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碳金融市场论文

2022-07-03

摘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趋势下,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正逐步推进,但在发展过程中,供应链金融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为推动供应链金融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应对供应链金融多层次,多方位发展提供支持,加强供应链金融的信息化建设,建设相应平台,完善风险控制体系,支持各金融企业出台合理合规的新型金融产品。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新形势下碳金融市场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新形势下碳金融市场论文 篇1:

加快推进京津冀金融一体化

摘 要:确定金融的优先地位和优先方向,从顶层设计入手,发展先导性金融体系;加快推进京津冀区域金融资源整合与创新刻不容缓,区域金融发展应当分工明确,金融创新链与产业链、项目链应实现高效连接;以互联网为依托建立京津冀一体化金融平台,是实现京津冀金融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借力天津自贸区,共建京津离岸金融市场,推进京津金融一体化,不仅有益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而且有益于扭转中国金融业南北发展不平衡的格局;发挥金融一体化先导作用,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关键词:京津冀;金融;一体化;协同发展

发挥金融一体化先导作用,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2015年5月16日,民建北京市委金融委员会、民建天津市委财政金融委员会、民建河北省委经济金融委员会、中国滨海金融协同创新中心在天津滨海新区联合主办了“京津冀金融一体化研讨会”。来自京、津、冀三地的政、产、学、研、金等有关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其中11位专家作了精彩发言。本刊特将部分专家的建议进行摘编整理,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申景奇:发挥金融一体化先导作用 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充分发挥金融业的先导作用和优化资源配置功能。打破京津冀各自“一亩三分地思维”实现协同发展,实现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优化配置,金融业具有先导作用。通过金融创新,基于传统的金融机构,嫁接创新的金融模式,合理分配金融资源,可以实现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实业市场的融通。

京津冀金融一体化目标。京津冀金融一体化的根本目标,是以高度的经济一体化、紧密的政策协调、一致的政治承诺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京津冀现代都市金融圈,或京津冀金融区,或现代区域金融系统。京津冀金融一体化只能走循序渐进的道路。总的工作思路:以资金为纽带,政府、市场和组织作为三个抓手,再造金融功能,重建金融生态,整合金融基础设施,实施金融信息化战略;以金融功能为纽带,加强京津冀金融合作,发挥政府作用,整合金融资源,构筑大金融发展新格局。

将金融服务观作为大金融格局的理论指针。创建全新特色的大金融格局,实现各方平行站位,优势互补。将金融服务观作为新格局的理论指针。坚持“服务至上”,引领区域金融发展新潮流,强调服务型理念的树立,以服务引领金融发展新潮流,还金融本来面目。金融业是一个服务业,金融业的发展动力在于提升服务品质,以服务好坏作为衡量金融发展的最终目标,作为建设金融中心的核心指标。金融创新——金融效率——金融服务观,凡是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的金融改革都是值得肯定的。

搞好风险管控设计,防范金融风险。北京市金融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北京金融对经济的渗透和支持能力远超天津市和河北省。京津冀的金融合作还存在许多问题,京津冀地区资金分布极端不平衡,区域资金回报率和成本差异显著。地区分治的银行业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金融资本的快速流动,削弱了金融资金对经济发展的“输血”功能。只有加强更深层次的金融合作,才能更好推动京津冀区域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当然,京津冀金融一体化意味着金融风险的增大,因此需要搞好风险管控设计,防范金融风险,要把金融要素市场、金融主体、后台服务、金融创新等多方面与各方协调起来,自觉地搞好金融体系改革的中后期管理工作,围绕着经济提速的核心点,实现京津冀三地大资本市场的共荣、共进和共安。

陶晓峰:推进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制定科学合理的金融发展规划。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关键在于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找准定位,避免功能重叠与过度竞争,实现有效协作。京津冀特殊的行政区划特点决定了三地金融协同发展需要顶层设计引领,需要协同发展规划落地。具体而言,就是在中央“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制定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的实施战略,明确各地发展金融业的目标定位与整体规划,并严格监督相关规划的落实情况。在金融业发展规划上,应以北京为金融中心,以天津、河北为辐射地区和后台区域。具体而言,北京应继续扩展作为国家金融决策中心、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国家金融信息中心、国内外金融机构总部中心的功能,负责对全国和区域内重大项目和企业进行支持,并对周边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辐射。天津第二产业发达,拥有国际港口,应以发展产业金融为重点,创新金融服务,形成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好互动。河北作为京津金融业务的辐射区域,要有效承接京津的金融产业扩散,为京津提供金融后台支持,以此促进当地金融业发展。

完善金融协同发展的法规制度。仅有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是不够的,还应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金融协同发展法规制度。一旦协同发展出现矛盾或分歧,必须依靠完备的法规制度来解决。因此,应在中央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由京津冀三地共同研究制定适于区域金融发展的法规制度,例如,为解决地方保护问题,可弱化行政区划概念,参照欧洲一体化的有关规则,制定反对地方保护、反对不正当竞争、反垄断等方面的区域性法规制度。

建立金融协同发展的协调机制。要在京津冀的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间建立协调机制,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促进其积极推动区域金融协同发展。在地方政府层面,可在中央政府的组织下,建立三地首长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定期对话协商机制,对京津冀经济金融协同发展方面重大事项进行研究决定。在金融监管机构层面,可在“一行三会”的组织下,借鉴“长三角”金融合作以各省市人民银行统筹的经验,由人民银行建立京津冀金融合作协调机构,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共同参与,统筹制定区域内金融发展、金融监管的有关政策。在金融机构层面,可借鉴“长三角”商业银行区域金融合作的经验,在同业拆借、资产处置、银团贷款、股权投资等方面加强合作。在行业协会的组织下,各地金融机构可统一服务内容、标准、形式,使京津冀各地客户可享受统一便捷的金融服务。

建设有利于协同发展的金融互联互通体系。金融要素在区域间的无障碍流动,有赖于信用体系、支付清算体系、信息共享体系等金融体系的互联互通与优化完善。在信用体系方面,应建立统一的信用评价体系,充分采集与整合三地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的数据资源,结合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尽快建立区域内信用评价数据库,提高金融资本流动的决策效率和安全性。在支付清算体系方面,应研究建立区域内同城化支付清算系统,推进京津冀金融IC卡“一卡通”工程,实现资金在三地的便利流通,真正做到三地间金融结算的“无缝对接”。在信息共享方面,应统一数据统计口径、统计标准与统计内容,明确信息分享、使用的原则与要求,必要时搭建金融信息共享平台,为金融机构的跨区域业务提供良好的信息保障。

王爱俭:发展京津离岸金融市场的对策建议

共建京津离岸金融市场,推进京津金融一体化,不仅有益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而且有益于扭转中国金融业南北发展不平衡的格局。从目前世界首屈一指的离岸金融中心“泽西”的经验看,司法体系、监管体系和专业能力是撑起成功的离岸金融市场的三块基石。天津、北京在发挥比较优势,同心合作共建离岸金融市场的过程中,需要围绕三块基石做功课,在“立法、规划、人才、资金”四个方面下功夫,为共建离岸金融市场创造良好的土壤和环境。

出台法规政策,夯实京津离岸金融市场制度基础。首先,结合离岸金融市场运行特点,出台共建京津离岸金融市场的指导意见。其次,探索建立京津离岸金融市场的协同监管机制,合作建设基础牢靠、反应灵敏的离岸金融监管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离岸金融风险预警、风险处置和突发事件应对的协调机制。

坚持规划先行,编制京津离岸金融市场发展规划。首先,争取国家出台促进津京共建离岸金融市场的相关规划,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下的配套措施。其次,力争将此项工作纳入天津、北京两市的“十三五规划”之中。最后,天津、北京需要组织精干力量,编制京津离岸金融市场的战略发展规划,明确该离岸市场建设的定位、路径和周期,力争将京津离岸金融市场建成“培育两市创新共同体、实现金融产业规划对接”的窗口和里程碑。

秉承市场导向,确保京津离岸金融市场互惠共赢。首先,综合改革创新区(或自贸区)建设过程中,在京津毗邻的北京一侧地区,选取某个区域(实施封闭管理),使之成为京津共建离岸金融市场的一个平行部分,使该地区享受与天津综合改革创新区(或自贸区),尤其是在发展离岸金融方面相同的优惠政策。其次,支持津京银行业机构在创新区(自贸区)内建立以国际业务为定位的分支机构,开展离岸金融创新,以专业能力和定制服务提升京津离岸金融市场活力。最后,坚持共同投资、按投资比例共享收益的原则,两市可以约定在共建离岸金融市场过程中,可以在一个时期内(如10年内)都不从离岸金融市场分取投资收益,待该阶段过后(10年后)投资收益两市按比例分成,成立一级财政、一级金库、计划单立,收益上缴由两市共同组成的财政部门统一监管,全部用于离岸金融市场等京津金融创新共同体的滚动开发。

坚持协商互访,解决共建离岸金融市场重大问题。为协调解决京津离岸金融市场建设过程中一些涉及省市、省部之间关系的重大问题,建议将此项工作纳入京津两市领导定期协商和不定期互访机制中。近期,可积极推动京津离岸金融市场合作共建市级层面的优惠政策出台,使京津离岸金融市场内的金融机构及专业服务企业同等享受天津、北京两市的相关优惠政策,还需要考虑设立“京津离岸金融市场合作基金”,用以解决京津两市共同建设该离岸金融市场的政府资金支持和补贴的长期问题。在京津离岸金融市场建设中,要落实“互通信息、互接项目、互派干部、互设代表、互介商资、互搭平台”等六个互动。

拓展金融功能,赋予京津离岸金融市场丰富内涵。京津金融合作,应坚持市场导向,以金融开放和产品创新激发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活力。两市需要依托自贸区建设优势,深化金融制度创新,稳步扩大金融开放,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利率市场化和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第一,在未来的综合改革创新区(或自贸区内),率先开展利率市场化试点。第二,推动人民币跨境业务发展。允许区内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跨境双向贷款业务。探索离岸人民币回流机制,允许区内企业开展离岸人民币贷款业务和债务融资,额度不纳入外债指标管理。允许区内企业的境外母公司可按规定在境内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对区内注册的属于同一集团的关联企业,实行外债额度总额管理。企业境外融资不调入境内使用的,额度不纳入外债指标管理。开展人民币跨境再保险业务。第三,鼓励境内外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设立离岸业务机构,简化离岸账户审批流程,探索金融机构账户管理新模式,发展信贷、保险、证券、基金、信托、货币、同业、黄金和衍生品等多种离岸业务。第四,支持符合一定条件的单位和个人按照规定双向投资境外证券期货。第五,参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建设扩容,力争承接“新三板”更多功能,提前研究“新三板之国际板”的发展蓝图,使京津金融市场成为未来海外科技企业赴中国内地上市融资的前沿阵地。第六,依托京津科研资源优势,加强国际金融协同创新,预先研究离岸、在岸业务分账式管理等内容,使京津离岸金融市场成为国内机构了解国际金融创新的桥梁。

树立人才意识,吸引精英聚首京津离岸金融市场。受过扎实训练、具备国际视野的银行家、律师、会计师、咨询顾问、风险管理人员、金融研究人员是京津离岸金融市场专业化服务的保障。需要在人才集聚上下大工夫,出台法规政策,提高综合改革创新区(及自贸区)对全球人才(尤其是周边人才)的吸引力。

马立:借力天津自贸区推动京津冀区域金融一体化发展

借力天津自贸区,推动京津冀区域金融一体化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应有内容,大有可为。可以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降低外商投资准入门槛。鼓励投资京津冀区域的境外投资者在天津自贸区注册,从而减少对其资质要求、股权比例、业务范围等准入限制;鼓励外资股权投资、创业投资管理机构在天津自贸区发起管理人民币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

构建对外投资服务平台。鼓励京津冀区域的企业和个人在天津自贸区成立机构,确立对外投资主体地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投资合作,自担风险到各国各地区自由承揽项目,减少对外投资的外汇管制。

增加银行保险机构类型。鼓励京津冀区域的民间资本到天津自贸区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允许开办外币离岸业务;鼓励京津冀区域的保险机构到天津自贸区开展人民币跨境再保险业务,培育发展再保险市场。

推进金融产品全面创新。鼓励京津冀区域的金融机构在天津自贸区设立分支机构,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试行资本项目限额内可兑换,自主开展直接投资、并购、债务工具、金融类投资等交易;鼓励京津冀区域的企业借助天津自贸区的分支机构到境外发行本外币债券,减少审批和规模限制,所筹资金根据需要调回使用;鼓励京津冀区域的单位和个人到天津自贸区开户,按照规定双向投资于境内外证券期货市场,通过自由贸易账户,实现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

提升金融租赁发展水平。鼓励京津冀区域的企业到天津自贸区共同建设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设立中国天津租赁平台和中国金融租赁登记流转平台,推进租赁资产登记、公示、流转等,允许融资租赁企业开展主营业务相关的保理业务和福费廷业务,支持租赁业境外融资,鼓励各类租赁公司扩大跨境人民币资金使用范围。

建立国际航运融资中心。鼓励京津冀区域企业发展航运金融、航运保险业,共同在天津自贸区建设中国北方国际航运融资中心;鼓励京津冀区域的航运保险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等航运服务中介机构在天津自贸区设立营业机构并开展业务。

完善专利仓单交易功能。鼓励京津冀区域企业和个人开展知识产权跨境交易,创新知识产权投融资及保险、风险投资、信托等金融服务,推动建立知识产权质物处置机制;鼓励京津冀区域的期货交易所在天津自贸区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开展业务,扩大期货保税交割试点品种,拓展仓单质押融资等功能,推动完善仓单质押融资所涉及的仓单确权等工作。

促进科技金融快速发展。鼓励京津冀区域的地方政府共同出资,与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形成合作机制,联合国内外知名股权投资机构在天津自贸区共同成立创投基金,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市场。

推动交易市场区域联合。鼓励京津冀区域的产权交易市场、技术交易市场、排污权交易市场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天津自贸区内开展合作,促进交易市场区域一体化。

高岚华:组建京津冀金融联合体

建立公共政策联合体。京津冀作为全国最大、综合性最强、示范带动作用最突出的深化改革试验区,在政策设置上要有重大突破和创新。为了使政策设计更加贴近三地的实际,三地要作为一个政策靶点出现。一是联合组建金融研究院。吸收三地的知名专家、学者和有建树的实际工作者,尽快组建强有力的金融研究机构,广泛借鉴国内外金融创新的有益经验,全面结合经济创新和产业转型的有效需求,深入探求新形势下金融支撑的着力点和发力点,为国家制订京津冀一体化金融政策超前研究、系统研究、细化研究,共同争取最大的政策空间、发展空间和利益空间。二是联合组建金融政策联动机构。京津冀要打造高效的金融服务运行体系,必须打破金融壁垒,取消歧视性政策,实现协同发展区内各经济主体的平等对待。要取消跨区限制,实现三地资金的自由流动;要取消规模限制,把三地作为一个信贷区域对待;要保持高水平的存贷比,使自有储蓄资金不致外流;要共同引导信贷资金支持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建设国际领先的创新型产业体系。三是联合组建金融规划谋划体系。三地要自觉摒弃“一亩三分地”观念,树立大局意识和大区意识,统筹谋划京津冀金融格局,尽快制订一体化金融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方向、目标、重点和任务。

建立机构创新联合体。一是组建京津冀投资银行,在争取国家支持的基础上,根据经济规模和资金需求,京津冀三地政府可按3∶3∶4比例出资筹建。二是组建进出口银行,在争取国家支持的基础上,京津冀三地政府出资与国外有实力、有影响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资,在天津自贸区筹建进出口银行,开放离岸金融和资本账户,吸收更多的国际资本支持京津冀的国际贸易。三是组建京津冀产业发展基金,并保持相应的资金规模,确保产业转型和产业创新的资金需求。四是组建京津冀产权交易中心,高水平设计好OTE柜台交易规则,有效盘活现有资产特别是闲置资产,实现资产证券化。五是组建京津冀结算平台和清算平台,最大限度地提高金融服务的便利化。六是在天津自贸区组建京津冀金融服务中心,使国际金融更好地与国内金融接轨。七是组建京津冀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把大量自由的民间资本导入正常流通渠道,通过制度创新使民间资本和民间可变现财产转化为投资,支持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

建立体制保障联合体。一是要搭建政府间合作平台,构筑合作体系,进一步加强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形成上下左右互联共通的推助格局,发挥行政资源对金融经济的促进作用。二是要建设国际一流的信用体系和信用平台,放大金融的信用效应。三是要健全和完善风险管控机制,把有限的资金用好、用足、用在刀刃上、用出最大成效。四是要打造良好的金融秩序,使资金和资本流动各行其道、畅通无阻、井然有序。

李铁:建立京津冀一体化金融平台的建议

京津冀金融一体化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要求,而以互联网为依托建立京津冀一体化金融平台,是实现京津冀金融一体化的重要途径。

方案设计。京津冀金融一体化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方案,就是由京津冀三方共同建立一个依托于互联网的金融平台。平台以机构对机构的形式出现,将三地所有金融机构的牌照都挂在网上;另一部分是企业部分,这部分企业名单可以由政府提供一部分,还有各家机构通过授信审批的而没有资金放款的企业。通过平台京津冀三地金融机构和企业实现直接对接。对于加入金融平台的企业和金融机构,都要收取一定比例的诚信保证金,保证金可以固定一个数额。

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第一,平台建立。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建立是京津冀金融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建议由三地协商联合成立,由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自愿加入。互联网金融平台只通过收取费用维持运营,而不承担其他银行经营方面的风险。当然,这个平台也可由京津冀三地政府投资成立。第二,风险控制。京津冀三地金融一体化发展中的风险,仍然由各机构自我控制。互联网金融平台和一体化银行平台不提供任何风险承诺。第三,监管。京津冀三地金融业务监管,建议仍实行属地化管理,即以原机构为主,但要突破一些限制,如三地间金融机构设置问题,三地间银行业务开展问题,三地间银行业间的结算。其中,三地的金融机构设置比较关键,要允许天津、河北的银行到北京设立分支机构。

三点建议。第一,加快京津冀三地金融机构整合。建议由京津冀三地所有银行发起成立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银行,可以由北京银行、天津银行、河北银行发起,其他在三地设有机构的银行自愿参加。或者指定一家国有大型银行出面组建。银行可以实际注册,但在目前情况下,可以以互联网金融为依托采用银团的形式组成,不需要实际注册,只是需要投资时,有机构与客户对接。第二,加快京津冀三地企业资源整合。目前北京的信贷资源已经相当紧张,而津冀两地均显不足。天津和河北大量企业贷款难。京津冀金融一体化可以让三地企业共享三地金融资源,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调剂资金余缺,对接资金供求。第三,加快三地金融从业人员交流。北京、天津拥有大量的金融从业人员,对于人员的整合,可以通过具体的业务来实现。如:北京的许多银行对河北的项目感兴趣,自然就会组织人员到河北去开展业务。而银行间也需要通过一些业务的对接,实现人员的沟通与交流。

王学龙:全面推动京津冀金融服务一体化

寻求合作切入点,全面推动京津冀金融服务一体化。首先,在金融市场方面实现支付结算系统、产权交易市场以及票据市场等一体化,进而实现整个京津冀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其次,在金融机构合作方面推动金融资源的一体化。在现有框架下,可以从同业拆借、异地委托贷款、银团贷款等银行资产业务入手,通过签订协议,在资金保证、定价机制、贷款安排、信息沟通等方面达成一致,为金融资源的跨区域流动提供渠道。再次,应积极鼓励区域内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等跨地域参股、组建跨区域商业银行和金融控股公司,进而提高区域内商业银行的整体实力。第四,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助力京津冀金融合作一体化。京津冀金融资源整合需要构建统一的征信体系,为金融机构跨区域选择客户提供信用信息,推动跨区域业务的开展。人民银行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管部门,三地人民银行借助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东风,力求使征信体系更完整、信息更准确,共同培育面向整个区域的现代化信用服务业。

(此文由本刊编辑部高钟庭整理,题目系编者所加。)

责任编辑:高钟庭

Key words: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Finance; Integration;Cooperative development

新形势下碳金融市场论文 篇2:

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市场机制研究

摘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趋势下,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正逐步推进,但在发展过程中,供应链金融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为推动供应链金融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应对供应链金融多层次,多方位发展提供支持,加强供应链金融的信息化建设,建设相应平台,完善风险控制体系,支持各金融企业出台合理合规的新型金融产品。因此,本文将传统金融模式与供应链金融新模式进行区别比较,分析二者存在的不同及供应链金融市场现阶段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的策略,希望为相关研究及行业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市场机制;传统金融模式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我国经济将进一步向高质量阶段发展。在政策导向下,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极大变化。与此同时,大规模的资金需求使得许多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与日俱增。这也导致银行放贷条件上升,贷款难度大,金融行业融资难等问题的出现。供应链金融理念为核心大企业融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使资金利用效率大大提高[1]。通过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可有效缓解各种规模企业当前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随着经济体量的不断变大,供应链金融也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及前景。但在发展过程中,供应链金融也存在诸多风险及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1 供应链金融市场机制存在的问题

1.1 供应链管理不成熟

从供应链金融体系出现到如今已经历经了一系列的完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供应链管理的范围逐步扩大,供应链上下游各企业间信息流通度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传统企业内部信息流占主体的地位已逐渐丧失。信息的沟通也代表着利益的流动,随着信息上下游交换,利益从产业链内部逐渐向相关产业扩散。但现阶段供应链金融所服务的领域仍较少,大多集中于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加上供应链金融服务意识不足,管理意识淡薄,对于链条上下游各成员间的界限不明确,各企业间地位不对等,常由核心企业对中小型企业形成支配关系,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中小企业交易活动[2]。在此情形下,我国供应链金融机构推出的服务大多针对国内市场,对国际贸易提供的供应链金融产品较为稀缺。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这种发展模式对供应链金融市场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1.2 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持

供应链金融市场的重要支柱之一便是信息化,供应链金融依托计算机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各种现代化技术的情况下才能取得更长远的发展。这一点通过研究近些年西方发展成功的案例便可得出,但在我國,供应链金融与先进技术融合仍不紧密。部分金融机构在收付款,记账单据办理等业务进行时仍采用传统人工记录上传等各种操作,这既降低了金融机构运行效率,又容易造成业务错误的出现,不利于我国供应链金融企业发展。

1.3 风控体系不够完善

供应链金融从初始规则上自带风险低、自偿性的特征。但在供应链金融融资过程中,同样具有环节众多,服务参与者多元的情况,这就导致了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加大。在服务规模与风险成正比的情况下,多数供应链金融从业者不愿扩大市场规模,造成整个金融体系发展停滞不前[3]。因此,有关部门及供应链内部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财务风险控制体制,以制度保障供应链金融市场发展。在金融机构广泛出现的今天,相应的金融信用评价体系却没有建立并完善,多数的金融服务机构仍保持着专业化程度低,信息化水平不高的特征,对服务人员及企业的信息收集、信用分析活动比较落后,并且对供应链各企业及物流环节的监督管理不到位,导致许多金融风险的出现,这对供应链金融市场发展产生了极大阻碍。

1.4 产品服务模式不够丰富

供应链金融产品服务模式是最吸引顾客的部分,目前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商业金融机构结构化经贸融资,这种融资模式覆盖面积较大,对于各大型企业及产业链整体具有服务功能。第二种是商业金融企业与物流企业合作融资,这种针对第三方小公司,融资规模一般较小。现阶段针对各大型头部企业及P2P融资公司的供应链金融发展较为缓慢,针对这些公司进行融资服务时,机构必须了解担保财产及各种文件的真实情况,以规避各种风险及隐患[4]。但这一工作使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工作量陡增,加大了人力财力的耗费,导致金融机构工作效率下降。

2 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市场机制完善对策

2.1 鼓励多元发展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逐渐融入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当中,金融行业也不例外。在该发展模式下政府结合当前金融领域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相关政策的制定,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供应链金融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要想推动供应链金融行业的发展,需要转变以往的发展模式,提高金融市场的氛围,从而促进该行业的不断发展。此外,需要根据电子网络平台发展的特点,和多方渠道展开合作,避免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给金融市场带来波动,形成多元化发展模式。

2.2 加强电子化信息平台建设

供应链的上下游往往由金融机构、企业及物流运输等各个环节相组成。在新形势下,金融机构可与上下游各企业机构组成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分享上下游数据,在信息透明度提升的同时,提高金融供应处理效率。与此同时,该平台应及时对接税务局官方网站及各银行信用信息系统。通过对上下游企业信用状况进行监控,最大限度降低金融机构经营风险,通过信息化水平提升金融机构实力。借助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可以有效监控实时数据[5]。此外,通过数据模型分析各种商业模式特性,在风险到来之前提出预警,在有效服务上下游企业的同时,及时降低自身风险系数,加强金融链条的信用功能性及信息及时性,从而促进供应链金融发展。

2.3 加强风险控制

供应链金融并不是国家金融体系垄断的行业,为持续发展供应链金融,保障市场资金流动性,为产业链各上下游企业提供充分资金流转,相关政府部门应在加大监管力度的同时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推动供应链金融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对于业务规范流程的完善及信用信息体系发展也有利于保护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及金融机构自身风险降低[6]。为进一步降低金融企业风险,稳定金融链条秩序,政府应出台相关监管措施,对资金借贷发放及各种业务流程进行动态监管。重点监控不诚信行为及失信个人资金借贷行为,对失信个人的案例进行定期公开,使供应链金融上下游企业信用体系得到稳定、透明金融服务,使市场秩序更加稳定,减少金融企业风险系数。

2.4 合理设计产品

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信息化使得金融机构产品创新速度加快。各机构快速出现的一系列金融服务,对于供应链金融行业整体活力有促进作用,但在高产量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其中,违法之处也在所难免,这种潜在的风险会给用户及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在互联网掩映下,客户难以筛选可靠的金融服务,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供应链金融产业发展,同时也破坏了金融市场发展环境。因此,为解决这一问题,供应链金融平台应限制每笔融资投资金额数值,减少各方风险,做好供应链金融双方的良好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供应链金融与信息平台的融合越来越深入,供应链金融链条不断延长,金融行业的爆发力不断增强。作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资金活力的关键环节,供应链金融应完善市场机制,规范自身金融行为,并制定合理经营策略及融资风控体系,使自身风险降低,促使供应链金融行业长远发展,从而带动我国实体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心悦.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问题与对策[J].中国林业经济,2021(01):71-75.

[2]杜婕.基于B2B电商供应链金融发展与绩效评价研究[J].电子商务,2020(12):65-66.

[3]王曙光,郭凯.供应链金融发展:市场机制局限与政府—市场机制构建[J].新视野,2020(05):49-55.

[4]钱声勇.银行推进绿色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现代金融导刊,2020(04):43-48.

[5]刘宝磊.农业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探讨[J].广东蚕业,2020,54(05):97-98.

[6]张飒.绿色供应链金融的国内外实践与思考[J].金融纵横,2019(10):81-87.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作者:宁棋

新形势下碳金融市场论文 篇3:

探析新形势下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

【摘要】 文章以新形势下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变化为切入点,贯穿着低碳经济和并购的大环境。在低碳经济发展势在必行的背景下,从低碳经济角度研究和关注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而分析引起财务变化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煤炭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方面可采取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 煤炭 财务管理 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能源的大量耗用,煤炭企业若想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必须找出适应本企业的财务管理方式,以高效合理利用资源,低碳运行。

一、新形势下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变化

随着低碳经济的到来,煤炭企业除了谋求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目标,还肩负着保护环境、高效合理利用资源的责任。财务管理的目标之一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高碳能源的消耗,将自身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力所能及的程度。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调整煤炭企业的整体布局,控制煤炭的总产量,形成大型的煤炭基地,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整合改造中小型煤矿,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矿区。各煤炭企业连续进行资源的整合、并购重组。但煤炭企业属于高危行业,安全风险很高,建设周期比较长、不确定的因素也多,资金初期的投资大,相应的财务风险也比较大。

目前,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并购重组的资金绝大多数是负债筹集到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财务行为是否能获得收益是不确定的。因此,新形势下煤炭企业的财务管理要着重研究财务风险的防范问题。资金链的延续在煤炭企业的扩张并购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若公司的负债保持在一定的数量时因为税赋抵减的原因和杠杆效应其经营绩效要比不负债经营或者负债规模较小的公司好。在企业的绩效较好的情况下,可增加负债从而减少加权平均成本。在过去的几年里,煤炭企业的整改并购导致公司需要大量的资金,外部融资的加大导致资产负债率不断升高,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此外煤炭企业的流动负债过多,负债的结构不尽合理。煤炭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的行业,若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的比例偏小,企业承担的偿付压力就大。

股改前煤炭企业的股权结构主要是可流通的A股,B股和H股和不可流通的国有股、法人股、内部职工股和配股,股权的结构多样。股改后国有股和法人股等非流通股解禁,股权的流动性增强。

二、煤炭企业的财务变化因素分析

随着集团的迅速扩张,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数量增多,往往就会出现资金分散控制力度不够、贷款发生的利息多、营运成本增长幅度过大等情况。其下属的控股公司在银行开的企业账户太多,因此,集团总部很难控制资金的多少及其流动方向,资金在集团内不能被及时用到缺少的部门。集团整体不能有效统筹资金和投资理财活动,导致筹来的资金产生的效益不高或是个别子公司筹融资的资金成本也就是利息支出相对较高。集团总部对应收账款的回收管理力度不够。集团内部各子公司之间的债务相互交错。高层领导更不易获得资金的真实状况进行下一期的资金预算。

目前,煤炭企业的经营绩效虽然尚好,但是营运期间的净现金流量仍不够维持生产。随着煤炭资源的大量流失、环境意识的加深、煤炭员工的安全等问题的深入,公司的耗用煤炭资源方面的补偿、保护环境的支持、为安全生产的支持、煤矿开采完之后的后续支出及转产支出等等都相应的增加。煤炭企业取得银行长期贷款要达到的条件比较高,为了生存必须借入大量的短期借款来满足营运资金的需求。

煤炭企业的固有的风险是经营风险,由于杠杆效应的存在,企业要承担的风险高于经营风险。企业预计的现金流量是否能满足日常的营运,能否及时偿还债务是关键。若出现问题,资产的流动性高、变成现金的能力强还可渡过财务危机。

三、煤炭企业财务管理需创新的方面

1、构建低碳经济下的煤炭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煤炭企业在指标的设计中可增加碳排放和低碳业绩方面的情况,具体可设计为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和低碳能力。盈利能力指标是指基于一定数量的成本可以创造的利润,可选取常用的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三个指标,增设一个碳资产净利润率指标,分别从所有者投入资本的盈利情况、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情况、利润与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碳资产投入的获利情况四个角度来反应企业创造利润的能力。企业可把为了实现低碳经济而持有的资产比上年终净利润来衡量低碳的经营效益。在设计偿债能力的指标时,煤炭企业可把负债中因碳的排放问题应交而未交的政府机构罚款、应交而未交的碳排放税、银行用于企业低碳设备或技术投资的长短期贷款、因碳带给企业的预计负债等分离出来。在设计营运能力指标时,可设碳资产的周转次数即碳资产周转率来体现企业使用低碳资产的效率、企业的低碳管理意识实施的有效性。同样,在设计发展能力的指标时,除了常用的总资产增长率、销售增长率外,煤炭企业还可增加碳资产增长率这个指标来反映企业是否有效履行低碳社会环保责任。最后可单独设立一个低碳能力的指标。在低碳经济下企业的能源耗用及温室气体的排放受限制,企业要在尽到保护环境的责任下加速发展,必然会注重低碳资产的投入包括每一单位收入耗用的能源、每一单位利润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2、企业的风险防范与预防机制需不断地改进创新来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

煤炭企业的财会职工需具备风险意识,正确地考虑企业的风险容限,建立起自身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的财务风险与企业的经营规模、业务范围及内容、内部控制的效率、管理的模式等等息息相关,企业应建立具备对危机敏感性好、预警性强、和煤炭企业相关的财务指标的财务危机预警体系。

3、建立煤炭企业集团独立的财务公司

在“十二五”规划下,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不断并购扩张,形成了拥有跨地理位置子公司的集团总公司。投资和贷款规模同比增长,为融资发生的成本也与日俱增,资金流的有效管理日益困难。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大型煤炭集团可建立一个具有独立的财务公司。在我国,这种财务公司可开展的营运活动主要有:吸收子公司或分公司的存款,发行财务公司的债券,同业拆借,对子公司或分公司办理贷款或融资租赁等融资活动,办理内部的商业汇票的承兑、贴现,委托贷款及委托投资等等。财务公司的职能活动不仅可加强企业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而且还可以降低集团整体的融资成本,为集团的投资总决策调配提供了方便。

4、寻找可行的筹集资金方法

国家控股的煤炭集团在制定整体计划时,高级管理人员应认真视察企业财务管理的外部大环境,并根据视察的结果预测可能出现的变化,随时调整筹资方法。财务管理是企业的内部决策活动,企业外部所处的大环境是企业无法控制的,但企业并不会任由大环境主宰企业的命运,相反企业通过调整筹集资金方式来应对这种变化。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金融市场已经相当繁荣,筹资方式也开始多样起来。例如向银行借款,抵押贷款,利用上市公司发行股票,发行公司债券,融资租赁等。通过这些方式调整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对环境的变化能力,能有效应对财务风险。

5、起草有效的会计控制规定并实施

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是为了企业按会计准则编制凭证、账簿和报表,保证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的有效利用,确保企业按国家的法律和补充文件来行使权利和义务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规定和企业职员行为规范。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中,会计方面的控制是基本。比如原产料的采购和入库,应收和应付款项,大额固定资产的租赁等这些事项都和会计控制息息相关,应引起企业高层的关注。从集团的内部管理来说,有效的会计控制系统是高层经理管理好企业的一剂包治百病的良药,通过有效的会计管理系统,高层可发现企业的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监督企业基层员工的偷懒和利己行为。只有贯彻了有效的会计控制系统,企业才能据此作出和经营销售有关的财务管理政策。比如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的比率,根据现金流量表的现金流量分析方法分析投资活动。对于扩大规模的国有煤炭企业来说,有效的会计控制可以规避财务市场风险。

6、加强资本运营的主导性地位

资本运营的含义是,资本所有者利用可以利用的所有金融资本和经营资本,以优化资本控制为目标,将资本进行拆分和组合,实现资源的有效增值的一种方式。这就要求经营者要以投入和产出比为衡量手段,以资本的增加为目标。在当前的新时代,财务管理对内要进行资源重组和配置,实现资源的长期增值,对外来说,通过重组和兼并,对外发行股票等形式,将企业做大做强。因此,财务部门作为企业的核心部门之一,对内对外的活动都要参与,应将其作为综合的管理部门这种模式转变。财务部门独立进行货币的理财投资。若各方面条件具备,这项活动可成为财务部门的独立的业务活动,包括货币的保管及汇兑等。财务部门手中集聚的大量的货币资金以及金融市场的成熟完善,企业附属财务公司的创立,给企业的财务部门独立进行货币的经营活动创立了前提条件。财务上可参与证券、票据以及外汇的买卖,把货币的经营与信用完全分离开来。

7、完善煤炭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

财务预算就是用来反映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财务状况的预算,也就是资产负债表的预算,利润表的预算和现金流量表的预算。通过对上一年或同类企业的预算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再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和今年可能有的变动,将今年的财务控制设定在一个水平上,将各种成本进行事前控制,再将预算成本逐级分配到基层,所有员工都参与到成本预算中。同时年度结束后,将成本实际额度和成本预算对比,分析。若实际额度大于预算数目,分析产生超支的原因,杜绝由于铺张浪费产生的超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责任落实到人,并和绩效考核挂钩,避免走过场,应付形式。

【参考文献】

[1] 低碳经济与企业责任[DB/OL].人民网,2010-03-24.

[2] 千翠萍:煤炭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探讨[J].财会与审计,2004(3).

[3] 赵丽萍、于兴龙、张欣:资源利用和环境业绩与财务评价体系的重建[J].环境保护,2009(4).

[4] 徐利飞、安明莹:基于循环经济的环境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07(9).

作者:高智

上一篇: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论文下一篇:职业技能型语文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