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师范生师德建设论文

2022-07-03

“我宣誓: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传文明之薪火,播民族之希望,垂万世之师表……”每周一早上7点,响亮的宣誓声就会在江西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院响起。“说实话,我之前没觉得当教师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但就在‘每周一誓’的活动中,第一次感受到了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只有把自己的专业学好,才能真正教好学生。”免费师范生徐同学告诉记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免费师范生师德建设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免费师范生师德建设论文 篇1:

优质均衡发展视域下校史文化涵育师范生师德浅探

摘  要:教育大计,育人为本。以“均衡”和“优质”为核心诉求的义务教育双维发展目标,需要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校史与大学文化的交集以及由此衍生和辐射出的诸多历史文化育人元素,能够培根铸魂,涵育小教师范生师德。挖掘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校史和校史文化中蕴含的创业精神、奉献情怀、报效祖国、服务他人的崇高品德和完善自我、追求卓越的理想人格以及坚定的科学钻研精神,是激发小教师范生内生发展的源动力,能够提升其精神境界,助力人力“软”资源带来的基础教育质量的高水平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校史资源;师德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义务教育也相应由均衡发展阶段向优质均衡发展迈进。党和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应充分发挥校史文化育人功能,开创育人工作新局面。

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出的背景

现行贫困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面脱贫。随着教育均衡发展时代的来临,原贫困地区学生“无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的问题仍较为突出。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通过“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两大战略判断,同时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该意见指出义务教育的发展改革主题是实现均衡、优质发展。优质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基本矛盾对义务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优质均衡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路向[1]。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指导未来15年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列为战略任务,要求县域内义务教育在实现基本均衡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优质均衡。2019年10月召开的全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启动现场会,标志着义务教育由均衡发展提升到了“优质”诉求。

二、优质均衡发展视域下加强小教师范生师德养成的重要性

2018年11月14日,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三个文件,其颁布目的是要深化师德师风建设,对教师进行道德教育。

学界认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大体上实现了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均等及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底线目标,但“均衡不优质”。另外,信息化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强调知识与技能,师范教育的去道德化倾向也使课程本身往往更加关注传授如何教的知识和技能,对受教育者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关切逐渐弱化。在此氛围下,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师范生注重教学技能的提高,却轻视或无视自身师德素养养成的不良风气。

多数师范生心目中的好教师一是“教得好”的“教育教学智慧型”教师,二是“对我好”的“师生关系温情型”教师。少数师范生心中的好教师是个人品质美好型教师。只要“教得好”和“对我好”即可,至于好教师美好的个性品质,在他们眼中成为了一个辅助性条件,这一点和新时代的四有标准以师德为首、将教师个人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视为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不符。四有好教师中的理想信念恰恰被师范生们忽视了。

今日的师范生即未来的小学教师。“教育者如果想到‘要培育人’‘要提高对方’,就必须在他本人心目中产生着‘更高的东西是什么’这样一种不断前进的意欲,要不断思慕、追求作为永恒创作者的宇宙大道”[2]。

校史是由学校的办学传统、文化氛围、大师风采、校友事迹等构筑起来的全校师生的精神家园,是学校师生的重要精神依托。校史文化是校史与大学文化的交集以及由此衍生和辐射出的历史文化。校史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往往对一代代学子产生终生难忘的、不可估量的影响[3]。

三、以吉首大学师范学院为个案的校史文化资源融入小教师范生师德培养策略

义务教育的优质发展需要优质资源,学校发展以教师为本,教师素质以师德为先。引导小教师范生在已有的好教师认知与精神形态的校史文化熏染下,由追求職业道德的“心动”转化为“行动”,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一)教师自身应该挖掘校史和校史文化精神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坐落于市郊河东北岸的鳌鱼峰顶。师从王阳明的明代苗族思想家和教育家吴鹤曾在此建馆修业招徒。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在其旧址上建鹤公祠,以祀吴鹤。光绪三年(1877)扩建为潕溪书院。1936年,用书院旧址成立湘西特区师资训练所,为苗族地区培训师资。几经变迁,湘西特区师资训练所定名为“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面向湖南、湖北、江西、广西、海南、贵州、新疆七省(区)招生。从“潕溪书院”到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在500年发展历程中,学校文化不断积淀、丰富和内化,形成了“严谨求实、团结勤奋、全面发展”的传统,积淀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凝练出“顶天立地、继往开来”的独特校史文化精神。这种精神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献身民族教育事业,艰苦奋斗。吴鹤自身学问高深却拒官不做,在乡里设馆办学,相传在鳌鱼峰上创办潕溪书院;徐凤翔自己雇人烧制砖瓦,购紫藤种金桂,按岳麓书院规模重修潕溪书院;1936年时在长沙任教的湘西籍教育家陈庆梅,接受家乡人民的召唤,临危受命,担任所长(校长),并亲自选定校址潕溪书院,陈校长在国运维艰的抗日烽火中呕心沥血、独具慧眼,一开始就办出了苗区师范学校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2. 拼命苦干,刻苦钻研。高明哲老师立志在数学的某个领域创造新的成果,所写的读书笔记和习题解答装订成本有几十公斤,在做好科研的同时,他努力自学英语,达到了能用英语写专业文章的水平,从1996年以来,20年中共发表论文40余篇,8篇进入国家一级期刊(国内1篇,国外7篇)。其研究实函数与常微分方程的文章和著作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被列为全球近3万数学家之一,1997年获得了曾梓宪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三等奖。

3. 不畏条件艰苦,一心向学。学生寒暑假回家几乎人人走路,乡里同学回家一天时间不够,半路上要借宿。爬矮寨坡数千级石板阶梯,绕过大峡谷,穿过原始森林,有时还会听到野兽嚎叫,一天赶一百二十里路,晚上才能到家。家住县城附近的同学,回家的头天晚饭多打一餐,第二天用毛巾包好,待到路途中吃,即使天不亮就出发,也要天黑到家。

(二)利用校史文化資源对小教师范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

学校初建之时,正是国家蒙难之际。国难当头,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校友兴学救亡,将校史文化资源展现出来,广大的师范生在浩瀚的信息之中,吸取养分,陶冶爱国情操。

前辈校友用歌声寄寓爱国情。1943年,学子们在宿舍前的小广场,升旗时高唱“我们要努力当自强,我们要把握住此黎明之光,艰苦辛劳,身体好:学问好,人格高…”,校友们并没有被日本人的疯狂侵略所吓倒。有一段时间潕溪书院大殿里的教室正在修整之中,有同学暂时在另一座小寺庙上课,往返途中,同学们列队高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不论刮风下雨,从不松懈。女生到峒河洗衣服时,常唱起从内迁的安徽国立八中传过来的歌曲:“万溶江……飘零的女儿来洗衣裳……故乡……别时容易见时难……总有一天春暖花香……,别了,万溶江。”校友们对这些逃难到后方的儿女对于故乡的深情思念感同身受,对抗战必胜充满期盼。

前辈校友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1944年,省立九师高二班学生编练抗战话剧《远方征》并公开演出,卖票所得全部捐献前方抗日将士;1944年,日寇铁蹄践踏湘西北地区,国民党军余程万师死守常德,牺牲惨重,全校掀起献金救国运动,大家从有限的伙食费中节约出一部分粮食和菜,支援前线。

更有校友毅然奔赴杀敌的疆场。1939年,学生王国祥、吴炳炎、田儒林弃笔从戎;1944年,在战略相持最艰难的时刻,14名学生志愿从军抗日;1945年,又有16名学生志愿从军抗日。

(三)利用校史文化精神对小教师范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校友在烽火弦歌报国行中洋溢的家国情,能够启迪师范生的爱国热情和为国奋斗的信念。潕溪书院,既是民族文化资源的富矿,又有着罗盛教等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作为理想信念和主流价值观的标志。1947年3月到1949年3月,16—18岁后更名为罗盛教的罗雨成入校就读,他读书特别勤奋,刻苦用功。他为人爽直,生活简朴,他经常穿的一身粗布衣服,是家里老人家用棉花纺织的棉布,染成灰色或青、蓝色。没有雨鞋,若遇下雨,就穿木屐。买不起钢笔,就用毛笔或添水笔,墨水也多是自己买颜料配制的,一支笔常用一两年。零用钱从来不乱买零食,积攒起来买参考书。他志行高洁,刻苦勤奋、醉心体育运动。在《说桂花》一文中,他仰慕校园桂叶傲雪而青葱,桂花不屈秋残而芳香。短暂一生中省立九师两年的砥砺,奠定了一个心怀祖国无私奉献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英雄人格[4]。

(四)无私奉献,教育情怀深厚

潕溪书院中堂楹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其思想境界高远,启迪师生铸就崇高师德,献身民族教育。

《人民教育》于1985年第7期刊载了报告文学《苗山芍药》描写的是汉族小学教师杨并蒂,1955年从学校毕业后,在苗族聚居区小学任教,三十年如一日,潜心学苗语,开展苗语双语教学,成绩显著,被誉为“苗山芍药”[5]。

1964年的毕业生麻升海,到1993年时已经在花垣县雅酉乡黄瓜寨一人一校任教20多年,带领学生勤工俭学,实现了16年免费教育,被誉为“黄瓜寨”的好园丁。

“我是土生土长的涂乍人,我要回到生养我的地方。”1997年的毕业生龙进国是保靖县长潭河南岸涂乍乡一位乡村教师。涂乍乡通往县城的唯一一条乡村公路,被长潭河割裂,居民出行全靠一艘老式的人力渡船。山洪暴发、河水陡涨或者枯水期不能过河时,就只能翻山越岭,绕一大圈从另一个方向赶往县城。因此,涂乍乡被人们称为“孤岛”。一次为赶会议,龙进国走山路折腾了5个多钟头,有几次还差点掉下悬崖。像这样惊险的事情,他一年总要碰上三两回。很多时候,他想打退堂鼓离开涂乍乡,但每当他走进学校,看到背着书包、穿着破烂的孩子,又留下来,20多年如一日守望“孤岛”,在龙进国的不懈努力下,学校多次获得“县级教学质量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

历史是用例子教育人的哲学,校史文化以其独有的历史源流为内核支撑,以其传承性、传播性、辐射性、教化性的特点,在大学文化育人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深入挖掘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历史文化、精神文化等校史文化中蕴含的“顶天立地、继往开来”的独特精神,即创业精神、奉献情怀、报效祖国、服务他人的崇高品德和完善自我、追求卓越的理想人格以及坚定的科学钻研精神,以此涵育师范生师德,坚定其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使其立志于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引路人的优秀教师。深度思考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视域下师范生师德建设的校史文化涵育路径永远是题中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 小原国芳. 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卷)[M]. 刘剑乔,等,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29.

[2] 胡学军. 湖南校史文化研究[M]. 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3.

[3] 湖南省吉首市民族师范学校志编纂委员会. 湖南省吉首市民族师范学校志[M]. 长沙:岳麓书社,1993:469- 470.

[4] 杨昌鑫.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名校实录[M]. 金陵书社出版公司,1993:28.

[5] 田亚君. “孤岛”上的守望——记保靖县涂乍小学校长龙进国[J]. 湖南教育(A版),2018(7A):19-21.

(责任编辑:莫唯然)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基地专项重大资助课题“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研究”(课题编号:XJK20ZDJD13);湖南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研究基地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谭姣(1975—),女,硕士,吉首大学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历史教育和思政教育; 周露芳(1975—),女,学士,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和民族教育。

作者:谭姣 周露芳

免费师范生师德建设论文 篇2:

培养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我宣誓: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传文明之薪火,播民族之希望,垂万世之师表……”每周一早上7点,响亮的宣誓声就会在江西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院响起。“说实话,我之前没觉得当教师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但就在‘每周一誓’的活动中,第一次感受到了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只有把自己的专业学好,才能真正教好学生。”免费师范生徐同学告诉记者。

每天清晨,他们坚持集体晨跑、晨议、晨读、晨诵;每天傍晚,他们坚持练习书法、演讲、辩论、反思。在江西师范大学,有一群特殊的学生,他们个个品学兼优,高考一本线以上、平均分高出一本线近10分,包揽江西师范大学新生奖学金中的绝大部分。他们就是江西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

[免费师范生成为“香饽饽”]

杨慰玮、吴燕萍、刘雨航、刘如晨、刘敏等9名玉山县学生4年前以高出一本线考生考入江西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院,如今已全部被安排至玉山一中任教;来自金溪县的朱心怡、黄亚丽等5位同学全部安排到金溪一中任教;来自南城县的吴慧敏、吴璇等4位同学全部安排在南城一中任教;来自樟树市的周佳丽、邹莎莎同学被安排至樟树中学任教;来自修水的曾春妮、赵佳求等3位同学被安排到修水一中任教;来自赣州市赣县区的韩小红、周紫菁等4名同学全部被安排在赣县中学任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兼免费师范生院院长项国雄如数家珍。

记者了解到,截止2017年7月,江西师范大学首届303名免费师范生全部就业,履约率(在省内中小学任教)98.7%。毕业生深受基层学校欢迎,其中被城镇中小学聘用的占98%,被省重点中学或重点建设中学聘用的约占62%。

江西省于2013年秋季开始在江西师范大学试点培养本科免费师范生,目前共有在校免费师范生1136人。江西师范大学始终把免费师范生试点培养工作当作“特色工程”“精品工程和民生工程”,深化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打造培养特色。学校专门成立免费师范生院,具体负责免费师范生日常管理和养成教育工作。学校把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端教师,致力于培养学科教学专家、教学名师、学生心灵导师,乃至未来教育家,努力把免费师范毕业生培养成为师德师风高尚、引领社会风气、学科专业精深的教师,既成为行家能手,又个性特长鲜明,有一手绝活。

谢思妮、谢超、邹扬帆、朱力群在2015年度江西省师范生教学基本技能竞赛中获一等奖,严腾、曾维欣获二等奖,朱心怡、赵佳求获三等奖;数学班陈俊等同学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省一等奖,李晗等同学获得省二等奖,陈瑶获得省三等奖;英语班曾维欣同学获得2015年5月大学生英语竞赛B类江西赛区特等奖,江西省“赣江杯”大学生口语竞赛特等奖,“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江西赛区团体组特等奖;林静同学获2015年5月“中华杯”中国第九届非职业优秀行进管乐团团队一等奖;体免班刘露露等多位同学荣获2015年11月“江西省百县运动会优秀裁判员”荣誉称号,同时在2015中国大学生体育舞蹈锦标赛、IDSU第四届国际学生运动舞蹈大赛、全国啦啦操联赛等国家级赛事中均斩获大奖。

如今,江西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培养工作初显成效,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崭露头角,屡获佳绩。2013年至2017年,免费师范生在各类省级以上竞赛中累计获得200多项荣誉。尤其是2016年、2017年师范生“国赛” 中,江西师范大学每年派出的6名选手中,都有3人是免费师范生,且她们全部获奖。

[培养“善真毅美健”的卓越教师]

每天早晨7点,无论寒风刺骨,还是骄阳炙热,免费师范生院的全体学生都会集体晨读,并沿着校园里美丽的静湖和图书馆的道路晨跑。

项国雄告诉记者,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是江西师范大学省部共建的“首号工程”。江西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的培养定位是高端教师,致力于为江西基础教育培养一批能起示范引领作用的卓越教师。学校将培养目标进一步分解,构建了“善真毅美健”多维融合人才素质体系。“善”——对应思想道德力量,表现为协调性的精神品质;“真”——对应智慧力量,表现为创造性的精神品质;“毅”——对应意志力量,表现为进取性和坚定性;“美”——对应反省力量,自我反省和超越的精神品质,审美意识;“健”——对应稳健(天行健)需要力和体魄健康,表现为需要力基本均衡发展,能较好适应社会生活,且身体健康。

通过对优秀教师特质的分析和高效课堂的研究,江西师范大学把“善真毅美健”五维融合的素质体系进一步概括提炼,提出了植入“理想、意志、激情、习惯”四大优秀教师基因的口号,努力促进免费师范生在“综合素质、精神面貌、专业情感、事业追求”等方面的职业素养全面提升。

学校建立了素養堂、经典会、赏析台、训练场、文化角、创新团六大养成教育平台;开展了每日一练(基本功训练)、每周一誓(师德宣誓)、每周一诵(经典诵读)、每周三训(晨练跑步)、每周一歌(教师之歌)、每月一影(教师电影)、每月一演(演讲)、每月一展(作品展示)、每月一著(经典名著阅读)等常态化养成教育活动;实行“院校一体”,创办中小学文化墙,模拟中小学实际校园文化氛围;开辟“免院之声”广播站、“免院在线”网站;形成了“常态训练、意志锤炼、素质养成、魅力塑造、自我发展”的养成教育体系。

江西师范大学积极探索“U(大学)-G(政府)-S(中小学)”协同培养机制,努力构建了实践取向的课程教学体系、能力取向的实践教学体系、素质取向的养成教育体系、情意取向的师德体验教育体系四大培养体系。大力建设“哲学、思维、人文、自然、艺术”五位一体的通识教育体系;积极实施“道德价值、理想信念、人格修养”三大模块的师德体验课程;重点开发15门体艺特长课,培养学生“特长”“绝活”;专门开设批判性思维、学习方法指导等课程,培养学习能力;开设“诗书礼乐美”课程,提升学生国学素养。

江西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院党总支书记熊吉生告诉记者,近5年来,江西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生源数量逐年增加,质量越来越好。高分段生源比例大且逐年增加,连续5年全校文理科最高分都是免费师范生。2017年,免费师范生中,文科高出一本线12分以上的考生占83.5%,理科高出一本线20分以上的考生占91.9%。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培养项目被教育部纳入“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2017年4月21日,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王定华抵达江西师范大学调研指导工作,对江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改革成果表示充分肯定。他认为,江西师范大学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使命,在培养卓越教师和深化教师教育改革中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在师范生的“三笔一话”等教学基本功训练、师范生的师德师风培养、免费师范生的试点工作等方面都走在全国师范院校前列,发挥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为江西基础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师德师能并重 校内校外协同]

“师德高尚、师能过硬”是江西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培养工作的两条主线。

学校制定了师范生师德体验教育实施方案,通过开设师德体验课程、设立师德讲坛、开展师德征文活動、开展师德演讲比赛等活动,着力培育教师职业道德,加强教师职业认同,增进教师职业情感,养成教师专业气质、形成教师职业人格。

学校通过制定免费师范生教学技能全员通关测试方案,开发技能实训平台,组织教学技能竞赛,推进教师技能训练常态化、自主化开展,提升师范生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学校精心设计免费师范生培养方案,通识教育课程开设做到“精要”,专业教育课程开设做到“扎实”,教师教育课程务求“有效”。课外养成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把养成教育纳入学分管理体系,制订了免费师范生六大平台、“九个一”养成教育体系,强化师范生十大习惯养成,做到课内与课外两者相互贯通、相互照应。

学校大力推进免费师范生协同培养,形成合力。学校成立了免费师范生院,专门负责免费师范生管理和养成教育工作,协调各学院实施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形成培养合力。免费师范生具有免费师范生院和专业学院双重身份,可以共享免费师范生院和专业学院的教育资源。协同地方教育局,为免费师范生配备双导师,建立实习、培训、教研、服务四位一体教师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学校设立专门基金,大力实施免费师范生第二校园体验计划。每年资助了数十名免费师范生赴台湾中正大学、新西兰坎帕雷特大学、北京大学等学校参加暑期游学和到兄弟院校交流访问。

学校把养成教育聚焦于师范生的“十大习惯”培养:即健身塑心的习惯、阅读名著的习惯、国学诵读的习惯、勤奋练字的习惯、批判性思考的习惯、演讲辩论的习惯、教师礼仪习惯、师德反省的习惯、观课赛课的习惯、敢于创新的习惯。各个习惯都通过设置专门的课程来引领,通过开发特色平台来锤炼,通过组建学生社团来支撑,通过设计专门的管理制度来保障。

江西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院组建了教师职业发展协会、晨跑协会、一醉读书社、辩论团、志愿者协会、互联网+教育社团、古今音乐社团、漫步美林社团、汉唐明月诗社、爱上书法社团、淑绅礼仪社团等学生社团,要求每个免费师范生每学期必须参加1~2个社团并积极参与活动。学校聘请有专长的教师担任社团指导教师,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社团自主开展活动。

学校制定了免费师范生养成教育手册,明确考核办法。制订免费师范生诗书礼乐美教育实践项目训练计划,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制定了师范生师德体验教育实施方案,通过开设师德体验课程、设立师德论坛、开展师德征文活动、开展师德演讲比赛、讲述“与自己最喜欢教师交往的故事”、寻访最美乡村教师、观看优秀教育影视、合唱教师歌曲、开展师德宣誓等教育活动。

学校制订《师范生教学技能标准》,建立免费师范生成长电子档案,开发技能实训平台,开发卓越教师课程学习资源包,推进教师技能训练常态化、自主化。学校还制订免费师范生书法与板书、即兴演讲、课件制作、微课制作、说课、模拟授课、案例分析等7项教学技能全员通关测试方案,提升师范生实践能力。

[构建立体化的育人环境]

2017年10月24日,江西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院党委与南昌市青山湖区昌东镇闵吴村党支部共建党员教育服务基地揭牌仪式在闵吴村举行。

闵吴村党支部书记吴明桂告诉记者,江西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早在2014年就在闵吴村开展爱心家教、家庭心理辅导、敬老院关怀慰问、传统文化进社区等活动,均取得良好成效,也得到了广大村民的充分认可。

学校强化协同培养,建立“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在实践教学上,依托国家级教师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力实施“三层五段七化”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实现由技能到能力、教书匠到教学专家的转变。在师资配备上,整合校内外培养力量,配备“双导师”,配“班主任”,配“辅导员”,设立免费师范生教学奖励基金,积极推行第二校园学习计划。

江西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学院团委副书记王静,担任了免费师范生的辅导员,她注重在学生中树立榜样,把具备高尚品德作为学生推优评优的一项重要指标。

肖玉玲,是江西师范大学特招进校的免费师范生,是“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获得者,并荣获“第十一届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称号。王静老师结合肖玉玲的事迹开展一系列培养师德的活动,例如事迹分享会、师德论坛、以“四有”好教师为主题的演讲等,同时她全力支持肖玉玲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积极联络乡村学校和社区,签订长期服务协议,带动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志愿服务中来,在学院成立了肖玉玲服务队,与南昌市微爱公益发展中心合作,由肖玉玲担任队长,致力于爱残、助残等公益活动,迄今已帮扶200余人次,在社会上引起很好的反响。志愿活动让褪去了“小英雄”光环的肖玉玲,依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状态应对大学生活,也让同学们在志愿服务中找到教育的快乐,明白教育的意义。

为了巩固学生专业基础,熟悉掌握当代教育的特点,江西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院组建“互联网+”科学教育理念社团,请资深教育专家担任指导老师,与新干县的五所中小学签订合作协议,并向当地捐赠了十套科技视频播放成套设备,用于进行最新的互联网教学及慕课的试点,让免费师范生时刻谨记教育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掌握时代特点。

江西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院结合免费师范生的特点,策划主题鲜明卓有意义的实践活动,2014年度,策划的“寻访美丽乡村教师,关爱农村儿童教育”社会实践服务获得全省优秀实践服务队称号;2015年度策划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让科技视频走进课堂”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受当地群众喜欢,获得了校级优秀实践队伍称号。同学们不仅在寻访教师、学习剪纸等活动过程中感受到了祖国的教育事业的短板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在走访当地农村中小学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教育需要更多的有志青年来添砖加瓦,要让更多的农村孩子能接触到最先进的教育思维和理念。

为了加强学生师范技能,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江西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院指导并鼓励学生参与各项教师教育类活动,例如赏析教育类电影、教育类名著读书沙龙活动,同时围绕教师职业技能开展演讲、辩论、写作、课件制作等竞赛活动,进一步培养师范生实践能力,让学生们在参与中收获知识,得到提高。

聂志芬,13级数学班的一名普通学生,刚进校的时候非常内向,从不敢站讲台。老师每天通过QQ与她聊天,知道她其实内心非常热爱教师这个行业,就先介绍了一份家教工作给她,同时定期跟她交流家教的心得,有时还一起相约聊天、跑步。慢慢地,聂志芬变得自信起来,自主参加一些暑期培训班,虽然期间有过退缩,但最终她坚持了下来,现在已经克服了站讲台的障碍。她始终记得老师说过的话:“无论跑步还是教书,只要肯坚持,就一定有收获,因为坚持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作者:徐光明

免费师范生师德建设论文 篇3:

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化:新时代中职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向与行动方略

摘 要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是优化中职师范生培养过程的指导性文件,对新时代中职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价值。从其基本框架看,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刻画了新时代中职教师的立体形象,在师德践行能力、专业教学能力、综合育人能力、自主发展能力等方面为新时代中职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基本路向;从其文本及配套文件看,深入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为新时代中职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方略,要根据《能力标准》优化新时代中职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师范生职业能力考核。

关键词 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化;中职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加强职业技术师范学校建设。教育部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行动中,全力支持山东、江苏等地通过新建、转设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发展中职教师教育。河南、广西、内蒙古等地也在紧锣密鼓地谋划和推进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建设,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输送优质师资。改革开放40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教育政策针对不同时期的教育热点与难点问题,推动和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发展[1]。新时代中职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以中职教师教育政策为指导。2021年4月,教育部颁发《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对新时代中职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能力标准》与新时代中职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契合

经过40余年的发展,中职教师教育基本确立了集职业性、技术性和师范性于一体的培养目标,形成了“师范院校—行业企业—中职学校”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构建了毕业证书、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相互支撑的考核手段。新时代中职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在此基础上着力构建“目标—内容—手段—考核”高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实践中科学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性问题。

从总体上看,《能力标准》与《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的“毕业要求”基本吻合,按照“一践行,三学会”(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基本框架设计,融入了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考试大纲以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相关要求,与《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面试认定方案》)等文件衔接成政策体系。分析《能力标准》及其配套文件发现,《能力标准》从师德践行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四个方面立体刻画了新时代中职教师的形象;《能力标准》及其配套文件对新时代中职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手段和考核机制做了具体规划,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中职教师教育“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

二、新时代中职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向

从《能力标准》的基本框架看,中职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刻画了新时代中职教师的立体形象,为中职教师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提供了基本路向。

(一)师德践行能力

從《能力标准》的文本看,师德践行能力主要包括遵守师德规范、涵养教育情怀和弘扬工匠精神三个指标。

师德规范是教师工作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总要求,是师德践行能力形成的基础。该指标从理想信念、立德树人、师德准则三个方面对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师范生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如何树立理想信念,在教育教学中如何立德树人,遵守哪些师德准则、如何践行师德准则做出明确规定。

教育情怀是教师对教育持久而稳定的关切和喜爱之情,表现为乐于从教的态度以及享受教育生活的独特能力[2],是师德践行能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生动体现。该指标从职业认同、关爱学生、用心从教、自身修养四个方面对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师范生为何树立、如何树立科学的中职教师观、中职学生观、中职教育观做出具体的设计。

工匠精神是个体从事本职工作过程中在态度、道德、能力和理想等维度所表现出来的意识和行为。该指标强调如何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与中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引导师范生形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教师职业精神。

从总体上看,高校在培养师范生的师德践行能力时要引导他们树立立德树人、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教学做一体的育人理念,积极践行师德规范,涵养教育情怀,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努力成长为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

(二)专业教学能力

从《能力标准》的文本看,需要从掌握专业知识、开展专业实践、学会教学设计、实施课程教学四个方面培养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专业教学能力。

专业知识是专业教学能力形成的基础。对师范生来说,专业知识是广义的,既包括职业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又包括中职专业领域的知识,还包括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这三个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它们整合起来,为职后的综合运用奠定基础。

专业实践能帮助学生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对师范生来说,需要他们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参加企业实践、技能大赛、职业技能考核评价、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专业实践活动形成专业能力。

教学设计是专业知识、专业实践与中职学校教学工作的初步融合。从《能力标准》的文本看,师范生需要在熟悉教学标准、掌握教学技能和学情分析策略的基础上,学会设计中职学校的教案。这里的教学标准既包括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也包括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

课程教学是教学设计在真实情境中生成的。从《能力标准》的文本看,师范生需要根据课程教学的展开程序,逐步学会创设教学情境、组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学习、开展教学评价并设计改进策略。

从总体上看,高校在培养师范生的专业教学能力时需要根据“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逻辑,遵循理论与实践并重、专业与教学兼顾的原则,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师范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课程教学能力。

(三)综合育人能力

综合育人是“三全育人”理念在中职学校思政工作中的体现。从《能力标准》的文本看,综合育人主要包括班主任的班级指导育人、任课教师的专业育人和教辅人员的活动育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往往同时承担两到三种角色,可能既是班主任,又是任课教师和教辅人员。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工作。作为班主任,他们能够开展班级指导工作;作为任课教师,他们能够实施专业育人;作为班主任或教辅人员,他们能够进行活动育人。

班主任的班级指导旨在发挥班集体的育人功能。对师范生来说,培养其班级指导能力首先要引导他们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全面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原理与方法、中职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规律和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开展班级管理、心理辅导、职业指导,并搭建家校沟通的平台,实现家校共育。

课程是任课教师专业育人的载体。培养师范生的专业育人能力需要引导他们树立既做“经师”又为“人师”的信念,按照课程思政的逻辑,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在课堂教学中诠释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对教辅人员来说,需要学会依托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和职业教育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和课外活动,充分发挥隐性课程育人的功能。

从总体上看,综合育人不仅包括育人主体的综合,教育者们既能各司其职又要协调一致,形成育人合力;还包括育人方式的综合,将自育与他育、课程育人与活动育人结合起来。

(四)自主发展能力

自主发展能力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利器。从《能力标准》的文本看,培养师范生的自主发展能力需要从引导其注重专业成长和主动交流合作两个方面入手。

在注重专业成长上,通过引导师范生了解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来培养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确保他们在日后工作中能根据中职教育的发展制订清晰、具体、可操作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同时将反思和研究作为专业成长的工具融入到职业生涯中。教师是反思性的实践者,在职前教育阶段,需要引导师范生形成反思意识,掌握中职教育教学反思的策略,尝试撰写教学反思日志,将教学反思视为专业成长的工具。除反思外,还应该注重研究特别是行动研究、叙事研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价值。在职前教育阶段,需要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职业教育教学科研的基本方法,并尝试用专业知识、专业理论来设计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提升自身专业发展水平。

在主动交流合作方面,引导学生理解团队之于教师个体发展的价值,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小组学习、专题研讨、团队互动、网络分享等协作学习活动,充分利用教育实践、企业实践的机会,与同学、老师、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展开交流互动,逐步掌握沟通合作的技能。

从总体上看,需要从注重专业成长和主动交流合作两个方面培养师范生的自主发展能力。注重专业成长要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抓手,以反思活动和研究活动为工具,不断提升教师的自主发展能力;主动交流合作要积极融入到实践共同体中,在提高沟通合作能力的同时,提升自主发展能力。

分析《能力标准》的基本框架发现,中等職业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师德践行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在这些职业能力中,师德践行能力是新时代中职教师的基础素养,决定着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层次和水平;专业教学能力和综合育人能力是新时代中职教师的核心素养,直接关系着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自主发展能力是新时代中职教师的高阶素养,直接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专业教学能力和综合育人能力的提升。这四种职业能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三、新时代中职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略

在系统分析《能力标准》及其配套文件时发现,《能力标准》为新时代中职教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方略。

(一)根据《能力标准》优化新时代中职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规划人才培养的总体蓝图,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及组织、管理教学过程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学质量监控的标准性文件[3]。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因此,优化新时代中职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根据《能力标准》来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

1.围绕师德践行能力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

根据师德践行能力的指标体系及其内涵,高校需要在教育类课程中增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等课程,或者以现有课程为基础融入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工匠精神等内容。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学科专业课程中融入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工匠精神等内容。

在教学设计上,需要教师在系统讲授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过程中为师范生提供体验学习、交流讨论和身体力行的机会,从而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教师要以课程思政的理念为指导,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中融入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工匠精神等内容,确保能将专业教学能力与师德践行能力结合起来。除此之外,在教育实习、见习和研习等实践课程中,为学生创造浸入式的学习机会,引导他们体验、感悟优秀教师的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工匠精神,为学生的知行合一、学做一体创造条件。

2.围绕教学实践能力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

参照《能力标准》对专业教学能力的规定,在学科专业课程增设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中学教学设计之类的课程,将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或职业技能考核、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纳入实践课程学分。同时,要逐步强化教育实习、见习和研习在学科专业课程中的地位,与其他学科专业课程形成“理论—实践”的互动,构建理论与实践之间螺旋式上升的学科专业课程体系。除此之外,要按照学以致用的理念,科学设置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内容,确保学生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完成教学设计、课程改革。

在教学设计上,需要教师从总体上树立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互动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理论体系的系统性,还要与专业技能大赛、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形成呼应,又要引导学生运用理论来解释、解决实践问题,逐步培养、提高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在课后作业上,教师们要设计实践性作业,如在中学教学设计课程中布置撰写教案等实践性作业,将参加专业技能大赛、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纳入课程考核中。

3.围绕综合育人能力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

按照综合育人能力的指标体系及其内涵,需要在教育类课程中增设班级管理、中学生心理辅导等课程,或者在现有课程中融入相关内容。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需要将班级建设的策略与办法、主题活动的组织与策划、问题学生的教育、心理辅导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内容作为重点。

在教学设计上,需要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学生心理辅导等课程或内容的教学中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师范生运用理论来剖析案例,利用案例来理解理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习和研习中,组织师范生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建设、主题活动的组织与策划、心理健康教育等具体的班级管理工作,尝试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班级指导活动和主题班会,培养师范生班级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4.围绕自主发展能力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

参照《能力标准》对自主发展能力的规定,需要在教育类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中增设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实践共同体之类的课程,或者在现有课程中增加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实践共同体等内容的比重。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中,将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路径和职业生涯规划作为重点内容。在教师实践共同体的内容中,需要重点关注共同体的价值、建构共同体的策略、共同体内合作沟通的技能等主题,将其融入到实习见习研习中。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设计上,首先引导学生掌握专业发展的基本理论,然后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接下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书分享交流、互鉴互学活动,从不同角度提升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在实践共同体的教学设计上,首先全面地认识共同体,然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育实习见习研习的机会参与由高校教师、产业导师、职业学校教师等人员构成的实践共同体,并将自己在实践共同体中的活动、经验融入到实习见习手册和研习成果中去。

(二)根据《能力标准》开展师范生职业能力考核

《免试认定改革方案》明确规定,根据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建立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考核制度,实施培养过程性考核和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测试。

1.培养过程性考核

在教师职业能力考核中,师范生培养过程性考核属于形成性评价。一般来说,形成性评价秉持“过程”与“发展”相结合的理念,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方式。

对于培养过程性考核的内容,《免试认定改革方案》要求根据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重点考核师范生思想品德情况及师德素养、教师教育课程学业成绩、累计不少于一学期的教育实习实践完成情况、专业能力及技能培训情况(含教育部推荐的线上教师教育专题培训免费课程完成情况)等。从培养过程性考核的内容看,基本上与教师职业能力形成了对应关系。

对于培养过程性考核的手段,《免试认定改革方案》并未作出具体规定。从形成性评价的基本内涵和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看,培养过程性考核需要将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起来,把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与个体内差异评价结合起来,坚持评价手段的多样性和互补性,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反馈、诊断和管理功能。比如,对师范生思想品德情况及师德素养进行评价时,可以采取角色模拟、自我反思评价等手段;在教师教育课程的评价上,可以采取闭卷考试、自主作业相结合的评价手段;在教育实习实践完成情况上,可以采用档案袋、实习手册来评价;在评价专业能力及技能培训时,可以采取模拟教学、教学技能大赛、教案设计评比等手段。

在培养过程性考核后,教师要根据考核结果,同学生一道反思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学生也要适当调整学习方式,确保学习成效得到提升,教师职业能力水平得到提高。

2.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测试

在教师职业能力考核中,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测试属于总结性评价。一般来说,总结性评价是在某项教育活动进行到一个相对完整阶段时,对学习活动结果进行的评价,又称终结性评价。

在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测试的内容上,《免试认定改革方案》规定,实施免试认定改革的高等学校应根据所开设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要求、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和大纲,参照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科目,确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测试的任教学段和任教學科,统一命题,统一对本校教育类研究生、公费师范生开展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测试,合理控制考核合格率。在内容上做到“一校一案”,既要参考国家标准,又要结合学校实际。

在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测试的命题上,《免试认定改革方案》规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测试命题组应包含校内外教师教育专家、一线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等。对于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测试来说,需要将校内外教师教育专家、中职学校教师和校长、行业企业技术专家特别是兼职教师和产业导师纳入到命题组中。命题组成员的多元化能确保师范教育的“供给”与中职教育的“需求”相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测试的科学性、可信度和社会认可水平。在命题内容上,由于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测试属于总结性评价,其覆盖面要全面、系统,需要将教师职业能力的4个领域、10个维度、32项指标纳入其中。为确保命题内容的全面性和测试的公平性,可以建立试题库,由学生自行抽取试题,电脑随机组合试卷。

在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测试的手段上,需要将量化测试和质性测试结合起来。在量化测试上,可以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设计简答、论述、案例分析等多种题型,重点考查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在质性测试上,可以采取模拟试讲、模拟主题班会等方式,重点考查师德践行、教学实践、综合育人等职业能力。

参 考 文 献

[1]范国睿.40年教育政策与教育改革的逻辑[N].中国教师报,2018-12-26(02).

[2]陈太忠,皮武.教育情怀:基于“需要—满足”框架的阐释与生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9):16-20.

[3]杜才平.地方性本科高校教学建设与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构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5:86.

作者:韩雪军?曹晔

上一篇:小城镇经济发展措施论文下一篇:工程质量下电气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