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学校管理论文

2022-04-19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教学管理成为学校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通过传统文化完成较高水平的教学管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论述了传统文化对教学管理的积极意义,然后分析了教学管理中的不足,然后提出了利用传统文化进行教学管理的相应建议,希望通过传统文化积极推动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传统文化学校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统文化学校管理论文 篇1:

中国传统文化在学校管理中的渗透

中、西方教育管理思想建立的思想基础不尽相同,中国学校的管理应该在借鉴别人的同时,注重发展自己的特色。因此,需要管理者在中国传统思想根基上,结合学校组织权力结构是行政、学术二元化结构的特点,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本土学校管理思想之路。

中国传统文化学校管理传统思想我们的历史文化优久,传统管理思想已经渗透到了民族的血液中,对今天的学校管理者有着直接影响,在文化传承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的体现出来。因此,需要今天的管理者在中国传统思想根基上,结合学校组织权力结构是行政、学术二元化结构的特点,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本土学校管理思想之路。

一、校长治魂,借鉴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是指人应该顺应自然,而不是逆“道”行事,妄自作为。这一点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规律性。管理也是一样。在教育管理中,如果违背教育管理规律开展管理活动,管理越多,可能效果越糟。在教育管理领域,类似的现象屡见不鲜。比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强化对学校的管理,事无巨细都想控制,可学校主体发展的状况却每况愈下。

所以,当一所学校通过建章立制,取得稳定的运转之后,校长应借鉴道家思想,抱以“顺其自然”思想,对学校事情“冷眼旁观”,实现学校各部门自我管理。校长“无为”的目的,是让部门“有为”,培养和锻炼出一个积极、干练的核心管理团体,发扬其团队精神,产生学校立体化管理力量。

校长是一校之魂,对于校长而言,“想事”比“管事”更重要,“管事”比“做事”更重要。“管事”时,校长是符号,不同的情况当好不同的“符号”,便可以守中纠偏,确保方向正确、执行到位、效果良好。当事情没有做好,校长是“问号”,把脉问诊,督促推进;当事情做结束了,校长是“句号”,总结反思,不断提升;当事情做好了,校长是“感叹号”,不吝表扬,团结前行。

二、副校长治校,借鉴儒家,“刚健有为,仁者爱人”

儒家始终坚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管理路线,强调“自律化”的管理,因而,要通过教育来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和道德实践能力,使百姓“有耻且格”。才能达成社会的有序与和谐。

副校长负责学校一个块面或者一个条线的工作,是校长和基层干部及一线老师之间的桥梁,要将校长宏观办学理念和学校发展战略具体化、制度化;需要协调上下左右的关系,建立团队,化解矛盾,培训职工,开展活动,同心协力完成组织目标。学校副校长贯彻“儒家”的管理思想,才能“以人为本”地制定政策,出台制度;才能有效地化解基层执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凝聚团队,保障组织的正常运转;才能让校长摆脱烦琐的管理事务束缚,腾出时间和精力,做更重要的事情。所以,副校长要强调自己以身作则,团结协作,示范引领。切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另外,儒家还主张“仁”。“仁”者,爱人也。强调应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长期撒播“有为”和“博爱”的种子,再干涸的心田,也会成长出“进取”与“和谐”的绿苗。

三、主任治教,借鉴法家,“法莫如显,成就方圆”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若舍法从私意,则臣不饰其智能,则禁不立矣。”这是法家思想的一个关键。其管理的精髓,暗合了现代法制管理的精神。

我们这里谈的“主任”指的是两方面,一方面指的是学校中层部门的主任,一方面指的是管理班级的班主任。

部门主任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执行者,把关的是学校教育教学最基本的流程和细节。他们不需要“深入基层”就可以了解最真实的情况,教师备课是否充分,作业批改是否认真,各种规章制度落实是否到位,一目了然,清清楚楚。他们能否严格执法和敢于顶真碰硬,是衡量一所学校执行力高低最重要的指标。学校基层干部贯彻“法家”的管理思想,严格执法,制度第一,不做好好先生,才能做到令行禁止,实现组织的高效运作。而作为班主任,更是学校管理的基石。在班主任的引领下,学生心之有向,行之有范。学校工作自然就和谐了。

四、教师治学,借鉴墨家,“尚贤尚同,主动施教”

“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篡小家,强者不劫弱,贵者不傲贱,多智者不欺愚。此必上利于天,中利于鬼,下利于人。三利,无所不利。”墨家管理思想描绘出了一个组织的终极状态,处处体现着责权利的统一,只不过是以统一的方式出现,表述为“尚贤”——追求贤良;“尚同”——追求平等。

教师的治学包括三个方面,既要搞好学科建设,让学生对教师知识储备和创新能力的敬佩;也要身正为范,从成已立人方面让学生敬仰;同时创建师生平等、共同探究的平台,成就学生的人生。教师在学科建设方面的“尚贤、尚同”,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会成就整个团体,从而提升整个学校的师生的素养和教育质量。

墨家主张“不强说人,人莫之知”,这种以“教人为已任”的精神是很可贵的,强调教者积极主动。其中“古之善者则诛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的观点,更是表达了对古代的优秀遗产应当继承,但还要有创新的精神,就更吻合当今社会追求的“创新”本源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学校组织管理中,道家、儒家、法家、墨家思想的先后运用,在拙文中虽然分成四个层次,但四个方面并非孤立运行,而是相互作用的。在学校组织内部,管理是需要分层的,不同层级的管理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要求。自上而下,战略管理依次淡化,过程管理依次增强;对人的管理依次淡化,对事的管理依次增强。同时,在管理中更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便可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孙德玉,朱镜人,谈儒强.中外教育思想简史[D].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1).

作者:吕绍瑜

传统文化学校管理论文 篇2:

传统文化对学校教学管理的作用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教学管理成为学校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通过传统文化完成较高水平的教学管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论述了传统文化对教学管理的积极意义,然后分析了教学管理中的不足,然后提出了利用传统文化进行教学管理的相应建议,希望通过传统文化积极推动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

一、传统文化对注重教学管理的积极意义

1、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初中生处于较小的年龄阶段。他们的思想意识没有完全成熟。因此,他们的思想容易被社会外界因素诱惑,产生有悖学校要求的不良思想。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发挥出积极作用,促使学生懂得“真善美”、“仁义礼智信”等优良传统和崇高思想。最终,通过传统文化,能够使学生将自己的行为时刻与传统文化要求进行对照,改正自己的缺点,形成高尚的思想品质。

2、传统文化有助于减少家长对学生不必要的担忧。很多学生需要在学校住宿学习,这就让很多家长担心。很多家长怕子女不认真学习,耽误自己的前途。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健康成长,深刻懂得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懂得父母的辛苦,從而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意识,从而使家长减少不必要的担心,也逐渐增加对子女的信任。

二、初中学校教学管理现状分析

初中的学生往往存在各种不合时宜的思想意识,比如缺乏责任感、缺乏团结意识、家庭意识不强烈等,这些不良思想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管理效果,需要我们予以注意,并加以认真分析。

1、学习意识不强烈,总是抱有消极态度。目前,很多初中学生不爱学习,无法按照老师的要求及时完成作业,不能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管理工作,导致自身学习意识淡薄,不仅不利于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在很大程度上辜负了父母的期望。

2、与同学相处缺乏团结意识,常常滋生自私心理。很多学生对于班级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毫不在意,往往以一种局外人的心态冷眼旁观。毕竟,集体活动是体现学生团结精神的良好契机。然而,初中生的表现一般,恰恰没有树立这样一种团队意识,究其原因,在于自私心理的滋生。

3、不愿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传统文化要求背离。有些时候,学校会组织形式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而主动参加这些活动的学生少之又少。这说明,初中生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助人为乐等基本道德品质都无从体现。

三、利用传统文化进行教学管理的建议

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初中学校教学管理,能够产生较好的效果,因此,我们有必要合理运用传统文化来强化教学管理效果,使传统文化发挥出自身独特的魅力,积极推动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

1、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打消学生的消极态度。老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引入传统文化,通过传统文化所蕴藏的故事、哲理来教育学生,比如“程门立雪”、“凿壁偷光”等故事都是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契机。一旦学生从内心里接受这些哲理故事,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热情,打消他们面对学习时的消极态度,使其深刻懂得父母的不容易,懂得自己的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

2、激发学生的团结意识,避免学生产生自私心理。老师可以将传统文化中的“拔河运动”引入教学管理当中,让学生明确团结意识对于一个班级学校发展的重要价值。这样,学生就能避免自私心理,从而加强团队协作意识。一旦班级或学校组织各种活动时,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为班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融洽和睦的与其他学生相处,实现真诚沟通,建立起深厚的友情,为团结精神的发扬提供条件做好准备。

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向传统文化要求看齐。社会责任对于他们的工作生活都非常重要。毕竟,社会才能给学生更为直接的心理体会。

首先,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老师需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起好的榜样。父母在与子女一同出行时,要使自身的行为符合大众的道德标准,比如父母要在公交车上主动为老弱病残让座,让子女懂得助人为乐的快乐,让他们懂得社会上的人很善良,社会是美好的。

其次,学校可以利用周末节假日定期组织一些社会公益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让他们知道自己对社会的价值,体会和谐社会的美好,使之成长为具备深厚责任感的公民。

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于对人们精神意识层面的作用,促使人们拥有成熟理性美好的首先品质。因此,学校应当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合理融入传统文化,通过传统文化,透析学生的内心想法,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培养他们的优秀品质,使学校的教学管理实现高水平高质量。

作者:贡觉卓玛

传统文化学校管理论文 篇3:

和谐管理:现代学校管理的新理念

摘 要 和谐学校管理理念的提出是建立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础之上的,是顺应和谐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谐管理是和谐学校的应有之义,构建和谐学校必须加强和谐管理。如何将和谐理念融入学校管理,使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一个重大而崭新的研究课题。本文试图从和谐学校管理的现实意义出发,通过对和谐管理理论的深入了解与分析,进而提出构建和谐学校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 和谐管理 学校管理 以人为本

1 和谐学校管理的提出

1.1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强调要把建设和谐社会摆在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从和谐的构建或营造而论,群体的和谐是建立在个体和谐的基础上的,社会的和谐有待于个体的和谐去促成。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重大的系统工程,而教育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和谐的社会需要和谐的教育,和谐的教育需要和谐的学校管理。和谐学校管理能够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1.2 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现在已进入了一个矛盾凸显期。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出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教育也未能幸免。学校各种冲突事件时常见诸于各大新闻媒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校管理因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功绩而忽视了人的情感需要,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导致了许多不和谐的现象。

师生关系是学校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但是两者的不和谐由来已久,而且日趋严重。在师道尊严的传统文化背景下,学生对老师望而却步,不敢轻易接近老师;教师则以“学者”自居,妄自尊大,瞧不起学生,视学生为学习的机器,动辄打骂学生。应试教育的盛行更是加剧了师生关系的恶化,甚至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和谐的学校管理要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以“长者”、“权威”、“传道者”的身份出现,而是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帮助者和引路人。

教师与学校管理者的关系是学校的另一重要的人际关系。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管理就是服务。”作为学校管理者,应该具有一种为教师服务的意识。人常说:“校长的生命在教师之中。”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学校领导应该关注教师的需要,倾听教师的心声,重视教师的成长和培养。学校管理者应是非分明,奖惩公正,实事求是,公道正派,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这样才能为教师的发展创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但是,当前教师与学校领导者的关系不容乐观。领导们越来越讲级别、讲派场,不关心教师的需要,对教师的意见置之不理,导致很多教师怨声载道,严重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1.3 现代学校管理的需要

在这个日新月异、变化莫测的社会里,我们的管理活动面临越来越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不乏管理理念的今天,在管理思潮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今天,细心思考我们会发现,科学管理的理性已达到了极限,后现代思想已越来越强调回归自然,追求“和谐”之境界。在没有一个普适的管理理论产生之前,我们认为,和谐管理理论更适用于现代学校管理,现代学校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管理更要注重和谐,建设和谐学校。和谐管理是和谐学校的应有之义。加强和谐管理是构建和谐学校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

2 和谐管理理论与学校管理

和谐学校管理的提出源于和谐管理理论,是和谐管理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和谐管理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是一些研究者将“和谐”理念引入管理理论研究领域而提出来的。在我国,首次正式完整地提出和谐管理理论的是席酉民教授。席酉民教授的和谐管理理论遵循“双规则”,一方面用优化的思路解决客观科学的一面,另一方面用减少不确定性的思路解决人的主观情感、行为的一面,前者为“谐则”,后者为“和则”。 “谐”是指一切物要素在组织中“合理”的投入,考虑的是科学化、物化的内容,讲究的是比例协调、配合得当、科学安排。“和”是人及人群的观念、行为在“合意”的嵌入,更多地看到的是人的心理感觉、感受。在双规则的引入和运用中,和谐管理理论的特色突出地表现在对于“和”的强调上,并认为经过传统积累和环境诱导下的行为协调形成的“和则”体系,对组织应对不确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遵循席酉民教授的和谐管理理论,学校的管理工作不仅要关注优化科学管理,更要关注用不确定性消减的方式解决主观情感的人文管理,这样,学校管理工作就会最大限度地避免矛盾,提高绩效。一所学校,只有在和谐中才能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也只有在和谐中才能发展。本文的和谐学校管理突出强调了“和则”的运用,因为学校管理不同于企业管理,它有自己的特殊性:学校管理面对的是人的世界,学校管理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对“人”的管理,在学校管理活动中,人是根本,人处在中心的位置。因此,“和”是学校管理的灵魂,这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所谓的和谐学校管理,简单来说,就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而进行的管理,其核心和实质应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

3 和谐学校管理的实施

和谐学校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没有现成的套路可循。探索和谐学校管理方法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任重道远,而又刻不容缓。这就必然要求管理者加强和谐管理创新,注入现代管理的新理念、运用现代管理的新方法、形成现代管理的新机制,通过和谐管理促进和谐发展,以构建和谐学校。具体说来,学校管理者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3.1 树立和谐的学校管理理念:以人为本

理念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管理行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以人为本,是现代学校教育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和谐学校管理必须遵循的价值理念。学校管理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解放人、发展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校里的“人”,说到底就是教师和学生,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学校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那么和谐学校管理就是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学校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需要。

3.2 注重和谐的管理方法:柔性管理与情感管理

传统的刚性管理主要是运用权力的影响,通过权威、法令、制度、控制与惩罚,以法定职务角色进行管理,对客体缺少人文关怀和感情交流。和谐的学校管理应实现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的转变,促使管理者注意非权力影响力的运用。柔性管理渗透了和谐思想,要求对师生员工采用激励为主的管理方式,运用品格、能力、威信等因素进行协调和沟通,形成团体和谐状态。

情感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和谐的学校管理离不开情感管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激发人情感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管理离不开感情,感情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着管理的效益与成败。所谓情感管理是指在学校管理中,管理者以真挚的情感,增强管理者与教职工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思想沟通,满足教职工的心理需要,形成和谐融洽的学习和工作氛围的一种管理方式。它注重职工的内心世界,其核心是激发职工的正向情感,消除职工的低沉情绪,通过感情的双向交流和沟通实现有效的管理。情感的力量是伟大的,它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可以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3 健全和谐的管理制度:制度管理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章”,任何一项管理,如果没有制度的保障,就犹如游戏没有规则,一切都乱了套,学校的管理尤其如此。和谐管理并不意味着对制度管理的忽视,和谐管理需要规范、需要制度,通过规范与制度强化和谐管理,推进和谐管理理念的落实、保障和谐管理的成果。制度管理是和谐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和重要内容,是建设和谐学校的前提。实施制度管理有利于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保障学校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和谐的学校管理需要和谐的制度管理。管理制度要在“理”的规范中显示真情:学校管理者要充分调动教职工与学生的积极性,让师生员工参与规章制度的制定,同时要不断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定期修改不合时宜的要求,使学校制度更富有人性化。

3.4 建立和谐管理的运行机制:民主、公正、公开

民主监督是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民主、公正、公开是和谐管理必须坚持的原则。在学校管理中,管理者要做到发扬民主,让教师参与到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之中,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从而激发其对工作的热情,使之更好地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此外,学校要实施校务公开制度,对于关系到教师切身利益的提职、晋升、进修、利益分配等方面要坚持公正、公开和公平的原则。实施民主管理,让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使和谐管理更加科学化,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与可信度,增强了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认同感,使大家对学校的管理更具信任感和归属感,使学校与教职工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作者:任春霞 王玉梅

上一篇:经济发展战略分析论文下一篇:国际贸易课程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