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财政农村经济论文

2022-04-21

【摘要】本文以新疆农村金融发展——财政补偿——财政金融融合支农为主线,对新疆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配合运用来推进新疆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新疆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要求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立足财政农村经济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立足财政农村经济论文 篇1:

城乡统筹视角下县乡财政改革探讨

摘要:我国农村税费改革,一方面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也给县乡财政带来了困难和压力。要缓解这些困难和压力,必须在城乡统筹视角下加大县乡财政改革的力度,本文即从该视角出发,对县乡财政改革中的困难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城乡统筹;县乡财政改革

农村税费改革是继土地改革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中央在农村进行的又一重大改革,被誉为中国农村的第三次革命。这次税费改革,对于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税费改革也出现了不少新的困难和压力。

一、税费改革对财政收入的冲击

1.税费改革使县乡财政收入减少。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中央办公厅督查室调研组不久前就税费改革在山

东、江苏、安徽等地进行的调研结果显示,税改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县乡财政负担,影响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导致了机构运转困难、公共产品供给短缺等问题。我国目前乡镇财政的常规收入一般是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由财政局收取的农业税费部分,这部分以农业税为主体;二是地税收入,包括地方工商税收和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三是国税收入(增值税)留存部分,一般占国税收入的1/4。在一些以农业为主的区县,农业税一般占当地财政收入的30%以上,有的甚至可以达到70%-80%。农村税费改革的基本内容是“三个取消,一个逐步取消,两项调整,两项改革”。取消乡统筹等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取消农村教育集资等涉及农民的政府性集资,取消屠宰税,调整特产税政策,取消农业税对乡镇财政的影响很大,进而影响到县级财政,并由此引发了机构难运转、实事难兴办、农村基层组织难稳定等问题。

2.财政支出刚性依然很大。税费改革使县乡财政收入有所减少,但由于各方面改革的滞后,财政支出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加的趋势。对县乡财政来讲,支出一般包括三部分:一是工资性支出居高不下。目前,我国有4500多万行政官员和公共事业单位人员要靠国家财政供养,相当于每28个老百姓养1个“吃皇粮的”,财政支出的大部分都被“人头费”吃掉了。目前我国2070个县(包括县级市、区)中,赤字县的比重已经高达73%,赤字总量占这些地方财政收入的77%,成为典型的“吃饭财政”。二是法定支出刚性增长。为支持农业、科技、教育和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要求这些事业支出的年增长幅度要高于地方一般预算支出的年增长率。由于其回报率低且回报周期长,不少县乡无法保证这些法定支出的增长。三是财政专项支出项目配套多。例如农业综合体以及私人所有权,对各类物权实行平等保护。物权法不仅强调对公有财产的保开发项目、中小学危房改造、国债项目、水利建设、公路建设等等,大部分都要求县乡财政按一定比例资金配套,项目争取的越多,配套的也越多,而县乡政府很少考虑本地的配套能力,建设项目多多益善,从而使县乡财政处境尴尬,不堪重负。农村税费改革后,虽然通过配套的机构改革,减人、减事、减支可精减一批财政供养人员,但大部分转岗分流人员三至五年内还要靠财政供养,而且村组干部工资、五保户供养、农村中小学房屋维修等原来由“三提”、“五统”解决的支出项目,今后将全部纳入财政供给范围,因而短期内财政实际支出不但不会减少,甚至有可能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乡镇企业上缴的利润、管理费、国家明令收取的乡统筹费以及各种集资、摊派、捐款、收费、罚没收入等制度外财政收入便成了弥补地方公共财政萎缩的办法。因此,农民负担反弹的压力很大,县乡财政改革刻不容缓。

3.乡镇债务负担难以消化。乡镇债务大体可以划分为显性债务和隐形债务。显性债务表现为直接负债。中国乡镇政府直接债务到底有多少,相关研究和传媒众说纷纭, 但都承认当前乡镇债务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严重的,保守的估计也有2000亿元。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调查的10省区20个乡镇中,4个乡镇表示基本没有债务,16个乡镇总债务约5600万元,平均每个乡镇负债280万。债务100万元以下的有5个乡镇,100-500万元的有6个乡镇,500万元以上的有6个乡镇,最高债务为1000万元。据陆学艺先生的调查,中国乡镇在上个世纪末留下了较大的债务窟窿,平均负债额高达400万元以上,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几乎没有不欠债的。其中债务覆盖面最广的是中西部地区,60%以上的乡镇负债。从现有的资料看,这些债务基本没有找到偿还的办法。隐性负债有两种形式:直接隐性负债和或有负债。直接隐性负债包括欠发工资和各种福利保障、对国有粮食企业应补未补的粮食风险基金补贴和可能要由县级政府承担的国有粮食企业的亏损挂帐等。或有负债主要有县乡政府各种形式的担保贷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运行中的风险、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县乡政府办企业的损失等等,数额也比较大。乡镇巨额债务的成因主要有历史遗留债务、“达标升级”活动、“形象工程”以及为发展乡镇企业举债、还有财务管理及提留统筹征收困难等。由于当前乡镇财政支出的刚性增加和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够的双重影响,乡镇债务短期内难以消化。

二、城乡统筹视角下县乡财政改革应对措施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县乡财政问题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原因,解决起来具有相当的难度。在目前的制度框架下,难以找到彻底的解决办法。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的选择应是从现实出发,对县乡财政进行重新定位,采用渐进的方式改革现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使之既能够适应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符合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远期目标。

1.根据市场经济原则重新定位县乡财政职能。加强县乡财政改革,首先应正确、合理地确定县乡财政的职能。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凡是市场经济能够有效作用的范围,就不应由政府直接管理和承担,财政要退出应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营性和竞争性领域,将财政支出转移到主要保障社会公共需要方面来。农村税费改革后,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后,县乡财政实际上要面对的,只是职能的转换和重新定位。这种定位,应重点放在五个方面:一是确保维持性公共支出,保证党政机关、部分事业单位发展的直接消费支出;二是确保转移性公共支出,主要包括社会保障、社会安全支出;三是对公共基础设施,如通讯、能源、交通、水电、煤气、环保等方面的建设,要改变计划经济时期由财政统支统包的思路,财政只提供必要的引导资金、参股资金,大量资金通过招商引资、股份制等途径筹集;四是加强预算监督管理,确保乡镇各项财政收支预算的执行。管理好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和国家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直接下拨到乡村的各种专项资金,确保这些资金发挥应有的效益,避免面向农民的乱收费;五是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是运用财政政策手段和杠杆原理,引导、支持、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农村经济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服务于农民增收和财政增收。

2.根据财权与事权相一致的原则,构建新型财政体制。我国财税体制改革不彻底,财权与事权不对称的现象大量存在。如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应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共同承担,但事实上主要是由县乡两级政府来承担,有的乡镇开支的70-80%用于农村教师的开支。1994年分税制改革时,只涉及到在中央与省之间的事权和财权划分,而没有进行省以下的分税制改革,这就导致了省以下政府没有相应的主体税种,特别是乡镇级财政,虽然处在行政序列的最低一层,但是却承担了相当数量的农民公共品的供给任务,由于没有足够的收入做保障,只好向农民乱集资、乱收费、乱摊派。因此,下一步改革要加大财税体制的改革力度,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对称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完善分税制,彻底消除财税包干体制的影响。一要积极推进省管县改革,扩大县级财政。现行市管县体制使县(市)成为了地级市的附属行政单位,市里依靠行政权力,集中县(市)财力建设地级市,形成“市压县”、“市卡县”、“市吃县”、“市刮县”的局面。而县里在市里的行政压力下,又将财政收支的压力,通过层层分解,压到了最基层的广大农村。因此,推进此项改革至关重要。二要逐步明确每级政府的事权,规定县乡政府的税权及主体税种,尽早停止一切上级政府出政策、下级政府出资金的新政策出台。三要将短期内加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与长期内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结合起来,促进贫困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税费改革的顺利推进。四要明确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责任。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应考虑县(市)和乡镇的合理负担比例,不该由乡镇承担的,县(市) 要主动承担起来,避免增加乡镇不必要的负担,使之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

3.加快乡镇机构改革,确保精简人员、节省开支。农民税费负担沉重的根本原因在于基层政府机构庞大,预算入不敷出,所以各种收费、集资、摊派泛滥成灾。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是下决心大幅度压缩靠摊派养活的庞大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据国家统计局对1030个小城镇的调查,每个镇的机构一般都在30-40个。其中镇属机构的干部人数平均为158名,上级政府派出机构的干部人数为290名,都超出编制人数的数倍。很多人的研究都支持这个分析,如孙自铎、钱建凯、王安仁等人和四川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等,都认为机构臃肿、人员膨胀是造成乡镇政府财政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困难非常大,它涉及到政府职能的彻底转变问题,涉及到上层机构直至中央、全国机构的精简撤并问题,涉及到乡镇政府体制的改革等问题。对于乡镇基层政府改革问题,理论界提出了三种建议,其中乡镇设置县政府派出机构,把乡镇变为自治组织两种途径被认为不太现实,而保持乡一级政权,对乡镇政府进行合并,从而实行精简机构和人员,最具操作性,但同时也带来很多遗留问题。作者认为,不管采取哪种方案,只要解决好一个核心问题,即基层政府官员“既要对上负责,也要对下负责”的问题,许多问题都会找到答案。目前最为紧迫的是改革基层政府只对上负责的现状,建立一种可以使农民对政府官员的施政行为进行有效监督的制约机制。

4.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县乡财源。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转移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通过产业联系,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培育县乡财源,这对那些主要以农业税为主要来源的地区更具有重要意义。比较一下全国各地的县乡状况就不难看出,农民负担重不重、基层政府和基础教育能否正常运转,差别其实就在于非农产业中的民营经济发展得如何。因此,从县乡自身的角度看,只能是通过发展非农产业中的民营经济,培育新的财源,改善县乡财政的收入结构,农民的负担才真有可能减轻。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良好的物质条件做基础,更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因此,对县乡政府而言,首先要想方设法改善县乡基础设施条件。我国民间资本的数量非常庞大,但由于受基础设施条件所制约,投资规模并不是很大。一般来说,其投资的首要条件是看基础设施是否具备,交通运输是否方便,水电、通讯条件能否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等,这些设施目前必须靠基层政府来完成。其次,要实行优惠的政策。基础设施条件是民间资本投资的硬件条件,而优惠政策则是其发展的软件环境,民间资本投资遵循利润最大化的规则,在税收、土地、物价等方面的政策对其具有较大的吸引力。第三,要立足本地实际,充分利用本地在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方面的优势,要和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等工作结合起来,尽可能降低经营成本,维持较高的利润水平,确保地方财源。

5.各级财政构建各自的主体税种,财力分配向基层财政倾斜。我国的财政从中央到地方分为5级,即中央、省、市(地)、县、乡财政。就我国当前的现实看,地方各级财政主体税种模糊,属于地方的税收立法权过小,无法适应行政效率最大化的要求。因此,应及时调整税收管理体制,尽快确立地方税主体税种,保证财力分配向下倾斜。首先,按税种性质划分收入归属,确立各级地方政府各自的主体税种,彻底改变财力分配上存在的“层层集中”,财力分配向基层财政倾斜。其次,就是要大力加强营业税、财产税等地方税体系建设,切实增强地方财力总规模。省级财政以营业税为主体税种,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尚在研究开征的社会保障税等税种也应是省级财政的重要税种。市(县)财政应积极发展面向动产、不动产课税的财产税体系,并逐步将其确立为主体税种;同时切实增强对城市维护建设税以及其他一些地方收益税种的税源监控,增加市(县)财政的收入组织规模。这些措施有助于各级财政获取履行职能所需财力,也有助于进一步缓解基层财力的困境。

6.改进县乡财政管理制度,努力化解债务包袱。为进一步加强县乡财政管理,必须建立健全一系列配套制度,深化乡镇财政预算体制改革。一是加强县乡财政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编制水平。二是深化县乡财政管理改革,加强财政监督机制,强化预算约束。三是树立财政风险意识和审慎理财原则,努力化解县乡债务。一方面,要严格防止新增债务;另一方面,以拍卖、租赁等方式盘活资产、资源,通过债权债务置换、乡镇企业的改组转制、破产、资产重组,消化部分县乡债务。应该适当给予各地债务化解的创新空间,提高县乡政府的积极性。对因上级政府转嫁负担、或因“上级出政策、下级出资金”而形成的债务,应给予必要的资金援助。四是规范政府集中采购等制度。从根本上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减少资金运转环节,从机制上保证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和安全,确保农村税费改革后县乡财政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东生.税费改革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影响情况的调查与思考[EB/OL].中国经济研究网,2004-08-12.

[2]姜长云.县乡财政风险的现状与负面影响[J].经济研究参考,2004,(38).

[3]关于安徽省县乡财政情况的调查[N].中国经济时报,2007-07-30.

[4]赵树凯.乡镇债务根源在于政府体制[N].中国经济时报,2006-09-23.

Discussion about the county and rural public finance reform under the view of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plan as a whole

JIA Xiu-ying

(Shandong industry occupation college,Zibuo 255000)

Key words: city and countryside plan as a whole; county and rural public finance reform

(责任编辑/彭巍)

作者:贾秀英

立足财政农村经济论文 篇2:

关于新疆农村金融发展的财政支持问题探讨

【摘要】本文以新疆农村金融发展——财政补偿——财政金融融合支农为主线,对新疆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配合运用来推进新疆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新疆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要求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财政支持

一、问题的提出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之后,新疆农村经济的发展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发展机遇,这对新疆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政支持是新疆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发动机,而金融支持是新疆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润滑剂和助推器。新疆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而同时居民收人水平亟待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亟待改善。对新疆来说,农村经济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从总体上是有限的,因此在发挥财政支持保障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的助推器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当前,新疆农村地区正在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两个“战场”奋力突围,但效果均不理想。所以,如何才能将通过财政支农政策进行调整,激活新疆农村金融市场活力,为新疆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注入强大的金融活力问题正好摆在新疆各级政府部门面前的一个课题。

二、新疆财政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概况

国家财政部将新疆确定为财政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定点观察单位之后,2010年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也制定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管理实施办法》,明确了具体办理事项。《实施办法》中明确了奖励范围为县(含县级市,不含县级区)辖区域内具有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不含农业发展银行)在县及县以下的分支机构。奖励资金来源中,70%由中央财政承担,30%由自治区财政承担。

为加大财政对农村金融发展支持力度,提高财政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先后将喀什疏附县,吉木萨尔县和鄯善县等县市确定为财政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定点观察县。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的实施以来,提高了新疆县域金融机构加大“三农”信贷投放的积极性,激励了县域金融机构对涉农信贷产品及服务的创新,增强了县域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一是政策性农业保险有序发展,中央从2007年开始在新疆试点政策性农业保险,加大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新疆农业保险业务迅速扩大。以吉木萨尔县为例,2007年全县农业保险保额为1308万元,到2010年农业保险保额增长至13938万元,增长了10倍多,有利的促进了农业生产,降低了农民风险,减轻了政府的救灾压力。二是涉农贷款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都做出积极贡献。根据“涉农贷款余额/农业GDP”和“农民人均涉农贷款余额/人均纯收入”来计算涉农贷款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贡献,从观察县的数据可以看出“十一五”期间涉农贷款对于农业的贡献由0.44增加到0.51,涉农贷款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由0.34增长到了0.49,涉农贷款的增加对观察县的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积极贡献。

为进一步加大金融机构对“三农”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促进自治区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支持自治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自治区农村金融服务考评奖励暂行办法》,专门对农村金融服务先进单位、农村金融服务组织管理先进单位、政策性涉农贷款投放先进单位给予通报表彰,并抄送获奖银行业金融机构总部。考评对象包括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新疆银监局,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联社、村镇银行等銀行业金融机构在疆分支机构或法人机构。奖项设定为:1.农村金融服务先进单位奖,根据考评总得分进行排名,得分前三名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确定为农村金融服务先进单位。2. 农村金融服务管理人员奖,共设30人。全部由农村金融服务先进单位推荐所属单位或部门的中高级管理人员,第一名可推荐15人、第二名可推荐10人、第三名可推荐5人。3.农村金融服务先进个人奖,共设140人。由农村金融服务先进单位推荐所属单位或部门的基层工作人员115人,第一名可推荐50人、第二名可推荐40人、第三名可推荐25人。奖励额度规定为农村金融服务管理人员奖10000元,农村金融服务先进个人奖5000元。

三、新疆财政支持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新疆农村金融发展实行财政支持的要义是:通过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杠杆效应,最大限度地激励各类金融机构的支农积极性,逐步解决新疆农村金融抑制的问题,促进新疆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不难发现新疆财政支持农村金融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办法未将农业发展银行纳入奖励机构范围,影响了其支农的积极性。当前,对县域涉农领域的信贷支持,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农发行以推动产业升级为目标,与财政、农业等部门密切联系,加大了对涉农新项目的支持力度,为全疆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截至2011年10月末,全疆农发行贷款余额705.4亿元,同比增长67%,较年初新增205.4亿元,占全疆新增的17.2%。但作为涉农贷款发放主力军的农发行,却被排除在涉农贷款奖励范围之外。

(二)贷款奖励条件设置比较单一。《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办法》中所规定的财政对上年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增长幅度超过15%以上的部分给予2%的奖励政策,虽然可以调动各家县域金融机构的放贷积极性,但对于上年涉农贷款基数大,本身面向农村,立足农村,以服务农村为主营业务的金融机构。

(三)涉农贷款增量办法中没有向成本较高的农户贷款倾斜。涉农贷款中农户贷款由于受单笔金额小、发生笔数多、管理成本高、受自然灾害影响大、产生不良的概率高等原因,历来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焦点和难点问题,但在奖励办法中农户贷款与其他涉农贷款实行同一奖励标准,可能导致金融机构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为追求涉农贷款增量、降低贷款资金风险,更多的偏向于管理成本低,资信状况好的涉农企业,影响到对农户信贷支持的积极性。

(四)财政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目前,新疆农村地区引起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难,农村居民无法享受正常金融服务等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农村地区严重缺失名副其实的农村金融机构。财政部财政支持农村金融发展定点观察工作2011年第三季度会议,2011年9月7日-9日,在新疆吐鲁番市召开。在会上自治区财政厅介绍的新疆定点观察县农村金融发展现状看,一是观察县农村金融机构主要以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人保财险公司为主体,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行在观察县的乡镇基本没有设分支机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组织)在观察县仍为空白。二是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面低,观察县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数量少,部分观察县金融机构网点数量少于乡镇数量,表明仍有部分乡镇没有1个网点为农民进行金融服务。

(五)新疆农村地区缺乏完善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首先是支持的广度和力度不够,金融产品单一,在支持形式上只有贷款一种方式,难以形成有效的金融支撑,再者缺乏风险分担机制和健全的农村信用体制。这严重制约了新疆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四、完善财政支持新疆农村金融发展的建议

(一)对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内容进行调整

一是建议将对支持三农做出贡献的政策性金融机构都纳入奖励范围内。二是由于涉农贷款连续三年15%持续增长,作为新疆农村金融机构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余额基数已经很大,增长空间有限,因此建议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改为予以存量奖励。三是进一步增强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管理办法的普惠性,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建议对奖励比例进行细致的划分,对取得贷款相对较难的农村中小企业、农户贷款的增量提高奖励比例,给予农牧民基本生产贷款实行基准利率或优惠利率的新疆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平均余额以1%的补贴,从而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地区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四是建议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一并纳入中央财政定向费用补贴范围,积极支持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农业小额贷款公司等新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

(二)充分发挥财政支持对新疆农村金融发展的引导作用

财政支持应支持新疆农村金融的发展,使新疆农村金融市场“活”起来,这就需要充分发挥财政支持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引导作用。财政支持应引导新疆农村金融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构建适应新疆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农村金融体系,从而加大“三农”的金融扶持力度。

(三)建立比较完善的新疆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

农业政策性金融是财政支持与金融支持相结合的产物,是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国家对农业支持和扶持政策的一种特殊的资金融通行为。要建立比较完善的新疆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一是拓宽农发行的业务范围,即应当利用农发行本身是政策性银行,其深入农村的优势,赋予农发行新的职能,引导其进行农业产业化开发建设,承担农业生产基本建设项目,用政策性金融弥补商业性金融对经济支持的不足。二是要明确国家开发银行新疆分行在支持新疆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责任,即国家开发银行新疆分行应利用开发性金融的机会为新疆县域的乡村公路、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农村安居房富民工程、定居兴牧工程等民生项目提供政策性贷款。三是扩大新疆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深度和广度。四是由政府出资创办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向农户贷款和农村地区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

(四)擴大中央财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和税收优惠的范围

一是要充分考虑新疆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将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和由自治区政府批准设立的新型金融机构都要纳入费用补贴的范围。二是凡在县及县以下的所有金融机构网点要纳入享受优惠税收政策的范围。

参考文献

[1]赵永胜.新疆“十一五”时期财政、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证分析[J],金融发展评论,2011(6).

[2]杨军胜.新疆跨越式发展中的金融与财政协调问题研究,金融发展评论,2011(8).

[3]薛国喜.民族地区财政支持与金融支持的配合运用,现代商业,2010(15).

[4]http://jrb.xinjiang.gov.cn/

[5] http://www.tianshannet.com.cn/

作者简介:多里昆·依不拉因(1963-),男,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村金融。

(责任编辑:陈岑)

作者:多里昆.依不拉因

立足财政农村经济论文 篇3: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支持与保护对策研究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是党中央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在“十一五”时期,我国政府部门应积极调整和完善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

一、支持与保护农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内在机制尚未有效建立

从根本上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通过对国民收入的重新分配,来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劣势地位,从而兼顾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近几年我国财政支农支出逐年增加,2006年财政资金按照中央一号文件“三个高于”(即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精神的要求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但是,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直较低,并且呈现出明显的下降态势(见表1)。长期以来我国财政对于农林、水利等项目的投入很大,这些溢出效益显著的项目受益对象不单单是农业,可是长期以来一直统计在农业投入中,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财政对农业投入的规模,如果将这部分支出剔除出去,政府财政直接投入到农业领域的资金总量会更小。若剔除农林水利气象等事业费支出,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只占财政支出的3%左右,随着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呈现刚性增长态势,再加上财政对农业的欠账,因此,相对于农业需求而言,财政支农资金的供给还远远不足,财政支农支出的力度仍然不够,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农业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的责任,尽管这几年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证财政支农投入的不断增加。但这些措施并未得到很好地执行,尤其是到了县乡两级,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和农村债务等各方面的原因,执行到位非常困难。如2004年6月,国家审计署发布的全国50个县财政支农资金审计调查结果显示:接受审计的50个县挤占挪用财政支农资金4.95亿元,主要用于平衡财政预算、弥补经费、出借、经营、建房买车等,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额的10%。另外,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农支出数额的迅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债资金的投入,而国债规模的扩张从长远看是不可持续的。我国加入WTO后。在严峻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农业面临着艰巨的结构调整任务,政府财政支农支出总量与当前农业发展任务很不相称的状况亟待改进。

(二)支农资金部门条块分割,难以发挥合力

从宏观层次看.我国现行的农业管理体制仍然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基本上是农业投资、农业生产、农业研发、农产品流通、农产品消费等分别归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这种部门分割的管理体制,造成了生产与市场、科研脱节。投入分散重复等弊端,严重影响了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和财政支农资金的规模效益。财政部和农口各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内部机构之间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产生了不良后果:一是部门职能交叉,一项政策措施的贯彻执行往往牵涉多部门,多环节,周期长。人浮于事。推诿扯皮现象严重。二是导致农业支持和保护力量分散。缺乏整体规划,资金使用分散和投入交叉重复现象比较严重。三是农业支持和保护过程中间损耗大。

(三)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

我国近几年财政农业支出中,用于农林、水利和气象等事业费支出的比例已经超过60%,财政支农资金用于主管部门自身支出的比例偏高,而农业建设性资金投入不足。在农业的建设性支出方面,由于地方政府有追求政治目标最大化的倾向,表现在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支出中绝大部分是水利设施建设支出,财政资金过多地投入到了本该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生产经营性领域。而一些该由政府投资的领域却出现“财政缺位”现象,一些具有生产战略性、对农民具有发展意义的纯公共产品供给不够。如农村的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等制度性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农业科研与推广等政府服务性领域的支出比重较低。对照WTO农业协议。政府在农业方面的公益服务支出包括农业科研、农业推广咨询服务、培训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检验与质量控制、市场促销与认证服务等支出均属于绿箱政策,不受约束,不需要进行削减。由此可见我国目前实行的“绿箱”政策支持项目还存在不少空缺,支持力度还很不够。

(四)财政支农支出的项目绩效管理比较滞后

目前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制度在逐渐规范和完善,但财政支农资金“重申报、轻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项目绩效管理尤其滞后。具体表现在:一是各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缺乏财政支农项目的基本统计信息。对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难以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评估,不利于资金的统筹安排和使用,从而影响了资金整体效益的发挥;二是项目实施管理缺乏严格的责任制,由于政府财政的支农投入是无偿的,项目实施单位对资金的使用效果缺乏责任心和压力:三是主管部门缺乏对项目绩效管理的动力。由于目前的农业项目申报和审批时还难以把新项目的申报与原有项目的绩效挂钩,致使项目单位和主管部门往往把精力集中在申报项目的“包装”上,而对现有的项目疏于监管。

二、完善我国农业支持与保护财政政策的思路

(一)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良性机制

整合政府支农财力资源,对现有的农林水利部门以及农业综合开发办、扶贫办、西部开发办等机构进行统筹设置,明确财政支农的职责分工,调动各级政府增加农业投入的积极性。要明确各级政府支持保护农业的职责分工,对于关系全国农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如大型水利设施和跨地区性的大型农业基础设施、重大农业科研成果推广、农业信息化体系、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等,国家财政应加大支持力度。对一些区域性中小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受益面比较小的农业项目主要由地方财政支持。这种职责分工有利于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筹措支农资金的积极性,是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的内在动力。

同时要加快农业投入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目前,我国除了《农业法》中有“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的原则要求外,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还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条例和细则。国家应及时研究出台一些有关农业投入和农业补贴的法规、政策,从而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上保证政府财政支农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随着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不断调整,政府对农村的直接投入不断增加。但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相比还有差距。政府应不断丰富和完善间接投入手段和措施,对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应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如税

收优惠、财政贴息等。利用财政资金的“汲水”功能,引导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和外资进行新农村建设。通过扶持农业生产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引导城市工业资金进入农业领域。通过扶持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建设,使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对接,形成稳定增长的农业投入机制。

(二)优化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

财政部门必须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扶植优势产业和产品,设立农业结构调整基金,根据区域特点,发展特色经济。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人手,选择有市场潜力、财政贡献率大的品种作为发展重点,着力培养主导农产品,形成特色基地;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强化带动效应,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把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建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联合体。

财政应重点支持社会化服务体系及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推进农业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及市场体系,既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内容,也是今后财政支农政策的重点。在具体运作中,一方面要紧密结合区域性农村主导产业及已形成的龙头项目,大力支持联结农民和市场的社会化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尤其要重点支持立足市场、把握信息、面向农村、管理科学的国有事业单位的专业服务组织、乡村集体服务组织。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支持综合性农产品交易市场、网络化农村劳动力市场、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农用生产资料市场建设。

(三)加强资金管理,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

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要根据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和WTO相关规则,对现有财政支农专项资金进行清理、归类和整合,集中资金支持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项目。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在调整农业专项资金的同时,要按照事权与财权相一致的原则。对资金管理部门的职权范围进行适当的划分。同时要建立由政府主管领导负责、重大财政支农项目咨询制度。由独立的咨询机构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技术指导并对项目进程进行监管,确保财政资金的重点投入。建立并完善财政内部监督、审计监督与社会舆论监督相结合的财政支农资金监管体系,使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公开透明,避免暗箱操作,从根本上解决财政支农资金被挤占挪用问题,以保证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安全有效。同时,国家必须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监管的立法监督,使其早日进入法制轨道。

加强管理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要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和项目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一方面要加强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三农”政策、WTO有关规则、WTO农业协议等方面知识的培训,提高支农资金和项目管理人员的法制观念和政策水平,使他们尽快掌握WTO知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和项目管理方面知识的培训。使资金和项目管理人员掌握必要的农业生产、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财务会计、预决算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此外还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特别是财政支农项目实施地区的乡村干部的培训。使他们了解和掌握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加强支农资金使用的管理。

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农业投入的绩效评估与监控体系。及时和全面地掌握全省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动态和使用效果。同时,建立支农资金使用问责制度。对挪用项目资金的单位要收回资金,并按规定对责任人追究责任。对达不到预期效果的项目要分析原因,如果是项目申报过程中弄虚作假骗得有关部门批准的,不但要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而且要追究部门领导和地方领导的责任。

总之,国家财政要继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健全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农业财政政策体系,加强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保护和调控职能,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责任编辑:一丁)

作者:魏火艳

上一篇:工程目标成本管理论文下一篇:成本控制工程造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