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外部性农业旅游论文

2022-04-17

摘要从社会学结构洞理论视角出发,探讨农业旅游“政府+公司+农业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中“农业旅游协会”这一非盈利性组织在农业旅游社会网络中发挥的结构洞功能,并基于此对农业旅游发展模式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负外部性农业旅游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负外部性农业旅游论文 篇1:

信阳发展现代农业旅游的对策建议

摘 要 现代农业旅游是在社会发展大环境中发展起来的,满足了人们对健康、美食的需求,反映了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真实渴望,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通过对信阳发展现代农业旅游的SWOT分析,我们发现总体上优势大于劣势,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产品开发、促进购物及品牌宣传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信阳;现代农业旅游;发展

1 现代农业旅游的市场分析

现代农业旅游是将传统和现代的农业生产、生活和文化、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为一体的旅游活动。其基本形式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集科研、科普、生产、加工、销售、观光、品尝、娱乐、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旅游活动1,符合现代人回归自然的愿望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宗旨。

在现代旅游业发展中,基于旅游体验的动机已超越商务、度假、购物、探险等旅游动机而居首位,说明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和期望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显示出旅游向更高的精神消费层次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在旅游开发中,既要重视对具有“体验性”的旅游新产品开发,并通过对现有旅游产品进行重新组合,增强“体验性”在旅游开发中的地位。

现代农业旅游满足了人们对生活多样化的要求。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压力的增加,自然环境的恶化,污染、有害物质的集聚,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更多的人想回归自然,给身心放个假。符合人们这种体验旅游的特点,既能让旅游者体验乡村风情、现代农业的发展,又能亲口品尝绿色果蔬和特色小吃。所以以“体验性”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旅游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2 信阳发展现代农业旅游的SWOT分析

2.1 信阳发展现代农业旅游的优势

信阳发展现代农业旅游的优势,表现在区位、资源、生态环境上,具备建设高质量、高水平旅游目的地的良好条件。

2.1.1 交通旅游区位优势

信阳地处豫鄂皖三省交汇处,左扼两淮,右控江汉,素有“三省通衢”之称,从古至今都是江淮战略要地和南北交通枢纽,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和区域性物流枢纽城市。京港澳高速、沪陕高速、大广高速、淮息高速、淮固高速等五条高速、G107、G106、G312等三条国道在境内形成多重十字交叉。500公里范围内可通过铁路、国道和高速公路3种方式连接武汉、郑州、合肥、长沙、南昌、南京和西安7大省会城市。另外,正在建设中明港机场和规划中的潢川物流机场使得信阳的旅游区位优势愈加突出。

2.1.2 旅游资源优势

信阳具有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突出表现在:一是信阳处于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之地,水热充足,农业制度为两年三熟至一年两熟,粮食产量高,作物种类繁多,是小负盛名的“鱼米之乡”;二是分布广泛且与其他类型的资源组合性好,尤其是各种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组合性较好;三是区域整合性强,同邻区的南阳市、驻马店市、随州市等,既有一定的相似性,更具明显的差别性,有利于区域旅游的整合发展;这些都为信阳现代农业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2.1.3 生态环境优势

信阳位于我国的南北过渡地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湿润。既有绵延重叠的崇山峻岭,也有冈峦起伏的低山丘陵;既有坦荡无垠的平原,也有群山环绕的盆地;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信阳森林覆盖率达到33.4%,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的美誉,是理想的宜居城市。2009-2014连续6年被评为中国十佳宜居城市,2009年至2013年连续5年入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并荣膺“2013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十位,这些奠定了现代农业旅游发展的环境基础。

2.2 信阳发展现代农业旅游的劣势

信阳现代农业旅游发展的弱势,主要表现在旅游服务设施薄弱;旅游产品开发档次低等,使信阳旅游业总体发展相对滞后,未能发展成为知名的现代农业旅游目的地。

2.2.1 旅游服务设施薄弱

信阳旅游业虽然起步较早,但旅游接待设施、配套设施还不够先进。旅游商品开发还处于量小、零散、种类单调、档次较低、无统一组织的状态,真正能够吸引国内外游客的特色旅游商品还很少;旅游景区点开发建设滞后,相关的餐饮、游览、娱乐、交通等旅游要素设施建设也比较薄弱,不够系统;虽然有良好的外部交通条件,但内部交通还需改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也比较少,配套的旅游厕所及自驾车营地等比较缺乏。

2.2.2 现代农业旅游开发档次低,吸引力不足

信阳旅游资源类型齐全、数量丰富、组合性好,但截止到目前,到信阳旅游的游客主要集中在鸡公山、南湾湖等知名景区,旅游类型以观光为主,停留时间短,人均花费较低。现代农业旅游的开展还处于粗放阶段,以周边居民自发外出踏青、吃地锅饭的类型居多,缺乏中高端休闲、娱乐、度假、科普等旅游产品,也尚未形成现代农业旅游的品牌,远不能适应旅游市场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2.3 信阳发展现代农业旅游的机遇

信阳虽具有悠久的农业基础,但由于特色不突出,缺乏影响力。当前,在中央推进“中部崛起”和“培养旅游业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之际,信阳现代农业旅游发展又迎来了新的机遇。

2.3.1 促进中部崛起带来的机遇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现代农业建设,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切实改变农村面貌等内容。国家促进中部现代农业的发展,让现代农业基础更加雄厚,为现代农业旅游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2.3.2 培育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带来的机遇

2009年12月,在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作出了“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决策,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对旅游产业发展的科学定位和新的要求,为信阳发展现代农业旅游积极争取省、市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参与,充分调动一切力量和有利因素,为信阳发展现代农业旅游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推动力。

2.4 信阳发展现代农业旅游的挑战

信阳现代农业旅游在重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主要体现在旅游资源整合、周边地区旅游快速发展、开发建设资金不足等方面。

综合信阳现有现代农业旅游资源来看,还存在资源较为分散,特色不突出,缺乏知名度等缺点,与周边相关旅游资源的整合有一定难度;加上周边旅游业起步较早的地区,现代农业旅游产品相对成熟,旅游品牌知名度较高,给信阳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再者,旅游业相对其它行业而言,不仅前期开发建设投入大,而且经营投资回收期也较长。目前,信阳经济实力不强,财政收入有限,不可能完全依靠政府财力投入现代农业旅游的开发建设。因此,信阳也面对着旅游开发建设资金短缺的严峻挑战。

通过SWOT分析可以看出未来信阳现代农业旅游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总体上是优势大于弱势,机遇多于挑战。因此,信阳市必须主动迎接挑战,抓住现代农业旅游市场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充分借鉴其他旅游地发展经验,并总结多年来旅游发展的经验教训,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差异化的旅游开发建设,促进现代农业旅游的快速发展。

3 信阳发展现代农业旅游的对策建议

信阳要大力发展旅游,要抓住国家、省、市鼓励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机遇,依托信阳优美的田园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宜人的气候条件,积极开发现代农业旅游产品,促进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特色美食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信阳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3.1 注重规划,加大现代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

旅游产品的规划和设计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旅游产品直接涉及到旅游者需要的满足。信阳要想发展好现代农业旅游,就必须提供给旅游者全方位、多样化、高品质的旅游产品,才可能形成信阳旅游的独特魅力。因此,要依托和充分利用信阳独特的气候水文条件和悠久的农业历史的比较优势,依托信阳丰富的蔬菜、水果种类,注重生态农业休闲产品的生态性、休闲性和体验性,进一步加大生态农业休闲产品的开发力度,重点开发建设综合性观光农场、休闲果园、民俗农庄、田园观光、水上娱乐和乡村旅游等,吸引游客自己亲手摘果、摘菜、赏花和体验农事活动等,在享受田园生活乐趣,体验浓厚乡村风情中满足物质和身心需求。还要注重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建设或引进科研单位,建设科普园区,一是吸引全国各地、各界人士前来学习观摩,开展技术培训,推广高新技术,不仅促进农业技术交流,也对现代农业的品牌宣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二是面向城市大中小学生等特定对象,开辟相应的体验园地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包括种植园地、时尚大棚、饲养乐园、绿色营地、童话作坊、垂钓池塘等在内的青少年农庄,让青少年在娱乐中长中长知识,在动手中增长能力2,培养他们保护环境、亲近自然、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3.2 突出特色,挖掘多种类、高质量美食

在发展现代农业旅游过程中,除了要有高质量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对美食的体验性需求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旅游过程中不仅要让游客大饱眼福,还要能够满足他们的口福。因此,突出特色,挖掘当地多种类、高质量的美食就显得非常重要。信阳位于我国南北分界处,也是多文化交汇之地,拥有众多特色鲜明的餐饮美食和传统风味小吃,其中商城“德”字粉,固始皮丝,信阳板鸭,固始三禽,信阳热干面、信阳烤鱼、信阳石凉粉、信阳鸡蛋灌饼、信阳炖菜、糍粑、罗山大肠汤、商城桶鲜鱼、信阳胡辣汤、光州贡面、潢川甲鱼、潢川黄岗鱼汤等都具有较大吸引力和一定的知名度。但总体看,信阳各美食分布广泛,质量也参差不齐,与现代农业有关的美食体系尚未形成,缺乏规模化的旅游餐饮接待设施,旅游餐饮服务质量和水平也不高。因此,随着游客规模增加和消费层次向休闲化转型,为了适应游客餐饮需求变化,要充分发挥信阳环境及生态优势,着力打造主题鲜明、地方特色突出和多样化的旅游美食体系,尤其是对能够突出现代农业特色的美食挖掘。

3.3 开发特色旅游商品,促进旅游购物发展

购物作为旅游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不仅能丰富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增加旅游吸引力,还能够大幅增加旅游地的旅游收入。信阳较知名的特产有信阳毛尖(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息县香稻丸、商城“德”字粉、固始皮丝、信阳板鸭、固始三禽、信阳板栗、中华狝猴桃、枇杷、银杏、光州贡面、三麻、信阳水牛、淮南猪、甲鱼、娃娃鱼3等。特产种类还不够多,除信阳毛尖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好美誉度之外,其他旅游特产都还需要进一步宣传,这也导致了信阳的旅游购物发展不足的结果。因此,要加快旅游商品开发,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具有地域性、纪念性、艺术性和礼品性的旅游商品,还要注重开发跟现代农业旅游有关的旅游商品,如绿色有机果蔬及其加工品,积极构筑品牌化、系列化、规模化的旅游商品生产销售网络;需要在稳定一般购物消费规模和水平的基础上,加强旅游商品工艺设计,拓宽旅游商品销售渠道,建立层次多样、运营灵活和布局合理的旅游购物体系。

3.4 多渠道打造宣传现代农业旅游品牌

要设计和树立信阳现代农业的品牌形象,首先必须对其文脉、地脉、产品和市场进行分析,全面掌握品牌形象设计的基础和条件,才能设计出既符合信阳实际,又具有市场吸引力的信阳现代农业旅游品牌形象。要围绕信阳现代农业旅游发展需要,开展信阳农业旅游品牌形象主题和宣传口号征集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设计和建言献策。一方面可从应征作品中,评选出能够高度概括信阳现代农业旅游主题的作品;另一方面也可借征集活动扩大宣传,为信阳现代农业旅游发展造势。还可以通过开展信阳现代农业旅游形象大使竞选活动、制作高水平的现代农业旅游形象宣传片以及邀请当代文化名人品读“信阳农业文化”等方式来进行宣传和造势。

3.5 加强与周边旅游区域的合作

信阳现代农业旅游的分布较为零散,发展还处于不成熟阶段,需要加强与其他较成熟的旅游景点及旅游区域的合作。可通过与现有较成熟景点如南湾湖、鸡公山、天目山、灵山、红色旅游区等自然和人文景区互补,再串成线、连成片,逐渐增强影响力。信阳周边毗邻的南阳市、驻马店市、随州市等,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而且恐龙遗迹园、龙潭沟、宝天曼、内乡县衙、嵖岈山等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因此,信阳要以大理念为指导,加强与周边县的区域旅游合作,充分发挥各地的旅游特色和优势,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跨区域旅游合作体系和竞合机制,实现区域内的资源共享、市场共享、利益共享,从而推动区域旅游协调发展3,提升信阳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信阳要发展现代农业旅游,除了做好以上内容之外,还须拓宽旅游业发展的筹资渠道,通过一定的政策优惠措施,创新旅游招商引资新模式,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旅游开发建设,以谋求更好的发展。

(责任编辑:刘昀)

作者:卢俊阳

负外部性农业旅游论文 篇2:

农业旅游协会的结构洞功能探析

摘要 从社会学结构洞理论视角出发,探讨农业旅游“政府+公司+农业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中“农业旅游协会”这一非盈利性组织在农业旅游社会网络中发挥的结构洞功能,并基于此对农业旅游发展模式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农业旅游协会;结构洞;社会网络

The Structure Hole Function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Association

LIU Hong, ZHU Mingyuan, XU Li

(Nanjing City Vocational College, Nanjing,Jiangsu 210038)

Key words Agricultural tourism association;Structural hole; Social network

基金项目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4SJD328)。

作者简介 刘红(1974—),女,安徽马鞍山人,教授,博士,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

收稿日期 2018-05-07

近年来,我国农业旅游发展速度增快。2014年,全国农业旅游的游客数量达12亿人次,占全部游客数量的30%,农业旅游收入3 200亿元,带动了3 300万农民致富。全国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和节假日出游,70%以上选择周边的农业旅游点,主要城市周边的农业旅游接待人数年均增长高于20%。目前全国有200万家“农家乐”,10万个以上特色村镇,超350家农业旅游示范点,遍布内地的31个省市区,覆盖了农业的各种业态。在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明确提到,要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

该研究从社会学的结构洞理论视角出发,探讨“政府+公司+农业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中“农业旅游协会”这一非盈利性组织在农业旅游社会网络中发挥的结构洞功能,以期能对农业旅游发展模式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1 我国农业旅游主要开发模式

从各地农业旅游的实践来看,农业旅游目前主要存在“公司+农户”、“政府+公司+农业旅游协会+旅行社”、“股份制模式”、“农户+农户”、“个体农庄”等开发模式(表1)。其中,以贵州天龙屯堡为典型代表的“政府+公司+农业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1](图1)既能发挥政府的指导、协调作用,又能充分利用社会力量解决资金、经营管理等具体问题,在各利益主体发挥所长的同时,也能依据自身资源优势合理分享利益,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旅游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各地的农业旅游协会一般由农业旅游从业者(包括农户、旅游公司、农业合作社、农庄等)组成,一般为非盈利性组织,容易获得行政单位的支持与消费者的信任,进而促进各方的商业合作。各地农业旅游从业者有强大的产业资源,协会则拥有非盈利性组织的特点及专业团队,两者结合产生互补作用及稳定的合作关系,在開拓旅游市场时,协会订立规则共同遵循,与政府充分沟通,拟定整体行销策略,既可以避免从业者之间的恶性竞争,也可更快速有效地执行各项行销策略应对多变的旅游市场。农业旅游协会可在政府及农业旅游从业者(农户及旅行社)这些不完全连结的群体中间占据结构洞的位置,掌握信息利益与控制利益,扮演政府与从业者的桥梁角色。而且,农业旅游协会为稳固该协会在此社会网络中占据关键结构洞的地位,会主动与相关组织合作以累积更丰富的社会资本。

2 结构洞理论

结构洞理论常被用来探讨产业供应链成员间信息的流通、盈利性组织及非盈利性组织的行为研究上。Burt[2]较早提出结构洞观点,主张在社会网络结构中,两个缺少连结的个体,将形成一个网络结构上的洞,此时如果另外一个个体能够在此社会网络结构上扮演桥梁的角色,将两个缺少连结的个体加以衔接,将得以占据有利的结构洞位置,掌握资源与信息的优势。当个体所在的社会结构中的连带关系是非重复关系,网络成员越多、网络规模越大、网络内容差异度越大、网络紧密度越稀疏,就会产生最多的结构洞。台湾学者曾利用结构洞理论来研究台湾农业协会组织在地区农业旅游发展历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例如王琇婷[3]研究认为,在台湾的农业体系中,农会及合作社等组织均为典型的结构洞案例,农会关注农业生产与销售,合作社着重于销售,都是农村经济发展推动的重要角色。部分学者认为农会除扮演农民技术开发转移、信息新知传播、推广传播及生活教育的角色,也可替代中间商角色消除农民被中间商剥夺的现况,并藉由社会网络及制度平台使农业知识有效转移与创新[4-6]。

3 农业旅游协会在政府及产业之间扮演的结构洞角色

该研究的农业旅游社会网络系统中主要的角色有农户、政府、相关组织及农业旅游协会,为论证农业旅游协会如何增加网络成员与网络规模形成社会网络,稳固该协会在此社会网络中占据关键结构洞的地位,将分别从农户与政府的关系、农业旅游协会与农户的关系、农业旅游协会与政府的关系、农业旅游协会与相关组织的关系、农业旅游协会在政府、休闲农场与相关组织之间的角色等方面详细说明。

3.1 政府与农户、旅行社等的关系

在现今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与农业旅游经营者具有相同的目标,那就是发展农业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尽管目标一致,但由于公私的角色产生许多矛盾,此时不完全连接的两群体间会产生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提供了结构洞产生的契机。两者为不完全连接的群体,在“政府+公司+农业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中,政府负责农业旅游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农户负责旅游活动的投入;农业旅游公司负责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投入,旅行社负责线路设计、开拓市场、组织客源。其中,政府对农户及旅行社存在着管理与监督的关系,但是长期单向式的管理与监督关系容易产生认知落差,时常存在着法规执行不到位的情况。

3.2 农业旅游协会与农户、旅行社的关系

农业旅游协会负责组织村民参与地方戏的表演、导游、工艺品的制作、提供住宿餐饮等,并负责维护和修缮各自的传统民居,协调公司与农民的利益。例如上海市农业旅游协会在农户、旅行社工作方面主要着力于:一是当好会员的“帮手”,帮助广大会员提升景点内涵,维护合法权益,做好宣传推广,指导规范发展;二是当好行业的“推手”,推进行业发展,开展行业交流,组织行业培训,制定行业标准,落实行业政策。旅游协会非盈利性组织的特性,容易获得行政单位、旅行社及消费者的信任,进而促进彼此间的商业合作。

3.3 农业旅游协会与政府的关系

农业旅游协会一般是经地方政府机构批准成立的合法社团组织,由各产业关联单位自愿组成的行业性、地方性、非盈利性的社会团体组织,如上海市农业旅游协会明确提出要当好政府的“助手”,深入细致地协助政府做好相关工作,提供决策依据,规范市场管理,引导有序竞争,充分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为促进上海市农业旅游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为“三农”事业发展多做贡献。Coston提出政府与非盈利组织的合作模式,政府为经费主要提供者,非盈利组织为服务提供商,两者间有密切的往来合作关系。政府藉由协会协助整合产业意见并代为执行产业政策,协会藉由专业团队展现的成果来争取政府支持,政府与协会之间存在互利互补及合作关系[7]。

3.4 农业旅游协会与相关组织的关系

农业旅游协会与相关组织合作建构社会网络,累积社会资本以发挥服务效率。这一点可以借鉴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的成功经验[8],以该协会秘书处人力发展、产业发展及市场营销3个部门的工作为例,人力发展部门与大专院校合作推动产学合作,办理在校学生暑期实务训练、产学合作、毕业生顶岗实习及从业人员职能训练,以达到引进休闲产业专业人才与员工培训的目的;产业发展部门与台湾休闲农业学会合作推动休闲农业法规修订与休闲农场服务质量认证,由学术研究与研讨会进行议题讨论,提出兼顾理论与实务的执行方案,以落实政策与法规协助产业发展;市场营销部门与台湾观光协会合作推动休闲农场国际旅游市场开发,与旅行社合作推动团体旅游市场开发,与旅游媒体合作进行休闲农场宣传,与台湾休闲渔业发展协会合作推动休闲渔业发展,与台湾省观光农园发展协会合作推动观光果园发展,与台湾农业旅游协会合作开发户外教学市场等,以达到扩大市场规模的目的。

3.5 农业旅游协会在政府、农户与相关组织之间的角色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农业旅游从业者与政府为两个低连接属性的群体,两者之间存在信息断层,容易产生沟通障碍,但政府可以通过农业旅游协会收集与整合产业意见,从业者可以通过协会表达农业产业要求,协会则整合产业要求,并与政府合作,拟定产业发展政策以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可以看出,农业旅游协会与农业旅游产业及政府分别存在着互相依赖与互补的关系,可以借协会建构农业旅游与政府这两个不完全连结的群体沟通的桥梁,占据结构洞的关键位置并掌握信息利益与控制利益,扮演农场旅游产业与政府沟通的中介角色。在推动协会任务时,协会也会依据不同的任务与相关组织进行各种合作,建构两者或两者以上的合作关系,成为复杂的网络关系,以稳固或占据更关键的结构洞角色。

综上所述,农业旅游协会以推动产业整体发展为宗旨,扮演社会企业家的角色,依据不同任务需求建构出不同的网络关系,通过占据结构洞得以掌握信息利益与控制利益,并降低交易双方的交易成本,达到社会创新的目的。政府对农业旅游公司为单向式管理及辅导的关系;农业旅游协会与各农业旅游业者(旅游公司)具有紧密的相互依赖、相互补充与合作共赢的关系;农业旅游协会与政府间也具有互相依赖、互补及合作关系。因此,农业旅游协会可在政府及旅游公司这两个不完全连接的群体中占据结构洞的位置,掌握信息利益与控制利益,扮演政府与农业旅游产业的桥梁角色。同样,农业旅游协会与相关组织具有竞争与互补的关系,该协会与相关组织合作以累积更丰富的社会资本,在政府与产业之间扮演另一个結构洞角色,如此增加网络成员与网络规模形成社会网络,更加稳固该协会在此社会网络中占据关键结构洞的地位(图2)。

4 农业旅游协会作为非盈利性组织发挥结构洞功能的关键因素

第三方若占据政府相关单位和农业旅游业者两个网络之间的结构洞,则可掌握信息利益与控制利益,可在社会网络中累积社会资本。政府在缺乏灵活性、人力不足与产业信息缺乏的状况下产生网络连结需求;产业在经营规模小、资源不足与管理能力缺乏的状况下产生网络连结需求。当政府与产业产生网络连接与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需求时,结构洞产生的机会也将出现。

农业旅游协会可运用其灵活性与公益性的特质,整合产业信息,获得政府公权力与资金授权的控制利益,推动农业旅游产业发展,以达到公、私部门双赢的互利状态。可运用结构洞理论来诠释这种非盈利组织该如何扮演公私之间解决矛盾的角色。

农业旅游协会在各市农业委员会(旅游局)、农业旅游业者、相关组织这3个不完全连结的群体中占据结构洞,扮演中介者的角色。非盈利组织必须具备产业代表性,通过会员之间的团结合作、会员对协会的认同感、会员对产业的使命感,有效整合产业力量,提供服务来获得服务对象与资源供给者的支持。同时非盈利组织应与外部相关组织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建立彼此之间的依赖、互利、互补及合作关系,建构更绵密的社会网络,累积社会资本。如此,可运用非盈利组织的特性并整合产业资源,发展组织能力,藉由关键因素创造有效的策略,形成环环相扣的运作模式,进而累积竞争优势,正向影响执行团队对非盈利组织产生使命感与认同感,运用累积的执行经验与人脉来展现服务效率,让非盈利组织得以发挥结构洞角色的效能(图3)。

图3中的非盈利性组织主要包括各地的旅游行业协会、旅游发展基金会等。作为农业旅游发展中的“新主体”,这些组织往往是志愿性的,行为上具有专业性,因而在旅游发展中有着其他盈利性机构不可替代的先天优势。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非盈利性组织可以在地方旅游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来看国内的旅游非盈利性组织发展较为缓慢,且对政府依赖性较大,因而发挥作用极其有限。但是从结构洞理论可看出,要强化社区参与必须要重视非盈利性组织在整个网络中的中介者角色,借助外界的力量推动社区参与[9]。

笔者认为,为了增强其角色地位,一方面政府需要放宽对农业旅游协会之类的非盈利性组织的审批,且要鼓励和协助其成立,令其在农业旅游发展中发挥专业优势;另一方面已经成立的旅游行业协会等非盈利组织应加强宣传、寻求政府之外的外力帮助,通过教育、组织、文化、心理等多种途径促进农业旅游社区参与的落实与深入,尽力摆脱对政府的依赖,逐步成长为社区参与网络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5 对农业旅游协会进一步发挥结构洞角色的建议

5.1 协会应主动创造关键结构洞,以达成社会创新的目的

我国农业旅游发展初期,从业者之间、产业与政府之间、产业与学界之间接触与交流的机会少,形成一个弱连接与充满结构洞的社会网络,农业旅游协会在产业产生需求的情境下成立,作为与政府、业界接触的桥梁,占据结构洞,依据目标通过异质性整合与联盟,创造多元的结构洞,扮演了积极的整合角色。但是近年来随着农业旅游的发展,这一社会网络中的网络关系越来越紧密,信息流动也加速了。如果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消失后将导致结构洞消失,且社会网络成员之间也具有竞争性,学术界、政府及自他相关非盈利组织均具有扮演结构洞角色的条件,可能取代该协会占据原有之结构洞或创造更关键的结构洞来取代原有的结构洞。因此,农业旅游协会必须主动创造关键结构洞,不断努力创造社会价值来累积社会资本,以达成持续性社会创新的目的。

5.2 协会资金应实现来源(消费者、业界及政府)多样化

我国农业旅游协会过度依赖政府资金,这一点除了影响该协会运作的稳定性之外,也使得协会运行容易受政府态度所影响。建议协会从消费者与产业间创造财源,以取得消费者、产业与政府三方资金来源的平衡。如通过为业界及消费者提供多种服务而获得应有的利润,以增加该协会的资金来源。值得注意的事,在创造财源的过程中,协会必须严格掌握非盈利组织公益性与不分配盈余的特性,避免流于商业化操作,发生与产业争利的疑虑。

5.3 协会应利用自身优势创造独特的结构洞价值,传承经验

结构洞具有生命周期,个体需求或网络关系的改变会影响结构洞存在与否,在同一个网络关系中,可能有数个个体同时具有占据结构洞角色的条件,因此个体间占据结构洞具有竞争性,占据结构洞者如果不积极发挥角色功能,很可能被另一个个体取代,或通过产生其他网络关系导致该结构洞消失。因此,当任务完成或条件改变时,结构洞可能增强或消失,结构洞将随着网络关系而变动。从社会学观点看,非盈利组织的社会资本建构在社会网络中,当决策核心变动时,很可能会影响非盈利组织的稳定性而降低社会资本,因此非盈利组织应时刻创造结构洞价值以累积社会资本,运用组织能力并掌握关键因素,拟定组织策略与活动创造有价值的服务,以提升竞争优势。

5.4 协会应主动与更多相关组织合作,占据更多、更复杂的结构洞

协会为获得更大的组织能力,需要整合社会网络以健全社会资本,即依据任务需求与相关组织建构另一个社会网络,进行策略联盟与合作。因此,应争取与更多相关组织合作的机会,占据更多且更复杂的结构洞,形成社会网络累积更多的组织资源,有效提升组织能力。为此,协会需随着政府政策与产业发展进行变革式的组织调整,以维持产业代表性、会员团结力、会员认同感、业者使命感、与政府的互动、与相关组织的紧密性,才能够有效发挥非盈利组织结构洞角色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李乐京,陈志永.天龙屯堡“政府+公司+旅行社+农民旅游协会”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2007(6):117-121.

[2] BURT R S. Structural hole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M]. 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3] 王琇婷.推动农村社区经济发展组织的研究——农会、合作社与非盈利组织之比较研究[D].南投:暨南国际大学,2010.

[4] 林如森.公共传播与农民运动[D].台北:台湾大学,2004.

[5] 黄泉兴.地方农会服务功能运作之模式分析[D].新北:淡江大学,2008.

[6] 郑竣鸿.乡村产业知识交流之研究:以民雄菠萝产业为例[D].台南:立德大學,2007.

[7] COSTON J M.A model and typology of government: NGO relationships[J].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1998,27(3):358-382.

[8] 游文宏,彭玉树,林玥秀.以结构洞观点探讨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在休闲农业产业中扮演的角色[J].户外游憩研究,2012(2):25-74.

[9] 朱元秀.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社区参与典型模式比较与分析[J].商业时代,2014(35):137-139.

作者:刘红 朱明远 徐力

负外部性农业旅游论文 篇3:

新区划调整下南京休闲农业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研究

摘 要:2013年3月,南京顺利完成高淳县、溧水县撤县设区。至此,南京设 11 个区,从而实现了全区快速化发展。总体上,南京新一轮的行政区划调整为提升城市品质、壮大城市经济实力形成了有效的支撑。但是在一些乡村,依然存在片面地“依靠资源求发展”的现象。新农村社区旅游化发展,是解决农村就地城镇化的有效途径[7]。随着城乡统筹一体化的发展,南京在区域优化实现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社区在参与乡村旅游开发方面的机制和体制更新。区级旅游决策部门应紧抓休闲农业发展的良好机遇,重点研究乡村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活动的适宜模式和策略。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提升社区居民参与本地区旅游开发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休闲农业旅游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城乡统筹;休闲农业;社区参与

本论文课题基金: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新区划调整下的南京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2013SJD790011)。南京旅游职业学院遗产旅游研究创新团队(编号2015YTD01)

2013年3月,南京顺利完成高淳县、溧水县撤县设区。至此,南京设 11 个区,从而实现了全区快速化发展。总体上,南京新一轮的行政区划调整为提升城市品质、壮大城市经济实力形成了有效的支撑[1];同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在带来乡村旅游新一轮发展机遇的同时,必然会对区域内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社区参与是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2]。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社区参与也是低层次的[3]。如何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创造性地运用社区参与模式,助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意义重大。

一、休闲农业社区发展的迫切性

(一)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价值

参与式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场所,依托乡村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多彩的民俗风物,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以实现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集观光、度假、求知、消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多形式、多层次、多地域的可持续旅游形式[4]。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可以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并使其从旅游活动中受益,在乡村生态环境维持、特色文化保护、社区经济提升方面产生显著价值。

(二)南京休闲农业社区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南京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若干特色农业旅游示范基地和王牌项目。但是,从整体上看,依然处于“重形式,轻管理”的初级阶段,且区域发展参差不齐。在后期管理上,一些地区尚缺乏长效的跟踪监管机制,使休闲农业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受到了较大制约。休闲农业社区经营管理模式的滞后,已经成为影响南京休闲农业旅游整体发展的瓶颈之一。

二、南京休闲农业社区参与模式

社区参与休闲农业作为一种社区居民的自发行为,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标准。作为可以帮助政府、社区居民和旅游第三方多重共赢的合作机制,在具体操作时,应根据当地的旅游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创造性地采用合适的途径。结合南京乡村社区的类型和特点,本文提出了以下4种主要参与模式。

(一)依托政府的社区旅协、旅游企业合作模式

该模式中,由政府负责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乡村社区旅游协会有效串联居民、旅游企业。旅游协会一方面组织当地居民做好旅游的服务与接待工作,另一方面积极联络线上线下的旅游企业,适时搭建旅游信息沟通的桥梁,将社区居民的资源优势和旅游企业的营销、宣传优势强势结合。目前,该模式已经在南京江宁区、高淳区的一些乡村旅游点进行了应用。如高淳区的桠溪镇,由政府规划的“桠溪生态之旅”风光带已经投入运营,通过当地旅游协会的积极接洽和旅游企业专业运作,目前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慢城”、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南京市自驾游基地,并于2012年荣获“中国最佳休闲胜地”称号。

(二)农户示范带动模式

乡村旅游开发受到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同时,旅游经济的“滞后效益”不能够保证投入的及时回报,因此,在一些基础条件较差的地区,通常会出现农户的“观望”现象。该模式主要针对旅游开发条件不是很好的地区。具体操作时,充分利用社区“示范户”的带动效应,形成个体延续发展的态势。该模式相对前一种模式投入较少,并且对乡村原始环境和文化影响较小,是一种能够真正体验原始乡村习俗和文化的新型经济性发展模式。目前,南京溧水区涧东村正在尝试该种模式,通过已有的草莓经营示范户的带动效应,打造全村以草莓采摘、乡村养生体验为主题,多重果蔬产业复合发展的休闲农业模式,全村80%以上的农户已经摆脱了贫困状态,实现了休闲农业小型产业化发展。

(三)社区牵头下的企业农户合作经营模式

该模式以村镇社区组织为纽带,在农户中引入专业旅游经营公司。农户在专业公司指导下进行旅游及服务设施的营建,公司为农户进行量身定度的包装和培训,社区牵线搭桥。该模式的出资和经营主体都是当地农户,依靠社区和企业的帮助,解决农户在旅游专业化、规范化方面的缺陷,实现优势互补。南京溧水区东屏镇的一些乡村,通过公司指导下的居民自主运营,已经将特色乡村餐饮融入休闲旅游发展过程中,增加了农业经济的附加值。

(四)特色农庄经营模式

该模式以农业个体户发展为特色,由农户自主经营农场和旅游项目,并最终形成完善的休闲农业景区。该模式要求农户前期投入较大,但可形成规模效应。资金的来源可以是农户全资,也可以和政府或企业签订服务协议,请求给予一定的资金及政策扶持。在后期运营上,农户可以经过培训及学习,科学谋划建设。这种模式可以吸纳附近闲散劳动力,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格局,如果开发合理,极易形成品牌价值。目前,在南京溧水、江宁部分地区,已经出现类似的个体农庄经营模式。

三、南京休闲农业社区参与的措施及策略

随着南京城乡一体化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广大南京乡村社区居民都已意识到居住地旅游开发的潜在价值,并希望通过参与旅游开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然而,目前社区参与休闲农业旅游程度较低的重要原因是缺乏参与机会。一方面,政府部门和旅游开发团体未能重视社区的参与能力;另一方面,居民对社区参与休闲农业旅游重要性和认可度不高,因此,今后需在以下三个方面加以优化并落实。

(一)强化决策层的社区参与意识

加强对乡村重点旅游目的地政府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的培训宣传,提高他们对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重视,并使其意识到社区居民的参与对于旅游综合品质提升以及旅游地生态环境维持的重大价值。

(二)发挥区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完备的的参与机制

在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运行机制中,社区是核心,一切机制的构建都围绕社区的利益展开[5]。社区参与机制主要包括旅游发展的咨询机制、社区参与的保障机制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而相关利益的保障和落实,必须以政府的决策作为引导。在咨询机制保障上,对重大事宜的通报、协商应以制度的形式加以固化,通过设立乡村旅游意见箱、组建社区与旅游当局联席会等措施,使旅游目的地居民合理表达自己的意愿,参与包括重大决策部署、项目规划在内的各种旅游活动。在保障机制完善方面,政府必须考虑社区和居民的意愿,通过法律法规约束,保证社区居民在旅游就业、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和销售等方面的优先权。并依法规范社区居民的旅游经营行为,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塑造社区良好的旅游形象。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应通过增加社区居民就业机会、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居民参股等多种激励措施,使其真正成为旅游开发中的主人,激发他们参与当地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和保护旅游环境的自觉性,继而建立合理的旅游利益分配机制。

(三)提高社区居民的旅游参与能力

长期以来,“大政府小社会”的发展模式导致旅游区居民习惯执行性地参与当地旅游[6]。

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强化社区居民主动参与旅游建设的意识和能力。而乡村社区居民一直以来主要从事和农业有关的技术性和半技术性的工作,大多数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运营尚处在迷茫阶段。因此,政府可委托旅游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或地方旅游院校等对社区成员进行旅游经营、旅游服务、商品开发、营销策划等方面的专业培训,使具有社区参与愿望的居民能掌握旅游经营与开发的实用技术,加强其参与社区旅游的有效性。同时,可以在社区居民中选拔一批综合素质较高的年轻干部,经过培训考核后进入当地旅游管理和决策层,强化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顶层设计。

四、结语

南京休闲农业旅游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一些乡村,依然存在片面地“依靠资源求发展”的现象。新农村社区旅游化发展,是解决农村就地城镇化的有效途径[7]。随着城乡统筹一体化的发展,南京在区域优化实现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社区在参与乡村旅游开发方面的机制和体制更新。区级旅游决策部门应紧抓休闲农业发展的良好机遇,重点研究乡村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活动的适宜模式和策略。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提升社区居民参与本地区旅游开发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休闲农业旅游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罗震东.南京区划调整战略背后[J].决策,2013,(04):52-53.

[2]魏连成.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动力机制探讨——以大庆市大同区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06):31-32.

[3]张建,李世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发展研究,2015,(06):49-53.

[4] 郑群明,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学刊,2004,19(04):33-37.

[5]吕君.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运行机制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2,(08):30-34.

[6]叶俊.基于社区参与的大别山旅游扶贫开发模式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07):1766-1769.

[7]谭海霞.基于城乡统筹旅游服务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25(03):47-50.

作者简介:

陆明华,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农业旅游规划、园林设计。

顾至欣,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旅游规划。

作者:陆明华 顾至欣

上一篇:习惯养成科学教学论文下一篇:数学教学兴趣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