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弹性空间论文

2022-04-20

【摘要】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完成,会计政策选择将成为新会计准则实施的主要手段与工具。本文阐述了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则,指出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现存问题的对策。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会计信息弹性空间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会计信息弹性空间论文 篇1:

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应用好新准则

【摘 要】 新会计准则体系发布后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被认为是会计史上的里程碑,但新准则的简约化也使得弹性空间加大,对职业判断具有更高的依赖性。本文通过分析会计准则与职业判断的关系,指出了会计职业判断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新准则对会计职业判断的要求,并提出了在新形势下提高职业判断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 职业判断 重要性 原则

1.会计职业判断的含义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的《财务报告中的职业判断》研究报告给职业判断下的初步定义为:“职业判断”是这样一种判断,它由有经验和有知识的人进行,在适用的职业准则框架之内,以必要关注、客观和正直态度作出的判断。会计职业判断是一种能力,它是指会计人员在面临不确定的情况下,根据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惯例等会计标准并运用自身知识和经验,充分考虑企业现实与未来的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对经济交易和事项进行分析、判断、选择和决策,其目的在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使会计信息有利于企业相关利益主体的决策。

会计职业判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主体因素、客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会计职业判断的主体是适度独立地从事工作的会计人员,判断客体即会计客体,指经济主体的经济业务或日常会计事项,判断所处的环境是指不同的历史文化、计量、记录、报告各环节。

2.会计职业判断的重要性

会计标准的实践是由会计人员完成的,事后对会计质量的考核、评定工作即会计监督也是由会计人员完成的,因此在整个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起了主导作用,会计信息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职业判断。

会计规范存在公共领域,在公共领域里,会计标准的技术规范无法发挥作用,无论规则性会计规定还是原则性会计规定都存在这样的公共领域。原则导向准则因为缺少一一对应的详细会计规则,这种准则需要更多和更高水平的会计判断,还需要更高水准的会计监督。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直接规定了几种备选方案,企业对交易事项会计处理,可在几种备选方案中选择其一。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会计判断就显得非常重要。无论是原则导向会计准则还是规则导向会计准则,它的执行都需要判断程序。

刘峰、王兵(2006)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特定时期(1998-2000)为背景,以同时发行A、B股公司为样本,经过研究发现那些同时发行A、B股公司所报告的净利润差异,主要不是来自会计准则,而是来自于会计职业判断。而且他们的经验证据还表明会计准则本身不能有效地协调会计信息差异,会计信息更多地是来自职业判断,而不是准则本身。

和以前的会计制度相比,新的会计准则日益简约化,其弹性空间日益放大的趋势也是很显然的。然而对任何领域的准则制定者而言,试图在准则中涵盖所有可能的情况和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显然是不实际和不可能的。会计和它所处的环境在不断地演化,即使在某时点很好地发挥作用的准则也可能不再有效,会计制度和准则的制定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以及科技进步带来的交易形式、结算方式的变化也可能导致准则空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准则体系不允许判断,那么它很快会失去作用。所以,对于准则体系的运行来说,判断是很重要的。

3.会计职业判断中应遵循的原则

会计职业判断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主观性活动,往往会影响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各方的经济利益。因此,会计职业判断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权衡利弊得失,应遵循下列原则进行:

3.1以遵循法律、法规为依据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是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实施职业判断的首要准则。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赋予企业以会计选择的自由空间,并不意味着会计人员可以没有约束,肆意捏造,提供虚假信息。会计职业判断只能在准则、制度提供的空间范围内进行判断,所选择的企业会计政策,必须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精神实质。否则就是违法,必须承担法律责任。会计准则的制定遵循了严格的程序,并且各式各样的很有学识和经验的人参与其中,准则所得到的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应该比会计人员按他们自己的 判断所能得出的解决方法更好。准则为判断设定了一个底线,提高了判断的平均质量。

3.2以客观、公允反映为准则

财务会计的目标主要在于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应当是真实而公允的。会计职业判断应本着真实、公允的原则,其判断结果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应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要避免利用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来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对于确定的经济事项,需要根据会计原始凭证加以确认,而不确定经济交易或事项需要以最近可获得的信息为基础作出判断,并尽力确保信息来源的合法性。

3.3以遵守职业道德为前提

职业道德是指在一定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一定职业特征的、调整一定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它既是从业人员在进行职业活动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同时又是从业人员对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会计职业的专业性很强,它融技术方法和专业理念于一体。在会计工作中,会计职业判断始终伴随着道德因素,始终面临着可靠性与相关性、稳定性与适用性、利益驱动与公允揭示等观念和立场的矛盾与斗争。因此,会计职业判断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恪守职业道德,公允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流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而影响企业利益相关主题决策的正确性。在会计工作中,存在着大量的新会计准则等规范中不作具体规定的事项,要做到客观、公允,不仅需要会计人员运用自身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对会计目标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会计环境的敏锐感知。尤其是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更加要求会计人员适应会计改革的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培育职业判断意识、加强实践训练、加强职业道德的修养不断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1][加]迈克尔·杰宾斯、啊里斯特·K·梅森.2005.财务报告中的职业判断,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韩国红、潘上永.2006.会计判断 会计实务的重要程序.财会研究.

[3]刘泉军、张政伟.2006.新会计准则引发的思考.会计研究.

[4]孙铮、刘浩.2006.中国会计改革新形势下的准则理论实证研究及其展望.会计研究.,

[5]刘峰、王兵.2006.什么决定了利润差异:会计准则还是职业判断?--来自中国A、B股市场的初步证据.会计研究.

[6]葛家澍、徐跃.2006.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会计研究.

[7]陈春霞、宋振水.2006.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与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财会通讯.

[8]汪士果.2006.论会计职业判断.财会研究.

[9]王建新.2006.新会计准则的特点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比较分析.财务与会计.

[10]李正军.2006.培养和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中国农业会计.

(作者单位:深圳泰富物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杨建辉

会计信息弹性空间论文 篇2:

浅谈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

【摘要】 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完成,会计政策选择将成为新会计准则实施的主要手段与工具。本文阐述了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则,指出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现存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会计政策 选择 动机 会计规范

企业会计政策是企业依照财政部制定和发布的会计准则,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选择符合自身利益的,能恰当反映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的具体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会计核算、会计程序和方法的总称。在我国,会计政策选择问题已逐渐受到学术界、准则制定机构和实务工作者的重视。因为,它对于“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监管研究,通过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研究,关于建立和完善会计准则体系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强化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则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不是一个单纯的会计问题,它是与企业相关的各利益集团处理经济关系,协调经济矛盾,分配经济利益的一项重要措施。企业恰当选择会计政策,对于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不能只考虑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必须兼顾方方面面。所以,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应同时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合法性和相对独立性相结合的原则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应当是在准则、制度规定的可供选择的会计原则、具体处理方法内的取舍,这样才能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和真实可靠性。否则会导致混乱、无序的状态,进而破坏整个资本市场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必须遵循会计规范的有关限度。但是,对于拟选用的会计政策与国家的税收法规不一致时,会计政策应当保持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遵循会计核算本身固有的规律,在会计规范中承认并留有会计政策选择的适度弹性空间,为企业提供了一种较为宽松的环境,而不必拘泥于国家税收法规、政策的规定及变化或调整。

2、一贯性原则

企业选用的会计政策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和连贯,不得随意变更。当然,在理解和执行一贯性原则时,不能机械地理解不能变更会计政策。如果已经选用的会计政策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再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企业就不宜以该会计政策处理相关的经济业务事项,而应从目前的经济环境和经营情况出发,重新选择最能恰当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政策,企业应正确处理好保持稳定和适时调整的关系。当然,企业对于会计政策的重新选择,应当按照会计准则、制度要求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并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以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把握企业管理当局选择会计政策的出发点和具体影响,以正确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

3、适用性原则

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时,理所当然地应与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理财环境相结合,即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应考虑行业特点、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内部管理、企业经营业绩、现金流量、偿债能力等多种因素。会计政策的适用性是确保会计政策得到很好发挥的重要保证。会计政策的适用性还意味着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以及理财环境的变化,会计政策本身要重新作出选择,以确保在新环境下的新的适用性。对于这一点的理解,与一贯性原则有着相同的辨证关系。

4、充分披露原则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亨德理克森认为,企业财务报告的充分披露应包括三项标准:披露的适当性,即财务报告至少要披露不至于让决策者产生误解的信息;披露的公正性,即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不偏袒信息使用者的任何一方;披露的充分性,即财务报告要尽可能包括所有与决策相关的信息。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与变更的披露应将上述三项标准恰当地结合起来,使会计报表使用者了解与企业进行决策相关的所有重要会计信息。

5、公允性原则

近年来,集团化经营已成为非常普遍的经济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利益关系集团,尤其是企业的所有者和债权人有权得到公允的财务信息。盡管会计政策本身在确立和完善的过程中面临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但是,从社会责任、法律义务和自身利益出发,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的问题上,必须坚持公允性原则。

6、职业道德原则

遵守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上岗执业的必备条件。近年来,一些企业由于利益驱动,通过滥用会计政策进行会计操纵的现象十分严重。由于在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中,会计政策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会计政策领域的道德建设问题十分突出,有待进一步开展。

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将导致企业集团不同的利益分配结果和投资决策行为,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结果。在现实中,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存在以下问题。

1、企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操纵利润、粉饰报表的主要手段

企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操纵利润、粉饰报表会计信息,使会计信息质量下降,损害相关利益人的利益和企业的信誉,破坏市场秩序。如企业随意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政策;潜亏挂账;利用会计期间假设及应计制,通过操纵把可能在以后期间发生的应计项目的坏账损失提前确认,使利润在不同的会计期间转移;滥用利息资本化;随意改变“八项准备”的计提;随意改变存货计价方法;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随意改变长期投资的计价方法;随意伸缩合并会计报表范围等。

2、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不合理,透明度低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不合理,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目前从会计政策选择的效果上看,真正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企业还为数不多,大部分企业没能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企业目标与所选择的会计政策方法和程序缺乏内在的一致性,这就部分抵消了会计政策选择的作用。还有一些企业在政策选择中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选择程序,会计政策选择的随意性较大,造成部分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计政策选择的信息披露中,很多企业没能充分披露会计政策选择的信息,信息透明度不高。

三、解决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存在问题的对策

1、完善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

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过程是一个会计政策得到日益公认的过程,更是一个会计政策日益体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我国当前完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完善会计机构的建设。建立有多方利益关系人参加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制定机构。要制定出科学完善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首先应建立有多方利益关系人参加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制定机构,其中既有学术界又有企业界,既有政府部门又有民间组织,既有审计机关又有会计职业团体,以便使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所确定的会计空间尽量与利益空间相吻合。制定出具有普遍认同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尽量消除对同一事项选择不同会计处理方法产生差异过大的现象。

(2)适当调整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适当调整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缩小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限制企业随意变更会计政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给企业一定的会计选择空间是必要的。但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在会计信息可靠性差,会计造假现象层出不穷,上市公司信任度普遍不足,审计人员技术水平有限,内部、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余地,以减少企业利用其操纵利润,粉饰报表的可能性。

(3)规范会计政策选择披露,扩大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及其变更披露的范围。尽快制定会计政策披露规则,对会计政策披露的内容、方式、时间、格式、范例等予以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要求企业在财务情况说明书中披露会计政策及其变更,以便能够集中、系统、详细地揭示本企业的会计政策及其变更,便于增进对会计报表信息的理解和利用对会计政策披露的范围上。不仅要披露会计政策变更的内容、理由和影响数,还要披露变更的性质以及對变更的判断,同时在年度审计报告中说明当期存在会计政策变更及其对净利润和每股收益的影响。

2、提高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

完善公司治理以提高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为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证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就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针对我国当前公司治理与会计政策选择的现状,我们应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明晰产权。发挥产权制度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规范和界定功能。产权的明晰界定,为会计信息系统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条件:一是股东追求资本收益的最大化;二是各利益相关方与管理当局之间有契约关系。有了这两个条件,既可允许和鼓励企业根据企业交易费用的高低来选择会计政策,又可以发挥会计准则的激励约束和资源配置的作用,使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减少随意性,尽可能反映各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利益。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的监督作用。现代企业制度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是通过特定的治理结构和治理程序,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相互合作、相互制衡的机制。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中内部董事的比例普遍过高,这样就难以发挥董事会的监督作用,而主管部门的介入,则无法消除政府对企业决策的行政干预。因此,增加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独立董事,特别是保持一定数量的具有专业知识、经验丰富的、并具有独立判断能力的独立董事是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对经理层实行有效监督的重要措施。

(3)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信息披露制度。从世界范围看,各国的会计准则都强调企业既有适当选择会计政策的权利又负有进行充分披露的义务。这就要求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增加透明度,将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管理当局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而损害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提高了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另外,我们还应进一步完善会计规范体系,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督和惩处力度。

3、健全法制建设

健全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杜绝企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操纵利润、粉饰报表。由于我国《会计法》未对随意变更会计政策做出严格的限定,导致很多企业钻法律的空子,恣意利用会计政策变更操纵利润,而无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可见,要想用法律制约企业利用会计政策变更操纵利润,必须加强健全法制建设,明确界定随意变更会计政策的行为。由于对滥用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等企业行为的监控,是国际会计界的普遍性难题。在明确界定存在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可先针对目前存在问题较多的方面,做出一定的限制。同时,我国《会计法》应对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此外,应与国际接轨,引入民事赔偿机制和相应的民事诉讼机制。这样,既可以使蒙受损失的投资者得到补偿,又能给企业形成实在的经济压力,从而抑制其利用会计政策操纵利润的想法。

4、加强企业会计人员的教育

加强对企业会计人员的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确保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合理性。要采取多种形式对企业会计人员进行教育,不断提高他们个人的素质,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会计政策选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确保企业会计人员做到既具有扎实的会计知识,又具有积极的创新意识;既具有敏锐的职业眼光,又具有充分的主观判断能力。要不断地更新知识,熟知现行的财经法规和会计准则,以便在工作中结合企业实际、恪守职业道德,在给定的会计政策空间里自由驰骋。

作者:张洪德

会计信息弹性空间论文 篇3:

关于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几点思考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所得税汇算清缴在经济生活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每个纳税年度终了的5个月内,所得税汇算清缴一直是企业财务人员讨论的焦点。本文主要阐述所得税汇算清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 汇算清缴 财务核算

一、所得税汇算清缴概述

1.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含义。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是指企业自纳税年度终了之日起5個月内,依照税法相关规定,以纳税年度的利润为依据,自行计算纳税年度应纳所得税额,根据纳税年度中月度或季度预缴的企业所得税的数额,多退少补,并填写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提供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有关资料、结清全年企业所得税税款的行为。

2.操作程序。

2.1填写纳税申报表并附送相关材料。纳税人于每年的5月31日之前以按照会计准则核算的财务报表为基础,自行进行税收纳税调整并填写年度申报表及其附表,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

2.2主管税务机关受理申请,并审核所报材料。主管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报送的申报表内容进行审核,经审核确认无误后,确定企业纳税年度应纳所得税额及应当补缴或退还的企业所得税款。

2.3结清税款。纳税人根据主管税务机关确定的全年应纳所得税额及应补、应退税额,于5月31日前清缴税款。纳税人预缴的税款少于全年应缴税款的,在5月31日前将应补缴的税款缴入国库;预缴税款超过全年应缴税款的,办理退税手续。

二、所得税汇算存在的问题

1.会计人员的素质对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制约。

1.1会计核算水平参差不齐。目前,新办企业大多呈现增速快,规模小,聘请兼职会计从事财务核算等特性。多数兼职会计对税收政策一知半解,填写申报数据不完整的情形较为普遍,对于所得税汇算的了解不够,对于涉及的基本概念理解不深。各国企业所得税都是以利润即应纳税所得额为计税依据,应纳税所得额确定的基本点和关键点在于如何扣除成本,特别是对折旧和损失的处理方式等。这就要求企业不但要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准确核算经营成果,还要按照税法相关规定不断调整税法与会计之间的差异。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纳税人申报所得税的难度,如何处理税法与会计之间的差异一直困扰着财会人员。

1.2责任心不强。某企业2016年支付残疾人员工资10万元没有加计扣除,因莫兰蒂台风引起的财产损失3万元没有专项申报。根据《关于安置残疾人员就业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问题的通知》的相关规定,企业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 为残疾人员支付的合理的工资支出可以在税前按发生额的100%加计扣除。根据《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台风的资产损失属于专项申报的资产损失。由于企业的会计责任心不强,应处理和应解决的问题长期不处理,对税收优惠政策的申报不积极,嫌麻烦,导致企业多交了3.25万元的企业所得税。

1.3容易造成会计虚假信息。由于按会计准则核算的应缴所得税额与按税法规定核算的所得税额常常不一致,所以在进行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必须按税法规定调整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多数财会人员对税法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对会计准则的重视程度,将税法相关规定放在会计核算之上,以至于进行纳税核算时为减少税法与会计的差异,直接按照税法要求进行核算,根据会计准则该提的各项准备金干脆不提,从而造成了不能为投资人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损害了投资人的利益。

2.税收政策认知度不高。

2.1工资薪金,劳务费税前扣除不规范。某企业2016年预提工资1000万元,实际发放950万元,该单位按预提数1000万元在税前扣除;发生劳务费用10万元,未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根据税法相关规定,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据实扣除,企业支付的劳务费用必须依法履行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某企业多扣除工资薪金50万元,多扣除劳务费10万元,导致企业少缴纳企业所得税15万元。企业应调增企业所得税15万元。

2.2预提,暂估成本费用在税前扣除。某企业在成本中预提空调维保费20万元,在管理费用中计提坏账损失80万元,并在税前扣除。相关税法对预提费用和准备金的税前扣除有严格限制,除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核准计提的准备金可以税前扣除外,其他行业、企业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风险准备等均不得税前扣除,该企业预提的空调维保费,计提的坏账损失不属于税前扣除的范围,应调增企业所得税额25万元。大多数财务人员都知道这些规定,只是他们刻意规避敏感字眼,将原本该计入预提费用的经济业务自欺欺人地计入其他往来款等科目,为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徒增不必要的麻烦。

2.3税前扣除与收入无关的损失。某企业在管理费用中列支企业职工私人车辆加油费2万元,因财务人员疏忽导致税收滞纳金、罚款等1万元。根据相关规定,职工个人加油费属于与收入无关的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税收滞纳金属于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被有关部门处以罚款的范畴,不得税前扣除。该企业应调增企业所得税款0.75万元。

3.纳税辅导和税法宣传不到位。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虽然所得税汇算清缴行为本身没有错,但是其合法性的最终确认要经过税务行政执法部门,这就有可能由税务行政部分执法的不规范而造成一定风险的产生。无论对于何种税,税法都在纳税范围上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对于弹性空间内的纳税事项,就需要税务机关进行最终的评判确认,税务机关有权依据自身的判断来认定是否属于纳税行为,这就导致同样的纳税行为因为受理的税务行政人员不同时而可以税前列支时而不能税前抵扣,受制于税务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或者是其他因素影响,税务政策在执行上可能出现偏差,企业一些合法的税务行为可能会被认定为不合法,甚至被认为是恶意的避税、偷逃税款。同时,税务行政执法的部分不规范还可能使企业原本不符合税法的税务行为被暂时认定为合法导致企业产生税务错觉,为以后埋下更大的风险隐患。

三、对所得税汇算的建议

1.密切关注税收政策的变化。税收政策属于国家的宏观调整政策,具有不可违背性。但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需要对税收政策实施相应的调整,这样其就处于一种变化的动态过程之中。所得税汇算清缴从一定的程度上来说,就是利用税收政策和经济实际在适应程度方面的不断变化,最终来寻求企业在税收方面的利益增长点,进而使得企业利益最大化得以实现。因而,企业要提高对税法的认知,提升其在税收政策方面的敏感程度,并且对于税收政策的走向以及变化及时地进行关注,制定合理的应急措施,切实做到对政策的全面把握。

2.协调税收法规与会计准则的差异。

2.1促使税务和会计协调发展。税收法规和会计准则的制订分属不同部门,而企业作为会计主体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行为却同时受到税收法规和会计准则的约束,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必须自觉协调税法与会计的差异。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难把握的方面越来越多,会计核算结果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而按稅收法规核算的应缴纳所得税是相对确定的。相关部门在制订税收法规时应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向会计准则靠拢,减少税法与会计的差异,这样企业在进行所得税汇算清缴时面对的难题会越来越少,发展的空间会越来越乐观。

2.2统一税前扣除标准和范围。根据税法相关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0.5%。由此计算出来的最佳招待费发生额应该是销售(营业)收入的1/120,与其这般费劲地控制双标准下的最佳支出,不如在单标准下加强审核招待费是否与经营活动有关。再比如相关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扣除。税务机关对公益性捐赠的认定是指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既然限定12%的扣除比例,就不应该再限定通过谁去捐赠。公益捐赠本来就是为了弥补政府职能的部分缺失而产生的,应当可以直接向受赠方提供。所以捐赠与招待费的税前扣除,应当以行为的真实性为控制点,使所得税汇算清缴的工作更加简便。

2.3统一资产的税务处理方式。固定资产的税务处理方式是最常见的资产的税务处理方式,也是所有的企业都会面临的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折旧方式的选择上。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变更。税法还规定了固定资产折旧的最低年限。也就是说对同一固定资产,在不同的企业可以确定出不同的净残值、不同的折旧年限,这就给不同的企业提供了不同的弹性空间,造成不同的企业对同一固定资产准予扣除的折旧额不同,导致缴纳的企业所得税额也不同。相关部门应该统一确定各类固定资产的净残值和折旧年限,使企业的所得税税负更加公平。

3.重视财会人员的引进和培养。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加强和改善税会工作的重要基础。企业财务人员必须牢固掌握国家财经法纪和企业规章制度,才能对企业财务收支和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客观有效的处理。企业管理部门应该重视财务会计工作,根据企业的特点引进能促进企业发展的财务人员,加大对财务会计工作的关注力度。有些企业管理者认为引进综合素质高的财务人员会增加企业人工成本,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其实,好的财会人员能为企业做出更合理的税收筹划,为企业节省企业所得税等相关税费,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讲,省钱就是赚钱。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关税收政策也瞬息万变,企业应该定期组织财务人员培训学习最新的税收政策和会计准则,使财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更加准确地对经济活动做出判断。

四、结语

对企业而言,合理避免和有效防范因所得税汇算清缴不完善而带来的税收风险,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还能促进企业健康长远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完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这些变化对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提出了诸多挑战。然而,我国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相关工作者们正勇敢地面对挑战,不断提高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作者:李惠珍

上一篇:立体监控安全建设论文下一篇: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