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分析论文

2022-04-23

摘要:本文论述了文物古迹保护与合理开发之间的关系,针对在文物古迹开发方式方面的博弈,提出假设以模型行为主体分析相关参数。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分析论文 篇1:

发展生态旅游建设“美丽内蒙古”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生态文明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必然要求和新的理论表征。随着两会的胜利闭幕,建设“美丽内蒙古”成为热议话题。“美丽内蒙古,必定是天蓝水清地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蒙古;必定是各民族团结和睦、边疆稳固安宁的内蒙古;必定是人人享有优质公共服务和公平发展机会的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旅游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分析了生态文明和生态旅游的关系,并提出了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内蒙古生态旅游所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美丽内蒙古,生态旅游,国家公园

0引言

建设“美丽内蒙古”,要继续贯彻落实“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的要求。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望相助”的殷殷嘱托,深入推进兴边富民等民族工作,共建美丽精神家园,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创美好幸福和谐生活。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觉担负起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更大责任,建设好新时代模范自治区。

建设美丽内蒙古,要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突出问题。扩大医疗、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会展、物流等服务供给,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

1  “美丽内蒙古”要与旅游业相结合

1.1  旅游业的作用

旅游业具有事业和产业的双重属性,即其不但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还能够在改善民生、保护生态、促进社会和谐、提升国家形象等方面发挥较大的作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一阶段,有必要发展以事业形态为主的“生态旅游”与“国家公园旅游”。

1.2  与生态旅游相结合构建“美丽内蒙古”方面

“美丽内蒙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体现了人民对清新空气、优美环境、生态安全的需求。生态旅游强调保护和发展并重,具有绿色环保、低消耗的特点,能够充分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美丽内蒙古”的主要载体之一,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重要实现路径。

1.3  与国家公园旅游相结合构建“美丽内蒙古”方面

国家公园不但是最重要的自然保护地,而且还被用作最重要的公益性国民游憩地。《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也明确,国家公园可以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开展自然观光、旅游。推敲起来,国家公园旅游应该是一种体现“大综合、大学科、大投入”的大旅游。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发展这么全、科技含量这么高的产业,不仅需要资金上的大投入,也需要建立与非政府组织、学校、志愿者等的合作机制,这样才能确保其通过多方参与保证专业水平,体现全民公益性。

2  生态旅游与国家公园旅游的发展方式

2.1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方式

以生态系统保护为前提,还能够带动区域绿色发展的国家公园旅游,需要以国家公园体制和国家公园品牌为基础。国家公园体制在权、钱方面的制度保障有利于国家公园旅游生态保护和全民公益两方面目标的实现,而国家公园品牌则有可能发展成为国家公园旅游的顶级品牌,形成绿色产业体系,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国家公园体制保障国家公园旅游事业属性的体现。

2.2  旅游品牌价值方面

国家公园品牌增值体系的构建,是国家公园及其周边区域生态产品价值机制的重要方面,可以实现资源环境的优势转化为产品品质的优势,并通过品牌平台固化推广体现为价格优势和销量优势,最终在环境友好和社区参与的情况下实现单位产品的价值明显提升,意即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3  “美丽内蒙古”文化建设方面

3.1  文化在旅游业中的作用

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均为当下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两者在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创新产业发展业态,更新管理、技术和服务理念等方面存在天然的耦合性。内蒙古旅游业发展之初,立足于文化资源优势,整合与旅游业发展关系密切的草原文化、民族文化资源,以旅游促进文化产业繁荣的格局,并积极拓展和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

3.2  内蒙古文化资源

内蒙古草原文化和旅游资源,树立起了内蒙古旅游业的主题形象,在国内占据了突出的地位 ,是进一步确立内蒙古自治区未来旅游业发展品牌形象的重要资源载体。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三少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这一切都为内蒙古文化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

结语

党和国家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大力推进生态旅游 发展,以带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 等各个领域的融合与落实。因此需要在生态旅游的发展内涵与理念基础、生态旅游的资源环境支撑途径、生态旅游空间模式优化与新型产品、生态旅游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生态旅游者行为与客源市场、生态旅游环境教育与生态文明理念传播功能等方面加强研究,以丰富中国旅游生态学与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体系,更好地为生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钟林生,周睿.国家公园社区旅游发展的空间适宜性评价与引导途径研究——以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为例[J].旅游科学,2017,31(03):1-13.

[2]赵智聪,彭琳,杨锐.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背景下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构[J].中国园林,2016,32(07):11-18.

[3]周彬,张梦瑶,钟林生,虞虎.内蒙古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度测评[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33(04):203-208.

[4]戴永吉,胡德斌,周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对自然资源管理的影响——基于对内蒙古自治区的调研[J].中国土地,2018(09):43-45.

[5]闫欣.内蒙古自然保护地现状及对策建议[J].北方经济,2018(09):56-59.

[6]杨锐.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三大理念[J].生物多样性,2017,25(10):1040-1041.

[7]钟林生,王朋薇.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生态旅游研究展望[J].旅游导刊,2019,3(01):9-20.

[8]欧阳志云,徐卫华.整合我国自然保护区体系,依法建设国家公园[J].生物多样性,2014,22(04):425-427.

[9]周睿,钟林生,刘家明,唐承财,孙雷刚.中国国家公园体系构建方法研究——以自然保护区为例[J].资源科学,2016,38(04):577-587.

[10]乌铁红,张捷,李文杰.地域文化差异对旅游者的旅游地意象感知影响——以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旅游地为例[J].旅游学刊,2010,25(06):66-72.

[11]蘇红巧,苏杨.国家公园不是旅游景区,但应该发展国家公园旅游[J].旅游学刊,2018,33(08):2-5.

[12]刘家明.生态旅游区旅游用地碎片化及其整合[J].旅游学刊,2017,32(07):9-11.

[13]黄莹.扬帆起航再出发  建设美丽内蒙古[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19(01):13.

[14]高冉,王国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自觉演进[J].理论探索,2019(01):48-53.

作者简介:包力尔(1993—),男,蒙古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籍贯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职务:无,研究生,研究方向:北方民族生态环境与旅游

作者:包力尔

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分析论文 篇2:

文物古迹保护与开发的博弈分析

摘 要:本文论述了文物古迹保护与合理开发之间的关系,针对在文物古迹开发方式方面的博弈,提出假设以模型行为主体分析相关参数。

关键词:文物古迹;保护;开发;博弈

一、文物古迹保护与合理开发总概

文物保护是通过各种技术和防护措施,以控制和预防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力量对文物的损坏,实现永久保存或延长贮存时间以延长文物“生命”,起到保护文物的作用。对文物的“合理开发”对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文物古迹的有效开发可以更好地实现保护文物古迹的功能。

二、文物古迹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关系

1.文物古迹保护对合理开发的积极作用。保护文物的作用就是让文物的“生命”更长,能够更长时间地发挥其作用,文化古迹作为一项重要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意义重大,它必须是长期的保养、维修、管理,把文物的特殊价值的更好地显示在游客面前,这样才能够吸引源源不断的客源,实现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文物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人类历史资源,通过保护,也让子孙后代更好地了解我们这些伟大的人类财富

2.合理开发文物古迹对文物古迹保护的反哺作用。(1)合理开发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在旅游业的发展中,人们会进一步认识到文物资源的重要性。要实现旅游开发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个角度讲,包括当地政府,旅游企业,居民和游客在内的人将提高保护文物的意识。(2)合理开发文物古迹对更好的保护文物提供了政策、资金支持。随着文物古迹发展利用,一些地区的文物资源丰富,当地政府为把旅游业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重要产业,首先将会加大投入对这方面的投入,为了更有效地开发文物资源,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就需要把文物资源的类型、数量进行统计,将努力申请把它划定文物保护范围,并制定有效的措施对文物进行保护。从宏观层面来说,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使原本默默无闻或没人赏识的文物古迹资源得到保护,这些为保护文物提供了很多政策上的支持。另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文物古迹众多的,单单靠政府于资金对这些资源进行保护的力度非常有限,甚至没有办法维持正常的经营。而文物的合理开发可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文物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它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很可观,从这些收益中拨出适当资金用来以维护文物,实现开发、保护的良性动态循环。

三、在文物古迹开发方式方面的博弈

1.根据博弈模型进行的假定。开发的主体:取得运营权的决策者。战略决策:分步骤开发和一步到位的全面开发。参与者得到的收益:分步骤开发得到的收益和一步到位的全面开发得到的收益。

2.模型行为主体与相关参数的分析。(1)取得运营权的决策者:因为根据包含文物古迹的旅游区在在经营上采用的是管理式经营还是转让式经营有所不同,所以经营主体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地方政府、非利润组织、旅游开发商等等。(2)战略行为。开发者的战略行为分为对文物古迹一步到位全面开发和分步按阶段开发两种方式。(3)开发的风险性。由市场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因此带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让所有的开发方式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这种风险也可以叫做开发失败率,一量开发失败时,文物古迹旅游区的开发者、经营者将可能因此损失前期投入的资金,因此,相对而言,采取分步到开发方式的经营者比采取一步到位全面开发方式的经营者来说,如果开发失败,前者的损失会小一点。

3.支付矩阵。

(1)一步到位全面开发收益为X。

X=A一B

A表示进行一步到位开发方式所得的收入部分,其主要包括一步到位开发的项目形成的直接收入、充分利用资源,保护资源延长其寿命,更好地发挥所用所带来的长时间的收益、因为充分利用方便管理所节省的费用等等;B表示一步到位开发方式的支出部分,其主要包括一步到位开发所形成的投资成本、需要筹集资金的成本、为延长文物古迹使用寿命所进行的维修保养成本等等。

(2)分步按阶段开发收益为Y。

Y=C一D

C表示进行分步到位开发所得到的收入部分,其主要包括开发的项目所产生的直接收入和其他相关收入;D表示进行分步到位开发的支出部分,其主要包括分步开发所形成资源破坏的成本还有因为分步到位进行开发导致相关设施的不完善,以及由此造成的日后经营管理所应支付的成本,分步开发导致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形成的无形损失。

(3)文物古迹开发风险。我们把文物古迹开发形成风险也叫秦开发失败率,如前所讲,一旦开发投资失败时,一步到位全面开发的损失为一B,分步到位开发的损失一D。由此可知,开发者和市场为博弈的双方。作为开发者有一步到位全面开发、分步到位按步骤开发两种策略进行选择,作为市场有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性。相对于市场来说,开发者有两种选择情况,在此基础上,收益就有了四种可能性的。

可以用下图来表示该博弈,图中第一个信息集为博弈方0,即市场的选择节点。因为博弈方1(经营者)在决策时无法准确知道市场消息时已做出的选择,这时市场选择有两条路径达到不同的目的,但博弈方1仍然只有一个信息集,这也就表明,其只要作一个选择。但是对应博弈方l的两种策略,其所得到结果仍有四种情,也就是与开发风险相对应的四种策略选择,这就是两种策略和两个不同的节点进行组合的结果,图中四个黑点表示的终端所示,每个最终的数字表示沿决策路径到达该点时博弈方1,即开发者的得益。

(4)预期收益。开发者一步到位全面开发所获得的预期收益为:

(A一B)Xk+(一B)X(l一k)

=A义k一BXk一B+B又k

=AXa一B

分步按阶段开发所获得的预期收益为:

(C一D)又k+(一D)又(1一k)

=CXk一DXk一D+DXk

=CXk一D

當A又a一B>C又a一D时,开发者会选择一步到位开发。

(A一C)又a>(B一D)

a>(B一D)/(A一C)

即当开发成功率大于(B一D)/(A一)C的时候,开发者会选择一步到位的全面开发,当成功率小于a>(B一)D/(A一)C的时候,开发者会选择分步到位的开发方式。一步到位全面开发和分步到位开发与市场开发成功率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开发的成功率又与一步到位开发收入与分步到位开发收入之差(A一C)、一步到位全面开发成本与分步到位开发成本之差(B一)D有很大的联系。因此,我们得出的结论:一是如果开发成功率越高,开发者选择前者这种方式的可能性就更大;二是如果一步到位全面开发所得收益比分步到位开发所得收益高得越多,开发者前者的可能性就越大;三是如果一步到位全面开发支付成本比分步到位开发支付成本高得越多,开发者选择后者这种开发方式的可能性越大。

参考文献:

[1]旅游地利益主体博弈关系变迁的演进论解释[J].杨春宇,黄震方,舒小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01).

[2]博弈论视角的旅游地广告宣传行为研究[J].原清兰.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作者:张红霞

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分析论文 篇3:

社会旅游资源的概念及范畴探析

[摘 要] 社会旅游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类型,但对其定义和范畴一直争议颇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相关理论发展。本文 提出以“产生时间的当代性”和“旅游功能的非主体性”作为辨析社会旅游资源的重要依据。通过与当代的人文旅游资源 的比较分析,归纳了社会旅游资源具有状态的变动性、表现的隐蔽性、范畴的广泛性和载体的人类性四大基本特征,并 以设施、事件、人物、活动、环境等指标构建其内容体系。本文认为,社会旅游资源与人的社会性资源范畴的拓展性、旅游 需求的多样性高度契合,是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旅游资源类型。

[关键词] 旅游资源范畴;社会旅游资源;分类指标体系

[作者简介] 毛卫东,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与管理;

黄震方,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与旅游管理;

杨春宇,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博士生,贵州财经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规划与管理 (江苏 南京 210046)

一、引言

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1]。旅游资源的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需求的多元化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变化、发展。受传统的旅游产业化思潮的影响,人们往往将工业产品的开发方式用于旅游产品,将旅游资源专门化、物化、景观化。其实,当代大量的社会事象(事物和现象)、社会活动都是可以利用的旅游资源,但因为其较为隐性、多变和缺乏预见而常常被忽视。而这部分资源恰恰是与人类社会和人的旅游需求同步发展的,是旅游资源中最具活力和开发潜力的部分。为此,有必要对其内涵、特征、范畴和内容进行进一步探讨。

自王立纲(1983)在我国最早使用了社会旅游资源概念以来,这一概念便被广泛使用于国内的相关研究。对社会旅游资源的认识主要围绕着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对其内涵和特征的把握;二是社会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关系,主要有从属、并列和两者交融为人文社会旅游资源[2]三种观点。

研究方法主要还是通过社会现象的枚举去解释“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和活动”这一相当宽泛的内涵。对于什么是社会旅游资源这个核心问题,缺乏明确的概念与范畴的界定。由此造成在学术研究上,相关的旅游资源类型和概念混用、社会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范畴不清;在指导实践上,泛化了人文旅游资源,弱化甚至忽视了对大量社会旅游资源的及时挖掘和充分利用。

二、社会旅游资源的概念及特征

1.社会旅游资源的概念。“社会”、“旅游”、“旅游资源”以及与此相关的“人文”、“人文资源”在社会学和旅游学领域中都是范畴广、争议大的一组概念。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社会旅游资源进行了概念界定。

彭一万(1991)提出“社会旅游资源是指与人类社会生活有紧密联系的事物和活动”[3];王克起(1998)强调社会旅游资源是“特定区域的人群”[4];郑小琦(2000)认为“社会旅游资源是现代社会创造的”[5]。丁季华(1999)认为“社会旅游资源还包括会议、商务和城市景观”[6];其他的还有,马晓冬等(2004)认为“社会旅游资源是以抽象人文吸引物为主体[7];王文才等(1994)认为“与社会旅游资源相比,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创造的具有长效性、永续性价值的各种建筑物”[8],等等。

作者认为:(1)社会旅游资源的内涵“与人类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事物和活动”过于宽泛,必须用明确的外延加以界定。(2)根据资源属性进行分类,非自然的就是人文的,社会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不能并列。(3)旅游资源的范畴是变化、发展的,用枚举法去定义难免“刻舟求剑”、“以偏概全”。(4)将“有旅游吸引力的人群”归入社会旅游资源,契合了“社会”的人类特征,但“人类”必须以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为载体才能转化为旅游资源。(5)用时间尺度去界定具有很大的创新,但“现代社会创造的”范围还是过大。且缺乏分类原因的说明,分类意义不够明显。

对于社会旅游资源概念的界定应从其人文属性、功能体现和时间尺度三个方面深化分析:首先,从人文属性的视角。社会资源一般包括人口和劳动力的状况和分布以及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设施等。人文资源就是人工的制品,包括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社会资源侧重于人和与人相关的事象及活动,人文资源侧重于人的创造物,他们都具有人文属性。但无论何种资源,只有能够成为旅游吸引物(或因子),才能转化为旅游资源。从概念上分析,社会资源的人类本身不能成为旅游资源,人类只有与一定的空间、事象和活动相结合才可能成为旅游资源。同时,与人相关的自然资源一旦被人类所作用也就具有了人文属性。所以,从旅游资源属性上分类,非自然的就是人文的,社会旅游资源应该从属于人文旅游资源。其次,从时间尺度的视角。社会资源具有地域性、种群性和历史性。认识社会资源,必须赋予其一定的时间尺度。许多西方学者是从社会资本的角度研究社会资源的,1980年法国皮埃尔·布迪诺(P·Bourdieu)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现在的和潜在资源的集合体[9]。可见,历史的社会旅游资源已经可以归入人文旅游资源,把握社会旅游资源的时间尺度应该是当代的。最后,从功能体现的视角。社会旅游资源和当代人文旅游资源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的主体功能是什么?”。社会旅游资源具有自身的主体社会功能,比如:现代工程、现代建筑、会展活动、赛事活动等,只是因其同时具有了体验性和景观性而在主体功能之外延伸出旅游功能;而当代人文旅游资源的主体功能就是满足人的旅游需求的旅游功能。

作者认为社会旅游资源与人的社会性、资源范畴的拓展性、旅游需求的多样性高度契合,是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旅游资源类型。它是指以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为载体、具有旅游吸引力的当代人类,及由当代人类所创造的、不以旅游为主体功能的,与人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现象和活动。它与遗存的人文旅游资源、当代人文旅游资源共同组成人文旅游资源。

社会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分类体系中的地位归纳如下(见下图):

2.社会旅游资源的特征。社会旅游资源属于人文旅游资源的范畴,时间当代性将其与遗存的人文旅游资源相区分,主体功能的社会性将其与主体功能为旅游的当代人文旅游资源相区分(表1)。

在此基础上,社会旅游资源还表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1)状态的变动性。随着旅游需求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大量具有体验性和景观性的事物、现象和活动等社会旅游资源不断涌现。但其状态往往是变动的,存在挖掘、消亡和转化三种情况。比如:南京长江大桥,最初只是一个交通设施,但由于它的独特性、景观性等特征,使它具有了旅游吸引性并为旅游业所利用,在交通功能之外延伸出旅游功能,成了社会旅游资源(这是挖掘);随着条件和人们旅游观的改变,原有的特性被覆盖、取代,它的旅游吸引性下降,逐渐退出了旅游资源范畴(这是消亡);假如,一段时间之后,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条件的变化,南京长江大桥作为交通设施的主体功能退化或者不存在了,但它还具有特殊的旅游价值,可以服务于旅游业,这时就可以将其主体功能转化为旅游,成为当代的人文旅游资源。此外,还有一种转化可能,即由于它在特定时期的特殊作用和地位,可以转化成未来的遗存类人文旅游资源(这是转化)。

(2)表现的隐蔽性。一方面,社会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是在主体功能之外延伸出来的,表现为相对隐性、间接。许多当代的建筑、设施,往往在建成之后和使用过程中,其旅游价值才被认识。另一方面,许多属于社会旅游资源的人物、事件和活动都具有短暂性和时效性,需要有敏锐的眼光、周密的策划和巧妙的运作才能被挖掘利用。最后,社会旅游资源是外延不断扩展的概念,它与人的需求和人类社会同步发展,人类多样、多元的旅游需求和人类社会大量的复杂事象都具有一定的内在性、复杂性和发展性,表现较为隐蔽。

(3)范畴的广泛性。社会旅游资源与当代人的生产生活同步发展。主观上,旅游需求的发展要求我们扩大社会旅游资源的范畴;客观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能提供越来越多的社会旅游资源。社会旅游资源既有具体的又有抽象的,既有静态的又有动态的,既有单一的又有综合的。此外,社会旅游资源还包括大量的旅游吸引因子。这些吸引因子既可以转化为独立吸引物,也可以整合成综合吸引物,它们极大地丰富了社会旅游资源的范畴。同时,大量的社会旅游资源被用于满足旅游的社会功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旅游的人本化、个性化彰显,新的旅游需求、旅游方式不断涌现,旅游体验的深度和广度大大增强,旅游的影响已经并不断超越经济范畴而走向更深远的社会层面[10-11]。这一时期,旅游社会属性的基础地位和引领趋势明显上升,当代大量的科技、体育、文化等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设施不断地被开发出旅游功能,越来越多的社会旅游资源被用于满足旅游的社会功能[12]。

(4)载体的人类性。社会和人文既是现象也是过程。从现象的视角看,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和。“是一种大型的、长存的、自足的自我持续的群体,它由相互作用的人们组成,而这些人分享和共通一定的价值与信念[13]。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文化是一个由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其他人类能力与习惯组成的综合系统[14]。所以,可以这样理解,社会是这样的人类:他们共享着文化,创造着人文。社会旅游资源的载体既包括人类(个人或者人群),也包括人的活动和与其相关的要素(环境、设施等)。而当代人文旅游资源的载体主要是人类的各种创造。社会旅游资源的核心是当代的人类,与一定地域空间结合的人类,他们的创造、他们的活动都可以形成独特的旅游资源。

三、社会旅游资源的内容体系

基于以上对社会旅游资源概念和特征的认识,以郭来喜先生等(2000)对旅游资源分类为参考(将人文旅游资源分为历史遗产、现代人文、抽象人文和其他四类[15]),将其“现代人文”中旅游功能非主体性部分和“抽象人文”中现代部分抽取,并从以人为本和与当代人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角度将其外延扩大,社会旅游资源可分为设施、事件、人物、活动、环境和其他六类(见表2)。

四、结语

旅游资源的属性分类问题是旅游学的基础问题,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社会旅游资源属于人文旅游资源,时间的当代性、旅游功能的非主体性是界定其概念的关键,也是它与遗存的人文旅游资源、当代的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所在。廓清社会旅游资源的概念和特征,可以进一步梳理旅游资源的分类依据和类别关系。同时,能够引导人们更多的从人本主义的视角、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旅游社会功能的视角以及社会和谐的视角去深刻认识社会旅游资源,丰富和拓展旅游资源观。重视社会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整合并推进社会资源旅游化,是促进旅游与社会、经济、文化共同繁荣和协调发展的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S].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

[2]郭为.景点景区规划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J].旅游学刊,2001,(4).

[3]彭一万.重视社会旅游资源是现代旅游的发展方向 [N].中国旅游报,1991-03-07.

[4]王克起.浅论社会旅游资源 [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版),1998,(4).

[5]郑小琦.为开发旅游资源觅良策 [J].瞭望新闻周刊,2000,(29).

[6]丁季华.旅游资源学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7]马晓冬,翟仁祥.论旅游文化资源及其开发——以苏北为例 [J].人文地理,2001,(6).

[8]王文才.成都旅游资源的特征与分类 [J].四川地质学报,1994,(2).

[9]Eric L.Lesser.Knowledge and Social Capital[C]. Boston: Butter-worth Heinemann,2000,322

[10] R. W. Butler. The social implications of tourist development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4,2(2):100-111.

[11] Michael Romeril. Tourism and the environment- ac-cord or discord[J]. Tourism Management,1989,3(10):204-208.

[12] Peter E. Murphy. Tourism as a community industry:An ecological model of tourism development [J]. Tourism Man-agement,1983,3(4):180-193.

[13]徐友渔.民间社会与文化问题[J].上海文学,1996,(10).

[14]E·B·Tylor. Primitive culture [M].New York: Henry Holt,1888.

[15]郭来喜,等.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与类型评价[J].地理学报,2000,(3).

[责任编辑:熊一坚]

作者:毛卫东 黄震方 杨春宇

上一篇:农户投资小型农田水利论文下一篇:红色资源教学小学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