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保险与三农问题论文

2022-04-20

摘要:我们国家在目前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条件下,取消农业户口不利于“新三农”问题和“三城”问题的解决;也无助于在城镇从业的“农民工”与当地居民在劳保福利上实现“同城待遇”;同时还会引发新的“土地改革”。因此,在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还宜保留农业户口,但可以对落户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待到今后条件成熟时,再行取消农业户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商业保险与三农问题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商业保险与三农问题论文 篇1:

农民“居民化”是化解“三农”问题的核心

[摘要] 当前,我国出台了多项措施解决“三农”问题。但是,“输血式”支农不能根本解决“三农”问题,唯有增强农民的自我造血功能,农民“居民化”是化解“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 农民; 居民化; 三农问题

[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使农业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体制改革措施,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已经基本释放完毕,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为此,最近几年来中央出台了多项措施解决“三农”问题。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业的第六个一号文件)出台,提出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2004年2月24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免征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即第七个“一号文件”公布。文件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应该看到,这些措施的施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三农”问题的严重性。但从本质上讲,这些措施仍以输血式支农为主要内容,对“三农”问题起到治标的作用。但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期政策更为重要。“输血式”支农,不能根本解决“三农”问题,唯有增强农民的自我造血功能,才是“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一、“居民化”是化解“三农”问题的核心

在我国,“三农”问题产生的因素众多,成因复杂,必须在一个互相依赖、互相

支持、互相促进的系统中寻求解决的思路。从本质上讲,“三农”问题是农村综合发展问题,是农民身份变迁的过程。长期来看,没有农村劳动力的分化,没有农村市场的改进,没有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我们便不能企求传统农业生产力有质的改变,当然也就不能企求“三农”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

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性举措在于农村劳动力的分化。农村劳动力分化的途径,不外是农业内部分工、农业外部分工和国际分工三大方面。而农民居民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是实现上述三种分工的具体途径。我们认为,在这三个途径中,农民居民化是最为本质的方面,即使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特别是社会保障制度,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条件,是治本之策。

当前,我国的土地制度一方面实行了“耕者有其田”的均化目标,这在改革开放初期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值得肯定的;另一方面,该制度使土地承担了过重的社会保障功能。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农民即使进城找到一份工作,也难以享受到城市居民所具有的社会保障(尽管目前相关法律对此进行了规定,但是由于劳动力的供需矛盾,进城打工的农民事实上绝大多数被排斥在社会保障制度之外)。他们随时都面临着失业的危险。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些来到城市的农民,在农村都无一例外地保留着他们自己的土地,以防自己失业后丢掉生活出路。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目前情况下造成了一个无法解决的两难困境:一方面,巨大的人口数量使得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面临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非农产业发展所造成的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使得土地这种重要的农业生产要素被大量闲置。而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则是我国生产力发展、“三农”问题解决,以及农民增收的主要出路。农民身份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同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造成的耕地细碎化问题,也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耕地细碎化由于不适合机械化规模生产,而阻碍了农业绩效的进一步提高和产业化进程的加快,降低耕地细碎化程度已经成为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共识。因此,我国目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不适应农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目前,我国的农民身份制度及土地制度,也使城镇化进程受阻。从一些城市的试点来看,户籍制度改革的效果并不明显。城市户口对农民的放开并没有吸引更多的农民放弃农民身份而进入到城镇。因为尽管城乡之间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但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的农民来讲,首先是生活方式存在巨大的差异;其次,由于自身素质的原因,进城的农民很难获得稳定的工作;再次,部分进城农民的居民身份没有得到解决,缺乏社会保障。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农民“居民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根本的措施,它的解决,有利于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实现。

我们这里所说的农民“居民化”,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户籍制度改革。这是农民“居民化”的首要内容。农民“居民化”意味着我国社会中不存在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差别,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及教育等方面是完全平等的。(2)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完全收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包括土地经营权、使用权和处置权。改革后的农村土地经国家或集体通过转租的形式,租给土地需求者,所收取的租金成为农民“居民化”后的社会保障基金的主要资金来源。(3)农业生产实行产业化经营。土地经营者在租到土地之后进行农业规模经营,聘用农村劳动力并支付劳动报酬,还为其缴纳相应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障费用。(4)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农民“居民化”改革之后,由于土地划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农民也因此而失去了其主要的保障。因此,必须对现行的把农民排斥在外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其基本思路是将划归国家或集体所有的土地租金,作为失地农民“居民化”后社会保障基金的主要来源之一。同时,企业为农业工人缴纳的社会保障资金,也是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资金来源。有条件的失地农民,个人也可以自己进行商业保险。这样,农民就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样的社会保障体系,排解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当然,“居民化”后的农民的社会保障可能与城镇居民有一定差别,这主要是因为农村的生活成本要低于城市。

进行农民“居民化”改革之后,产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将会大大加快。由于失地农民具有了社会保障,消除了不确定性给他们所造成的影响,他们可以安心地进入城市寻找适宜的工作,即使失业也可以享受到国家所提供的最低生活补贴。由此,城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工会迅速演进,城镇化会处于一个良性循环。由于在土地租赁过程中,土地需求者所面对的只是一个土地拥有主体——国家或集体,这样大大节约了交易成本,避免了田间“飞地”的存在。同时,土地需求者(或土地经营者)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市场信息,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的农产品,避免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原子化”农业生产所具有的盲目性。土地经营者通过产业化经营获得其规模收益,成为其承包土地进行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这一规模收益的一部分为土地经营者所获得,另一部分则为农业工人所分享,这使得他们的生活状况比“原子化”生产时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解决了萦绕在几代领导人心中的中国粮食问题。

二、分地区、分阶段推进农民“居民化”改革

农民“居民化”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合适的地区先进行试点,为在全国推行积累经验。试点成功后,它的施行还要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分地区、分阶段进行推进。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赋予了一些地方特殊的发展权利和优惠政策,加上各地区的禀赋差异,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首先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从而成为较为富裕的地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思想意识,已经为农民“居民化”改革提供了必备的条件,可以先考虑在这些地区进行试点工作。

我国的改革多属于渐进式改革,它不同于前苏联及东欧的比较剧烈的改革思路。我国多项改革措施的成功也无不归功于这种渐进式的推进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承包经营、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增值税转型改革、农村税费改革,以及目前正在实行的国有股股权分置改革方案,都是渐进式改革的成功范例。渐进式改革一方面避免了剧烈改革所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也为改革的全面实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所主张的农民“居民化”改革也不例外。

试点工作之后,可以考虑在条件适合的地区推广。中西部地区中一些较为落后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及资源禀赋的原因,可以暂缓推行。但应该为农民“居民化”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从国家获得力度更大的财政转移支付支持。

总之,农民“居民化”化解“三农”问题是一个全新的思路,它不是对原有体制的修修补补,而是一种根本性的改革举措。尽管具体方案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我们期待农民“居民化”能够为中国“三农”问题拨云见日。

(本文作者: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司长)

责任编辑刘学侠

作者:周子学

商业保险与三农问题论文 篇2:

对在目前条件下取消农业户口的质疑

摘 要:我们国家在目前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条件下,取消农业户口不利于“新三农”问题和“三城”问题的解决;也无助于在城镇从业的“农民工”与当地居民在劳保福利上实现“同城待遇”;同时还会引发新的“土地改革”。因此,在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还宜保留农业户口,但可以对落户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待到今后条件成熟时,再行取消农业户口。

关键词:“新三农”问题;“三城”问题;二元户口;同城待遇

中圖分类号:F323.6文献标识码:A

据公安部门统计,截止2007年4月上旬,已有河北、辽宁、山东、重庆、四川、广西等12个省区市相继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口性质划分,统称为居民户口,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实行城乡的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这是我们国家户籍管理制度的一场革命。但是,从我们国家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上述省市区所进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却值得商榷,有必要进行反思。就是说,它有欠妥之处。之所以这样评价河北、辽宁等省市区取消农业户口的改革,这是因为它不利于解决我们国家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将会带来不良后果。这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不利于解决“新三农”问题,尤其是不利于解决谁去当农民,谁去种地这个首要问题

我们国家的“三农”问题,已由改革初期的农业真落后,农村真穷,农民真苦演变为今天的“新三农”问题,即农业“劣质化”,农村“空心化”和农村居民“富裕型贫困化”,( 陈湘舸、吴太贵,2006)所谓“农业劣质化”,是指农业用地与农产品由于日益污染致使质量变差;此外还包括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显著下降,即六七十岁的老人、儿童及大龄妇女成为农业的主要劳动力,也就是所谓的“703861部队”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不久前,有关部门对北方某地一所乡镇中学进行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6%的学生毕业后不愿当农民,仅4%的学生表示毕业后愿意留在农村,但他们也不打算去种地。笔者也在南方农村进行有关农业劳动力状况的调查,一位60多岁的老年农民对笔者说,再过三五年,当他们这一代农民干不动农活时,大批田地就将抛荒,因为种田后继无人。这位老农的儿子与孙子两代人都在外打工和上学。孙子曾在电话里对他说,“就是打死他,他也不愿回老家。就是要他死,也要死在城市里”。这与上海有关部门对第二代农民工调查的思想状况如出一辙。由此可见,很难指望农民家子弟再去继承他们祖辈种田务农的事业了。而“农村空心化”,则是指在农业劳动力劣质化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不仅无人耕地种田,而且农村地区的其他各种技术、管理人才和能工巧匠,以及医生、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也大量涌向城市,致使今日的中国农村已成为一个“空壳”、“空巢”。为此,不少有识之士对于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深感忧虑,尖锐地提出:今后谁去当农民,谁去种地,谁去建设新农村。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农村的人才都出走了,建设农村就只是一句空话;而如果今后没有人去种地,问题就更加严重。世间一切问题,吃饭问题最大。不言而喻,有13亿多人口的人口大国中国,只能主要依靠自己解决吃饭问题。

因此,谁去种地,谁去建设新农村,这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面临的首要问题。不难理解,在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好之前,我们国家及各个地区的一切改革,各种新的政策的制订与实行都要顾及这个问题,只能有助于而不能有害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应当说,这是不能违背的基本原则。但是,河北和辽宁等省市区在目前这种严峻形势下断然宣布取消农业户口,却使农业劳动力队伍、整个农村地区人才队伍更加人心浮动,使农业和农村的各种人才更加千方百计跳出“农门”,脱离农村,义无反顾地去争当城里人。就是说,取消农业户口必定不利于新形势下谁去当农民,谁去建设新农村问题的解决。例如,河北省是全国最早宣布取消农业户口的省份之一。而正是该省的一些村干部反应:现在农村无论是修路建桥,扶贫开发还是危房改造,都需要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但却很难找到合格的和足够的人员,出现了劳动力紧缺的现象。为此,该省的一些专家呼吁,政府应该以更多的政策上的倾斜,让“农民”这个职业更具吸引力,让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成为有志者有更大作为的舞台(王文辉、郭伟,2007)。我们认为,河北专家的这个呼吁与建议,可以看成是对该省取消农业户口这场改革与有关政策的反思。而反思的结果只能是:像河北及类似于河北这种务农人员缺乏,农村“空心化“严重的地区,在制订和实施新的政策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解决新时期谁去种田,谁去建设新农村这个紧迫问题。因为如果新政策和改革妨碍谁去种田问题的解决,导致出现”粮食危机“,乃至发生饿饭现象,那么,实现公民身份平等,以及实行城市化、工业化等问题都是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说,一切改革和新政策的实行,必须有助于谁去种田、谁去当农民问题的解决。这一点应当说是无需商量的。

二、不利于解决城市的经济、社会问题

时至今天,我们国家不仅存在“三农”问题,同时还存在“三城”问题,即城市环境、经济和人口方面的问题乃至危机。(陈湘舸、吴太贵,2006)2004年9月下旬,在中国城市论坛北京峰会上,与会专家针对中国城市发展进入快速时期发出警告说:在这一时期,如果不能处理好城市经济扩张与社会发展,以及硬件投资和软件投资失衡的局面,将会引发经济繁荣背后的种种危机。(连玉明,2004)这是因为伴随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的经济、人口规模的急剧扩张必然与土地资源、水资源、风景景观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生态资源以及公共产品资源发生日益激烈的冲突。由于近三十年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超越了我们国家的城市系统接纳工业企业和外来人口的能力,因而引发了种种冲突和危机,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目前,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乃至危机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市环境日益恶化。这方面包括空气、用水污染及噪音污染日益严重;二是城市资源稀缺。这方面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能源供不应求,难以为继;三是城市基本建设滞后,欠账太多。这方面包括“六少”:即绿地少、体育健身场地少、学校少、医疗设施少、住宅少、交通设施少;四是城市人口贫困化。这种贫困化是属于“富裕中的贫困”(谭崇台,2002,彭钢,2005)。所谓“富裕中的贫困”也可称之为“增长中的贫困”,是指在经济快速发展,财富日益丰盈中出现的贫困。目前,我国的城市居民的“富裕型贫困”包括这三种情形:1、城市系统呈现出拉美国家的“贫民窟”趋势。如北京现有的360多万暂住人口,大多数人只能栖身于简陋廉价的违章建筑中;重庆市也有46%的外来工居住在没有卫生设施,缺水少电的不合格的住宅中。大中城市的“城中村”有不少就具有显著的“贫民窟”特征。2、风起云涌的“圈地”热潮造成了大批新的城市贫民。近些年,在农村城市化与大中城市向郊区农村迅猛扩展的进程中,使4000至5000万农村人口失去土地,而沦为新的城市贫民。3、“低价工业化”形成了一支贫困化的“农民工”队伍。我国农民工劳动收入仅按“剩余劳动力”定价。国务院研究机构在2006年4月16日发布的农民工调研数据显示,农民工中有72%的月工资在800元以下。这只是印度工人的工资的二分之一左右。此外,还有一些学者提出,农民工队伍严重存在“能力贫困”、“社会排斥”等贫困因素。(沈水波、林擎国,2005)它们使我国1.4亿农民工的大多数陷于贫困化泥潭而难以解脱。

我们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这些矛盾与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城市系统的正常生存与健康发展,从而给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带来了重大的危害,同时也给予农业、农民以不良影响。这主要是指城市“三废”对农村大气环境和水资源的污染,以及导致气候变暖而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不良影响。当然,其中有一些问题通过人的努力得以解决。但是,还有一些问题可以说非人力可以解决的。如城市供水和用地问题就很难解决。因此,毫无疑义,对于城市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与危机,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要有利于它们的解决,或者使之得以缓解,而不能使之加剧。而在目前这种条件下,河北等省市区“一刀切”取消农业户口,城乡实行统一的户口管理体制,却只会有害而不会有利于城市所面临的上述诸种问题与危机的缓解。这是因为实行这场户口管理体制改革的旨意就是让亿万农民得以更自由地进入城市,加快我们国家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速度。但是,在现有的上述问题与危机没有解决之前,如果让更多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显然只会加剧那些问题与危机。这是由于我们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上述矛盾乃至危机,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规模已严重超过了城市系统吸收外来人口的能力。而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际部门,总是希望让更多的农民进城,把他们变为城市居民,以为这样就可以解决“三农”问题,使农民富裕起来。毫无疑义,最终结果必定事与愿违,进城的农村人口并不能脱贫致富,只能是由农村中的穷人变为城市中“贫民窟”里的新穷人。因此,如果掉以轻心,忽视我们国家的城市的问题与危机,听任其恶化下去,那么,积累难返,城市的问题很可能将比“三农”问题更难解决。具体来说,如果有一天发展到城市里人满为患,资源短缺;或者乡下没人种地,而要求城里人下乡,或者重返农村的话,很可能是“请神容易送神难”,非常困难了。所以说,现在盲目且匆忙地取消农业户口的做法值得商榷。

三、无助于“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实行“同城待遇”

目前,在城市及乡镇工厂从业的农民工不仅工资低,而且劳保福利很差。有关资料显示:2006年,农民工的养老、失业救济、医疗、工伤以及女职工生育保险的参保率分别只有33.7%、10.3%、21.6%、31.8%和5.6%。至于农民工的企业医疗保险、职工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参保率则更低,分别只有2.9%、3.1%和5.6%,而其他农业人口的社会保险、文化教育方面的权益平等问题,主要取决于下面两个条件:一是经济发展水平,所在地区的财政状况。例如,浙江、广东虽然没有实行取消农业户口的户口的政策,但是,杭州、深圳在医疗保险、退休养老等福利政策上,农民工等外来人员与有当地户籍的居民却已实现“同城待遇”,或者基本上权益平等。而河北、四川等地虽然取消了农业户口,但是,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劳保福利上却未能实行“同城待遇”。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浙江、广东经济发达,杭州、深圳的财政状况良好,有能力负担其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工等外来人员的巨额劳保福利;而河北、四川等省市区虽然宣布取消农业户口,但由于经济落后,财政困难,因而没有财力让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社保福利方面实行“同城待遇”。二是入户、落户制度。要使进城从业的农民工与本地居民在社会保险上享受同等待遇,让他们在所在城市入户落户后,是最有效和最可靠的措施。据《辽沈晚报》2007年4月26日报道,辽宁有关部门宣布,将实行这种新的落户政策:“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外来人员,可以在常驻地落户。在辽宁城镇从业的农民工及其他外来人员,根据这项新的落户政策,在从业城市落户就将同当地居民一样享受各种社保待遇。但是,外来人员的落户政策还要考虑城市的接纳能力。如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要适当提高外来人员落户的条件,以便控制人口的过度增加。这些分析表明,取消农业人口,对于农民工在社保方面同城市居民实行“同城待遇”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

在此还要进一步之处,取消农业户口不仅无助于在城市从业的农民工实行“同城待遇”,而且还会将会对他们实行“同城待遇”产生不良影响,有害于他们享受城市居民的劳保福利。这是由于取消农业户,务必使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从而使城市不堪巨额劳保费用的重负,结果迫使它们推迟实行,甚至停止实行“同城待遇”的政策;并且还会推迟实行,或者停止实行外来人员入户的政策。这方面已有先例。例如:河南郑州曾经实行较宽松的农业人口进城落户的新政策,但由于城市人口因此而急剧增长,致使上学、看病和交通等方面出现问题,因此在2005年又不得不停止实行这项新的户口政策,重新关上城门。

四、取消农业户口势必引起新的“土地改革”

我们国家实行户口与非农业户口,即城乡户口并存这种二元人口管理制度,是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村土地改革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时的土改政策规定,只有农民、农业户口者才有资格参与分配土地和山林。由于农业户口者拥有土地、山林和水面等基本生产资料,因此,他们靠耕田种地,从事农业生产为生;而城镇户口者,也就是所谓居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国家供应粮油等基本的生活资料,并由劳动部门安排工作。不言而喻,这种二元人口管理体制把农民、农业户口者严格地限制在农业、农村,剥夺了他们到城镇从业与居住的权力,致使城乡居民由于身份不同而权益不平等。这无疑是不合理的。因此,在改革开放后,新的政策允许农民、农业户口者进入城镇各种非农行业从业,并且允许有条件的农业户口者可以在城镇购房租屋,长期居住。当然,这方面还要继续进行改革,例如可以实行新的落户政策。但是,目前还不能取消农业户口。这是因为土地改革时期的政策规定:只有拥有农业户口者才有权力参与所在地区的土地及山林的分配。在农业合作化之后,农业户口者又成为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者。而在改革开放、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国家有关的政策又明文规定:土地承包制将长期不变。总之,我国土地制度变革的历史表明:广大农民正是凭借农业户口这种身份而获得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及其使用权和收益权的。而城市户口者却没有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及其收益权。也正是由于农业户口者拥有土地所有权及其收益权,因此,在近些年城镇化及工业化的“圈地”热潮中,虽然使不少农业户口者廉价出让了土地,没有获得作为土地所有者应有的收益,但是,也有一部分农业户口者由于拥有土地所有权及其收益权,从而获得了巨额并且持久的收益及其权力。这是指一些农业户口者只支付数量很少的费用便在其承包的土地上建设住宅,也包括建造用以出租,或者主要用于出租的商品房,亦或建造自己办企业的厂房和店面;还有一些行政村与村民小组用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用地企業的利润分配。而在中央近年颁布新的政策,要求严格按照土地市场的规则租赁农民的土地之后,农业户口者更是可以凭借所拥有的土地所有权与收益权分享到一笔可观的土地转让费。例如,正是由于农业户口者拥有土地所有权,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深圳城郊农村就出现了不少靠出让土地暴富起来的农民,为此,一些已经把户口迁到城市,即农转非的市民又想恢复农业户口,把户口重新落到农村去。与此同时,杭州郊区农村也出现一大批靠建造商品房、出租房和厂房而暴富起来的农民。更有甚者,由于浙江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发达,加之人多地少,因此不仅大中城市郊区农村的土地价格昂贵,而且一般县城郊区和中心集镇低端的地价也比较高昂,因此,土地已成为浙江成千上万农业户口者重要的经济来源。这样一来,在2006年,仅台州市就有500多名大学毕业生申请回原籍落户当农民。总之,在中国这个人多地少,加之工业化、城市化正在迅速发展的国家,土地原籍成为农业户口者重要的生活收入的资源。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不难理解,取消农业户口,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就有必要进行新的“土地改革”,建立与城乡统一户口制度要求相适应的新的土地制度,即象城市的土地所有制一样,农村的土地也要实行国家所有制。否则,在土地所有权与收益权关系上,我们国家的城市居民与农村地区居民就不平等。城市居民对于所在社区、街道的土地,包括祖传的宅基地都没有所有权和收益权,而城郊和郊县农村的农民却在取消农业户口后仍然是所在村民小组的土地和山林及水面的集体所有者,由此具有分享土地、山林及水面各种收益的权力。目前这种土地制度,显然不合乎城乡统一户口登记制度的要求。所以说,如果取消农业户口,就有必要把农业户口者的土地收归国有,以此实现城乡全体居民在土地所有权及其收益权上的平等。但是,在目前的条件下进行新的“土地改革”,实行农村土地国有化不利于农业生产的稳定与发展。同时,这与农业土地承包制长期不变的政策相冲突。因此,为了维护农村土地的所有制和承包制的稳定,现在还不宜取消农业户口。当然,在保留农业户口的前提下,还要积极探索和进行户籍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革。具体来说,在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可以进行入户登记制度改革。这包括全面推行暂住证、居住证制度。改变以出生地登记户口的惯例,实行出生地与长驻地相结合的入户登记制度。(丁大卫,2007)例如,可以规定:外来人员在驻地居住三年以上者,就可以在当地入户,把暂住证改为居住证。

总之,无论是从解决“新三农”问题、“三城”问题的需要,还是为了稳定现行土地制度和使用制度及其政策这个角度来看,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还不宜取消农业户口。因为农业户口是由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条件决定的,是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户口制度。当然,在若干年以后,由于出现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条件,从而在那时取消农业户口不会再给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时,可以考虑取消农业户口,以实现公民身份平等。这样做才合乎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的要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原则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賀雪峰.新乡土中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李军.中国城市:反贫困论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韩俊,崔传义,赵阳.巴西城市化过程中贫民窟问题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发展观察,2005,(6).

[4]何传启.忧患中国[J].瞭望,2004,(39).

[5]张东伟.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J].中国农村经济,2006,(7).

[6]陈可文,陈湘舸.城市化不是工业化的唯一道路[J].新华文摘,1983,(3).

[7]陈湘舸,吴太贵.“新三农”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研究信息,2006,(7).

[8]陈湘舸,吴太贵.“三城”问题:继“三农”问题之后的新问题[J].求索,2006,(6).

责任编辑:王骏

作者:禹新荣 陈湘舸

商业保险与三农问题论文 篇3:

热点 重点 冷点 冰点

通过研究教材、考纲及近几年全国卷和地方卷高考试题的考点分布,会发现有些知识几乎年年考,有些知识隔几年才会考一下,有些知识自实行文综考试以来还没有考过。可见高考文综命题并不追求知识的覆盖面,具有明显的选择性。高三复习时间紧、知识点多、任务重,要在有限时间穷尽考纲所有考点,即便可行,效率未必高。因此,高三复习时应对《考试大纲》列出的考点作出大胆的选择和取舍,分出热点、重点、冷点和冰点,采取不同的复习策略,以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复习效率。

一、热点

热点指与现实的热点问题有紧密联系,能用来指导、分析和解决现实热点问题,容易与历史、地理学科组成跨学科综合题的考点。

从近几年高考命题看,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都高度关注了以下一些热点问题:三农问题;反腐败问题;结构调整问题;对外开放问题;质量、品种和效益问题;食品和药品安全问题;国家主权问题;世界和平问题;社会和谐问题;社保问题;民生问题;宏观调控问题;环境能源问题;文化思想发展问题;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与这些热点现实问题有紧密联系的考点包括:农业的地位、经营体制、入世挑战、粮食问题、发展途径、比较优势、结构调整、农业政策以及城市化进程、农民增收;我国分配制度的必然性,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市场交易原则;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经济效益;新型工业化;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的宏观调控;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经济全球化;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相结合;因果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我国政府的职能;国家机构组织活动原则;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党的领导方式和党的建设;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

复习策略:理论知识只有联系现实的热点问题,才能深化理解和认识;考试和解题能力也只有在应用于解决现实热点的问题过程中才能提高。因此,我们要依据本年度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确定考点中的热点,对未考热点要高度重视。对已考热点仍要重点复习,但要改变思路,更换考点、角度和题型。

二、重点

三类知识应理解为重点:一是在政治学科中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可再生的知识,即必考考点;二是易于学科内综合的知识;三是与热点问题有紧密联系的考点,既是前面所叙的热点,当然也是重点。结合近几年高考命题分析,以下考点在高考命题中所占比重较大,应重点复习。

经济常识:重点复习与市场经济相关联的核心考点,包括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及其相互关系;商品价值量及其决定因素;货币流通规律及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的原因、目标与手段;企业及其作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国民收入的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巨大作用;我国税收的作用;公民依法纳税的必要性;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利率的调整;债券和商业保险;市场交易原则中的公平和诚实信用;消费的分类、结构、水平、制约因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外汇、汇率和外汇储备、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作用和基本原则,等等。

哲学常识:重点复习哲学原理和方法论。其中,唯物论研究世界的本原问题,强调世界的客观性,内容包括物质的决定作用;意识的含义及能动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等。辩证法研究世界的状态,强调世界存在的状态及发展规律,内容包括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整体和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矛盾的统一性;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趋势等。认识论研究怎样认识世界,强调认识世界的方法以及认识的发展过程,内容包括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现象和本质;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等。人生观、价值观研究各种关系,强调在正确观念的指导下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内容包括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的辩证关系;人生价值的两方面以及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等等。

政治常识:重点复习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所涉及的考点,内容包括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的国家职能;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国两制;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依法治国;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作用、领导方式和党的建设;人民政协的性质;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当今时代的主题;国际竞争的实质;我国的对外政策,等等。

复习策略:一是立足学科内容,夯实基础知识,强化学科内综合;二是建构整合学科知识体系,力求点透(对每个重点考点的相关要素作透彻的分析、理解)、线通(对重点考点的线索全面准确把握,要求脉络清晰)、面全(对重点考点所涉及的多方面内容及内在联系要全面把握,防止遗漏)。

三、冷点

冷点是指那些相对简单,可命题的角度少,或随时代发展,对现实的指导价值不大的知识,为选考考点。从近几年高考试题分析,以下考点在命题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可归为“冷点”。

经济常识:货币的职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企业的兼并与破产;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合同制度;税收及其基本特征;银行的业务和作用;存款储蓄及其作用;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世界性贸易和金融组织。

哲学常识: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实践的基本特征;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政治常识:国家的性质和职能;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我国国家机构的设置;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当代政党制度的类型和作用;民族的基本特征;宗教的本质和作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主权国家及其权利;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国际新秩序。

复习策略:这类考点每年出题的可能性有,但不大,一般隔几年考一次,且往往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一般不会出大题。因此,按考纲要求掌握基本知识点,不必过多花时间分析。

四、冰点

即近几年高考从未考到的考点,这些考点一般在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中不重要、零散或者现实指导意义不大。如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货币的产生和本质;纸币的产生和发展;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我国税收的性质;银行的产生;银行的分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物质;了解国情,立足国情;真理;认识的根本任务;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树立崇高理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政党的特征;政党和国家政权的关系;国际法的概念和作用;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等等。

复习策略:复习时可按考纲要求,略作认识和了解,不强求记忆。总的来说,我们要把有限的复习时间花在对热点、重点考点的掌握上,不必纠缠于“冰点”。

上述分级不是绝对的,应依据当年度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焦点而定。此外,根据近几年高考命题,下列三方面的知识也应重点复习:一是与上年相比,《考试大纲》中所新调整、修改、增加的内容;二是新旧教材相比新增加的内容,这部分知识虽不多,但也是命题的兴奋点;三是自主命题的地区,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关联度很高的一些考点。

作者:袁安华

上一篇:广告设计中视觉传达论文下一篇:基础英语之英语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