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风险管理体系论文

2022-04-19

一、引言2011年初,“由于存单质押贷款业务处理不当,齐鲁银行被骗贷损失数十亿元的消息就迅速占据国内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虽然对于齐鲁案件的侦查还没有水落石出,其中详情还不为人所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银行风险管理体系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银行风险管理体系论文 篇1:

构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策略研究

摘 要: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环节。正在处于风险管理革命与产权革命并存时期的商业银行,如何保证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的互动,保证商业银行产权革命顺利推进?本文从文化体系、制度体系和法律体系四个方面,对构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提出了较为明确的思路。

关键词:风险管理;商业银行;体系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盐城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

银行风险管理体系论文 篇2:

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一、引言

2011年初,“由于存单质押贷款业务处理不当,齐鲁银行被骗贷损失数十亿元的消息就迅速占据国内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虽然对于齐鲁案件的侦查还没有水落石出,其中详情还不为人所知。但是,譬如诈骗人是通过何种手段进行诈骗的?损失的金额为什么高达十亿元?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何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其它银行也会被牵涉吗?这一系列问题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民众之所以如此关注齐鲁银行诈骗案,主要是银行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屡次出事,屡次牵动着人们的神经。

而事实上,我国银行业大案要案屡屡发生,无不暴露出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存在巨大漏洞,不能有效防范风险,连企业最基本地资产保全目标都无法达到,更不谈经营的效率效果性目标、合法合规目标以及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等目标。2004年9月,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组织委员会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报告(以下简称COSO报告)模型,为世界各国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参考框架。该模型在国内也受到了重视,逐步被中国证监会、银监局所接受,以期有效应用于管理中国的银行、基金及上市投资公司。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模型和指标,COSO模型在公司结构治理与内部风险控制框架建立等项目中起到重要指导作用。然而,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诸多银行业大案要案的发生,都说明我国银行业缺乏良好的风险防范和管理体系。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回顾总结内部控制发展以及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产生的基础上,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二、理论回顾与分析

内部控制起源于内部牵制,它的发展与会计控制关系密切,其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下面五个阶段:

(一)内部牵制阶段 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内部控制的基本思想——内部牵制(internal check)逐渐形成。。内部牵制是内部控制的雏形,它基于以下两个假设:这两个假设均是针对两个以上的个人或部门而言,首先,他们无意识的犯下同样错误的可能性很小;其次他们有意识地合伙舞弊的可能性远远低于一个人或一个部门舞弊的可能性。

(二)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随着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内部牵制逐渐衍伸,发展出内部控制制度。自1947年美国《审计准则暂行公告》将内部控制为基础的审计程序搬上历史的舞台后,内部控制理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美国审计程序委员会于1949年首次对内部控制做出了权威的定义,还是195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审计程序说明》19号公告拓展了控制的层次和内容,都是有力的证明。经过近十年的实践,1958年,发布的《审计程序公告第29号》完成了内部控制理论向系统化方向发展的大的跨越,内部控制由单一的管理模式,向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个方向发展。

(三)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后,会计界研究的重点开始由简单的一般定义向具体的内容衍化。西方学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他们认为将内部控制进行人为地划分为两个部分是“将一块完整的玉击成粉碎”,并认为原来划分的两部分是不可分割和相互联系的。1988年4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了《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该公告首次将控制环境纳入内部控制结构,并用内部控制结构一词取代原有的“内部控制”, 形成了一个由控制环境,控制程序和会计系统三要素共同决定的结构体系。内部控制结构阶段被认为是内部控制发展的重要阶段。

(四)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阶段 1992年, COSO委员会讨论并发布了专题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架构(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COSO报告)。COSO报告重新定义了内部控制,它认为:内部控制的实施者是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而其目的是为了给保持运营的高效、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提供保障。具体内容由风险评估、控制环境、控制活动、监督及信息和沟通等五个要素组成。COSO报告被世界各国广泛借鉴,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五)风险管理整合框架阶段 受2002年安然事件、世通丑闻以及施乐丑闻的影响,美国出台了史上最严法案——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简称萨班斯法案)。法案的出台对监管机构提出了更为严格和苛刻的要求, COSO作为研究内部控制的机构和组织,也对当期美国出现的一系列财务问题进行了反思,通过积极探讨,最终于2004年发布了《企业风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企业风险管理的整合框架,加强了对于风险管理理论的应用,同时扩展了内部控制理论的内涵,这保证了主体能更有效的实现其战略、经营、报告和合规4大目标。COSO2004报告拓展了内部控制的外延和内涵,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是对内部控制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通过解读 COSO发布的 ERM框架可以发现,该框架认为评判一个企业风险管理是否有效的标准,即企业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否实现,是建立在对以上构成要素是否存在以及有效运行进行的判断基础上。

总之,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是风险管理或者内部控制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进步,它将企业内部控制提升到了更高的层面,对于规范企业经营与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本部分考虑在COSO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指导下,结合商业银行的特点,试图为商业银行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提供建议。本文拟在借鉴国外现金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为我国商业银行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

(一)正确认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同其他行业的风险管理一样,是一个将风险和收益、风险偏好和风险策略等若干个风险要素紧密结合起来的有机体系,这个体系可以提升商业银行应对风险的能力,以其尽量减少操作失误和因此而给银行带来的损失,从而可以准确判断和管理交叉风险,提高商业银行应对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风险的能力;最终根据企业已有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并抓住一切機会,保证银行各项业务持续健康有效地发展。具体来说,则是应该将银行风险管理视作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管理活动;风险管理不是公司高层管理几个人的事情,而应该是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一项活动;银行所要面对的风险不只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还应面对这几种风险交叉产生的综合风险。

(二)培育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土壤与文化 企业风险管理的成长应该有其合适的土壤,而适合企业风险管理成长的土壤要由企业文化来培植。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企业文化,这种思想观念、方式及工作作风被企业员工普遍认同和遵从,它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合。培育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全体银行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在整个组织、在所有的业务流程中都贯彻风险管理的文化,使企业的风险管理文化生长于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流程,为企业的整体员工所拥有,形成一种思维方式和处事方式,不因为企业管理层的变化而变换,最终根深蒂固形成一种氛围,这才是构建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所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和要解决的问题。

(三)建立健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制度的执行需要人,而没有组织进行管理的人会做出杂乱无章的事情,因此建立健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纵观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应对机制,即由董事会及其高级管理人员直接领导的,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核心,与各个业务部门紧密联系的风险内部管理系统。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应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机构,确保董事会在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还应在集团设立综合的风险管理部门,此外根据具体的情况在风险管理部门下按风险特性设立专门负责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管理的风险管理部门或者综合风险管理部门,并在各业务线、各区域派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机构。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使得风险管理落实到各个层次以及各个角落。

(四)建立健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制度体系与法律体系 无规矩不成方圆,健全的规章制度、严格的风险管理手段是保证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中取得生存之地和得意长效发展的重要保证。商业银行应该根据自身情况以及监管部门的要求,构建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加以约束,同时还应保证制度的严格执行,使广大员工能够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完善责任追究机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在国际经济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建立与国际竞争相符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使我国商业银行在法制化的轨道上发展,提高竞争的水平。

參考文献:

[1]程新生:《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编辑 杜昌)

作者:魏伯峣

银行风险管理体系论文 篇3: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启示

摘要:欧美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一直都是各个国家效仿学习的对象,此次次贷危机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美国的风险管理体系存在一系列的缺陷。次贷危机暴露出来的美国银行风险管理缺陷为我国带来重要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风险管理组织;金融创新;全面风险管理

文献标识码:A

1 危机前美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现状

1.1 银行风险管理组织

美国大多数先进的大银行已经建立了专业化的风险控制和管理的部门,且在组织制度上愈来愈严密,基本上形成了由银行董事会及高级经理领导的、以独立风险控制线为中心、与其他各部门紧密相关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它既保证了与各部门保持紧密的联系和信息畅通,又保持其决策的独立性,将所有风险都在限度框架内管理。如美国花旗银行实行“风险窗口”方法体系,包括内外专家对全球经济环境的评价、全行各种风险窗口的评估、调整各种风险窗口的决策和后续行动三个部分,实行审贷分离和企业授信额度管理办法及惩戒和激励并重的风险管理机制。

1.2 风险度量技术

在风险度量的各种方法中,风险价值法(VaR)方法最为引人注目,是目前银行业普遍采用,并为新巴塞尔协议采用的市场风险衡量模型。在过去的几年里,许多银行和法规制定者开始把这种方法当作全行业衡量风险的一种标准来看待。VaR可简明表示市场风险的大小,以货币计量单位来表示风险管理的核心——潜在亏损,因此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投资者和管理者都可以通过VaR值对金融风险进行评判,并且VaR方法可事前计算风险和衡量全部投资组合的整体风险,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采用VaR测量市场风险,使用VaR作为风险限额。它逐渐成了度量金融风险的主流方法,现行各种风险度量模型都是以它作为基础的,如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法(Raroc)、信贷矩阵(CreditMetrics)、压力测试法(stressingtest)等。

1.3 风险管理手段

美国商业银行一般通过资产组合调整和贷款证券化来分散和降低风险;采用兼并购并其他银行已经掌握或运用成熟的业务,可以大大降低银行涉足新领域的风险。如1995年化学银行与大通曼哈顿公司合并,形成一个平衡的、地理分布比较广泛的收益基础的新公司;通过创新和购买信用衍生产品等合法的经济措施可以在不改变与客户关系的前提下转移和分离风险。总的来说,美国商业银行主要通过金融创新各种衍生工具来规避信用、利率、汇率等各种风险,其创新品种从信用衍生产品、私募股到对冲基金几乎无所不包。

1.4 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所谓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个种类风险的通盘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在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全面风险管理在美国近几年才开始萌发,这一管理方法由几家大银行和证券公司首先发起,其体系的形成还在初始阶段。美联储一直强调被监管金融机构要建立适当、有效的内部控制,并不断完善风险为本监管的方法。这些年来,银行内部跨部门的全面风险管理也倍受重视。全面风险管理逐渐成为美国风险管理的新方向。

2 次贷危机暴露出来的美国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缺陷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中损失最大者几乎全是顶尖金融机构,而这些机构都拥有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雇用大批专家运作高度复杂的风险模型。可见这次的危机暴露了美国银行风险管理系统的众多缺陷。

首先,风险管理部门的权利局限,银行高管铤而走险。美国各家银行风险管理部门的权利大小不一,有些银行风险控制部门权利不大,即使银行风险管理部门认识到业务有风险,应该缩小规模,最后很难能够停止这个业务,造成巨大的潜在风险缺口。而且美国高管即使知道该业务存在巨大风险,但是在业绩考核高压和高薪奖励诱惑下铤而走险,有数据表明,华尔街投行最普通的员工分红也能达到数十万美元,高管的年薪都以千万美元计。正是在如此高额的薪酬刺激下,金融机构的高管们产生了强烈的冒险动机,放大了道德风险,才导致了银行风险无限放大,从而次贷危机的病根形成并日益恶化。

其次,风险衡量模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VaR创始者J.P.摩根在内的众多机构都未能准确预测甚至未能探察到2007年发生的事件。2007年美国银行金融资产波动性大幅上升,其6-8月道琼斯股票指数即有24天波动幅度大于1%,金融机构VaR后评估被超过的比率也大幅上升。在这种情况下若继续采用传统VaR模型并考虑多元化效应,则会严重低估VaR并误导决策。实际上VaR模型在风险监测和衡量应用中的局限性早已为人知,而过去几年市场的相对平稳为VaR提供了一个宽松的表演场所,使银行VaR被实际损失超过的比率下降,后评估结果阴性居多。且新巴塞尔协议对VaR推崇有加,也使银行高估了VaR作用低估了其局限性。目前在美国银行业风险系统中,压力测试,特别是综合性压力测试,以及压力测试和VaR系统的一体化运用仍然有限。

最后,金融创新过度,成倍放大了投资风险。这次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就是金融创新过度、滥用和透支金融资源带来的恶果。美国金融机构将次债进行分割、打包、组合,构造出一系列令人眼花瞭乱的次债信用衍生品并出售,在这个过程中,最初1元钱的贷款可以放大为几元、甚至十几元的金融衍生产品,金融风险也随之被急剧放大。相关资料表明,1.3万亿美元的次贷,通过金融衍生品的助推,很快吹起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泡沫,其中,仅信用违约互换的市场规模就达到次贷的48倍,超过了2007年美国GDP的4倍。

3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系统的现状

3.1 风险管理的体制尚未成型

中国银行风险管理部门其实是一个排位比較低的部门,它是从属于业务部门的。因此风险控制部门提出的警示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我们的四大商业银行都有风险管理委员会,从2009年一季度人民币信贷的飙升来看,银行内部的风险控制部门可能发挥不了什么的作用。而且我国部分商业银行风险意识不足,大量发放不良贷款,盲目扩张业务,而金融机构的业务又具有范围广泛、业务流程不科学、综合性强以及内容复杂等特点,这些特点与现实的经济环境相结合,就容易产生大量的金融风险。银行内部也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绩效评估政策,道德风险防范难度大。

3.2 风险管理技术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仅凭银行信贷人员及主管领导对行业、企业的粗犷的认识程度来进行主观判断,以定性分析为主。而精密风险度量的数学模型如VaR刚刚引入我国,对其在适用性还在摸索阶段。对于定量分析模型所需要的历史数据我国商业银行缺乏重视,我国过去银行对企事业单位的信贷数据、财务数据、违约记录、损失比例等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积累缺乏经验和重视,造成历史数据的极度匮乏,且不成体系,不能支持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对相关参数进行估计的需要,直接制约着银行风险管理模式的建立。

3.3 我国银行金融产品单一、金融创新不足

由于我国目前的利率管制等因素的制约,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方向主要集中于资产类业务和中间业务,且以中间业务为主,而负债类业务的创新量明显落后于其他两类业务。具有银行自身特色和独特优势的创新产品缺乏,模仿式创新多,自主式创新少,核心技术对创新活动的支持薄弱,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服务含量较低,同质化现象严重。

3.4 我国银行风险规避手段有限

国际商业银行一般通过买卖衍生金融工具来对冲、规避和转移利率、汇率等系统性风险。在我国,国内商业银行是开展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主力军,主要从事自营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和代客衍生金融工具业务,业务品种有远期、期货、期权、互换及结构性产品等。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限制多、进场要求严格,其开展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时间短、金额规模小、品种少。

3.5 我国风险管理的人才匮乏

银行风险管理所涉及的业务、产品和风险管理方法、模型都具有高度的专业性,需要由一大批专业人员来从事和管理。但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人员数量较少,缺乏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专业人才,没有形成专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

4 对我国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建立的启示及建议

目前,风险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商业银行差距最大,也是最亟待完善的领域。因此,我們在广泛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经验和现代风险管理技术的同时,也要关注其暴露出来的弊端所带来的警示,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管理模式,提高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这也是加入WTO之后提高我国银行竞争能力的迫切要求。因此,我们应该从几个重要方面入手,积极建立并完善我国现代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4.1 建立并完善风险管理组织

4.2 积极引进并应用先进风险度量方法和风险管理技术

新巴塞尔协议提倡的IRB方法和很多国外大银行的初级风险度量和管理技术都有很大借鉴价值并已免费公布,我们可以低成本地获得、研究、改造和应用在银行中,初步建立现代风险管理体系,这足以满足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为进一步发展积累经验,实现自主研发和应用适合我国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技术。但是银行在采用统计和数量模型的同时需要更多伴之以主观判断,而非过于依赖统计数量模型;更多探讨和重视对交易账户和信贷账户的全面信用压力测试;重视在压力测试中包含市场流动性要素;重视和探讨对风险的一体化加总计算;随着信息技术发达,银行对VaR的运用也有可能从过去的日末发展到日内根据需求及时估算。

4.3 适度金融创新

反思美国过度创新助推的金融危机,警示我国金融机构:金融创新不能过度,创新要建立在可控的风险基础之上。但是,也不能因噎废食,适度的金融创新不仅有利于金融深化,也能有效弥补国内金融机构的短板,逐步加速与国际接轨。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注重风险管控机制的配套建设。“管得住,才能放得开”。只有结合我国金融业的现实发展水平和承受力,审慎推进各项创新,强化可控风险与管理能力的匹配,获得更加出色的风险管理和更加灵活的组织管理体系,创造出更多更好满足于客户需求和期望的金融产品,才能有效提高金融效率,增强安全性。

4.4 引进金融风险管理人才

鉴于我国银行风险管理刚刚起步,缺乏独立开发相关程序的能力,在当前的极度缺乏高级人才的情况下,一方面应尽可能从欧美一些大型跨国银行聘请高级专家,针对我国银行的实际风险状况,编制软件,进行风险管理指导;另一方面应选派知识结构全面、综合素质强的业务骨干到国外风险管理水平成熟的银行学习,扬长避短,培养成为熟悉我国银行实务的风险管理经理。

4.5 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仍局限于信用风险管理,这种孤立、片面、静止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越来越不适应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树立现代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在深化银行产权制度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加强我国银行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张进.对欧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借鉴与思考[J].财政监督,2007,(5).

[2]徐其瑞.国外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及启示[J].时代金融,2007,(6).

[3]吕箫,刘丹.浅析我国的金融风险管理[J].商业文化,2009,(10).

[4]张全旺,李萌.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开放导报,2007,(8).

作者:张 琴 盛璐璐

上一篇:购物网站营销策略论文下一篇:工商行政执法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