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战略战术分析论文

2022-04-16

[摘要]德塞尔托认为日常生活中存在着支配性的绝对权力,人可以通过“抵制”战略战术、“散步”审美体验、“消费”另类生产等遁逃术来求得审美生存、“人诗意的栖居”。这对深刻理解和把握日常生活美学、空间美学,引导我们走出现实生存困境、创造美好生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深远意义。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经济战略战术分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经济战略战术分析论文 篇1:

刍议毛泽东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

摘 要 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勇敢地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战斗,在这个困难重重历史中。毛泽东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是一个严密的科学体系,它覆盖了战争的各方面,其影响一直持续至今,依然是现代人民战争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毛泽东;战略;思想

1 人民战争的含义

人民战争,是被压迫阶级或被压迫民族为谋求自身的解放,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所进行的战争。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是少数英雄人物的天才指挥,他们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毛泽东在长期革命战争的实践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根据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科学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他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因此,在中国革命战争的过程中,只要能够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起来,为着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而英勇奋斗,只要发动人民群众,依靠和武装人民群众,中国革命战争就能取得胜利。

“民兵是胜利之本”这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战争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毛泽东军事理论的基本内容。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2 毛泽东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的来源

2.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毛泽东运用唯物辩证法,阐述了战争规律、敌我态势等军事问题。首先,毛泽东从发展变化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观点出发,指出了战争与战争规律是随着地点、时间、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没有绝对固定的东西,只有相对固定的东西。毛泽东说:“一切战争指导规律,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

2.2 中华民族五千年军事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毛泽东历来十分重视对中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批判的继承。

3 毛泽东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基本思想和内容

3.1 基本思想

3.1.1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一基本原则,是制定一切战略战术的依据和准则。我军在革命战争中所实行的一系列战略战术原则,都是紧紧围绕着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一基本原则而制定出来的,都是为着贯彻这一战争目的的。

3.1.2 实行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毛泽东为人民军队制定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解决了我军作战中最复杂和最重要的问题,无论是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1.3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战术是指进行战斗军事历史研究的原则和方法,它根据敌我双方具体情况和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来确定。所以,应当从当时当地和具体作战对象的特点去考虑战术问题。

3.2 主要内容

3.2.1 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打仗之难,难在用兵;用兵之难,难在集中使用兵力。毛泽东本人就这样说过:打仗没有什么,就是“集中兵力”几个字,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尤其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打歼灭战,集中使用兵力就更加困难。

3.2.2 打歼灭战

歼灭战最有利于发挥人民军队的长处。第一,歼灭战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争目的。第二,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要改变力量对比,一般要通过战略上的持久的消耗战来实现。战役战斗上的歼灭战正是实现战略上的消耗战的主要途径。第三,歼灭战是争取战争主动权的关键一环。第四,歼灭战利于人民军队改善武器装备和补充兵力。第五,歼灭战对打击敌之士气和鼓舞人心有重要意义。

3.2.3 慎重初战

毛泽东强调,对待初战问题,要慎之又慎,不可有一丝一毫的马虎鲁莽。在初战问题上,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关于慎重初战的思想,明确提出了初战“必须打胜;必须照顾全战役计划;必须照顾下一战略阶段”的三个原则。

3.2.4 采取灵活恰当的作战方式

运动战的特点是正规兵团、战役和战斗的优势兵力,进攻性和流动性,对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改变战争形势和最后解决战争命运起主要作用。

4 毛泽东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的特点

4.1 以人民战争为基础

中国的革命战争是以人民战争为基础的,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中国的革命战争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那么,中国革命的根据地在农村,人民军队的主要成分是农民,战争的形式就应该是人民战争。

4.2 以灵活机动为灵魂

毛泽东在战争过程中能够根据敌我力量对比、环境和其他影响战争的因素的变化,适时地、灵活机动地调整我军的作战形式。

4.3 以自主作战为根本

毛泽东同志曾多次说过,打仗并没有什么神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什么战略战术,说来说去无非就这四句话。

4.4 以力量转化为途径

中国革命战争是在敌强我弱、敌大我小的条件下进行的,敌我力量的对比显而易见。毛泽东军事战略极其重视对主动权的争取,“力争主动,力避被动”是作战指导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军队获得行动自由、争取战争胜利的根本条件。主动权是军队的命脉。

5 毛泽东人民战争战略战术仍是我军现代人民战争克敌制胜的法宝

5.1 现代人民战争的基本含义

现代人民战争,即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条件下如何组织、领导与实施人民战争。

5.2 毛泽东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当代价值

毛泽东战争指导思想是经过战争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它揭示了人民战争的指导规律。军事服从政治,依靠人民战争整体威力和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不仅是赢得中国革命战争和反侵略战争伟大胜利的奥秘之所在,也是指导未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战争形态、作战样式、作战力量、作战空间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战争的本质仍然是政治的继续,人民群众仍然是力量的源泉,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仍然是制胜之道。

6 结论

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哲学色彩。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我国古代丰富的军事思想相融合,在充分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在战争期间不断学习中,建立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的战略战术思想。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是毛泽东一生最辉煌、最璀璨、最有魅力的所在。

参考文献

[1]苟历.毛泽东与孙子兵法[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8.

[2]姚有志.毛泽东大战略[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

[3]田克勤.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

作者单位

佳木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 154007

作者:郑华

经济战略战术分析论文 篇2:

论德塞尔托日常生活实践的“遁逃术”

[摘要]德塞尔托认为日常生活中存在着支配性的绝对权力,人可以通过“抵制”战略战术、“散步”审美体验、“消费”另类生产等遁逃术来求得审美生存、“人诗意的栖居”。这对深刻理解和把握日常生活美学、空间美学,引导我们走出现实生存困境、创造美好生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深远意义。

[关键词]德塞尔托;日常生活;实践;审美生存

[作者简介]张荣,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哲学硕士,贵州兴义562400

米歇尔·德塞尔托(Michel De Certeau,1925—1986),法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和历史学家。他善于洞察一些重要的细节和不太引人注意的材料,把理论的触角延伸到日常生活普通人的生存策略之中,1980年出版代表作《日常生活实践》,被称为“毫无拘束的智慧”、“我们这个时代最大胆、最神秘、最敏锐的头脑之一”。英国“布兰克威尔读本”(Blaekwell Reader)将他与维特根斯坦、巴赫金、阿多诺、卢卡契、杰姆逊等人一起同列为当代“杰出思想家”,20世纪60年代后欧洲出现的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

近年来,国内对德塞尔托的研究刚刚起步,还停留在作品翻译和零星的介绍层面,随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兴起,文艺学、美学界已逐渐意识到德塞尔托也是一位承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家,他“建立了日常生活中反理性的社会学”,认为日常生活中存在着支配性的绝对权力,在规训机制的重重压制下,人可以通过“抵制”战略战术、“散步”审美体验、“消费”另类生产等“遁逃术”来求得审美生存、“人诗意的栖居”。

第一种遁逃术:“抵制”战略战术

德塞尔托把日常生活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并趋向于从“实践”中看待它,在他的理论视野里,日常生活实践中的“抵制”战略战术,被视为其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第一种遁逃术。德塞尔托说,“一个社会是由一定的实践来构成的”,要理解这个社会,理解这个社会中的人,就要了解这个社会的日常生活,了解这个社会的生活实践。

在德塞尔托看来,日常生活存在着支配性的绝对权力,就像是一个生存的战场,人生活于其间,生存就是战争。人在规训机制的重重压制下,出于求生的本能,人会孕生出“抵制”(resistance)。抵制是人生存的普遍方式,是一种生活的实践,日常生活的实践就是作为实践主体人相应于具体环境、具体规训机制而进行的一种“使用者的运作方式”,特指“弱者”在错综复杂的特定环境中,充分利用“强者”或“专有”(proper)强加给他们的限制,在各种规训机制里寻求到的个人审美生存。为此,他专门列举了日常生活中被法国雇员称之为“假发(la perruqne)”的抵制例子:“‘假发’是指一些雇员表面上为雇主工作,实际上却自己干活。它跟小偷小摸不同,因为工作的原材料价值并没有被偷走,它也有别于矿工请假,因为雇员事实上在现场干活。‘假发’现象形形色色,简单可以有如秘书在上班时间写情书,复杂的亦可发展到木匠‘借用’车床为自家客厅打造一件家具。不论雇主是严加惩罚还是‘充耳不闻’,装作没看见,对此现象,不同国家表述也各不相同,但‘假发’现象无疑是越来越普遍的。”德塞尔托把雇员工作的环境称之为“战略”(strategy)的场所,它是“受到他者权力迷惑而不可见的约定俗称的一种自身位置”、“政治、经济、科学的理性就建立在这个模式的基础上”的,而把雇员在战略间隙借助“假发”战术,“成功地将自己置于周围的既定规训之上”、“既不离开势力范围,又能得以避让规训机制”称之为“战术”(tactic),它“是一种可以计算的行为,由于缺乏一个特殊的自己的地方而被确定的”,是对种种规训机制可能性的运用,譬如随机应变、装神弄鬼、乔装改扮、虚张声势等。由此,“抵制”战略战术“是一种‘被压制者’在‘压制者’建立的秩序内部面前所表现的一种机智的把戏,是高于对手的一种作战艺术,是猎人的诀窍,是变动的,令人愉悦的,充满诗意的探索与研究”。

可见,日常生活实践的“抵制”理论凝聚了德塞尔托日常生活美学的精髓,凭借这种“抵制”战略战术,人在各种规章制度面前寻觅到属于自己的生存手段,一定程度上避免和缓解了主体人被既定规训机制的彻底压制,为人打开了一扇通往创造、通往平静、构建自身审美生存空间的大门。

第二种遁逃术:“散步”审美体验

日常生活对于德塞尔托不只是生存的战场,更多的还应是一个意味着多种可能性的城市空间。德塞尔托认为,城市是由“可见的城市”和“隐喻的城市”组成的,城市空间是人的生存、文明与建筑的复杂载体,人与城市有着特殊的紧密联系,人在城市空间生活,总在不停寻觅属于自己的空间,寻找他想要的意义,寻求一种生命的解脱和自由自在的状态。为此,德塞尔托继而提出“散步”,认为“散步于城市”(Walking in the city)是集行动与隐喻于一身的行为,在嘈杂的城市空间中,“散步”变得富有诗意,是一个在“战略”性统筹的规律性城市环境中走出一种“异质性”的自我空间和自我轨迹的过程,是一种多元态的文化实践,是一种弥漫在城市中的诗意与审美体验。

德塞尔托说,日常生活的“故事始于地面,始于芸芸众生的脚步”,脚步能赋予城市意义的真正力量。人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特定环境和空间里“行走、散步或‘橱窗观望”’,“将搅乱和打碎稳定的城市秩序,创造出观察、窥看城市的机会。散步开辟了新的空间,创造出传奇和故事……更重要的是,散步让稳定的城市秩序生发出自己的空间和意义。……步行在城市中,人与周遭世界相互作用,他/她就在世界中,或者准确地说他/她占有了城市空间,并转化为自己的空间,在城市空间里散步模糊了空间的界限,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传奇和故事,这种对空间的转化改写了覆盖在稳定空间之上的秩序符号”[41(r97)。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是利用了自己的脚步对城市空间进行了诠释,人在城市空间穿梭、散步,将散碎的街道联系在一起,连接起来的故事就构成了一个可以不断增加或删减的开放空间,这个空间是综合了视觉、听觉、触觉等元素在原有空间的基础上开辟出的新空间,它更趋向于一种人与空间的动态平衡,体现了文明冲突下城市生存的日常审美观,城市空间也在这种平衡互动中赋予了人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使散步者感受到城市的诗意特征和审美化。同时,德塞尔托还认为“散步行动能勾起它所忽略的整体和联结部分,可以选择性的穿越空间和分裂时空”,人在“散步”时,通过脚步在城市间游走,可以任意组合眼前的景观,也可以将心灵的感觉放大、扭曲、擅改,并综合自身的“视觉、听觉与感觉”将与之相关的过去粉碎甚至通过记忆的层叠、杂化来积极参与建构城

市空间,就像某一处的细微景象会唤起散步者的记忆一样,人在散步中获得审美愉悦,人在自我空间得到自由的确认,得到心灵的审美体验,成为审美经验与记忆的投射。

可见,德塞尔托的“散步”审美体验是一种日常生活深处的美学,“散步”为人提供了不一样的生存方式,提供了一种思考心灵、身体和城市之间关系的理论视野,通过心灵与城市的交融,人在城市空间成为了自身命运的真正主人,成为了富有创造性的独具自由个性的个人主体,人也在现实生活困境中追求到了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一种后现代的审美生存方式。

第三种遁逃术:“消费”另类生产

德塞尔托将“遁逃术”进一步拓展和升华,他在揭示生产环节的“抵制”战略战术时,发现使用“假发”之类的概念和方式去抵制日常生活实践,多少带有消极的色彩。同时他也注意到蕴含在消费环节的“抵制”战略战术,消费者并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他们可以发挥主动性,有选择地对消费者进行再生产和控制来满足自己的兴趣,即“消费”的另类生产(another production,caUed consumpu,tion)。

德塞尔托说:“任何地方都暗示着消费的无所不在,因为消费是通过使用方式,而并非用产品来显示自己的。”既然说日常生活是生存的战场,那么消费者作为消费流通系统中的环节,有选择性地将产品进行改造,满足个人兴趣和审美需求,实质上是一种个人化的生产。德塞尔托在分析消费方式时,认为“如何使用了那些图像”比“电视传播的图像和看电视的时间(行为)”更为重要。他说,“对电视传播的图像以及人们用多少时间来看电视进行分析时,应该补充进行一种研究一文化消费者在这段时间里用这些图像都‘制作’(make)或者‘干’(dose)了些什么。同样要研究的还有消费者对城市空间、从超级市场买来的商品、报纸传播的故事和传奇等等商品的使用(USe)”。对德塞尔托来说,这种“商品的使用”是另类的生产,因为“消费”的另类生产“并不是自己固定的产品,它也不是用自己的产品来证明自己的‘生产’。相反,这个证明来自消费者如何使用支配性的经济秩序来提供给他的那些产品”。由此,他又特意列举出了房客与房东在“租用房屋和房屋使用”的实例。房东拥有房屋的所有权,房客得到的是房屋的使用权,房东和房客在签定租赁合约后,除了收缴房租之外,房东是不能随便进入已经租出的房屋的。这时,房客就可以行使“使用但不必拥有的权力”,通过自己的“使用”,完全按照自己的审美需求和兴趣爱好来布置房间,从家具的选择、搭配以及摆放全由自己做主,最大限度地打上自我的标签。可见,“消费”的另类生产可视为是德塞尔托日常生活实践“抵制”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如果说“假发”的抵制略带消极的色彩,那么“消费”的另类生产是更为积极主动的“抵制”战略战术。消费者实施“抵制”战略战术的手段是丰富的,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消费者的生产实践也一样。德塞尔托的“消费”的“另类生产”理论隐藏于形形色色的日常生活实践中,也是针对“战略”的特定意图所作的反应,既接受着规训机制的压制,又偷偷摸摸、无声无息地突破了这种规训机制的防范,灵活随机地实施多种战术来达成新的创造,并且随时随地准备改头换面,准备制造。于是这种“制造的艺术”可以总结为“运作(making-d0)”、“现用手头材料”(briocolage)等抵制战术。消费者正是凭借这种“消费”的另类生产,控制消费和重新塑造自己的消费方式:一方面消费者有充分的权利按照自己的心情、爱好、兴趣和感觉对产品进行改制、创造、组合来达到自己的使用意图和审美需求;另一方面商品不再是必须由消费者原模原样接受下来、中规中矩按照说明书来使用的物件,而成为了消费者手上的某种生产资料。德塞尔托在此基础上还探讨了其他的一些“遁逃术”,如“居住、晃荡、说话、阅读、采购,以及烹饪等,都是制造出这种战术诡计和惊奇效果的活动”,因此我们说德塞尔托的“消费”的另类生产”是他日常生活美学的核心,通过日常生活中种种创造性的实践来证明人的主体性地位,来证实人并未完全受到束缚和禁锢,这是一种深度的审美生存。

总之,德塞尔托的“遁逃术”是长期关注细微日常生活实践、空间实践以及对普通人消费观直接关怀的结果,他侧重于发掘存在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层面的审美感受、审美生存,分别用“抵制”战略战术、“散步”审美体验、“消费”另类生产来求得人的主体性地位、自由创造和审美生存,最后达到“人诗意的栖居”。这对深刻理解和把握日常生活美学、空间美学,以及引导我们走出现实生存困境、创造美好生活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Jeremy Ahearne Miehd de Certeau:Interpmtatzon and ItsOther[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2]艾秀梅.“日常生活审美化”争论述评[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6).

[3]Michel de Certeau,Heterologies:Discourses on the Other[M].Uit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Mississippi River,1986.

[4]Miehd de Certeau.The Practice 0f Everyday Life.Berke-hy[M].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

[5]Graham Ward,The Certeau Reader[M].blackwell Pub-llshers,2000.

[责任编辑:白云]

作者:张荣

经济战略战术分析论文 篇3:

略论毛泽东军事思想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在毛泽东永垂青史的业绩中,军事思想与实践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关于当代中国革命战争和军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普通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武装斗争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毛泽东建军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地领导武装斗争,毛泽东最早开始探索建立人民自己的武装,并初步形成了工农红军队伍。在初期武装斗争实践中,毛泽东认识到加强党对军队领导的重要性。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1929年9月,周恩来代表党中央起草的《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来信”)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两年以来党关于红军建设的经验,提出了建军问题上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1929年底,红四军在古田召开了第九次代表大会,毛泽东为大会起草了《关于纠正党内错误思想》的决议,即古田会议决议。毛泽东从纠正党内错误思想、党的组织、党的教育等方面,全面分析了红四军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制订了较系统的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纪律,把红军中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教育更加具体化、制度化。毛泽东同志在古田会议决议中进一步阐述了红军建军宗旨和任务,指出:“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特别是现在,红军绝不是单纯地打仗消灭敌人的军事力量,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及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任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87)从而把建立红军同党的革命任务,把建立红军的宗旨同红军的任务统一起来。

党的领导,红军建军的任务和宗旨,红军的政治工作制度和原则是把红军建设成为新型人民军队的三个根本性问题,是人民军队建军思想的核心。因此“九月来信”和古田会议决议的产生,标志着毛泽东关于人民军队建设的理论,即建军思想已经形成。

抗日战争和解放时期是毛泽东建军思想丰富和发展时期。毛泽东指出:“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第988页)并且提出了军队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即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强调了军队政治工作,提出进行以诉苦、“三查”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并进一步发展了军队内部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

毛泽东在建立人民军队实践中提出的建军思想,逐渐地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完全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之上,成为一支区别于一切旧式军队,具有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人民军队。毛泽东曾经这样形容自己的军队:“我们的军队是真正的人民军队,我们的每一个指战员,和炊事员、饲养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的部队要和人民打成一片,我们的干部要和战士打成一片。与人民的利益相适合的东西我们要坚持下去,与人民的利益相矛盾的东西我们要努力改掉,这样我们才能无敌于天下。我们的这军队一向有两条方针,第一,对敌要狠,要压倒它,要消灭它;第二,对人民,对同志,对官长要和,要团结。”(毛泽东《在中央招待留守代表时的演说》,1944年9月18日)我们党正是依靠这支同人民血肉相连的军队,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与压迫,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我军历史使命,明确向全军提出了“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部队”(《毛泽东军事文选》内部本,第359页)的光荣任务。这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新发展,对人民军队新历史时期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 毛泽东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法宝,是毛泽东同志在领导革命战争实践中逐步创立起来的。毛泽东同志从中国革命的特定环境出发,“从战争学习战争”,逐步研究认识中国革命战争特点和规律,探索适合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和战术。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根据敌强我弱、敌大我小的特点,率领红四军“避敌击弱,避实击虚”,同敌人打圈子,开展游击战争。1928年5月,毛泽东同志把它总结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十六字诀”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树立的第一座丰碑,它的提出使中国革命战争有了自己的战略战术原则,解决了中国革命战争初期有无符合自己特点的战略战术原则这一重大问题。在“十六字诀”的指导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武装力量不断发展。正如毛泽东自己所说那样:“三年来,我们斗争中取得的战术,真是和古今中外的战术都不同,用我们的战术,群众斗争的发动一天比一天扩大,任何强大的敌人是奈何我们不得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103)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对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作了全面的总结,标志着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已经产生。

1930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1年,遵义会议恢复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战术原则为红军作战指导原则。毛泽东同志在指导战争实践中,十分重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夺取战争的主动权,指出对敌人战略上要“以一当十”的策略,战役战斗上要“以十当一”和造成夺取优势和主动的客观物质条件。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红军取得了“四渡赤水”之战的胜利。1935年底,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同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系统总结了红军血战经验,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著作,提出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及其原则,指出我军要积极防御,积极防御就是攻势防御,决战防御,为反攻进行防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182~183),并指出积极防御要进行充分准备,要诱敌深入,要适时转入反攻,在进行中以运动战为主要形式,集中兵力以战役战、速决战和歼灭战消灭敌人,这些内容标志着毛泽东人民战争战术思想已经形成。

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丰富和发展时期。1930年前后,毛泽东先后发表了《论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袭击》、《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等重要著作。根据中日战争特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游击战争和建立根据地的思想,提出了抗日游击战争的六个具体战略问题,“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和正规战争相配合;建立根据地;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向运动战发展;正确的指挥关系。”(《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376)这些战略战术原则,保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的生存和发展,保证了内战时期的正规战争向游击战争的战略转变,顺利地开辟了敌后战场,人民革命力量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第一次彻底胜利。

解放战争是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决战,毛泽东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和高超的指挥艺术,亲自指挥了具有决定意义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为了战胜强大的敌人,毛泽东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略,并精确地指出:“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十个师不如歼灭一个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200)在《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十大军事原则反映了毛泽东把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作为积极防御战略的核心指导思想,把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包围全歼敌人作为主要作战方法等战略战术思想,使我军在战略上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取得了战役战斗上的优势,积小胜为大胜,最终打败了国民党几百万的反动军队。

从毛泽东军事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从敌我双方的实际出发,按照战争的规律去指导战争。它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产生和形成,随着战争的发展而丰富,并指导中国战争取得了辉煌胜利。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责任编辑:王以富〕

作者:杜璇

上一篇:学生实验能力培养论文下一篇:课程教学国际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