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养成科学教学论文

2022-04-17

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照新课程的规定制定教学目标,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最大程度上让学生真正地体验到科学知识对生活的帮助。关键词:小学科学;实践能力;生活体验;激发兴趣小学科学不仅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还是综合与活动性质的课程。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习惯养成科学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习惯养成科学教学论文 篇1:

科学探究精神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渗透和培养

【摘要】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能够使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但当前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初中科学存在各种教学难点,教学模式单一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伴随新课改的推进,初中科学教师不但要将教材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提升思考、分析、观察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科学探究精神;初中科学教学;渗透;培养

引言

科学是一门具有较强探究性的学科,并且该学科知识点包含了对大自然的认知以及对事物的了解。为了让学生学好科学课程,教师必须注重开展实验教学,给予学生足够的实践时间和机会,积极拓展教学资源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师初中科学教学质量,才能为构建高效的初中科学教学提供有利条件。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开展科学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进行探究,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和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新形势下打造初中科学高效课堂的意义

(一)是实现现代化教育和促进新课改的重要途径

随着教育事业的發展以及新课改的深入,当今教学迎来了新一轮的改革和创新。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学。初中科学高效课堂是指在最短的时间内,教师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开展最高效率的教学。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思想,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这与新课程教育改革以及实现现代化教育相契合,新课程教育改革也倡导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而实现现代化教育就必须做出创新和改革。因此,打造初中科学高效课堂是实现现代化教育和促进新课改的重要途径。

(二)是满足当今学生学习需求和特点的有效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接触到的新兴事物越来越多,逐渐改变着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途径。比如,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出现改变了社交方式,并且在学习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可以利用网络搜索答案等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出改革和创新,如果只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被外界事物吸引。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而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对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和拓展,这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只有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科学探究精神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渗透和培养策略

(一)生活事物探究

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事物促使他们深入探究,这是因为将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为入手点,可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效率大大提高,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探究带来的成就感。科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教师可站在日常生活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方面着手,对其中的科学知识进行探索,然后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再次运用至生活中,这样可使学生的实践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得到锻炼。例如,讲解浙教版八年级科学“粒子的模型、符号”一课时,教师可先向学生提问:“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符号有哪些?这些符号使用的目的是什么?”同时举例各个国家使用不同的文字符号表示时间,为了减少语言文化带来的差异,可用T作为时间的表示符号,由此可得出符号的作用一方面是避免混乱,另一方面是简单表明事物。之后教师可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教具模型,这样可以帮助初中生建立一种使用模型和符号的思想,帮助他们更加形象地认识事物的共同点,建立符号和模型的概念对学生日后学习科学极为有利。

(二)教学延伸探究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站在教学延伸的角度,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为更深程度的科学探究做好铺垫。利用教学延伸还可将探究空间提供给学生,使他们能够充分思考与探索,因此初中教师应当在课下积极开展教学延伸,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为他们设置相应的功课,使延伸探究的效果得以优化。例如,讲授浙教版八年级“土壤中有什么”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能够了解掌握土壤的主要组成,可给学生布置观察土壤纵剖面的任务,课下带领学生到校园劳动基地或让学生自行到公园等地方挖土,取回少量土壤,在实验课中使用酒精灯、试管等测量土壤中的其他有机物、空气体积分数、水分体积占土壤体积的体积分数等,根据当前土地资源被肆意破坏的状况让学生探讨他们的看法,从而体验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三)创设问题情境

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将科学知识从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从而缩短日常生活和科学知识的距离。同时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使他们掌握质疑的正确思维方法,并在思考中不断提升创新意识。例如,讲解浙教版八年级“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对磁场的基本性质深入理解并掌握判断磁场方向的方法,可准备好铁片、铜片、铁棒、细线等实验器材,让磁体接近小磁针,根据小磁针转动的情况提出问题:“磁体没有和小磁针直接接触,但磁针受到力的作用会转动,这种力是怎么产生的?”通过实验观察,学生能够了解磁场就存在磁体的周围且有方向。之后教师可让学生分组进行奥斯特实验演示,使他们能够了解电能生磁及直线电流磁场的特性,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逆向思维:“电可以生磁,那磁能否生电?”通过逆向思维引导能够让学生加深对电和磁关系的理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科学教学并非单纯地将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同时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应当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的魅力,利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强化他们的科学综合素养,为他们未来健康成长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徐建平.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科学教学实践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24):26-27.

[2]孙建华.科学探究精神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渗透和培养[J].新校园(中旬),2017(1):132-134.

作者:斯春锋

习惯养成科学教学论文 篇2:

浅谈小学科学教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照新课程的规定制定教学目标,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最大程度上让学生真正地体验到科学知识对生活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践能力;生活体验;激发兴趣

小学科学不仅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还是综合与活动性质的课程。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得教学有动力和兴趣,使得学生能够获得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及周围世界的能力,还能够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为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学。

一、学会科学观察事物

国家、学校和家长对于小学科学的教育越来越重视,科学教育将会影响学生的大脑发育及其对未来的渴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能够发现学生有很强的观察能力,这种观察能力甚至超乎教师的想象,这也正是科学课所需要的能力。

观察是小学科学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先布置观察体,让学生主动进行观察。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石头”这节课时,笔者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描述出石头的样子。每个小组发一块石头,先同桌互说,再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学生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最后通过笔者启发,使学生对石头的样子有了更加具体的描述,包括形状、斑纹、大小、颜色、表面粗糙程度等。这样的观察让学生有了更强的求知欲望,还有一名学生举手主动向笔者要放大镜,这样的举动给予笔者对于这种教学模式的强大信心,学生只要在笔者些许的指导下就可以完成观察和描述任务,而这样收到的效果要比笔者独自讲好得多。

二、学会提出科学问题

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并不能很清楚地分辨出哪些是科学问题,哪些并不科学问题,这也正是需要教师来引导的。引导不是意味着教室是教师的舞台,真正的主角是那些可愛的学生,他们提出各种日常生活中的疑惑,使科学课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也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从“这是什么?”到“为什么是这样?”再到“这是什么原理产生的现象?”不断升华的问题,这样使学生提出感兴趣的、有条件可研究的和有价值的问题,有利于后续的探究猜想和假设性解释。

二、学会用科学知识解释

五年级科学课程不仅是单一的科学问题,很多知识与初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联系紧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问题都需要学生和教师一起讨论、探究,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尝试解释各种各样的、与科学有关的以现实生活情境为背景的问题和现象,这对学生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非常有帮助。我们的世界有很多问题需要探索,因此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

例如,五年级上册“了解太阳与地球、月球的相对运动关系”,学生需要知道太阳是地球能源的主要供给者,认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的道理。五年级下册需要学生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和力,了解能量具有不同的形式并且能够相互转换;认识多种生物及他们的种类,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生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到人具有高级的脑,使得人成为能够劳动、进行发明和创造的高等动物。

四、学会动手实践进行科学验证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是科学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需要亲自动手去探索一些生活科学知识,这样的探究过程会让学生满足好奇心,可以使他们发展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认真做好科学实验安排操作,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学科的浓厚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时,笔者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一些实验用具,学生有强烈的动手欲望,想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来得出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并尝试说出实验的过程,以及尝试对导体和绝缘体赋予定义,并且在实践中会向笔者提出一些自己的疑惑问题。此时,笔者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小组成员将进行讨论后的疑惑列举出来,或者先询问学生在哪里出现的问题,他想到的解决方案是什么,这样学生会觉得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再次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也会勇敢面对。笔者讲清楚每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以及实验中必须注意的要点,并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指导。

实践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多体验、多尝试,尽管会出现很多问题、很多错误,但是亲身经历过的科学活动带给学生的感受是不一样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积累和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确立研究主题,查找资料,通过研究实验解决实际问题。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来锻炼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这将会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习惯养成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谭帮换.小学生科学观察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2]李星琼,李云江.浅谈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下),2012(3).

[3]王淑敏.浅谈小学科学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师,2010(6).

[4]孙永梅.浅谈小学科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戏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4(18).

[5]刘忠明.浅谈小学生科学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J]华夏教师,2016(4).

[6]曹佩国.浅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3).

[7]安启权.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

作者:潘琳

习惯养成科学教学论文 篇3:

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科学渗透德育教学的研究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作为五育之首,在新的教育形式下,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巨大作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学科学、用科学,增强热爱科学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以便于将来走上社会,就能很好地服务社会。

关键词:立德树人 小学科学 渗透 德育教学

引言:

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过程中,不知不觉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养成好习惯,热爱科学、探究科学,增强社会责任感等教育。教师通过教学,不仅使小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完成小学科学教学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一、结合所学科学知识,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一生受益。对小学生来说,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形成的,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来实现。细节决定成败,科学教师要从细节入手,从点滴入手,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例如,一年级第一单元《认识大自然》一课,教师出示课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大自然的视频,让学生结合视频,说说自己看到的大自然的景象。学生可以回答:有日月星辰、高山大河,茂密的森林等,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好习惯。教师接着: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教师启发引导:比如生活方面,人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大自然;生产方面,原料、燃料、场地、工具等都来源于大自然,还有人类最离不开的阳光、空气等都是大自然的馈赠,以此培养学生感恩、回馈意识。在太阳下奔跑,在清新的空气中歌唱,多么惬意、欢畅。通过教师动情地讲述,唤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环境,渴望人与环境和谐共处之情,从而激发学生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讲卫生,不随地丢垃圾,注意垃圾分类,出行乘坐地铁公交,注意低碳环保,购物使用专用环保购物袋,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小学生年龄小,这些生活细节、点滴都需要家长、教师时时提醒、明确要求来实现,还要注意有始有终,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良好的习惯养成对于小学生的一生至关重要,长久坚持下去成就一生,也能让他们认识到这是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形成了较强的责任意识。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应用科学、探究科学精神。

科学知识的实用性极强,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在日常生活、生产乃至其他領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热爱科学、应用科学,探究科学的意识,提升自身学科素养。[1]比如四年级第三单元《声音的产生》教师在课前采取情境导入法,激发学生兴趣。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你都听到过哪些声音?学生回答:上下课的铃声,书本掉落的声音,鸟鸣虫叫声,刺耳的电锯声,工地施工的嘈杂声等等,教师接着说,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师让学生制造声音,探究声音的产生。学生可以拍桌子,敲鼓,弹琴,拍手等都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教师让学生讨论声音的产生方式。学生回答,摩擦、弹拨、敲击和吹气等。教师归纳:使物体产生振动就发出声音。教师还要告诉学生,由于物体的厚薄、长短、大小等差异,声音的高低和强弱也不同。总之,美妙的声音令人舒服,而讨厌的噪音令人烦躁。所以,通过科学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小小的声音现象里也蕴藏着科学大知识,从而更加对生活中的科学感兴趣,寓学于乐,进而探究科学。通过本课学习,也懂得要多给人舒适愉悦感的声音,少产生令人烦躁的噪音。

三、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合作与互助的精神。

现在的孩子,由于家庭娇惯,大多比较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与互助的精神。其实,学生合作互助意识的培养,对学生人际交往的和谐、互相尊重等意识有促进作用,甚至能够调节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升个人学习成绩。[2]比如三年级第一单元《观察动物》,教师教学中采取分组学习方式,全班划分成几个小组,任务明确,分别观察鲫鱼和青蛙,蜻蜓和麻雀,壁虎和小猫,还有草地上的动物和海洋里的动物,找出它们各自的特征,并进行详细记录,然后各组汇总自己的观察记录,这样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缩小了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和谐沟通中相互启发,互帮互助。在评比时也以小组为单位,使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在成果展示时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明确标准,特别是把合作好的小组给予重点表扬。教师强调课堂效率的提高离不开小组合作的集体力量,是所有人团结协作的功劳。这种教学方法既达到了科学教学目的,同时也鼓励孩子发扬团结、合作与互助的精神。

四、结语

立德树人理念的影响下,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积极的、健康的价值观念,实现小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的目标。因此,小学科学教学中注重德育渗透,对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热爱科学精神,探究科学精神,对于小学生的今后的成长都有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阮晓莉.立足小学教育 践行立德树人[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8):142.

[2]刘芳.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6):137.

作者:梁淑贞

上一篇:综合考核科学教学论文下一篇:负外部性农业旅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