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积累――语言教学的途径

2024-05-02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积累――语言教学的途径(精选6篇)

篇1: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积累――语言教学的途径

积累――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兼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益

我们知道,汉语自成体系,有其特殊规律,强调的是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如果学生脑子里没有词、句、段等基本的语言材料,没有相应丰富的词汇、多样的句式段式储备,说话、习作又怎能做到用词确切,表达流畅,语言生动

古人十分重视诵读。重视诵读,其实强调的就是语言积累问题。古人认为,学生学习课文,不靠教师架空分析,主要靠自己反复诵读,加上教师讲解来理解课文。熟读之后还强调背诵,并要求滚雪球般记忆已学篇目。只有读得多,记得多,聚沙成塔,才能博闻强记。厚积薄发,应用起来才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达到如古诗所形容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住歙张”的境界。事实证明,古人这种做法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遗忘规律,反映了汉语学习的内在要求。应该说,重视语言积累,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更是尽快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那么,该如何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呢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朗读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朗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的声音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能深刻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学习语言,单凭讲解思想内容、写作技巧,是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抓住读这一主线,反复实践,精于指导,学生才能从读中由感而悟,由悟入境,最终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这种借助读而达成的悟性理解,是富有创造力的,也正是语文教学追求的上乘境界。

重视诵读,是传统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先生更是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这些真知灼见,揭示了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学习语言,就得多读。读,包含着对语言文字“感知理解──吸收积累──转换创造”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要落实以读为本,首先要以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即以读的训练为主线,并对朗读流程的各个层面有明确的指向:初读要求该准读通读顺;细读要求理解内容;精读则要抓住重点句段,细加品味,感悟人情;熟读则要积累语言,以至背诵。其次要保证读书时间,加大读书的实践。一般来讲,一节课中学生读书的时间最好不少于1/2,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要给全体学生有足够的试读、练读和评议的时间,体现朗读对语言学习的诊断和激励功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再次,读书形式要多样,指导要得法。朗读有多种形式,如范读、分角色读、齐读等等。教师要根据年级、学情和教材特点,区别各种朗读形式的各自功能和适用范围,合理运用,并要加强指导。如果只有学生的读书实践,没有教师的组织、引导和指点,就没有体现语文教学的要义,称不上是真正的课堂教学。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做到读前有要求,读中有指导,读后有反馈,并体现个体差异。尤其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善于在读书过程中发现疑难,并在深入阅读中解决疑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意识和习惯,激发其创新思维的火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强调背诵

背诵,是学习语言的好办法。发展学生的记忆力,提高理解文字的能力,促进写作,规范学生的书面语言,积累语言,培养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都有赖于背诵。背诵还具有发展学生思维等多种功能。尤其重要的是,小学阶段是人生中记忆力最旺盛时期,小语教材中的课文又大多文质兼美,通过背诵,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辞妙句,精美 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领悟体味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语文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多方引导学生多读,多读至熟读,熟读至背诵。正如南宋杰出的教育家朱熹说的:“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首著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又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江泽民主席也说:“不论学什么语言,都得背,背诵使人受益不浅。”当然,在理解基础上背诵最佳,但有些让学生“死记硬背”也未尝不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学生在自悟、反刍中将自然理解消化当初背诵的语言材料。修订后的“大纲”第一次明确规定课内外阅读量和背诵篇数,注重语言的积累: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并在“大纲”后面附有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80首,以此把积累语言落到实处。这反映了对语文教学本质认识的深化,必将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三、广泛阅读

多读多写,是获得语文能力的唯一途径。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扩大阅读量,其实也是在积累语言,充实语言仓库。清代康彪总结读书经验时说:“阅读必宜博,经史与古文时文,不多阅则学习肤浅,胸中不富。”清代王筠主张读书要“取其多”,即是说阅读面要广。吕淑湘先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叶圣陶先生也强调指出:为养成阅读习惯,为充实自己的生活,都非多读不可。可见大量阅读的重要。修订后的“大纲”在规定背诵篇数的同时,第一次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此举旨在用适当增加课文篇数的办法,引导教师抛弃繁琐的课文内容分析的教学方法,改革并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旨在用规定课外阅读总量的办法,引起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以较大的阅读量来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可以预见,学生在小学阶段有一二百万字的阅读量,脑子里装着上百篇文章,八十几首古诗,有了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写能力定会增强。因此,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浏览、泛读、速读、精读四种不同的读书方法,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文体、不同读书目的以及自我需要,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在当今时代,尤其要注意速读能力的培养,快速高效获取有用信息。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阅读基础上写读书笔记,既积累语言;又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应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引入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鲜阅读内容,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的某种不足,让学生在博览群书中提高语文能力。

四、重视复述

复述是运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把听到的、读到的材料表达出来的技能训练。复述旨在训练学生系统连贯地表述的能力。复述时要对材料进行思考、加工,熟悉其中的词语、句式和章法,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经过筛选,抓住重点。因而,复述不但能帮助学生掌握和积累语言,同时通过内化,规范了口头语言,又训练提高了学生理解、记忆、概括等多种能力。如果说背诵是小学生掌握和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那么,随着年级的升高,复述同样是掌握和积累语言材料的重要手段,并且是更高形态的一种学习语言方法。

复述根据要求和难易不同,可分为简要复述、详细复述和创造性复述。要求抓住语言材料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复述,是三者的共同要求。在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尤其要注重创造性复述,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善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可让学生扣住“扫兴”、“垂头丧气”、“转败为胜”、“目瞪口呆”等词语,详细复述课文,后作默写词语的练习,并引导学生对田忌何以取胜发表不同看法。如此复述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内化语言的机会,使学生理解、积累课文语言材料时,又充分调动起其头脑中已有的语言材料,自动激活、调出、选择、重组,并在复述中得到检验,有效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五、充实生活

“大语文观”提示我们学生学习语言不应局限于有限的40分钟,囿于窄小的教室空间和有限的校园天地,而要把视野拓展到更为广阔的天地──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广阔的大自然。一本语文书,哪怕学生能倒背如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也是有限的。因此,某种意义上说,丰富生活,也就是在积累语言。语言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习语言只有同生动多样的生活联系起来,那学生的语言才真正是活的语言,才是富有鲜活的灵性的语言。这样的语言也才会更有生命的活力。因此,充实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融入现实社会,投身于大自然,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做实验,引进社会上的丰富语文教育资源,如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让学由积极参与其中感受生活,创造生活,在丰富的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增长见识,锻炼胆识,培养健全的人格,应是语文教学的题中要义。

重视积累,就等于给了学生一把学好语文的金钥匙,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了。

(浙江宁波 陈树宝 摘自《小学语文教学》12期)

篇2: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积累――语言教学的途径

来宾市金秀县三角中心小学翁日艳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许多语文老师也充分认识到语言积累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效果不一。本文认为解决此问题主要从“读”和“背”这两方面进行积累,将给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带来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言积累读与背

一、语言积累的重要性

二十一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世界各国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力,提出了许多战略性计划。美国在二十世纪末,克林顿总统亲自做动员报告,提出了“阅读挑战计划”,其目标是:三年级的孩子要能够实现独立阅读。所有公民全部参与这项阅读计划,尤其是大学生。英国则重视经典名著的阅读,提出每位学生每年要读两部古典名著,两部戏剧,两部诗集。其他国家也提出了相应的阅读计划,使本国的母语得到弘扬和发展。我国在这次新课程改革中也明确提出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新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而且进行了量化。第一学段要求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五十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五万字。第二学段强调语言材料的积累,规定了阅读不少于四十万字,背诵优秀诗文五十篇。因此,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语言积累是一条重要途径。

二、语言积累的方法

宋代文学家苏轼总结他的写作经验时说:“为学之道厚积而薄发”。厚积,就是强调要多积累语言材料。从布卢姆掌握学习的理论观点来看,语言积累是小学生作文的认知前提,这种认知前提的能力,将对小学生作文过程程度产生百分之五十的影响作用。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小学生作文过程是信息输入--储蓄加工--信息输出的过程。有输入,才有输出。而信息输入却有多种渠道,包括看、读、听、说、做等,信息输入越广,学生的知识越丰富。因此,广开信息输入渠道,增加信息输入的质和量是关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要“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和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为学生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怎样搞好小学生的语言积累呢?笔者认为小学生在阅读中,要充分地“读” “和”背,才能达到积累的目的。“读”的过程是把文字信息转换为生动的表象组合的过程。“背”的过程是把文字信息在头脑里再现的过程。因此,加强学生语言积累可从“读”和“背”等两条基本途径入手来解决。

1.通过“读”来进行语言积累

读——课外阅读。众所周知,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需要高素质的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而这种人才的形成,只靠阅读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大量地阅读课外书报。古今中外,凡是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没有不重视读书的。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曾阅读钻研过一千五百多种书籍。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经说过:学习过程中,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大概是三七开吧。课外阅读的功效比课内阅读的功效高,这几乎是有识之士的共识。教师不应把学生局限在课堂里自我封闭,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引导学生走进课堂外阅读的缤纷世界。学生要想积累语言,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小语专家张田若谈到作文教学时说:“不但要行万里路,而且要读万卷书。”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还应当多加强阅读准备、阅读策略、阅读方法等方面的指导。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样,才能使所从事的事情事半功倍。我们进行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写作提供语言、材料和技巧等方面的积累,并得到思想和情感的启迪。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积累语言,使学生在写作中得到建筑的“砖块”。所以,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必须使学生首先明确阅读的目的。

由于学生年龄、阅读兴趣及对文体类型爱好不同,因此引导学生选择书籍时,应当因人而宜,帮助学生选好书。一是根据年龄特点。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在长达五六年的小学生活中,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都会发生惊人的变化,最明显的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发展。如在低年级,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形象生动的童话,而到了高年级,就开始慢慢转向思维性较强的文章,像名人成长录、名人名言、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等。因此,指导学生选择读物,年级的不同,学生所选用的书目也应当有所不同。二是根据阅读兴趣。不同的孩子阅读兴趣会有所不同,同一孩子在不同年级的阅读兴趣也不尽相同,而只有有兴趣的阅读才是高效的阅读。因此,指导学生选用书目时,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去选择。三是扩大文体类型。不同文体有不同的语言特点。所以,不管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读物时,都应当尽量不拘限单一文体的读物,而应当尽量扩大文体种类,使学生从多种文体读物的阅读中,得到更丰富的语言积累。例如,在课堂上学了一首古诗,就可以让学生阅读一组古诗。当然,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在选择图书时应通盘考虑,如:小学中年级,可选取一些科普读物、儿童科技文选、儿童百科全书和大量的童话、故事;小学高年级则可选取诸如动植物知识、世界各国和祖国的历史、科学与幻想、民间、历史故事及英雄、名人传记等。

“不动笔墨不读书!”,勤动笔才是真正的读,才能有所收获。著名作家茅盾指出:“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枝铅笔和一草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阅读过程是一个获取信息的过程,学生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不会全盘接受,这中间有一个筛选的过程,学生接受一些他们认为有价值或感兴趣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可能是对作品的瞬间领悟、理解,它需要及时下载,以防稍纵即逝,这时候,用一支笔在读书时圈、点、勾、画、批、注等,显得尤为重要。但这仅限于自己的读物,而

更多的时候,所读作品来自于租借,所以教师应当要求每个学生设立“阅读积累薄”,用以摘记词语、佳句、精彩片段和精美篇章,真正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古人读书,讲究心到、眼到、口到。小学生在朗读时的记忆效果比其它读法的记忆效果要好。因此,学生阅读时,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对于适合朗读的文章,可以让学生朗读,读出文中人物的语气,模拟当时的情景,使自己自发地成为作品中的角色,以加深记忆,更好地积累语言。

一般成年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就阅读量来说,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课外阅读远远多于课本上的几篇课文,但就印象来说,能深深印在脑海中的,却往往是一些课文。除了课本上的文章是经过专家的精心组织这个原因之外,更关键的因素是因为这些文章曾经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圈点过、思索过、朗读过。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是,不妨也可以这样入手,通过不同层次的阅读,达到理解领悟的目的。

在学生每阅读一篇新作品时,首先要求学生去找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词、句、段,让他们去细细琢磨这些字、词、句、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用什么语句、语速、语气朗读最能体现这种感情,并用笔圈圈点点。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李少白的《狐狸和母鸡》时,在阅读到“亲爱的母鸡,你成天和大黄狗在一起,多危险啊!”时,学生开始读不出狐狸的狡猾和奸诈的语气,慢慢地让他们反复体验,反复朗读,不仅懂得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上当受骗的道理,而且读出了狐狸阴险狡猾的语气,积累了语言。

好的文章不怕读。文章不是靠文字堆砌而成,是靠人的情感和气韵流动而成。好的文章气韵流畅,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同时,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教人如何生活,成为生活的教科书,是因为对艺术形象感受的同时,能激发美感和道德感。赏读和赏听好的作品,是一种特殊的体验、创作过程,更是一种感受和积累语言的良好方法。为此,我们不规定的阅读范围,只是指导性地告诉学生该找哪一类书,提供一些指导性的思考提示,让他们利用空余时间去读,并且将时间放得比较充裕,以便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有足够的时间挑选最精彩的也是最适合个人朗读的片段和章节,有足够的时间去琢磨怎样读好这些片段和章节。例如,我们规定:半个学期定一个主题,童话和英雄故事均可,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自己去找书,利用老师教给的阅读这类书的大致方法,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作品,并要求学生找到最精彩的片段摘录下来,通知学生何时将举行赏读会。在这个“漫长”的时间里,他们为了能使自己的语言充分表达内心的热烈情感,主动地以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语气反复地练习。学生在这种自我理解、自我示范、自我表演的过程中,能十分深刻地理解作品,最终用他们认为最贴切的语气将它们朗读出来。

2.通过“背”进行语言积累

背--课内外背诵。背,即课内外背诵,是指通过背诵,把语言信息储存于儿童大脑。背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我国古今一些著名的大文学家,无一不是从背书起始走向成功的。现代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少年儿童的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在儿童储存语言信息的最佳时期,让其多背一些文章,把别人的语言,汲取、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这对于学生“不会表达”的缺憾是一个很好的补偿。可用的方法如:

(1)课内学技巧。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家名著,无论文章的思想、情感,还是语言,许多都是值得背诵的。但要让学生很好地背诵,则需要教师教给一些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归纳了直接背诵、联想背诵、理解背诵、提纲背诵等四种背诵方法。

A、直接背诵法。小学生对课文中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理解、记忆的速度比较快,采用直接背诵法比较好。如课文《翠鸟》、《鸟的天堂》都是直接描述鸟的美丽、鸟的生活习性,无需深刻理解就可以顺着文章的思路逐句直接背诵。此类文章,可采用直接背诵法。

B、联想背诵法。课文中有的文章语言生动活泼,使人产生美妙的遐想,有的文章的某些语句能起到统领全文或全段的作用。如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各段的第一句,都是每一段的总起句,学生在背诵第一句后,就可以想象后面的词句内容进行背诵。

C、理解背诵法。有的课文语句比较含蓄,富有哲理,学生读了之后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理解、背诵。如《荔枝》一课就是围绕荔枝写了“我”跟母亲的几件事,反映了母亲对儿孙的厚爱,表达了“我”深切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就能很顺利地背诵下来。

D、提纲背诵法。有的文章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层次,每层说明一个问题、阐述一种思想、抒发一种情感或描述一种事物。如《桂林山水》一课,各层分别叙述了桂林的山(奇、秀、险)和漓江的水(静、清、绿),学生编写提纲后,掌握了文章结构再背诵就容易多了。

(2)课外比数量。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背诵的技巧,要更多更好地积累语言,还需要在课外大量地背课外书,以达到一定量的积累。为此,教师可以开展一些竞赛活动,让学生多背一些东西。

A、在竞赛的内容上,可让学生多背一些精彩片段、佳句,归类的词语、优秀诗文、古诗、名言警句等。

B、在竞赛的方式上,可采取多种背诵方式,以激励学生不断地进取,不断地积累。如一、二年级的接段、接句背诵赛,中高年级的词语归类背诵赛(如说出描写眼睛的词语10个)、精彩片段背诵赛(如背诵描写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片段)、成语接龙赛、古诗文背诵赛等。背诵竞赛活动的开展,可使学生掌握大量的词语和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记忆力,积累丰富的语言。

三、结论

篇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积累――语言教学的途径

一、课内阅读增加积累

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多种读书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语言积累。

1. 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积累语言。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出滋味,读出情趣,在读中理解,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要落实以读为本,首先要以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并对朗读流程的各个层面有明确指导。例如,初读要求读准读通读顺;细读要求理解内容;精读则要抓住重点句段,细加品味;熟读则要积累语言,以至背诵。其次,要保证充足的读书时间。一般来讲,一堂课学生读书的时间最好不少于三分之一,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读书、思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读书形式要多样,指导要得法。朗读有多种形式,如范读、分角色读、齐读,等等。教师要根据年级、学情和教材特点,区别各种朗读形式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合理运用,并加强指导。要做到读前有要求,读中有指导,读后有反馈,并体现个体差异性。

2. 强调背诵,在背诵中积累语言。

背诵是语言积累和学习的重要途径,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取决于头脑中记住的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因为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是人们进行思考和表达的依据。背诵是语文学习的关键环节,从语文学习的规律来看,读、诵、悟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如果没有“诵”这个环节,没有一定量的储存积累,何谈理解、感悟?所以语文教师应特别重视背诵并加强背诵能力的培养训练,对学生导之以法,助之以力,鞭之以策。首先,教师应以身作则,示范背诵。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亲自表演,给学生树立榜样,激发学生对熟读成诵的向往。其次,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学生导之以法。我们提倡背诵,并不是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巧背”。要让学生在背诵中理线索抓警句,背出层次;品味语气,背出情调;理解文意,背出感情。最后,教师要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经常开展背诵活动,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鼓励,使他们体验成功、获得自信,保持背诵的热情。

3. 重视复述,在复述中积累语言。

复述是进行口头语言训练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把学到的规范语言转换为自己的语言。如果说背诵是小学生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的话,那么,随着年级的升高,复述同样是积累语言材料的重要手段,并且是更高形态的一种语言学习的策略。复述时首先要对材料进行思考、加工,熟悉其中的词语、句式和章法,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经过筛选,抓住重点。复述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和积累语言,而且通过内化,能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的理解、记忆、概括等多种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有不少课文要求对学生进行复述训练。复述的方式很多,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适当选用。如中低年级可采用模仿复述性质的段落复述、看图复述、师生合作复述、表演复述等形式;中高年级除上述形式外,对篇幅长的课文可采用抓主要内容或关键词语的概括复述法,对其他有某些特点的课文,可有针对性地采用调整结构、变换文体、转换人称等创造性复述法。在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尤其要注重创造性复述,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善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课外阅读扩大积累

小学语文教材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但它毕竟只是一个“例子”,因此依靠课堂积累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扩大积累。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而且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技能,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语文素养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建议:“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代表了《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化积累和文化建构的导向。教师应通过教材这个“例子”,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激励他们运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广泛涉猎各种题材、体裁的课外读物,从课外阅读中扩大积累。每学期的语文教材都提供了必读和选读书目,这些书语言清新活泼,内容健康向上,而且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适合学生阅读、积累。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督促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三、走进生活丰富积累

学生的语言学习不应局限在课堂上的40分钟,要把视野拓展到更为广阔的天地———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广阔的大自然。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丰富学生的生活,也是在积累语言。语言来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语言的学习同丰富的生活联系起来才会富有灵性、更有生命的活力。因此,引导学生融入社会生活,投身大自然,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做实验,充分利用社会上的丰富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感受生活、创造生活,在丰富的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积累语言,增长见识,锻炼胆识,培养健全的人格,应是语文教学的题中之义。

四、培养习惯保障积累

语言的积累非朝夕之功,要长期坚持,直至形成阅读积累的好习惯。因此,教师要把“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作为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把“使学生形成积累的习惯”作为教学的任务之一。例如,要让学生养成以下的阅读习惯:多读,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精思,一是遇到疑难要精思,二是精彩之处要精思,三是无疑处要精思。勤记,一要勤记录,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二要勤记忆,对名言佳句多背诵。善用:语文学习最终目的是运用,要善于把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汲取的思想、文化、知识营养,学到的写作方法等,有效地运用到更为广泛的学习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断积累语言。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语文教学中,只有通过有效途径指导学生积累语言,他们才能拥有自己的“源头活水”,语言才会丰富多彩,思维火花才会被点燃,才能更好地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试教通讯.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4: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积累――语言教学的途径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语言积累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3

积累对于语言表达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语文教学承担着语言积累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与运用,以在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在于帮助学生不断积累语言,不断熟悉语言,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据为己有。学生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真情实感,习作能力才能提高。传统的语文教学重在教学生语文知识: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等,这些语文知识对语言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并不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必备基础。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没有学过语法修辞知识的人,完全可以凭着正确的语感使用母语阅读、说话和写作。而我们有多少语文基础知识得满分的学生却无法很好地运用自己的母语进行口头或书面的交际、交流。这也就提示我们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呢?现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初中语文教学中语言积累的途径浅谈以下几点:

一、在朗读、背诵中进行语言积累

语文学习离不开朗读与背诵,大量的阅读是进行语言积累的前提。汉语是意合性语言,具有相对的模糊性,汉语中的词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些词语很难下个确切的定义,词典上的注释有时比词语本身还难理解。所以许多情况下,没有必要也没有办法讲清楚,而往往是越讲越不清楚。只能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凭着大脑的“模糊识别功能”,凭语感去理解、运用。有些词语的使用、搭配纯属习惯,无法解释,应该让学生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从课文整体的意境中去掌握内容。孟子认为:解说诗的人,不应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他反对割裂章句,或拘泥于字面的意思而歪曲诗的本义,主张从诗的整体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不要把那些破碎的、零散的语文知识生硬地塞给学生。学生的语文能力多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靠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多读多背训练出来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把减少讲解节约的时间留给学生多读多背。经过反复读,学生自能理解文义,这就是所谓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背诵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反对死记硬背”的口号不适合语文,就语文学习而言重要的恰恰是死记硬背。一篇课文背熟之后,它的语汇、句式就可以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储备,一旦需要用的时候,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倾泻于笔端,成章于口头。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吟诵积累,在熟读的基础上加强背诵,体会、品味语言的趣味性和节奏感,装进脑子,而这种材料是活的,可以投入周转,经久不忘,终身受益。

二、在课外阅读中进行语言积累

课外是课堂的延伸与补充,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进行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之一。学好语文仅靠教材中的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说:“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益于课外阅读。”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让学生变得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大量阅读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语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问及语文学习较出色的学生学习语文的经验,他们的回答几乎是千篇一律“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们强调在课堂上教师把教的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多读多背积累语言,但我们知道,教总是有限的,学才是无限的。当我们在课堂上把方法教给学生后,就要鼓励、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对课外阅读中遇到的优美的词、句、段摘抄,背熟,在平时说话,写文章时恰当地运用,这样有利于搞好语言的积累,增加语言的储备。

三、在写作练笔中进行语言积累

写作练笔是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舞台。然而在进行写作练习中学生往往无话可写,不知道如何下笔,一提到写作就会抓耳挠腮。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积累太少,写作练习不到位。平时也看过不少的事和人,但是到作文时却忘记得干干静静,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没有材料的作文就是冬天的樹枝,干干巴巴,没有色彩。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培养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有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素材。对于作文来说,不是没有素材可以写,而是缺少素材的发现者。一枝一叶总关情,生活中到处都是写作的素材,每一处风景,每一个故事,皆可入文。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要写好作文必须进行多方面的素材积累。养成记录生活的习惯,多些观察日记,多记录生活中的感动和思考。体味生活真实、细腻、深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写随笔的习惯。随笔可以记录成长,反思自己的行为,倾诉心中的秘密,这是一个心灵的窗口、灵魂的寓所、青春的阳台,是一笔人生的精神财富。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也称写随笔为“道德长跑”,认为坚持写随笔,可以使人的心灵求真、向善、爱美。让学生们拥有博爱而敏感的心灵,重塑他们精神世界的蓝图。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无论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来看,还是从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语言积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都是极其重要的。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课堂的教学时间,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与背诵,凭借语感去理解、去运用;同时,要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加强课外阅读训练,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大积累量,丰富语言积累素材;另外,还要注重写作练笔,让学生形成写随笔的习惯,从而积累大量的素材,不断提高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1]刘云生.语文有效教学与文学教育探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

[2]董慧媛.让生活成为学生写作的源泉——对作文指导教学的反思[J].阅读与鉴赏(上旬),2011(02)

[3]贾杰.初中语文教学中字词积累的重要性[N].学知报,2011(C08)

篇5: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积累――语言教学的途径

如何丰富小学生的语言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可见,语言积累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任务,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

一、引导学生多阅读

重视语言积累就得增加阅读量。教师应有让小学生“少做题,多读书”的观点,课内应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愉快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如学完袁枚的《所见》与杨万里的《小池》后,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齐读、小组读、赛读等各种形式让学生对短小精悍的古诗牢记于心。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多读报刊和课外书籍,扩大阅读面,注意阅读材料的多样化。“蜜蜂广采百花,才能酿得佳蜜”,例如学完四年级上册的《卡罗纳》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读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了解《爱的教育》这本书,再激励全体学生课后阅读这部影响深远、广为流传的名著。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有一二百万字的阅读量,脑子里装着上百篇文章,几十首古诗,有了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写能力就一定会比较强。

二、督促学生勤摘抄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应让学生意识到要做积累语言的有心人就应当在读到好词佳句、优秀诗文时都要熟读成诵,最好随手摘抄下来,以加深印象和方便今后运用。

要让学生明确读书做摘抄的好处,采用给他们讲名人读书做摘抄的故事是引导他们做摘抄的方式之一。我经常鼓励学生以名人为榜样,养成摘记的习惯,摘抄之后能经常看看,经常用用,对今后的写文章、出专著肯定能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最有效的还是要让他们认识到摘抄的作用。批改作文的时候,我会让他们在自己的作文中把一些引用得精彩的词句画出来,让他们在学习小组中互相比一比谁用的好词语多,谁把最近读书中学到的东西运用到作文当中去了。在评讲的时候我经常把他们作文中有些引用得特别精彩的部分当作范例来宣读、评点,让小作者讲讲自己是从哪里学到的,让其他学生真切地体验到读书摘抄做积累的妙处。

要想学生养成勤摘抄的习惯,教师还应教给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再定期批阅,平时多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定时把积累的语句进行整理分类。为了养成学生自主读书自主积累的好习惯,教师的检查是必需的。刚开始我采用全面检查的方法,当学生渐渐形成习惯的时候我采用了随时抽查的方式,可以抽时间,也可以抽人员。那几个习惯养成比较落后的学生是我关注的重点,既帮助他们找到没有养成良好摘抄习惯的原因,还要不断地鼓励他们督促他们。这样的指导督促坚持一段时间,学生自然就会形成摘抄的习惯,可能还会成为他们今后工作和学习的一个良好开端。如果学生们坚持做摘抄,并能由浅而深,由杂而精,由个人摘录到集体交流,由纯粹的摘抄到配以一定的花边、淡雅的图案,由簿记式到卡片式等等,那么他们一定会在知识的发现、寻找、记录、梳理、提取、酝酿、重组甚至在美学,在修身养性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三、鼓励学生常运用

为了使学生将积累的语言牢牢地存于他们的大脑之中,我经常鼓励学生随时运用所积累的语言。例如在指导学生写观察植物日记时,我让学生回忆二年级上册课本中的《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诗并引用其中的诗句,为各自的习作增色不少。

鼓励学生灵活运用积累所得的途径有很多,主要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景,让学生活学活用,还可以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出示各种有关词句让学生选用,并注意对运用好词佳句的同学给予表扬。例如教学《荷花》一文时,有学生觉得“荷叶挨挨挤挤的,就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句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的话写得生动形象,我趁势引导他模仿这个句子再造一个句子。结果这个学生不仅记住了文中的句子,还想出了一个好句子:“一大群小鸡挨挨挤挤的,就像一个个会动的黄色小绒球。”

为了验证多读勤抄常运用的方法是否有助于丰富小学生的语言积累,我反复在所任教的班级进行实践,发现一年前成绩相当的学生因忽视语言的积累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方面及阅读能力远远落后于阅读量大、勤摘抄、常运用的学生。这使我进一步理解到清人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所说的话:“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绝。” 三、鼓励学生常运用

为了使学生将积累的语言牢牢地存于他们的大脑之中,我经常鼓励学生随时运用所积累的语言。例如在指导学生写观察植物日记时,我让学

生回忆二年级上册课本中的《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诗并引用其中的诗句,为各自的习作增色不少。

鼓励学生灵活运用积累所得的途径有很多,主要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景,让学生活学活用,还可以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出示各种有关词句让学生选用,并注意对运用好词佳句的同学给予表扬。例如教学《荷花》一文时,有学生觉得“荷叶挨挨挤挤的,就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句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的话写得生动形象,我趁势引导他模仿这个句子再造一个句子。结果这个学生不仅记住了文中的句子,还想出了一个好句子:“一大群小鸡挨挨挤挤的,就像一个个会动的黄色小绒球。”

篇6:小学语文语言积累的重要性

学生在写作文及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时,往往语言干瘪、苍白。怎样才能让语文生动起来,充满生命的活力呢?这是许多教师一直探讨的问题,在这次语文考试分析会中寨南小学的李丽老师的发言中谈到积累对学好语文是很重要的。在这里我从语文教学实践中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没有积累,就谈不上有真正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更不能学好语文。而且,语文的学习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才能形成有效的语言积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语言积累的薄弱成了他们的语文能力持续发展的瓶颈。由于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作奠基,那些方法和技能就成了空中楼阁,学生语文能力的持续发展也就缺乏后劲。每次写作文,语言平铺直叙,写读后感,就是先写读了什么,再写今后我要怎么做。想想,这是多么苍白的语文生活!多么吝啬的语文生活啊!我想,要传承我们民族的语言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扩大古典名著的阅读和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当学生有充分的知识准备时,在学课文时,储备的知识被激活,在强烈的表现欲望的驱动下,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急于表达的冲动。这种表现欲一旦得到满足,就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探求未知的范围与领域便会越广,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二、丰富的积累,能形成好的语感

语感的能力,来自于语言的积累。书读多了,有了丰富的语言库存,感觉自然灵敏,对语言材料理解和领悟的能力自然加强。学生通过语言积累的运用,既感受了言中之情,又训练了语感、陶冶了情操

语言是约定俗成的,语感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语感的形成是过去的知识、经验在心理结构中的积淀。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语言刺激,逐渐形成语感。语感敏锐的人,能很快地捕捉到文章丰富的内涵,还可以体味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只有给学生更多的机会积累语言,才能激发学生真实感情与此产生共鸣,从而通过丰富的语言表达出来。

然而,仅仅局限于阅读,那还是表层的,深层次的在于积累和运用语言材料。一本书读完,对很多学生来说,只是雨过地皮湿,大脑皮层没刻下深刻的印记。这就要求学生摘录一些好的语句,经常阅读。要使学生记住所摘录的优美语句,除了要求学生自己经常看看、背背外,教师可以利用早自习时间,让学生朗读自己摘录的语句。这种形式多样的识记法,既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也有助于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但积累只是手段,目的在于运用。在语文课本上,有很多写景状物的句子,可以叫学生用自己学到的语句来替换。也可以结合课文出一个小作文题,叫学生运用摘录下的句子做口头作文。至于每周的大小作文,教师更应鼓励学生多多地运用摘录下来的语句。经过这样长期的积累与运用,学生的语感能力就大为加强。

三、丰富的语言积累,开启灵感之门

从儿童发展的角度看,作文是他们思想水平、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学生生活实践、情感体验、思维和语言的统一。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在教学中由于忽略了作文内容的指导,从而导致学生的作文空泛、单调,反映生活面过于狭窄,思想认识水平达不到应有的高度和深度。许多同学因缺乏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了解,常常笔下无物可写,写出来的也是空洞无物,难以动人。又何谈灵感,即使有了灵感,也不会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学生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才能补缺心中的空洞。多给学生体验生活的机会,让学生对积累充满激情和神秘感,注重积累,定能为学生打开一个全新的窗口。

丰富的语言积累,才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大自然是我们最亲近的朋友,增加学生的生活色调,让学生有话可写,有话可说。

上一篇:写与美同行作文下一篇:写小南湖的游记作文: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