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增长情况论文

2022-04-17

摘要: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了30年。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也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体制改革释放出来的国内发展潜力,对外开放利用国际资源潜力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国经济增长情况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我国经济增长情况论文 篇1:

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经济增长中对外贸易所起的作用。在论述的过程当中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另外结合相关具体的数据来说明了对外贸易和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再者采用了因果和回归两种分析方法将对外贸易的结构和总额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得出了和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的通过实证分析方法,在我国当前实际情况之下提出了发展对外贸易来使得我国经济进一步繁荣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对外贸易 经济增长 促进作用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使得对外贸易在一国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与日俱增,所起的作用相应的也更加的重要,特别是我国在实施改革开放这一国策以来,对外贸易的规模和速度日新月异,经济增长也变得更加的依赖于对外贸易。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便成为了众多科研院所研究的重点。在我国全面实行改革开放近40年的时间里,经济总量和规模的增速可以说远远的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相关的数据表明,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645亿元,而到了2017年这一数值达到了827122亿元,增长了约227倍;与此同时,2017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7.79万亿元,同比增长14.2%。随着世界经济温和复苏,外需有所回暖,中国国内经济稳中向好,为进口增长奠定基础以及大宗商品价格同比上涨,“一带一路”建设稳步推进,新兴市场开拓有力等有利因素推进,经济增长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对外贸易所起的重要作用。

1 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

1.4 因果分析

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究竟是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需要对数据进行因果分析来检验解释数据和被解释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判断lnEXP不是lnGDP的因果关系,首先,将两个原假设为“lnEXP不是引起lnGDP变化的原因”及“lnGDP不是引起lnEXP变化的原因”,利用Eviews7.1对模型进行检验,因果分析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Granger原因的两个原假设都被拒绝。因此,两者互为因果关系。

1.5 分析结果

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回归分析结果为正相关关系,lnEXP每增加1%,当年的lnGDP就大约增加1.128%,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互相促进的关系。经因果关系分析得出,对外贸易与我国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关系,对外贸易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我国经济增长同样也促进对外贸易的稳定增长与发展。

然而,经过对回归分析数据的观察,发现对外贸易与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比较小,lnEXP的产出弹性仅为1.128。说明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足,对外贸易的活力不足。

2 发展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

在实证分析了对外贸易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之后,发现对外贸易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但是整体上来说,对外贸易的积极作用还是有限的,表现为促进作用小,贡献力不足等,因此如果要进一步的激发我国对外经济的活力,促使我国的经济能够更好更快的增长,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借鉴。

2.1 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

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出口产业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据比例较大。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技术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力比较充足,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我国出口的主要产业。并且目前我国仍然存在这个现实国情,决定了我国还将继续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另外,我国的劳动力资源比较充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涌入城市,加入劳动密集型产业,能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因此,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劳动力在我国出口产品生产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的优势,能带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2.2 改革我国对外贸易管理体制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体制不断深化改革,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當今贸易自由化及全球化迅速发展,对外贸易将遇到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因此,我国对外贸易体制应随着全球经济体制环境的变化,不断优化改革,与世界经济体制接轨。在对我国对外贸易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时,应当参照国外对外贸易的经验和教训,积极地调动我国企业进行发展的能动性,政府应当赋予这些企业更多的权利和优惠政策,并且对其参与国际竞争表示极大的激励。促进我国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更好的发展。我国政府应建立能适应对外贸易发展趋势的贸易管理体制,政府部门应当提升外贸易管理上的水平,服务的能力也必须进一步的加强,利用好当前的现代化管理理念,融合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对外贸易服务的制度体系,管理队伍人员素质进一步的提高,这样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管理水平领先于世界,从而使得对外贸易风险的抵御能力更加的强大。

2.3 完善对外贸易的相关法制

我国企业在对外贸易出口过程中,遇到国际上一些反倾销手段,使得企业利益受到重创,也对我国经济发展极为不利。从相关的公开报道中可以看出,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对我国的商品都实施了反倾销政策,这极大的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这样就让受到反倾销的企业遭受到重创,甚至会出现亏损导致破产的现象。然而另外一方面,我国在面对反倾销政策上往往采用的是逆来顺受的态度,对其治理和打击的力度还十分的薄弱,手段以及主观能动性上都亟待增强。反倾销是我国必须治理和打击的一项艰巨的任务,任重道远。要进行治理和打击反倾销,应完善对外贸易的相关法制法规。首先,优化完善我国的《反倾销条例》,出台反倾销法律规范,必须加强反倾销的立法建设。其次,建立完善的产业信息系统及产业损害预警机制。用于监视国外对我国的反倾销行为,及时发现国外对我国反倾销损害的隐蔽手段,并及时作出反应,制定出相关对策,避免国外对我国对外贸易实施隐蔽的反倾销损坏。最后,建设高素质的反倾销制裁队伍,培养治理和打击反倾销的人才。解决我国反倾销案例很多,办案效率低下,办案人员不足的尴尬局面,并培养反倾销法律法规方面的人才,加强我国反倾销的法制化建设。

2.4 加快发展服务贸易

目前,世界经济从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发展,服务贸易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服务贸易也在不断开展,然而在出口贸易中占有比重很小。为加强对外贸易,应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首先,增强我国服务业的规模,实现我国服务业的产业化和社会化。其次,应提升我国服务业的质量,使得我国服务业能达到较高的质量水平。再次,要制定相关的服务也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和策略,实现我国优势服务业走出国门,并在服务业走出国门的同时,给予一定的支持及政策保护,实现我国服务业走出国门能尽快发展,公平合理竞争。最后,打造我国特色的服务业产业,鼓励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业加快发展,走出自身特色的道路,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增强服务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我国服务业对外贸易更好的发展。

2.5 进口与出口并重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出口贸易为我国经济增长带来较大的发展,进口贸易也有较大的贡献,事实上,我国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差是不大的。在过去的一段时间范围内,我国片面的追求出口大于进口,虽然这样的贸易顺差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的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伴随而来的却是经济贸易风险。就简单的拿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来说,虽然我国通过外汇储备使得人民币币值比较稳定,但是也让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变得更大。因此我国要同时重视进出口,借鉴外国先进产品的技术经验,并将其消化然后运用到我国相应的产品当中去,让我国的产业结构得到升级,产品的技术含量加强,进一步的服务于出口,这就让进出口得到了良好的协同发展。

3 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进入全球化发展的热流当中,各国之间进行经济贸易的规模变得更加的宽广,各国之间的合作也变得更加的广泛。我国在对外贸易这一热潮当中发展态势十分的迅猛,因此在这一背景之下如何能抓住机遇,实现对外贸易进一步的促进我国经济增长,这都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現实意义。

本文分析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运用回归分析法及因果分析法对我国1978—2017年进出口商品额及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关系,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对外贸易与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比较小,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足。

为更好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促进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本文提出了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改革我国对外贸易管理体制,完善对外贸易相关法制,加快发展服务贸易,进口与出口并重等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 关嘉麟.转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3.

[2] 何其春,孙萌.对外贸易、金融改革和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证据[J].经济学(季刊),2012,11(3).

作者:唐晓燕

我国经济增长情况论文 篇2: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因素分析

摘要: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了30年。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也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体制改革释放出来的国内发展潜力,对外开放利用国际资源潜力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我国经济仍会持续高速增长,但不排除在个别年份甚至一段时间内波动的可能,原因在于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有利因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增长;体制改革;国际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综合实力居世界前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巨大的变化。按照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数据,200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 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即便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下,2008年1至3季度GDP增长率仍然在9.9%(具体数据参见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8年第12期)。与其他经济体相比较而言,这已经是最成功的经济增长。通过政府近期连续出台力度非常大的刺激经济计划,国内外学者普遍预期2009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可以维持在8%以上。

虽然一些学者怀疑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真实性,但大多数学者还是认同,即便考虑到统计方法以及统计口径中存在的某些误差,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仍然保持着经济持续高增长的事实。对这些巨大成就进行总结,对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

影响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体制改革释放出来的国内发展潜力和对外开放利用国际资源潜力,这两种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两方面来论述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一)体制改革释放出来的国内发展潜力

体制改革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是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重要源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体制创新和变革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自改革开放以来,每一次重大制度的创新,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乡镇企业的兴办、经济特区的成功等都给我国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其中,最重要的是1978年在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1992年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对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产生了深远影响。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大大提高了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经济组织的效率,释放了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巨大潜力,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快了我国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步伐,增强了我国产品的竞争力,促使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

随着充满效率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释放出了国内的发展潜力,使我国资本高速积累、劳动力不断加强、技术不断进步,从而促使改革三十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1978-2007年,由于我国的高储蓄率和我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使我国的投资率平均高达37.3%,世界上很少有国家长期能保持这么高的投资率。三十年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平均高达4.1%。我国的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每年约有1.9亿的农民工在城市就业,为我国经济的充分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同时,我国的教育事业也蓬勃发展,高校毕业生大幅增加,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人才保障。改革30年来,我国投入经费不断增加,企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每年的专利申请数大幅增加,1998年专利申请数只有2.3万件,而到了2006年增加到了26.8万件。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商品、资金、技术的短缺严重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增长,我国经济增长是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实现的。由此可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将推动我国经济进入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新阶段。

(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潜力

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潜力,是实现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因素。中国加入WTO后,同世界经济发展的联系更加密切,中国经济已成为全球化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从多方面入手,运用发展进出口贸易、建立互信机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援助等方式,逐步确立自己的世界经济大国地位。其中,以进出口贸易为主导的需求结构的变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该国或该地区的生产要素的供给及产品的生产,还取决于该国或该地区的需求情况。对我国来说,20世纪90年代后,短缺时代已经过去,大部分产品都是供过于求。需求的扩大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2007年我国对外进出口贸易总额已超过2.17万亿美元,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世界第三位[1]。我国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促进了资本积累速度,提高了我国专业化水平、优势资源效益和技术创新。另外,进口贸易也推动我国经济的增长,我国进口的主要是资本货物,使我国取得了国际分工利益,提升我国工业技术水平,推动我国经济增长。2007年出口额为12 180亿元,是1978年的12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8.8%。自1994年起我国的出口额一直大于进口额。2008年,中国外汇储备已达到1.946万亿美元[2],继续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外资企业的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额的比重一直持续增长,此比重在1993年超过1/3,2001年超过1/2,2006年接近60%。这标志着我国充分利用外资潜力和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取得巨大的成功。

二、未来我国经济仍将持续高速增长的原因

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经济以年均9.85%的速度高速增长,使中国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这在世界经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现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啸还远未结束,中国经济也深受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而放慢了持续增长的步伐。因此,中国经济在未来二三十年内能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成为许多人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中国经济在未来二三十年内,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

(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将进一步完善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将在我国各领域不断展开,体制改革的成效会在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中逐渐释放。中国经济从单一制发展为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新型体制,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根本的变化。经济体制的变化使得中国各种经济成分的竞争越来越活跃,资本使用效率越来越高,非政府投资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长久的活力。但是,我国目前体制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国家金融机构还不够完善;法制基础比较薄弱;用于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用于提供职能组织与个人收入流之间的制度;用于影响生成要素所有者之间配置风险的制度;用于确定公共品和服务的生产与分配的框架的制度等。随着户籍制度、用工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法律制度等的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经济市场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方面的效率也将不断提升。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二)我国的科技水平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不仅仅通过技术创新获得技术进步而且通过向其他国家学习、模仿甚至购买先进技术已实现本国的技术进步。更重要的是我国的人口素质大大提升,人力资本取得巨大的成就。我国每年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和留学生的数量迅速增加,造就了大量的高学历、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他们具有较强的技术吸引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为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提供技术保障。

(三)我国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期

各国的经济发展历史表明,经济的成长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经济发展早期阶段、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经济发达阶段。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随着工业和服务业的成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减弱。在此阶段早期,工业比服务业增长更快,整个经济表现为以工业增长为主导的高速增长。在此阶段,需求结构效益引发产业结构变动,促使资本和劳动力等资源从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的部门流向生产率相对较高的部门,从而带动经济增长。

在世界各国的发展进程中,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城市化亦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发展,这是一种伴生关系。城市化和工业化相互促进,同步提高。无论是城市化还是工业化都是生产要素向非农领域转移的过程,人口、资金、土地以及各种生产资料都向城市和工业转移,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化能节约土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和聚集效益,有利于技术进步和扩散,因此,城市化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据测算,城市化增长1个百分点,将推动经济增长率提高1~2个百分点。我国1978年城市人口只占17.9%,2006年城市人口占43.9%,年平均增长0.93个百分点。我国城市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按目前的城市化进程计算,我国达到70%的城市化水平,还要29年。因此,城市化是促进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四)我国具有低成本优势

资源的供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国的竞争力以及一国经济是否能持续发展,资源也是决定一国比较优势的重要原因。我国人口众多,各层次的劳动力资源丰富,中国大量的农村人口意味着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具有劳动力的比较优势[3]。近年来,中国产品出口的主要竞争手段就是“低价跑量”。虽然最近两年来,在国内政策和产业成熟度提升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劳动力成本有所提高,但中国劳动力的平均工资水平至今仍然不足美国的10%,所以,成本优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中国制造的优势之一,当然也就是支撑中国经济在未来持续增长的优势之一。

(五)庞大的市场规模是支撑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

现代经济中由于技术和资本的比重越来越高,市场规模越来越重要。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一定的规模,成本就会很高,发展就会出现困难。我国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我国每年新生儿有1 400多万,这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的全国人口。按照现在的生活水平,原有人口生活水平保持不变的话,仅仅满足这些新生儿的生活条件,中国GDP每年就要增长4%。[4]中国国内市场的需求潜力巨大,中国改革30年的发展主要以外向经济拉动为主,中国未来20年拉动经济的主要力量将是国内的市场,因此,我们将比韩国和日本等国有更长的高速增长期。

(六)产业结构的升级

我国目前在整个国民经济当中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只占到国民产业结构的40.1%,而发达国家达到70%。因此,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由市场来调节,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劳动力转移将主要向第三产业移动,这就解决了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同时,第二产业结构的上升,促消费需求扩大,消费需求的扩大反过来又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就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我国地区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各地区资源优势互补性很强,产业发展可实现梯度转移,从而延长了经济发展时间。我国具有形成较大市场规模的条件,这有助于专业化分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抵抗外部对经济增长的冲击。

(七)我国具有的后发优势在短期内不会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我们应该利用后发优势,通过学习、借鉴、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制度和管理经验,降低成本和风险、缩短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因此,我国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促进我国经济保持较长时间增长。

参考文献:

[1]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N].北京:人民日报,2008-03-20(1).

[2] 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外汇储备—2008[EB/OL].http://www.safe.gov.cn/model_safe/tjsj/tjsj_detail.jsp?ID=110400000000000000,

19&id=5.

[3] 海闻.中国有可能创造持续50年经济增长的奇迹[J].现代商业银行,2008,(3):17.

[4] 杨静.中国经济增长能持续多少年——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教授[J].国际融资,2008,(3):33.

To Analyze the Factors Sustaining China Economy Increase Constantly

ZHANG Zhi-ming

(School Of ManagementGuizhou University , Guiyang 550025,China)

Key words:Reform and open policy; economic growth; organizational reform; international resources 。

作者:张志明

我国经济增长情况论文 篇3:

支持中国经济中长期快速增长的财政政策选择

摘要:无论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看,还是从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撑因素看,今后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各种潜能将得到更大的发挥,未来经济增长的态势将更加强劲、更趋稳定。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政策实践,我国应该选择对未来经济快速增长起到更大支持作用的中长期财政政策,作出更加合理的财政政策调整:宏观调控的总目标应由限制经济过快增长转向保证经济快速增长;结构调整目标应由“抑快”、“保慢”转向“保快”、“促慢”;需求管理的重点应由调节投资为主转向促进消费为主;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应由过分依靠政策手段转向市场和政策并重;同时调整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关键词:经济增长;速度;财政政策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的影响,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滑,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中央政府见事早、行动快,于2008年10月份做出了全力以赴保增长的决策,11月份,出台了“扩内需、保增长”的扩张性宏观调控政策。经过一年多来的努力,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企稳回升的态势逐渐增强,各种经济增长因素正在朝好的方面转化。尽管目前的困难局面还没有完全消除,不过此次危机并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各方面因素。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甚至更快的增长速度。在经济增长的新阶段,要求我国要不断创新财政政策模式,选择更加科学有效的财政政策组合,以促进经济更快速稳健增长。

一、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看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态势

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快速发展期。英国作为第一个发起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其国民经济经历了150余年的快速发展。美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虽晚于英国,但自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经济快速增长也持续了100多年,年均增长速度在6%以上。德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更晚,它的经济快速成长期持续了大约100年,但其经济增长速度比美国的更快。由此可见,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的早晚与经济快速增长期的长短成正比,与经济增长速度成反比。一个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越早,其快速增长期越长,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越慢;一个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越晚,其快速增长期越短,经济增长速度越快。一个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期与该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基本一致,一旦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完成,经济走向了高度发达,该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告结束。

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正处于中早期发展阶段。从工业化来看,我国工业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工业生产的技术含量较低,尤其是装备工业发展严重滞后,直到20世纪末,我国技术装备的2/3以上依赖国外进口。装备工业是一个国家尤其是一个大国的国民经济的脊梁,没有发达的装备工业,就没有发达的国民经济,因此,只有装备工业高度发达了,才能算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而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城市化方面看,目前我国还有6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从事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加之制度变革缓慢,我国城市化仍将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较长期的过程内,如果没有重大的国内国际事件中断经济发展进程,我国经济都将处于快速增长的通道,直至工业化和城市化任务的完成。而这个快速增长期的长短以及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取决于我国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改革开放的推进程度。

那么,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将会如何呢?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将经济增长的理想速度锁定在“七上八下”的狭小区间,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也定在8%。近两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一些同志开始认为我国经济增长只要不超过9%都是健康的。事实上,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具有很大弹性,尤其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起飞阶段,增长速度弹性更大。正如前面所说,早在19世科学技术水平十分低下、缺乏现成经验可资借鉴的条件下,美国经济维持了长期繁荣。而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至1937年的70年间,经济增长速度均保持在8%-10%。当今我国所处的时代,科学技术水平大大提高,我国可以广泛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因此,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大大高于美国、日本曾经创造的速度,达到9%-10%甚至更高,完全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一些国外学者在研究我国经济增长前景时,也十分乐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于2004年7月在上海谈到中国经济问题时说,“我甚至不知道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的极限在哪里,中国正在不断地挑战这一极限。”澳大利亚著名学者罗斯·加诺特撰文指出:“预计中国过去27年来的高增长率在未来的任何时刻会有所减慢是没有理由的。事实上,有诸多理由可以预期在下一个10年,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长率还会高于过去。”

二、从经济增长的支撑因素看中国经济未来具有快速增长的能力

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较长期的持续快速增长,必须具备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各种因素,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多方面因素如人口、技术、资本积累、产业发展空间等都将进一步优化。

(一)大国优势

一定量的人口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资源,人口众多意味着人力资源成本较低,意味着国内市场庞大。正是我国巨大的人口规模以及每个人越来越努力和勤劳,推动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有学者将此因素概括为大国优势,十分恰当。更为重要的是,我国人口素质正在大幅度而快速的提高。马克思在总结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各种因素时,把“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作为首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的观念不断更新、思想更加活跃、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工人的劳动技能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显著提高。尤其是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每年五、六百万青年人进入高校学习,极大促进了国民素质的提高。国民素质的大幅度提高,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二)后发优势

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越是后发展的国家,越可以更加广泛地借鉴先发展国家经验,越拥有更高的科学技术平台,也可以更好地避免先发展国家的各种弊端,因此,发展速度更快。当今我国的发展,不仅有欧美国家的道路可资学习,更有日韩等亚洲国家的发展经验可供借鉴。如今我们国家更加开放,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从政府到民间参与国际交往的行为也越来越普遍,更使我们广泛面向众多先发展国家展开学习,同时,我们也有了60年发展的经验教训,这一切有利因素都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三)科学技术快速发展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工艺上的应用,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因素,我国政府长期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越来越重要。尽管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

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目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十分巨大。这种巨大差距意味着我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空间以及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潜力巨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强调创新是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源泉。进入21世纪以后,中央政府更是明确将促进自主创新、推动科技发展列入发展战略,国家和企业对科技研发的投入明显增长。随着我国科研投入的不断增加,我国科学技术必将得到更快速发展,同时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与消化吸收,科学技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将更加显著,必然成为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

(四)民营经济的大发展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在市场经济下,民营经济包括私有制经济所特有的组织架构,能够最大限度地创造高效率,是推动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并走向发达的重要力量。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发展基础,一大批民营企业家脱颖而出,预示着我国的民营经济将出现更健康、更快速的发展势头。而民营经济大发展,国民经济自增长能力增强,将使我国经济增长不仅更加快速,而且更具内在稳定性。

(五)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毫无疑问,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将沿着既定的方向快速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将会极大地激发经济活力,调动企业和居民的积极性,从而极大地促进经济增长。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以及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增强,将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创造更为有力的机制和环境。

(六)巨大的资本积累和快速增长的投资

资本以及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而且,越是在经济发展的早期,资本和投资的作用就越巨大。经过改革开放20余年的快速发展,我国资本不足的局面在迅速改变,甚至出现了货币流动性过剩以及资本积累的局部过剩现象。中国人民具有勤劳节俭的美德,从政府到民间、从企业到家庭个人,都具有高储蓄、高积累、高投资的冲动,这是我国资本相对充足、投资增长较快的源泉,同时也是经济长期快速增长的重要源泉。

三、支持经济中长期快速增长的财政政策选择

根据上面的分析,今后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各种潜能将得到更大发挥,未来经济增长的态势将更加强劲、更趋稳定。我国过去确定的适度从紧的中长期财政政策导向和制度框架,已经不适应我国当前和今后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实际需要,应当作出更加合理的财政政策选择和调整。

(一)宏观调控的总目标应由限制经济过快增长转向保证经济快速增长

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以及改革开放中早期,经济发展完全按照人为制定的计划进行,而人为制定的计划很难尽善尽美,必然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一旦加快,许多方面的比率严重失调,国民经济发展遭受巨大损失。久而久之,政府以及理论界对经济增长的速度十分敏感,形成了“七上八下”的经验公式,就是经济增长低于七就有萧条的危险,需要加快;而经济增长超过了八就被认为有过热危险,就要降温。长期以来,我国财政政策乃至整个宏观调控政策的目标趋向都是将经济增长限制在“七上八下”的狭小范围内。又由于大多数年份经济增长均超过8%,这样势必形成我国特有的长期限制经济快速增长的紧缩性财政政策格局。但是,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全新的阶段,我国经济增长的各种潜能逐渐得到发挥,经济增长的速度还远没有达到自身的极限,因此,我国必须调整对经济快速增长具有限制性的政策导向,由中长期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框架,转向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框架,最大限度地为经济社会快速增长创造条件、保驾护航。

由于我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框架主要体现在主体税种的税率设计太高,也表现为各种政府收费负担太重。比如我国的道路交通收费甚至比发达国家的收费水平还高。因此,转变财政政策模式的主要措施是降低税率、大幅度减少政府收费。事实上,我国的税率已经进入了“拉弗曲线”的禁区,此时,降低税率能促使GDP和税收收入更快增长。我国降低税率的改革已经酝酿很久,比如增值税要由生产型转向消费型、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同时适当降低税率、降低营业税税率等,这些也是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的题中应有之意,相信不久就会实现。而最为紧迫的是大幅度降低政府的非税收入,彻底废除预算外收入。

(二)结构调整目标应由“抑快”、“保慢”转向“保快”、“促慢”

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一种奇怪现象,每当某些产业部门出现快速发展,并带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时,“煤电油运”等基础部门以及其他个别产业因发展严重滞后、供给不足而导致国民经济陷入困境。这时总有一些同志不是批评短缺部门妨碍了国民经济发展,反而指责发展较快的部门发展太快了,甚至以“煤电油运”严重不足来论证局部过热、经济增长太快。而政府也总是将板子打在发展较快的产业上,形成了“抑制快进产业”、“保护慢进产业”的政策格局。其结果,半个世纪过去了,“煤电油运”依然严重不足,依然成为人们论证经济增长过快的“有力证据”。事实上,在典型的市场经济中,国民经济是在不均衡中发展的,在特定阶段,一些特定产业出现快速发展态势,强有力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一些发展较慢的产业,其产品和服务势必出现供给不足问题,价格开始上升,企业利润大幅度增长,刺激社会投资蜂拥进入该产业部门,并促成该产业的更快速发展。从我国国情看,大部分真正由市场机制调节的部门,都经历了你追我赶的发展变局。而一些长期滞后的部门大多是政府垄断性的产业部门。就我国目前新一轮快速增长中出现的结构性问题来看,主要不是一些部门发展太快、过热了,而是另一些部门(如道路交通等)发展太慢了。因此,政府不应该再如以往那样“抑制快进产业”、“保护慢进产业”,而应转向“保快”和“促慢”,力争保持“快进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下大力气促进“慢进产业”更快速发展。

(三)需求管理的重点应由调节投资为主转向促进消费为主

我国过去的财政政策呈现明显的调节投资需求硬、刺激消费需求软的特征。即使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期问以及财政政策转型以后,国家都没有十分明确有效地刺激消费需求的措施和行动。财政政策这种“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不利于缓解我国投资率上升、消费率下降的结构性矛盾,反而一定程度上有所助长。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最终消费率由1992年的62.4%下降到2005年51.9%,下降了10.5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率也从1992年的47.2%下降到2005年的38%,下降了9.2个百分点。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原理,这种下降趋势达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经济危机。从西方经济学理论看,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居民消费率偏低并呈下降态势,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结构失衡并妨碍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严重问题。今后,我国财政政策应该转向更积极有效地刺激消费需求。(1)大幅度降低潜在消费热点领

域如汽车、道路、房地产、旅游等的政府收费,带动价格下调,降低居民消费成本,变抑制汽车、交通、房地产消费的政策为鼓励消费的政策,使潜在消费热点转为现实的消费热点,就可以强力带动整个消费的增长。(2)改革公共部门消费模式,改革公车消费、公话消费,由公共部门消费转变为私人消费,相应提高行政干部的工资津贴,这样既可以节约大量财政资金,又可以改变畸形的社会消费状况。(3)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化,根据我国国情,一是要限制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利润与工资差距的过快拉大,使两者保持同步增长;二是要规范收入分配,制止各种不正当的高收入行为,如偷漏税、不正当交易、贪污受贿等;三是较大幅度提高城镇最低工资标准,增强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能力。(4)加大教育、医疗、安全等方面的投入,克服教育、医疗的太高费用吞噬居民正常的消费,防止由于缺乏安全感而妨碍居民的消费;(5)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减少居民为预防养老、疾病、失业、突发事件等过多的储蓄,释放居民的消费能力;(6)努力扩大就业,良好的就业前景以及稳定的工作状态更有利于居民消费的合理增长。

(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应由过分依靠政策手段转向市场和政策并重

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推动力量乃在于市场机制本身。在健全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必然千方百计地改进技术,改进工艺,加强管理,提高效率,节约原材料,降低成本,从而不断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增长的粗放化得不到有效解决,原因固然很多,但是,缺乏、忽视甚至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或许是主要原因。因此,解决经济增长粗放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改革,在于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不过,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尤其是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方面,市场失灵问题也较为严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揭示,如果企业使用人力的成本低于使用机器的成本,它就会使用人力替代机器;如果企业使用技术含量低但相对便宜的设备,只要其成本低于技术含量高但相对昂贵的设备,它就会使用落后的技术设备。而对于污染、破坏环境等问题,市场机制更是无能为力。因此,政府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我国国情,可以选择的财政政策如下:财政直接增加科技研发投入,为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企业改进技术;加快研究并尽快开征污染税(或者环保税);通过利润政策以及加强监管督促国有企业改进技术;进一步加大治污、环保等的支出。

(五)调整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各部门发展的速度和程度很不相同。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要求道路交通、能源原材料、科技创新、教育和人才等领域要保持更快的发展速度,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而我国以上各领域恰恰发展严重滞后,长期以来形成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比如道路交通领域,美国1865年有铁路35000哩(1哩=1.609公里),1900年有铁路259000哩(41.67万公里),1913年有铁路380000哩(61.14万公里)。我国到2005年铁路总里程只有7.4万公里,只是100年前的美国的1/8,可见我国铁路建设的滞后程度。因此,今后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要进一步加大对道路交通、能源原材料、科技创新、教育和人才等带有公共产品领域的投资。同时,改革投融资体制,积极吸引民间资本进入这些领域,促使这些领域更快发展,力争在今后10年内由严重滞后转向发展适度超前。要大幅度压缩行政管理支出,进一步退出营利性领域的投资,增加社会保障支出,构建和谐社会。要增加国防支出,为经济社会快速增长保驾护航。

作者:赵 健

上一篇:企业财务创新管理论文下一篇: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