为“致公堂”,据统计,当时百分之九十的华侨都是致公堂的成员,可见在侨界中影响之大。

致公堂虽然在侨界有一定的凝聚力,但组织较为松散,没有形成系统的组织章程,尤其是政治理念比较模糊,各组织之间缺乏联系,只是停留在互济互助的层面,还没有真正形成一种政治势力。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前的一系列革命活动均因各种不同的原因而告失败,遂流亡海外,北美的致公堂引起了孙中山先生的关注。而致公堂本身具有的朴素的革命本质使得双方一拍即合,更为可贵的是,孙中山先生还运用他的思想提升了致公堂的革命理念。

为了使洪门转型为民主革命的组织,经洪门前辈钟水养介绍,孙中山先生于1904年冬在美国檀香山加入了洪门,并尊为洪门的“洪棍”,这是一个在洪门中相当高的阶级。孙中山先生利用这个地位和洪门的高层领导联络感情,并对洪门的思想建设和组织提出两个建议:一是将“反清复明”的政治主张改为“民族大义”,支持在国内实行共和;二是将秘密结社组织浮出水面,改为社会公开的政治公益组织。洪门接受了孙中山先生的思想,这对以后的洪门,也就是以后的致公堂的发展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组织性质也有了新的飞跃,这一转型也为以后致公堂转型成为致公党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孙中山先生还协助洪门致公堂重新修订致公堂的章程,并进行洪门总注册,使洪门致公堂成为一个政治性、组织性、纪律性更为坚强的革命组织。

致公堂当时对辛亥革命所作的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批优秀的致公堂青年追逐孙中山先生,潜回国内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护法、起义等革命活动,不少人为之献出宝贵的生命,最为著名的是洪门英烈秋瑾女士。而国内的洪门子弟也纷纷加入起义斗争中,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广州第一次起义,是以广东当地的洪门力量为骨干的,后来的萍浏之役、广州之役、惠州之役、镇南关之役、黄花岗之役,参加的士兵大多为湖广地区洪门成员。而辛亥革命首举义旗的孙武、向松波、金兆龙等人,皆为洪门菁英。二是致公堂的成员为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踊跃捐款,用财力给予支持。据不完全统计,孙中山先生在美国旧金山市接受了美洲华侨七万人捐助的款项共计21万美金,这笔巨资对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所发挥的作用,是可以想象的。

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先生再次赴海外筹款,美洲洪门弟兄积极响应。数月内共募得六七万美元,加拿大洪门首领陈文锡为急革命所难,不但成立筹饷局,积极展开募捐工作,最终竟将致公堂房产向银行抵押,贷款3万元,汇回香港,此乃为黄花岗之役经费的主要来源,致公堂对革命的贡献,可见一斑。

(三)抗日战争中海外洪门为坚持抗战作出了牺牲

抗日战争爆发后,海外洪门密切关注着国内的战局,和国内同样是同仇敌忾,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九·一八”事变以后,海外洪门组织立即发出号召,要求洪门子弟积极投入支援国内抗战运动中去,特别是美洲洪门致公堂领袖,也就是后来成立的中国致公党第一任主席司徒美堂先生,不顾年老体衰,以古稀之年,车马劳顿,长期奔走于北美及中南美诸国侨界,揭露日军侵略暴行,联合海外侨团组织,运用各种方式进行抗战宣传工作,并积极进行募捐活动,筹集了大批捐款,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41年,捐款总数达630多万美金,按当时价格,可购买战斗机63架[2]46,由此可见贡献之巨大。

淞沪抗战爆发后,司徒美堂亲率海外侨界代表团奔赴上海战场,冒着枪林弹雨,在火线上慰问英勇杀敌的十九路军,大大鼓舞了将士们的斗志。

“七·七”事变以后,全国人民义愤填膺,海外侨胞也无不摩拳擦掌, 纷纷要求回国投军,报效祖国。洪门在华侨青年中组织华侨义勇军,远渡重洋,赶赴上海,投身抗战。当时滇缅公路是抗战最困难时中国与外界的唯一补给线,而国内更为紧缺的是汽车驾驶及维修人员。国内有关方面电告海外侨界,希望帮助招募机工,海外洪门得知这一消息后,积极动员东南亚华侨机工来到仰光,担负起这个光荣使命,在高山大峡中,冒着敌机的炮火,不畏艰险,向国内运送了约50万吨军事物资。截至1942年5月滇缅公路彻底中断,华侨机工共牺牲1 000余人,其余人员有的继续为美国盟军服务,有的投奔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从事驾驶、维修、翻译等技术性工作,在抗战史册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2]48。

(四)洪门至今仍然是海外侨界中主要的社团组织,在侨胞中具有一定的凝聚力

19世纪下半叶,我国东南沿海以客家为主的华人,开始陆续漂洋过海,来到异国他乡谋生。在侨居国从事修路、挖矿、种植等最苦最累的工作,收入微薄,生活艰难,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受到歧视和凌辱。在华侨中也有一些因清廷追捕而逃到海外的洪门人士,他们遂在华人族群中设立堂口,发展成员。由于以“锄强扶弱,除暴安良”为口号,加上为侠仗义,打抱不平,堂内以兄弟相称,主张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在华侨中深得人心,迅速扩展,及至辛亥革命前夜,华侨中百分之九十都加入了洪门,洪门成了华侨中最主要的社团组织,影响日益扩大。中华民族一向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天地君亲”的组织观念,所以华侨有在侨居地抱团取暖、形成组织的需要,以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和生存空间。洪门当然是适应华侨这种需要的首选,所以能在全世界华侨中蔓延并逐渐壮大。

洪门在侨胞中积极进行扶贫济困,凡加入洪门者,均以兄弟相称,平等相处。失业及无家可归者,可在堂口内食宿。经营缺乏资金者,可由堂内代为筹款,盈利后奉还。遇到问题,小至排难解忧,大至抗日救国,洪门都积极参与,以为己任,在维护侨胞的休养生息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华侨可以信赖的家园。

为了改善洪门在侨居国的生存环境,使洪门能更好地为当地社会所接受,洪门对外宣称与西方社会广泛认可的共济会是一家,并且把共济会的徽号拿来使用,这使得西方人士认为洪门就是中国的共济会,从而产生同情、共鸣和好感。为了适应西方的政治社会,洪门还聘请当地有名望的社会活动家为法律顾问或律师。比如北美的洪门就曾长期聘用后来任美国总统的富兰克林、罗斯福为法律顾问,这对维护洪门的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改变洪门秘密帮会的形象,洪门组织纷纷浮出水面,改组、登记为合法的政党。1945年初,在司徒美堂的策动下,美洲洪门致公堂宣布成立“中国洪门致公党”,公开要求“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政,还政于民,召开国民代表会议,成立民主政府”,和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不谋而合。美洲其他的洪门致公堂组织也纷纷仿效,改为致公党。致公党遂成为与国内新民主主义国民运动相呼应的海外进步势力,并力图参与国内政治活动。经过曲折斗争,最后司徒美堂终于走上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道路。而加拿大、中美洲诸国以及澳大利亚等国的洪门则成立民治党,在亚洲,菲律宾洪门成立进步党,泰国称大兄会,这些洪门政党目前在侨居国都十分活跃。海外洪门也认识到,要扩大影响、发挥作用,必须纳入当地主流社会,所以洪门积极参加社区公益事业,开展慈善活动,如赈济救灾、捐款、义卖等,还兴办学校、医院、老人院等,积极参加西方群众喜闻乐见的节日花车大巡游、嘉年华、选美等活动,洪门的舞狮、舞龙成了这些活动不可缺少的项目。洪门还宣传推广中国的武术,运用洪门特有的传统“大洪拳”、“小洪拳”等套路,传承弘扬中国武术文化,在西方青少年中很受欢迎。战后洪门更加热心投入美国两党竞选活动,日益成为影响得票率的重要因素,因此不少美国政治家为向华裔族群拉票而与洪门人士交友,洪门已经成为海外侨界不可小觑的政治力量。

二、正确认识洪门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挥洪门文化的正能量

洪门文化是根植于海外侨胞并且有着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形态,它和在海外侨胞中同样具有影响力的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一样,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洪门文化和属于地域文化的闽南文化、属于族群文化的客家文化、属于信仰文化的妈祖文化相比,尽管同属于平民文化,是作为主流文化的中华文化的亚文化之一,但洪门文化有其鲜明的特色,需要人们正确认识、挖掘和整理。

由于洪门成立之初就是隐蔽性的秘密组织,这就使洪门组织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加上洪门为了生存发展而被迫采取的一系列特有的组织形式,如口号、暗语、箴言、帮规、制度、手势、茶碗阵、仪式等,都是局外人所难以理解的。外人不明就里,再加上统治者为了对洪门镇压而采取的反宣传,就更容易让一般民众对洪门产生误解和偏见,普遍感到洪门诡秘莫测。洪门的主要群体来自下层劳动人民,本来在社会上就没有地位,这些因素都使洪门长期受到歧视,甚至被与黑帮画上等号。这种现象是很不正常的,应该还洪门本来面目,给予其客观公正的评价。

关于洪门文化的范畴,很难对其作出一个明确的界定。不过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洪门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比,属于主流文化中的亚文化;和精英文化相比,属于平民文化、大众文化;和庙堂文化相比,属于民间江湖文化;和正统文化相比,属于通俗文化。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洪门文化的这些属性,而贬低洪门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影响和作用。

我们认为,洪门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流文化的中华文化中的亚文化。中华文化是以儒家精英文化为主体,以平民文化为基础所构建起来的文化生态园。洪门文化属于平民文化,平民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基础文化,是主流文化的自然生态,它比主流文化的社会生态具有更强的社会功能和文化生命力,洪门文化之所以延续三百多年,正好印证了这一点。主流文化是平民文化系统化、礼仪化、经典化理性升华的产物,所以洪门文化作为平民文化,其价值取向、核心内容都顽强地与中华民族主流文化保持一致。主流文化反映了平民文化追求人道和民主的要求,满足了平民文化中普遍存在的天、地、人之间平衡的本位需求。所以平民文化与主流文化在社会伦理道德、宗法制度方面形成的思想观念是一致的,这一点在洪门文化中也突出地表现出来。

洪门文化的核心是“忠”、“义”二字,洪门初创时即以“反清复明”为口号,鲜明地表现出忠君思想和以汉族为正统的民族观念,这种政治诉求到了海外后,转化为对辛亥革命的全力支持和对抗日救亡运动的积极参与,是民族大义的具体体现。新中国成立以后,以司徒美堂为代表的海外洪门热心投身于祖国的经济建设。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海外洪门旗帜鲜明,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忱,由此可见,洪门的“忠”在新形势下有了新的内涵,那就是忠于祖国。

海外洪门成员大都是生活在中下层的穷苦民众,社会经济地位处于弱势,这就使他们更加需要团结互助,相互救助,接济最需要帮助的人,使“义”成了洪门最高的道德规范。由于洪门尊崇“义”,“义”就成了洪门达到组织上团结、思想上一致、经济上互助的有力保障。

海外侨胞在居住地常常受到土著文化的歧视和排斥,这就使华侨对自己的根抱有强烈的归属感。洪门适应了侨胞这种文化心态的需求,坚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使民族精神在海外得以振兴。尽管洪门也供奉五祖和关公等偶像,但封建迷信色彩比较淡薄,海外洪门更是如此,受传统礼教影响更少,组织较为民主,成员讲义气,嫉恶如仇,追求平等,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洪门的这种文化在海外洪门中表现更为突出。

海外洪门还以武术为载体,在侨居地传播中华文化,著名的“洪拳”即出自洪门,原为“反清复明”而习武,后被带到海外,遂得以传播。海外洪门人士在侨居地创办武术馆校,经常举行表演及比赛,在西方影响很大,被称之为“中国功夫”,加上洪门组织每逢西方节日的舞狮、舞龙表演,使中华文化在西方民众中更具吸引力。

“和”也是洪门文化的重要内涵,洪门主张凡事以和为贵。遇有矛盾,双方应以讲和的方式解决问题,到茶馆通过喝茶讲和,由中间人充当调停者是比较常用的方式,这种处理矛盾的方式也被带到了海外。

三、以洪门文化为平台,开创侨海工作新局面

海外洪门在侨胞中具有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也是海外侨界社团组织规模最大、时间最为悠久、最具影响力的。洪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内涵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世界各地的洪门弟子多达六千万之众[3],是侨海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我们在侨海工作中应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以洪门文化为平台,开创侨海工作的新局面。

(一)积极保护现有洪门文化的遗迹,抢救和发掘洪门文化的遗址和文物。如现存的被奉为洪门初创者之一的洪二和尚提喜禅师的供奉地福建省云霄县高溪庙、福建省绍安县庵龙镇存留的洪门五显大帝神庙等遗址,都具有十分宝贵的史迹价值,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对这些现有洪门遗址的保护工作,以加强海外侨胞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可以由文化管理部门在现存文物中,分割出“洪门文化”的新类别并加以界定,据此对洪门文化加以整理,遗址、文物均应由有关单位作抢救性的保护和发掘工作,以使本来就不多见的洪门史迹得以保留。

(二)积极派员组团赴海外参加洪门每年的两大聚会。所谓两大聚会,一是纪念“武圣”关羽生日的“单刀会”,二是农历七月二十五日为纪念陈近南在红花亭发动“反清复明”起义的“红花亭结义”五祖纪念日。另外,海外各主要洪门山堂的开山、山堂纪念日,也应派团参加,以加深相互理解和感情。过去由于国内对洪门认识抱有偏见,海外洪门寻访洪门文化遗迹的活动不便公开进行,而是借助其他名义,现在应公开欢迎或特邀海外洪门回国寻根问祖,同时接受他们对洪门遗迹修缮活动的捐助,以联络亲情。国内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也可以举办与洪门有关的纪念活动。如洪门的“单刀会”和“红花亭结义”两大盛典的发祥地山西运城常平村、湖北襄阳下普庵红花亭,都可以举办适当规模的纪念活动,邀请海外洪门团体参加,共襄盛举。

(三)组织以研究明清史为主和研究民俗文化的专家和侨务工作者创立“洪门学”或“洪门文化学”。开展对洪门历史、文化、现状及发展的研究,建立专门研究机构。创办以研究洪门文化为宗旨的刊物,以建立发表有关研究成果的平台,并有计划推出有关学术著作的出版。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有关部门在对文艺作品尤其是影视作品的审查中,应注意剔除涉及对洪门负面的渲染,比如封建迷信、暴力贩毒等。过去由于一些影视作品为博观众眼球而故意夸大这方面的内容,使得海外洪门对大陆政策产生误解,造成不必要的心结和误会,给海外联谊事业造成损失,这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四)积极宣传海外洪门参与祖国经济建设、坚持和平统一祖国大业所作出的贡献。一方面可以消弭某些人对海外洪门所持有的偏见,另一方面也使海外洪门获得精神上的鼓舞。鼓励和支持海外洪门以洪门组织的名义在国内投资,如捐资助学,兴建学校,参与公益事业,救助灾区,捐款捐物,或在国内投资,创办经济实体等。对于海外洪门的这些善举,政府应给予指导和支持,在政策上予以倾斜,提供方便。

(五)发挥中国致公党的侨海优势,积极主动与海外洪门政党组织加强联系。海外洪门及其下属的民治党等政党团体在海外侨居国已经具有一定影响,应积极主动与其建立密切联系,加强与海外各国洪门之间的联络、交流和合作,整合力量,使海外洪门更好地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EB/OL].(2015-01-15)[2015-01-25]. 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5-01/15/c_133920319.htm.

[2]刘会进.见证洪门三百三十年[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

[3]探究洪门[EB/OL].(2012-07-30)[2015-01-25]. http://book.zhulang.com/206465/1408095.html.

责任编辑:韦梦琦

作者:杨光

医院文化内涵研究论文 篇3:

体育小镇的国际发展模式与启示

摘 要:通过案例分析、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登山培训、体育度假、体育赛事、体育生产与体育冒险五大体育特色小镇发展模式进行多维解读,分析与探讨了国外体育小镇在体育文化内涵、优势资源、特色产业、政府引导方面的发展经验,提出对我国体育小镇的发展启示:融入小镇文化,构建发展内涵;挖掘优势资源,突出体育功能;以需求体验为核心,拓展产业活力;加强顶层设计,合理定位发展。

关键词:国际;体育小镇;模式;启示

文献标识码:A

Key words:International; Sports town; Model; Inspiration

国外体育小镇经过上百年的历史传承与发展,在政府、居民与企业自然选择与聚集的特定土壤里,逐渐形成了发展类型多样,体育特色鲜明、文化内涵深邃,旅游服务健全,体育产业联动的正面发展案例。国外小镇围绕体育与旅游资源,不仅解决了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人口过剩问题,也为提高居民休闲体育生活、改善居住环境、促进小镇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国外发展为蓝本,我国在国家供给侧改革与城镇化经济结构的转型要求下,国家体育总局通过筛选与审批,于2017年开始启动96个体育小镇的建设工作。由此,我国体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受到关注。政府先后颁布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为特色小镇中的体育主题建设指明了方向。但是,我国大部分体育小镇仍在宏观规划与建设阶段,针对建设过程中的文化内涵缺失、核心产业不突出、体育功能弱化与动力机制不足等掣肘问题,尚缺乏微观层面的个案研究。因此,通过解读国外五大运营成功的体育小镇,深入分析与探讨国外发展模式与成功经验,为

今后我国体育小镇的建设提供发展依据与实证支持。

1 国外体育小镇的发展模式

11 以文化内涵为底蕴

體育是具有象征性的文化实践[1]。国外体育小镇的生活与运营形态,往往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需求精神,能够反映小镇居民独特的体育文化与发展内涵,为小镇在历史文化精神与体育文化风貌上,呈现出深厚的发展底蕴,逐渐形成独具魅力的体育小镇。例如,法国沙木尼小镇的登山文化。沙木尼小镇凭借现代登山运动的起源地,围绕人们对文化消费需求的升级发展,着力打造挑战极限、征服自然、勇攀高峰的体育竞争意识,促进了人们对登山文化消费的需求与参与,构建了深厚的登山文化发展内涵,成为户外登山中的引领者。第二,英国温布尔顿的网球赛事文化。在工业革命与英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使网球这项贵族运动逐渐走入大众,随着1877年巡回赛事的普及与提高,促进了这项运动在该小镇的观赛文化觉醒与赛事焦点的关注。第三,达沃斯的度假文化。它是人们以健康、休闲养生与娱乐为载体的身心需求,相互交融中实现了人们在追求健康、享受生活、娱乐放松的文化需求而得以发展。第四,蒙特贝卢纳镇从1336年开始手工艺制鞋,其“工匠精神”充分体现了意大利人严谨的工作态度,充分彰显了精品运动鞋的体育生产内涵。最后,皇后镇的崛起,充分体现了新西兰人热爱生活、追求冒险的民族文化,迎合了西方体育文化中挑战自我、追求刺激、崇尚冒险精神的个性心理。可见,国外成功体育小镇的内涵构建,均源自历史的流传与深厚的文化需求体现。

12 以优势资源为禀赋

各国地区生产要素和资源禀赋的不同正是形成优势差别的原因[2]。从比较优势理论可以看出,发展体育小镇首先需要该地区拥有丰富的地域资源,并且存在优势,才能培育稀缺性、长期性、集聚性与独特性的特色小镇。英国温布尔顿在伦敦近郊,观看赛事交通便利;瑞士有发达的高山铁路与水上交通,可进入性高;新西兰各大城市提供到皇后镇的飞航服务,航线发达;意大利蒙特贝卢纳镇紧邻佛罗伦萨,位于意大利北部畜牧业中心地区,具备技术与原材料的生产优势。从资源禀赋来看,沙木尼小镇所处的南阿尔卑斯山南段,山体陡峭,有激流,山顶被冰川覆盖,能进行攀山、漂流、山地自行车和冰川徒步等项目;瑞士达沃斯是阿尔卑斯山系最高的小镇,拥有欧洲最大的天然溜冰场,空气质量高,是欧洲疗养的胜地与冬季运动中心;温布尔顿为现代网球赛事的起源地,逐步发展成为赛事体育小镇的重要特色资源优势;蒙特贝卢纳镇拥有良好的制鞋手工艺传承与原材料生产基地,体育生产优势明显;皇后镇人口相对稀少,在著名风景区瓦卡蒂普湖北岸,依山傍水,景致优美,有利于开展滑雪、高尔夫、跳伞等占地面积大或者需要避开人群密集区的极限运动,具备发展综合户外冒险运动的优势资源。可以看出,国外成熟的体育小镇在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品牌优势,是在独特区域位置与优势资源基础上经过长期演变而逐步形成的特色资源。

13 以特色产业为联动

131 登山+培训

沙木尼小镇产业围绕登山资源,在登山文化、高山运动、高山培训与大型赛事影响下不断发展,以四大产业功能与服务区为依托协同发展(见图1)。

高山运动区,运用国际优质的攀登资源,开发众多攀登路线,促进了攀冰、登山、滑雪以及UTMB高山运动产业的发展。教育培训区,通过设置法国国家滑雪登山学校(ENSA)、高山向导培训机构、高山警察培训学校、世界滑雪教练训练中心以及高山医学研究所等专业机构,提供专业人才输出。在户外登山主题下进一步深化小镇的文化氛围,保留了巴洛克教堂、登山历史人物雕像、传统农舍与别墅,营造小镇的浪漫风情。综合服务主要提供登山向导、住宿、登山用品、滑雪教练、缆车、医疗与救援等服务。可见,沙木尼产业发展架构合理,配套服务齐全。

132 度假+会议

达沃斯小镇在发展之初,首先建立了呼吸系统疾病治疗所,并通过医学大会的召开与健康产业的兴起,为该地奠定了旅游度假人群。随后,为了满足度假人群的需求,将医院改建为酒店,进行产业配套升级,进一步完善了滑雪、滑冰与温泉配套产业。现在的达沃斯小镇产业,拥有当地居民生活的设施外,形成了旅游与会议、体育与度假相辅相成、共生发展的良好局面[3],配有旅游服务中心、天然溜冰场、国会中心、冰雪体育馆等设施,已发展成为以温泉度假、国际会议、运动度假于一体的高端度假小镇(见图2)。

133 文化+赛事

目前,每年一届的温布尔顿专业网球赛事受到世界关注,从而发展了网球观赛产业。世界级高水平赛事的影响力,能拉動人气、带动小镇经济以及赛事赞助商的资金,盘活小镇经济。为了进一步完善网球小镇的主题产业,在1977年成立了世界最大的草地网球博物馆,通过陈列维多利亚时代球员的回忆录、历届网球赛事奖杯、纪念收藏品、球星物品、更衣室与3D电影,将网球赛事主题体现的淋漓尽致,发展了网球文化产业。可见,网球文化+赛事的温布尔顿,以有影响力的单项体育赛事为核心,以与赛事相关的服务为延伸,以网球文化观赏产业为补充,形成世界知名的网球赛事小镇(见图3)。

134 技术+生产

随着登山运动在全世界范围不断发展,市场的膨胀与供应链需求增加,加快了以技术+生产的蒙特贝卢纳小镇的发展。蒙特贝卢纳周边多山,具备先天优质原材料,历史上当地居民曾以伐木为生,经过一代代悠久的制鞋工艺传承,手工制鞋产业逐渐成为本土化产业。20世纪70年代起这里便成为世界著名的冰雪活动运动鞋生产基地。围绕着运动鞋生产企业,聚集了大量研发、设计、款式分析、配件生产、模具制作、制鞋机器及塑胶等产前配套生产企业,以及商业协会、中介、媒体、营销和配送等产后相关服务产业。大量生产企业的聚集,促进了商业、居住及公共服务等城市功能的配套完善,形成了小镇运动鞋生产基地的产业发展架构。随着集群影响力的提升,很多国际知名运动品牌与当地公司进驻,逐渐培育出Geox、Tecnica、Nordica等知名企业,促进了小镇在运动鞋生产行业的知名度(见图4)。

135 户外+冒险

皇后镇自然地理资源优势适合发展多种极限运动,拥有发展极限运动产业的先天基础。1988年,Henry van Asch与AJ Hackett在该小镇发明了蹦极。随后,该镇不断深化各项极限运动的设计,立足于特色运动,提供精准服务,仅高空弹跳项目,就有不同高度,夜间弹跳,捆绑式弹跳、双人弹跳等各式各样的高空玩法,能为不同人群提供多样化选择。在特色运动的带动下,利用高山峡谷、急速湍流、冬季白雪皑皑等优越地势,逐渐形成了水上、陆地与空中户外运动刺激项目,常年运营的活动与景点约220种之多,成为户外运动的集聚地,形成了户外冒险运动产业链条。近年来,皇后镇通过专业俱乐部与企业运营,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加强安全保障、提升教练水平与个性化服务,在用品、装备、设施、服务,形成了配套产业的聚集和产业生态链,完善了消费各个环节的配套服务(见图5)。

14 以小镇政府为抓手

政府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综合运营能力,使得它在小镇这一复杂运行体中始终能扮演重要角色[4],促进小镇的资金、技术与基础设施建设。沙木尼政府首先发展了该小镇的交通与人才教育方面,先后批准了国家登山学校、向导培训、高山警察培训、世界滑雪教练训练中心,促进了小镇的专业技术与行业地位。在人才发展之下,通过招商引资促进了该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完善了配套服务。在蒙特贝卢纳,地方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并对接地方大学提供技术培训的支持,并推行免费技能培训,设立了各类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5],不断提高制鞋技术,培养专业人才,政府在制鞋技术的核心技术方面定位准确,大大推动了运动鞋的生产技术的发展。在小镇建设资金方面,瑞士中小城镇的大部分收入来自居民和企业的税收,具有独立的财政权利,每个城镇可以设定各自的税率,因此能够吸引更多的居民和企业进驻小镇,激发了基层民众和民间资本的积极性,解决了小镇建设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达沃斯小镇政府在医疗、教育和交通方面助力发展,不仅建立了完善的交通与医疗体系,还给予小镇一定的自主发展与财政支持,注重与当地居民的互动与交流,尊重小镇居民的发展思想共同构建。

2 体育小镇国际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21 融入小镇文化,构建发展内涵

体育不仅是一种身体运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6],而体育文化是人类本身需求的特殊反映,显现了各具特色的存在方式[7]。因此,体育小镇发展的内涵就是体育文化的构建,也是体育小镇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国外体育小镇发展时间较长,在生活与风貌、形态与功能、文化与历史的传承中,形成了典型的、独有的生活形态与文化内涵。无论是以登山产业为主的沙木尼,还是以体育生产为主的蒙特贝卢纳,或是网球赛事的温布尔登,其体育小镇的成功,均源自历史的流传与体育小镇的文化底蕴,使其发展中具有较强的发展根基与其他小镇无法比拟的强劲发展因素。我国体育小镇建设时间不长,人们对体育文化内涵的认识度不高,传统文化传承乏力[8],虽有诸多地区与民族文化,但体育文化的内涵发展还未形成气候。以国外发展为启示,我国体育小镇的内涵核心要与传统文化相呼应,依据小镇传统的历史文化、体育民族传统、体育赛事举办地文化等,构建小镇体育生活与文化圈。对于拥有良好户外山地资源,可发展户外运动文化;对拥有原材料与生产技术的小镇,可发展体育装备制造等工业文化;拥有良好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的小镇,可发展为运动养生与休闲度假文化;对于有着传统赛事与有影响力赛事的小镇,可拓展少数民族体育与举办地文化。另外,还要把握小镇历史脉络、深挖小镇文化资源,促进体育培训、游憩、文化、健康、观赛等多种功能的小镇生活空间与小镇人文精神的构建,将其合理架构于体育小镇的机理之中,不断深挖、延伸、融合体育小镇文化,打造与文化融、与环境融、与肌理融的体育小镇。

22 挖掘优势资源,突出体育功能

国外成功体育小镇能根据该地区的优势资源进行特色打造,在选址上具备独特的区位,并突出优势资源进行特色发展。从国外发展经验看,体育小镇的区域位置一般为大城市近郊,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城市经济、人才资源与交通网络,而且很多还是著名大学、著名企业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集中了很多大城市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能够满足体育小镇所需的发展条件,具有较强的功能属性[9]。例如,沙木尼与达沃斯紧靠世界知名的阿尔卑斯山区、皇后镇的瓦卡蒂普湖有利于开展滑雪、高尔夫、跳伞等占地面积大或者需要避开人群密集区的极限运动。温布尔顿在大城市近郊、蒙特贝卢纳镇靠近意大利制革中心佛罗伦萨与畜牧业中心地区。我国地域资源丰富,应挖掘小镇特色资源,进行合理定位与培育。首先,评估判断小镇开展何种体育活动的价值最大,适合开展哪些体育项目、旅游接待能力是否具备、开展体育活动的优势条件有哪些、交通可进入性如何、是否有著名风景区资源、是否有传统体育文化、是否有体育产业制造资源、是否有观赏与娱乐资源等。其次,从小镇的地形地貌、环境特征与交通区位等,合理定位与开发,对接市场与人群,进行合理布局,评估体育小镇发展的基础,避免盲目开发主题雷同的体育小镇。再次,要突出体育资源优势,结合小镇优美的自然山水环境、较少的工业污染,可建设运动基地、运动公园,满足人们在体育小镇中体育锻炼场地设施的需求,深化發展体育健身、休闲、户外运动等细分功能主题,挖掘小镇具备的体育资源要素与众多项目的契合度,开发滑翔伞、热气球、徒步、瑜伽、太极、高尔夫等特色的休闲娱乐项目,在功能区内延伸功能项目,引进门槛低、娱乐性强、新兴特色的体育娱乐项目与体育赛事活动,充分发挥体育特色功能(见表1)。

23 以需求体验为核心,增强产业活力

Weed&Bull认为,体育旅游具有重复性、参与性、专业性、挑战性、健身性等特定特征[10],旅游者热衷于体验旅游目的地的独特的活动[11-12]。因此,在体验经济时代,体育小镇产业的动力机制,要不断挖掘体育小镇的个性化、独特性和民族性。国外体育小镇各地区体育优势产业为核心,充分链接文化、培训、健康、交通、会议、生产、服务等产业,进行了体验化和消费化的延伸。对能够聚集人力、技术、信息、资本等要素,不断细分该领域的核心产业、配套产业,形成合理的产业链发展架构,促进了小镇的造血功能与共享平台,充分融合产业效应,有效聚集资源,延伸产业链,实现规模效应和溢出效应,从而促进体育小镇产业的发展。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体育小镇以体育产业与服务业、旅游业为载体,依赖体育特色产业和小镇发展要素,在资源、产品、市场等方面的有效互动,来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重构[13],形成产业集聚与融合,发挥产业联动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小镇经济形态。首先,发展旅游产业。旅游产业是体育小镇发展的根基,不仅能带动资源、环境、教育、交通、宣传的发展,还能不断完善小镇的接待能力与基础设施。其次,发展体育产业。以体育优势产业为核心,充分链接配套产业,形成合理的产业发展机制。最后,为了不断提高体育小镇特色产业的专业化发展,要充分延展体育小镇产业链条,形成区域优势的集聚效应,从体育小镇的业态、功能与机制,都围绕该小镇的“特色”进行优势发展[14],通过多元业态的补充,形成独具特色的体育小镇。从体育小镇的设计、生产、内容到消费的全过程都要紧扣人们的体验需求,彰显小镇个性,延续小镇文脉,实现精品打造。例如,马拉松赛事,通过住宿、交通、餐饮等基础产业的发展,构建马拉松赛事的发展根基。通过开展马拉松培训及日常训练,增加受众人群。并借助赛事的影响力,开展主题活动、趣味性活动、群众健身活动,以及其他类型的体育休闲运动,深入挖掘主题产品,逐渐形成体育产业的联动机制,促进系统化、规范化与专业化发展(见图6)。

24 加强顶层设计,合理定位发展

国外在体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中,政府在其税收、资金、人才、产业与项目等方面均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目前,我国体育小镇的规划设计、政策制定、土地配置、招商引资等工作也多数由政府发起 [15],小镇政府在体育小镇的建设发展中,也应做好体育小镇长期发展的规划机制与顶层设计,加强小镇政府在规划引导、管理监督与协同发展的良好途径。首先,当地政府要对体育小镇的主要任务、基本目标、主要保障措施、行为主体等进行明确[16],不能追求短期利益,盲目发展,对体育小镇发展的扶持与建设资金进行监督与管理,将土地配置、招商引资落到实处,并针对圈地、同质化发展等形式主义的体育小镇做好引导、改进、监督与处罚机制。其次,通过税收、人才与资金投入等扶持手段,联合知名大学与科研机构以及专业人才等智力资源,发挥企业与市场的运营能力,加强小镇企业的造血功能,不断完善体育小镇基础配套设施,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因地制宜的给予发展保障与扶持。最后,体育小镇优良的人居环境,深厚的体育文化风貌和特色鲜明的体育项目都需要当地政府给予充分的支持协同构建,积极谋求公众意见,加强互动参与建设,实现小镇形态的发展,更贴近小镇居民需求,形成体育小镇良好的发展氛围,使这些小镇更具生活形态。

3 结 语

目前,我国体育小镇在特色小镇建设热潮下,刚刚发展立项,诸多体育小镇建设中的功能规划、特色路径、产业链、动力机制、体育文化风貌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研究与发展。通过对沙木尼、达沃斯、皇后镇等国外体育特色小镇的解析与阐述,其成功运营与发展离不开悠久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区域位置,先天优良的资源基础,核心产业的成熟发展,小镇政府的合理保障,形成了以文化内涵为底蕴、以优势资源为禀赋,以特色产业为联动,以小镇政府合力为抓手的发展模式,为我国今后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经验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Tomlinson A. Sport and social class[J].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2016, 17(6):819-840.

[2] Porter M E.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76(6):77.

[3] 陈磊,陈元欣,张强.国内外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启示—以湖北省为例[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7,33(3):42-45.

[4] Pinson,Gilles.The Governance of French Towns: From the Centre Periphery Scheme to Urban Regimes[J].Amilise Social Urban Govername: Southern Europe,2010,15 (197):717-737.

[5] 方春妮.国外运动鞋业集群的成功机制与启示—以意大利蒙特贝卢纳运动鞋生产基地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2):48-51.

[6] 胡小明.体育休闲论[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08:6.

[7] Marshall, A.Principles of Economies[M].London: Macmillan,1920.

[8] 魯志琴.体育特色小镇利益相关者的识别界定、现实冲突与共赢路径[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8(3):57-63

[9] 张月蕾,张宝雷,杜辉,等. 健康中国”背景下体育特色小镇创建路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8 (1):41-45。

[10] Weed,Mike& Bull,Chris.体育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61-66.

[11] Robinson M, Novelli M. Niche tourism: an introduction[J].Niche Tourism, 2005:1-11.

[12] Nylander M, Hall D, Hall. D, et al. Rural tourism policy: European perspectives[J].Rural Tourism & Sustainable Business, 2005.

[13] 王朝辉.融合拓展旅游发展空间的路径与策略[J].旅游学刊,2011,26 (6):6-7.

[14] 尹晓敏.特色小镇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浙江探索[J].浙江经济,2016(18):11-13.

[15] 何春刚.体育小镇建设中的政府职能与推进路径[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7,31(4):23-27.

[16] 张蔚文.政府与创建特色小镇:定位、到位与补位[J].浙江社会科学,2016(3) : 43-45.

作者:陈远莉 苏华成

上一篇:职业学校班级文化论文下一篇:企业内部营销探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