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论文

2022-04-20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程度、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落后的面貌没有根本改变,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且这种差距还在不断加大。结合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论述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对我国的贡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论文 篇1:

论旅游业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

摘 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为发展旅游业奠定了一定得基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经济相对落后。如过少数民族地区能够合理发展旅游业,将会促进其经济的发展,并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该文以此为出发点,论述了旅游业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经济发展;资源优势;构想与对策

一、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现代旅游业开始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世界旅游业才加快了发展速度,一跃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从旅游的方式来讲,人们将更加重视精神疲劳的消除和放松,要求更多地发展着眼于调节精神的积极性的旅游,过去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览,将逐渐为多元化的旅游项目所代替。日益增多的旅游者要求旅行生活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运动的内容乃至冒险的刺激,要求参与其中,而不是从旁观赏。所以,那些单调、机械、使人置身起外的旅游方式已经使游客失去了兴趣,代之而起的是那些富有活力、兴趣、参与性强、特色鲜明的活动类型。在旅游的过程中,旅游者渴望能亲身体验到当地人民的生活,直接感受异域的风土人情。希望通过参与和交流得到感情的交流和心灵的碰撞。旅游者喜欢那些轻松活泼、丰富多彩、娱游于乐、游乐结合的旅游方式。云南的西双版纳、楚雄等地州每逢傣族的“泼水节”、黎族的“火把节”游客数量大增,就是这种情况的良好反映。

二、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一)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落后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开发迟、基础差,资金严重短缺,不少刚发现的旅游资源开发的时间短,起点低,固定资产投入很少,而完善旅游设施的耗资量却很大。主要原因是:

第一,经济水平较低。区域经济是旅游经济的生长点和支撑点,是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投资大小和建设周期长短。[1]旅游业快速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少数名族地区大都处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远离沿海发达地区,缺少吸引外部资金区位条件。如何引进资金将是旅游业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

第二,少数民族地区虽旅游资源丰富、品位高,但知名度低。而提高知名度的重要手段是广泛开展宣传, 宣传促销也需耗资,因为低知名度的旅游资源是没有真正经济价值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国内客源也以北方客源为主, 如不尽快进行适宜的品牌推广,其旅游业将不会有重大发展,从而制约民族地区社会的发展。

第三,我国旅游市场属二元结构,即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是在相互封闭的状态下运行的,相互间无法实现接待上的余缺互补,因而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需要同时建设两套档次上差别很大的设施,增加资金投入力度。

(二)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市场狭小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区距主要客源市场远,景区间距大,运输成本高现代旅游客源市场分国际和国内两种。国内游客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先导,并将一直是游客数量的主体。国内主要客源市场也在东部发达地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开发历史长,基础条件、整体经济水平均高于民族地区,加之人口基数大、人口密度高,是国内客源的主要输出市场。少数民族地区大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还有相当部分群众尚未解决温饱问题, 故而对近地旅游的要求也就不显得迫切。阿尔山地区虽地域辽阔,但许多景观属大跨度空间的旅游资源,旅游景区之间距离远。由于旅游胜地相距甚远,受交通条件制约,严重存在着“旅长游短”的现象,易使旅游者产生单调乏味之感。

三、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开发旅游资源的优势

(一)旅游资源的丰富性

我国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突出地表现在文物古迹、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等三个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景观也具有这三个方面的优势,与汉族相比,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就更为绚丽多彩。少数民族风情是反映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55个少数民族的风情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民族服饰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民族建筑五花八门,令人咋舌称奇;数以千计的民族节日,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宝藏;民族饮食千姿百态,反映出悠久的农业特色;民族艺术百花齐放,呈现出乐观向上的民族性格;民族宗教历史悠久,许多民族文化中都反映出宗教文化的深刻印象。

(二)旅游资源的久远性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各种形式的活动是民族传统旅游的重要资源。它们内容繁多,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这些项目,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出了各民族的生活环境、民族特征、审美、生产劳动、生活习惯、宗教祭祀、节庆娱乐、婚葬习俗等一系列民族文化特征,使其具有浓郁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节庆性的民族体育竞赛活动是我国各民族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每逢节庆日,各族群众都要进行物质交易,开展民族特色浓郁的传统文体活动。民族的情感、民族的性格、民族的文化特征都会在节庆期间最为真实、强烈、鲜明地表现出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个民族的节庆活动都是了解这个民族的最好时机。每逢过节,各地区、各民族都要举行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三)旅游资源的原始性

原始的生产方式与环境,如九龙村的彝族在从盐源、喜德迁入碧塔海边的一路上,留下了一道道由于愚昧、原始而对自然刻下的累累伤痕。他们长期以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可归纳为“居无定所、耕无定地、产无定业”。居住的一般为简易的木楞房,屋顶大多为茅草铺盖,生活用具极为简陋,由于造价成本较低,迁徙前按彝族的风俗是从后墙打洞而出,然后放火烧毁;耕作方式是毁林开荒、刀耕火种,在耕种过程中,不积肥也不施肥,等用尽烧化的树林、草甸的草木灰自然肥力后,在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支系里,往往是派出几个人手重新寻找将要迁入的地方,一般是森林茂密、水源方便的地方,认定以后砍倒大片树林,放火焚烧。而村中各户在迁徙前往往会把所有养殖的家畜宰杀,逐户邀请村里的男女老少全部吃光,其他残留物放火烧光,然后举村迁入新的地方。由于他们的耕作是掘地力而播,靠老天而收,一般焚化的草木灰的自然肥力在3-5年间失效,届时又到了彝族迁徙新地方的日子了。目前居住在碧塔海边的彝族,其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可以说没有留下任何生产、生活的用具,只是使原来森林如盖的山坡变成了一遍灰烬,大雨滂沱的日子成为泥石流横行的天下,他们的落后、愚昧和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给自然留下了不可恢复的创伤。中甸彝族是一个全民信奉藏传佛教的民族。更是一个崇拜自然的民族,保护环境的观念和意识较强,彝族的生活、生产方式为藏族难容,于是帮助迁入中甸的彝族改变其落后和原始成为彝族、汉族和纳西族的责任,因为只有传授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给彝族,发展彝族的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阻止彝族对环境的破坏,才能真正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彝族也才能走出贫困和落后。80年代以来,帮助彝族的力度大为增强,其措施主要围绕“三定”而展开,即“定居”、“定耕”、“定业”,让不断处于迁徙中的彝族停止搬家,农科院的技术人员手把手地教彝族种玉米、土豆和苹果,藏族传授盖房子的经验和技术给彝族,政府帮助彝族修筑通往县城的公路,注重彝族干部的培养等。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九龙村的联办社目前已经成了“三定”的示范社,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整齐的玉米地、果实累累的苹果树、猪圈里哼哼的肥猪,这一切都在诉说着长期流浪的彝族,在碧塔海边找到了记载他们历史的场所(中甸其他地方的彝族目前也基本处于定居状况),如果你到联办或到九龙,总有人津津乐道地告诉你,当年农科院的专家是如何拉线种玉米、科学养殖的好处、苹果的收入、松茸的价格等,今天碧塔海边的彝族已经完全理解了“安居乐业”的真正含义。

(四)旅游资源的独特性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相关部门为了满足和吸引旅游者,纷纷推出一些特色鲜明的民俗风情专项旅游产品。例如东北地区的一些旅行社把鄂温克族的滑雪、狩猎等体育活动纳入自己的旅游项目中。或是让游客参加蒙古族的赛马、摔跤、射箭等。[2]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旅游活动项目繁多的优势,开展民族特色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旅游方式。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对少数民族传统旅游资源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一方面,注意保护、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旅游资源,另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广泛开展少数民族旅游活动,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旅游业。例如,在云南的迪庆、怒江、西双版纳和楚雄等地,各族人民经常利用节庆活动来开展民族体育旅游并以此来吸引旅客,从而使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旅游项目成为无数游客感受浓郁民族风情、体验新异神奇,健身娱乐的一些旅游活动

四、开发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开发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必要性

少数民族旅游包含着浓郁的民风民俗,有着很强的观赏性,也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通过民族体育文化的欣赏和参与,增强了旅游项目,丰富了旅游的内容,吸引了游客延滞了游客的逗留时间,促进了游客的消费,满足了游客,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又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民族体育旅游消费市场。体育旅游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健身性。通过体育旅游,能更好地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缓解和消除疲劳、增强体质、防范"文明病"。同时,通过观摩和参与,进一步了解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通过大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可以极大地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旅游产业体系的完善;可以带动少数民族群众的广泛参与,增进文化信息的交流,提高他们的收入,振奋民族精神,增进民族自豪感;可以进一步落实旅游开发与民族地区的扶贫相结合的方针,促进民族地区的脱贫致富;可以促进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使民族体育研究工作进一步科学化、规模化,有利于民族体育的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体现民族风情的重要方式,只有将风光旅游和风情旅游结合起来,才能使人们沉醉于山光水色的同时,领略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以及丰富的特色文化,少数民族旅游产业化的发展,可以使用赚取的资金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掘、整理、研究等工作提供资金及支持。

(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可行性

我国得天独厚的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为其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民族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心理等,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种独特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无疑会对现有的民族旅游资源、内容、形式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更新、发展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喜爱寻奇猎胜,求同存异。[3]地区、民族间强烈差异是激发旅游者动机的重要因子,差异性越大,其吸引力越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集竞技、健身、艺术、科考、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广泛的民俗性、良好的健身性、强烈的娱乐性和观赏性等。可通过让旅游者参与其中,达到健身、享受、了解民族风情风俗的目的。同时,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游客的各种心理和生理需要,起到增长知识、延年益寿的功效。良好的旅游环境和客源是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的根本保障。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民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民族众多,风情各异,到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进行风光旅游,贪图那里的湖光山色,民俗风情,极富诗情画意,令人流连忘返。而作为人文旅游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体育,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让游客亲身体验民族体育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和激情。

在市场经济中,任何一个产业部门要得到生存和发展,它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必须有市场,必须能够销售出去。对旅游业来说,其市场就是客源,游客是旅游业的生命线,没有游客就没有旅游业。现在“求新”、“求变”、“求乐”是人们外出旅游的重要动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则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这种获取新感受、新体验、愉悦身心的需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既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同时又多与娱乐相结合,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游客的喜爱。广阔的客源市场,旺盛的需求,将会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的不断扩大、产业化进程日益加快。

五、拓展旅游业的构想与对策

(一)不断拓展旅游参与项目的构想

要使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更快地发展,推动经济的发展就必须不断拓展旅游项目,下面以九龙彝族和红坡彝族为例来谈拓展旅游参与项目的构想。

第一,利用现有旅游景区,增加旅游参与项目。九龙彝族和红坡彝族参与碧塔海旅游业发展获取经济利益,是碧塔海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前提,但由于参与的方式较为单一,受到旅游环境容量和游客市场容量制约,不可避免地出现社区利益冲突。[4]九龙村拥有浓郁的彝族文化风情,新建的住房集藏、汉、纳西风格为一体,可以为游客提供独特的风味食品和别具一格的住宿,是游客饱览碧塔海自然风光后感受彝族文化的最好去处,与彝族同吃、同住、同乐,亲身感受不同地域民俗风情的差异和亲和,使碧塔海旅游活动在民族文化方面得以延伸,丰富旅游内容,增强游客感受。因此为游客提供食宿及娱乐项目,是社区居民参与碧塔海旅游业发展的较好途径,同时也是社区居民获得旅游实惠的最好方式。

第二,利用村社有利的地理位置,开发新的旅游项目。碧塔海旅游业发展,促使社区居民和村社获得实惠是不假的,但由于参与方式的单一导致的经济利益驱动的冲突和纠纷也是真实的,仅仅只是通过有关部门的协调来解决矛盾,只能缓解暂时的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社区居民要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开发新的旅游项目,创造新的游客需求将是一条可行的途径。中甸县政府目前把旅游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建设,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目前由碧塔海至白水台的柏油路面已经基本竣工,九龙村中的九龙上社、高峰上下社等正好位于碧塔海和白水台中间,这几个村社由于参与碧塔海旅游发展较晚,收益不多,但这几个村社拥有天然的优美风景、浓郁的彝族风情和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将是为碧塔海、白水台游客提供彝族风情旅游的好地方。由于这些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依靠村社或村民自己投资来建设旅游设施显得力不从心,目前九龙村村民委员会正在争取来自各方面的援助资金,开办独具特色的中甸彝族风情村。

(二)开发旅游资源的对策

开发旅游资源的对策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下面我们主要是以阿尔山地区为例。

第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交通优先战略“快进、快出、慢游”是旅游业发展对交通运输的基本要求。交通运输发展落后是阿尔山旅游发展的瓶颈之一。首先改善阿尔山与外界陆路交通联系,尽快与周边县市和邻近地区形成舒适快捷的交通网络;其次,要加强阿尔山市内交通网络建设,改善景区景点道路,提高交通线路与旅游资源分布的吻合度。

第二,开发旅游产品,加强旅游形象宣传与营销旅游产品的开发与销售是提高民族地区旅游经济效益,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旅游产品是旅游规划的核心问题。旅游产品具有综合性、非实物性、不可储存性、高附加值和较大的需求弹性等特点。作为阿尔山旅游业发展,旅游促销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在旅游市场营销中,要加强旅游形象的设计、包装、塑造和宣传,突出阿尔山森林、温泉、冰雪的资源优势和整合。加大市场营销力度,针对核心旅游目标市场重点促销。在目标市场上,争取走多元化和市场细分的战略,坚持接待团队与散客并重;充分重视生态度假旅游、康疗度假旅游产品的市场开发。

第三,以政府为主导,培育支柱产业在阿尔山旅游业发展起步阶段,旅游业发展规划与管理、开发方案制定、市场宣传和营销、各相关部门协调以及其他非盈利性投入等,必须依靠行政手段加以指导、协调和干预,必须采取政府主导的发展战略,以促进旅游尽快步入正轨。[5]同时根据阿尔山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结合阿尔山旅游资源优势和国家的产业政策,旅游业作为阿尔山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要环节,具备成为阿尔山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潜力。因此,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从战略高度来把握和看待阿尔山旅游业未来的发展,争取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第四,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区域战略联盟目前阿尔山在市场上还没有太大的知名度,而临近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和边关城市满洲里都是游客神往的地方。因此,要充分利用呼伦贝尔-阿尔山旅游区旅游资源的集聚效应与类型效应,积极加强区际合作,实现区域旅游资源优势互补,形成多资源、大市场、大旅游、大发展的格局,充分体现区域旅游产品开发的战略性。

六、结束语

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旅游资源的多功能。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它明显的功能和我们未知的潜在功能将逐渐得到显示。从高角度看,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一方面可以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与进步;另一方面还扩大就业,促进少数民族增收,加快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从各个方面推进民族地区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杨强.西部地区优势产业的选择与区域的协调发展[J].福建师范大学报,2004,(4).

[2]陈雪梅.中小企业群的形成及其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J].宏观经济管理,2006,(9).

[3]吕剑龙.分工与交易效率--关于西部经济发展的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02,(1).

[4]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经典案例[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

[5]吕敏,杜国银,杨永强.对内蒙古阿尔山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几点认识[J].资源与产业,2006.

作者:范 新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论文 篇2: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对我国的贡献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程度、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落后的面貌没有根本改变,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且这种差距还在不断加大。结合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论述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对我国的贡献。

[关键词]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和谐社会;促进作用

一、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含义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包含着两层含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特色经济的发展,前者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发展,后者是民族学意义上的发展。在经济市场化过程中,如果单纯强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在经济学意义上的发展,民族学意义上的少数民族的特色经济就有可能衰退甚至消亡。

严格地说,“少数民族经济”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学科的角度来看,前者是“从民族的角度来研究经济问题”,后者则是“从地区的角度来研究经济问题”。所以,于光远先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提出,“少数民族经济的范围、对象是研究少数民族的人民的生活状况,少数民族家庭经济生活的特点,少数民族生活的习惯、文化传统对它的经济生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影响的一个领域。”由于少数民族经济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是分不开的,还要研究少数民族经济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之间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混淆了这两个概念,甚至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替代“少数民族经济”。

现实的民族经济研究也事实上主要侧重于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研究。在民族经济研究中,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问题是否能够等同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问题,施政一在说明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时指出:“民族经济学就其研究范围来说,可以划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个方面:从广义上来说,它可以根据研究的需要研究世界上各个民族或民族国家的经济问题;从狭义上来说,它是研究多民族国家中的少数民族经济问题,在我国则是研究除汉族以外的各个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问题。”按照这一定义,所谓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问题,实际上就是两个问题:中国各个少数民族的经济问题和中国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问题。王文长认为:“狭义层面的民族经济研究,就是研究由民族内生属性所定义的民族的经济生活的特殊性,民族的行为、习惯、规则在经济生活中的表现、作用,以及相应所呈现的规律、结构变迁的条件和状态等;广义层面的民族经济研究是狭义层面的进一步扩展,即涵盖民族国家概念含义的经济和民族区域概念含义的经济。”“民族国家概念含义的经济是以国家为利益整体并以其为基础构造国际经济关系;民族区域概念含义的经济则把区域特征摆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上;民族定义的经济所突出的就是民族本身。”按照这种划分方法,狭义的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问题就是指由民族内生属性所定义的中国少数民族的经济生活的特殊性,民族的行为、习惯、规则在经济生活中的表现、作用,以及相应所呈现的规律、结构变迁的条件和状态等问题,即少数民族自身的经济问题,广义的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问题则指包含中国各个少数民族自身的经济问题在内的中国少数民族区域的经济问题。

上述两种定义或划分方法的共同点就是:将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问题划分为中国少数民族的经济问题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问题,尽管这种划分在逻辑上未必严密,但毕竟将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经济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这两个问题区分开了。后者则更强调了少数民族特色经济中的“经济”这一概念的特殊含义。这种强调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由民族内生属性所定义的”少数民族的经济问题本身,并不存在经济学意义上的或“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论断所指的发展问题,只有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才存在着人们通常所说的发展问题。“由民族内生属性所定义的”少数民族经济,即具有某一少数民族特色的经济,当然也存在着发展问题,但这种发展在本质上是一个民族学意义上的发展问题,即民族的发展经济方面的体现。

所谓民族的发展是指民族的兴旺和繁荣,它以民族的存在为前提,或者说,它的负概念就是民族的衰亡。一个民族是否存在,并非仅仅指具有这个民族血统的人或人群是否存在,如果具有这个民族血统的人或人群仍然存在,但具有该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语言、艺术、宗教、心理等均已失传。世界上很多已经被认为消亡的民族,具有这些民族血统的人至今仍然存在,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不存在了,这一民族在经济生活方面的表现,即作为我们研究对象的真正意义上的该民族的经济问题当然也就不可能存在了。所以,民族学意义上的少数民族特色经济的发展问题和经济学意义上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问题,实际上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作为我们关注焦点的发展问题却往往只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问题。

二、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与我国的民族关系,以及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是紧密相连的,他们之间互为条件、互相作用、相辅相成。和谐民族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内容,是和谐社会应有之义务。和谐社会又为和谐民族关系及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能忽视这样两个基本事实:一是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少数民族人口已超过一亿,达到一个大国人口的数量。在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处理好民族关系特别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是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对全国的稳定至关重要。没有民族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讲改革、发展、稳定,只能是一句空话,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只有做到这几者之间的和谐,才能达到真正完美的和谐。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民族关系的和谐,既包括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和谐,又包括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和谐以及民族内部的和谐。我们讲民族的團结、领土的完整、国家的统一,都是以各民族的团结为基础。如果没有各民族的团结,国家就会陷于动乱和分裂。应当看到,我们在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许多有利条件:

第一,我国在民族团结方面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之间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状况,各民族在长期交往过程中结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长久以来,各民族友好交往,在政治上以和为贵,互相修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互相影响;在文化上和而不同,交相辉映。从而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不断发扬光大,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历久不衰的强有力的精神纽带。这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的精

神财富。

第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一整套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成功地解决了国内的民族问题,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方面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社会主义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这就为我们在新的形势下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素质的提高,各民族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在不断增多,各民族对和谐社会理想目标的认同和追求在不断增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旋律,激励各族人民去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

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也要看到还存在一些不利条件。特别是当前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下,我国的民族问题呈现出复杂的情况,胡锦涛总书记去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概括了“四个交织在一起”,即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国内问题与国外问题交织在一起。这就从大的方面揭示了民族问题的复杂性。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民族团结是我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民族团结的四个内涵: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维护促进民族团结、各民族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繁荣发展以及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都对我国现阶段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第一,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能最大限度激起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能使各民族人民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并且平等地享受创造历史带来的好处,这就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

第二,维护促进民族团结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创造历史的活动当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维护促进民族团结能把不同的民族的人民群众聚集到一起。假设民族不团结,各个民族之间就是分裂的,甚至民族内部也有这样那样的矛盾,这样就分散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正所谓“众人合起力,开动大帆船”,把来自不同民族的人民群众的力量合成一股团结统一的力量,并把这一力量投入创造历史的活动当中必然能更好的创造历史。

第三,各民族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繁荣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民族团结的最终目的,这是符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论断的。民族团结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祖国的繁荣发展,具体来说就是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就是说民族团结从一开始就是出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考虑,其本身也就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保障和推动作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各民族是人民群众根据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文化心理素质方面的不同进行划分,其本身也就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民族团结又以促进祖国繁荣为目的,这是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相一致的。

第四,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材料,场所等都是由祖国为其提供,祖国的统一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提供了有利的空间,民族是祖国统一的重要保证。

三、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促進树立正确的民族发展观

经济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只有体现到人的发展上才是真正的发展,这也是与目前提倡的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的。以人为本,才是发展的本质。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是它整体追求的价值观念,如何才是民族自身价值追求,只有在该民族的族群当中才会理解。正确的民族发展观是作为一个民族族群的人们对发展的正确认识,作为一个民族他们既要在物质发展上获取利益,同时也在生产生活的发展方式上能予以接受,保持他们所拥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必须从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目标出发,获得广大群众的支持,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一是经济发展为主原则,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有了物质基础才能进一步发展根本的社会主体;二是民族价值取向指导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的模式要和民族的价值取向结合,只有获得各民族群众的支持才能得到经济的健康发展;三是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与调查的决策依据,进行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决策,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措施,进行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和构建,使之规范化、制度化。

(二)促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多元化的现状,以及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情况,建立适宜的发展模式,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最重要的环节。它不仅涉及发展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和民族群体人文类型的丰富性,还涉及到文化的价值评判。在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模式时,是为他们选定还是帮他们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这涉及到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是否持有文化相对论的评价观。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现状,用一刀切的发展模式根本无法达到和谐发展的局面,所以要分层次、多元化的发展,既要把握原有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又要提倡创新引入新的产业,并通过本土化吸收提升区域竞争力,还要发展特色经济,形成一个资源互补,产业链衔接,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一,总体上继续重点发展重工业,依靠老工业基地,改革现有产业结构,发展深加工工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无论是整个中国还是少数民族地区,都不可避免地走上工业化道路,只是在工业化进程中的路径选择有所不同而已。工业化进程的演变规律体现为:工业发展的重心由轻工业向重工业的转移,最后进入技术集约化阶段。这种规律体现了工业对资源的开发由浅层开发到深层发展的进步过程,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变过程。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要充分利用其所占据的资源优势的政策优势,以重工业为龙头,更新设备,加快技术创新,同时拓展产业链,发展深加工工业。发挥重工业的波及效应,形成区域性的产业链,提升区域总体竞争力。

第二,根据各民族聚居点的特点,实施保护性政策,保护当地民族居民价值取向的所认可的生产方式。工业化、现代化在发展的历程中又有不同的路径选择,民族群体对路径选择是现代化进程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对一种生产方式来说,并不能单纯从经济的角度进行衡量,是要结合人文社会中进行评价,并不是能带来效率的就是最好的,任何一种生产方式或生活方式都是人所进行生存与发展的手段而已,在人的群体中进行结合评价才能得到真正的标准。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少数民族多聚居在比较落后偏远的地

方,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保存相当完整,当他们所面对工业化中所出现的各种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时,并不能很快适应,还可能排斥,所以我们在制定发展规划时要关注这一事实,要有步骤地进行引导,不是一刀切地对原有生产方式进行否定,针对那些适合当地民族生存的生产方式还要给予政策性保护。

第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民族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整个族群的发展上,而且也体现在单个族人的发展上。发展经济是与人的发展相结合的,经济是人的经济,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大量现代化的资金运作与技术都需要相适应的人才进行操作,少数民族地区要发展首先就需要与发展经济相适应的人才。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占很大比重,历史与现实的原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少数民族人口整体受教育程度低。所以首先要解决就是教育问题,要加强人才发展战略,普及中小学教育,培育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高素质的人才。这样才能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储备,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促进民族间平等。针对民族性的特殊性,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应推行双语教学,既保持该民族的特性又添加现代因素,从而达到中华民族大一统格局。

第四,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具体说来,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人的福利最大化。必须认识到,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基本生存需要、生活需要、发展需要,从低到高,只能有先有后、逐步解决。在科学发展观下,人的需要既是分层次的也是多样化的,环境质量同样是人的福利之一。经济实力、资源储备、环境质量都成为构成人的福利的要素,都成为稀缺资源。一切人类必不可少的经济、社会、以及资源与环境保护活动都成为创造稀缺资源的活动。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多聚居于偏远地方,存在电脑科技等高新技术与刀耕火种相并存的状况,进行产业选择时,首先就要从当地人的生存状况出发,进行人福利最大化评价。在还在为满足生存与基本生活需要苦苦挣扎的地方发展粗放型经济也是可取的,在已經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地方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促使可持续发展战略发挥其优势。

四、结语

不管哪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是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成果,都会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会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政治意义,它让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感受到国家的力量,能增强整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保持社会稳定,巩固国家的统一局面,就会增强社会主义及中国共产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让人民更多的认同中共的领导,认同社会主义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能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这些地区的资源,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缓解资源紧张。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会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增强这些地区居民的购买力,有利扩大内需,发挥消费需求在经济发展的作用,促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就能证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这本身就是整个国家及整个国际社会的一笔巨大的政治及思想财富。

参考文献

[1]徐和平,城市化与贵州少数民族社会现代化[J].贵州民族研究,2000(3):39~43。

[2]袁仲由,关于加快实施民族地区城镇化战略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24~28。

[3]蒋彬,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2):47~53。

[4]庞建英,基于差异协同原理的和谐社会构建用协同论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J].系统科学学报,2007(1):12~15。

作者:王利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论文 篇3:

国家通用语教育普及对于新疆偏远地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 要:教育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是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国家通用语教育的普及,宏观上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政体、民族团结,对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以及实现新疆的长治久安和经济快速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在充分认识国家通用语教育的必要性之后,通过政府职能部门的积极引导,进一步加强和普及国家通用语教育,从而增强新疆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农牧民接受和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提高劳动输出效率,拉动经济增长。

关键词:国家通用语教育;少数民族;语言功能;经济发展。

一、国家通用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一个拥有多民族的国家中,为了达到各民族在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维护国家统一政体,各民族之间必须拥有共同的族际语,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普及教育工作,即推进国家通用语教育工作。首先,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法律赋予每一个中国公民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權利。”[1]权利与义务相对等,作为中国人,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既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的权利,同时加强自身国家通用语教育,普及国家通用语文化,端正对国家通用语的学习态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义务和需要。语言是一个国家思想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文化的精髓和底蕴。思想文化的演变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同时语言成为一个民族文化进步的推动力。语言也是凝结民族情感的基础手段,在推动全民爱国的情愫中是不可或缺的。国家通用语教育不论是对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民族情感的交融,还是对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构建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和促进作用。少数民族地区学习和掌握国家通用语是提升少数民族学习素养,以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进步,实现新疆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新疆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

新疆位于祖国西北边陲,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新疆的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虽有所发展,但还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偏远地区经济发展较慢的现象。笔者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1.新疆地区深处祖国内陆,水资源严重匮乏,地区的电力发展建设不够完善,绿色环保、节能灌溉农业的节水工程不匹配,暂未达到理想效果,农业发展的规模化、机械化程度较低,还有许多人由于缺少足够的水资源,进而导致生产、生活用水十分紧张,影响了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2.部分偏远地区的交通仍然严重滞后,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地区的交通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由于新疆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特点,导致少数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受到交通问题的干扰。截至2017年,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9个百分点,和田地区尚未实现高速公路连接,仍有6个县城和36个兵团团场未通二级以上公路。整个新疆地区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经济发展区域较松散,又有山脉、河谷等地貌的天然阻隔。偏远山区道路状况不佳,不利于本地区商品的输出和外来商品的引进。而交通的不便,会影响区域经济的招商引资,会阻碍贸易物流的运输来往,不利于本地区经济的自由发展。

3.偏远地区一般地势高寒,山脉纵横,经常会发生洪水、地震、山体滑坡、雪灾、旱灾、冰雹等自然灾害,且农牧民在自然条件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如不依靠科学手段阻击,很难用人为力量去抵挡自然灾害,缺乏发家致富的条件,就会导致贫困。

4.全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科学技术水平落后,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偏远山区基础教育水平较低,导致高等人才的输出率较低,自然环境较差,没有高精端人才的引进,经济发展很难有质的提升。

三、国家通用语教育的普及对于新疆偏远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

西奥多·W·舒尔茨认为:“传统的古典经济学单纯从自然资源、土地和资金的角度出发,不能解释生产力提高和财富增长的全部原因。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尤为重要,投资人力资本的主要内容为:教育与培训;医疗与保健;鼓励劳动力流动;引进高素质移民等。其中,教育和培训的投资是最重要的途径,他们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熟练程度,强调了教育投资在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另外,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加人力资本投资,这种投资的收益率高于其他投资,一个受过教育的农民或通过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新技术、靠自己的能力在市场上竞争,是在脱贫致富。”[2]

袁俏玲认为:“语言与经济的作用是相互的,语言的发展滞后就会有阻碍经济的发展,语言的先进则会促进经济发展。”[3]语言也是沟通的桥梁,所以对于语言的教育是万万不可缺少的。

1.首先,国家通用语教育的普及,少数民族通过自己的学习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国家政策,有利于实时接受新事物、掌握新知识、顺应时代潮流、较快地学习科学技术,并获取市场信息。例如特岗教师是中央实施的一项对西部地区偏远农村义务教育的一项要举措。特岗教师队伍的发展,有利于城乡教育均衡,缓解偏远山区师资力量不足、不合理等问题,为偏远地区教育带来新鲜血液。而农牧业等通过对专业科学知识的吸收和借鉴,减少了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的浪费,生产率更加高效,农牧民收入较往常会更加可观。

2.在数字化背景的大前提下,通过学习国家通用语,人们利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生活、娱乐、学习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事情,时代在进步,信息技术在发展,这些电子产品可以给我们提供的数据类型越来越丰富,既有文字资料,又有图片、视频、音频、地理位置等等。比如,农牧民想根据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来提前制定工作计划,只需打开手机就可以轻松查询,这样就能及时合理地调整农牧民的工作时间;再者,如果想学习农牧业最新的种养殖方法,可上网查询或提出问题咨询相关专家;还有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国内外最新时事新闻等等。学习国家通用语,在偏远地区同样可以享受最新的信息资源,享受经济全球化带给我们的便利,利用方便快捷的方式找寻发家致富的方法。

3.一些偏远地区产出的商品质量优质,天然无添加,因缺乏销售渠道,所以无人问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带动偏远地区少数民族了解到国内国际的政策走向、各类消息渠道,可以自行利用网络对自产产品在传媒平台、电商平台进行宣传和推广,打破地理位置造成的不便。一方面,解决了产品的供销问题,对资源进行优质整合;另一方面,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地区品牌形象,能够在长期的贸易合作中找到自身的优势所在,增强自信心,为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可见国家通用语学习为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带来更多沟通学习的机会,改变闭塞的环境条件,增强贸易信心,拉近与外界的距离。

4.除了农牧业,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前景更为深远。在偏远山区,还有相当一部分富余劳动力,国家通用语教学和劳动技能的培训,让他们有机会走出山区,走出新疆。外出务工,既可缓解部分地区劳动力紧张的问题,又使人力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劳动力也可通过不同的方式得到更高的报酬。比如新疆美食在全国闻名,很多少数民族选择在内地开餐厅或摆夜市,这是一种谋生手段,很好地解决了就业问题。

四、加强和普及偏远地区少数民族的国家通用语教育

1.加强少数民族对提高国家通用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考察调研时曾经指出:“少数民族孩子双语教育要抓好,学好汉语不仅将来找工作方便,更重要的是能为促进民族团结多做贡献。”在新疆,对于少数民族而言,首要问题是正确认识国家通用语教育在全民进步和发展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学习国家通用语,从而明确树立正确的思想形态意识,并且使体力劳动走向脑力劳动,提升科学文化水平。

2.发挥政府部门在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育投入是教育發展的先决条件,政府在这其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政府部门要积极重视国家通用语教育在中小学阶段的普及和发展,建立农村教育财政投入机制,保证偏远地区农牧民及子女受教育的普及性,甚至是质量性。充分利用广播、网络等传媒平台进行宣传,增强国家通用语使用氛围。开展有关国家通用语的相关演讲或者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全民参与和使用国家通用语的频率,引导全民积极主动学习国家通用语,使用国家通用语,了解课本外的相关国家通用语知识。

3.大力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培训。教师是传道受业者,在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更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这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具有更深刻的意义。但就目前情况而言,由于偏远地区交通、经济发展状况、工资收入等原因,导致教师队伍发展的不稳定性,人才流失严重。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人才的重视,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高学历的教师从事国家通用语教育事业,为偏远地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另外要强化少数民族农牧民的国家通用语培训,通过国家通用语培训增强其学习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再而培养其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引导其参加劳务输出,最终转化为生产力,带动经济的腾飞和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M].第九届全国人民大常委,2001.

[2]西奥多·W·舒尔茨.人口质量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2.

[3]袁俏玲.语言与经济的关系微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05):24-26.

作者:艾则孜·托合提

上一篇:会计信息弹性空间论文下一篇:建筑施工企业税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