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教育师范生的课程设计论文

2022-04-29

2007年国家开始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促进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4年来,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北京师范大学认真落实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紧密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创新体制机制,在免费师范生培养和教师教育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免费教育师范生的课程设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费教育师范生的课程设计论文 篇1:

试论高校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课程设计

摘 要:当前,内地高校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课程的设置存在课时不足、案例陈旧、对现实问题关注较少、课堂沉闷等现象。香港学前教育的发展理念、课程设置、质素评核等,案例丰富、生动,具有启示意义。内地可以引入课程设计,并通过模块化教学,激活高校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课程活力。

关键词:高校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课程;香港学前教育;课程设置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和全人发展的重要基石,是基础教育的开端,良好的学前教育对于人的一生发展意义重大。例如,为追求教育公平,改善人群代际恶性循环,从1965年起,美国主要通过联邦政府及州政府拨款,由受过培训的教师对家庭条件不佳的儿童提供免费学前教育的“开端计划”(Head Start),为2200多万名学生提供服务,收到了良好的效益[1]。香港学前教育的发展,对于当前内地幼儿师资培养中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课程的设计,具有较好的启示意义。

一、香港学前教育概况及课程设置

(一)概况

香港作为中西经济交汇的区域,其教育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特点,具有开放、容纳、多元等特点,这一点在学前教育领域表现尤为明显。当前,香港幼稚园均属于私营机构,由志愿团体或私人开办,分非牟利幼稚园及私立独立幼稚园两类。由于承办主体的多样化,幼稚园办园风格丰富多彩;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对学前教育的管理,也表现出鲜明的特色。

(二)课程设置

2006年,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修订的《学前教育课程指引》,是香港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基准标准。在制定过程中,该指引深受进步主义教育儿童观的影响,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核心价值,以及“儿童发展”和“儿童学习”的基本原则。在儿童发展上,该指引提出了幼儿在德、智、体、群、美五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这5个方面的目标被归入“身体”“认知和语言”“情意和群性”“美感”四项发展目标之下;同时,通过六个儿童学习的范畴来落实,即“体能与健康、语文、早期数学、科学与科技、个人与群体、艺术”[2]。在具体的课程学习中,指引又提出了“通过感官学习”“做中学”“从游戏中学习”与“在家长积极指导下学习”的四条具体途径。

从香港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看,努力兼顾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创设启发他们多元智能的环境,为其提供良好的社会化氛围,对于儿童的社会化十分重要。正是从幼稚园的群体生活开始,儿童开始了他们不同于婴儿期的“童年”,即一种不属于生物学范畴的社会产物的历程[3]。在这个过程中,课程是必要的综合性载体。

二、内地高校教育政策法规课程现状

(一)开设现状

第一,从当前内地的教育政策法规课程开设情况看,以2012年为界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2012年之前开设的教育政策法规课程主要是针对幼儿园园长、中小学校长入职与在职的培训课程,着眼于提高校(园)长的学校管理能力。2012年之后,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将“教育政策法规”首次列入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体系,确立了该课程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明晰了该课程提高教师政策法规素养的功能[4],从而对该课程的设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二,教育政策法规是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从2015年起,我国全面推行教师资格全国统考,提高教师入职门槛。其中,教育政策法规是全国教师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根据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分值比例(笔试)一览表,教育政策法规占了幼儿园、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考察部分的10%,是准教师入职的必学内容。

第三,教育行政部门依法治教、学校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单列专章(第二十章)论述了依法治教;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也将“依法治教”作为推进教育事业的必要保障。当前,公民政策不断强调法制意识,对于教师尊重学生人格、禁止体罚与变相体罚等方面的执教要求日益严格,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政策素养,掌握必备的教育政策法规知识,在教育实践中发生突发性的伤害事故时能够运用相应教育政策法规知识进行应对。这是教育政策法规课程开设的重要现实环境。当前,香港没有专门的学前教育相关立法,有关幼儿教育的法律规定主要体现在《教育规例》中。内地也没有独立的学前教育法,可以在教育政策法规的授课中加以说明,指出学前教育单独立法的必要性。

第四,开设教育政策法规课程是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201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5],明确要求各省(区、市)以县为单位编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浙江省第二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第二条“加强学前教师的从业规范与师德教育”,第四条“加大对幼儿园的治理力度”,第五条“着力提升保教质量”规范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管理,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严禁搞“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强化训练等[6],都涉及对学前教育依法治园、依法保教的要求,而这些对学前教育师范生的相关教育内容,均需要在教育政策法规课程中得到体现。

(二)内容设置

从当前涉及师范生培养的教育政策法规课程设置看,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开设的教育法学课程,课时为32~48学时,学分为2~3分;二是湖北理工学院等面向所有师范生开设的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课时为32学时,学分为2分;三是杭州师范大学、温州大学等面向教育学院以外师范生、小学教育与学前教育师范生分别开设的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前者为16学时,学分为1分,后者为32学时,学分为2分。

不同的课时设置对课程内容体系带来了显著影响。以温州大学为例,面向教育学院以外师范生开设的16学时的教育政策法规课程体系见表1;面向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师范生32课时的课程大纲则不仅增加了一半课时,还在内容上进行了扩充,主要增加了学前教育政策法规、学前教育教师与学生的特定权利义务、学前教育的法律责任、学前教育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学前教育法律救济等,使内容更为丰富,体系更为完整。

(三)存在的问题

从表1可见,不同课时安排下的课程设置存在较大差异,结合实践教学可以发现当前温州大学16学时的教育政策法规课程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课程内容过于简单,且教师无法完成必要内容的讲授。教育政策法规中关于学生的权利和义务部分是重点之一。此外,涉及学生伤害事故的内容是社会较为关注的话题,如幼儿园虐童事件,包括针扎、摔打、揪耳朵、强迫吃饭等;校园暴力,包括敲诈、殴打、性侵等,需要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讲解。课时过少通常使得教师照本宣科地讲授理论知识。而对于准教师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恰恰是基于案例的情境学习。

第二,教材案例陈旧,与当前教育政策法规的改革与演进相脱节。从一些教师的授课教案与演示文稿(PPT)看,所引用的案例过于陈旧,部分还停留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交不起学费、乡镇政府状告家长不送孩子接受义务教育、政府拖欠教师工资等方面,忽视教育体制的分级管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等新政策的实施所带来的变化。如近年来,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升等、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等都使学前教育环境与面临的问题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陈旧的案例与现实内容脱节,停留在过去的政策环境中,既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对解决现实问题无助。

第三,重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缺乏对现实问题的关照。当前师范生教育政策法规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主要是华东师范大学张乐天主编的《教育政策与法规的理论与实践》[7]。一方面,该教材较为注重学科知识的完整性,从建国时期的教育政策开始论述,内容庞大、面面俱到,难以在32学时内完成教学,更遑论16学时;另一方面,该教材按学理性逻辑展开,偏重于对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等学术性问题的探讨,更适合于理论研究,对现实热点教育问题关注不足,尤为缺少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来的政策法规案例的引介。对于学前教育的师范生来说,他们十分需要对发生在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的处理能力,需要的是按照现实逻辑展开的教材,这一点已有教材的针对性不强。

三、启示

香港学前教育政策提出,要促进儿童在德、智、体、群、美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和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为未来学习奠定基础,而不应只偏重“读写算”。从学前教育的发展情况看,香港实施的有效举措可以引进内地高校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的课程,作为较好的解释性案例。

(一)学前教育学券案例对于教育公平政策的解释

香港特区政府从2007学年开始以“学券”(education voucher)形式直接向家长和合法监护人提供学前教育学费资助,大幅提高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以解决幼儿公平接受学前教育机会的问题[8],保障学前教育的公益性。相比当前内地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的政策,香港的学前教育学券政策能够更好地体现教育公平,保障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在实施中也收到了更好的效果,可以作为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课程中一个有效的解释教育公平的案例。

(二)学前教育课程范畴对于学前教育游戏区域化政策的解释

香港学前教育通过组织实施“体能与健康”“语文”“早期数学”“科学与科技”“个人与群体”以及“艺术”学习范畴课程,在具体实施中通过以区角分割的活动室形式,教师配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在一个主题网络的框架之下,营造具有启发性的学习环境,并允许孩子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区角活动。这既是对当前以儿童学习为主的学习观的践行,也是对学生的受教育权利的更为深入的解读。

(三)幼稚园对教师和园长的学历要求对于内地的启示

在香港,幼稚园教师最低入职学历要求是在香港中学会考/中学文凭考试中考获五科合格的成绩,其中包括中文及英文科,并须于不多于两次考试中获取。自2003-2004学年开始,所有新入职幼稚园教师均须具备合格幼稚园教师或同等学历。自2003-2004学年开始,幼稚园的师生比例须达至1:15或更高的比例。自2009-2010学年起,所有新任园长须持有幼儿教育学士学位或同等学历,以及取得学位后至少一年的相关工作经验,并须在受聘前,或在特殊情况下于受聘的首年内,修完校长证书课程。相比之下,内地当前对学前教师的资格要求还停留在中专与大学专科的程度,对于幼儿园园长的任职资格也缺乏明确的要求。通过对香港学前教师任职资格规定的讲解,不仅能够增加师范生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也能够促使她(他)们提高对自己的学习要求。

(四)幼稚园质素评核,可以作为教育政策法规课程中解释学校的权利和义务的较好案例

香港教育局对幼稚园持续进行自我评估,于2012-2013学年修订了质素保证架构。公众和幼稚园仍可利用表现指标作为衡量幼稚园教育质素和水平的参考准则。新一轮的质素评核亦于同年开展,以进一步推动香港优质幼稚园教育的发展[9]。这既体现了我国相关教育法律规定的学校义务的第一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也体现了学校义务的第三条“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情况提供便利”,以及第六条“依法接受监督”的精神。关于香港学前教育质素评估案例的说明,可以规避当前教育类师范生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监督等抽象的认识,增进学生的理解。

(五)对香港学前教育内容的介绍,有助于开拓学生对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的认识视野

当前,内地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大多缺乏对区域背景的介绍,并且往往较为注重对弱势区域的保障,缺乏多元化的介绍,容易导致学生形成“一刀切”的错误认识。香港作为教育理念与课程设置先行的区域,所出台的教育政策法规与内容往往较新,更能体现时代的特点。因此,可以联系最新的教育政策法规,纠正学生对我国学前教育的整体认识,开拓视野,形成全景式的认识。

(六)香港学前教育课程的模块化设置对于教育政策法规授课的启示

香港学前教育十分注重学生的活动、游戏、“做中学”等。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课程的内容设置,也可以按照师范生的见习与实习的体验,打破学科体系逻辑的内容安排,设置模块化的内容体系,按照师范生在幼儿园中实际遇到的情境,将政策、法规、故事、教学、实践等结合在一起,以模块教学的形式进行教育政策法规课程的教学。这样,能够更好地符合学前师范生的认知特点;能够以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想象幼儿园环境,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通过模块化的教学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观,改善教育政策法规课程中教师照本宣科讲读抽象政策和法规、学生积极性不高的课程教学状况,激发课堂的活力,形成“生本课堂”。

四、结语

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香港学前教育政策法律不仅对内地幼儿教育政策法律的制定和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价值,也为高校教育政策法规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与安排提供了具有鲜活的案例和解释。课程应该走向对现实政策的解读与阐释,应该走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环境创设,才能实现真正的交互性变革,实现为学习者生活做好准备,为未来入职打好基础的真正功能。

参考文献:

[1]刘婷.美国“早期开端计划”简介及其启示[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0(9).

[2][8]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EB/OL].http://www.edb.gov.hk/sc/curriculum-development/major-level-of-edu/preprimary/index.html,2016-02-09.

[3][美]尼尔.波兹曼著.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62.

[4]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

[5]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EB/OL].http://www.gov.cn/zwgk/content_1752377.htm,2010-11-24.

[6]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发展学前教育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的通知(浙政办发〔2014〕116号)[EB/OL].http://www.zjedu.gov.cn/news/26944.html,2016-2-10.

[7]张乐天.教育政策与法规的理论与实践(第二版、第三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9]彭泽平等.香港学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架及其特征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0(11).

编辑 吴婷 校对 朱婷婷

作者:邓纯考

免费教育师范生的课程设计论文 篇2:

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和机制

2007年国家开始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促进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4年来,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北京师范大学认真落实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紧密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创新体制机制,在免费师范生培养和教师教育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

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教师教育体制

北京師范大学作为师范教育的“排头兵”,长期以来,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水平教师,在教师教育和教育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了整合学校教育资源、服务国家战略,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推动教育创新,学校于2009年6月成立了教育学部和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部的行政职能和学术职能相对分离,实行扁平化管理,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核心竞争力日益凸显,办学特色更加突出,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显著增强。教师教育学院担负着创新教师教育机制、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重要任务,负责统筹和协调全校免费师范生和其他类型教师的培养工作。同时还负责规划、组织和协调全校学科教学资源,深入开展高素质教师培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精心制定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围绕培养目标,精心构建课程体系

学校在免费师范生培养中将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结合、同学科发展最先进成果相结合、同各类实践活动相结合,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模式转变,构建起以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为架构的模块式新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人文与科学素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专业教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教师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较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和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2.加强课程建设,确保培养质量

在优化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依托教师教育创新平台、“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和校级教改立项的支持,大力开展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专业建设,加强教学建设与改革研究,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创新平台共支持建设教师教育优质课程140门、新课程80门,支持编写出版教师教育系列教材85本。截至目前,已有29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2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120门校级精品课程成为师范生教学计划内课程。在专业建设上,在已招收师范生的14个专业中,有13个专业进入教育部“质量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点。教学团队建设通过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开发教学资源,促进了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了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3.针对学生特点,加强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学校大力推进公共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免费师范生的特点,加强教师职业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如针对免费师范生开设的“职业信念与养成”课程,将职业养成教育贯穿于4年大学生活的始终。

针对教师培养的特点,除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外,尤其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将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师教育理论课程中加入实践环节。在教学内容上采取以理论剖析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案例为主,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专题见习及社会调查相结合。二是在为期半年的教育实习期间,通过面授、网络教学等方式,为学生开设部分与教育实习密切相关的课程,提高教师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还提倡免费教育师范生的毕业论文结合基础教育改革和教育教学实践进行选题,既可以是基础教育调查报告,也可以是教学研究论文,并在内容和时间上与教育实习紧密结合。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加强以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环节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推进实践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针对免费师范生培养的特点,大力加强教育见习、实习基地和学科教学实验室建设,加强实践教学规范管理,着力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截至目前,学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生命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获得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称号,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和心理实验教学中心获得了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称号。

增强教育教学技能,探索实践基地建设新模式

学校将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加强了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设置要求,设定了以提高教育教学技能为核心,旨在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实践经验、发掘创新能力的教育见习和实习环节。学校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在遵循互利互惠、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地域、层次和特色,开展了以北京地区为主体、多种模式并举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多形式、优势互补的教育见习

为使免费师范生提前熟悉中小学课堂教学,增强学生授课、评课和专业反思能力,学校创设了优势互为补充、紧密结合的3种类型的教育见习活动,即现场见习、网络点播和远程见习。

学校安排免费师范生在教育实习前进入实习基地开展为期两周的现场见习,帮助学生在实地听课中进一步提高教学技能,充分熟悉实习基地的教育模式和教学风格,确保学生与指导教师的充分交流。

学校购置数字化课程资源中心,资源中心包括教学案例库、微格课例库等大量的授课视频,师生可以随时点播课程录像,观摩全国优秀教学案例和微格课例,进行学习、分析和模仿。学校还分别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具备远程视频会议功能的录播教室,与学校本部的录播教室联动,开展远程见习活动。免费师范生在本部教室中实时观看、参与中学课堂教学活动,授课结束后,双方师生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就课堂中的教育教学方法等问题进行在线交流和互动。学校指导教师还可通过回放录像的方式,为学生详细分析授课过程,解析课程设计思路和授课方法,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2.“3+10+3”的教育实习模式

学校根据教育部“本科师范生教育实习时间应不少于16周”的规定,结合学校免费师范生培养方案,设计了“3+10+3”的教育实习模式,规定:教育实习10学分,320学时,共16周。其中实习准备3周,入校实习10周,实习总结3周。“3+10+3”模式使得教育实习成为一个有机的、前后贯通的完整学习过程,从而提升了教育实习的效果。

在实习动员和准备阶段,学校组织各个相关部、院、系和相关单位的领导小组、指导教师、组织人员召开教育实习准备会议,统筹安排秋季学期教育实习各项事务。学校安排实习动员,并邀请经验丰富的中学优秀教师来校,讲授如何讲好一节课、如何做好班主任等,并通过举行教育教学技能比赛、开展技能培训等活动锻炼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为实习做好准备。

在入校实习阶段,学校要求免费师范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完成教学实习、班主任实习和其他教育教学工作实习3项内容。根据对2007级免费师范生的调查,所有实习学生都进行过听课、讲课和班级管理。

在实习过程中,为确保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的顺利开展,学校投入200余万元为实习生配备了多媒体数字采集设备,包括数码录像机、照相机、录音机、笔记本电脑等,设备的配备为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条件保障。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微格教学,随时记录教育实习情况,教学技能得到了提高。

在总结反思阶段,强调学生对入校实习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交流,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在反思中获得提升。

3.“变指导为督导”的实习指导模式

学校在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中创新性地采取了“变指导为督导”的方式,即主要依靠实习基地学校指导教师,对实习生进行手把手的教学和专业指导,高校指导教师通过多种通讯方式与实习生进行远程联系,淡化实习生对高校教师的依赖。与此同时,学校增设了“大区总领队”和“督导教师”角色,督导教师在大区总领队的协调安排下,定期走访巡视实习基地,了解和解决实习生遇到的实际困难。在2007级免费师范生入校实习期间,学校共为实习生安排了70余位指导教师,派出督导教师70余人次,及时解决了实习生在当地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切实加强了实习生、实习基地与学校的联系。

4.多模式并举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为了解决长期以来教育教学实践环节存在的难题,学校积极探索新的实践基地建设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在遵循互惠互利、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地域、层次和特色,开展了以北京为主体、多模式并举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京师教育创新合作区:教学相长,优势互补

学校通过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合作共建、与附属学校合作共建等模式,在北京市建设了一批教师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建设高起点的教育实践课程,使免费师范生了解代表我国基础教育高水平的学校的教育教学现状,了解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服务首都基础教育发展。与此同时,学校许多指导教师还积极参与实习基地学校多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与交流活动,如青年教师培训、公开课教学研究、教育实习培养模式的探讨等。在双方相互学习、交流的过程中,达到了优势互补,也为今后与中学实习基地多种形式的合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第二,西部生源地教育创新实验区:服务家乡,更新理念

一方面,针对学校面向全国,特别是西部地区招收师范生的特点,学校在部分西部省份与当地教育厅合作建立了一批教育实践基地,从而使得师范生能够结合地方特点开展教育实践,服务家乡,服务少数民族地区。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的理念和条件都相对薄弱,学校在合作共建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对我国教育相对落后地区情况的调研和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层面的交流,同时开展人才交流培训、基础设施投资等多方面的互助项目,力图贯彻国家以免费师范生带动落后地区教育发展的宏伟蓝图,以免费师范生的实习为纽带,建立双方长期合作,谋求发展的远景。

第三,华北教育振兴实验区:扎根实际,活跃思想

与当地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合作,将基地建在山西、内蒙、河北及北京远郊区县等地区,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教育相对薄弱地区的状况和教育发展的需求,支持和带动该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相对落后的基础教育现状,增强学生投身基础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习基地反映,免费师范生专业基础扎实、态度端正,能在实习中运用各种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不仅自身教学和组织能力得到了提升,而且也为实习学校带去了崭新的思想和理念。

第四,合作教育发展实验区:多层次交流,与兄弟院校互助

学校与地方师范大学联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有力地促进了高校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教育思想观念、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沟通交流,促进了兄弟院校共同发展。在实习过程中,学校学生体现出专业知识扎实、后劲足、教学水平高的优势,但也同時暴露了教学技能训练不够、教学基本功薄弱的弱点。通过与河北师范大学实习生的良性竞争和共同发展,学校学生加深了对自身的认识,学习到了对方的优点和长处,自我学习、与人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大幅提高,同时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全方位,多举措,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与信念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师职业信念的动摇,是免费师范生教育面临的难题,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学校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引导免费师范生树立教师职业的远大理想,坚定投身教育的崇高信念。

通过开展“与中小学名师、校长面对面”“理想、诚信、责任主题教育”“未来教育家自我成长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进一步坚定了师范生爱教、乐教的职业理想,培养了师范生乐教、懂教、善教的职业素质,提高了师范生的从教技能与研究能力。

精心组织暑期社会实践,锻炼师范生从教本领。每年暑假,组建师范生社会实践队,分赴我国十余个中西部省份的县级以下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

同时,学校重视选派优秀教师承担免费师范生课程,院士和知名教授给学生上课。名师、大师默默耕耘、简朴生活,使学生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也给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如80岁高龄的黄祖洽院士主讲了《现代物理前沿选讲》,让学生们深深感受到了学无止境的人生境界。

[责任编辑:蔡桂兰 实习编辑:祖 迪]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

免费教育师范生的课程设计论文 篇3:

免费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探讨

摘 要:在直属师范大学试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是教育部为培养优秀教师而采取的又一重大举措,针对免费师范生的独特性,其教育应侧重实践性,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倡导成为必然。实践性教学体系应能兼顾师范生学科——教育——心理发展的需要;符合师范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有助于其专业精神的养成。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需要建立以教育学院为主导的培训基地以便有效利用培训资源,

关键词:免费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

2007年,当中国教育改革浪潮方兴未艾之际,教育部又推出了“师范生免费教育”这一重大举措,为新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抹上了浓重的一笔。5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签发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34号,以下简称《实施办法》)。通知指出,国家将从2007年秋季入学起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开始招收免费师范生并实施免费师范教育。“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成为这一改革的新的理念。这是有别于传统师范教育的全新的要求,是一项创造性的教育发展战略,既有别于传统师范教育的单纯“免费”,又不同于直接针对农村教育问题的单项“支教”,它是一项整合基础教育与高等师范教育改革。融未来教师培养与农村师资队伍更新与建设为一体,同时也是集师德培养、教师专业化素质养成、师范生实践教学技能提高为一身的综合性工程。为达成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完成免费师范生的培养任务,对于正在转型中的师范大学来说,无疑是一项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新的任务。而且所涉及的问题很多,从宏观的政策保障、微观的学校内部管理与运行体制,到培养方案的设定、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等等。西南大学从上个世纪80年代便率先在全国开始探索师范生培养的新路径,提出了旨在提高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与“临床见习”经验,更新农村师资队伍的“顶岗实习支教”计划,该计划得到了国家教育部的高度肯定,并以文件的形式将这一形式变成为对所有师范生的培养要求,纳入了整个师范生培养计划。本文欲在此基础之上,从免费教育师范生的实践教学体系建构方面,对新形势下的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

一、免费师范生的教学体系应是侧重于学生从教体验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免费师范生与普通师范生的最大不同在于学生从业目标、任务和未来从教区域明确,在学期间无须中断学业为找工作分心,整个四年的学习时间可依据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进行完整规划。因此,免费师范生与普通师范生相比具有专业态度明确、学习时间连续、学习资源集中等优势。这些特征决定了免费师范生的培养体制是一种定向式培养体制。但它又与传统的定向式师范教育培养体制有很大的不同,是一种新型的定向式师范教育,具体表现在:

第一,它是一种“新型的”在职定向师范教育。免费教育师范生从一入学开始便有了准确的工作定向与职业定位,也就是说他们将于学校毕业时直接服务于基础教育。由于未来工作性质和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使得对免费师范生的教育可采用学习和试教相互交替融合的形式来进行。

第二,它是一种实践性与针对性很强的教育。教育部规定免费师范生入学前与学校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十年以上。《实施办法》要求各级政府对长期从事中小学教育的免费师范毕业生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中央财政对接收免费师范毕业生的中西部地区给予一定的支持。地方政府和农村学校要为免费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服务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和周转住房,因此,免费师范生在学期间可依据生源地的教育实践需要合理制定个体发展规划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第三,它是一种强化师德基础,知识、能力与态度协同发展的教育。从六所部属师范院校对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的设定看,已体现了重实践性的特征。各学校都根据自身的实际,结合培养学校、任职单位和学生个体发展等方面的需要制定了适合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协同发展的教育规划。如西南大学特别注重免费师范生师德的培养,在面试时强调了对免费师范生从教理念的关注。在各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中,在继承已有的服务于农村与基础教育传统的基础之上,探索新路,重点突出对免费师范生服务于农村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意识的培养和争做新时期优秀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环节训练。

免费师范生教育的独特性以及政策优势决定了其培养体系应更加侧重于学生的从教体验,这既可弥补传统师范教育中重理论学习、轻实践技能养成培养模式的缺陷,也可缩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适应期,同时可合理整合教师教育的配套资源,做到培训资源间的优势互补。

二、免费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与构建

实践教学体系的提出直接针对的是理论性教学,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指在师范生培养与培训期间,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参与性、体验性、操作性的学习方式为主,强化学科专业、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特别是未来教师“,临床”教学技能的养成体制。由于体系关注实践性特征,由此决定了这一体系的内涵主要由充满动态活动元素的基础课程、观摩课程、体验课程和实做课程以及实施基地这一系列课程的程序和保障体制所构成。具体内涵与建构过程如下:

(一)依据学科——教育——心理兼顾原则构建组合式基础课程模块

基本的理论知识是师范生能力和整体素质提升的重要保证,另外,实践教学体系也不能离开理论学习的支撑。因此,基础课程模块的设置就是为满足师范生整体理论水平的提升而设计的。但为免费师范生特制的基础课程与传统的师范教育课程有很大的不同。传统师范教育课程结构重学科专业课程轻教育专业课程;重理论知识学习轻实践技能培训。而免费师范生的基础课程的构建除应体现学科发展的需要、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需要外,更应注重免费师范生在道德品质塑造、心理发展以及自我实现方面的需要,因而,基础课程模块的设置可围绕学科——教育——心理兼顾的原则进行构建。学科专业类课程是指教师任教的学科类别,其构建应能既反映学科基础、学科认知方式和学科发展前沿,又能有效地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教育类课程主要针对教师工作的职业特性和专业化发展需要而形成,这类课程的设置应有助于师范生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职业态度和全面的教育技能和方法的养成。心理类课程主要针对教育活动与其他实践活动的最大不同在于其是以人与人而非人与物的交往的特性而建构的。而影响人与人交往的重要因素是人的心理

状态。因此,这类课程应有助于师范生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心理状态,以使未来的教师能调整好自己,有效地实施教育。

(二)基于认识——实践——反思的普遍认知过程规律形成教学活动序列

与其他类型的培养方案相同,实践教学体系的价值也需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而良好的教学是基于学生的认知过程规律才得以实现。从认识论角度看,人的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养成和思想的升华必然要通过不断的认识、实践和反思才能得到推进。这是人的认识不断升华的普遍性规律,而要形成适合免费师范生独特的教学活动模式必然要与未来教师职业需要、师范生的认知特性以及培训学校能提供的教育可能密切相连进行思考。现代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需要未来教师所具备的是实践性极强的知识和能力组合。从师范生的认知特性看,需要经过职业意识养成、职业能力形成和职业态度确立等几个重要的认知阶段。因此,免费师范生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实施环节在具体课程教学实施环节方面应超越传统师范教育的教学目标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式重认识轻练习的状况,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应大量引入问题教学和情景教学方式,使学生学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在课程学习中自然解决理论学习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并加深对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免费师范生的发展离不开对教学的感悟和体验,为此,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和实施中应充实大量的观摩、见习、微型教学、实做和实习等体验式教学序列。与传统理论性学习同技能养成学习完全相分离,并采取分段的学法和做法不同,体验式教学活动序列应完全与理论性学习相融合,遍布于四年的不同时期和阶段,使免费师范生在不同的学年和学期里都能把认识——实践——反思的学习和活动方式融会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在问题中学会认知,在体验中学会反思,在认识、实践和反思中不断升华自己的职业知识、能力和态度。

(三)以意识——观念——理念的思想形成规律为指导,养成学生的专业精神

决定免费师范生最终能否发展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关键在于能否养成他们符合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态度和精神。而影响教师专业态度和精神的重要元素是能否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理念的发展具有阶段性,首先表现为观念的形成,第一阶段表现为“意识”。它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主观反应。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外部信息在主体意向参与的情况下被认知和加工后形成的“信息团”,受感觉加工器、主体的需要和选择意向调控。意识的形成靠的是主体能动的对外在信息的选择和加工。第二阶段表现为“观念”。它主要反映主体对事物“个”的特性的认识,是主体感性认识的结果,需要主体运用“知识”和“经验”去把握,第三阶段表现为理念,它既反映主体对事物“类”的特性及其规律的确信,也包含着主体积极的、认可的态度和信念。它融目的性和规律性于一体,是主客体的和谐和统一,是观念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现实与理想的高度融合。它是在主体的理性和德性中创生的,教师专业精神的形成以理念为基础,以理性和德性为核心。理性和德性的形成会融入太多的个体的体验和经验,因此,对免费师范生专业精神的养成需要德高望重的师范教育者的示范、引导、细心关爱和呵护。导师制、不定期的专家讲座、中学优秀教师的成长经验报告、师范生在教育观察、见习和实习中的自觉感悟和反思都有助于专业精神的养成。

三、实施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措施

强调实践教学多年来一直是师范教育的工作重点,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其效果并不如意。特别是直接针对师范生实践技能训练的教学实习与见习更是在某种程度上形同虚设,不少研究者对此种现象进行了描述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较有深度的分析,特别指出现行教育体制之下,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的迫切需要与地方学校自我保护意识之间的严重矛盾。我们认为,要改变这一矛盾的现实绝非一日之功,也非某一所学校之所能,探索新的路径,实现充分有效的实践教学应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西南大学于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率先探索,2002年开始全面实施的“顶岗实习支教”模式已经初见成效,为解决师范生的实践教学技能养成矛盾提供了有力的借鉴。该模式是将师范生的教学实习时间由原来的三个月延长为半年,学校将实习学生派往边远贫困地区进行顶岗支教实习,除此而外,更重要的是,学校与当地教委共同合作,将顶岗下来的农村教师进行集中的教育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到新的教育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方面。该模式得到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国内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在国内教育界引起重大反响。其操作模式已经成为一条重要经验被国家教育部所采纳。但是在全面实施“顶岗实习支教”模式的背景之下,我们仍需要从一个更深的层次,探索出更易操作、更有效果的实践教学模式。为此需要建立一系列保障措施,我们以为,可以从以下方面人手:

(一)形成师范院校内教育学院与相关学院间协同的课程体系和合作并进的教学关系

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最大特点是其整合性,学生所应获得的是完整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体系,而非割裂的、零碎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组合。整合性的获得首先需要课程的综合性作保证。然而,传统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的培养方式却是各自为政的。学院的优势主要在于学科专业优势,其结果必然会过分强化师范生对学科专业的学习、淡化教师专业学科和实践技能性学科的学习。免费师范生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实施需要负责师范生学科专业发展和负责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学院共同完成。而协同的课程体系和合作并进教学关系形成的主导者应来自于教育学院。

(二)利用政策优势建立师范生实践教学技能培养基地,与基础学校建立互助合作的伙伴关系

教育是艺术性的实践活动,对实际教学问题的艺术把握需要教师具有实践智慧和能力,而它们需要在不断地对实践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才能逐步形成。在《实施办法》中也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应为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提供便利条件。在免费师范生接受师范教育培养期间,通过密切联系中小学的培养内容和活动形式能更为有效地发展师范生的教育智慧和实践能力,缩短师范生的教育生涯适应期。在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中,大学教师和师范生能更加真实、有效地了解中小学的教学实际,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师范生进行培养;中小学校的教师也能在与大学教师的交往中提高教育理论素养,提升实践性反思能力。

(三)建立高层次、高水平的免费生教师队伍

科学的课程设计,精心组织的教学实施,高水平的引导,良好的行为示范都离不开高层次、高水乎的教师的参与。各学校应围绕培养造就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目标,设计整体培养方案,特别要根据基础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要求,精心制订教育教学计划。要严格执行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制度,安排名师给免费师范生授课,选派高水平教师担任教师教育基础课程的教学。鉴于免费师范生培养与发展的定向特征,在各学院建立师范生培养导师制度。建立指导教师——研究生(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免费师范生培养联合体,实现立体的传帮带体系,为免费师范生成为未来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家打下坚实的教育理论与研究基础。

(四)建立教师教育能力培养与训练中心,创设“虚拟实践教学场景”

现在的教师教育培养中,实践教学技能的培养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如一方面表现为教学实习与见习时间短,通常只有三个月的时间,而真正用于教学实习的时间则不到一个月,师范生根本无法达到未来教师的“临床”教学实践经验的要求。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学实习与见习基地学校选择困难。许多学校特别重点中小学常常因不愿意打乱其教学秩序,影响其升学的原因而拒绝接收实习师范生,即使是接收了,也不能实现充分、有效的实习与见习。这使得师范生在进入实际教学之前不能感受高水平的教育要求,从而无法形成良好的教育意识。现有的“顶岗实习支教”模式虽然能够解决师范生的实习时间问题,但却因为大量的教学工作和师范技能训练的缺乏也不能很好地使其得到理论上的提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可在继续上述途径的基础之上创设专门的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中心。各学院在制定免费师范生培养方案时,应结合课程设置和建设在每一阶段设计教师教学技能训练。在教师教育能力培训中心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媒体,建设“虚拟教学场景”,利用微格实验室,实现教学观摩、实践教学、名师指导的简约化。大力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库,充分调动相关资源,实现理论课程教学、教学实践训练的优化。我们认为,这是当前解决免费师范生实践教学技能培训的一条有效之路。

责任编辑 曹 莉

作者简介:易连云(1963—),男,重庆奉节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教育学原理、德育原理。

作者:易连云 兰 英

上一篇:成本管理下的建筑工程经济论文下一篇:电算化对会计工作的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