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银行会计论文

2022-04-19

当前商业银行面临会计结算风险日益增大。本文分析了会计结算的基本风险表现及其产生原因。对比了国内外商业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管理的差异,就如何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管理提出有建设性的对策。会计结算风险是指由于控制、系统以及运营过程的错误或疏忽而可能引致潜在损失的风险。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风险管理银行会计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风险管理银行会计论文 篇1:

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银行会计事后监督体系改革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下行,我国民众和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普遍陷入困境,由于我国主要的融资方式为间接融资,又作用在商业银行上,因此,保障资金安全显得更加重要。事后监督作为保障银行会计业务健康发展的最后一道防线,通过对银行核算业务的监督,掌握其会计业务处理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来保障商业银行的资金底线。文章通过分析商业银行在事后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风控视角下银行会计事后监督的措施,希望能对银行日常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商业银行;事后监督;风险

银行作为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作用对象,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2020年4月,中央发布相关文件,明确了我国要加强各要素的有效供给,减少甚至消除无效供给。根据相关精神,我国的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逐渐将市场化引入银行业,这是我国银行业从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但也引发了一些后果:银行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一些经营不善的城市商业银行甚至处于夹缝中生存,整个银行业处于全面风险覆盖的状况,会计事后监督成为商业银行为了保障资金安全而设置的最后一道防线。如何在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创新改革事后监督体制,有效发挥事后监督规范会计业务操作,有效化解各类核算事业的风险。也是当前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一、COSO风险管理框架的运用及分析

美国COSO(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在《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简称ERM)中,在原来COSO文件中的五个要素中添加了强调了风险管理这一内容,使风险管理真正成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重新定义了风险管理,增加了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即“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企业内所有员工的共同支持,为企业战略制定和企业内部其他部门所服务,使企业风险管理贯穿于整个企业发展过程中,让风险管理成为一个潜在的能够影响整个企业的事件,从而为企业制定的目标提供保证”,COSO风险管理系统的主要内容要素包括风险评估、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分析、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这八项内容,这八项内容相互关联构成风险管理的核心要素。

当前我国银行的风险防范体系同样关系到这八项核心要素,例如,目前国内大多数银行都是通过这个体系进行风险管理,开展风险评估活动,通过经验的积累,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

二、银行事后监督在防范会计风险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适当

对于大多数商业银行来说,其会计的事后监督内容主要是针对会计核算内容的准确性和规范性,管理会计相关职能和资金风险的测算等具有一定主观性,如对上述内容缺乏监督观念。更重要的是,现阶段缺乏一定的评价指标来衡量管理会计相关职能和资金风险的测算的运行结果是否合理、合规。随着信息化在商业银行的普及,传统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效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假如依旧使用传统的会计事后监督机制,不仅过度浪费银行资源,还对事后监督的效果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因此,事后監督对象的转移,成为了商业银行信息化趋势下必然产生的结果。

另外,在银行的事后监督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同级监督困难的问题。会计事后监督中心所监督对象大多数为对应下属商业银行的业务操作人员、业务主管等人,由于同属于一个系统,业务人员的绩效普遍与其差错率挂钩,为了其绩效考评,在会计事后监督人员和业务人员沟通的过程中,出于利益保护的需求,很难积极的进行改正,反而很可能会拖延改正时间,以期不了了之。实际上,事后监督由于缺乏足够的权限进行干预,且错误成本极低,因此,结果是会计事后监督不但很难促使业务人员积极改正错误,反而导致会计事后监督中心的监督职能没有被充分发挥,预期的监督效果难以达成,无法保障商业银行资金流动的安全性。

(二)内部控制建设不够健全

记账复核是我国大部分银行会计核算的方式,但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没有给予负责的职位有效的纠错惩罚权,所以很难得到效果,也降低了各部门之间的交易成本,使各部门之间出现问题很难协调。

此外,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高层及领导权力的过度集中,会减低基层管理者的工作热情和效率,在这样潜移默化的观念的影响下,使一些人即便意识到控制的重要,也会在工作中去缓慢过渡的打破这些规则,从而导致内部结构混乱。

所以内部控制是否可以在公司中起到一个非常显著的效果,取决于与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是否适应。如果某个商业银行里面内部控制权力很弱,则会在过程的实施过程中出现怠工,刻板的情况,使整个内部运行体制和风险预测体制不够完善。因此,在商业银行系统内实行的会计事后监督可能会有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落实问题导致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

(三)监督资源较为狭隘

当前银行管理体系的运行渠道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当出现业务差错,及时与出错的部门进行沟通,对出错的部门行整改,及时监督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也需要被审查的部门提升业务能力,通过监督学习提高操作人员的责任心,从而减少工作中的失误。二是通过公司内通报或其他网上报告的形式向该工作的领导汇报结果,对于经常发生的经常出现失误和漏洞的问题进行重点通报,从而有效地督促这些问题的解决。三是开展内部人员的座谈会,定期组织被监督的部门及时的交流,相互的工作进行业务的对接,通过有效沟通去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部分问题,也可以制定一些预先的计划。但弊端里就是对于有些方面可能所有的工作人员也无法达到共识。

(四)柜面业务存在一定风险

现阶段,在实际工作中银行柜面业务存在一定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案件防范意识不到位。仍有员工片面地认为案件主要是指大案要案没有考虑到往往是小问题才导致了大案件;二是制度执行不到。有章不循、操作不规范在实际工作中时有发生,造成风险漏洞越来越多;三是监督检查不到。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监督检查流于表面,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和相互制约作用受限;四是案件防范手段不到。忽视员工对案件防范的关心程度,缺乏对案件防范措施的创新性。

三、商业银行事后监督防范会计风险分析与借鉴

(一)管理体制方面

公司如何实现权力的分配制,需要在经营商业活动的过程中,建立合理的风险管理制度,合理的制度能够约束管理者和基层员工,这有利于商业银行能够从上到下的实施风险管理,加强内部控制,降低操作风险,减少违规操作,增强企业竞争力,使企业能够安全的运行,商业银行在管理体制方面有以下五项内容:一是建立董事会与股东大会,监事会,高级管理人员之间的决策关系,建立一个合理的议事制度;二是确立股东监事会和董事会以及其他管理人员的义务与权利;三是完善以监事会为重点核心的监督体系;四是健全信息披露与信息汇报制度;五是设置合理的薪资水平,通过激励增强员工的工作效率。

(二)风险管理概论方面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通过实践经验逐步构建风险管理体系,哲学观和价值观,风险管理理念由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制度和企业所有员工的风险管理行为共同构成。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更要以其企业文化为参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树立正确的企业风险管理理念,在商業银行的经营过程中时时刻刻都存在风险,所以要求银行制定正确的风险文化,将风险管理及其控制理念贯穿到所有工作人员及日常业务流程中;二是加强高级管理者的影响作用,将风险文化与企业日常管理进行融合,从而使风险管理有基可存,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三是发挥工作者和领导者的主导作用,以员工为核心,创建学习型的组织,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这是我国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风险管理理念之一。

(三)内部控制方面

银行的内部控制要符合全面、有效、审慎、独立的要求:一是内部控制渗入到银行的各项工作过程中,覆盖整个业务流程和操作,也涉及所有的工作人员和部门,由全体员工的参与,所有的业务操作以及决策计划都应有案可查;二是通过以防范风险和审慎经营为基点实施内部控制,通过设立新的计划新的目标构建一个合理的管理体系,体现“内控优先”的原则;三是要求内部控制具有高度的权威性,也需要与相关责任人较高的权利,任何人都不能逃脱内部控制的约束,在内部控制中存在的漏洞需要及时纠正;四是需要合理的监督体系,评价体系,这些体系独立于内部控制,有权直接向高级领导进行汇报总结。

(四)风险控制方面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是对已经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散和转移,通过采用这种策略,规避一些不合理的风险,从而达到有效管理的结果。银行风险管理控制与缓释风险控制体系一般采用由小到大,由基层到业务部门再到董事会的方式进行三级管理:一是基层业务部门需要配备一些风险管理人员,比如可以设置一个专业的风险经理,对收集到的有效信息进行汇总,从而识别内部管理潜在的一些问题,分析风险因素;二是业务部门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相关部门的风险预测及管理,并对出现的风险进行合理的判断,确定控制措施;三是负责人及时汇报所遇到的风险问题和风险状况,其领域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向组织的高级管理者进行汇报,董事会下属部门的最高风险管理委员会为风险管理的最高领导单位,决定实施何种对策去规避风险。

四、完善城商行事后监督防范会计风险的策略选择

(一)改革事后监督管理体制

只凭借银行内部的监督难以保证会计事后监督管理体制的合理性,因为银行内部系统的监督说到底,都只是内部监督,由于利益的捆绑性,出于绩效收入的考量,难以保证同级监督的有效性。如果能通过引入第三方独立机构,比如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银行业务流程设计机构等特殊有限合伙机构,每个会计年度对会计核算、会计处理流程等进行事后监督、审计或改造,可以大大提高会计事后监督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如果在顶层设计上规定了引入社会监督,就能倒逼商业银行内部进行监督体系的改革,同时将审计结果与银行工作人员的绩效考评挂钩,从而引发内部机构变革。同时,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专业性较强,相比于会计事后监督中心的监督对象,社会监督更能够发现风险,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保障。

(二)开发风险导向型监督系统

由于商业银行内部的会计事后监督系统不够完善,缺乏相关人才,为了保障其流动性,商业银行需要丰富的招聘方式,吸收一些具有创造性的理工背景的财务类复合人才,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和退出机制,以激励业务人员能够积极的进行业务操作,即便操作失误也能够积极的进行反馈处理,同时使得商业银行内部人员具有一定的危机意识,实现“末尾淘汰制”,每年绩效考评最低的员工被岗位调整。同时每年加大研发费用占净利润的比重,开发风险导向型监督系统,使得在技术和制度上取得创新型红利。

(三)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内控制度的完善需要在商业银行的决策层开始落实,无论银行间竞争多么激烈,管理层也不能超越内控制度进行高风险操作。一旦银行高层有了强烈的内部控制意识,再以具体的利益捆绑任务下放给各分支行,然后逐步落实成果,使内部控制的效果与员工的切身利益相关,用制度要求员工,从而促进内部控制的执行,加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同时也可以加强内部控制意识,控制的影响力使任务主体逐渐感觉到制度的要求,加强责任人防范风险的决心,制度与教育并重才能提升所有员工的意识,优化企业的管理制度,降低银行需要面临的风险。

(四)建立会计资源共享中心

在会计监督的全过程中,可以建立公开的会计资源信息共享中心,将其作为一个平台,会计监督中心与业务操作人员均为匿名操作,当监督中心人员发现业务操作人员的操作问题或风险,及时在平台上予以公示,这一平台解决了两个主体之间的沟通反馈问题,促使业务人员积极进行改正并及时上传改正后的相关信息,原公开信息即可消除。这就消除了商业银行内部人员由于利益捆绑原因进行相互袒护的需求。此外,该平台需要不断的进行更新和创新,通过大数据和数学模型的帮助,来获得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的预警系统,一旦业务人员操作不当,就会引发预警,进行体系操作人员及时改正,在预防和控制阶段就降低了银行的财务风险。

(五)柜面业务的风险防控与改进

银行柜面业务的风险来源于制度、人员、系统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其防范重在对流程、细节的管理。具体而言,一是加强合规教育,增强员工合规意识。让员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应对多变业务环境。管理者应及时发现漏洞,总结、分析、纠正制度执行中的偏差,不断对制度进行修改、完善,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操作风险;三是加强监督力度,严密监控操作风险。要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加大后台审计检查力度,对重点业务和重点环节实施重点检查。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面对全面风险的覆盖,试图改革会计事后监督体制,以保障资金的安全。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银行内部会计事后监督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策略,试图将会计事后监督逐渐转变为会计风险事前预防和会计风险事中控制,实现监督效果的优化。

参考文献:

[1]罗静.商业银行会计事后监督体系优化研究——以长沙A商业银行为例[J].营销界,2019(25):199-200.

[2]张勤,陈正刚,叶小柳.商业银行代理国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武汉金融,2018(12):80-81.

[3]范景云.商业银行表外资产会计核算及风险监督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23):150-151+176.

[4]陈德胜.Y银行事后监督风险预警系统优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8.

(作者单位:柳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宁海洋

风险管理银行会计论文 篇2:

商业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管理分析及对策

当前商业银行面临会计结算风险日益增大。本文分析了会计结算的基本风险表现及其产生原因。对比了国内外商业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管理的差异,就如何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管理提出有建设性的对策。

会计结算风险是指由于控制、系统以及运营过程的错误或疏忽而可能引致潜在损失的风险。新经济模式的出现,更为负载的交易工具和交易战略、技术系统的可靠性、交易量的提高、监管要求日趋严格等,都增大了金融机构面临的会计结算风险。为客户提供快捷方便服务的同时,如何做好会计结算风险管理工作成为商业银行一项重要的课题。

一、会计结算的基本风险表现

1 票据业务风险。包括:银行违规承兑、贴现商业汇票、伪造、变造、仿造票据、诈骗银行资金、利用职务之便违规签发空头支票、偷用银行资金等。

2 内控风险。表现为会计结算制度本身不完善,印押证管理不严;会计内部凭证随意制作,复核和事后监督制度落实不到位;对重点岗位、重要人员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等内控制度不严产生的风险。

3 会计核算风险。金融机构设定了存(贷)款余额数、费用指标数等考核指标,这些指标的统计期间因受会计制度所规定的核算期间制约,一般均以月末、季末或年末的时点数为准从而导致会计核算不实,会计报表信息失真失灵,形成严重的会计核算风险。

4 信用风险。产生于由于负债方无视商业信用,对到期的债务不予落实的会计结算过程中,其风险表在银行和企业双方均有表现。

5 竞争风险。无序竞争不仅严重违纪、违章甚至违法,导致银行因无序竞争而形成严重的经营风险和结算风险。

对于会计结算中出现的上述风险问题,必须认真归集、思考,需找出问题原因,进而做出更为有效的管理手段,以防范风险的发生。

二、会计结算风险产生的原因

1 内控制度软弱,违章操作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员配备不到位、规章制度形同虚设,使业务相互制约机制不落实、出现真空和漏洞,被犯罪分子伺机作案二是监督检查流于形式,使一些内部案件长期暴露不了;三是内控手段滞后。

2 银行会计结算系统中自身机制存在缺陷。随着银行业金融机构竞争的日趋激烈,支付结算工具的不断创新,一些金融机构并未根据各自业务特点或针对新产品、新业务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客观上存在风险控制盲点,被作案分子利用进行诈骗活动。

3 票据诈骗猖獗,是造成会计风险结算又一重要原因。伪造票据的原因一是容易得到真的支票用纸;二是容易得到被假冒出票人的签章印模。伪造票据多伴有变造行为,如对支票号码、金额的变造。

4 企业信用危机引起的结算风险。信用风险产生于单位、个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无视商业信用,故意签发空头或与银行预留印鉴(支付密码)不符的支票;信用卡恶意透支,在结算中故意设置陷井等等,引发银行支付结算风险。

5 银行迫于竞争压力,进一步损害会计结算的良性发展。某些经济不发达地区或因自身经营管理不善,创利水平负增长的银行,迫于同业竞争和上级考核需要在会计核算上乱用、错用会计科目,搞账外经营和账外账,或假造、变造、更改会计凭证、账表与账簿等。

三、国内外商业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管理的差异

西方商业银行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运作过程中有效管理了本国的银行风险。中西方在此领域的管理差异如下:

1 合规风险管理理念的差异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合规应从高层做起,应成为银行文化的一部件,银行应明确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合规方面的特定职责。美国货币监理署认为,要强化银行高层的示范作用,即高层的行为是否有力支撑银行所倡导的价值观,董事会是否有反应银行风险容忍度的道德准则和书面政策,高级管理层是否切实贯彻并传达给每一位员工,并以身作则,在业务活动中恪守严格的道德准则。相比较而言,国内商业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理念存在一定的偏差。一是“合规应从高层做起”这一基本理念没有真正树立;二是重业务拓展,轻合规管理。

2 合规风险管理方法的差异

国外商业银行监察合规部每年第一季度都应根据上一年合规稽查的情况,重新对各个业务部门进行合规风险评定。这种错发为该年度合规风险管理运作提供了一个具有很强指导性的合规保障与计划。譬如,美国的银行目前采取多种手段和技术从事合规管理。例如风险管理结构、早期问题探查、解决问题程序、平衡计分卡等。同时,美国的银行越来越重视利用高科技来进行合规管理。内部互联网、信息库的采用扩大了合规管理的知识含量,复杂的技术使风险管理可以更有效地发现问题和违规行为,随时向有关方面提供对问题的处理决定。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习惯运用定性分析和简单的数据分析方法加强对风险的管理工作,缺乏量化分析,在风险识别、度量、检测等方面科学性不够,而在风险管理支持技术上也无法适应新的要求,缺少主动引入内部评级法等先进定量技术工作,也缺少涵盖信用、市场、操作三类风险的完整的计量模型,因此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也差距较大。

3 银行业的管理体制与公司治理机制不适应

内部欺诈特别是管理人员欺诈事件频频发生,与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产权结构缺陷、治理结构缺陷、内部控制不力及对经营管理层激励不足有着密切的关系。内部人控制现象比较严重。一方面,在总行层面上,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虚位,很容易导致银行高管人员利用政府产权上的弱控制而形成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进行违法违纪活动。另一方面,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分支机构,也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分支机构在组织形式、人事管理、经营活动、财务核算等方面,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分支行权力过大,又缺乏独立部门对风险进行控制。即使是内部治理较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公司治理结构仍然不够理想,也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内部制衡机制不完善。

4 审计力量较为薄弱

在某些情况下,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不如外部审计部门强,而这一点在我国商业银行系统中表现尤其突出,国内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往往审计力度不够,很难发现风险隐患。国外商业银行常常会聘请权威的外部审计所进行审计,且对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上岗资格有严厉的规定。

5 缺少自动预警系统

英国渣打银行对操作风险实行矩阵式控制,除集团总部设审计和风险管理委员会外,集团主要业务部门均有独立的风险控制部门,对本部门所有业务进行风险评估和监控,每一项业务进展相应产生一项风险评估报告,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估并标出风险等级。而国内商业银行在建立自己的风险预警系统上行动迟缓。

6 金融生态等环境因素不佳

一是社会信用秩序混乱。全社会信用制度和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滞后于市场经济体制发育进程。二是商业银行客户选择权

极为有限。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往往无权限制客户消费金融服务的权利。其直接后果是增大银行经营成本和支付结算风险。当然,社会中介机构发育不足和法律对银行债权保护不力也是支付结算风险重要诱因。

7 支付结算风险的信息披露严重不足

国内上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时未披露有关支付结算风险本身的信息。目前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提出了更为具体、细化的披露要求,但对支付结算风险的披露没有提出要求。商业银行为占领并扩大市场份额,不断推出各种金融新产品、新业务和新服务举措,如果配套的内控制度不及时跟进,就会引发新的支付结算风险。

8 与风险控制有冲突的考核激励政策容易诱导支付结算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遍存在对经营管理层激励不足和激励失当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的薪酬体系收入差距过大,相对于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从业人员待遇偏低,银行没有向员工提供足够的激励去防范风险。激励制度失当也是经营管理人员道德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现有的银行业绩考评往往过分看重利润指标和收入指标特别是存款指标,忽略了风险指标。“弱总行一强分行”的管理体制加剧了支付结算风险。在这种环境下,基层行“绝对的权力”、“不受约束的权力”便成了滋生“腐败”和“案件”的温床。同时,多级科层式管理体制导致委托一代理关系错位和管理信号的衰减和失真。总行对分支机构的控制力层层衰减,管理漏洞比较多,最后总行容易失去对风险的控制,导致基层行发案率比较高。

四、我国商业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管理的思考和对策

同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措施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会计结算风险管理方面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增强制度实效性

防范支付结算风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制订详尽的业务规章制度和支付手册。目前国内银行业制度建设滞后,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人民币支付结算办法》自1997年颁布实施以来还未进行修订,支付结算环境以及新的结算工具不断出现,我们也应改变观念,与日俱进地对《支付结算办法》、《票据法》等法规制度进行修订,使之更加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实际,更好地防范结算风险。新推出的支付密码器、电子支付等缺少结算法律支持。如虽然《电子签名法》在法律层面上确立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具有同样的法律竞争力,但现有的《票据法》、《会计法》等还不承认电子签章的有效性。

2 提高全民信用、法律及风险意识

(1)提高全社会支付信用意识

支付信用是当事人在办理支付结算过程中的履约态度和履约能力。由于支付结算行为将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工商企业之间、工商企业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经济交往紧密相连,在支付信用的网络上,任何一链即使是偶发性的破坏都势必会引起连锁反映,致使支付信用良好的银行或企业也会被动地受牵连而陷于危机之中。因此,我们必须倡导严守信用的社会主义文明风范,全面提高全社会支付信用意识,促进支付结算的良性循环。

(2)提高全民法律意识

应提高办理支付结算主体对象的法律意识,通过提高法律意识来循序渐进地推进法律规范对象学法、知法、懂法,最终用法律武器来规范自我行为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使他们懂得用法制的观念来依法合规地办理支付结算。

(3)提高全民防范风险意识

风险的产生渊源于自我管理不善和对外在风险抵御能力不强两个方面。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办理支付结算人员必须全面提高防范风险意识,一方面要学习并掌握支付结算一般的防假、识假、打假的防范技能,另一方面还必须时刻绷紧防范风险意识的弦,提高防范风险的综合素质,自觉抵制违规经营中的无序竞争和违规、违纪、违章的做法,扎紧防范风险的铁栅栏,用优质的结算服务,以稳健的经营作风,力促一方经济秩序的稳定和金融平安。

3 进一步强化结算风险管理的手段

目前,在国内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计量模型开发和应用几近空白,计量支付结算风险资本的方法单一。我国实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商业银行,对于支付结算风险资本计量都是采用单一的基本指标法,且直接将监管资本等同于经济资本。大多数商业银行缺乏支付结算风险计量所需要的损失数据。新颁布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没有把支付结算风险纳入到资本充足率计算中。

现代商业银行在支付结算风险的管理工具上,除了传统的内控体系及内审外,还有保险、记分卡法以及运用模型管理,尤其是保险这一缓释工具。《新资本协议》鼓励保险公司开发“一揽子”的保险产品。但我国商业银行只有内控及内审这一工具,保险对于支付结算风险的缓释机制基本上处于零起步阶段,也未推出早已成为国际惯例的存款保险制度。

4 培育健康向上的支付结算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

(1)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实现个人行为与企业发展、风险管理与业务拓展的有机结合,坚持内控优先、审慎经营的理念,纠正片面追求业务发展的倾向,正确处理好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竞争与规范、改革创新与防范风险的关系,高度重视支付结算风险的新特点。

(2)树立正确的竞争观,要依靠优质服务和个性化的产品来争取客户,而不是无原则的恶性竞争。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健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增大风险管理指标的权重,同时将支付结算风险指标单列考核,建立双向激励机制,促使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发展。

(3)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加强对员工的职业道德、风险意识教育和人文关怀,增强其合规经营自觉性、自我保护意识和综合业务素质,使合规文化与每位员工融为一体,成为工作习惯和其生命的组成部分。

(4)纠正支付结算风险的认识偏差,针对中国实际建立支付结算风险的定义和分类体系。强化支付结算风险监管制度框架,主要包括:

①监管当局应按轻重缓急并结合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的实际,制定支付结算风险监管制度立法规划,适时将支付结算风险纳入资本监管。

②监管当局应定期验证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管理程序的执行情况,建立有效的支付结算风险评估和风险提示制度,同时建立关键岗位及管理人员的从业资格证管理制度和银行业违法违规人员信息查询平台。

③监管当局应建立重大支付结算风险事件责任追究制度。

④要适时引入合格的中介、审计等外部监管力量,重点加强对违规问题突出机构和薄弱环节的独立评估。

⑤强化信息披露,引入市场约束和公众监督。

⑥对支付结算风险提出监管资本要求。建立健全支付结算风险管理体系。该体系建设目标充分识别和评估所有重要产品、活动和系统中的支付结算风险,并在引入新产品、活动和系统之前,对其中的支付结算风险经过足够的评估;通过一套程序定期监测支付结算风险的状况和重大损失,及时报告有关信息,敏感地反映有关支付结算风险的变动,以此形成有效的风险预警和决策支持机制;要有相应的策略方法程序来控制或降低风险,并根据整个风险状况和风险承担能力来及时调整支付结算风险政策。

作者:岑伯超

风险管理银行会计论文 篇3:

对银行会计结算业务操作风险管理的几点思考

纵观发生在银行业的各类结算差错和案件,我们发现在其后无不隐藏着“操作风险”这个幽灵,它存在于业务处理的各流程之中,并总是藏匿于细微之处,一有机会和空隙便会趁机钻出,肆意破坏着银行的结算质量和安全。

作为一种古老的险种,操作风险自商业银行诞生伊始就伴随其左右。但人们对操作风险的关注和认识是近几年才开始的。1995年巴林银行的倒闭为全球金融机构敲响了警钟,金融理论界和实务界开始研究影响日益巨大的操作风险问题。巴塞尔银行委员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的不完善或失误,或外部事件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有机构研究确认,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机构因操作风险已损失了2000多亿美元,按照巴塞尔银行业委员会的估计,在银行业所有风险中,操作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已经发展到仅次于信用风险的地步,这不得不迫使银行业更加重视操作风险的管理和防范。而会计结算业务操作风险更是处于银行业务最一线、最前沿的操作风险。

一、建立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组织体系的设置,应按照商业银行决策、执行、监督反馈三个系统相互制衡的原则进行。建立职责清晰、层次分明的会计内部管理、执行、监督体系。在总行董事会风险控制委员会设立操作风险防控小组,负责对全行各类操作风险的宏观控制和政策性指引,其中子项包括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由总行会计结算管理机构制定对结算操作风险管理的的具体实施、管理办法并执行主要的管理职能;在分(支)行及基层营业机构建立实时控制的事中监督系统;同时在稽核监控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建立对结算操作风险的事后监控系统,从而建立起一个由上至下系统连贯的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同时由于会计业务流程是所有商业银行业务的最基础的平台,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必定会对银行其他业务产生一定影响,但会计结算管理部门并不是唯一对银行全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负责的部门,银行各相关业务部门都应当按照部门职能的特性进行联动,共同配合、参与对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管理。

二、强化会计结算制度、流程建设工作

(一)建立标准化的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一是在整合、梳理会计结算管理制度、内控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业务标准和操作流程,完善并强化对会计结算业务操作过程中各环节的风险控制和管理。二是及时对制度、流程进行补充和修订。银行业务的更新和创新日新月异,因此对制度和流程的及时修订和补充更显重要,要通过政策研究、业务检查以及从一线柜台收集反馈的意见及问题,及时对原有制度和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漏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三是建立定期的风险评价、评估制度。定期对各项会计业务进行风险评估、评价、会计内控检查评价、操作风险防范评价等。四是有针对性的制定操作风险防范制度。以金融领域发生的大案、要案等为鉴,积极查找本行在结算业务内控管理的漏洞,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操作风险规章制度,并研究落实会计结算领域等方面的精细化管理手段。

(二)制度、流程建设中需关注的几个问题。一是制度、流程要优于业务先行。面对激烈的金融竞争,各家银行都纷纷亮出浑身解数开展金融创新,因此近几年商业银行推出的新产品、新业务有如雨后春笋,商业银行在新业务、新产品推广时,更要高度关注由新业务所带来的系列风险,特别是操作风险,要在充分研究、分析并试点的基础上,先行制定完善的内控制度和操作流程,以有效评估和防范其可能形成的操作风险。二是在内控岗位的设置和对结算操作风险管理上,要积极加强岗位责任制建设力度,确保内控管理所需的双重控制和交叉检查手段的有效实施;要明确并建立职责,让银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到对结算操作风险的监督管理工作中来,以实现对结算操作风险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的全面管理和监控,如:充分发挥内部稽核部门、审计部门职能,以及在必要时借助外部审计手段等。三是要加强岗位和业务的制约、制衡。要切实加强会计结算业务的授权、分权管理,规范决策程序,通过科学合理地界定职责和权力范围,杜绝任何个人或部门独立完成某一会计业务而不受监督和制约情况的发生。要坚持定期对要害岗位工作人员进行强制休假、岗位轮换和交流制度,做到问题早发现,风险早预防。四是通过大力推行管理决策信息化,实现会计结算风险管理由事后管理向全程管理、由定性管理向定量化管理的转变。

三、实施有效检查监督、完善整改纠错机制

(一)进一步明确检查目的,改进检查方法,严肃检查结果,提高整改落实的效果。检查的最终目的不是查问题,而是通过对业务操作层的检查辅导,提高银行内部防范风险的能力,促进业务的不断健康发展。检查要善于抓住重点,对容易导致事故、案件和造成资产损失的薄弱环节和岗位要进行重点监控。不仅要检查出现存的问题,还要总结出现问题的环节是否属于风险点,以此对风险进行区分和分析。同时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更依赖于对问题的整改落实力度,各项检查不能仅停留在揭露问题这一层面,更要帮助被检查对象提高对存在问题的认识和整改,从加强管理的角度提出建议,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持续关注、持续检查,以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二)完善整改、纠错机制。一是各分(支)行对会计检查监督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要制定整改计划和措施,消灭存在的风险隐患和问题。二是监督检查部门要及时组织对问题整改情况进行跟踪验证,对措施不落实、整改不彻底现象及时督促,并采取相应处罚措施,直至有效整改完毕。

(三)建立结算操作风险警示报告制度。针对集中出现的问题或突出呈现的业务操作风险点,由会计结算业务主管部门或稽核监控部门每月汇总,形成会计结算业务操作风险警示报告,下发到银行商业银行各营业网点,以起到警示和强调的作用。

(四)建立定期召开结算操作风险状况及对策分析会议制度。由银行会计结算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稽核等相关业务部门、分(支)行主管行长、委派会计、结算监督员、综合柜员等不同责任层次的人员参加分析会议。在分行一级可建立每季度召开会议的制度,在支行一级可建立每月召开会议的制度,在各营业网点则可建立每周的分析制度。要通过对以上措施的执行和落实,建立起持续的、循环的会计结算操作风险检查、分析、处理、改进过程,督导责任人员严格履行各岗位职责和遵守业务操作流程,确保每一个环节和过程均得到有效实施,最终达到控制或消除操作风险的目的。

四、加强会计结算监管队伍建设,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

(一)完善结算操作风险监管预警手段,培养结算操作风险管理人才。应加快研制、完善预防操作风险预警系统,对操作风险实施动态管理,采取量化管理和模型化管理手段,在技术条件成熟和允许的情况下,还可运用回归分析、非线性模型、经济函数模型等来科学衡量风险,让管理监督部门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问题,堵塞漏洞。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定向培养操作结算操作风险管理人才,不断提高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风险管理水平,使基层营业网点的操作风险控制在可以防范的有效范围之内 。

(二)明确风险管理责任,建立风险管理能力及业绩评价机制。商业银行应对支行主管结算工作负责人、委派会计、营业网点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建立明确的结算操作风险管理职责,同时定期组织开展对其的风险管理经验、管理能力和管理业绩的评估评价,并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同时为进一步提高结算操作风险的管理水平,要通过集中或分散培训的方式,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学习风险管理的先进知识、理念和方法,不断提高其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

(三)充实会计结算监管队伍力量。要将工作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敢抓敢管的会计人员充实到基层营业网点会计监管工作队伍中去,充分发挥其“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五、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结算操作风险管理科技水平

(一)优化业务流程。各项银行业务设计要尽可能的优化业务处理流程或程序,从客观上减少操作风险源,减少出现技术性风险的错误或事故机率,并尽量将业务流程中的高风险控制点纳入计算机的控制范围,通过在机内设置相应的要素,增加后台管理能力,减少人为的操作性风险。

(二)提高结算操作风险管理科技水平。要采用更为科学的操作风险衡量方法,建立会计结算操作风险衡量系统,敏感反映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变动,对会计结算操作风险信息进行自动分析。

六、培育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文化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文化的建立应贯穿于建设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个过程,并结合实施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以及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不断将操作风险管理新理念、原理、工具等传递给相关人员,让他们能够视为己任,主动地参与其中的改进和配合,发挥出自身的智慧。一是加强风险意识教育,增强员工的防范意识。防范操作风险的关键在于人,商业银行要加强员工对防范操作风险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员工的操作风险教育,增强员工的防范意识。二是建立起共同的风险管理价值观。针对银行会计结算专业而言,就是要让各层次银行会计结算及相关管理人员对构成操作风险的包括执行风险、信息风险、关系风险、法律风险、人员风险、系统事件风险等形成全面、足够的了解,并充分认识各类违法违规活动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真正从内心深处提高警惕,把防范措施落到实处,切实防患于未然。三是要发挥银行会计结算人员在操作风险管理上的主观能动性。要增强员工在操作风险管理上的主人翁意识,尊重并听取员工在风险管理上的意见和建议,要构建充满活力的选拔任用会计人员的工作机制,做到人尽其才,形成奋发向上的氛围。四是要加强对银行结算操作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要建立全面、科学、可操作的操作风险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银行会计结算人员参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由德国人帕布斯•海恩提出的“海恩法则”是一条著名的风险控制的原则,它着重强调两点:一是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二是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的素质和责任。我们都清楚的认识到在每一笔会计结算差错和案件后面都隐藏着操作风险,面对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管理,我们要采取“形神兼顾”的原则,既要建立完善的结算风险组织管理体系、制定严格的结算风险管理机制和业务流程,又要充分导入结算操作风险管理文化,以客观制度的“形”和银行职员内心风险文化的“神”相融合,以求实现“形神合一”,这样才能有效构筑结算操作风险防范、控制的坚固大堤。

(作者单位:长沙银行)

作者:胡 萍

上一篇:资本市场发展研究论文下一篇:信贷管理理论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