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凉山彝族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研究 ——一项人类学的教育考察

摘要: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是学生个体发展的基本要求,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凉山彝族地区的教育质量备受关注,而学生行为习惯问题成为一线教师最常提及的难点。为了研究“凉山彝族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本研究采用人类学的研究视野,以“参与型局外人”的角色和客位视角对凉山彝族地区Z小学的小学生、教师和家长进行了4个月的田野观察和深度访谈,探析了以下四个子问题:第一,“差吗”,即凉山彝族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究竟有何表现?通过田野观察,记录并描述了凉山彝族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不良行为习惯以及不同年龄、性别等学生之间的行为习惯差异,印证了最初调研时所了解到的学生行为习惯差。第二,“难吗”,即学校采取了怎样的行为习惯教育,效果如何?作为一种富有权力的规训机构,学校采用了分配艺术、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检查、全景敞视主义等规训手段。结果,一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呈现出适应与发展的样态,而另一部分学生进行着抗争与排斥,导致学校行为习惯规训教育陷入困境。第三,“是这样吗”,即凉山彝族小学生如何看待自己的行为习惯?基于凉山彝族小学生的视角,他们有着实用主义、可视主义、集体主义等独特的行为习惯认知及实践逻辑,并在内心深处是一个“行为-情感的矛盾体”。第四,“为什么难”,即凉山彝族小学生难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围绕“难”字,本研究从三个阶段对难点进行了具体阐述。第一,对难点进行审视,找到了分析路径——文化环境。第二,对难点进行剖析,分析了四个文化要素——根深蒂固的社会群体惯习、严重缺失的家庭文化资本、时紧时松的学校管理体系和群体盛行的学生“野性”文化。第三,对难点进行总结,提出了三个论点——凉山彝族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是文化再生产的结果,凉山彝族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差是文化冲突的结果,凉山彝族小学生难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是文化排斥的结果。针对上述所呈现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凉山彝族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三个思考路径——在多元文化中融合、用后喻文化来反哺、形成共同体以维持。

关键词:凉山彝族;行为习惯;规训教育;文化再生产

学科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行为习惯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1.1.2 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视

1.1.3 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

1.1.4 凉山彝族小学生行为习惯备受关注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学生行为习惯的相关研究

1.4.2 已有研究的主要贡献

1.4.3 已有研究的发展趋向

1.4.4 已有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1.5 概念界定

1.5.1 行为习惯

1.5.2 良好行为习惯

1.5.3 凉山彝族

1.6 研究设计

1.6.1 田野点的确定

1.6.2 研究对象的选择

1.6.3 研究者的角色

1.6.4 收集资料的方法

1.6.5 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式

1.7 理论基础

1.7.1 文化再生产理论

1.7.2 规训理论

2 凉山彝族传统行为习惯教育

2.1 凉山彝族传统行为习惯教育历程

2.1.1 道德齐礼,维护秩序

2.1.2 新旧冲击,移风易俗

2.1.3 爱国自强,严肃纪律

2.2 凉山彝族传统行为习惯教育的特点

2.2.1 行为习惯教育目的功能化

2.2.2 行为习惯教育形式非正式

2.2.3 行为习惯教育方式单一化

2.2.4 行为习惯教育内容侧重化

2.3 凉山彝族传统行为习惯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关系

2.3.1 制约与依存

2.3.2 传承与发展

3 凉山彝族小学生行为习惯现状

3.1 凉山彝族小学生行为习惯好与差

3.1.1 道德习惯上的“听话懂事”与“破坏规矩”

3.1.2 学习习惯上的“勤奋好学”与“无所事事”

3.1.3 生活习惯上的“勤劳独立”与“不讲卫生”

3.2 凉山彝族小学生行为习惯差异大

3.2.1 男生的行为习惯更差

3.2.2 高段学生的行为习惯更差

3.2.3 学生面对女教师的行为习惯更差

3.2.4 学生面对汉族教师的行为习惯更差

4 凉山彝族小学行为习惯规训教育

4.1 学校的规训与惩罚

4.1.1 分配艺术

4.1.2 层级监视

4.1.3 规范化裁决

4.1.4 检查

4.1.5 全景敞视主义

4.2 学生的适应与发展

4.2.1 学生行为习惯的转变

4.2.2 学校常规管理的有序化

4.2.3 家长认可度的提升

4.3 学生的抗争与排斥

4.3.1 管教与挑战——反抗

4.3.2 当面与背面——逃避

4.3.3 隔离与回归——反弹

4.3.4 行为与思想——异化

5 凉山彝族小学生的行为习惯认知及实践逻辑

5.1 凉山彝族小学生的行为习惯认知逻辑

5.1.1 实用主义

5.1.2 可视主义

5.1.3 集体主义

5.2 凉山彝族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实践逻辑

5.2.1 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实践逻辑

5.2.2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逻辑

5.3 凉山彝族小学生内心的矛盾对话

5.3.1 自卑与自我放弃

5.3.2 自责与自我逃避

5.3.3 自然与自我迷茫

6 凉山彝族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难的文化因素

6.1 大环境下的难点审视——文化环境

6.1.1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6.1.2 自然环境、物质环境与文化环境的角逐

6.2 文化环境中的难点剖析——文化要素

6.2.1 根深蒂固的社会群体惯习

6.2.2 严重缺失的家庭文化资本

6.2.3 时紧时松的学校管理体系

6.2.4 群体盛行的学生“野性”文化

6.3 基于文化要素的难点总结——文化再生产、文化冲突与文化排斥

6.3.1 凉山彝族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是文化再生产的结果

6.3.2 凉山彝族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差是文化冲突的结果

6.3.3 凉山彝族小学生难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是文化排斥的结果

7 凉山彝族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思考路径

7.1 在多元文化中融合

7.1.1 创设多元文化校园环境

7.1.2 开展多元文化教育课程

7.1.3 建立多元弹性评价系统

7.2 用后喻文化来反哺

7.2.1 促进行为习惯文化反哺

7.2.2 建立新型家庭代际关系

7.2.3 发挥数字媒体积极作用

7.3 形成共同体以维持

7.3.1 形成良好行为习惯风气

7.3.2 开展序列全民教育活动

7.3.3 建立合作共赢养成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电影艺术论文提纲下一篇:与茶花女有关的论文提纲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