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式导学开放教育论文

2022-04-21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对中学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应结合新课程要求,创新管理方式,形成良好的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一个学校成熟的标志,是影响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文章就学校办学特色培育与管理方案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互动式导学开放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互动式导学开放教育论文 篇1:

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实践和反思

摘 要:小学数学教育是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比如口算能力与运算规则,这些基本功如果掌握不好就谈不上对数学的理解与分析,但基础知识并不是一味地死记硬背,传统的数学课堂过分强调学生的大量练习和记忆,往往忽视了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小学时期正处于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最强的黄金阶段,数学这门学科在学习方面更讲究灵活性和发散性,因此一定要注重对小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其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会自我创新与探究,积极参与和体验,这样才能在数学解题的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

一、 引言

探究式学习又被称为研究式学习,它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尤其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来说,优势则更为明显。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处于大脑与思维迅速成长的黄金时期,对于一切新生事物、新的学习模式也都是一个养成的最佳阶段,数学这门学科除了要掌握运算规则,更重要的是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如果能够在数学课堂上创设出有利于学生理解的生动情境,激发出学生自己研究与思考,这对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会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 探究式学习方式运用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必要性

探究式学习的主要特点是主动性、实践性、综合性与开放性相结合。这些特点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要充分发挥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这对于小学生来说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玩”是孩子的天性,没有哪个孩子能够拒绝游戏的吸引,那么课堂主动性的培养就需要教师能够站在孩子天性的角度去了解孩子的喜好,想办法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提高小学生的情绪和学习的动力,让他们能够融入课堂里,从而经过老师的引导产生学习兴趣,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其实是一种较为先进与科学的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这种手段是能够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的的一剂良方,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探究式学习更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并且是自主完成与实践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解题答案。数学课程同样也是一个重思路重过程的基础学科,往往在做题的时候只有清晰的解题思路与完整的解题过程才是做题的关键。新课改要求对小学生的教育不能完全止步于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对小学生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把单一性的接受学习提升为创新学习,通过参与与体验实现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的统一,使小学生从情感上不再抗拒学习,态度上积极努力学习,这才能够打开探究学习的大门。探究式学习方式从广义上来看它属于发现式学习,具备一定的开放性,传统的封闭教学已经不能够满足现阶段对小学数学课程的教育,只有实现了课内外相结合,把教材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突破教学的局限,让学生发散思维,实践创新,从而加深理解与记忆,巩固学习成果。

三、 现阶段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小学数学课程来看,虽然已经意识到了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相应采取了一些科学性的教学模式,但从教学实践当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探究式教学意识不足,理念不够规范

我国教育体制受传统教学模式禁锢已久,对于探究式教学模式缺乏实际经验,实施起来缺少规范性。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仍然采取传统模式较多,课堂气氛无法调动,使得很多小学生对上课充满了厌烦情绪,尤其面对数学这门学科,运算规则多,题海战术枯燥,让大部分小学生对数学课程望而生畏,这归根结底都是教学模式出现了问题,没有从课堂教学上下功夫,使学生丧失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小学数学教育忽视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数学思维方式对于小学数学尤为重要,它是小学生理解能力与推理能力的表现,也是一切数学能力的基础。现阶段小学数学教育过于强调应试教育,对能力培养不太重视,这就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方面过于机械,没有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数学一旦缺失了灵活性与敏捷性,那么对于基础运算还可以勉强对付,对于有抽象思维的应用题来说就会没有应对方法。小学数学教师通常在培养数学思维方面存在很多误区,比如对设计的问题不够科学合理,或是刻意追求思维的特立性而忽视了思维的普遍性,不重视对数学思维的全面培养,这些问题都是对数学思维方式的错误理解。

(三)教学过程当中重讲授轻实践

小学数学课堂对于动手实践练习不是很看重,大多教师都会选择在课堂上一遍遍的讲解例题,觉得讲授才是课堂重点,其实不然,接受学习与实践练习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讲授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同时也要注意为学生留够适当的练习时间,让学生在实践做题的过程当中看出自己的问题与不足。小学生年纪小,在理解与接受能力上往往不如成年人,对于例题讲解看懂了、聽懂了并不代表会做了,只讲不练,只说不做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小学的学习需求了,操作与实践的机会则更能够找出问题所在,这正是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的根本差别。

(四)课堂形式单一,教学互动欠缺

小学数学课堂上由于时间短、教学内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形成了课堂教授形式单一的普遍现象,老师和学生好像两个独立的个体,一个在上面自顾自地讲,一个在下面似懂非懂的听,缺少互动的教学让两方面都得不到感应,课堂气氛平淡,这样的课堂如一潭死水,更谈不上去培养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互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在一定的课堂情境当中互动模式可以让双方的信息达成一定的交换,促进双方心理与行为上的实施热情,而师生间的互动则是达到学习目的的一个推动过程,

形式单一、缺少互动是阻碍探究式学习实践的根本问题。

四、 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主要策略

小学数学的教授与学习大多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载体而实施的,在课堂上的教学模式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情绪、方式、能力等等,只有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当中以教学目的为前提,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积极调动起小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够达到理想的高效课堂。

(一)创立符合小学生思维意识的情境教学

数学是一门具有独特思维意识的基础学科,小学数学的教学要讲求科学与适合的方法,始终要明白课堂讲授不是目的,而教学的艺术也不在于无休无止的例题讲解,要想尽办法唤醒小学生幼小心灵对数学的渴望与求知欲望才是关键,为学生营造一个符合年龄及身份的故事情节,使课堂知识与故事情境融合为一,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可以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与探索。把死板的教材内容通过教师的转变,引入生活中适当的情节,能够有效地使学生在趣味横生的课堂气氛中获得学习的激情。

(二)把问题带到实践当中,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众所周知,小学数学教学过于死板就势必会导致学生滋生厌学情绪,要适当在课堂中设置悬疑问题,把这些问题带入实践当中,使小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与日常经验去找寻答案,一来可以学习到新的知识,二来可以把学过的所有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运用,从更全面的角度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当提出或发现的问题足够激发起小学生思维兴趣的时候,要抓住时机让他们通过实践练习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在经历了参与动手之后,学生对来之不易的答案才会更加确切地明白其中的原理。数学实践就是把接受、思考、沟通、练习等一系列的环节达到有效的统一,通过实践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氛围当中去,使之以自主动手的方法去达到探究结果的目的,这对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效的。

(三)教学模式从封闭走向开放,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探究空间

开放性教学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与探索能力的提升,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老师的讲解,往往把学生的自主探索时间占用掉了,失去了教学的开放性就不會发现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研究表明,给足学生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把封闭的课堂转入开放性课堂更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激情,课堂上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空间,让他们通过自己接受到的知识去实践创新、体验参与,在这样的开放性学习氛围当中逐步形成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过程,更有助于小学生去掌握重点内容,从而获取更多的实践经验,真正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学习的主导地位,把探索、发现与创造有效统一到一起去。

(四)加强课堂实践,组织学生交流探讨

数学教学虽然不像语文教学那样有很多的表达与交流的机会,但互动式教学对于数学课堂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合作交流的快乐,同时通过小组讨论与研究让孩子们有共同学习、共同研究的机会。例如在讲授图形的时候,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利用白纸来进行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各种图形的制作,通过大家的相互配合完成每一个图形的制作,将教材中平面的图形通过动手创作使之逐渐立体丰满。动手实践能让学生对枯燥无味的数学感兴趣,交流与探讨能够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探求问题、解决问题中获得大量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当然,课堂交流不是一团糟的去争得面红耳赤,是要确保学生动而不乱,在有序的课堂秩序当中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有效交流,明确教师的引导地位。加强课堂实践,促进交流探讨不仅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增进了同学的协作配合能力,提高了班级实践的参与程度。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的有效课堂标准不是讲了多少内容,做了几道题,而是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在不违反教学要求的前提下以灵活多变的课堂形式展开教学,使学生在听知识、做练习的过程当中提升学习兴趣,通过实践和参与来实现探究式学习,从而达到具备一定数学学习能力的结果,促进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郭旭锋.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法的意义与作用[J].新课程导学,2016(2):49.

[2]贾学福.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读书文摘,2016(14).

[3]谭仕勇.探究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19):252.

作者简介:陈大权,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大田县城关第二小学。

本文系课题“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明理思辨意识的研究”(课题立项号:KTX18055)研究成果。

作者:陈大权

互动式导学开放教育论文 篇2:

新课程环境下学校办学特色培育及管理方案研究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对中学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应结合新课程要求,创新管理方式,形成良好的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一个学校成熟的标志,是影响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文章就学校办学特色培育与管理方案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关键词】新课程环境;学校办学特色;管理方案

新课程提出完善教学活动与教学模式。在新课程环境下,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构建办学特色,以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本文就新课程环境下学校办学特色的培育及管理方案进行分析。

一、完善办学观念,制定发展策略

学校存在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学校教育的具体活动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1]。在新课改环境下,很多学校不仅面临着机遇,而且面临着挑战。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改,学校需要不断调整发展战略,通过科学管理,提高综合实力。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落实新课改要求,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教育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培育学校办学特色,为教育事业发展奠定基础。新课改与传统教学活动相比,无论是教育教学模式还是教育教学功能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使学校形成特色,学校管理者应加强对新课改下教育教学模式与管理模式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重视素质教育,突出德育教育,坚持特色学校发展策略,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文明和谐的教学环境,为建立特色学校奠定基础,提高学校综合实力,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师资素质

在学校办学中,教师是影响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建立特色学校的主要力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可以促进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好地实现特色目标。在培育特色学校的过程中,应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为品牌学校的建立提供人才基础。

第一,重视师德建设。师德是教育工作者职业能力与素质的体现,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提[2]。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体现了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态度和作风去待人接物,体现了教师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的行为。构建教师队伍时,应重视师德建设,培养教师敬业爱岗的精神,增强其责任心,为特色学校建设提供保障。

第二,提高教师待遇。教师待遇的提升,能够给予教育工作者一定的支持,使其付出与收获成正比。提升教师待遇,可以提高其工作热情,消除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消极情绪,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此外,学校还应当制定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激发教师积极性,更好地实现预期的特色培育。

第三,尝试多元管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于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学校管理者可以将这一方式应用到教师队伍的管理中,对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教师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加强对实习教师的管理,提高其教学能力与专业素质,以便更好地适应教育要求,充实学校教师队伍。加强对青年教师培训与教育,将先进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传递下去,提高其教学能力,为后续教学活动开展奠定基础,以培养骨干教师。在教师评价中,优先考虑青年教师,丰富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第四,树立教师榜样。通过榜样的树立,可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在建立特色学校的过程中,应重视榜样教师的评选,为其他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以推动教师素质提升。我国教育部门每年都会评选表彰各级各类先进的教育工作者,学校也可以将此作为榜样,引导教师向榜样学习,在提高教师素质的同时,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发展。

第五,加強交流活动[3]。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地学习先进理论和方法,以便在教育教学中灵活应用,培养能够快速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通过教育交流,丰富学习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在当前教育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各个学校都在不断地改革与完善教育教学活动,提高自身影响力。学校在创建和培育特色学校中,应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互动,了解先进的管理理念与先进做法,为特色学校的创建提供借鉴。学校可以组织管理人员、教师代表到优秀学校学习,掌握先进理念与管理方法,通过交流活动可以培养教师综合素质,提高学校管理质量,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

三、优化课程建设,搭建成长平台

课程是学校的灵魂,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平台。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学科则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在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应重视课程体系构建、高效课堂建设与品牌学科的打造。学校应以学生发展为导向,以特色课程为抓手,以建立特色课程与特色学科,促进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新课改环境下,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4]。学校应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与评价机制,将教与学、育与导有机结合在一起,发挥教师引导作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中,要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推广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情景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法等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科吸引力。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的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地进行整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学生的综合成长、终身发展奠基。

四、重视德育教育,增强教育效果

新课程环境下,素质教育、德育教育受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在传统学校教学中,为了提高升学率,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知识教学中,忽略了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在特色学校建设中,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更加重视德育教育,将此作为教学重点,采取多种不同措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素质与能力,为学生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学校德育教育活动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式进行,如学科渗透、公益讲堂、实践活动等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可以建设特色社团,开辟特色课程,引导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积极参与其中,展示自身能力,以培养学生素质,锻炼学生能力。

五、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

有效的宣传工作,能够扩大学校对社会的影响力,提高生源质量,进而提高办学效益,助力特色培育。学生是学校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5]。最近几年,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学校不同程度地出现生源流失的情况,影响了学校发展。为了解决学生流失问题,学校可以加强学校活动的宣传,充分地展示教育教学与管理服务方面的特色,以吸引更多的家长和学生。如组织家长开放日、校友返校日、社区共建等活动,让学生家长、社会人士走进学校,了解学校实际运行情况,以提高家长、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通过有效地宣传,吸引更多的学生,促进学校持续发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重视宣传工作开展,扩大社会影响,增加生源数量,提高学生素質,促进学校发展。

六、注重科学管理,提高管理质量

管理策略是建立特色学校的重要环节,是推动学校良好发展的前提。新课改环境下,学校要改变传统管理模式,树立向管理要效益的理念,引导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为学校健康发展、特色发展提供管理依据。以学校管理层为核心,将各学科、各部门管理任务下放给学科教师和年级教师,通过民主化管理、扁平化管理、互动式管理等,保证每个年级、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发展[6]。此外,学校一般会有艺术和体育特长生等特殊学生群体,对于这类学生的管理方式,应与普通学生区分开来,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通过针对性的管理,可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对其综合素质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学校基础设施也是影响特色学校创建的基础内容,应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提升,如通过对食堂、宿舍、图书馆、自习室、实验室、活动室等管理服务的完善,可以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丰富特色学校建设的形式。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环境下,学校应根据社会对教育事业发展需求以及学校实际情况,高度重视特色培育,制定正确发展策略,采取有效的引导与推进措施,对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等进行全面的优化与提升,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形成良好的品牌特色与社会认可度,在推动特色学校建设的同时,有效地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金河.特色兴校全面推进县域学校高质量发展——四川省中江继光实验学校特色办学发展纪实[J].基础教育参考,2019(07):15-16.

[2]李庐清.积极推进双语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江西省九江双语实验学校特色办学探索[J].江苏教育,2018(90):7-9.

[3]余小刚,郭泓豆.按下孩子自主发展的按钮——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特色化办学纪实[J].人民教育,2018(23):74-77.

[4]李志强.坚持“一体两翼”办学特色  促进民办学校可持续发展——以广西大学附属中学特色办学为例[J].基础教育研究,2018(21):25-28.

[5]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宣传统战处.以瓷为媒彰显办学特色 立德树人培育大国工匠  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改革和创新发展概述[J].景德镇陶瓷,2018(05):1-3.

[6]梅广稳.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办学特色——海安市立发中学推进心本教育办学特色案例浅析[J].名师在线,2018(29):2-3.

作者:王靖华

互动式导学开放教育论文 篇3:

浅析地方开放大学的发展定位和策略

[摘 要]开放大学教育既有高等教育学术性和专业性的属性,又有开放性、成人性、职业性的特性。地方开放大学要在对高等教育属性和自身特性的理解中找准发展定位,结合自身优势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在改革创新和资源优化整合中彰显特色。

[关键词]高等教育;开放大学;特性;发展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Open university;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2020年8月,教育部印发《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推动广播电视大学在原有办学权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实现省级广播电视大学向地方开放大学的整体转型。开放大学作为一种新型高等学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型后的地方开放大学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在对高等教育特性的理解中,根据国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发展高等教育的整体战略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确发展策略。

一、高等教育的特性在于学术性和专业性

“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各种人才的社会活动”[1],它通过传承文化使人具有某种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处于各级教育顶层的高等教育,既不同于一般的素质教育,也不同于传递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其独特性在于它是培养一种具有高级专门知识和才能的人,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2]。它不但传承文化,而且探究学问,创新知识,并且以其研究成果去造就具有自我探索的能力和某種专业方面的能力、素质的高级人才,因而“具有明显的学科广度、学术深度和文化高度,其根本的特征仍是表现为‘博’与‘高’的学术性”[3]。在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的第一属性是学术性[4]。可见,通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独立的价值追求,而广博的学科基础和知识的不断创新是专业教育的基本前提和实施手段。前者表现为高等教育的“专业性”,后者表现为高等教育的“学术性”。要实现知识创新和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作为教育者的高等学校自身首先必须是一个自主的、理性的机构,即自身必须充分占有知识,并能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学术积淀,自主地开展学术研究,自主地设置专业,独立地完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自身必须有一群专业精湛、学识渊博并勇于探究知识的教师队伍。如果从事高等教育的高等院校丧失了专业教育的系统性和学术自主性,既不能系统完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也不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和探究学问的精神与能力,那么,也就丧失了存在的价值和基础,其发展也难以持久。

翟新明,等.浅析地方开放大学的发展定位和策略[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4).二、在对高等教育特性的理解中明确地方开放大学的发展定位

在高等教育资源不断重组优化的进程中,转型后的地方开放大学要坚持开放终身的理念[5],在对高等教育属性和自身成人性、职业性等特性的理解中找准发展定位。

1.要强化高等教育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基于大学的基本属性,转型后的地方开放大学作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是办学的实体。要强化自己作为“高等学校”的主体意识,提高从事学术研究与知识创新、系统化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可以与普通高校、行业合作办学,可以共享其师资、课程、资源,但是合作的前提是自身必须是自主的、理性的,必须享有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没有学科和专业的划分、设置、课程结构和安排、学籍管理、学位授予等方面的自主权, 就失去了追求开放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的空间和可能”[5]。没有自己独立的师资队伍,没有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科学研究和学科、专业建设,也就难以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和品牌,这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这样的大学教育也是不完整的。

2.在办学方向上坚持面向基层、行业、农村、边远和民族地区。我国大都市高等教育已基本达到“普及化”的阶段。而广大农村、基层、边远和民族地区是我国高等教育最薄弱又是最需要高等教育的地方。电大自建校以来就一直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远距离教学,坚持“四个面向”的办学方向,在深入农村、基层、企业办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中国电大是应运而生的,其‘运’就是农业大国的需要,就是千百万基层求学者的需求,就是国家大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6]。转型后的地方开放大学只有紧紧抓住国家改变“三农”面貌对教育和人才的需求,深深扎根农村、基层的土壤之中,才能发挥自己优势,才能在改革创新中有所作为,才能经受住各种冲击与挑战!

3.在办学范围上要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为根本,积极发展非学历教育,拓展社会服务功能。一方面,培养专门人才的学历教育是开放大学最基本的社会职能。基于大学的基本属性,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依旧是电大的根本任务[7]。而且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终身教育的进程来看,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仍然是社会成员学习与发展的现实需求。可见,开放大学开展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职能与当前社会成员学习与发展的需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另一方面,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社会成员需要不断地补充和更新理念、知识和技能,以应对知识快速更新和岗位频繁变动。可见,非学历教育也有广泛的社会需求,也是转型后的地方开放大学的主要教育形式。转型后的地方开放大学要以学历教育提升办学实力,以非学历教育拓展办学空间;以学历教育支持拉动非学历教育,将非学历教育资源引入学历教育,在学历教育中引入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使学生在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也取得某项职业资格证书。缺乏或者弱化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将因缺乏学科、专业、课程、师资及资源的有效支撑,而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知识无“国界”、“校别”,但承载知识的课程(课程是对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有“个性”。课程的“个性”就体现为开设课程的学校的办学理念,讲授课程的教师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虽然可以聘请其他高等学校、研究咨询机构、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参与课程开发、讲授等具体建设工作,但是课程建设规划、课程标准和流程的制定、课程设计等需要体现本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特色,这些工作必须依靠自己的师资队伍来完成。

4.在专业科类确定上,既要坚持需求导向,又要扬长避短。远程开放教育模式,在那些实践性和实验性极强的专业面前,往往显得“鞭长莫及”、“隔靴搔痒”以至“纸上谈兵”[6]。因此,要积极发展适应广大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需求的应用性科类(如农林技术、电子商务、旅游等),适度发展能够以自身的宽泛性和广博的适应性而被更多的需求者所看重的经管类,压缩理科、文科等学术性较强的科类和实践性、实验性极强的专业(如临床医学、生物化学等)。

5.在教育层次上,扎实做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基础上,积极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根据电大目前的师资力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国内外远程教育的经验,电大的最佳教育层次是专科和本科[6]。从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对人才需求层次来看,需求量最大的也是专科和本科[8]。教育部《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规定,自2018年开始,普通高校不再举办本校全日制教育专业范围外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转型后的地方开放大学要立足实际,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扎实做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填补普通高校退出后专科教育市场的缺额;在此基础上,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发展普通高校不能或不愿开展的成人职业本科专业。

三、结合自身优势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实施以来,全国电大系统实行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省级电大按照中央电大(国家开放大学)的整体规划组织实施教学。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经济状况和产业结构不同,对人才的需求各异,统一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各地的不同情况。因此,《改革方案》授予转型后的地方开放大学一定的自主权,即“以实施国家开放大学继续教育业务为主,通过共建共享方式适度开设体现区域特色、满足地方需求、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技能导向明确的专业、课程”。转型后的地方开放大学要根据《改革方案》的精神,在强化高等教育办学主体意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和区域特点,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逐步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要遵循高等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内在规律,在确保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标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成人学习的特点和需求,坚持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和岗位化,增强教学与专业、职业、行业的结合度,凸显学校的优势和特色。

首先,教学环节设计要基于学习者的自主性和便利性,淡化管理色彩,真正体现“开放”的特点,便于学生时时、处处学习。

其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适应成人在职学习的特点和需求。在成人学习需求日益个性化、多元化的今天,应发挥自身开放、灵活、反应迅捷的优势,建立开放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根据专业发展趋势和学校办学理念,增加个性化、选择性强的课程比例,扩大学生结合个人需求和兴趣爱好自主选课的空间。教学内容要加强能力培养这条主线,着力实现知识性和应用性相结合,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课程学习、证书学习和学历教育结合。

再次,探索适合现代远程教育的实践教学模式,强化社会实践和实验实训教学,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最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导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线下自学与线上辅导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四、在改革创新和资源优化整合中彰显开放教育特色

开放大学具有深入社会基层的办学系统和大众化教育基础,以及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和强大的技术平台等优势。转型后的地方开放大学要充分挖掘这些优势,整合优化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从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构建、学习支持服务、管理体制、合作办学等进行全方位改革创新,彰显特色,树立品牌。

1.专业设置的特色化。专业是连接社会需求与教学工作的纽带。专业设置和调整要综合考虑产业结构变化、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的需求,以及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和学校办学条件等因素,凸显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一是个性和低替代性,注意与同类院校专业设置上错位发展。二是前瞻性。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产业结构变革以及人才需求趋势综合研判分析的基础上,及时孵化、增设新专业,调整老专业。三是技术应用性。专业设置要侧重于满足于成人转岗和技能提升需求的具有一定高新技术含量应用性科类。

2.非学历教育品牌化。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优势,整合各类教育资源,设计和规划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职工教育培训项目,送教进企业,送教进社区。非学历教育项目要紧紧围绕国家有关老年教育、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政策,针对企业行业人才需求和學习者学习需求,制定培训标准,确定培训内容,因地制宜地设计培训方式,切实保证培训质量,打造职工技能培训和再就业培训、社会化生活教育、老年教育等非学历教育品牌。

3.学习资源超市化。开放大学的学习资源不仅要量多面广、优质先进、有效实用、富有个性,而且要使用便捷,自主可选,形成各取所需的学习资源超市。一是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出发点建设学习资源。二是学习资源要丰富面广,在自主开发建设的同时,加强校际资源共享,为学习者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三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学习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突破资源传送的时空障碍,为学习者提供便捷的使用通道。

4.教育对象的基层化。以省校为中心,依托市、县教育网络,深入研究基层、农村、边远和民族地区学习者的教育需求、知识基础、学习特点,针对性地深化教学改革,开发适应成人学习的课程资源和教学模式,把基层、农村、边远和民族地区成人继续教育做强做大。

5.教学模式的职业化和实战化。一是探索“职业化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将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真实活动场景引入教学内容中,学习者置于实战环境中,感受实战气氛,亲身参与作业行动。二是尝试探索“基于校企合作的现场教学”教学模式,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利用行业企业的生产场地和工作岗位开展现场教学、技能训练、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三是探索“远程可视化互动式”实践教学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习者在工作岗位上的实际操作进行远程实时指导,实现师生远程音、视频交流互动。

[参考文献]

[1]黄济.对教育本质的再认识[J].中国教育学刊,2008(9):2.

[2]王洪才.论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及其使命[J].高等教育研究,2014(6):4.

[3]文辅相.关于教育与高等教育本质的讨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5(1):13.

[4]王洪才.中国大学为何难以实现以学术为本[J].探索与争鸣,2004(4):78.

[5]王一兵.中国电大的定位和走向“世界一流开放大学”的道路[J].中国远程教育,2006(4上):12.

[6] 張瑞麟.不作为与大作为:转型期的电大定位[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32.

[7] 李蓉.浅议终身教育理念下电大成人教育的转型[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5(2):16.

[8] 周燕,张国梅.农村人才需求结构与培养模式的探讨[J].职业时空,2007(3):10.

[责任编辑 王爱萍]

作者:翟新明 郭凤丽 王婷

上一篇:法律基础课道德修养论文下一篇:法理学科学发展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