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经济立法论文

2022-05-11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民族经济立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本文指出了民族经济立法的重要性,并对民族经济立法的民族经济利益、民主性与合法性等原则进行了分析,同时剖析了当前民族经济立法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参考性的建议。

第一篇:民族经济立法论文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广西经济发展立法问题研究

摘要:自1984年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以来,广西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是仍存在着自治区自治条例法律缺位、民族自治法律法规解释功能不完善、经济相关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律法规数量较少、质量不高等问题,如何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导,立足于广西自身经济发展特点,结合民族特色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民族经济立法以促进广西经济的发展,是当前广西经济发展的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摆脱当前广西经济发展困境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广西经济;立法问题

一、民族区域自治法律法规在广西经济发展中的运行成效

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建立了自治地方。实行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75%,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域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①而广西作为民族自治地方更由于其地处的特殊地理环境使得它对东盟贸易区的建立、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泛珠三角区的合作、中越的“两圈一廊”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广西的经济发展也影响到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发展进程。在2001年对《民族区域自治法》进行的修改中,总共对31条条文进行了修改,其中有23条条文是对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所做的规定。修改后的条文对民族自治地方在金融扶持力度、对外经济贸易、民族贸易、享受的优惠政策、外资的投资导向等方面都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此外,国家出台的《民族法制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2011—2015)》、《坚持和完善民族理论政策体系规划(2011—2015)》、《全国民族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兴边富民行动规划(2011—2015年)》、《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规划、意见也对民族自治区域的经济、文化、社会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这些法律、政策的保障下广西的经济更是发展势头迅猛、发展态势良好。2014年广西全年全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5%,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1.1个百分点,排名全国第是17位。②

二、民族区域自治法律法规面临制约广西经济发展的困局

改革开放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得如今广西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本身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基础较弱、市场发育水平不高因此相比于其他发达地区仍属于经济滞后地区,东西部差距仍旧很大。1984年出台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2005国务院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等民族自治法律法规都为广西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律制度上的保障和支持,但是在这些民族自治法律法规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丞待解决。

(一)《广西壮族自治区自治条例》法律缺位

法的价值在于操作与实施,然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大多属于原则性、抽象性的规定,这使得某些现实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在操作中无法适从。《民族区域自治法》相关的配套性法规不全面,缺少具体的条文是掣肘法律动态运行的重要因素。以广西为例,广西至今尚未出台自治区一级的自治条例,高位阶的法律法规的缺位不利于地方自治权的实施。实际上,早在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自治条例》就已提上起草日程,但逾经九次议稿、两届自治区常委专题讨论,不断修改、提交审批后仍未能顺利颁布实施,究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为宪法规定自治条例“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而制定,而草案规定比较一般化,尚未深刻地反映广西的特点;二是国务院有关部委的意见同广西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反映出对民族区域自治法所规定的精神,认识不大一致。尽管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十九条的规定自治区自治条例的决定权在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批准权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但是在批准权的背后牵扯着各部门的利益,特别是一些中央经济管理职能部门更是实际操控着自治区自治条例的决定权。存在中央、各级行政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利益博弈,上级行政机关对民族自治行政机关的干预是导致全国五个自治区无一能顺利出台自治区级别的自治条例的主要因素。正因为自治区条例在制定、监督程序等方面都较为苛刻,当自治区人大被赋予自治区条例和地方性法规两种不同的立法权限时,其往往会选择立法阻力较小的地方性法规进行制定,因而以自治区地方性法规代替自治区条例、自治区单行法规是当前自治区普遍的立法现状。例如2000年至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制定地方性法律规范149部,批准地方性法规1部,批准自治县单行条例1部。③但是高位阶的《自治区自治条例》作为自治区自治的综合性法律,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对民族区域自治权的取得、实施具有积极的保障作用,也对民族自治地区的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关键性自治条例的缺位其后果不言而喻。

(二)民族自治法律法规解释功能的不完善

任何一部法律的实施都离不开对法律本身的解释,可以说对法律法规的解释是维护法律尊严、实现立法目的、保持法律和社会发展变化充分融合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民族自治地方多民族的复杂性、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快速性、立法者认知水平的局限性等各方面原因导致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法律、法规、规章及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固有的法律缺陷和漏洞,以及与法律现实运行不相容合的矛盾之处。例如《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五十五条规定“上级国家机关应当帮助各民族自治地方加速发展经济、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以及第五十八条“上级国家机关从财政、金融、人才等方面帮助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但法条对上级机关为哪些机关又是如何帮助指导自治地方经济发展并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规定过于笼统,原则性过强使法条的现实操作水平较弱,上级国家机关对此类法条的遵从性不高,同时也极易造成各个上级国家机关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发生。立法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大大削弱法律的实施效果。因此及时、正确地对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法律、法规、规章及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进行解释是确保民族自治地方法律法规能够实施的前提,但《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二十几年来,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解释寥寥无几,这大大制约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法律法规的运行和实施,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制定的一些相关经济法律法规也由于缺乏及时、合理的法律解释而难以得到有效执行,丧失了存在的必要和功能,不能有效地指导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发展方向和保障民族自治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有法难依的窘困局面。

(三)经济相关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律法规数量较少,质量不高

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六条规定可知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和框架内,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有根据本地区民族特点和和经济发展状况灵活制定相应法律法规的立法空间。但从当前的民族立法状况来看,相关经济方面的民族自治立法迟缓、滞后,立法主动权的流失使得民族自治地方在经济建设中无法取得更为有利的地位,也无法获得更大的经济的增长。例如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在全国统一的财政体制下,通过国家实行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享受上级财政的照顾。”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基本建设支出大部分是地方投入,而地方财政收入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支出中比例不足50%,其他部分依靠中央和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获得资金来源。④由此可见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支付转移法律法规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规范,因此无论是在支付的形式、转移的主体、转移规模的确定标准、转移支付的审批机制、转移支付的监督机制等方面都未有明确的规定,因此造成通过财政支付转移制度对民族自治地方进行经济支持的功能并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从当前的民族自治区立法现状整体来看,民族自治立法数量偏少、质量不高而且大多是偏向政治权利、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几个方面,其中涉及经济的法律法规更是少之又少。1984年颁布施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法》是至今为止仅有的一部民族区域自治基本法。除此之外,五个自治区的自治区条例呈现空白化,其他的民族自治法律法规也是相对较少,制定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多是对上位法的克隆,并没有结合民族地域特点。立法范围的过于狭窄及缺乏民族特色使自治地方不能通过自治法律法规的实施为民族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制约了民族区域的经济发展进程。

三、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律体系促广西经济增长之对策

(一)构建完整的民族自治立法体系

广西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应充分利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立法优势,加大民族自治区域立法力度,特别是有关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应尽快进行完善,改变当前广西民族区域经济立法数量少、质量不高、断层大、涉及范围狭窄的现状。要实现民族自治立法的全面构建,必须首先要着手制定《广西自治区自治条例》,以弥补广西在高位阶自治法律法规上的空白状态,而上级国家机关也应该理顺中央及地方的利益关系,在权衡利益的情况下减少对地方自治条例出台的阻力,帮助和指导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机关尽快制定出本自治区的自治条例。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制定各种广西自治区单行条例,自治州、自治县的单行条例因为其相对于自治区自治条例在制定程序、调整范围等方面具有自身的优越性。加快制定单行条例有利于将《民族区域自治法》中的原则性规定转化为具体规定,进而使民族区域自治法律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也有利于对某种需要进行调整的社会关系通过立法手段进行调整,例如可以制定财税、民族贸易、对外贸易、金融等方面的相关广西自治经济法规对经济活动进行调整和保障。在加快制定《广西自治区自治条例》和自治州、自治县的单行条例以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法律赋予民族自治区域的法律法规变通、补充权,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对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指示进行变通和补充,以便其更好适应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截止2001年底,全国民族自治地方已经制定出对法律法规的变通和补充规定仅有60件,其中变通规定32个,补充规定28个。在全国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60件变通和补充规定中,除5件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该法没有明确规定民族自治地方可以对其进行变通、补充执行)进行变通、补充的,其余55件都是根据授权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民族自治地方可以对其进行变通或补充执行而制定的,也就是说民族自治地方几乎不敢根据实际需要对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的进行变通、补充执行⑤这说明,被赋予的法律法规变通补充权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利用。广西要建立并完善自治区条例、地方性法规、自治区各级单行条例还有各类符合地方实际的变通规定民族自治法律体系,灵活地运用各种不同位阶的民族自治法律法规来保障地区的自治权,加快推进经济发展进程。在加大民族区域经济立法力度的同时也要注重立法技术和提高立法水平,在立法的同时注意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特点,立法要突出广西的民族特色,摒弃单纯的复制、照抄、照搬上位法的规定而没有结合本地区实际的做法,从本民族特色和经济发展特点出发,结合实际制定出符合广西实际情况的区域自治经济法律法规,把促进广西经济稳健、快速的发展作为经济立法的首要目的,制定不仅包含有关宏观调控方面也涉及民族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法律法规。

(二)构建完善的民族区域经济立法解释制度

2005年国务院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相比于《民族区域自治法》而言,其内容更为细化、具体,在保证《民族区域自治法》真正落到实处以及保障民族自治区域的自治权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推动了一些省份例如湖南、湖北、甘肃、海南、云南、贵州开始相继对一些民族区域自治法律法规进行了修改和解释,使之更能适应和保障本地区经济发展。但相对于现存的民族区域法律状况来说,法律解释制度还是不健全的。因此要使《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其经济相关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广西得到落实并对广西的经济发展起到指导和积极地推动作用,势必要对《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合理的解释,构建和完善民族经济法律法规解释制度。这需要国家立法机关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通力合作,只有把抽象、原则性的规定通过法律的合理解释赋予其含义的准确说明,才有可能将这些法律规定真正地得到贯彻和落实,进而实现立法功能的有效发挥。

四、结语

要实现广西的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目标,必须构建完备的广西民族区域自治法律完整体系,在《广西自治区自治条例》的综合指导下,分别制定专门的单行条例、地方性法规并辅以各类适合本地区经济特点的变通、补充性规定的灵活运用来保障民族区域自治权,使在广西的经济发展规划、财政、税收、金融、对外贸易等方面能够通过法律的方式取得民族区域自治的合理性优势,占据经济发展的有力地位,加快推进广西经济发展进程。(作者单位:广西大学)

注解:

① 王允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运行:实效、困境与创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4(3)

② 数据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http://www.gxzf.gov.cn/zjgx/jjfz/tjsj/jjyx/201502/t20150212_438523.htm

③ 数据来源:法律图书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性法规》的统计http://www.law-lib.com/law/lawml.asp

④ 程健.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财税自治权的几点思考——兼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与中央的权限划分.内蒙古大学学报,2010(7)

⑤ 朱玉福,唐文武.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律变通补充权的法律保护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7(1)

参考文献:

[1]黄伟.论新时期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治路径.贵州民族研究,2008(14)

[2]吉雅.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立法略论.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6)

[3]王允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运行:实效、困境与创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4(3)

[4]朱玉福,唐文武.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律变通补充权的法律保护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7(1)

[5]杨虎德,张钟月.关于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思考.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7(4).

[6]宋才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法律与民族政策的集中体现.河北法学,2012(12)

[7]李安辉.社会转型期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完善与创新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5)

[8]李剑,王允武.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制的若干思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6)

[9]龚志祥,田孟清.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思考与建议.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1(1)

[10]龙春松.对我国民族立法问题的若干思考.学术论坛,2001(5)

作者:黄晓周

第二篇:民族经济立法若干问题的思考

摘要:本文指出了民族经济立法的重要性,并对民族经济立法的民族经济利益、民主性与合法性等原则进行了分析, 同时剖析了当前民族经济立法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参考性的建议。

关键词:民族;经济立法;重要性;原则

作者:臧兴东 普建中

第三篇:扩大地方立法主体背景下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研究

【摘 要】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作出了扩大地方立法权主体的新规定,对于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完善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民族自治地方来说,既是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在《立法法》扩张了地方立法主体这一新的时期,如何贯彻实施这一立法规定和精神,使其工作落到实处,是一个急需研究的课题。为此,我们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立法为研究视角,针对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并提出了有关加强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立法主体;立法权;地方立法;民族地方立法

【作 者】曹平,广西社科联副主席、研究员,法学博士,博导;曹全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法制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法学博士,硕导;杨鹏,广西财经学院教师,法学硕士。南宁,530022

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其提出要“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的数量”,2014年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也明确指出“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同年,《立法法修正案(草案)》的初次审议通过,拟将过去49个较大的市才享有的地方立法权扩大至全部282个设区的市。《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于2000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2015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修订。这标志着地方立法权主体的扩大已经成为大势所趋。那么在此背景下,民族自治地方作为地方立法主体应该如何应对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一般理论问题

1.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涵义与分类

作为国家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从狭义的角度说,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多指自治地方的权力机关指定的自治法规。从广义的角度看,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则是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的主体,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内,按照法定的程序制定法律规范的活动,它包括自治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包括两部分,一部分同于一般地方立法,另一部分是在综合考虑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在遵守《宪法》《立法法》以及《民族区域自治法》等相关规定的前提下进行的一些立法。概括来说,其主要包括三类:

第一,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按照我国《宪法》第116条的精神,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有权结合本民族的区情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地位犹如一部“小宪法”,一方面是对《宪法》有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原则性规定的细化和落实,另一方面也有效地规范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生活。而单行条例则“是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区域自治的具体自治措施的规范化”[1]161,通过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结合,形成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民族区域自治法》第19条和《立法法》第66条进一步深化规定。这无疑说明了二者在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内容中的重要性。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虽然目前制定自治区条例曲折,直到今天依旧还在探索之中,但我们要看到的是全区所有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已经制定完毕并已实施,同时不少自治县也根据其实际情况按照法定的程序制定了单行条例,如《恭城瑶族自治县森林资源管理条例》《金秀瑶族自治县森林资源管理条例》《龙胜各族自治县森林资源管理条例》等,这些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颁布实施无不说明自治地方立法的重要性所在。

第二,变通立法。变通立法是我国《宪法》赋予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重要权力之一,从理论上讲,它是指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权力机关根据《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立法法》的规定,在其权限范围内,对于不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的部分规定,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变通规定。从立法实际看,目前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尚无法律条文明确规定,对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内容之一的变通立法第一次予以规定,也是限定性规定,同时也是我国目前唯一有关变通立法规定的就是2000年7月生效的《立法法》第66条第2款《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66条第2款: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但不得违背法律或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不得对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专门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其中规定作为民族自治地方立法主要内容之一的变通立法,其主要目的就在于更好地实施国家法律法规,更好地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三,补充立法。补充立法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赋予的自治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对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出补充,以保证它们在本地方的遵守和执行的实施性法规。”[2]66这对于民族自治地方来说能够更好地依据本地区的民族性来完善国家法律、法规在本地区的实施。

2.民族自治地方立法依据与定位

在对民族立法的主要内容进行相关的剖析后,我们必须探求的一个问题就是,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是否有着充分的依据,如何定位。

在我们看来,民族自治地方立法依据包括理论依据和法律依据两方面。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理论依据是指支撑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理论基础。概括来说其至少包括文化多元理论、依法治国理论和民族平等理论。文化多元理论从要求要从传统文化习惯出发,注重民族地区的特殊性,赋予其立法权。依法治国理论则从法治的角度为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奠定了价值基础,而民族平等理论则从民族地区的地理差异性来为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提供支撑。这三个理论联合起来为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而从法律依据来看,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依据还是十分充分的。首先,《宪法》第116条从宏观上对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做了规定,为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提供了宪法依据。其次,作为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专门法律,《民族区域自治法》在第三章自治机关的自治权中明确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再次,《立法法》第六十三至六十八条都对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进行了规定,这为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提供了法律依据。

既然民族自治地方立法不仅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同时还有着法律依据,那么民族自治地方在立法过程中,其地位如何,这也是一个必须明确的问题。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对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定位应该从国家与地方两个层面进行界定。因为从我国现行的民族自治地方立法体制是一种“二元多类”的模式。“二元”是指目前民族自治地方拥有立法权的主体有两个,即民族自治地方的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而“多类”则是指在这“二元”之中又存在着各种纵深的立法权限划分,这种权力的划分使得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存在着交叉与衔接。具体来说,从国家层面看,民族自治地方立法首先是属于地方立法。因为民族自治地方本身就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与一般地方无异,这就决定了其地位是统领于中央立法之下。即便其拥有变通和补充立法的权力,但其必须在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之内,不得与之抵触。从地方立法的层面看,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又不同于一般地方立法,关键在于其自主权高于一般地方。正因为如此,“在地方立法中,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小于特别行政区立法权而大于一般地方立法权。而在经济立法方面,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则小于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立法权。”[3]

二、扩大地方立法主体对于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意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以及《立法法》有关扩大立法权的提出,其实质在于扩大立法权的主体,这对于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来说意义重大而深远。这种扩大地方立法主体表面上看是一种权力下放,但是其意义并非如此简单,对于民族自治地方来说,由于民族自治地方具有一般地方所不具有的民族复杂性,因此,这种所谓的“权力下放”对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意义十分深远。

1.有利于民族自治地方治理现代化与法治化

民族自治地方作为我国行政区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法治国家的建设离不开民族自治地方治理现代化与法治,因为它也是国家治理能力和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民族自治地方来说,由于其民族性、区域性等较强,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风土人情、传统习惯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即便在统一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也可能语言不同,也有着“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的现象,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全区仅世居民族就有壮、汉、瑶、苗等十二个民族之多,在语言上有粤语、壮语、桂柳话、客家话等数种,并且在各宗族或村寨都按照其各自的传统订有各种形式的村规民约或习惯法,这种差异导致了统一立法难以在民族自治地方实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因此,在当前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扩大地方立法主体的背景下,将立法权主体扩大到设区的市,这对于民族自治地区来说,更好地变通立法,贯彻国家法律、法规在该地区的实施无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也有助于推动民族自治地方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提高,实现现代化与法治化,让民族自治地方的一切事务有规可行,并且遵循的法律规范是适合本民族、本地区传统的。

2.有利于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

现代经济是市场经济,同时也是法治经济,即便是民族自治地方,其经济的发展也难以规避市场经济这一总体趋势,因此,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发展也必须遵守市场经济的法治化要求。而要使市场经济有序运行,就必须有着完善的制度保障其规范进行,也需要有着完善的规范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而这一关键的措施就需要有着完善的适合本地区传统的法律。而扩大地方立法权主体,赋予设区的市的立法权即顺应了这一要求。例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原本只有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以及南宁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南宁市政府才有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权力,这对于拥有14个地级市7个自治县的广西来讲,其权限还是比较小的,还是难以顾忌与平衡各个地区的传统习惯的,必然会导致立法难以考虑部分地区的利益,会影响部分地区经济的发展。如按照扩大地方立法权主体的意旨,将其扩大到设区的市,这种立法将会更加凸显期地区特色,考虑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必然有利于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

3.有利于国家法治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就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按照这目标以及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精神,我们认为国家法治体系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由这五大体系组成的相互促进的系统总和。而要真正实现这一体系,就有必要从其所包含的五大体系方面不断完善。而对于地方立法的民族自治地方来说,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至少事关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四个方面。而要真正实现这四大体系,民族自治地方来说就首先要制定完善的法律规范,并且要求其制定的法律规范能够适应本地区的特性。做到这点的前提就是享有立法权的主体要立足于本地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而当前扩大地方立法权,使得设区的市拥有立法权就是一个关键措施,因为其接近基层,更了解民意。从这一方面来说,扩大地方立法主体有利于国家法治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三、当前加强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重点、难点问题

1.民族地区区域经济—法制一体化问题

国际实践经验表明,制度保障的完善性与否关系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以欧盟为例,欧盟成员国实施的内外政策随着欧盟各个阶段制定的法律不同,呈现出由低到高的形式。而在国内的经济区内却缺乏规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一致性规则,在经济区内各市招商引资、土地批租、人才流动、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政策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法制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经济一体化的基本保障。法制一体化能够为经济区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法制一体化可以通过统一市场准入制度,消除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建立统一的共同市场,实现各种要素的自由流转,实现各方的共同利益;可以通过建立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以及统一的税费优惠制度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

广西北部湾区域是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区,也是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支点。在国家新的战略背景下,广西充分利用面向东盟,陆海相连的优势,全面实施北部湾规划,这也为广西地方立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将立法中心逐步向民族经济立法转移。作为民族地区的广西,要想充分利用这一新的机遇,加速发展,就必须有效的利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优势,充分运用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通过民族立法的形式为其提供保障。因为统一的法制是统一的市场体系得以形成和有效动作的根本保障,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的一体化的发展也是如此,其离不开优越的法制环境和平台,需要完善而统一的法律制度,只有通过地方统一行使立法权,进而促进法制建设,才能够保证北部湾经济区的繁荣与发展,才能克服内耗、优化组合。

2.部门经济立法问题

按照我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立法法》等宪法性文件对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权的规定,在民族经济发展方面,民族自治地方享有规定经济建设方面的自治权和财政方面的自治权。相应地,民族自治地方可以制订部门性的经济立法。在扩大地方立法主体背景下,应当加快民族地区部门经济立法,包括经济建设和财政两个方面。

在经济建设方面的立法内容包括:(1)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计划;(2)合理调整生产管理,改革经济管理体制;(3)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4)安排本地方基本建设项目;(5)管理隶属于本地方的企事业;(6)开展对外经济贸易活动。

财政方面的立法内容包括:(1)安排适用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收入,安排适用预算的超收和结余资金;(2)制定各项开支标准、定员、定额的补充规定和具体办法;(3)对属于地方财政收入的某些税收实行减税或减免;(4)民族之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上述内容的详细规定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25-35条。

广西在加强当前的民族经济立法时,要特别注重适应广西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一些法律、法规、规章的制定,以及有关民族地区边境贸易(与东盟国家农产品边境贸易)、房地产开发、财政、税收、金融、工业、农业、畜牧业、旅游业、人力资源、高等教育发展等方面所急需的法律、法规的制定;还有民族地区对外开放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同时,在民族经济立法中一定要把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改革开放、实施西部大开发中所规定和给予民族地区的大量优惠政策法律化、制度化、具体化,配合广西经济建设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3.特殊领域经济立法问题

保护、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是民族地方立法的重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法》第45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文化等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为促进广西民族经济的发展,在一些特殊领域,必须制定特殊的法律法规。如投资方面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社会保险制度、招商引资制度、外贸出口制度、土地批租制度、减免税收制度、人才流动管理制度等。上述领域的立法滞后问题,造成资金、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可流动要素流转不畅,难以形成整体优势。还造成区域间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产业、产品结构类同和无序竞争,带来资源、财力、人才的严重浪费。既损害了区域内的整体利益,也影响了各市的经济发展。

民族文化是广西发展的重要资源。北部湾经济区域海域平静广阔,风光旖旎;山区地貌独特,形成特有民族文化,这正是广西的民族文化优势所在。做好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有效开发的重要措施就是出台地方性法规。目前,在全国性的民族文化保护法律条文尚未颁布实施之前,广西应先行出台一个地方性法规,为民族文化保护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

广西具有特殊的生态资源,如红树林,北海、钦州等地的滩涂,涠洲岛火山地貌,北海银滩,钦州三娘湾中华白海豚,等等。这些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素,也是广西良好的人居环境无法替代的资源,必须通过立法的形式予以保护。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是为了避免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先污染,后治理”“城市病”“城镇化陷阱”失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应当在保护和改善本地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方面主动承担更大的责任和职权,有权依法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制订保护沿边、沿海特殊生态资源、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产地产品标识,实现本地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民族自治地方立法体制问题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限来源于《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立法法》的规定及有关法律的授权。根据《立法法》的新规定,设区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可制定地方法规,其人民政府则可以制定政府规章。因此,地方立法权的行使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目的、内容、程序、形式的要求,地方立法要经过立项、起草、审查、决定和公布等法定程序。

我国现行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立法体制具有职权立法与授权立法相结合的特点。职权性立法是指依宪法及相关法律赋予的职权所进行的立法,属于民族自治地方固有权力的部分。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职权包括制定实施性法规、制定自主性法规和制定变通性法规。授权立法是国家立法机关依据实际需要,将特定事项的立法权授权给其他国家机关组织行使,并由被授权者制定相关法律规范的活动。目前,在各民族自治地方存在授权立法的民事经济法领域有《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森林法》等,这些法律分别授权民族自治地方依据本法的基本原则,结合当地民族的具体情况,制定变通的或者补充的规定。

四、扩大地方立法主体背景下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应注意的问题

任何一项事物的出现必然会对实际造成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一般来说会有正反方两方面。正面影响是其得以存在的基石,而负面影响也是其不断完善与改进的动力。我们认为随着地方立法主体的扩大,亦必然会对民族自治地方立法产生些许的影响。为了正确行使民族地方立法权,避免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我们认为在民族地方立法工作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稳妥使用地方立法权,防止立法权滥用

随着《立法法》赋予设区的市在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具有立法权,这就迎来了立法主体的扩张,但是同时也需要注意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立法的地方保护主义。由于每个地方的经济文化水平不同,市与市之间也存在着利益竞争,当赋予其立法权后,可能使得本地人大及其常委会出于本地区私益,通过立法形式加强本地有关利益保护,限制其他区域的发展。例如,在城乡建设与管理方面,可能通过立法的形式,赋予本区域有关建筑企业较好的准入机制,而对外地有关企业加强标准,限制其进入本地市场,这无疑有碍市场经济的发展,有违《立法法》初衷。因此,在扩大立法主体的背景下,特别需要防治权力滥用,导致民族地方保护法律化。

2.加强立法人才专业化建设,确保立法质量的提高

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虽然赋予了设区的市立法权,但是由于长期以往设区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的人员构成不一,不少人大代表来自基层,对于本地区、本民族的有关情况虽然了解不少,但是由于其代表意识不强,导致其参与人大会议的积极性不高。加之,设区的市在立法专业人才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制约下,就需要注意立法质量的问题,注意因为立法主体的扩张导致立法质量的下降等问题。

3.注意立法系统性,保证法制协调统一

随着地方立法权主体的扩张,享有立法权的主体数量明显增加,地方立法的数量上必然会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特别注重法制统一的问题,防止“一扩而乱”现象的出现,影响法制统一进程。特别是对于民族自治地方来说,由于民族自治地方可以根据自身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做变通规定,这就更需要注意法制统一的问题。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来说,在《立法法》修改后,除南宁以外,梧州、贺州、桂林等多地已经拥有立法权,在这种情况下,从全区来说,各个地区立法的关注点必然有所差异,再到全国,各个省的立法也是存在区别的。这可能会导致国家法制统一性欠缺。因此,在这一背景下,有必要注意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系统性,注重统一规划和立法监督,在推进民族自治地方治理现代化和法治化的同时,确保国家法制统一和协调。

五、扩大地方立法主体背景下加强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对策

1.树立法治精神,推行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理念

民族地方立法是民族区域自治的体现之一,是民族区域自治权得以实现的保障。在当前地方立法主体得以扩大的背景下,要想有效发挥这一优势,避免上文所述问题,我们认为首先有必要从意识上进行完善。因为,行动受制于思维,思维指导行动。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加强法治精神的培养,无论是立法、司法或是执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对于加强民族地方立法也不例外,树立法治精神,使得首先从意识上注重立法的合法性,才能确保民族自治立法有效可行。同时,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即通过采取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广大人民群众需要,充分考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形式来加强民族地方立法,这既是加强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要求,也是顺应《中共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决定》的需要。

2.规范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程序

立法程序,是“立法机关制定、修改或废止法律的步骤和方法。一般分为法案的提出、法案被列入立法机关的会议议程、法案的审议、法案的表决通过、法的公布等阶段”。[4]134作为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自治地方立法事关重要,因此,注重其立法程序的规范性是十分必要的。在此我们建议,在扩大地方立法主体背景下,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案的提出首先必须广泛征求民意,扩大法案的提出主体,避免单一的问题。具体来说可以在保留原有的提议主体的前提下,允许社会团队组织、行业协会等提出的立法建议纳入到方案范围。其次,加强对法案提出的审议监督。法案的提出并非一定就能够进入立法程序的,其必须有审批,这就要求加强监督,注重审批。在审批过程中要坚持对法案的调查情况进行审查,审查其是否顺应民意,符合区情,只有做到了实地调查才能保证所立之法为民所遵、为民所敬。

3.提高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技术水平

从我国的地理区位来看,民族自治地方一般分布较为偏远,经济条件和基础设施较为滞后,也使得其开放程度有限,进而影响到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技术和立法水平。面对这一现实,我们认为有必要提高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技术水平。一方面要注重民族自治地方法律规范(如自治条例、单行条例)与一般地方法规的调整范围,使得其名称与内容相统一,做到名实一致;另一方面,要注重法律规范的存改废,避免法律规范语法律规范之间的交叉与重合甚至冲突矛盾,此外,要注重本地区特殊情况,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在不同地区就要注重不同地区情况,避免照搬照抄,不利于上位法的细化。同时不断将经过实践证明成熟的政策法治化而确立下来。只有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才能够使得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技术和立法水平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4.加强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监督

立法是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进程中首先需要的,只有制定出完善的良法,才能真正实现这一宏伟战略。而法也是人所立,如果缺乏有限的监督程序则可能导致立法权的滥用,所立之法则可能成为有违民意之法的“恶法”,这就有必要加强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监督。首先,要对立法案的提议、审查、表决程序进行监督,防止为部分代表“代表”。其次,要加强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实施情况监督。因为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如果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得不到有效的贯彻执行,再完善的法律规范也将会成为一纸空文。因此,要对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可行性、实践操作性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了解立法效果,使得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情况得到更好完善。

5.加强民族自治地方立法人才的培养

立法本身就是一个技术性强、逻辑性高的活动,加之民族自治地区的复杂性,这使得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专业性更强,也就需要各地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加大民族地方立法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通过加强立法人才的培养,使得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才跟上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和需要;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学习,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使得学为所用;此外,有必要建立立法专家咨询委员会,在立法过程中,对于专业问题,积极主动的向专业领域的专家咨询,听取专家意见。

总之,在当前扩大地方立法主体背景下,要想更好地发挥民族自治地方立法主体的积极性,仅仅靠《立法法》对此的确定是远远不够的,而需要多方面的完善,才能使得这一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

参考文献:

[1]吴宗金.民族法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

[2]吴大华.民族法学讲座[G]. 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 .

[3]敖俊德.论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在我国立法体制中的地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6).

[4]孙维本.人大工作手册[M]. 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付广华〕

作者:曹平 曹全来 杨鹏

上一篇:工程伦理教育论文下一篇:语音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