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论文

2022-04-15

摘要:民族节庆是一个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集中体现。蚂拐节是广西壮族居民中最具壮族民族气息的节日之一。它不仅包括对农业的重视,对青蛙图腾的崇拜,而且还包括传统民间民歌音乐以及对铜鼓文化和艺术的热爱。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论文 篇1:

浅论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旅游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北省承德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 课题编号:20142007

【摘 要】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环境保护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如何在开发旅游资源中注重环境保护,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促进旅游区域、旅游产业甚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本文结合河北省承德市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的情况,对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提出当前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旅游环境保护

一、旅游资源开发的发展趋势

旅游资源开发指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管理方法,识别可以满足社会需求的潜在旅游资源,并把潜在旅游资源改造、建设、发展成旅游吸引物,创造旅游消费环境,促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经济活动。

1.旅游资源开发的系统性增强

现代的旅游资源开发不仅是将潜在旅游资源本身开发成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吸引物,还需要为其提供满足旅游活动需要的其他要素条件,如餐饮、住宿、交通、娱乐、购物等,共同形成旅游产品的消费环境,形成完整丰富的整体旅游活动。在区域旅游的范疇内,旅游资源开发的系统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单独企业的对单项旅游资源的开发越来越紧密的整合到区域经济、社会、自然的发展过程中,成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这也使得企业的资源开发行为越来越具有系统性。

2.旅游资源开发的持续性日趋显著

随着旅游活动逐渐发展与成熟,旅游资源开发不再是一次性的开发行为。旅游地政府与企业依据生命周期理论,对于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探索、起步、发展、稳固、停滞、衰落或复兴等阶段认识更加深入。旅游资源的开发更多的变现为一个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发展与变化而发展的渐进与持续的过程,贯穿于旅游吸引物的生命周期全过程中,保持旅游吸引物与周边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承德市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可持续发展理念认识不够深入

随着我国党政机关对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与实践,在各项工作中不断的贯彻与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收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同时环境保护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环境被破坏后给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让人忧虑。但是从政府行政部门、企业和广大群众,更多的是关注工业、农业和生活直接相关可持续发展问题。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部分,对于旅游资源开发中如何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和如何做好旅游环境保护工作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不同地区在将旅游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的同时,没有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纳入到所在区域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构架当中。同时对于旅游环境保护的范围与特点认识不足,简单片面的认为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做好旅游游览区周边自然环境的保护就可以了,没有将周边区域与旅游目的地整体环境保护与之相整合。很多地区也忽略了旅游活动对于社会人文文化环境的依赖,没有将对于人文文化环境的保护与自然环境保护有机的整合起来。在河北省承德市相关问卷调查的统计中,对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旅游环境保护意识了解程度的数据如下:

2.缺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理念受到社会广泛的认同,但是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理论,不但要有概念和理论,更需要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指导具体行为的方法。在这点上,不光是承德市存在这样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想对不足。在当前的旅游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中,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更多的还是停留在理念有口号阶段,缺少实际的标准和指导。很多的地区对于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还停留在定性要求的阶段,没有建立明确具体的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没有按照个地区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确立适合于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没有将总体目标转化为系统分析过后的监督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这也就造成了造成了政府相关部门缺少监督目标与标准,企业也不明确自身的差距与行动方向,而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也只是作出负面评价。

3.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监管环节不足

旅游资源开发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评估。当时由于专项法律法规的缺失,仅仅对项目规划中对于自然环境的直接影响有一定的约束。当前旅游资源开发具有持续性的特点,从资源的初次开发到融入所在地的社会环境,到在经营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再次开发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旅游环境保护的监督与管理缺少实时性,更多的体现在如果出现问题时的补救与整改,这样的情况无法适应当前的旅游资源开发实际。

三、基于可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1.加强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与普及

对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与普及分为几个不同方面。首先是旅游资源开发所涉及的政府相关部门,深刻领会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才能在政策规划制定和旅游资源开发监管过程中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其次是旅游资源开发企业,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执行者,理解并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才能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全过程中进行旅游环境保护,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能够客观准确地评价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明确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同地区可以首先根据自身旅游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设定自身的发展目标;然后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参考国内比较成熟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例如王良健开发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符合自身情况的指标体系框架;其后应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确定指标权重;最后经过指标的量化与标准化处理,确定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建立完整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这套体系,可以评价一个区域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现状,并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当前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整改措施。

3.加强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监管

在完善旅游资源开发计划审批过程中的前置监管和出现环境突发事件之后的后置监管的同时,应该按照旅游资源开发持续性的特点,在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开始建设后,对于建设开发、产品投入市场、持续开发等过程中的旅游环境行为进行过程性监管,确保资源开发过程符合法律法规与相关规划。同时依据旅游资源开发的系统性,对于区域内的不同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和不同要素门类的开发项目进行监管,保证区域旅游经济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章杰宽.国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述评 [J].中国人口,2013,23(4):139-146

[2]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WTO).Guide for Local Authorities on Developing Sustainable Tourism[M].Madrid: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1998

[3] 魏小安,韩健民.旅游强国之路[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胡滨(1981—),男,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外语与旅游系,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作者:胡滨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论文 篇2:

河池市壮族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探析

摘要:民族节庆是一个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集中体现。蚂拐节是广西壮族居民中最具壮族民族气息的节日之一。它不仅包括对农业的重视,对青蛙图腾的崇拜,而且还包括传统民间民歌音乐以及对铜鼓文化和艺术的热爱。本文以河池市蚂拐节为例,通过调查分析游客和本地居民对蚂拐节文化以及壮族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看法,以及在体育旅游开发背景下游客和本地居民对蚂拐节文化以及壮族传统文化的互动与看法,探析河池市体育节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壮族  蚂拐节  节庆文化  体育旅游开发

1、前言

壮族的蚂拐节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是我国民族地区的传统节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以河池地区为例对其进行剖析,其不仅能加强对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传的认识和了解,还能为其进行有效地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参考。在河池市有着壮、瑶、仫佬、毛南、苗、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也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壮族的“蚂拐节”、“三月三”、“铜鼓节”,瑶族的“年街节”、“盘王节”,仫佬族的“走坡节”,毛南族的“分龙节”,布依族的“六月六”等。这些是河池市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坚实基础。以蚂拐节为例,探析河池市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有利于保护河池市壮族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并转换成为经济优势。

2、蚂拐节旅游开发中存在问题总结

2.1、旅游宣传力度较低

由于河池市地区属于西部偏僻落后地区,地方经济落后,有不少的还是国家级贫困县(市)。许多因素造成了其经济社会发展落后,造成了旅游宣传力度低的局面。就历史因素而言,该地区历史上就比较贫困落后,是著名的蛮夷之地。就地理位置而言,在红水河流域范围内,地势险峻、地形复杂、群山环绕,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就区位条件而言,河池地区并不是沿海地区,也极少有政策支持,鼓励扶持,且因为地形地貌复杂,交通不便,至今都没有通高铁。因盛产煤矿资源,长期恶劣开发造成地形、地貌破坏较严重。这些也就使得其旅游宣传力度不够。

2.2、文化继承面临断层

随着发展,蚂拐节也发生了变化,完整流程的蚂拐节活动已经极少存在。村里的壮年劳动力基本已经不在村内,都外出打工,未外出的年轻人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并不太感兴趣,民俗情怀逐渐淡化,使人眼花缭乱的现代节日逐步代替看似落后的民俗传统节日。二来也是因为老一辈的蚂拐节活动主持人年事已高,退出舞台的或离世的占据一大部分,某些蚂拐节流程、涉及的表演、富含寓意的活动以及技艺仍难以得到传承。而且,作为伴随蚂拐节全过程娱乐工具的“铜鼓”、村民们庆祝、娱乐、聚集的“蚂拐亭”也在这些冲击中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就算是侥幸保存至今,也是饱经风霜,经历了时间的摧残。在这么多年多次的使用下,破损也是十分严重。并且,民间手工铸造艺的逐渐失传,也使得现存的这些文化基础设施已经越来越少。同时,蚂拐舞这一在祭祀中重要传统舞蹈,已经没有多少人会跳了,蚂拐舞逐渐失去了传承。也就使得文化继承上出现了断层。

2.3、旅游资源流失严重

过去约有200-300个蚂拐亭,但在受到现代化和发展的影响之后很少有,作为整个节日的一种娱乐手段的“铜鼓”也被这些冲击摧毁了。直到今天,幸存下来的铜鼓也受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慢慢地,传统的铜鼓数量在萎缩。随着发展的变化,传统的壮族服饰和民间蚂拐舞艺术也因为民间传统制造技艺的失传而失传了,就连最具代表性的山歌艺术,也在社会的逐渐发展中被众多娱乐形式的影响下逐渐消失。这些文化的消失,使得蚂拐节文化旅游资源极其匮乏。

2.4、政府主导作用不强

然而旅游业又反过来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旅游的发展也可以为落后的壮族村落创造经济效益,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政府,作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主体,在蚂拐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将蚂拐节文化旅游资源转换成为经济优势创造经济效益的实践中,应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政府并没有发挥其主导作用。政府并没有注意到蚂拐节文化旅游资源,以及河池市大量的壮族文化旅游资源。没有重视蚂拐节文化旅游资源与壮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在应对蚂拐节文化旅游资源与壮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转换成为经济效益的问题上,没有出台相关的有效政策也没有提出有效措施。

2.5、旅游地季节性限制

节性是各旅游地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旅游的显著特征之一。河池地区也有着旅游的高峰期和低谷期。同时,蚂拐节举行的时间一般是从农历正月初一起开始,至二月初二结束。这也就决定了蚂拐节文化旅游资源深受季节性限制。游客只能在这段时间内前来,才能见到蚂拐节文化旅游景观。这又恰逢春节假期,春节假期期间又会对一些社会资源产生影响,如,交通工具,这也成为蚂拐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面临的严重问题。

2.6、缺乏专业管理团队

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有专业的团队进行旅游规划和管理。而在蚂拐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发展程度与规模参差不齐,只有东兰县巴畴乡巴英村等少数地区少数村落得到较低程度的开发,这正是河池市地区蚂拐节文化旅游资源等壮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缺少专业团队进行旅游资源规划与管理。

3、旅游背景下壮族蚂拐节旅游开发对策

对蚂拐节进行合理利用与开发,应该构建一个良好的保护性开发体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同时,立足于企业、政府、或者传承人,协调各方面资源力量,走出独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开发道路。

3.1、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加大宣传力度,运用新媒体,通过各种传播方式和运用各种传播手段提升知名度,提高影响力,打响文化品牌,大力的宣传和弘扬壮族传统优秀文化和蚂拐节文化,继承保护与传承发展蚂拐节传统文化。通过纪录片、宣传册等新媒体,大力宣传壮族蚂拐节文化,提升知名度。开创优秀示范村,丰富文化发展内涵。完善巴英村等得到开发的村落文化开发,通过群众喜乐见闻的艺术形式,如运用文学艺术手段讲好故事,展现蚂拐节文化传统。完善制度,规定措施,提高民众保护意识。必须注重蚂拐节文化与绿色(农业)、古色(民俗建筑)、文化和红水河文化的融合,從而提升壮族传统文化和蚂拐节文化的知名度。形成特色品牌。

3.2、开设传承人培训班,营造良好传承氛围

蚂拐节的传承主要是麽公和寨老。因此,政府应重视到这些民间老艺人和传承人,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资金补贴,树立他们钻研民族文化遗产的毅力和信心。此外,政府应通过前期的资金投入,将这些寨老与麽公统一组织起来,有计划地在各村寨内开办一些传承人培训班,培养更多新一代麽公与寨老。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扩大蚂拐节的影响力和宣传面,在民间营造一种良好的传承氛围,使这些文化得到继承发展,另一方面还能为民族技艺产品的开发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 从根本上解决传承断代困扰。

3.3、实施文化保护开发,实现文旅协同发展

如何将蚂拐节这一稀缺而又脆弱的节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这是一个我们面临的十分困难的问题。对此在具体开发实践上,我认为应结合河池市政府提出的“政府引导、民间投资、市场运作”的意见,借鉴国内一些已将民俗体育资源进行成功运作的先例,取蚂拐歌、蚂拐舞中的基本音律、动作及造型等,经艺术加工后以开发“蚂拐歌、舞”为核心的舞台剧呈现给旅游者。除此之外,还可以推出蚂拐节配套的服饰、面具、道具等制作成的民族工艺品,以此推动民间技艺的传承与发扬。并与景区相结合,达到文化旅游资源与景区资源相结合,文化旅游产品与景区资源相结合,达到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实现文化与旅游协同发展。

3.4、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有效保护机制

河池市政府,是河池市蚂拐节的主管行政机构,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宏观调控的责任与义务。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完善公路、蚂拐亭、铜鼓等重要基础设施。就应该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建立一套有效的保护机制,对蚂拐节等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和保护。政府应该从这些方面切入:首先,通过加大行政监管力度,促使在各蚂拐节举办地建立起覆盖市、县、乡(镇)、村的四级保护责任机制和保护机构,做到分级负责,层层落实;其次,加强对各地保护机构及人员的教育与培训,继续完善蚂拐节的普查资料整理、归档及理论研究;然后,加强对铜鼓和铜鼓制造工艺的保护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现有铜鼓的破损与流失,进一步提升铜鼓铸造技术与试验水平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的责任和义务。政府,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的责任和义务。政府应该成立蚂拐节保护与开发委员会,对开发方案和环节进行严格把关,防止蚂拐节发生因过渡性地商业开发而严重变异的现象。

3.5、以旅游景区为依托,打破季节性的限制

打破季节性的限制,才能让蚂拐节文化旅游资源更好的转化成为经济资源,创造经济效益。打破季节性限制,改变蚂拐节文化旅游资源单一季节性特征,就要让它与壮族特色文化景区相融合,以它独特的图腾与景区相融合。在河池市壮族文化景区中的青蛙图腾或铜鼓图腾中,融入蚂拐节文化元素,通过图腾,引出蚂拐节这一文化习俗,同时可加入相关的蚂拐节文化表演。而没有这些图腾的壮族文化景区,政府需要加入这些图腾元素,然后通过这些图腾元素,与蚂拐节文化相连接,与蚂拐节文化表演相连接。通过这些以景区为依托,打破蚂拐节文化季节性的限制。

3.6、引进专业管理团队,加强文化设施保护

蚂拐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引进专业的旅游规划团队,对其进行合理的旅游规划与管理。依托河池地区的蚂拐节文化和其他壮族文化旅游资源及内外部条件,对河池地区的旅游业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和对河池地区旅游业的未来进行的科学谋划。其实质就是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情况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蚂拐节文化旅游资源以及河池市地区旅游业发展有关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方案。同时对蚂拐亭等基础文化旅游设施进行保护与管理,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蚂拐节文化旅游开发道路。

4、结语

而在现代化这股浪潮中,对于保护与开发民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这个热点话题一直争论不休。对待蚂拐节文化旅游活动的开展方式以及表现方法,我认为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握住“不损害其精神内核”的前提,提炼出其核心的元素并将它合理的开发成民俗体育旅游文化产品是可以的。同时也要革故鼎新,推陈出新。但是,我们也要立足于其传统文化的根基,脚踏实地。脱离根基的开发,如同杀鸡取卵,不会得到长远的发展。因此,在对蚂拐节的民俗体育文化旅游开发中,各方利益主体要各司其职,在其位而谋其政。做到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开发与保护相统一。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走上民俗体育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2]吴忠军.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

[3]《中华舞蹈志》委员会.中华舞蹈志,广西卷[M].学林出版社,2014.

[4]范宏贵.壮族历史与文化[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7.

[5]东兰县志编纂委员会.东兰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

[6]陈文君.Development of Commodities for Holiday and Cultural Tourism%节庆旅游与文化旅游商品开发[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01(004).

[7]覃剑萍.壮族蛙婆节初探[J].广西民族研究,1988(01).

[8]覃德清.红水河流域文化艺术遗产保护及其衍生载体的建设[J].贵州民族研究,2005,25(2).

[9]杨雅玲.利用民族特色节庆活动,推进民族旅游业发展[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06).

[10]廖明君.红水河流域自然崇拜文化与现代生态文明[EB/OL].http://www.gxnews.com.cn,2002,07,03.

[11]覃建恩.少数民族旅游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变迁——以中国西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为例[D].长崎国际大学,2017.

作者简介:韋柏杓,男,壮族,广西人,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作者:韦柏杓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论文 篇3: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三亚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

摘 要:本文对三亚市旅游资源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目前三亚存在着开发与保护矛盾、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开发程度低、模式单一、缺乏相关专业人才、可持续发展观念亟待加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合理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开发程度、协调整体发展、引进先进人才、提高人们的资源保护意识的对策,确保三亚旅游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三亚;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

一、绪论

海南三亚旅游资源的开发在近年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白手起家到略有规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旅游行业当中去。三亚市旅游业已成为三亚发展的支柱行业之一。三亚旅游资源的开发在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小视的隐患,如旅游资源存在过度开发、环境破坏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发三亚的旅游资源,响应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好三亚这美好的自然环境,研究如何能可持续的开发三亚的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学者研究认为影响旅游可持续发展因素的种类众多,包括文化因素、政治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等等。同时提出了多种方式来促进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仅应该追求经济效益,更应该追求保护、研究、教育等等更具价值的功能。徐德成等人(1996)认为要从旅游资源本身来着手;刘小航(2002)、高振会(2008)等更强调政府、企业、法律的因素对其的影响。开发旅游资源是一个复杂、繁琐的过程,开发旅游资源要适度,决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基础。许多国内学者更强调”人为”的作用,提出协调旅游业与其他经济部门关系、创新机制、发挥文化资源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完善法律和体制以及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等方式来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三亚市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1.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

三亚拥有着中国最好的自然气候,非常适宜人们的居住和游玩。而且三亚环海,温差较小,人体的舒适度高。在这里,人们可以享受免费的天然氧吧,远离城市的灰尘和雾霾。三亚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國内外游客来此旅游度假,它是三亚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原因之一。

2.引人入胜的自然风光

三亚位于海南岛的最南端,拥有着阳光、沙滩、大海、椰林、动物等等无数引人入胜的自然风光。这里有着国家级的珊瑚礁保护区、三亚湾、亚龙湾度假区以及大东海等著名海滩,在海滩的周边,游客们可以看到延绵的椰林,白色的沙滩,大大小小的公园里随处可见游玩的中外游客。此外,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平时没见过的热带植被,也可以品尝当地独特的小吃和水果。

3.源远流长的人文景观

三亚市除了有宜人的气候、秀美的风光,还留存下来了许多人文景观,这些源远流长的人文景观保留了儒家、佛、道、伊斯兰各教的文化。南山文化旅游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它结合了古老传说、佛教文化等等,是一个综合性旅游景区。三亚依托这得天独厚的气候和自然风光,借助源远流长的人文景观,在目前的旅游资源开发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4.风格迥异的民俗文化

三亚居住着汉族、黎族、苗族等十多个民族,在这里可以体验风格迥异的民俗文化。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崖州古城,时间最早的落笔洞洞穴遗址,海上丝绸之路,民俗节目“三月三”。在如今现代化城市发展越来越迅速的时代里,人们渐渐忽视了这些少数民族文化;所以要加强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来满足不同的文化需求,保护文化的多样性,这是三亚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三亚凭借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丰厚的文化底蕴建立了许多有名的旅游景区。在这些景区里,国内外的游客不仅可以充分享受到海南的热带风情,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黎苗文化、佛教文化等的熏陶和感染。

三、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开发与保护矛盾

三亚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部分商家和景区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顾环境破坏的问题,重开发轻保护,使得目前三亚旅游资源破坏的问题日益凸显。伴随着游客的大量涌入、大量海滩酒店的修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景区旅游资源的无限制开发等等问题,使得三亚许多珍贵的自然资源遭受危机。大东海、三亚湾的海水已经不再清澈,大量的珊瑚礁、红树林都遭受破坏,许多被破坏的自然资源都已不可再生。这些日益激化的矛盾,已经严重影响了三亚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基础设施条件较差

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很多的配套设施不足,这也是三亚目前旅游资源开发的一大问题。基础设施的问题在交通方面尤为凸显,目前三亚市内的交通密集度低而且公路网建设不是很完善。交通的不便,市区和景区的可进入性差,市区道路狭窄、旺季堵车严重等问题阻碍了三亚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景区之间比较分散,距离较远,没有便捷的交通,也是阻碍的一大因素。有些景区配套的酒店、商业设施等不足,景区周边也很少有配套的商场,游客找不到娱乐、饮食以及购物的场所。

3.开发程度低、模式单一

三亚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太过单一,存在盲目模仿,重复开发建设等问题。这些问题带来的后果是旅游项目趋于同质化、行业内竞争激烈、利润减少等。很多景区只是单纯地依靠当地的自然景观进行开发,并没有赋予景区游玩项目更多的类似少数民族风情或者历史文化等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景区之间的项目也大多趋同,较少有自己特色的项目或者更有趣味性的游戏来吸引游客。三亚市旅游资源丰富,需增加其开发力度,赋予不同的主题和内涵,势必给三亚的旅游资源带来新的生机。

4.缺乏相关专业人才

三亚的地形相对比较封闭,发展的时间较短,旅游行业各类专业人才还较为短缺。虽然目前有大量的人才流入三亚,但仍满足不了三亚的发展需求。缺少专业的人才,势必会导致三亚旅游资源开发效率的低下。很多经营者没有专业知识技术的支持,盲目开发,不懂得如何保护旅游资源,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浪费。许多旅游服务人员的专业程度不够,不仅使得景区内秩序的混乱,也导致游客的体验满意度下降。缺少了相关的专业人才,没有足够多专业的人才来规划三亚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也缺少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人才。

5.可持续发展观念亟待加强

目前,三亚部分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对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淡薄,许多普通老百姓更是如此。他们在经营和日常生活中,往往依据的是过去落后的习惯。许多旅游服务人员由于自身意识的不足、对于游客的一些不文明行为没有及时地制止、对游客的环保宣传教育也过少、政府对于宣传教育的投入不足、配套的设施不足。人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即使有再先进的技术、专业的人才,想要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也是空谈。

四、保护对策

1.合理开发,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

对于三亚旅游资源的开发,要进行限制。对于已经建成的景区、酒店等相关设施设备要进行利用,并做到不破坏环境、不破坏周边资源、维持周围生态平衡。对于已经造成的破坏,要及时制止,并加以补救,让已经被破坏的旅游资源能够慢慢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同时,要区分使用地、核心区和缓冲区等,对于使用地,游客可以在这里充分地享受三亚的美景以及相关的食宿、娱乐、购物等;对于核心区,要坚决禁止游客进入,保护珍贵的旅游资源不被破坏,如三亚海棠湾,这里有着岛屿、古墓、温泉、水库、红树林、珊瑚等,对于这些珍贵的,脆弱的旅游资源要重点进行保护。此外,需限制每日进入景区的游客人数,这样既可以防止游客走马观花、体验感下降,让游客能更深层次地感受三亚的美;同时这对景区来说也是好事,可以防止景区因为人群过多而被破坏,也可以让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减轻、提高服务质量。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相关设施

首先,必须建立新的交通系统,完善交通网,将市区内的交通向外部疏导,严格执行交通限制。对于有些交通网扩建比较困难的景区,可以只允许自行车、出租车和公交车等公共交通通行。这样,能极大程度上缓解三亚市内的交通问题。此外,还需要完善景区周边的配套设施,完善相关的酒店、商场等可以满足游客住宿、饮食、娱乐以及购物的场所。这样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也会得到极大的提升。但要注意在建设这些配套设施时要尽量避免破坏周边的生态环境,最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建。

3.提高开发程度、协调整体发展

行业与政府之间要相互协调,政府要给予旅游行业政策的支持,同时也要保证对旅游资源开发的监管。对于那些破坏环境的单位和行为,一定要严加处置,坚决不允许破坏三亚市宝贵的旅游资源。在景区内外和游客大量集散的地方,应派人定时巡逻,避免有黄牛和宰客等影响三亚旅游城市形象的現象出现。三亚一些珍贵的旅游资源如红树林等,政府可以加设监控,保证珍贵旅游资源不被破坏。这样,在政府的大力管控之下,破坏三亚自然环境的行为会越来越少、行业会越来越规范。同时,要避免旅游资源之间的盲目模仿、旅游项目的同质化,给不同的景区赋予不同的主题和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而不是简单依靠当地的自然风光。比如,借助特有的黎苗文化,让游客通过游玩项目潜移默化的感受少数民族的风情,这样既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同时对于黎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有着巨大的帮助,还会让景区间有各自的核心竞争力。这样,就能解决彼此之间利润低、竞争激烈、经营不善等问题。

4.学习先进技术,引进先进人才

三亚由于人口数量有限,自身的人才满足不了三亚快速发展的需求。所以,三亚必须引进技术和人才来支持三亚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对于这些来三亚的人才,政府和社会各界都要想办法将其留下来,保障他们的住房、医疗等问题。企业通过合适的薪资待遇以及发展前景来留住人才,政府通过政策的支持,给予住房、医疗、保险等支持。除此之外,三亚也要加强相关人才的培训,对目前在岗的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完善相关的标准规范和奖惩制度。这样不仅能提高从业者自身的素质,也可以让游客有更好的旅行体验,更重要的是,能够让三亚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进行得更好、更有效率。

5.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资源保护意识

改变一个人,必先改变其思想。为了提高人们的资源保护意识,一方面,政府要加强投入宣传,可以通过开宣讲会、考试等形式,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落实到每一个旅游资源的开发者和旅游从业人员的身上。对于经营者破坏旅游资源和自然资源的行为要加以严惩,对于旅游从业人员要完善相关标准和奖惩制度。另一方面,要把生态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教育之中,培养三亚旅游行业的专业人才,让祖国的未来能够从小就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能重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此外,不仅仅是他们,对于普通生活在三亚的居民,来三亚旅游的游客们,也需要对其进行宣传。

五、总结

如今,在建设国际旅游岛和自由贸易港的背景下,以及越来越多人关注海南旅游资源问题,三亚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三亚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三亚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渐进的过程。发展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必须一点点解决问题,不断巩固成绩,才能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S].

[2]陈文婷.对海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人民论坛,2012(17):212-213.

[3]王周凯欣,王峥,王大红,翁孟迁,徐文英.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20):204+213.

作者简介:蒋倩(1988- ),女,湖北荆州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

作者:蒋倩

上一篇:肝硬化患者临床医学论文下一篇:跨世纪电影艺术主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