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交通管理论文

2022-04-18

摘要:随着智能交通的推广应用,智能交通领域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需求日趋迫切。从交通工程专业特色出发,以智能交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实际交通问题和工程应用为核心,是交通工程专业在“互联网+”与智能交通结合下,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动力,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实践教学交通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践教学交通管理论文 篇1:

《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研究

【摘要】《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是交通运输类本科专业教育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如何强化课程实践环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以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践体系三个方面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 ; 实践教学环节 ; 改革

一、引言

《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是交通运输类本科专业教育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具有实践环节要求高、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联系紧密、内容信息量大、知识点更新快等方面的特点,该课程的目的是探讨对现有的道路交通设施,如何科学地采取交通管理与控制技术的各种交通治理措施,来提高其交通效益与交通安全。因此如何强化课程实践环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分析

1.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常采用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结构式教学方法,该方法可以用较短的时间向学生传递较丰富的知识,容量大、效率高。但是,对于具有实践性较强的《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来说,该方法过于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常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独立性的锻炼和提高,无法充分调动师生的教学与学习热情,教与学都显得过于被动。

2.我院《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现状分析

我院采用的教材是袁振洲主编的《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该课程内容包括交通管理和交通控制两部分,共10 章,根据目前大纲要求设置48 学时,其中课堂教学44 学时,实践教学4 学时,教学现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既有的培养大纲中注重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实践环节的课时、内容不足,不能体现该课程教学的实践性。

(2)学院所处的河北省渤海新区黄骅市地处渤海湾顶,是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运输人才的培养应满足当地人才的需求(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强),既有的教学过程中过多的注重校园课堂的教学,缺少走出去的机会。

三、改革措施

1.教学内容的改革

(1)实践环节内容改革

为了达到该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需对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做如下安排:

1)交通管理部分:通过实地调查了解交通法规、交通管理条例的主要内容、交通事故处理的一般程序、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的原则;交通管理的主要措施,如行车管理、步行管理、停车管理、交叉口管理、公共交通优先通行管理等的实际应用效果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2)交通控制部分:通过实地调查了解交通信号设置的原则和依据、信号配时的方法、多相位信号机和道路传感器等硬件的工作原理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实际应用中的各种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尤其是SCOOT、SCATS和TRANSYT的控制原理和工作原理,及其在中国的应用情况。

(2)课时分配改革

按照当前的课时安排,内容多,学时少,要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交通管理设施的设置、交通控制配时的理论、方法和步骤,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是必不可少的一条途径,解决方法可有如下两种方式:

1)把课时由48学时变为64学时,增加16学时的实践环节。

2)保持48学时的理论课时不变,但增加课程设计环节,要求学生学时通过课程设计报告和答辩的方式来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

2.教学方法的改革——增加案例教学

以信号交叉口的配时方案设计为例。该部分内容的理论性较强,教學难点多,在讲解的时候可以选择黄骅市典型交叉口作为析案例,尝试采用典型案例剖析式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把理论知识点化解到具体的案例分析中,具体思路为构建“以问题为中心,以知识点为基础、以主讲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互动式教学模式,即首先引入具体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和疑点具体讲解相关知识点;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加强、深化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最后,对学生掌握水平进行总结评价。

3.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1)课程实验训练

建议该课程增加4 学时的课程实验,学生通过课程实验来消化理论课堂上阐述的理论难点,通过课程实验充分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

1)在交通管理方法的实践应用方面,可以设计综合实验,让学生通过学习交通管理基础知识,查阅相关资料,对校园附近道路与校园内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提出合理化的管理建议,并进行交通管理规划。

2)在交通信号控制方面,可以设计演示实验,让学生应用“智能交通信号控制模拟系统”实验板,对不同路口,采用不同的控制参数,演示单点定时信号控制。

(2)课程设计训练

本课程可安排两周的课程设计时间,通过实际调查对某路口和某条主干道,分析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渠化和信号配时的优化分析,最后运用Vissim仿真软件进行模拟,对优化前后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学会运用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同时还能锻炼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3)科研创新训练

第一,学院积极组织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项目,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展示的舞台;第二,鼓励学生结合课程所学积极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发表学术论文、撰写研究总结报告;第三,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教师们的研究中来,承担相应的任务,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第四,大力支持学生参与交通科技大赛等各种级别的竞赛活动,对在比赛中获奖的学生给予奖励,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罗霞,刘澜,李娟.“交通管理与控制”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6).

[2]袁振洲,魏丽英,谷远利等编著.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09.

[3]吴兵,李林波,李晔.《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30).

作者简介:聂正英,(1984-),女,山东德州人,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交通运输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交通规划与管理。

刘志萍,(1984-),女,河北保定人,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交通运输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交通规划与管理。

作者:聂正英 刘志萍

实践教学交通管理论文 篇2:

面向工程应用的智能交通实践教学探索

摘要:随着智能交通的推广应用,智能交通领域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需求日趋迫切。从交通工程专业特色出发,以智能交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实际交通问题和工程应用为核心,是交通工程专业在“互联网+”与智能交通结合下,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动力,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智能交通;人才培养

一、引言

伴随着智能交通对促进和提高道路交通运行效率、缓解城市交通拥挤、保障交通运输安全、交通低碳节能减排等方面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国家及各级政府部门将科技作为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畅通、高效、节能减排的支撑,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以扶持和引导,不断加大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投资和扶持的力度。研究机构调查显示:我国道路交通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成型,注重应用将成为未来道路交通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2015年我国智能交通行业投资总额超700亿元,预计每年将以30%的增长率快速增长,到2020年,我国智能交通行业投资总额将超过3500亿元。同时,智能交通已成为催生和带动智慧城市、车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使交通成为发展的先行官”。因此,随着智能交通在全国范围内的不断普及和深入应用,智能交通领域的人才需求日趋迫切,对高校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及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

从交通工程专业特色出发,以智能交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应用型、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是交通工程专业在“互联网+”与智能交通结合下,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动力。

二、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交通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结合智能交通的前沿应用技术和实际工程需求,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智能交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能力以及在实际智能交通工程需求下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对于智能交通前沿应用技术的认识、实践主要通过校内实践教学来实现,结合科研项目和实验资源,侧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创新精神等;对于智能交通实际工程需求的认识、实践主要通过校外实践教学来实现,结合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和智能交通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展开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和社会服务,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

(一)校内实践教学建设

1.校内实践教学内容建设。智能交通背景下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群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中在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面临着多重挑战。实践教学内容的建设是智能交通背景下交通工程课程体系改革的关键,因此需要打破现有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一一对应的关系,重新设计层次分明、模块式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形成由易到难、由理论到技能、由学习到创新,各层级相互衔接,彼此连续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基础知识实验模块。将交通工程专业基础课中的实验课从传统课程中剥离出来,结合目前智能交通系统中基础性、常规性、共性的交通组织、设计、控制、管理等问题,独立设置实践教学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化理解交通工程设计、管理、控制中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智能交通实践中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专业技能实验模块。智能交通实际工程应用系统涉及多课程、多专业、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将多个课程的专业实践综合到一起,针对城市交通系统在智能交通设计、应用、开发、升级、改造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集中进行实践技能训练,进一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实验方法、实践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在实际交通现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开发实验模块。智能交通的本质是解决当前交通管理与控制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交通组织、渠化、管理、控制、维护中存在的小型问题,由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际交通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联合交警部门或智能交通企业工程师进行方案开发实现、方案仿真验证、方案评估、方案跟踪实施、方案后评价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能力。

(4)创新竞赛实验模块。通过科研训练,针对智能交通在解决实际交通问题中的应用需求和工程问题,结合创新创业大赛、交通科技竞赛等竞赛项目的创新性要求和创新设计题目,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交通组织、管理、控制、开发中存在的较复杂的工程问题,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并形成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科技创新能力。

2.校内实践教学建设保障。在校内实践教学内容建设过程中,要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技能训练与课程设计相结合,创新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实现由基础验证实践向综合应用实践转变,由规定性实践向自主性实践转变,由传统型实践向开放性实践转变,改变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实践教学能力相对薄弱的局面,通过优化、创新各种实验、实践资源,保障校内实践教学设施的开放与高效利用。

(1)科研成果转化利用。如何将科研成果与实践教学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形成统一的整体,让学生及时了解掌握智能交通领域最新的科研动向和前沿技术,培养交通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综合应用能力,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

作者所在单位承担现代交通技术领域国际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工程产业化项目等60余项科研项目,将产生的科研成果转化形成“智能化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智能导航与位置服务信息中心应用系统”、“智能导航与位置服务车载终端应用系统”、“中心式并行计算导航路径优化系统”等实验演示、实验操作系统,能够让学生快速了解智能交通领域的科研成果和应用需求。

(2)科研设备升级改造。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交通领域的设备也在不断进行更新换代,以逐渐适应新技术、新方法、新应用的需求。而高校由于受到学科建设资金投入的限制,原有购置的设备不能也无法随着技术的更新进行设备替换,使其在当前的智能交通技术条件下不能完全发挥作用。因此,如何改造陈旧设备,让老旧设备具备新功能、承载新的、先进的实践教学内容,是提高实践教学水平、降低实践教学成本的重要途径。

笔者所在单位通过将现代测试、控制技术应用于原有依托“985创新平台”、“211工程”等购置的交通信号控制器、车载导航设备等仪器设备中,采用先进的数据采集卡、信号调理模块及软件开发平台,设计开发智能交通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让学生了解智能交通数据采集、交通信号控制、交通诱导等技术和方法,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和手段。

(3)引入网络虚拟实验。虚拟仪器技术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现代策略技术和电子仪器技术发展起来的新产物,它将仪器硬件与软件、计算机高效结合起来。通过在网络虚拟实验平台上对智能交通领域实践内容的设计、开发和开放,可以让学生通过虚拟实验进行工程应用测试,在避免工程实施的交通安全问题和工程资源浪费的同时,可使学生尽快适应未来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行业领域的工业标准、规范和施工要求,将学到的实践技能快速应用到生产实践中。

目前,作者所在单位正在开发和搭建智能交通虚拟实验平台,该平台集交通信号控制、动态交通诱导、交通仿真、GIS-T、交通网络等于一体,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C机进行网上虚拟实验操作。由于网络虚拟实验可自行设计、开发各种实践内容,学生结合智能交通实际工程应用进行实践操作,不仅可以掌握专业知识,而且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极大调动学生对智能交通实践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校外实践教学建设

校外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校外实践教学内容的建设主要以“校企共建”为主要形式,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校内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的深化认知、实际应用、项目扩展为载体,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

1.校外实践教学内容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内容建设主要根据智能交通领域对交通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按照智能交通企事业相关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设计具体的实践工作任务,结合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具体实践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职业认知规律,交通工程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内容由岗位认知、岗位技能和轮岗培训等内容模块组成。

(1)岗位认知模块。岗位认知的形式主要针对交通工程专业低年级学生的入学教育、认识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交通工程专业低年级学生对智能交通缺乏感官理解,需要利用校外实践基地的真实道路交通环境和交通指挥中心的管理与控制环境了解智能交通发展的基本情况。通过岗位认知,使学生初步了解城市交通智能化管理典型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达到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交通工程专业的兴趣。

(2)岗位技能模块。以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为纽带,结合实践教学课程的具体内容,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在真实的工作情景中,由交通工程师在实际工作岗位上进行示范,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3)轮岗培训模块。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智能交通管理与控制核心岗位技能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升交通工程专业学生发现交通问题、分析交通问题、解决交通问题的能力,根据交通工程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路径,通过轮岗实践的管理培训教学形式,让学生深入到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各部门进行轮岗培训实践活动,以培养交通工程师的形式实现智能交通职业技能和应用技能的提升。

校外实践教学采用以“实践教学项目”为载体的实践教学形式,“实践教学项目”的制定由教师、交通工程师、学生三者共同完成。教师和交通工程师负责实践教学内容的确定、指导、评估和辅助实施。学生在实施项目中参与实践教学全过程,具体包括收集信息、制订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成果,以激励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在实践教学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掌握实践技能,也锻炼学生沟通、合作、协调、创新、解决问题等综合素质,并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岗位职能有效结合起来。

2.校外实践教学建设保障。《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校外实践教学主要通过“校企共建、资源优势互补”的形式,围绕应用型实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创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产学研基地。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主要与交通管理部门合作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不仅开展实习实践教学层面的合作,即学校向交通管理部门输送实习生,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实践岗位,同时学校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培训、智力支持,交通管理部门工程师为学生提供相应实务课程的讲授和辅导。通过拓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实现校外实践基地层次的提升,保障校外实践基地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校外产学研基地建设主要与智能交通企业合作建设,以人才的共同培养和就业为导向,既考虑交通工程专业实习实践的需求,也兼顾交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以校企双方互惠互利、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为前提,融合教学、实训、培训、研究、开发于一体,搭建校内校外实践教学优势互补的共享实践平台,利用智能交通企业先进的设施设备、实际工程项目、完善的培训体系、优秀的管理团队,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的智能交通随着前沿科学技术的广泛和深入应用,已经由原来基于动态交通信息的自适应交通信号控制、动态交通诱导等先进的交通管理与控制系统发展到基于大数据、云计算、车联网的车路协同控制、智能导航与位置服务、个性化交通信息服务等。智能交通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不断的更新和变化,这要求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和更新。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应随着智能交通应用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行动态调整,以适应社会需求和智能交通发展的需要,为智能交通行业培养更多具有实践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丽霞,屈晓阳,等.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0,(10):67-9.

[2]黄解军,袁艳斌,等.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5(05):80-2.

[3]秦钢年,黄大明,等.构建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01):101-104.

[4]梁丽.构建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01):217-219,42.

[5]吴旭,陈仁安,等.论高校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科学,2012,15(01):5-8.

[6]王志芳,周锦燕.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的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03):206-8.

[7]苏国韶,张小飞,秦钢年.综合型与创新型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02):58-60,88.

[8]段磊,王文科,杨胜科,等.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路与实效[J].中国校外教育,2010,(12):68-69.

[9]王文科,杨胜科,等.整合实验资源构建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J].中国地质教育,2007,64(04):32-34.

[10]赖绍聪.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西北大学地质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4,(08):40-44.

[11]许家瑞,周勤,陈步云.构建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5):1-4.

作者:龚勃文 林赐云

实践教学交通管理论文 篇3:

基于CIPP模式的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摘  要: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和标准指导下,基于CIPP评价模型,针对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评价问题,提出了建立评价体系的四个基本原则,即系统性、典型性、科学性和动态性。进而选取合理的指标,具体构建了交通工程实践教学三层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4 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评价要素24个,并具体阐述了每一层级评价指标的具体涵义、关注重点和在评价体系中的作用,从而说明了该评价体系的应用要点。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  CIPP  交通工程  实践教学  评价体系

Construction of Traffic Engineering Practical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CIPP Mode

MA Xiangjuan

(Shandong Jiaot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Province, 250014 China)

實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但以往对于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往往侧重于结果评价,不能很好地反映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无法为实践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提供科学完整的依据,因此,开展实践教学质量的全过程评价十分必要。CIPP 评价模式由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 和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四个要素构成,强调全程评价,主旨在于通过评价进行改进,本文即基于CIPP模型,通过动态评价流程建立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发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整个实践教学过程进行针对性改进。

1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评价指标不够全面、针对性不强

实践教学活动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教学活动的目的和重点不同,但目前多数高校对各类实践教学活动进行评价的方法都比较单一,指标体系设置不够全面,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每一类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重点和要求。因此,急需在培养目标的导向下,针对每一类教学活动,建立更加全面、针对性更强的评价指标体系,体现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个性化特征,以更好地契合评价重点。

1.2 对过程评价重视不够

传统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一般重结果轻过程,从学生成绩看教学活动开展得好坏的做法比较普遍。这种评价方法一是只能简单界定“好”与“差”的问题,对教学活动效果的区分度并不十分明显,二是很难分析出产生结果的环节所在和更深层次原因,所以评价结果很难精准地用于后期的持续改进,从而使得评价活动本身流于形式,不能有效发挥其反哺教学的作用。

1.3 评价结果反馈作用不足

虽然常规的实践教学评价中,相关教学管理人员和参与人员也会进行结果分析,但“模板式”的总结方法仍很常见,总结内容多为泛泛而谈,停留在表象,而不能针对具体的一次次教学行为提出针对性问题,导致评价结果反馈于后续教学活动,对其进行有效改进的作用非常薄弱。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教学活动的开展模式僵化枯燥,教学效果不好以及教学资源投入浪费等问题,“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这个评价的终极目标就会沦为空谈[1]。

2  构建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原则

2.1 系统性原则

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前后内容紧密关系,评价指标的选择要涵盖各个实践环节,且突出每项实践教学任务的核心和重点,能够科学、准确、全面地反映实践环节的基本情况,从而实现对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总结等过程的全覆盖[2]。

2.2 典型性原则

实践教学评价的目标是服务和改进教学,制定评价体系必须抓住实践教学中的重要问题和主要矛盾,深刻反映教学问题出现的本质原因,因此指标的选择必须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充分体现实践教学环节对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

2.3 科学性原则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指标的选择必须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体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适应性、合理性和先进性,尽量做到指标含义清晰,定性、定量相结合,且注意全部指标在总体范围内的一致性。

2.4 动态性原则

随着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需要适时变化,从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也应进行相应调整,这就要求评价指标体系既要维持相对稳定,使每次评价具有可比性,又要跟随行业发展趋势适当调整,以较好地与社会需求衔接。

3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交通工程专业是一个工程实践性较强的多学科交叉专业,教学内容涉及交通参与者、道路、车辆、环境等多种因素,学生就业岗位涵盖交通设计、交通管理、智能交通、交通安全等多个工科领域,对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和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承担着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良好过渡桥梁,也是学生专业学习水平的重要体现,因此,科学评价实践教学开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从而进一步反映出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改进,是影响学生工程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重要工作。

本研究依据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以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在充分调研国内外高校实践教学评价方法和考虑以学生为主导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按照 CIPP 教育评价模式的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对应实践教学流程中的教学背景、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建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一级评价指标4个,同时考虑实践教学活动的性质和开展形式,指标选取时尽量科学合理、简单明了,微观性强,数据容易收集,于一级指标下建立二级评价指标8个,三级评价指标24个,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3-5]。

实践教学背景评价着眼于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政策环境和与社会需求对接情况的评价,包括“专业定位”和“教学目的”两个二级指标。专业定位是决定人才培养方向的先决条件,它通过“专业特色”、“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三个指标体现,主要描述交通工程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基础;教学目的通过“产教融合”、“工程素质”和“岗位教育”三个指标体现,主要评价实践教学对于推动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在早期职业或岗位教育中的作用,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实践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其评价侧重于人力和物力投入对教学活动的支持程度,二级评价指标包括“人力投入”和“物力投入”。人力资源是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统领因素,把控整个教学过程,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对其主要从师资队伍的基本构成(年龄、职称、学历等),教师教学水平和是否有实践工作经历三个方面进行考察;物力资源投入是实践教学开展的必要基础条件,体现在“场地建设”“仪器设备”和“经费投入”三个方面,主要考察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否有充分的资料保障及支撑其持续发展和提升的资金保障。

实践教学过程评价是整个评价的核心内容,也是发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关键环节,具有动态性和反馈性特征,根据影响教学过程开展的主要因素,设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两个二级评价指标。教学内容体现在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内容是否和实践结合三个方面,考察的因素是整个实践教学过程是否顺序得当、内容合理以及符合行业需求,以及时把握实践教学活动对于人才培養目标的支撑情况;教学设计评价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采用以及先进技术的引进,主要考察教学方案设计如何影响教学成效以及教学方法的采用,进而如何提升学生的参与和重视程度。

教学效果评价包括“学习效果”和“后续成效”两个评价指标。学习效果主要考察实践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短期内产生的影响,体现在学习成绩、能力提升和创新意识启发等方面,是对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阶段性总结,重点突出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收获和教学活动的直接效果,可用以指导教学过程的改进;后续成效评价的重点是实践教学活动产生的长远影响,体现在推广应用、持续发展和就业反馈三个方面,推广应用主要评价教学特色与成果是否具有长远推行的意义,持续发展主要关注实践教学是否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及适时调整的问题,就业反馈则主要考虑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反馈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6]。

4  结语

基于CIPP模式构建的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从实践教学全过程把控质量评价重点,评价全面、针对性强,将常规的以证明为目的的评价转化为以改进为目的,有利于及时发现实践教学中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同步更新,最终形成评价和改进间不间断的循环效应。应用于不同实践教学种类时,可以此指标体系代表的层面为参考,结合实践教学活动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构建相应的个性化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实现对应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李俊良,杨茜,杜明辉.基于CIPP模式的普通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指标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7(12):83-85.

[2] 严太山,文怡婷,黄红霞,等.地方高校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设计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23):125-127.

[3] 马松艳,赵东江.基于CIPP模式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9(6):132-134.

[4] 邱国路.应用型高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质量研究——以N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2019.

[5] SRI LESTARI, ALDILA KRISNARESANTI, LAELI BUDIARTI.Using CIPP Model to Evaluate Student Entrepreneurship Program (SEP)[J].European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2019(12):125-129.

[6] 马潇,赵丹.基于CIPP模型的大学本科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研究[J].高等教育,2018(1):169-170.

作者:马香娟

上一篇:生产管理电力安全论文下一篇:高职院校安全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