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词汇积累探究论文

2022-04-22

编者按语言知识对于语文学习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在中学阶段应该学习哪些语言知识,用什么样的方式学习语言知识,如何在必修和选修阶段合理布局,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设置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提出了更清晰的语言知识体系、组织形式与布局。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语文教学中词汇积累探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学中词汇积累探究论文 篇1:

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积累训练的有效策略

摘要: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式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积累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文字;积累训练;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加强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不但重视课堂上语言文字的积累,而且非常重视课外语言文字的积累,要鼓励学生走向生活,从生活中积累语言,背诵铭记后化为己有,需要时能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积累的兴趣,养成积累的习惯。现结合自己的实践,浅谈几点做法。

一、做细课堂教学 重视课堂背诵训练积累

(一)重视课文朗读。

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改变以往的教法,课堂上尽量少讲,而是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从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学习课文的时候,重视课文的朗读,化烦琐讲解为诵读,给学生大量读书的时间,强化初读,有重点地指导精读。对于课文里优美的句子与段落,要指导学生背诵,让学生从读背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种读中感悟的方法,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帮助学生积累和丰富了语言。

为了使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每学一篇课文,要引导学生把课文里的好词、好句、好段勾画出来反复诵读。例如在教《草原》、《匆匆》等一些语言优美、注重感悟的散文,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在上课时采用方法多样的朗读,如自由读、个别读、领读、分角色读、集体读等,充分发挥读的作用,强化读这一语言形成积累的过程。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有所获,读有所乐。 让学生加强诵读,是积累语言的方法之一。

(二)加强经典背诵。

“学习语言需要背诵,常常背诵才能使所学的词语、句子在记忆里生根。”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黄金时代。趁着小学生的记忆好,在他们的小脑袋里装点诗文佳作,并为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做好一定的铺垫。利用早读让学生背诵,凡是书中要求背诵的篇目,教师要亲自检查背诵情况。为了提高学生的背诵能力,要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如做动作表演、想象记忆、抓关键词记忆、联想记忆等。如背诵《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时,让学生想象画面做动作来记忆;对于一些描写细致入微的故事性片段,如《少年闰土》,让学生背诵前,画出描写生动的词语,或表示事情发展顺序的关联词,指导他们抓住这些重点词语来记忆等。并与生同背,与之同乐。

(三)提高语言运用。

积累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因而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在课堂的交流中,运用积累的好词佳句。创设情境,开展一些课内活动,促进学生语言的运用和发展。学文时,让学生模仿格式进行仿写。如学了《四季》让学生模仿着写诗歌;再如每个园地中的口语交际,鼓励学生把自己积累的好词好句运用到说话、习作中,在评价习作时,把运用好词好句作为评价的一个标准,对文中的好词好句圈圈点点,以资赞赏。讲评时大加表扬,鼓励其他学生也能灵活运用自己积累的词句,以提高作文的水平、说话的技巧等。

二、做足课外积累 重视积累的转化和内化

(一)坚持课外阅读 拓展积累空间。

跟书交朋友,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最直接的方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大都爱听故事,表现欲强的特点,借着给学生讲故事的机会,向学生推荐好书,并引导他们自己讲故事。再在每天早读前的五分钟进行汇报,以赠送“营养早餐”的形式,来交流看故事的情况。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在班级成立“读书角”,开展读书活动,每天布置一定的读书和积累任务,把读课外书作为一项常规性的家庭作业来抓,要求每位学生天天读书半小时以上,以养成读书积累的习惯。最后,语言文字兴趣积累要逐渐升华为审美积累。审美积累才是一种恒久的有强大内驱力的语言文字积累。

(二)开展课外活动 激发积累兴趣。

古人云:读史使人明志,读史使人灵秀。为了能提高学生的积累兴趣,使课外积累能持之有效的坚持下去,开展我从书中知多少知识竞赛、比一比谁的积累本最丰富,举办手抄报评比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他们积累的兴趣。因此,每天让学生轮流在教室黑板的右下角抄一首古诗,在早读时简单地给学生作一讲解,扩大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积累的目的是为了运用。为了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每周开展作文竞赛,鼓励学生大量使用积累的好词好句,让学生坚持写日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不懈努力,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语言丰富多了,许多学生也爱写作文了,他们感到了积累的乐趣,积累的热情更高,有的学生还将积累本分类装订成册,配上插图,成为他们写作文时宝贵的学习资源。

(三)建立好积累本 形成积累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学生每人拥有一个积累本,摘录课外书中的好词佳句,并写下自己的读书体会。一学期下来,大部分学生已积累了两、三个本子,他们的积累本包罗万象,图文并茂,让人爱不释手。孩子们积累了“绿色食品”, 所谓“绿色”就是原汁原味的材料。包括:字词、成语、名人名言、俗语、经典故事,生动传神的句子、开头、结尾、题记、优美的散文等等。无不看到学生的“采蜜集”中流淌出美得华章。那些备受大家青睐的好词佳句则张贴在语文园地内,形成共享资源。

(四)教给积累方法 提高积累效果。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积累是死的,运用才是活的。那么,如何使这些死的东西变成活的,如何使消极的词汇转变成积极的词汇呢?学生的语言积累多了,并不一定他的语言能力就加强了,特别是低年级儿童,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对于词语的理解,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无法深入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更别提运用了。有再好的积累,再精彩的词汇,不知道如何去加以运用,那也只是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做任何事情都得讲究方法,如果只是盲目的去做,那将会一事无成,语言积累也是同样,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采用分类归纳法、摘记法、剪贴法等。

(五)走进生活积累 拓宽积累途径。

大语文教育观认为:语文教学要有大视野,胸怀远大目标,放眼世界,展望未来。崔峦同志在《大力改进小学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语文是最开放的,最容易和社会发生联系的学科,应该打破课内和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泓活水,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走进生活融入社会,及时吸收时代语言。

社会是大课堂,丰富生动的语言都来源于生活,因此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和倾听,积累语言。如大街上、家庭里、电视中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积累的场所。让孩子们完成“五谷杂粮”的积累。“绿色食品”虽然“环保”,但常吃不免会缺营养。这时,不妨配上“五谷杂粮”、“蛋白肉类”。让其营养齐全。这里指:与经典相对的正、反面事例、成语新解、还有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生活中常见的标语、广告语等,只要生活中有的就是我们考虑的范围。就像我们大家所说的那句“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这种形式颇受学生喜爱。 这样让学生在“荤素”搭配中营养齐全,在“量”上先有个积累,以便于日后的“质变”。总之,从小养成积累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将会终生受益,会成为语言上的富翁。

新课改提出的大语文包罗万象,离不开平时点滴的积累,一篇精彩文章、一部佳作的出炉离不开积累,就如同那句经常说的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语文学习要注重多渠道的积累语言,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习作水平也随之提高,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相信只要我们继续实践探究,相信会有更有效的提高学生语言积累的策略。

作者:张红梅

语文教学中词汇积累探究论文 篇2: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课标设计详解

编者按

语言知识对于语文学习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在中学阶段应该学习哪些语言知识,用什么样的方式学习语言知识,如何在必修和选修阶段合理布局,学界一直存在争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设置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提出了更清晰的语言知识体系、组织形式与布局。相对于其他学习任务群,“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处于基础地位,并且具有较强的特殊性。怎样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落实课标关于这一学习任务群的要求,是广大语文教师关注的重点问题。

本期,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分校王丹霞、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朱俊阳两位老师对课标中“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以及提供的教学提示作了细化解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关惠文、北京市第四中学刘葵两位老师介绍了“语言擂台大比拼”案例的设计,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张悦老师介绍了“借助部首追溯本义”案例的设计。希望这三篇文章启发语文教师加深对于“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的认识,进而将课标要求转化为合理的教学内容与实施过程。

语言知识对于语文学习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在中学阶段应该学习哪些语言知识,用什么样的方式学习语言知识,如何在必修和选修阶段合理布局,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强调对学生进行“语理”教育,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梳理语言现象,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提高在实际语境中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017年版课标确定了十八个学习任务群,其中“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贯串必修和选择性必修两个阶段。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实验版课标”)相比,2017年版课标提出了更清晰的语言知识体系、组织形式与布局。在实际教学中,怎样将2017年版课标规定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以及提供的教学提示,转化为合理的教学内容与实施过程?我们需要根据教学推进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拆分学习专题,设计合宜的教学过程。其中,学习目标与内容的细化是正确理解课标要求的重中之重。

2017年版课标确定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的基础地位:“本任务群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阶段,应贯串其他所有的学习任务群”“每一个学习任务群,都要为‘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提出问题,提供资料,准备必要的条件”。对学习目标与内容的细化,须从以下三个方面逐步展开讨论。

一、明确三个学段的进阶关系

在语言知识体系上,“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提出了六条学习目标与内容,与选修阶段“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任务群提出的八个专题,共同构成高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语言知识体系。“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必修阶段和选择性必修阶段各一个学分)与“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任务群(选修阶段两个学分)构成了“必修”“选择性必修”与“选修”三个阶段,在能力层级的要求上不同,在学习目标与内容上需要通盘考虑,整体安排。

根据2017年版课标的设计思路,“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任务群需要以“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的学习为基础,对汉字或汉语的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加深学生对汉字、汉语的理性认识”。“汉字汉语专题研讨”学习目标与内容的框架相对清晰,可以提取出八个学习专题:汉字的表意性质,汉语的韵律特点,词汇意义的系统性,文学语言的灵活性,口语与书面语的不同特点,网络语言与汉字汉语规范问题,方言与普通话关系问题,成语典故运用问题。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侧重从语言现象出发,探讨语言运用的规律,与“汉字汉语专题研讨”相比,在学习内容上侧重关注基础性与延展性。可以说,“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是知识面的展开,“汉字汉语专题研讨”是知识点的深入。因此,在拆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时,需要关注“汉字汉语专题研讨”的八个学习专题,尽量使之形成对应关系,以利于学生在选修阶段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归纳目标涉及的知识类别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的六条“学习内容与目标”大体上是按照汉语知识体系的五个方面分类的,即汉字、词汇、语法、语体和语用,有着清晰的逻辑关系。对照2017年版课标的相关表述,可以拆分为七个学习主题,如表1所示。

关于表1的具体内容,有几个问题需要说明。

其一,“学习目标与内容”(1)分别列举了“汉字知识”“汉字、汉语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及“汉语的民族特性”,需要拆分成两个学习主题。为了便于设计学习任务,我们将学习主题定位为“汉字”。而非“汉语”,这是因为汉语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多方面,把握汉语的民族特性,可以在学习相关主题的过程中完成。文字与语言相互依存,汉字的发展离不开汉语,汉字又能丰富汉语的表达,从汉字切入了解汉语的特点可视为合理的学习路径。

其二,学习主题的設置凸显了语言和言语的相关性与差别性。“语言”和“言语”是瑞典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的一对概念:语言是—个社会共同掌握的,它是社会的、概括的;而言语是语言进入每个人的话语系统中表现出来的,它是个人的、具体的。通常,语言学家更关心语言层面的问题,如造字法、词义构成、语法规律等,文学家更关注言语层面的问题,如作家借助作品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感、价值取向等。语文学习则应该将二者打通、兼而有之。作家表达情感的言语应该符合语言运用的客观规律,我们在分析文学作品时,也应该借助语言现象。语言现象离开了言语作品,也就无从解释,因而分析词语的内涵必须从具体的语境出发。

其三,文言文学习中的“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侧重于古今沟通。根据2017年版课标的具体表述,无论“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还是“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都涉及古今汉语的沟通问题。古代汉语的很多句法现象、文言语素等都留存到了现代汉语中,分析这些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现代汉语。“如果把现代汉语词汇教学与古代汉语结合在一起,既能从现代汉语的‘已知’出发来认识古代汉语的‘未知’,又能用获得的历史语言文化知识来加深对现代汉语词汇的理解。”

其四,用“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强调本任务群反思性知识的形成与发展。无论是把握语言运用的规律,还是增强语言敏感性,最终目的都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即言语品质。遣诃造句、逻辑与修辞是语文学习必须关注的内容,为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提升思维品质,高中语文学习还需要关注篇章学习。“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能够涵盖传统语言学涉及的词语、句子,还强调学生应在对照反思过程中发展言语品质,提升思维品质。

三、依据学分设置的内容框架

在必修以及选择性必修阶段,“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的学习应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参考2017年版课标“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的学分设置(必修和选择性必修阶段各一学分,十八学时),我们将上述七个学习主题转化为具体的学习内容,如表2所示。

关于表2的内容设计,也有几点需要说明。

其一,确定“汉字特点”学习内容的相关思考。

汉字是表意文字的代表,表意性是汉字最大的特征。研究汉字因义构形的表意特征以及汉字的构形规律,能够帮助学生理性认识汉字的特征。在中学阶段学习汉字的表意性特征与构形规律,并不是让学生成为语言文字专家,而是通过分析汉字构造的原理来分析词义,帮助他们更好地解读古代典籍。要想对汉字构形规律有所认识,需要认识汉字的“构形元素和结构次序”“构建在组合中的作用”“汉字的构形模式”等知识,两课时显然难以完成,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阶段分别安排,可以在必修阶段学习比较简单的、概括的规律,如认识汉字的部首、了解汉字的构件等,到选择性必修阶段再进行深化与拓展。

汉语韵律严格意义上说属于汉语的特点,突出表现为单音节、有声调,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汉语的重要特征,放在这一主题下便于教学实施。

其二,确定“语言和言语”学习内容的相关思考。

学生学习语文需要在优秀的言语作品中梳理归纳语言规律,再将这些语言规律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并运用到自己的言语实践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其中隐含着“言语一语言一言语”的推进过程。“利用语境理解词义”重在借助言语解读词义,“归纳词义的构成”重在发现语言规律,“梳理语义类聚”关注分析同义词、反义词等有规律的词语序列,同样是梳理归纳语言规律,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安排在选择性必修阶段更能体现出能力发展的层级。

其三,确定“古今沟通”学习内容的相关思考。

语言学中讲的语言知识是抽象概括出来的,因而是有序的,具有很强的规律性。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知识与言语作品并不是分开的,而是融合的。教材中的选文也不依据语言知识排列,而是依据作品的体裁、思想的深度等,所以教材中的语言知识处于无序的状态。如何将零散的、无序的语言知识变得有序呢?需要在文言文阅读的过程中,“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即“有序积累文言现象”。

“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需要做到两点,一是“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一是“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其中涉及的古今词义演变问题,必须探讨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而双音化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双音化使很多文言词语变成了语素保留在现代汉语的词汇中,分析双音词中的文言语素,也能起到古今沟通的作用,所以可将“单音词和双音词”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习专题。此外,现代汉语的成语中也保留了很多文言现象,可以作为古今沟通的一座桥梁。

其四,确定“语法规律”学习内容的相关思考。

“在自主修改病句和分析句子结构的过程中,领悟语法规律”属于语法规律的规范性问题,而“词语的活用”“句子语序的变化”等指的是语法规律的灵活性。有些作家在语法上具有创造性,与作家个人的语言风格有关。为体现层级,我们将规范性安排在必修阶段,将灵活性、创造性安排在选择性必修阶段。

明确了不同学段的学习主题与内容,在具体实施上,“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同样需要参照课程结构的设计依据:“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这些学习任务群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而不是学习知识逐‘点’解析、学科技能逐项训练的简单线性排列和连接。”结合“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的教学提示,本任务群的教學实施需要关注三个方面。

第一,系统、持续地积累,有计划、有方法地梳理。积累应该融汇在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积累既是丰富学生词汇、表达方式等的需要,也是为以后的梳理所做的准备。要有布置,有鼓励和督促,持之以恒”。教师需要借助本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帮助学生明确积累什么,如何积累,形成自觉积累的意识,养成边积累边梳理的习惯。

第二,以积累、梳理为基础开展探究活动。积累、梳理和探究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对语言规律的认识和把握,需要学生以丰富的语言材料为基础探究语言的内在特点与规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与结构,不能以系统讲授代替学生的自主探究。

第三,强调“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相结合。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2017年版课标强调语言知识的学习必须建立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语文活动的基础上,与文本阅读和写作实践相配合,语言是文学的基础,文学是语言的表现。2017年版课标明确要求“在语文活动中,积累有关汉字、汉语的现象和理性认识”“通过在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义的过程,梳理语言和言语的相关性和差别性的观念”“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在自主修改病句和分析句子结构的过程中,体会汉语句子的结构特点和虚词的作用”,旨在解决语言知识学习与文本鉴赏、写作实践割裂的问题。

综上所述,根据2017年版课标中语言知识的分层与分类,可以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分为七个主题,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分布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阶段,每个阶段十八个学时,一个学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七个主题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彼此之间具有关联性,在具体设计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2017年版课标还指出,“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的课时有两种分配方式,“或集中安排,或穿插在其他学习任务群中”。根据课标要求,落实“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可以采用大、中、小三种任务。“大任务”综合性强,可以同时包含几个主题的内容,一个任务集中安排九个课时,如“换一种方式重读经典文本——基于词语内涵的文意分析”,集中九个课时组织学生借助语言学相关知识重读经典,经由词语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中任务”以一个主题为核心,集中安排四至五个课时,如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结合,组织学生设计文言学习手册,积累、梳理文言阅读经验,归纳文言现象。“小任务”可以从一个小的专题切入,与其他任务群相配合,穿插在其他任务群的学习过程中,安排一至二个课时,如“它们有何异同——近义词的语义辨析”可以穿插在“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学习过程中,利用近义词的辨析引领学生理解词语隐含的形象与情境,增强对语言的敏感性。

作者:王丹霞 朱俊阳

语文教学中词汇积累探究论文 篇3:

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积累与运用的有效策略

【摘 要】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化语言积累和运用,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的。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离不开学生材料积累和运用,教师要帮助学生加强语言积累,形成语言库,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策略,提升学生资料运用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论述了积累和运用对小学语文的重要性及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积累和运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积累;运用

小学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运用呢?其中方法之一就是积累。积累是运用的前提,只有积累丰富的素材,才能够在运用中事半功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要对文字理解,更要对语言文字进行应用,只有在课堂中不断的优化教学方式,不断的进行探索,才能真正的帮助学生对语言进行积累和应用。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积累和运用的重要性

在各科教学中,都是积累的过程,积累知识、积累语言、积累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内容,离不开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学生语言积累是否丰富、扎实,对学生语文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语言积累的学习习惯。在积累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的方法。首先要帮助学生确定从哪里寻找资料,如果学生找不到积累素材,可以让学生谈谈其中的困难,有针对性的寻找原因,解决问题。通过常年累月的坚持积累资料,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积累资料的意识,还能够锻炼学生积累材料的能力,让学生对积累材料越来越有兴趣。将各种资料进行积累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学生在积累资料的同时也要学会应用。只有学生将积累的资料运用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够更加理解文章。通过开展情境教学,将积累运用到阅读、写作中,有机的将课文内容、课外知识融合到一起,确保了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积累和运用的有效策略

(一)词语积累需要教师引导

在日常的教学中,针对词语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用生动、直观的情境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例如在学习《传统节日》时,需要教师先解释“传统”、“节日”两个词语的含义。《传统节日》讲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习俗。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春节为主题与学生进行互动,播放人们庆祝春节的视频,鼓励学生回忆过春节时的有趣经历,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词语的理解。通过视频,学生对传统节日等词语有了深入的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词语含义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对日后的灵活运用十分重要。在学生阅读写作的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要引导学生辨别好词好句,根据不同的运用类型、标准、应用范围进行整理,鼓励学生通过摘抄的方式加深印象。如在学习《夏天里的成长》一文时,通过描写夏天的景象,表达人们要趁热尽力的长。文中描述“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运用浅显的语言,将夏天万物成长的景象描绘的惟妙惟肖,特别是最后一句“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体现了其中的道理,人也要抓住机会,努力的成长。类似以上的词语需要学生在平时阅读、写作中积极摘录、整理,以便日后的运用。词语的学习不仅仅需要学生进行记忆,还需要灵活的掌握。在语文课堂中,教师除了教授学生语文知识,还要重视学生复述的能力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重点词语通过造句叙述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让学生在运用中掌握词语含义,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在《难忘的一天》时,针对课文中的词汇“计算机、表演、邓爷爷、沉着、满意、笑容”,先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掌握词语的含义,让学生试着用这些词汇复述文章主要内容,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延伸,从此到句到文章,更好的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帮助学生领会文章思想。

(二)通过深入体验,积累语言能力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对文章思想的理解能力,学生对于语文素材的运用相对被忽视了,这不利于学生日后的语言能力的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深入掌握文章所运用的语言技巧,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尤其是语言能力的积累,要善于运用各种方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例如在《手术台就是阵地》中,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白求恩在战火中救治伤员的画面。文章中,作者对画面的描写是十分细腻的。教师可以利用文章中所描述的细节,帮助学生掌握表达技巧,从语文运用的角度,加深理解。例如:

教师:同学们,在文章中,哪些语句是描述白求恩长时间没有休息的呢?

学生:他已经两天两夜没有休息了,眼球上布满了血丝。

教师:对的。在文章中,描绘了白求恩大夫因为给伤员做手术,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休息了,通过对眼部的描写,侧面体现了白求恩医生长时间的工作。那么“白求恩沉思了一会儿”是否也属于这样的描述呢?

学生:有的回答属于,有的拿不定主意。

教师:其实这是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这样去运用,通过一些词语的描述,不仅仅可以表现细节,也可以引申出其他的含义。小学语文的教学不仅仅是单词、语句的教学,要寻找语言运用的规律性和延伸性,学会在语言学习中进行创造。

(三)在实践中强化运用

语言的积累离不开实践应用,只有在实践中进行运用才能够更好的提升语言能力。在学习中,对文章的复述也是应用词句进行造句的过程。学生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的方式,对所学的词语进行造句,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摘抄文章词语按照动词、名词、形容词等类型进行画法,逐一运用词语进行造句。比如“绽放、蠕动、栖息、建设”等动词进行造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的生活场景中,这些词都用在什么地方。对于文章中出现的词语“五光十色”等,要求学生根据原文内容和教师的讲解,进行造句。学生运用所学的词语根据个人兴趣,进行造句练习,日积月累,对于词语的运用和表达能力都将有进一步的提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与学生互动,加强师生的交流,还可以根据学生情況进行分组,选择适当的主题,围绕主题进行表演。同样以《羿射九日》为例,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商议,确定羿扮演者,利用“搭上、拉开、爆裂”等词语进行表演,生动的展现羿射九日的故事,在交流中理解词语含义,丰富语言表达技巧,提升语言能力。

(四)通过模仿训练,提供运用技巧

语文课堂语言运用,仿写训练也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如果掌握了语言技巧,但是并没有进行实践应用,那么对学生语言技巧提升的帮助也是有限的。只有学生对语言技巧进行合理的运用,才能够达到教学目标,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例如在学习《掌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进行仿写,同时要对学生仿写的内容进行评价。由于小学生语言正在发展中,对于平常场景的描述很难细腻表达,文章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对原来文章中的语言材料进行再次加工,同时根据自身的生活阅历,将场面生动的表现出来,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的了解语言表达的技巧。所以在语文课堂汇总,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语言技巧,将文章中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语言进行转移,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学习,学会品位文章,通过对文章进行摘录、背诵进行资料积累,通过仿写、写作进行积累运用,最终达到熟练运用语言,提升语言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超兰.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中有效地教学词汇[A].教育理论研究(第七辑)[C].2019

[2]庞大坤.小学语文词汇积累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8(31)

[3]周丽丽.浅析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融合与促进[J].课外语文,2020(16)

[4]祁锦霞.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创新小学语文写作教学[J].科幻画报,2020(04)

(本文系陕西省第六批中小学幼儿园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专项研究课题《小学中高段语文落实单元导语语文要素策略探究》XDKT6160)

作者:张蓝

上一篇:新课标教学实践初中地理论文下一篇:高中语文生本化阅读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