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论文

2022-04-30

摘要:《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与灵魂,在GIS类相关专业的本科教学工作中该门课程十分重要。本文对《空间分析》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其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论文 篇1:

现代信息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现今信息技术优化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风景园林的规划与管理也需要信息技术的应用。文章从设计、规划、建设以及管理等环节一一阐述了信息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作用,并且列举了信息技术产品对于风景园林的应用,进而说明了风景园林规划和管理的发展方向以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为突破口,最后强调当下风景园林面临的环境挑战。

关键词:信息技术;风景园林;卫星定位系统;VR系统

[項目基金:2016年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关中明清建筑砖雕艺术资源数据库研究”,项目编号:16JK1308]

时下,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延伸到各行各业,利用其丰富的功能为各个领域提供支持。为紧跟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也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工具,而园林规划也不例外地成为了收益行业之一。本文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在风景园林规划中作用的介绍,进而延伸发掘风景园林的发展方向。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分析

随着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发展,信息技术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提高。并且能快速有效地应用于所涉及行业。通过吸收针对性的数据,完善整合并加以利用,为行业提供高效性和准确性信息。下面便阐述现代信息技术辅助队与风景园林规划发展的作用。

(一)为风景园林规划提供丰富的参考信息

风景园林的规划初期阶段便是数据参考,特别是针对地理位置、周边环境、现有案例以及材料数据的分析都尤为重要,此时信息技术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利用导航原件明确范围的设定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中GPS或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均可有效精准地划定风景园林的范围并且提供环境数据参考,便于规划前期对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建设风景园林的优劣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出预判。通过卫星定位系统和遥感技术搜集质量,再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可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理性、直观地分析。由此可以为信息资料的查询和提取提供便利,并且能将反映基地的各种景观要素、实物要素提取整合,然后建立空间数据库以达到方便快捷、及时有效的目的。

2.提高风景园林规划的高效性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设施的容积率分析、间距判断以及成本核算等,都需要细致精确的数据支持,利用信息技术中FOXTABLE、SPSS等数据分析软件就可以顺利完成以上工作,同时信息技术还可以就其广泛性从而达成信息共享。相关人员可以利用此特性对风景园林规划的设计方案进行比对判断,减小预算上的误差对风景园林建造带来的不利影响。目前很多发达国家地方政府利用GIS和CAD来完善场景模拟,可大部分成果都用于考古、地理研究等科研项目。现如今阿里巴巴公司正开发VR及AR的模拟购物体验,但是能够支撑这种体验真实性的就是精准的信息收集和整合,否则该模拟的误差幅度不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反而会适得其反。

(二)促进风景园林规划结构更加多样

风景园林的规划也存在着服务自动和半自动化的要素,其中也需要多媒体以及信息技术的结合组成。完善风景园林的多元化、便利化及丰富风景园林的内涵等都需要多媒体设施以及信息技术产物的融合。比如自助便利店、LED屏幕、休息区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达到自助目的,从而更好地为游客提供服务。那么达到这样的目的不但需要多元化的组件,还需要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创新。

(三)实现风景园林规划的模拟

根据实地图片,结合规划的内容,通过数据整合完成预想的模拟是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下的新领域。通过VR设计制作成的3D效果来提前展示风景园林的规划成果,利用CAD、GIS等多种技术将规划的山、水、树林、建筑等放置于园林范围内,通过光线变换、季节交替、植被生长周期模拟使其变的真实,规划人员也可通过模拟体验进行查漏补缺,进而完善规划方案。

(四)实现风景园林远程监控及管理

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各国对建设用地、城市绿化和自然区保护都有明确的态度。园林规划是否有效地提升了区域的绿化效果,是否产生变相污染,废弃地使用、大面积空地的使用都为园林规划设置的红线,也给园林的监管造成了极大的挑战。那么如何有效深入地完成对园林的监管呢?众所周知自动和半自动管理已经成为管理领域的主流,不仅大大减少了人力,也提升了管理的高效性和渗透性。技术人员可以通过GPS或者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对园林所在区域进行鸟瞰图分析和监管,也可通过半自动无人机的航拍图片进行现场检测。日常的经营管理可以利用电子监控和人员管护并举的方式对风景园林绿地和道路绿化进行实时监管。

二、现代信息技术下如何实现风景园林更好地发展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效性、便利性、服务性、科学性成为了生产建设的主基调。同时伴随着社会需求的增长,各行业具有针对性的创新型产品和创新理念应运而生、层出不穷。此外,风景园林的规划也会在改革的大潮中摸索出自己的创新之路。如此一来,信息技术的运用就成了改革道路上最有利的“交通工具”。那么结合信息技术的性能,风景园林规划的发展存在以下几个需要改进的问题。

(一)结合信息技术完善风景园林规划数据

数据是过往的总结和现有的集合,但也有局限性,数据自身所谓的全面也是相对而言。例如:不同植物的形态特征,环境对其本身的影响,光线强弱的变换时间,甚至于建筑材料的色彩蜕变都是影响园林规划的因素,都是可以无限研究的领域,所以数据的收集和细致是一个无休止的工作,但风景园林规划的发展和它息息相关。那么风景园林规划的发展要不断地开拓信息渠道,更多地搜集并整合共享的信息资源从而达到技艺求精的目的。当然也需要每位风景园林规划工作者不断地积累独有信息并进行资源共享,才能加快发展的脚步。

(二)培养风景园林规划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目前科技已经取代了大批生产力,社会中大部分的生产集体也都随着科技的发展浓缩为了生产团队。可就针对现今信息社会而言,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仍然略显匮乏,并且隔行如隔山,想让信息技术专员真正地融入风景园林规划工作中还需要一个接口,也就是协同工作效果的提高,这就要从园林规划相关人员入手了。首先要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进而了解如何将信息技术与风景园林规划工作相结合,才能事半功倍。单单如此还不够,还要大力培养团队内部的信息技术专员,充分掌握数据管理和各类有针对性软件的应用。越是复合型人才越能在工作中激发出创新精神,这也是园林设计规划行业发展的催化剂。其次要建立信息技术人才培训基地,为目标人才提供信息技术和风景园林规划相关技术的培训,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后勤保障。最后足够的资金投入也很关键,需要完善的设备和相应的软件,使其能充分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风景园林规划中。

(三)突出展示模拟体验效果

每一份设计都是由预想加以构建而成的,那么直观的感受要比想象来得更真实,判断也更准确,利用信息技术就能完成这项任务。技术人员可以利用AutoCAD软件包中嵌入的LISP语言根据设计人员修改后的意图,针对其进行科学计算、数据分析、图形处理。利用3DS或3DSMAX软件的二维造型2Dhaper、三维造型的3Dlofer的功能,进行色彩搭配。结合材质的特性和风景园林空间应用,突出艺术感染力,使虚拟的构想尽可能地趋近于现实体验,使规划人员能够查找不足,尽快完成规划方案的完善工作。模拟效果也可以做为园林规划内的组成部分,细致具体说明并展示园林的完整形态和艺术特质,还能作为设施体现风景园林的现代化和多媒体化。

(四)进行信息技术与其他技术相融合

作为风景园林规划人员,除了了解设计作图意外还要考虑到植物的种植。合理选择何种植物,种植于何地,生命的周期,不同季节给风景园林带来的不同效果如何。此类信息结合模拟软件来创建不同季节园林的不同效果,从中选取最可取方案用以实施。这就需要数据容纳植物、土质、季节变换色彩、形状等信息,将这些信息输入CAD系统中,利用运行的CAD系统完成植被信息的提取和监测。结合二维三维成像,为制作者提供生动形象的园林模型。武汉市数字园林信息系统结合了CIS、MIS、OA技术的特点通过分布式网络技术与组件技术,将图形数据、业务信息以及通信与写作平台技术有机结合,使其具有很强的柔韧性和整合性,是一个集合先进的数据库管理和数据分析软件以及图像、图形、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效智能软件,能全面满足风景园林规划和管理以及绿化的多方面需求。

三、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及论述可以看出,现今信息技术设计领域的开拓延伸到了风景园林规划领域,并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规划、建造还是日常管理,每个环节都有信息技术的参与。本文简述了信息技术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环节和对园林规划发展的方向。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更多的信息产品和软件都能广泛应用于园林规划以及管理中,并有效促进我国风景园林规划的发展,也为实现绿色中国提供科技支持。

参考文献:

[1]芦建国,苏同向.虚拟现实技术与风景园林设计[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6):139-141.

[2]刘小钊.现代信息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J].2000(s1):4-10.

[3]托琳.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下的風景园林规划策略探索[J].2016(21):54-55.

作者简介:

李轲,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艺术系讲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学在读博士。

作者:李轲

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论文 篇2:

《空间分析》课程改革探讨

摘要:《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与灵魂,在GIS类相关专业的本科教学工作中该门课程十分重要。本文对《空间分析》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其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教学改革

一、引言

《空间分析》是地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核心与灵魂,是基于地理对象的位置和形态特征的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其目的在于提取和传输空间信息,空间分析的根本目标是建立有效的空间数据模型来表达地理实体的时空特性,发展面向应用的时空分析模拟方法,以数字方式动态地、全局地描述地理实体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关系,从而反映地理实体的内在规律和变化趋势,GIS空间分析是对GIS空间数据的一种增值操作。随着3S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跨越式发展,空间分析理论研究及应用研究的重要作用愈发凸显,在地理信息科学、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土地资源管理等多个本科专业的教学工作中,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数据分析处理能力。河南工业大学是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粮食局共建,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1计划。河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本科专业自2012年开始招生,专业综合利用地理空间信息、人工智能、计算机等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培养具有扎实数字行业/区域/城市、空间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掌握空间信息获取、数字表达和应用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研究方法,能从事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信息服务和管理等工作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本文基于本校2016届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数据,结合本专业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对《空间分析》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分析,提出若干教学改革建议,以期探索适合本专业实际情况的教学改革道路。

二、《空间分析》课程教学目的与基本内容

2016年本校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共毕业本科学生58人,其中应届成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有8人,40人办理报到手续,所签公司包括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华测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郑州市联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与本专业相关的国内知名公司,剩余部分学生复习考研。学生工作单位和深造院校均对本届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做出了较高的评价。《空间分析》是本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共36课时,采取闭卷考试方法进行期末考核,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从空间分析的理论、方法和应用三个方面分别介绍了空间分析的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对GIS本质的了解,并使学生深入理解GIS与相关学科、相关技术的内在关系,开拓学生的视野,逐步培养学生向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探索、研究的能力。参考武汉大学、郑州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本科教学培养方案,课程选用武汉大学秦昆教授主编的《GIS空间分析理论与方法(第二版)》作为核心教材,该教材从空间分析的理论、方法和应用三个方面分别介绍了空间分析的相关内容,主要包括GIS空间分析的基本理论及数据模型,栅格数据、矢量数据和三维数据的空间分析方法,空间分析统计方法及应用,等等。

三、《空间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基于《GIS空间分析理论与方法(第二版)》教材框架,结合自身十余年的学习与科研工作的实践基础,笔者在3年多的教学实践工作中产生了若干针对《空间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1.优化教学内容。以教材内容为核心基础,将第4章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方法、第5章矢量数据的空间分析方法、第6章三维数据的空间分析方法、第7章空间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作为本课程的核心讲授内容。由于在本专业的其他课程教学中(例如《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导论》、《GIS原理与技术》等)也有涉及上述章节内容的讲授安排,因此在本课程教学实践中,需要对这些章节的核心内容及各个章节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与描述。

2.改革教学方法。《空间分析》课程内容本身具有突出的理论性及抽象性,如果单纯基于教材进行课程知识讲授,将会凸显此类理论性课程的枯燥性,不利于学生对课程中的各类知识进行综合性吸收与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将教材各章节中的核心知识点与社会热点问题、实践应用范例及个人科研研究工作经历等内容相结合,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将各知识点在实践应用中的体现方式进行深入剖析,在教学工作中增加了大量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教学内容,同时,案例教学方法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便于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良好互动。例如,在矢量数据空间分析中,以常用的路径分析为例,通过手机导航软件的使用,使学生明白最短路径的基本概念;在三维数据空间分析中,通过图片及虚拟城市动画片段的播放使学生深入了解三维地形模型、三维可视化等内容,并以期增加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兴趣;在空间数据统计分析及空间决策支持讲授环节,以个人科研历史工作为例,基于图片、表格等数据支持,将郑州市过去若干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明确本课程若干核心知识点的实践意义。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涉及遥感、测量等多个学科知识的学习,在该专业实践工作中,经常涉及数据分析、专题图制作、三维建模等研究内容,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转换传统的教学方式。

3.实验教学辅助。以笔者所在学校专业课程设置为例,目前《空间分析》课程设置为36课时。除教材核心内容教授外,《空间分析》课程内容中凸显的理论性及抽象性特点必须增加大量的工程实践内容进行辅助补充,以期大幅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上述工程实践内容除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呈现外,更需学生亲自进行相关内容的专题实验。在课程设置中,本专业教研室经过慎重考虑,将《空间分析》课程设置为较短的36课时,同时将其定位为纯理论课,无实验教学环节,在学期末增加《空间信息应用实践》纯实验课程,54课时,使用教材为南京师范大学汤国安教授等编著的《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第二版)》。以上课程设置方式主要基于以下考虑:《空间分析》课程内容理论性及抽象性较强且至少需要36课时才能基本完成教材核心内容的讲授,如将其设置为54课时的纯理论课,长时间枯燥的理论学习会大幅降低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如将其设置为36课时理论课+18课时实验课,需要将实验课分散入每周的理论教学内容后,实验内容虽能对该周的纯理论教学内容进行及时补充,但实验课程过于分散,单个实验的深度及广度均有所欠缺;《空间分析》课程的专业难度较大,宜设置在大三的第一学期,大三时期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较多,不宜设置超过54课时的课程;《空间信息应用实践》所用教材内容基于本专业核心专业软件之一——ArcGIS,该教材实验内容与《空间分析》各章节内容均能找到对应关系,连续两周的纯实验课程利于教师进行综合性实验及课程设计工作安排,课程实验中穿插了对矢量、栅格、三维等多类数据的综合处理、分析与应用,实验设置紧贴工程实际,专业性及趣味性极强。在已完成的3年《空間分析》课程教学工作中,该“1+1”课程教学方式(36课时理论课+54课时实验课)取得了3届学生的一致认可,《空间信息应用实践》课程对《空间分析》课程进行了良好的补充,两门课程的交叉学习使学生对“空间分析”这一地学领域的重要内容有了完整和深入的了解,教学与实验内容大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对学生的本科毕业设计环节和后续就业环节起到了积极作用。

《空间分析》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等GIS相关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及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针对该门课程的特点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改进和优化,寻找出一条适宜本专业学生学习发展的理想教学方式,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为相关课程的教学与改革提供了良好建议。

参考文献:

[1]秦昆.GIS空间分析理论与方法[M].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2]刘湘南,黄方,王平.GIS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许浩.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4):213-215.

作者:段金龙 周颜 李卫东 张学海

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论文 篇3:

风景园林施工的质量控制和技术优化

摘要:在我国当前的绿化行业建设中,风景园林工程是其中重要的项目,在美化环境的同时还能为城市居民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但是在风景园林施工中出现较多问题,影响风景园林施工质量。因此,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对风景园林施工的质量控制和技术优化进行持续研究,提升风景园林工程的施工水平。本文分析风景园林施工的质量控制及技术优化存在的问题,并对优化风景园林质量控制与施工技术的有效措施进行探究。

关键词:风景园林;施工;质量控制;技术优化

通过加强风景园林施工质量控制与技术优化,可以整体提升园林工程质量与园林景观的呈现效果。基于此,在园林工程施工单位施工过程中,就很有必要加强风景园林施工的质量控制和技术优化。

一、风景园林施工的质量控制及技术优化存在的问题

(一)风景园林施工材料不达标

要想保证风景园林施工质量,就必须要在园林施工作业过程中运用性价比高质量优良的原材料。但是根据当前风景园林施工现状来看,有一部分风景园林工程,质量尚未达到检验标准,这往往是由于施工中所采用的原材料技术不达标,有部分风景园林施工,企业为控制与缩减成本通常会使用质量水平相对较低的原材料,这往往会导致较为严重的施工问题,在施工。结束后很难进行弥补。要想使风景园林工程项目达标还必须经过多次返工建设。

(二)施工方案设计不合理

在风景园林项目工程施工中,如果施工设计方案不合理则会对整个工程产生严重影响。假设风景园林施工设计方案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则会由于设计方案与实际偏差较大,导致施工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对施工方案进行多次修改与调整,不仅延误施工工期影响施工进度,还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可以说风景园林施工方案是否合理,对整个风景园林工程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风景园林项目工程施工中,由于设计方案不合理导致工程项目多次返工。一方面会对整个风景园林项目,工程施工企业资金链供应产生消极影响,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1]。

(三)资源分配不合理

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来看,在风景园林工程质量控制与技术优化实践过程中,往往由于空间资源分配不合理,导致后续施工存在较多问题。如果风景园林施工单位在施工前设计合理的空间分配方案,则可以为后续施工减轻负担,并有效提升整个风景园林工程项目施工效率。但是根据实践经验来看,在风景园林实际施工中,部分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无法全面关照风景园林区域内绿化植物生长状态、分布情况以及风景园林的整体性、美观性等多方面的要素,从而对园林工程的呈现效果产生消极影响。

二、优化风景园林质量控制与施工技术的有效措施

(一)做好施工前期準备与绿化植物选择工作

为了有效提升风景园林工程的整体性与美观性。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不断完善风景园林项目工程施工技术体系,做好绿化植物的选择与前期准备。首先,必须要选择合理的绿化植物。在前期准备阶段,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当地的整体生态环境以及本次风景园林工程项目主题进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选择绿化植物。在选择绿化植物过程中,要对该植物的生长习性等进行调查,只有确保绿化植物与当地生长环境适应,才能保证整个风景园林工程建设施工后的整体性与美观性。如果所选择的绿化植物与当地环境无法适应,则会造成大面积绿化植物死亡,不仅影响园林景观美观性,还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2]。其次,确定风景园林工程绿化植物选择后为确保绿化植物种植后成活率,相关工作人员还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该绿化植物生长过程进行模拟。最后,在绿化植物种植后还要对其进行合理的植物养护工作。在绿化植物移植过程中,不仅要做好根部保护工作,还要保证绿化植物根部氧气充足,减少因为一直不当导致的绿化植物死亡。

(二)强化风景园林施工管理

在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后,相关管理人员在风景园林工程项目施工中还必须要加强其管理工作。要求整个风景园林,项目工程施工必须严格按照施工图纸作业。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工作人员要充分发挥其沟通、协调的桥梁作用,使各个施工部门、施工环节实现有效沟通,保证施工顺利开展,减少施工技术问题。与此同时,还需要施工管理人员对施工材料进入现场的顺序、施工顺序等进行合理安排,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有效管理。

(三)提高园林施工技术水平

要想确保风景园林工程施工顺利开展,就必须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提升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水平[3]。首先,要求施工人员在正式进行风景园林工程施工前研究施工图纸,明确本次工程具体施工意图与施工效果。只有施工人员在对施工设计图纸的设计意图、设计效果等有全面了解,在具体施工中才能够合理应用施工技术,将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呈现出来。其次,在园林施工的过程中,还必须要确定正确的施工方向。在正式种植绿色植物之前,要明确绿化植物的种植区域、种植密度等然后栽植。在栽植结束后为避免混乱,减少后期管理问题,还需要及时标记,避免种植措施。

(四)提升工作人员的整体工作水平

要想提升风景园林施工质量控制与技术优化,对风景园林工程相关工作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方面,要求风景园林施工人员自发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另一方面,风景园林工程施工单位也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使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水平得到提升。首先,要求施工人员责任意识不断提升,施工人员通过强烈的职业道德意识约束各项施工作业行为,并严格遵守各项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施工流程,使风景园林工程的施工质量与施工效率有效提升。其次,必须要选拔或指派综合素养较高的工作人员来进行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让整个风景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监督管理工作氛围,以更加专业严谨的态度处理各项风景园林工程施工项目内容,尽可能提升风景园林工程施工质量与施工水平。

(五)做好施工后期养护工作

在风景园林施工作业完成后,要想提升风景园林工程的整体性美观性,还必须要做好后期维护工作,这是风景园林管理中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在风景园林项目工程建设施工完成之后,要求专业维护管理人员制定详细的后期维护工作,定期开展绿化植物生长状态检查,绿化植物修剪以及病虫害防治工作。维护管理人员在后期维护中一旦发现绿化植物存在病虫害、枯萎、坏死等多种问题,就必须要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根据绿化植物的生长特性,及时组织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针对突发性的绿化植物枯死或者病虫害问题,要对导致该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与探究,并采取有效解决措施,使整个风景园林处于良好健康的生长状态。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城市化进程推进过程中,园林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技术优化,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对园林景观工程施工技术、施工工艺等进行严格把控,选择合理的绿化植物,加强施工管理,通过多种途径来提升施工人员的综合素养,从而实现风景园林施工质量全面提升,并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优化技术,呈现出更好的风景园林景观效果。

参考文献

[1]孙美芳,颜兵文,喻燕.督导制下PDCA循环的园林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J].绿色科技,2016(21):1-3.

[2]黄忠民.风景园林施工的质量控制及技术优化浅析[J].市场周刊·理论版, 2018(46):68-68.

[3]盘柳芬.风景园林施工的质量控制及技术优化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2):2738.

作者:周伟

上一篇:远程教育网络技术平台建设论文下一篇:教师教育经费投入策略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