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022-11-08

实验教学不仅是对学生传播知识的重要手段, 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课堂。

一、实验教学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意义

英国哲人查尔斯·里德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 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 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 收获一种命运。”可见, 具有正确思想意识,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于学生而言, 不仅在学习方面, 对于人生的成长方面也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

俗话说:“嫩枝容易弯, 亦容易直。”说明学生处于人生的初期, 年龄小、知识少, 其思想意识、行为习惯正处于培育养成中, 可塑性强。而正确的思想、良好的行为习惯, 除教师、家长、社会的言传身教外, 来自于自我实践的知识是最直接、也是记忆最为深刻的, 同时也是很难改变的。因此, 实验教学, 不仅承担着将相关实验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责任, 更重要的则在于通过实验教学, 传授学生正确的思想, 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其成人、成才以及养成健全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强实验教学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不仅重要, 而且表现为急迫的需要。

二、实验教学中学生的行为特征

学生阶段, 尤其是初中生, 其心理与行为特征, 在实验教学中会有比较明显的反映。最直观和突出的表现为:

1. 好奇。

学生看到实验室中令人眼花缭乱的实验器材或是某一物理化学现象时, 第一个感觉就是神秘, 进而刺激了好奇心, 急于了解, 蠢蠢欲动。

2. 好动。

学生对实验器材的好奇引发急于触摸、操作。但在没有对实验目的、实验步骤认真阅读, 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充分了解的前提下, 实际上是一种盲动乱动。若不按照老师实验前指导的操作步骤进行, 极易发生事故, 甚至会造成伤害。

3. 好表现。

学生在进入操作环节, 特别是分组实验时, 有的学生表现欲比较强, 不管是否已经掌握实验要领, 总要先于其他同学急于动手操作。但这种操作往往漏洞百出, 达不到实验目的和应有的效果。

三、因势利导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多方面的,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也是比较多的, 重点应抓住学生突出的行为特征加以正确引导。

1. 将学生的“好奇”, 引导为渴求知识、探寻科学的思维习惯。

通过在实验室张贴宣传画、开办宣传栏、黑板报,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讲励志故事等方式, 讲解宣传爱迪生、伽利略、牛顿、居里夫人等科学家的事迹,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科学的热爱。

2. 将学生的“好动”, 引导为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行为习惯。

每一项实验, 教师都要在实验前对实验的原理、步骤、目的及其注意事项特别是安全事项进行强调。在进行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多做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中的每一个步骤都要严格起到示范作用, 使老师的示范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让他们知道只有严格按照正确的实验方法、步骤进行操作, 才能确保实验达到预期的目的。通过反复的这种实验教学, 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行为习惯。

3. 将学生的“好表现”, 引导为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实验教学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 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载体。理论指导实验, 实验检验理论。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好表现”, 有时是停留在对理论或实验操作方法步骤的一知半解基础上, 往往会出现实验的失败。这种情况下, 教师及时进行验中纠错, 并进行验后总结, 对实验进行全过程的反思。通过学生经历“尝试——失败——纠错——成功”, 引导学生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良好行为习惯。

上一篇:南开小学“公能课程”体系实践建构下一篇:新闻传媒核心竞争力构建的相关研究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