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学家研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经济类学术期刊只有建立高品质作者库,才能提高刊登论文的质量,从而使期刊整体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经济类学术期刊高品质作者可以分为知名经济学家、重点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和文章被引与转载率较高的作者。建立高品质作者库的路径有:通过重要的会议或论坛发现作者,通过重要的研究机构联系作者,通过重要的转载与收录机构搜寻作者。作者库建立后要及时进行更新、维护。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国经济学家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国经济学家研究论文 篇1:

乌鲁木齐市消费者信心指数建立的必要性分析

一、消费者信心指数建立的背景

消费者信心指数(Index of Consumer Confidence )又称为消费者情绪指数 (Index of Consumer Sentiment)。此概念和方法是由美国密歇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Survey Research Center)的George Katona在上世纪40年代后期提出的。

在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的基础上,许多经济学家研究分析消费者消费的诸多影响因素 ,而作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在计划消费时,不仅仅是根据当前的收入水平,而且还要依据其对未来可能收入的预期。诺贝尔奖获得者Lawrence Klein在谈到1946年美国经济预测出现的失误时认为,“显而易见,预测失误在于预测中没有考虑到消费者的预期……”并提出需要改进预测模型,减少外生变量,除了增加消费者的收入信息外,还需要有决定消费者的消费--储蓄决策变化的经济和心理因素的信息,以增强预测模型的动态解释能力。也就是从那个时候 ,密歇根大学开始了对消费者预期的研究,进而发展到现在。

二、消费者信心指数建立的现状

美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的调查开始后,世界各国也都按照类似做法开展信心指数的编制。至今,美国、欧洲各国、中国、日本、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都编制并发布了自己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还有一些地区性的组织在研究并发布地区范围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如欧盟组织编制的欧盟国家经济信心指数及万事达卡消费者信心指数( 由万事达卡国际组织发布)。万事达卡消费者信心指数主要发布亚太地区消费者信心指数。我国国家统计局也于1997年12月开始消费者信心指数的调查编制。此后,各个地方机构包括一些研究机构也开始陆续对消费者信心指数进行编制研究。北京于2002年率先开始此调查编制工作,另外有首都经贸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联手香港、澳门及台湾的大学定期发布两岸四地消费者信心指数,上海财经大学发布上海市消费者信心指数,西南财经大学发布成都市消费者信心指数,山东省,河南省等省级地区的统计机构也发布了消费者信心指数。

但是各个地区的消费者信心指数的编制方法却存在些许的不同。我国国家统计局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发布的消费者信心指数目前主要通过对全国20个主要城市进行随机抽样的调查问卷编制而成。调查问卷的问题主要涉及5个方面: 受访者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对家庭收入的看法、对目前购买商品时机的判断、对未来整体经济的判断以及对自身收入的评判。而首都经贸大学参与发布的两岸四地信心指数反映并量化了消费者对经济形势、就业状况、物价水平、生活状况、购房和投资6个方面的主观感受。西南财经大学的成都消费者信心指数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类似。上海财经大学推出上海市消费者信心指数主要目的是了解当前经济环境中消费者对形势、收入、就业、消费的判断和预期,分析了经济形势、收入、就业、耐用消费品购买意愿4项分指数。从以上论述可看出,我们国家的几种消费者信心指数的调查编制包含的内容还是有明显差异的。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及消费者习惯有关。至于新疆地区,也应该根据其实际情况制定其研究对象。

三、建立消费者信心指数的理论基础

(一) 消费理论中的心理预期理论

消费函数在凯恩斯宏观经济领域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他的有效需求理论中,试图从消费者心理因素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受到凯恩斯所处时代经济数据和数据分析技术缺乏的限制,凯恩斯消费函数的提出主要是基于经验观察和逻辑推理,所以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对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解释并不成功。后来的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存在问题,即“消费之谜”:家庭数据的短期序列研究与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相吻合,而对家庭数据的长期序列考察却否定了凯恩斯的观点。说明了经济学理论不仅需要研究消费者目前的消费行为,而且需要研究消费者在整个生命周期个阶段的消费行为和特点。

(二)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和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佛朗科·莫迪利安尼(F·Modigliani)和米尔顿·佛里德曼(M·Fridman)在他们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和永久收入消费理论中都强调了预期在消费者目前消费和储蓄决策时的作用,提出消费行为具有“向前预期”性。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霍尔(Hall)将理性预期引入生命周期和持久收入假说。随着大量的实证分析拒绝了消费总量等于人的一生的年金收入量的假设, 又有人提出了流动性约束、消费者的短视或拇指法则、收入的不固定等假设。基于这些实证分析和理论, 卡通纳补充提出, 耐用品支出是消费者预期改变的非常敏感的信号, 并且对经济景气循环影响很大。

四、乌鲁木齐消费者信心指数建立的必要性

1.在乌鲁木齐市首先建立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以外需为主转为以内需为主,而在内需中,投资比重过高,消费比重过低,投资与消费不平衡,扩大内需,必须提高消费,而提高消费就必须提高消费者信心水平。建立消费者信心指数,正是为了清楚的了解消费者的准确情况,为政策以及社会做出相对应的调整,从而更好的对宏观经济做出纠正,促进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很多宏观指标都与消费者信心指数有关,根据国内外研究报告可知,消费者信心的增长与宏观经济运动的态势十分一致,另外,消费者对于未来就业的主观预期也与实际的就业率相当吻合,消费者的预期也领先于消费者的实际失业率的变动。消费者的通胀预期与CPI也有着高度的相关性。由此可见,当大多数消费者心理预期构成对宏观经济影响时,公众的行为就已经改变其宏观经济朝着那个方向发展,如果不及时的应对,就会造成经济的不稳定,从而使消费者蒙受损失,使经济发展滞后。现如今各个省辖市都纷纷开展消费者信心指数的调查编制工作也正是说明其重要性与必要性。

就整个新疆地区来说,地域面积广阔,南疆,北疆经济发展极其的不平衡,少数民族的消费习惯,消费理念很是不一样,所以全疆做消费者信心指数的调查编制工作很困难。但是作为全新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乌鲁木齐市很有必要做这项工作。

(1)乌鲁木齐地属北疆 ,各个少数民族与汉族经过多年的同化,消费习惯以及消费理念都十分清楚,这样就更加有针对性的采取研究对象,也使得数据表达的更加有效果。

(2)乌鲁木齐多年的市场经济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经济更是突飞猛进,产业得到了升级,就业得到了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也越来越完善,居民的收入越来越高,消费的意愿当然也越来越强。此时更应该建立其消费者信心指数,使得政府,企业,个人根据此信息去做相应的调整,进而促进内需的提高,经济的发展。

(3)乌鲁木齐是全疆的中心,先完善建立起中心城市的消费者信心指数,试看其实际影响力与应用价值,进而作为全疆其他地区的参考标准,也是很有必要的。

(4)全国各个地区都陆续在建立其消费者信心指数,新疆作为西北地区最重要的省份,更有义务以及责任去完成这个工作,使得国家,政府,社会更加了解新疆,调整其政策目标,协同发展。而乌鲁木齐市更应该首先做这个工作。新疆力图要打造西北区域经济中心,而且随着中国与中亚诸国贸易及投资的广泛合作,要迈向国际化,这些统计工作更应该完成与完善。

总体来讲,应该充分借鉴国外国内的经验,可以政府机构与高校合作来建立乌鲁木齐消费者信心指数,充分发挥其各自优势,深化其合作成果。高校利用其科研能力,针对性的设计研究对象,问卷调查等前期工作,而统计机构利用其有的系统进行实地调查,之后由其共同研究其调查结果,提炼其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并且定期向公众公布其研究成果。

五、结论

消费者信心指数已经被各个国家地区列为其经济景气指标之一,此指标是其他宏观经济指标的领先指标,它不仅影响消费的行为,更是对于社会资金的流向和资金的配置也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新疆作为西北地区最重要的省份,应该建立其消费者信心指数,为宏观调控提高有用信息。而作为省会的乌鲁木齐市更应该建立其消费者信心指数,为全疆推广此指数的完善做示范性作用。此外,新疆高校与政府统计部门的合作,应该是迅速建立其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十分有效的途径。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使得建立起来的数据更加科学,更有实际价值。

参考文献:

[1]李雪梅.关于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的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8

[2]张红.提高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推动我国经济增长[J].商业文化,2012

[3]徐娟.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分析[J].中国市场,2011

[4]张道德,俞林.CPI、PMI与消费者信心指数(CCI)的关系研究及实证分析[J].

中国物价,2009

[5]陈雪娇.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趋势分析及预测—基于ARIMA模型[J].东方企业文化,2011

[6]郭洪伟.消费者信心指数的编制比较[J].中国统计,2010

[7]董春,任栋,邹红,谢邦昌.论成都市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建立[J].统计教育,2007

[8]伍再华,郭新华.关于消费者信心研究的评述[J].商业研究,2009

作者:赵方方 王馨露

我国经济学家研究论文 篇2:

经济类学术期刊建立高品质作者库的路径分析

[摘 要]经济类学术期刊只有建立高品质作者库,才能提高刊登论文的质量,从而使期刊整体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经济类学术期刊高品质作者可以分为知名经济学家、重点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和文章被引与转载率较高的作者。建立高品质作者库的路径有:通过重要的会议或论坛发现作者,通过重要的研究机构联系作者,通过重要的转载与收录机构搜寻作者。作者库建立后要及时进行更新、维护。

[关键词]经济类学术期刊编辑;经济类高品质作者库;智库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6.044

1 序 言

经济类学术期刊是指图书馆藏中归于F类的刊登学术论文的期刊。主要分为综合性经济科学类、经济学(除会计,企业经济)类、世界经济类、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类、会计类、农业经济类、工业经济(含企业经济)类、贸易经济类、财政类、货币/金融、银行/保险类等。 新时期提高经济类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与受关注度,与编辑的各项能力密切相关。经济类学术期刊只有建立高品质的作者群,才能提高刊登论文的质量,从而使期刊整体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因此,建立一个高品质作者资源数据信息库对于经济类学术期刊来说,至关重要。下文从高品质作者的分类及其建立路径方面展开具体分析。

2 经济类学术期刊高品质作者分类

经济类学术期刊的高品质作者一般有三种类型:知名经济学家、重点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和文章被引与转载率较高的作者。

知名经济学家是经济类学术期刊高品质作者首要组成部分。知名经济学家文章一般针对当前经济热点问题提出新观点、新思路、新方向;高屋建瓴地探索经济前沿理论,促进经济发展实践,能够推动经济学术研究,引领经济改革方向。经济类学术期刊登载知名经济学家的文章可以借助经济学家的知名度提高杂志的知名度、扩大阅读面,引起中央政府、各级地方政府及重要研究机构对杂志的重视。

寻找高品质作者也可以从作者的工作单位入手,重点研究机构一般承接国家省部级研究课题,研究人员不一定是知名经济学家,甚至有可能是非常年轻的学者,但其研究能力较强,所写文章节选自所承接的课题,针对当前实际发生的经济问题,研究该问题的现状,存在的解决难点,针对问题构建评估体系或者对新的领域进行已有研究的系统性综述,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路径。重要的基金课题在开题时,专家团队已对课题的架构、内容、研究方向已做了论证与评价,因此选择这些课题的承接人作为期刊作者库的成员,可以减少编辑在选题与编辑标题时的工作量。此类文章的刊登也可以提高杂志的关注度。因此,重点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也是经济类杂志高品质作者组成部分。

提高学术文章被引率与转载率是提高杂志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文摘》等对于期刊文章的全文转载或目录索引,对于提高杂志的关注度与社会认可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组织编选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经济类学术期刊所刊文章在中国知网的下载率与转载率是入选核心期刊要目的重依据。而入选“全文中文核心期刊”的学术期刊也受到大多数高校及研究机构的青睐。

3 建立高品质作者库的路径

建立高品质作者库的主要路径是:通过重要的会议或者论坛发现作者;通过重要的研究机构联系作者;通过重要的转载机构搜寻作者。

3.1 通过重要的会议或论坛发现作者

通过重要的会议或论坛方式发现或者认识作者,较为适用于建立经济学家或者知名经济学者的作者库。经济类学术期刊登载知名经济学家的文章如果单凭约作者写稿件这一种方式往往会遇到周期长、沟通难的问题。通过整理会议发言这种方式来形成本刊登载的学术论文,一方面可以快速捕捉当前的经济热点;另一方面经济学家的观点也更具有时效性,因为是会议发言,整体上会更通俗易懂,便于阅读;同时,会议发言的整理也为与会者形成了较为整齐的会议资料。在文后将发言者所写书籍与文章作为参考文献在杂志上刊登,起到了宣传作者观点与向读者推介作者研究成果的效果。这需要编辑事先盘点本年度的主要经济会议。年度重要经济会议可以通过“新浪财经频道——会议栏目”查找,一年12个月的重要经济会议名称、主办方、时间及地点均可查到。通过会议索引,既而可与主办方媒体联系人取得联系,现场参加会议,与参会的重要发言者交换名片,获得知名经济学家的邮箱及助手联系方式,会后在会议的媒体联系人处获得会议资料与发言速记实录,整理发言实录并进行精编辑加工,形成学术论文的形式并署上发言人的姓名作为论文的作者,列上与发言内容相关的发言人所写的书或者文章,以及发言中提到的观点所涉及的其他经济学家所写的书或者文章作为论文的参考文献,与发言人或其助手确认文章,与经济学家建立起编辑与作者的关系。除了新浪财经频道——会议栏目是搜索重要经济年度会议的引擎之外,重要研究机构的官方网站也是搜索重经济会议的途径。

3.2 通过重要的研究机构联系作者

研究经济问题的中国重要研究机构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家信息中心、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天则经济研究所、中国国际战略学会、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等。这些机构的举办方大多为中央政府机关或者是著名的高等院校,因此可称为我国经济问题研究的官方或半官方智库,而民办的智库可以查询为各大公司提供战略咨询服务公司。国内较为著名的机构有和君咨询、长城战略,也可以查询各个上市公司,尤其是各大银行及有跨国业务的公司均下设有研究部,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趋势、行业发展持续进行短、中、长期的分析与预测。通过这些机构的官网可以搜索到其月度会或季度会。如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经济每月谈”、中国经济50人论坛长年设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长安讲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中国经济观察”季度论坛等。

另外一个途径是通过对各个重要研究机构的官网,对其内设研究部门进行了解与研习,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网站上的每一个研究所均有其研究人员名单,有些重要的研究人员标明电话与邮箱联系方式,负责不同栏目的编辑可以根据自己栏目文章的需要与不同研究所的相关人员取得联系,获知其正在进行研究的课题,并从课题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文章,与作者建立起联系。具体承担课题的研究人员一般是年轻的博士或博士后,他们年富力强,是单位重点培养对象,且有发表研究成果的愿望与需求。在不断地发表研究成果的过程中,杂志与年轻的研究人员共同成长。

第三个途径是通过查找重要研究机构的内部刊物,与刊物负责人取得联系,获取刊物,选择文章,相应地就与文章的作者,即该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建立起联系,建立经济类学术期刊的作者库。上文所列的重要研究机构一般会有自己的内部交流刊物登载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关于国家经济发展与行业动态的数据新,信息量大,如果登载在公开发行的经济类学术期刊上,容易引起其他的同行业研究人员及高校研究人员的兴趣,受到他们的关注。

3.3 通过重要的转载与论文收录机构搜寻作者

下文就人民出版社的新华文摘杂志社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这两个目前国内影响力较大的、重要的转载机构来展开分析。《新华文摘》系人民出版社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性、资料性的文摘半月刊,栏目设置有政治、哲学、经济、历史、文学艺术、人物与回忆、文化、科技、读书与出版等,受到党政中高级干部领导;宣传、咨询机构国家公务员;大型国企、事业单位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科研单位、大学及其他教育部门的研究、教学、管理人员知名的专家学者、重要媒体的主要负责人的认可。期刊登载文章得到《新华文摘》的转载,对于编辑与作者而言都是一种荣誉与认可。有些单位还规定了相应的奖励制度。由于刊期相对少,还需涵盖各领域的重点文章,使得《新华文摘》对文章的转载要求质量非常高。从经济栏目来看,每期登载篇数不超过4篇,作者要求一线经济学家或者是重要研究机构高级研究人员,选题要求新颖,内容上解决问题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意义。对每期《新华文摘》杂志的研习可以发现高转载率作者,摸索到转载文章的选题规律。

编辑还可以通过订阅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经济、管理类“复印报刊资料”,通过对“复印报刊资料”的研习,找到在复印报刊资料中转载率较高的作者,并通过互联网查找其工作单位与联系方式,与作者取得联系,向其约稿。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是新中国最早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文献搜集、整理、编辑、集成、发布的信息资料提供机构,也是中国重要的智库之一。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文章数量多的杂志,受到重点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与各级政府机构的重视。一些单位设立了对转载文章作者的奖励制度,视同刊登于核心期刊。

通过中国知网按全文转载率情况排列,查找高被引率与下载率经济类文章及其作者。经过查找发现,中国知网文章被引率与下载率较高的作者不一定是知名度高的经济学家与职称高的教授或博导,中国知网被引率与下载率与文章的选题有关,与作者的身份关联度相对小。初级职称、中级职称、本科生、硕士研究生通过知网下载文章的需求量较大,他们通过知网将已发表的文章下载下来,主要参考文章的结构框架、文章对相关问题的论述角度与观点。对于文章的选题要求具有贴近本人工作环境、与专业的相关性及自我驾驭性的特点。教授、博导与经济学家的文章大多具有专业性、针对性,构建的经济模型大多具有独创性,选题较为宏观,重在解决国计民生重大问题,行业评估及未来发展方向,区域或地域的经济问题,国家与国家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与绝大部分作者的选题在内容与水平要求上贴合度不强,他们的文章多被同层次作者下载引用。由此可见,中国知网的转载率与被引率取决于刊登文章选题,与作者的身份联系不密切。

4 作者库建立后的维护

可以按知名经济学家、重要研究机构的重要研究人员、文章高被引率与转载率作者对数据库进行分类,建立起包含作者身份、工作单位、电话号码、邮箱的信息数据库,对相应的信息要及时进行更新。通过与作者的交流,及时了解作者的研究方向,发展情况,发生工作变动、电话号码变更、邮箱变化要及时更新。除了文字联系以外,编辑还可以通过节日问候、会议、论坛通知、文章转载祝贺等方式加强与库内作者的交流与联系。总之,经济类学术期刊建立高品质作者库需要持之以恒,工作需要具有连续性,作者库才能在稳定的基础上继续扩大,为期刊提供更多更好的文章。

参考文献:

[1]孙书平.论学术期刊编辑的策划意识[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6).

[2]刘红霞.策划编辑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J].中国编辑,2011(2).

[3](日)鹫尾贤也. 编辑力从创意设计到人际关系[M].陈宝莲,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4]孙湛波.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的角色定位[J].新闻研究导刊,2015(9).

作者:韦京

我国经济学家研究论文 篇3:

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研究现状述评

现代市场经济中公司发展的持续性、经营的稳定性和业绩的成长性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同时,在产品、技术、知识等创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成长的持续性已经成为现代企业所面临的一个比管理效率更为重要的课题,比管理效率更难实现的目标,一个影响经济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Dutch&Shell 1983年的一项调查发现,在1970年名列《财富500》排行榜的美国公司,有1/3已经销声匿迹,美国大型企业的平均寿命不足40年。我国的统计资料显示,国内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3.5年,集团寿命是7至8年。普遍缺乏可持续性的现象最早激发了经济学家的研究兴趣。鉴于可持续增长模型在国内外的广泛应用,本文主要围绕其有关的研究成果,分别从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两个方面梳理可持续增长模型研究的发展脉络,并对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一、可持续增长规范研究的嬗变

彭诺斯(Penrose)1959年在其《企业增长理论》中对可持续增长进行了初步阐述和研究,随后,赖本斯坦(Leibenstin)的《成长之路模型》(1960)、斯塔巴克(starbuck)的《组织成长动机研究》(1965)、鲍摩尔(Baum01)的《企业行为、价值和成长》(1967)以及钱德勒(chandler)等人的《成长阶段研究》(t962)也从不同侧面对企业成长速度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及评述。遗憾的是,经济学家对于企业成长速度问题只进行了定性的理论分析,缺乏逻辑严密的数学模型。1977年财务学家罗伯特·C·希金斯(Robert·C·Higgins)开始从定量角度研究企业的增长问题,建立了相应的可持续增长模型。继希金斯之后,更多的财务学家致力于研究和构建企业的可持续增长模型。其中以詹姆斯·C·范霍恩(Janles·C·Van Home)模型、拉巴波特(Alfred Roppaport)模型最受学术界瞩目。希金斯和范霍恩之后的财务学者又先后采取引入现金流量、成本控制等关键财务要素和逐步放宽假设条件的研究方法,使得可持续增长模型更接近于现实。

(一)可持续增长模型由静态向动态转化希金斯建立的可持续增长模型开创了从定量角度研究企业增长问题的先河。希金斯模型将企业可持续增长率定义为“在企业不需要耗尽财务资源的情况下,销售所能增长的最大比率”。希金斯的可持续增长率模型实际上是按照期初股东权益计算的权益乘数。自从希金斯构建了这种静态的可持续增长模型之后,国内外的财务学者相继对模型的形式和内涵进行了拓展,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是范霍恩建立的動态可持续增长模型。范霍恩提出可持续增长率表示根据经营比率、负债比率和股利支付比率目标值确定的公司销售的最大年增长率。范霍恩的可持续增长率模型是按照期末股东权益计算权益乘数。然而,这些模型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和不足。希金斯的可持续增长模型只是一种静态的模型,其众多的假设约束条件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相吻合。范霍恩模型在对可持续增长进行计算时,相对指标和绝对指标混合使用,不便于区分何种因素的变动对企业的增长更具敏感性。

油晓峰、王志芳(2003)对希金斯和范霍恩的财务可持续增长模型假设的局限及预测的性质进行了分析,指出模型缺乏实际可行性、缺乏真实性和可比性以及没有考虑债权人和经营者的财务策略,并针对现实中的财务问题,发展了模型的内容,拓展了其应用范围。通过引入现金流量的概念,将可持续增长与企业兼并重组的研究结合起来;通过引入财务成本控制的概念,将可持续增长与财务危机的研究联系起来;通过引入财务激励约束机制,将可持续增长与财务冲突的研究联系起来。

樊行健、郭晓皴(2007)在总结希金斯和范霍恩两位财务学家所建模型的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对企业的可持续增长模型进行了重新构建,提出了平衡增长情况下、资本结构发生改变情况下和全部条件放宽情况下的三种可持续增长模型。同时就模型中有价值的内在信息进行了深入发掘,并将其应用于可持续增长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企业增长的敏感性比较分析、可持续增长率与新股发行额占比的数量关系分析以及各因素的变动影响企业增长的趋势分析。

(二)从关注持续增长到重视价值创造从财务管理角度来看,增长是一把双刃剑,在增加股东财富和企业价值的同时也消耗着企业有限的资源,而可持续增长是协调价值创造和增长的桥梁。因此,近年来的财务理论研究开始关注于可持续增长的深层次含义,即价值的持续创造。

赵华、梁鑫(1999)认为企业可持续增长分析的最终目的在于全方位地了解企业可持续增长能力状况,提出将可持续增长比率分析与杜邦综合评价相结合,即将企业的盈利性比率、成长性比率、稳定性比率和杠杆性比率的分析纳入一个有机的整体之中,全面、系统地进行分析,从而对企业可持续增长能力的强弱做出合理的评价与判断。

郭泽光、郭冰(2002)指出只有当EVA为正数时,高增长率才会创造价值。企业不应该首先确定销售增长目标,相反,销售增长应该是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的结果。企业为了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除了要保证销售收入的增长外,还必须使得企业的经营利润率高于保值经营利润率,并努力使这一状态持续下去。EVA是创造财富的真正关键所在,与公司增长率无关,只有当EVA为正时,增长率越大,财务目标值越大。财务目标不是投资报酬率最大化,而是投资收益率与加权资本成本差额最大。企业的高增长率并非一定是有益的,低增长率也并不总是有害的,高增长率的公司可能是价值损害者,而低增长率的公司却可能是价值创造者。

陆宇建、李冠众、张继袖(2004)指出希金斯的可持续财务增长模型反映了可持续增长率取决于销售净利润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与收益留存率四个基本财务因素,但没有体现影响股东价值创造的资本成本与净投资率这两个关键因素,因此,可持续财务增长模型不能反映出增长战略是否创造了股东价值。有可能较高的可持续增长率反而减损了股东价值,可持续增长不一定导致可持续股东价值创造。企业一旦确立了某一战略的投资要求(可用需要增加的净投资来表示)和风险特征(可用资本成本来表示),可持续价值创造就由销售增长率、安全经营利润率和价值增长的持续时间三个基本因素所决定。

汤谷良、游尤(2005)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可持续增长模型进行分析比较及数据验证,发现基于现金流口径计算的拉巴波特模型波动与企业的现金流对应关系更为明确,更有利于激励企业进行适度的投资,能够更好地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储备财力。他们还指出,基于现金流口径的可持续增长模型将增长与价值创造联系起来,途经为现金流,手段为可持续增长,其逻辑为可持续增长为负,毁损股东价值,而可持续增长为正,企业才能得到价值增值。价值创造是企业成熟战略实施的结果,可持续增长是企业成熟战略落实的体现。只有成熟的战略,同时兼顾企业长期利益与短期安排,稳定企业盈利模式、资本结构与股利分配,企业才能稳定持久的增

长,价值才能持续的创造。成熟的战略应该包括完善的资金调度,可靠的现金流预测,其落实体现在现金流的“游刃有余”。只有對现金流不滥用、不浪费,增长才能最优,才能持续。

(三)由单纯指标分析向增长管理转变早期的可持续增长研究多注重财务指标的界定与计算分析,随着对可持续增长本质的深入理解,越来越多的财务学者将研究热情投入到可持续增长管理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实践价值的观点。

郭泽光、郭冰(2002)将融资决策纳入增长管理,当企业实际增长率与可持续增长率不平衡时,有两种不同的筹资策略:企业增长小于可持续增长的财务策略和企业增长快于可持续增长的财务策略。低增长公司现金盈余,企业可利用盈余现金选择新投资项目、收购相关企业,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或回购股票等措施推动企业增长。过快增长的企业最好的筹资策略依次为:内部积累资金、负债筹资和股票筹资。当企业实际增长率大于可持续增长率,企业现金赤字,那么,高利润率适度增长的公司可以少负债或不负债;而低利润率快速扩张的企业则被迫采用较高的财务杠杆策略,可以考虑削减股利分配,淘汰利润率低、资本周转缓慢的产品,降低销售增长率。甚至进行资产重组,出售企业或企业部分业务,以保证提升企业价值。

陈建(2003)则拓展了郭泽光、郭冰的研究,对实际增长与可持续增长的不均衡原因进行判断,然后决定应该采取的增长管理措施。当实际增长超过可持续增长时,首先应判断状况的持久性,若增长率在不远的将来极可能会下降,可以通过借款解决,当实际增长率跌落在可持续增长率之下时,公司将转变为现金创造者,从而可以偿还贷款;若这种状况将长期维持,则必须重视公司筹资来源,通过发行新股、改变资本结构、提高留存收益率、提高资产收益率或资产重组方式解决融资问题。当实际增长低于可持续增长时,如果是暂时的,只要简单地继续积累资源以谋求未来的增长;若是长期的,则可考虑采取如下措施:在公司内寻找增长的可行渠道、选择新的投资项目;发现和消除对公司增长的内部制约,进行组织变革或增加开发费;通过增加股利或股票回购将盈余还给股东;有计划地寻找更有活力行业进行投资或并购。

王蓬、李月川(2003)将企业的可持续增长策略与企业生命周期结合起来。企业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最容易发生现金短缺,如果企业的增长速度超过可持续增长率只是短期状况,最简单的解决办法是增加负债,当企业在不久的将来增长率下降时,多余现金偿还借款,从而达到平衡。如果管理者认为,企业将长期保持高速增长,从财务角度看,可采取增加权益资本、提高财务杠杆、降低股利支付率、非核心业务剥离、寻求外购、提价和兼并等措施,以谋求企业均衡发展。当企业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则更容易发生多余的现金,如果企业的增长速度低于可持续增长率是短期状况,应将多余的现金积累起来,如购买一些安全性较高的债券来进行短期投资以备今后之需;如果企业的低速增长状况将长期存在,原因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行业性的影响,另一种是企业自身的问题,那么从财务角度考虑,可以将企业战略变革、组织结构改变、业务结构变化、现金返还股东和购买增长等办法结合起来使用,以寻求企业生命周期与增长策略的平衡。

胡月晓(2004)的观点极具创新性,他指出企业内部资源决定了企业的最佳增长速度,这一最佳增长速度是企业实现长期稳定发展所能达到的最大增长速度,也就是相对于企业和行业而言的最佳增长率。企业的实际增长率、企业最佳增长率、行业最佳增长率以及行业整体增长率通常存在差异,管理增长就是根据市场状况、行业特点以及自身因素实现企业的最佳增长。为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的最佳增长速度因市场和行业而异,当企业超过资源限制增长过快时,最佳应对措施是按市场情况和行业特点,或降低增长速度,或股本融资,或缩小股本规模;当企业增长过慢时,则需结合自身情况,或维持现状,或提高增长速度。

二、可持续增长实证研究的发展

总体而言,可持续增长实证研究已从经典理论应用向多元化的方向拓展,开始尝试探寻企业增长速度的综合成因和企业超速增长对财务危机的影响。

(一)Higgins和Home模型的直接应用 黄永红(2002)利用希金斯和范霍恩提出的可持续增长模型,以1994年及之前上市的21个行业282家公司为样本,对其可持续增长率的时问序列进行基本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增长率不遵循随机游走过程。刘斌等(2002)使用同样的模型和数据,通过均值比较,研究了21个行业的可持续增长率与实际销售收入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发现只有电子电器行业实现了可持续增长,其余20个行业均未实现可持续增长。其中,轻工行业和农业行业有投资不足倾向,其他行业则有投资过度的倾向。王玉春、花贵如在2007年以希金斯的可持续增长模型作为理论基础,对我国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2000至2005年的可持续增长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我国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的实际增长率超过可持续增长率,并且可持续增长率逐年下滑,存在财务上增长过快现象。通过财务分析发现,其主要原因是公司盈利水平逐年下滑,内源性资本逐年减少造成可持续增长率逐年下滑。对此,该文作者提出了加强成本的日常控制和管理,正确处理内外源性融资关系,提高资产的营运能力和合理权衡收益留存与股利支付等应对措施。

(二)可持续增长主导因素研究曹玉珊(2007)以1994年沪深287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连续取其1994至2003年间的财务报表资料据以计算各年的可持续增长率、实际增长率和可持续增长率公式中涉及的四个财务比率,探究企业间不同增长速度的不同成因,帮助管理层选择促进有效增长的财务战略。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增长速度的综合成因,完全存在于可持续增长率计算公式中所涉及的一个或多个比率的显著变化以及显著的新股发行行为之中;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的变化是主要成因,而留存比率的变化和新股发行不是主要成因。

(三)超速增长对财务危机的影响机制崔学刚、王立彦、许红(2007)运用希金斯模型,分析了超速增长对财务危机的影响机制。选择我国沪、深两市电信与计算机行业1999年至2005年上市公司样本,首先运用多元逻辑(Logistic)回归方法,采用1999年至2004年的相关数据建立了风险预警模型,并通过对2005年样本财务危机发生情况的预测来检验预测模型准确性。研究发现,企业超速增长显著地增大了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并且超速增长率与财务危机发生概率显著正相关,而非超速增长的实际增长率与财务危机概率无显著相关性,由此验证了企业的增长不一定带来企业价值的同步增长;企业的资源及其使用效率内在地决定了企业增长速度;组织管理的动态调整速度及有效供给程度对企业超速增长的财务危机效应具有重要影响。

三、已有研究不足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目前,学者对于评价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的研究主要通过以

下几类方法:一是直接使用单项财务指标判断能否持续发展;二是使用业绩综合评价指标对上市公司的质量进行排名;三是运用不同时点的横截面回归分析,判别上市公司是否会陷入财务困境;四是通过建立业绩可持续增长模型,研究上市公司是否具有长期盈利能力和持久的竞争优势(苏冬蔚、吴仰儒,2005)。以上的研究表明“维持公司可持续增长”作为一种财务理念已逐渐被接受,然而对于其未来的发展仍存在一定的改善空间。

(一)可持续增长的研究尚需向精细化的系统性研究拓展我国关于可持续增长的理論研究,虽然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研究对象比较分散,基于微观视角的企业可持续增长的研究不多,更没有进行深入的系统性研究。如对行业或产业的可持续增长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仍然不足,也缺少企业间、行业之间的比较研究。同时,已经开展的可持续增长研究没有能够对现实事例进行系统、深入调研、分析与比较,更谈不上对当今企业可持续增长实践的“深层”知识的发掘。

(二)可持续增长的研究要做到规范与实证研究并重纵观我国已有的可持续增长研究现状,不难看出,可持续增长的规范研究成果丰硕,而实证研究则相对匮乏,这种状况不利于实践经验的总结,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理论提升。今后我国的可持续增长研究应该鼓励更多的财务学者,尤其是年轻一代致力于用实证的方法进一步挖掘企业可持续增长的内在原因,并对现有各种观点的论据进行一一检验。减少误区,增加共识。

(三)倡导更多针对于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增长研究国内的规范研究多限于介绍、评述国外可持续增长率经典理论与模型的基本含义和涉及指标,没有基于我国企业实际提出系统的可持续增长理论。我国已有的多数实证研究只是简单地把实际增长率和可持续增长率进行比较和验证,并且大部分研究集中在用希金斯和范霍恩的可持续增长模型来检验我国企业可持续增长状况。然而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与国外发展模式的差别,直接以适用于他国的模型来检验我国企业的状况,其结果可能会存在偏颇。目前,我国更需要一部分财务学者,对经典的可持续增长模型进行拓展,融入财务战略选择的多样性、环境影响的复杂性、行业实践的差异性以及我国企业的特殊性。只有真正致力于研究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增长问题,才能帮助我国企业制定切实有效的企业财务战略,准确把握管理增长的行动策略与方案。

(四)拓宽可持续增长驱动要素研究的视野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可持续增长模型,基本上都是构建在“物质资本至上”的逻辑体系之上,只反映可用财务指标体现的一部分企业经营活动。实际上,影响企业可持续增长的因素多种多样,既有财务层面的,也有非财务层面的,尤其是后者越来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兴创意企业的可持续增长主要在于其自身拥有独特稀缺的资源,如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等,这些资源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确实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实在在地构成了企业价值的源泉。在进行可持续增长的研究中,必须要从更广泛的范围、从根源人手找出影响企业增长可持续性的关键因素。只有在此前提下,企业遵循自身的成功道路,才能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编辑 熊年春)

作者:张 波

上一篇:国际经济合作趋势论文下一篇:数学教改趋势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