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经济论文

2022-04-21

【摘要】探究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不仅能丰富完善少数民族教育理论、提供増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方法,而且更能在优化学生管理体系、创新学生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保持与时俱进,推进高校整体学生工作的稳步发展。但是,目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政教育观念亟待提高、管理长效措施尚未建立、管理队伍还未形成合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经济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少数民族大学生经济论文 篇1: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大学生中占有重要比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率逐年下降、就业过程艰辛、就业层次低、结构性失衡等等。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家庭和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共同配合和共同努力。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意愿;调查研究

一、前 言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为突出。在过去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基本上不存在就业问题,因为少数民族在入学以及毕业后工作的分配上都可以受到特殊的优待。无论成绩如何,少数民族大学生都可以由政府长期包分配,负责安排工作,而且用人单位为落实少数民族政策的政治任务,选择接受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这种现象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更为普遍和突出。但是,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现实国情下,政府对大学生的就业政策已经变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从这种意义上来讲,用人单位有了充分的自主权,劳动力由用人单位自行招聘,企业录用职工的标准也是职工自身的业务发展需要以及毕业生应聘者的实际能力。这样,在目前的符合国情的经济体制之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等方面就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制约。因此,从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的角度介入,调查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意愿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此课题将会进行一定的实地考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容回避的事实,通过实地问卷调查和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案访谈可以得出这样的观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存在择业价值观念自我化、择业价值判断标准务实化、择业价值取向多元化、择业价值目标功利化和择业主体意识明显化的特点。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率正在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仅关系到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而且关系到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的政治问题。一次就业率,是指大学生在毕业离校之前已经与用人单位正式签订劳动合同的比率。根据资料显示,从2008年以来,我国少数民族高校大学生毕业前已经与用人单位签约的比率分别是49%、30%、14%[1]。通过数据显示,汉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明显好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弱,但是必须与汉族学生一样接受同等的市场筛选。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这一现象不论是对学生还是家长,都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团结。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状况更加令人担忧。

2.等待就业的时间长成本高

和普通汉族高校大学毕业生一样,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充满艰辛,等待就业的时间较长,就业过程十分艰难。而且为了疏通各种关系,就业成本不断上升。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一次就业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故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毕业离校之后到与用人单位签约之前的等待就业时间越来越长。在等待就业的过程中寻找就业机会的次数越来越多。

3.就业层次低,平均收入少

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县级以上的政府部门和外企、国企等大型企业就业的比例只有17%,已就业的毕业生83%是在县级以下的政府部门和小型私人企业打工。这使“读书无用论”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验证。长期下去,无疑会影响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不利于少数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4.地区性失衡

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多数选择回到少数民族地区,这样无论是在生活习惯还是在工作条件方面都会在以后的生活中产生便利的条件。例如,新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后基本上选择回到新疆境内,为新疆的经济发展服务。但是由于新疆在全国范围内来说属经济比较欠发达地区,所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比较有限,而新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毕业后都希望在新疆省会乌鲁木齐周边地区就业。又由于在新疆地域内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其中新疆北部的经济较新疆南部发达,可以提供的就业岗位较多,能够接纳的毕业生相对较多。

5.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无关

这个现象不仅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在全部高校毕业生中已经十分普遍。已经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八成以上从事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无直接联系。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近几年以来,在民族地区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有95%以上的学生从事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没有直接联系,而这些学生60%以上毕业于民族院校。如一位毕业于河北承德民族师范专科学院新闻传播系的学生,毕业后在当地某大型超市做采购助理。这种现象不利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专业优势,这样就降低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也不利于企业和大学生自身的发展。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既有与普通大学生一样的共同原因,如金融危机、高校专业调整滞后、缺乏规范高效的就业中介机构等,也有特殊原因。这些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方面的因素

(1)高校在高等教育定位中存在问题。目前在高校人才的培养内容中,普遍缺少学生能力的实践环节和自主创新思维教育,这显然与社会需求有些脱轨。用人单位对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总体的认同程度不高,必然导致有效需求上的就业难。企业调查显示,只有0.9%的企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很满意,有5%的企业认为不满意,而存有顾虑不回答的企业多达49%。

(2)专业不对口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高校专业设置特别是民族院校的专业设置与民族地区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偏离较大。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绝大部分进入了民族院校学习,这些院校的专业结构与民族地区的实际需求结构不一致,而且学生进校后自主选择专业的空间很小。

2.用人单位方面因素

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标准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不匹配。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企业选人最看中的是工作经验,有45%的企业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时最缺乏的是工作经验,有20%的企业认为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还有15%的企业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汉语表达能力。

3.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

(1)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空间狭小,流动性差。受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和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地域与空间的选择上,更多地考虑将来的饮食生活、择偶成家、宗教活动等是否便利,因此,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会主要选择返回民族地区就业。

(2)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时的不良心态。少数民族大学生处在人生的特殊阶段,社会阅历较浅,心理尚未成熟,择业时一旦遇到挫折,稚嫩的心灵极易受到伤害。具体讲表现在三方面:①过高的预期和攀比心理:期望是面向未来的一种心理取向。少数民族大学生追求理想的职业,追求自身价值得以实现,是一种正常的要求。另外,现在上大学需要投入相当数额的资本。如对高收入的期望和追求,有90%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抱有上大学就意味着就业、上大学就能找一个好工作的心理倾向,而面对现实的反差,又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导致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对自己的学识、能力和前途都失去信心。有53%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对整个就业形势所持的是失望、没有信心。②从众心理和保守心理:有些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没有树立起一个正确的择业观,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求职标准,更没有总体的职业规划。同时在择业过程中,缺乏相应机构对其职业能力、职业倾向和职业选择的指导。随着传播媒体的宣传导向,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忽视自身的特性,参照社会的取向,跟着感觉走。表现在就业上,就是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没有更新,视野比较狭窄,缺乏竞争意识,缺乏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了解,缺乏面对挫折的心理准备。③焦虑情绪和依赖心理: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是由于他们成长过程一般比较顺利,没有遇到过挫折,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方面没有得到锻炼。

四、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1.关于政府方面的对策建议

(1)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客观的、外部的原因,还有许多主观的、内在的原因是大学生自己无法克服的,例如宗教信仰等。

(2)政府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政府应该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立法,制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律上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吸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比例,特别是政府部门和中央直属企业等。在学历、能力等相同的条件下,各单位应优先考虑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积极创造条件,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经济发达的非民族地区就业排除障碍。政府出面协调各方关系,对在非民族地区工作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解决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问题提供帮助,为他们选择去其他地区工作排除后顾之忧。应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完善就业中介机构的功能,调整高校专业设置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般性措施,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有效贯通。

2.对高校方面的对策建议

(1)高校在人才培养问题上须进行换位思考。应该和政府换位思考,为政府制订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相应的人才支持。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具有前瞻性,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应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和行业发展需求。应该和用人单位换位思考,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考虑人才培养。要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及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和学生换位思考,站在学生角度来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正视目前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薄弱的现实,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和个体的差异性,真正去做到因材施教。

(2)研究高校扩招的速度和规模,重新审视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决定中国社会发展走向的重要因素,并不是某个时期大学在校生的保有量和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而是社会各个阶层吸收新技术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诚然,人力资本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要,但抛开教育和社会的实际而盲目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并不十分可取。

3.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对策建议

少数民族大学生须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表现出来信心不足,缺乏足够的就业能力,这样的现象给自身就业增加了难度。少数民族大学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让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相比较而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相对弱势反映在英语掌握能力、自我推介能力和社交能力等方面,这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背景、受教育条件以及民族传统习惯有关。少数民族大学生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及时调整就业的期望值,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

五、结 语

解决好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任重而道远,不仅是民族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涉及少数民族人才工作的当务之急。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千千万万少数民族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更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因此,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家庭和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共同配合,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赵晓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特殊性及对策建议

[J].西北民族研究,2009,(3).

[2] 王天玉.少数民族就业促进问题研究——兼议《就业促进法的实施》[J].社科纵横,2008,(6).

[3] 浦瑛瑛.大学生就业心理剖析及调适优化途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6).

[4] 殷笑梅.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1).

[5] 杜芸.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取向研究[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6] 陈忠林.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J].科技信息,2009,(4).

[7] 熊文斌,周彩云.从社会文化学视角看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文教资料,2009,(7).

[8] 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课题组.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问题的思考[J].高教探索,1998,(2).

[9] 李光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10] 以实际出发努力培养少数民族建设人才[J].中国民族教育,1995,(4).

[11] 周文霞,黄均雄.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特点与成因——一项基于文献的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7,(6).

作者:张明录

少数民族大学生经济论文 篇2:

新形势下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

【摘 要】探究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不仅能丰富完善少数民族教育理论、提供増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方法,而且更能在优化学生管理体系、创新学生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保持与时俱进,推进高校整体学生工作的稳步发展。但是,目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政教育观念亟待提高、管理长效措施尚未建立、管理队伍还未形成合力。高校必须不断创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和思路、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机制,通过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从学习、经济、生活、心理、就业等五方面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困难,助力成长成才,为国家培养适合民族地区建设发展需要的合格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民族团结、文化交流和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队伍日益庞大,随之而来的,针对这一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注度也日益攀升。据教育部统计,2005年我国高校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有99.52万人,到2012年,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己増长至177.9万人。2016年少数民族大学生数量214.3万人。2016年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国家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应把民族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特殊支持措施,加大各项政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倾斜力度,快速提升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和办学质量,实现民族地区教育跨越发展。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其前期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差异性,在进入大学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之后,会与以汉族为主体的主流文化遭遇,表现出文化上的差异与冲突,进而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一些不适应问题。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目前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观念亟待提高、管理长效措施尚未建立、管理队伍还未形成合力。面对这些新问题、新情况和新挑战,高校学生工作人员应准确把握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在发挥传统优势的基础上,遵循思政政治教育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积极加强理论研究,探索出科学的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机制,有针对性得解决当前高校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知学生情、解学生难、暖学生心、引学生行”,确保少数民族大学生真正实现“留得住、学得好、走得出”的美好愿景,确保高效少数民族思政教育工作向前发展,为民族地区的发展输送更多优质人才。

一、准确把握新形势下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特点

准确全面地了解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为高校学生工作改进思政方法、拓展教育管理渠道奠定夯实基础。

(一)有强烈的上进心、文体能力突出,但文化基础相对薄弱

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山区或高原区域,相对而言,这些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落后,他们为了能在改变家乡落后和自身处境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十分珍惜在大学中宝贵的学习机会,内心中会产生强烈进取心和求知欲。同时,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体质和耐力方面优势突出,而且大部分都具有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鲜明特点。他们在篮球赛、足球赛中表现不凡,在社团、元旦晚会、迎新晚会以及毕业生晚会中载歌载舞,尽情展现民族特点。但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先前接受的教育大多数以当地语言为基础,汉语基础较差;同时,当地教育水平与汉族地区存在一定差距,在民族政策倾斜的基础上以较低分数进入大学学习,日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学习方法和习惯不科学、听课吃力、成绩不理想等情况,导致学习热情不高,偶尔出现逃课等厌学现象[1]。

(二)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多靠国家和学校资助

贫困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作为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源地,这些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普遍比较差。少数民族家庭一般孩子较多,对于贫困家庭来说供养一个或几个孩子上学的负担确实很重。所以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大多数都是依靠国家生源地贷款或者学校校内贷款,享受国家助学金资助、民族大学生送温暖补贴、民族大学生勤工助学等各项资助政策[2]。

(三)民族宗教意识较强,在校园中归属“小团体”现象明显

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小生活在充满宗教色彩和特有风俗习惯的原生环境中,逐渐积淀形成本民族特有的民族宗教意识,这些主要体现在在文化、语言、信仰和饮食习惯等方面与汉族学生存在明显差异,期待汉族同学尊重自己的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虽然饮食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但是期待能够相互尊重,尽快融合。而大部分汉族学生缺乏对少数民族风俗的了解,也没有更多的去迎合和关注少数民族同学的各方面风俗习惯,容易产生误会和矛盾,使少数民族大学生不能很好融入到以汉族学生为主要群体的大学生活中。同时,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有限,会感到与本民族同学交流活动更加舒适与自如,导致交际范围更加狭窄,形成较为固定的活动群体,汉族学生也较难融入,逐渐出现“小团体”现象[3]。

(四)自尊感强,但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失衡现象

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自尊心较强,渴求被理解与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升入大学之后,换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虽然会更多地选择在已经形成的“小团体”中活动,但是特别渴望得到汉族师生对本民族文化、习俗、以及信仰等方面的理解和尊重,自我完善意识十分明确。但是,这种自我完善意识也会引发一些问题,如不被人理解时的孤独感,学习成绩不如人意或行为出现偏差而导致的自卑情緒,受到批评时的抵触情绪和把别人的好意理解为嘲笑等[4]。

(五)社会实践锻炼不足,就业与创业能力较弱

社会实践锻炼作为大学生第一课堂的必要补充,已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团结意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交际圈子比较局限,往往产生心理上的担忧和顾虑,因此失去了很多接受社会实践教育的机会;同时,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科研能力相对薄弱,面对需要通过竞争获得的社会实践机会时,就会显得稍逊一筹,也会导致失去社会实践锻炼。

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普遍较弱,通常仅仅停留在比较简单的识记、操作层面上,缺乏更深层次的的探索和研究。而且,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就业和创业想法也很单纯,这就导致他们就业渠道少、就业信息不通畅、创业思路狭窄、创业行动力差等问题[5]。

二、因材施教,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提升教育管理質量

高校需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准确把握新时期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时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教育管理方案,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加快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锻炼、成长、成才的进程,帮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树立信心、成长成才,为民族地区的发展输送更多优质人才。

(一)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

高校少数民族团结教育是我国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思想阵地。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过程中,要运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基石的党的民族工作基本理论政策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同时,有意识地淡化民族差异,强化中华民族观念,教育学生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鉴定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量身打造少数民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探索高校办学新形式,适当增加少数民族大学生预科环节,为本科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以保障学习进度和学习质量。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高校应研究制定专门的、适合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方案。打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基础,增强他们的专业学习兴趣和刻苦钻研精神,引导他们增强观察问题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进不断提升少数民族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成绩考核、管理以及奖学金评定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实际情况,设置少数民族大学生专项奖学金,按照“单独评选、择优评定、表彰优秀、带动后进”原则,奖励德、智、体全面发展,在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6]。

(三)不断完善高校学业帮扶与资助管理体系

根据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基础单薄、学习能力较弱的现状,任课教师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要给予重点关注和辅导;安排学生党员、学生骨干与民族大学生“结对子”,成立“一对一、多对一”帮扶小组,构建“单科对单人、弱科有人补、新科有人促”的学习帮扶体系,形成全覆盖、多层次、个性化帮扶格局,搭建“导师制”“学长制”“成长共同体”和“教授工作室”帮扶工作形式全力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平稳过渡,直至顺利适应大学学习环境。

高校应该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经济方面的加大帮扶力度,精心帮助家庭困难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减轻经济压力;学校可以面向社会更多渠道筹措资金用来加大对少数民族同学的资助力度,同时也是拓宽资助困难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渠道;通过增添勤工助学岗位和尽量向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倾斜的方法,不让一个少数民族大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四)充分利用校内资源设施,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成长

充分挖掘和发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教育功能,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浓厚多元文化融合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特长,通过联欢联谊、民族文化展演、座谈会、发放节日补助等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民族传统节日之中,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在一致性。同时,引导他们积极参加社团活动,让他们能够与汉族学生加强交流,在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的同时,使他们之间形成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的良好氛围。锻炼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交往和表现能力,增强人际交往中的自信心,积极主动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搭建良好交流平台。

(五)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邀请心理学专家组建心理健康辅导室,通过“朋辈辅导”、“个别咨询”“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等方式,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与其他同学和谐相处,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增强其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构建心理健康咨询辅导平台,举办讲座,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有效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增强自我调节疏导能力,优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六)积极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造条件

社会实践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统一的重要途径和关键环节。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进一步打造实践基地,提供实践机会,拓展实践内容和方式,做好指导教师选配和加强实践团队指导等措施。通过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深入农村、基层、社区、民族地区开展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实践中长知识、增才干、获体验,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成效感。

(七)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建立党委领导下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形成工作合力。同时设立少数民族大学生事务管理办公室,专门承担处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相关事务。辅导员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中,要注重教育管理与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通过对民族地域文化、民族观念、民族风俗习惯的学习,加深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辅助其更好地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工作。通过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民族教育师生的深度融合,及时掌握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心理状态和合理需求,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出现的违规违纪问题,不能简单化处理,要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教育引导他们增强自律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及时解读国家最新政策纲领,发挥教师“领航人”的重要作用,全面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喆.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研究[J].前沿,2012(10).

[2]王晓静.加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16(23).

[3]王建辉,李丽辉,白亮,杜学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实践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05).

[4]袁淑清.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新途径[J].民族教育,2010(04).

[5]徐建军,陈迎明,欧旭理.教育细化 管理细致 服务细心——切实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5).

[6]衣长涛,丁连涛,朱宇,牛爽.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研究与思考——以东北地区某重点综合性大学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02).

作者:潘广臣 殷子惠 聂鑫

少数民族大学生经济论文 篇3:

关于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工作的思考

摘 要: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要求。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遇到学业困难、交往交流交融不深、个性化教育培养不够等问题,深层次原因在于教育“供给侧”仍有不足。要以完善政策措施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工作队伍体系为重点,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创新,不断提升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立德树人;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不断增长,一些高校在加强教育培养和管理服务方面反映出不少实际问题,工作还不尽适应。当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化认识,破解问题,探索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现实紧迫课题。

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高校招收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重点教育培养,是加强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力举措,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总体上看,北京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思想积极向上,拥护党的领导,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大多数学生能够适应多民族相互嵌入式的集体学习生活环境,参加实践锻炼,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不少学生积极追求入党,参军入伍,创新创业,报效国家。同时,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上存在困惑及问题。其中,有的学生由于语言文化、认知途径、心理特征等原因,遇到一定的学业困难。高校应不断提高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责任担当、强化培养质量、强化文化认同,为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和繁荣发展培养输送更多优秀人才,这些都显得愈加紧迫。

一是从新时代办学使命高度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的责任担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作为北京高校,首先要坚持从政治上看,就要有更加强烈的责任担当,以高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严从实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工作,在全国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各民族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同时,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教育,不断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更好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释疑解惑。不能把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简单视同其他事务性工作,须将其摆上重要工作日程。

二是从一流本科教育角度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的质量意识。如果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上不去,那么一流本科教育也就出現了短板。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办学质量的一面镜子,往往不同程度地折射和反映出一些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能力的薄弱环节,甚至触及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硬骨头”。因此,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和管理服务工作的理念,亟待突破传统“管”的思维方式,进一步强化“育”的质量意识。既要在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上下功夫,也要在相关学科专业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上综合施策。特别是,要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才培养具体要求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更加及时、系统地纳入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通盘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面临的实际问题,从深层次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内生动力。

三是从坚定文化自信维度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的文化认同。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是青年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独特贡献,形成五彩缤纷“美美与共”的民族文化百花园。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园中园”,应融文化于校园,寓精神于氛围,通过院系文化、学科专业文化、班级文化、课堂文化、实验室文化、宿舍文化等载体,促进深度交往、交流、交融,教学相长、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增强文化体验、情感归属,坚定文化自信。在高校实际工作中,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还不平衡,有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语言交流等问题,还存在集体归属感不够强的现象。只有把文化的种子植入心底,才能引领少数民族大学生增进文化认同。

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原因

加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需要着眼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多能够服务民族地区建设、发挥骨干作用的优秀人才,在实干中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中西部地区,对于有机会到北京学习、能比同龄人获得更优质的教育,是备感自豪和无比珍惜的。面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西部大开发等时代大潮,他们有着成长成才、学以致用、建设家乡、回报祖国的强烈意愿。不少学生刻苦学习,取得比较优异的成绩,有的还不断深造,获得博士学位。然而,也有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遇到学业困难,交往、交流、交融不深,个性化教育培养不够等问题,特别是所接触的学科专业、教育教学,与自己原来知识基础、认知结构的联系比较弱,思想碰撞、融会贯通的难度比较大。在教育培养工作中,要特别关注和分析这些现实问题。

一是学生的学业困难问题及其教育教学方面原因。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相关课程的学习中,往往遇到不同程度学业困难问题。从客观方面看,不少少数民族地区受教育条件的限制,基础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从而导致一些学生的基础文化素质不够扎实,有的学生知识面偏窄,思维较单一;有的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掌握不够,自学能力较弱,对于学习理工科门类的课程尤为吃力;有的学生对于学习成绩满足于达到“及格线”,极个别学生甚至出现厌学问题。从教育教学方面看,面对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困难,高校究竟应该如何科学施策,依然是教学管理上的一个困惑问题。一些高校坚持对所有学生都严格按照统一的培养方案进行培养,在此基础上兼顾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一些高校在管理思路上偏重于考虑如何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灵活计量成绩,通过调整评价措施提升及格率。一些高校加强有针对性的指导和重点帮扶工作,组织开设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小组,对普通化学、高等数学、英语等科目进行重点辅导等。然而总体上,高校对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急需的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统筹谋划不够,从教育教学“供给侧”改革举措不多,还做不到从少数民族大学生实际出发量身定制教育教学内容,难以更好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

二是交往交流交融不深问题及其文化环境方面原因。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工作对高校文化育人提出更加迫切的要求,既要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以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校园文化,更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促进各民族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以良好的文化氛围影响和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深度融入师生学习生活的大家庭,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从高校来说,为了促进各民族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除了在饮食、住宿、班级、社团等方面营造共同学习生活的氛围外,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科、专业、课堂、管理、服务等多领域的文化育人环境建设,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和情感归属。然而,一些高校把中华文化认同和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统筹纳入文化育人、营造多民族文化氛围和多语言环境不够,能够胜任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干部教师不足,由于语言问题,有的少数民族学生跟辅导员谈心交流比较少,师生互动水平相对偏低,难以深入探讨问题。一些高校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综合发挥自身科研优势,把少数民族相关科研资源、科研成果及北京独特的多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育人、教育教学内容不够,还有结合各自学科专业不断提升的空间。不少有着援疆、援藏、援边等丰富阅历和深厚民族感情的干部专家,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方面还没有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三是个性化教育培养不够问题及其综合支撑方面原因。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加强个性化培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少数民族大学生性格活泼、热情开朗、执着坚毅,对大学学习生活充满着期盼,同时现实条件不可能完全如愿,个人难免遇到困惑问题。高校院系在学生教育培养方面通常“一把尺子”“严格标准”,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存在的个性化问题,包括成长背景、专业兴趣、文化基础、语言能力等,虽有一定照顾性措施,但离着“一人一策”的精准培养还有差距,工作力量不足,缺乏必要的综合支撑条件。一些教师对于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个性化培养,也常常是有心无力,单独为学习吃力的学生优化培养方案、调整教材教辅、专门设计试卷的余地不大,课堂之外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时间精力也不够。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中较为普遍的文化底子薄、理工基础弱等问题,无论高校内部、还是高校之间,都还没有建立协作机制,难以整合力量开发适用课程、开展深度辅导、优化教学模块、加强释疑解惑等。因而,一些学生常把自己的困惑问题埋在心底,有的学生习惯于“等、靠、要”,还没有激发起应有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高校亟待针对每一位青年学生包括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全面发展与成长成才需要,从专业师资、工作人员、必要条件等方面加强综合支撑,努力以个性化教育培养更充分地满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

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工作的思路

新时代新征程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一方面,应遵循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的规律性,始终坚持民族团结进步的根本导向,把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融入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始终坚持依法治教和普特政策并举,在大学章程的制度框架内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措施;始终坚持提高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着力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的学业困难,交往、交流、交融等问题。另一方面,应坚持问题导向,特别是着眼教育“供给侧”因素,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多措并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上级部门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继承创新,总结提高,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适应民族团结进步要求、适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适合少数民族学生实际的教育培养体系,为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提供更有力的管理服务支撑、教学科研支撑、综合力量支撑。要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工作做实、做细、做深,更加精准有效地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在实处,作出北京高校应有的积极贡献。

一是着力完善政策措施体系,切实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的管理服务支撑。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民族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完善学生班级文化、宿舍文化、社团文化、学科专业文化建设等政策措施,搭建深度交流的平台,持续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文化知识的学习教育,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其次,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深入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引导各民族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宗教問题,维护校园和谐稳定。最后,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制定并实施扶持少数民族大学生发展成才的专项措施,建立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联动机制,定期召开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及时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情况,从学生学业、生活、心理和就业创业等多方面,加强有针对性的指导和重点帮扶工作。还要充分利用北京市丰富的红色资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注重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发展,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推优入党工作,不断优化措施与机制,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发展入党的政治考核,积极引导学生向党组织靠拢。

二是着力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切实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的教学科研支撑。首先,将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才培养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系统地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以少数民族大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人才需求为导向,探索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扩大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研究潜能,严格考试和毕业要求,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把学业压力转化为成才动力。其次,通过学习小组、配备导师等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指导,不断解决学习困难。此外,高校应探索加强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挖掘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资源,抢救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纳入学科专业,融入教学和研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提供支撑。发挥北京高校科研优势和首都多民族文化优势,整合高校相关科研资源、科研成果以及北京多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少数民族特色科研育人课程、教育教学专题、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最后,支持少数民族大学生将民族文化和创新创业相融合,增强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结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强创新创业与实践锻炼。加强就业帮扶工作,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扎根基层、服务家乡和干事创业中实现人生价值。

三是着力完善工作队伍体系,切实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的综合力量支撑。首先,要抓实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基础,加强对专业教师的政治素质、民族知识、传统文化的教育培训,使担负少数民族大学生相关教育教学任务的任课教师、指导教师不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更加胜任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教育、就业指导教育等任务。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班主任、民族特色大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的选配。注重吸收具有援疆、援藏等经历的教师参加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其次,要重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院系基层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干部队伍。加强专职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干部配备,按照工作需要选配一定数量德才兼备的、熟悉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辅导员,以及选聘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教师到学校挂职工作,协助开展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定期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干部培训、业务交流和专题研讨,努力成为新时代北京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的行家里手。最后,要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团学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关键少数的积极作用,不断发展壮大少数民族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引领带动更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成长和立志成才。

本文系北京高校统战理论与实践研究会“北京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现状与政策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8A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卜 珺]

作者:赵竹村

上一篇:五结合模式科学教育论文下一篇:诺贝尔经济学奖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