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开发风险分析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中国城市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空间错位横向研究

摘要:中国旅游资源分布不平衡,城市旅游经济空间分布亦不均衡。大多数情况下,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呈正相关,但存在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的空间错位现象,这导致了旅游业“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伴随着城市旅游发展潜力未能充分发掘和旅游供给区域差异大等问题。在国家加快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全面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协调区域发展的背景下,为了充分发掘城市旅游发展潜力,减少旅游开发中潜在的风险与不确定性问题,研究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的空间错位现象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针对目前旅游资源-经济空间错位情况日益严重,且较少从全国层面城市尺度研究的现状,以中国地级行政区(包括292个地级市,30个自治州,7个地区,3个盟)直辖市、省辖县作为研究区,通过统计全国12类旅游资源共计12135个景点的空间位置坐标及研究区内所有行政区划的旅游经济数据,利用主客观结合的指标评价法和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城市旅游资源与城市旅游经济的空间错位程度,对其结果进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并与胡焕庸线进行对比。最后从人口规模与交通环境(数10万条大数据)两个角度来分析旅游空间错位形成的作用机制。研究得出:在研究区中旅游资源-经济同步区有87个城市,旅游资源-经济优势错位区有117个城市,旅游资源-经济劣势错位区有156个城市。以胡焕庸线进行划分,可见东西差距十分明显,绝大部分优势错位区位于东南半壁,其占比为90.60%,而西北半壁三类城市差异较大,其劣势错位区占比为69.35%,占据大多数。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旅游业空间错位在城市尺度上的现状,尤其是旅游发展东西部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以人口规模与交通环境角度进一步分析,得出旅游资源-经济优势错位区中有34个规模优势型城市(SA型地区)和48个交通优势型城市(TA地区型),分别呈现“南方优势化”和“省际边缘化”空间分布特征,资源-经济劣势错位区中有46个规模优势型城市(SI型地区)和75个交通优势型城市(TI型地区),分别呈现“中部南部集中化”特征和“国界边缘化”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对“四类”空间错位区域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推导,分析了每一类地区的面临的旅游发展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各区域对应的旅游发展策略,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旅游发展潜力未充分发掘和旅游供给区域差异大的现状,有利于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实现旅游业收益最大化的目标。

关键词:大数据;资源评价;空间错位;空间统计学;资源诅咒

学科专业:城乡规划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域旅游

1.1.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线路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研究内容现状

2.1.1 空间错位理论

2.1.2 旅游空间错位

2.1.3 旅游空间错位测度与类型界定

2.2 研究尺度现状

2.3 相关理论研究

2.3.1 经济增长理论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3 协调发展理论

2.3.4 “资源诅咒”理论

2.4 文献评述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基础与评价指标体系

3.1 研究基础

3.1.1 研究区概况

3.1.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3.2 评价指标体系

3.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2 评价过程及结果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城市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空间错位分析

4.1 空间错位程度

4.1.1 空间错位程度计算方法

4.1.2 空间错位程度计算过程

4.1.3 空间错位程度计算结果

4.2 错位效应空间分布特征

4.2.1 错位空间分布测算方法

4.2.2 错位空间分布特征测算过程

4.2.3 错位空间分布测算结果与解释

本章小结

第5章 人口规模和交通环境影响的旅游空间错位分析

5.1 规模与交通影响的旅游资源-经济空间错位

5.1.1 规模-交通相对优势型分析方法

5.1.2 规模-交通相对优势型计算过程

5.1.3 规模-交通相对优势型计算结果

5.2 “四类”旅游资源-经济空间错位城市分析与旅游开发策略

5.3.1 SA型地区(规模优势型的旅游资源-经济优势错位区)

5.3.2 TA型地区(交通优势型的旅游资源-经济优势错位区)

5.3.3 SI型地区(规模优势型的旅游资源-经济劣势错位区)

5.3.4 TI型地区(交通优势型的旅游资源-经济劣势错位区)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创新点

不足之处与展望

不足之处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实验教学初中生物论文提纲下一篇:消费电子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