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养成科学教学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机制研究

摘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从党的十九大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到中共中央印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历了从体系构建到理念凝练、从顶层倡导到制度设计的重大发展,目前已经到了“落细落小落实”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既遵循社会要求又注重个体发展,实现社会价值导向和个体价值取向的协调统一;如何既不降低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又适应人们思想政治素质分层次差异化的现实状况,实现先进性要求与大众化实际的有效吻合;如何既增强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又深化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理解,实现感性认同和理性自觉的整体跃进;如何既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探索又保障实践跟进,实现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同步增强。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立足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阶段,如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合力和凝聚力,使其真正成为人们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破解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使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日用而不知,常见而不觉。围绕上述问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为指导,综合运用系统分析、文献分析等方法,深入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及其机制的核心意涵,厘清实践养成机制的逻辑结构;着重剖析“行动体验”“情感认同”“理论认知”“养习成德”四个实践养成的主要机制及其内容构成;进而提出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的重要策略。全文除引言、结语外,有如下六章内容。第一章,分析基础厘清。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思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理解为主体经由“行动体验”“情感认同”“理论认知”“养习成德”等四个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环节,最终养成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逻辑发展过程。基于价值观形成发展规律、认识辩证运动规律和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机制理解为一种基于客观规律的能动性建构,是在遵循社会导向规律、主体发展规律、双向互动规律基础上,以行动体验为基础、以情感认同为中介、以理论认知为引领、以养习成德为指向,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规范性、内生性和互动性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的行动体验机制、情感认同机制、理论认知机制、养习成德机制整体呈现螺旋上升、相互交织、持续发展的结构关系。第二章,行动体验机制。价值观是基于实践活动产生的主客体间的意义关系。价值观的实践养成有赖于持续、正向、积极的行动体验做支撑。由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在遵循价值实践规律的基础上,探索构建系统完整的行动体验机制。首先,需要习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行为规范,用以科学评价日常行为、引导塑造期望行为、规范教正问题行为。其次,引导人们获得和积累一系列与核心价值观紧密相关的实践感知,以红色体验、社会调查、生产实践为重点增进具身性感知,以志愿服务、道德实践、精神文明创建为重点增进多样性感知,以朋辈示范、平等对话、资源共享为重点增进互动性感知。再次,强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向的情境体验,通过色彩烘托、音乐刺激、影视熏陶、环境布置强化直观情境体验,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多渠道社会实践协同、“家—校—社”一体化协同强化协作情境体验,通过再现历史场景、模拟现实问题、预测未来趋势强化虚拟情境体验。第三章,情感认同机制。情感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基本动力,亦是价值观实践养成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知的重要中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积极正向的行动体验基础上,不断萃取和升华相应的情感认同,为价值观实践养成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撑。为此,应立足主体需要构建情感引领机制,按照人们价值观养成的普遍化需求、精细化需求和个性化需求,明确价值观精准供给的时机、内容和形式,及时回应和引领主体的价值预期;应着眼转型期社会情感风险构建情感疏导机制,通过情绪宣泄、情感沟通、情商力培养增进人们对价值观的情感认同,聚焦情感困惑、人际关系和社会心态强化社会成员的价值情感疏导,抓住情感风险识别、调控和教育三个关键环节化解社会成员情感风险;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构建情感升华机制,在家庭、学校、社会的有机联动中创新价值引领方式,按照尊重差异、关照多样、动态平衡的原则强化价值观培育的人文关怀,综合运用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加强价值观实践养成的文化涵养力度。第四章,理论认知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还必须形成科学的理性认知。为此,理论学习是基本途径,遵循个体成长规律,探索开展富有个性化、动态化、议题化的价值观学习。理论转化是主要指向,围绕“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人们日常生活转化”这一关键问题,探索推进价值观理论宣传形象化、常态化、精细化发展,价值观学术研究从理论解读向咨政建言转化,价值观理论教学从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从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转化。除此之外,增进价值观实践养成的理论认知,有赖于理论辨析的强化,通过对社会思潮的分析和研判、舆论信息的比较和甄别、观念冲突的正视与化解,有效应对社会思潮冲击、网络技术挑战、舆论信息影响,进而及时化解价值观实践养成面临的思想矛盾和观念冲突。第五章,养习成德机制。经由行动体验、情感认同、理论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最终才能沉淀和固化为主体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此即为“养习成德”。这一阶段既是前三个阶段的逻辑延伸,又具有其独特的特点规律和实现方式,内在包括过程调控、系统整合、效果强化三重机制。所谓过程调控就是对价值观养习成德的过程加以管理、评价和反馈,确保这一过程始终朝着正确方向和既定目标展开。所谓系统整合就是按照“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要求明确养成目标,抓住组织、区域、队伍等关键因素激活养成潜能,发挥养成主体、养成目标、养成内容、养成载体等各要素聚合效应。所谓效果强化就是着眼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反应进行“内部强化”,按照“家庭基础—学校主导—社会保障”的价值激励逻辑进行“外部强化”,通过理性说服、实践验证、困难磨砺开展反复强化。第六章,重要策略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的四重机制既源起于表层的行动体验和情感认同,又涵摄着深层的理论认知和养习成德;既呈现出循环往复、相互连贯、环环相扣的螺旋式发展态势,又是一个各有分工、各有侧重、复杂联动的有机整体。以此为据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应下大气力激活情感认同动力,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基础,创新实践养成的教育引导方式,增强培育践行的亲和力与针对性。应紧紧抓住理论认知这个关键环节,以深入的理论学习夯实基础,以透彻的学理研究支撑发展,以广泛的宣传普及提升效果。应强化行动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理想追求、充盈精神生活、提升实践能力。应特别注重制度保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贯穿于各项政策法规之中,完善实践养成的具体制度。除此之外,还应不断优化有益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的生态系统,着力完善由理念、目标、内容、方法等构成的“实践养成微系统”,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及其互动关系构成的“实践养成间系统”,以及由地方政策、当地社区、经济发展水平等构成的“实践养成外系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机制

学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要求

(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现实需要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重要任务

二、研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析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研究内容与创新

第一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机制的分析基础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机制的核心意涵

(一)实践、养成与机制的概念阐释与辨析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的内涵阐释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机制的内涵阐释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机制的学理依据

(一)遵循价值观形成发展规律

(二)遵循认识辩证运动规律

(三)遵循个体心理发展规律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机制的逻辑结构

(一)以行动体验为基础

(二)以情感认同为中介

(三)以理论认知为引领

(四)以养习成德为指向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机制的逻辑关系

第二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的行动体验机制

一、规范习得机制

(一)日常行为的多样性与评价

(二)期望行为的习得性与塑造

(三)问题行为的复杂性与矫正

二、实践感知机制

(一)基于实地体验的具身性感知

(二)基于活动体验的多样性感知

(三)基于交流体验的互动性感知

三、情境体验机制

(一)直观情境的直接刺激及其发生

(二)协作情境的涵化作用及其发挥

(三)虚拟情境的沉浸特质及其彰显

第三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的情感认同机制

一、情感引领机制

(一)需求的多样性与识别

(二)供给的精准性与投送

(三)价值预期的回应与引领

二、情感疏导机制

(一)情感的社会阈限与调节

(二)情感的发展变化与疏导

(三)情感的不确定性风险与化解

三、情感升华机制

(一)榜样示范:情感升华的引领方式

(二)人文关怀:情感升华的浸润要求

(三)文化涵养:情感升华的潜隐力量

第四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的理论认知机制

一、理论学习机制

(一)体现群体特征的个性化学习

(二)顺应时空变化的动态化学习

(三)针对具体事项的议题化学习

二、理论转化机制

(一)理论宣传的受众本位与转化

(二)学术研究的中介作用与转化

(三)理论教学的改革需要与转化

三、理论辨析机制

(一)社会思潮的分析和研判

(二)舆论信息的比较和甄别

(三)观念冲突的正视与化解

第五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的养习成德机制

一、过程调控机制

(一)养习成德的全程性及其管理

(二)养习成德的复杂性及其评价

(三)养习成德的发展性及其反馈

二、系统整合机制

(一)养习成德的目标类型及其整合

(二)养习成德的功能重点及其整合

(三)养习成德的要素关系及其整合

三、效果强化机制

(一)养习成德的内在生成与自我调节

(二)养习成德的外部促进与有效激励

(三)养习成德的长期发展与反复强化

第六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的重要策略

一、激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动力

(一)厚植日常生活基础

(二)创新教育引导方式

(三)增强亲和力针对性

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认知

(一)以深入的理论学习夯实基础

(二)以透彻的学理研究支撑发展

(三)以广泛的宣传普及提升效果

三、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自觉

(一)引领理想追求

(二)充盈精神生活

(三)提升实践能力

四、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的制度保障

(一)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

(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的具体制度

(三)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的制度评价

五、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的生态系统

(一)实践养成的微系统及其互恰

(二)实践养成的间系统及其完善

(三)实践养成的外系统及其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上一篇:我国物业管理立法研究论文提纲下一篇:电力行业节能减排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