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分析论文

2022-04-26

摘要:伴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服务型小微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数据显示,当前我国企业法人单位中小微型企业已经超过了785万家,创造就业岗位超过1.4亿个。小微企业在保障就业、服务地方经济、推动创新进步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这其中服务型小微企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服务型小微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也在不断加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分析论文 篇1:

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创新如何借力互联网

【摘要】融资难一直是制约我国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虽然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但仍然面临着严重的贷款窘境。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其独特的客户、平台、数据优势逐渐凸显出来,为小微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曙光。今后,互联网应与传统小微金融服务相结合,优势互补,更好地为小微企业服务。

【关键词】小微企业 阿里贷款 融资 信贷风险

在我国,小微企业接近5000万家,他们创造的GDP占我国GDP总量的60%,上缴税收占国家税收总额近50%,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实践表明,小微企业是我国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之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健康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吸容就业、保障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不可否认,近年来,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弱势群体,融资难融资贵一直制约着小微企业的发展。虽然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像“国九条”等,与此同时商业银行推出的一系列针对小微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例如工行的“网贷通”等,都在着重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但由于小微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限制及商业银行缺乏服务小微企业的动力等问题,小微企业仍面临着严重的贷款窘境。因此,改进和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迫在眉睫。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其独特的客户、平台、数据优势逐渐凸显出来:互联网金融机构通过对客户交易行为的大数据分析,更好地识别客户的风险;通过互联网技术和手段的广泛采用,更快地评审贷款和线上放款,从而更好地控制风险、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最终更安全、更便捷、更廉价地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服务。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中专题探讨了互联网金融,认为互联网金融有助于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金融体系的包容性,发展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助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并对传统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战略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以及银行实业者关注的焦点,如何让互联网金融更好地助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制约小微企业融资的瓶颈

第一,信息不对称导致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小微企业一般是家族式管理模式,大多数内部信息处于封闭状态,其对自己的生产经营状况比较了解,具有信息优势,但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经济状况和发展前景了解不足,导致小微企业在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而银行作为资金的供给方,根据所遵循的风险定价原则,为了防范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就会惜贷或要求更高的贷款利率,从而造成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以江苏省常州市的小微企业为例,2014年第一季度,银行给予小微企业的平均借款年利息及费用率为8.3%,高于现行银行一年期贷款年利率2.1个百分点,而民间借款平均月利息为2.2%,相当于年利率26.4%。从中可以看出,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偏高。

第二,小微企业的融资抵押物和担保匮乏。是否具有符合银行标准的抵押物和担保是决定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关键,由于资金、规模等方面的原因,小微企业房屋土地等固定资产少,仅占总资产很小的一部分,而对于流动资产,由于银行对抵押物要求非常严格,认为流动资产控制不便,监管难度大,以致双方很难谈拢。调查显示,82.5%的小微企业没有自己的厂房,在目前有贷款的企业中,仅9.8%的小微企业使用过厂房抵押,6.9%的小微企业使用过机器设备抵押,从中可以看出:缺乏合适的抵押品是造成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之一。对于担保而言,小微企业使用担保的服务成本较高:首先,小微企业需要向担保公司支付担保费;其次,担保公司要求小微企业进行的反担保增加了交易成本;再者,小微企业常常遭受担保公司的“违规操作”。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小微企业的隐性成本,加重了小微企业的负担。

第三,传统金融服务的门槛高、对象有限。我国大型金融机构从成立之初就将服务对象定位于面向国有企业或其他大型企业,以大企业、大资金的需求为重点,评级标准、抵押条件等较少考虑小微企业。从收益与风险上看,虽然给小微企业放贷与给大型企业放贷手续繁琐程度差不多,但大型企业的收益远远大于小微企业,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度高于大型企业,所以传统金融机构不愿放贷给小微企业,即使愿意放贷,也有很高的门槛。

互联网金融重塑小微贷款—以阿里贷款为例

2014年博鳌亚洲论坛上发布的《小微金融发展报告2014》中指出,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对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发挥了积极作用。从服务小微金融的角度,互联网金融服务小微金融可划分为传统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优化小微金融服务、电商企业向小微金融领域扩展、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建立P2P网络借贷和众筹模式参与小微金融三种模式。其中,互联网金融从提高参与主体信息的透明度、降低金融服务的交易费用、挖掘潜在小微金融服务的供需双方这三个层面对小微金融服务进行了重新解构。本文以阿里贷款为例,来阐述互联网金融为小微企业开拓的融资新路。

阿里巴巴缘起于“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主要业务为电子商务类业务,包括B2B业务、B2C业务、C2C业务、交易结算、后台数据与计算支持服务、阿里金融等。旗下的阿里贷款,依托阿里巴巴网站庞大的电子商务数据库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贷款风险控制机制,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问题,其中阿里贷款模式的革新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客户端产品。阿里巴巴目前的客户端产品主要包括网络联保贷款和纯信用贷款,其中的网络联保贷款是一款不需要任何抵押的贷款产品,由3家或3家以上企业组成一个互相担保的联合体,共同向银行申请贷款。当联合体中有任意一家企业无法归还贷款时,联合体其他企业需共同替他偿还所有贷款本息。其理论依据是小企业贷款三角最稳定理论: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多个点可以构成一个多边形,而在所有的多边形中,三角形是最稳定的。

图1 小企业贷款的三角最稳定理论

从图1可以看出,企业作为网络联保这个贷款的受用体,在申请贷款、组建联保体的时候,根据自己多年经营中积累的经验,判断联保体其他成员的经营状况和偿还能力,同时关注企业主的品德和嗜好等个人品性。合作银行作为贷款发放的银行,根据自身多年发展下来的一整套传统风险评估理论,对申贷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以及企业个人等信息进行多方面的考核。阿里巴巴作为企业和银行之间的桥梁,把企业在阿里巴巴平台上的数据解读成企业的线下传统经营数据,通过横向地比较同地区、同行业的其他企业数据,将申贷企业的信用显现出来,帮助银行考量企业的风险。在网络联保的设计下,风险信息来自阿里巴巴、银行和小企业客户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的风险分析判断显示出足够的稳定性。

第二,银行端产品。银行端产品主要是用于协助银行进行贷前评估,贷款使用期间对用户各类信息的系统分类和监控,以及贷后对企业的正面激励和负面打击所构成的完善的阿里生态圈。

图2 贷前评估系统

贷前评估系统的理论依据是电子商务经营数据映射为传统经营态势的折算公式和动态图景。阿里巴巴作为小企业交易平台,提供了企业开设店铺、发布商品、联系上下游企业和完成交易的功能,企业在阿里巴巴平台上的行为,是企业经营状况的一个体现。如图2的贷前评估系统,阿里巴巴通过对企业在网站上的行为进行分析,转化为数据,通过算法和模型将其解读成该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从而预测企业的发展前景,并报告给银行,做最终的贷款评定。

图3 贷中监控预警系统

贷中监控预警系统,是在贷款使用期间,及时收集该用户的各类信息并进行信息分类,监控其在使用期间是否正常或有各类不良记录,并自动触发处理流程和通知相关方工作人员,以方便贷款相关方对该用户目前状况做进一步的了解,做出各类判断处理。图3的贷中监控预警系统是指阿里巴巴根据内部预警系统将所搜集到的信息发布给银行,银行根据实际情况调查后反馈处理结果,阿里巴巴再根据银行调查后的结果对系统进行调整,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控制贷款风险,降低不良贷款率,减少相关方损失。

贷后的双面激励机制分为正面激励和负面打击,其中的正面激励包括诚信通档案提升和宣传推广;负面打击包括摧毁老关系、隔绝新可能和内容,其主旨均在于提升企业违约成本,提升企业履约效益,促使企业按照合约准时全额归还贷款本息。

第三,阿里端产品。阿里系统是能够让贷款业务批量化、自动化、规模化运营的支撑平台,例如,阿里巴巴与中国建设银行的早期合作,采取的是“阿里推荐客户+建行评估后放贷”模式,贷款客户在阿里巴巴上报名,阿里巴巴根据客户经营状况对客户进行初步筛选,并将筛选后的客户推荐给银行后台数据,银行根据审慎的结果进行反馈,双方交换放贷数据,再决定最后的贷款情况。该模式已经基本实现无缝对接,让客户申请贷款到发放贷款后的工作实现了全流程自动化,大幅提高了贷款审批效率,符合小企业贷款“短、平、快”的特点,真正建立了一条小企业申请贷款的高速桥梁。

互联网助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政策建议

在过去几年里,各家商业银行推出的多款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模式和融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布的《小微金融发展报告2014》指出,我国仅43.1%的参访企业表示享受到了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该报告调查所涉及的小微企业分布在制造业、批发业、零售业、房地产业等多个行业,多数小微企业总资产在20万元~100万元的范围。而互联网的崛起,为小微企业的融资带来了新的曙光。在今后的发展中,双方应找到自身的定位,发挥各自的独特优势,为小微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第一,提高贷款规模,拓宽客户覆盖领域。目前,阿里贷款客户群与传统商业银行的客户群存在着差异,主要体现在贷款规模和客户覆盖领域上:在贷款规模上,阿里日均贷款近10000笔,平均每笔贷款额度7000元,这远远小于传统商业银行客户的平均贷款规模;在客户覆盖领域上,目前阿里贷款的客户主要覆盖在部分领域的批发销售环节,像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等行业均未涉及。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互联网金融应加大与商业银行的合作,提高贷款规模和客户覆盖领域。

第二,防范系统性风险。阿里贷款根据其所掌握的大数据,进行风险计量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个体风险,但客户群风险的同质性背后隐藏着较大的系统性风险,例如宏观经济的冲击可能对这部分客户群的盈利模式造成全面冲击。而在获取客户信息方面,针对同类客户,阿里巴巴掌握的客户经营方面的数据粒度更细,而商业银行掌握的数据维度更广。以双方所掌握的客户数据维度为例,商业银行在整合客户的基本信息、财务信息、内部征信信息、综合贡献度、资金流转情况、人民银行征信信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大于电商企业以企业销售情况为主的财务维度信息,另一方面,电商企业掌握了客户的店铺、商品、交易等颗粒度更细的信息。基于此,双方可以利用掌握的信息来共同防范系统性风险,例如根据某时间段内客户销售数据的变动,预知系统性风险的演化和形成。

第三,打通上下游融资瓶颈,完善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是一种新的融资模式,它将融资业务与企业的上下游业务联系起来,从整条供应链出发来审视供应商的融资可能性,并考察整条供应链的经营状况。供应链金融利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应收账款、存货以及未来的货权作为质押品,为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一系列融资产品,提高了整个供应链资金使用范围与效率,对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和提高供应链竞争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中,通过依赖于产业链上核心大企业的资信和实力,及由其所提供的间接信用担保,从而降低了信贷风险,小微企业可以获得在传统信贷融资模式下难以取得的银行融资。

(作者分别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范黎波,贾军:“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级模式研究”,《国际经济合作》,2014年第1期,第90页。

②黎智洪:“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与出路”,《人民论坛》,2013年总第419期,第100页。

③国家统计局,www.stats.gov.cn

④董杰:“小微企业融资难成因及化解途径”,《人民论坛》,2013年总第426期,第81页。

⑤陈一洪:“立足行业及供应链金融发展小微金融—城市商业银行小微金融服务模式探析”,《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2年第3期,第63页。

⑥朱良平,王丰:“阿里信贷模式对商业银行的启示”,《中国金融电脑》,2013年第12期,第30~35页。

责编/张蕾

作者:王曼怡 尹江宁

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分析论文 篇2:

基于众创空间的服务型小微企业创新驱动研究

摘 要:伴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服务型小微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数据显示,当前我国企业法人单位中小微型企业已经超过了785万家,创造就业岗位超过1.4亿个。小微企业在保障就业、服务地方经济、推动创新进步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这其中服务型小微企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服务型小微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也在不断加大。这对服务型小微企业挖掘发展新动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背景下的众创空间发展,对服务型小微企业创新驱动发展进行研究。

关键词:众创空间;服务型小微企业;创新驱动;协同创新

1 我國服务型小微企业现状分析

1.1 我国服务型小微企业发展现状

服务型小微企业是从事服务业相关经营活动,以提供服务为主要业务内容的,在资产规模、人员规模与经营规模上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截止2013年末,全国共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小微企业法人单位785万家,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95.6%。小微企业从业人员14730.4万人,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50.4%。小微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138.4万亿元,占全部法人企业单位资产总计29.6%。其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工业40.8万亿元,占全部法人企业单位资产总计8.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6.8万亿元,占7.9%;房地产开发经营18.7万亿元,占4%。以商务服务业为例,企业从业人员在10-100人之间且资产总额在100万-8000万之间的属于小型企业;企业从业人员在不足10人或资产总额不足100万的属于微型企业。根据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商务服务业小微企业法人单位超过73万家,从业人员超过890万人。总体来看,粗放的增长方式、管理能力薄弱以及创新发展能力不足是当前我国服务型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1.2 基于SWOT分析模型的服务型小微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影响因素定性分析

SWOT分析模型是基于组织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的态势分析,将与组织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风险(Threats)列举出来,再将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进行综合分析,为组织的经营决策提供支持。本部分通过SWOT分析模型分析影响我国服务型小微企业创新驱动的内外部因素,为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提出建议。

1.2.1 内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1)优势分析。

服务型小微企业的优势首先体现在其生产经营效率方面。小微企业的企业规模小、管理层次少,产权结构相对简单决定了其自身生产经营效率相对较高,有利于迅速适应市场发展变化。其次,体现在企业创新驱动方面。小微企业有较高的自主创新需求,以商务服务业为例,涵盖广告业、咨询与调查、企业管理服务等多个服务领域。为了更好的提供服务,就要求企业在产品以及技术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再次,体现在经营成本方面。服务型小微企业和大型企业相比存由于管理层级少,其在管理费用、运营费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比较优势。

(2)劣势分析。

融资难是小微企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由于小微企业自身发展规模限制,缺少上市、债券等融资渠道,其融资方式相对狭窄,主要以银行贷款为主。而小微企业因其资产总额少、潜在风险不确定等因素,增加了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严重抑制了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放贷积极性。其次,服务型小微企业的组织架构相对松散,经营管理水平偏低,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发展。再次,体现在对人才吸引力不足。服务型小微企业由于规模较小,难以给紧缺人才匹配高额福利待遇,同时很难清晰勾画出企业的发展前景和求职者的职业发展愿景,对人才的吸引力明显不足。

(3)机会分析。

近年来,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等政策的实施,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服务业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贡献持续升高,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6年服务业对 GDP的贡献率由44.9%增长至57.5%,呈现出连年增长的趋势。服务业对GDP增长拉动率中位数维持在3.7%,2016年达到3.9%。鼓励孵化培育创新型小微企业,鼓励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面向小微企业的社会化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加大货币政策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开展信贷投放,加大财税政策激励,加强贷款成本和贷款投放监测考核,健全普惠金融组织体系,大力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

(4)风险分析。

首先是来自整体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从国际看,世界整体经济增速放缓,保护主义倾向显现。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中结构性难题和深层次矛盾凸出,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这些都对小微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压力。其次,工资水平上涨带来的压力。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2012-2016年的五年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从46769元上涨到67569元,期间累计涨幅比率达到44.47%。对服务型小微企业而言,其所处的市场环境竞争激烈,多数情况下其扮演着市场价格接受者的角色,工资上涨必然导致企业盈利水平下降。再次,激烈的同业竞争和消费者需求偏好的变化给服务型小微企业创新驱动提出了新的挑战。

1.2.2 内外部影响因素组合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影响我国服务型小微企业创新驱动的内外部因素。根据 SWOT分析法,我们可以将以上影响因素进行组合,即得到:优势、机会(SO)组合;劣势、机会(WO)组合;优势、风险(ST)组合以及劣势、风险(WT)组合。

通过 SWOT分析模型对服务型小微企业内外部影响因素组合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服务型小微企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应紧紧把握住国家政策导向。首先,要立足企业自身的技术实力,充分发挥小微企业在组织结构、经营效率和经营成本上的比较优势,通过创新驱动提升企业竞争力。其次,充分利用国家在创新驱动和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政策条件,通过积极参与众创空间,在政府政策指引的基础上,实现其自身与政府、行业、研发机构的协同创新,通过协同创新有效激发自身活力。补齐自身短板,将企业的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

2 基于众创空间的服务型小微企业创新驱动发展

众创空间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载体,为小微企业和初创者营造了协同创新的环境。对于服务型小微企业而言,企业借助众创空间进行信息、人力、金融等多方面的资源整合,实现企业自身发展。

2.1 我国众创空间发展现状

“创客”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麻省理工学院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发起的个人制造实验室,其核心思想是用户创新。在创客空间在国外不断发展的同时,该概念也被引入中国。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众创空间”概念,并明确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强调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通过发展众创空间带动小微企业发展。根据《中国创业孵化发展报告2017》数据显示,截至到2016年底,全国共有众创空间429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3255家,企业加速器400余家,2016年全年众创空间服务初创企业近40万家。

2.2 我国众创空间的特点

众创空间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形态,是一种新型孵化器。众创空间兼具了创客空间和传统企业孵化器的功能,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营模式多元化。众创空间聚集各种创新创业要素,运营模式、管理机制、提供孵化服务,呈现出多元化形态。目前,我国众创空间的运营模式涵盖了以提供创业体系为主的服务型;以提供技术扶持为主的专业垂直型;以提供融资服务为主的投融资促进型;以提供创业辅导为主的导师辅导型。

(2)开放与低成本。众创空间面向所有大众创新创业者提供开放的工作场所,提供线上与线下相辅助、创新与创业相依托、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服务,大幅降低了小微创新企业成本。

(3)协同创新与互助。协同创新是指企业围绕发展目标,针对影响企业发展的众多内外部因素,打破创新主体界限,通过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共同协作,充分融通各创新要素而实现的深度创新行为。众创空间因其开放程度高、成本低等特点已成为小微企业实现协同创新的有效载体。小微企业及初创者借助众创空间的“聚合”作用产生“聚变”的效应。

2.3 众创空间对服务型小微企业创新驱动的作用机理

众创空间通过为服务型小微企业提供包括法律、知识产权、财务、咨询和技术转移等在内的全方位专业化优质服务,来带动服务型小微企业发展。众创空间对服务型小微企业创新驱动的作用机理的本质和核心体现在众创空间具备的协同创新与互助特质。通过多主体间协同创新实现服务型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

2.4 基于众创空间的服务型小微企业创新驱动路径的选择

借助众创空间的协同创新与互助优势,服务型小微企业通过发挥自身优势,紧紧抓住国家政策机遇,从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三个方面实现企业创新驱动发展。

2.4.1 管理创新

差异化市场需求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是服务型小微企业实施管理创新的外在动因,而追求追求企业利润是实施管理创新的动力源泉。管理创新的程度将直接影响企业发展前景,可通过人才使用创新、组织结构创新以及企业文化创新三个角度入手实现企业的管理创新。企业在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的过程中企业可通过适当分权与授权增强员工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的主动性,通过弹性工作制提升员工工作热情,按项目业务的完成情况实行末位淘汰机制,实行股权激励等措施,使人才进的来,留得住。组织结构创新过程中可吸收矩阵式组织结构特点,在企业内部按项目成立子项目团队,形成在企业高层领导下的团队制。团队成员以自己涉及的最佳工作方式,对自己的工作绩效负责,不同团队间相互协调资源,共同向企业的总体目标努力。企业文化创新要求在企业在策划活动中形成个性化理念,应体现以顾客的需求和体验为核心、以产品和服务的专业高效为基础的工作理念。

2.4.2 技术创新

服务型小微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现在技术应用型创新,通过新技术的研究应用、改善和提升拥护服务体验,以众创空间协同创新为载体通过与科研院所、高校、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形成开放的创新氛围和研发互动,形成创新的资源共配、成本共担、成果共享。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研发作为投入,换取技术创新成果产生的收益。同时改善创新人才的造血机制,在充分调动企业技术创新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强化企业内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的同时,引进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人员及其科研成果,形成协同联动的人才互动机制。

2.4.3 产品创新

对于服务型小微企业而言,产品创新主要包括产品服务功能的创新和产品的市场创新,产品创新是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外在表现形式和最终载体。服务型小微企业应把产品创新的重点聚焦在产品的功能性开发、用户对产品的差异化和个性化需求以及用户的体验反馈效果上,面对顾客的差异性、多样性需求及时调整产品功能,不断完善和细化产品功能以适应顾客需求,在满足现有顾客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发觉潜在用户,以高质量产品赢得用户。深入挖掘市场潜力,通过产品创新进入新市场以实现产品的市场创新,可以通过既有产品的改进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消费者的偏好,也可通过新产品满足消费者的新增需求。通过深入挖掘市场可以使服务型小微企业通过产品创新促进企业从粗放型经营专项“精专特新”的发展通道,有利于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 结语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保障。为更好的实现服务型小微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和驱动作用,需要继续推动众创空间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众创空间协同创新与互助功能,以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为手段协同推进服务型小微企业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N].经济日报,2014-12-17(005).

[2]中華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2017)》的通知[EB/OL].http://www.stats.gov.cn/tjgz/tzgb/201801/t20180103_1569254.html,2018-01-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EB/OL].http://data.stats.gov.cn/ks.htm?cn=C01,2018-6-30.

[4]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34.

[5]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EB/OL].2018-06-25/2018-06-30.

[6]张赤东,郑垂勇.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SWOT模型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03):106-109.

[7]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Z].2016-2-18.

[8]张于蓝.众创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6.

[9]安永钢.分享经济时代的云孵化:众创空间大众孵化体系的管理运营模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203.

[10]赵琳琳.基于众创空间的小微企业科技创意孵化机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7.

[11]李大庆,李庆满,单丽娟.产业集群中科技型小微企业协同创新模式选择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24):117-122.

[12]锁箭.创新驱动: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6:28-31,153-162.

作者:王浩宇

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分析论文 篇3:

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小微企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大,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由于小微企业自身起步晚,规模小,资金不足等特点,银行信贷就成为促进其生产经营的主要资金来源。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增多,信贷风险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就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管理问题进行探讨,首先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个方面分析了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主要表现,然后从四个方面指出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以上问题一一找出对策。

关键词:小微企业 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 风险管理

1 概述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统计我国小微企业的数量已超过企业总数的96%,俨然已经与我国的大中型企业并驾齐驱,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随着小微企业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我国的商业银行逐渐把开发小微企业的金融业务作为其重要的战略选择,其中信贷业务是其重点发展领域,以获得高额的投资回报以及发展更为广阔的市场。银行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金融机构,它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常常出现不同种类的风险,同时,再加上小微企业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在运营过程中更加难以控制,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非常严重的问题。因此,对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问题进行研究,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拓展小微企业的金融业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 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表现

信贷资产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开展信贷业务产生的风险即信贷风险。信贷风险具体是指由于借款方信用级别下降或无法按期偿还银行贷款及金融市场环境变化等因素导致信贷资产发生损失甚至银行整体价值下降的概率。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开展信贷业务时就会面临各种信贷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这些风险之所以产生有银行自身的原因,也和小微企业自身存在的缺陷有关。商业银行中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

2.1 信用风险

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主要是指企业没有按照合约规定及时、足额地偿还贷款,导致银行信贷资金流失的可能性。因此可以看出,信用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小微企业自身。一方面,小微企业生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市场竞争能力差,在当前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环境下,其生产经营环境很容易受到影响,很有可能出现逾期无法还款的情况。而且小微企业起步晚,固定资产少,资本贫乏,在企业经营不善甚至破产的情况下,缺乏足够的有效抵押担保资产,大大提升了企业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很多小微企业的管理者在短期收益驱使下,缺乏诚信意识,运用企业内部不规范的财务制度编制虚假财务报表骗取商业银行的贷款,存在道德风险。

2.2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是由于经济市场的价格波动,或者企业所属行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环境发生了变动,导致企业发生经济损失的风险。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部分小微企业经营业绩大幅度下降,其中出口型的小微企业遭受的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由于全球市场经济受到冲击,世界消费水平大幅度下降,世界各国的贸易保护机制也使得我国出口型小微企业业务量大幅度减少,很多小微企业出现资金流断裂的情况,甚至很多小微企业缺乏对市场波动的抵抗能力而破产倒闭。这样就增加了小微企业的还款压力,使商业银行面临着小微企业没有能力偿还贷款的市场风险。

2.3 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恰当或者错误的内部流程、人员和系统或者外部事件带来损失的风险。因此可以看出这一风险的产生在于商业银行自身的问题,主要是由于银行内部对小微企业的信贷管理体系和监督制度不完善造成的。譬如贷前审查流于形式这一现象就存在操作风险。小微企业为获取信贷资金,编造虚假财务信息或者隐瞒部分财务信息的情况多有发生,而商业银行为完成贷款任务,在贷前审查中往往只注重企业内部提供的财务报告和其他相关资料,却没有对外部信息进行深层次的调查,从而可能产生操作风险。

3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为了改善和加强各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银监会在2006年至2008年相继颁布了《商业银行小企业授信工作尽职指引(试行)》、《银行开展小企业授信工作指导意见》,提出了利率风险、独立核算、审批、激励约束、人员培训、违约信息通报六项机制,支持小微企业授信业务创新,鼓励增设小微企业授信机构和网点,并明确支持商业银行建立专门的授信风险监管队伍,对完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体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来说,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仍处于初步阶段,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3.1 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很多商业银行都成了信贷风险管理部门,配备了相关部门人员,也制定了风险管理的相关制度和规定。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却缺乏风险意识,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损害银行信贷资金的事情时有发生,比如业务人员急于拓展新业务,自然会相对地忽视风险评估。不能将风险意识贯彻到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整个流程中去,这将影响到商业银行内部关于风险管理制度的实施,也将影响到相关部门管理信贷风险的实际效果。

3.2 内部信用评价体系针对性不强

许多商业银行没有为小微企业单独建立一套量身定做的信用评价体系,仍然沿用大型企业的信用评价标准,由于小微企业自身具有经济规模小,固定资产少,资金不足等特点,必然无法达到银行的授信标准,形成信贷门槛,不利于小微企业融资的实现,而且这种信用评价是不客观的。因此,商业银行应该从实际出发,量体裁衣,针对小微企业特点制定一套专门的信用评价体系,以满足小微企业“少、频、急”的贷款需求。

3.3 信贷风险的预警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不健全

商业银行往往因为小微企业贷款金额较小而只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来预防信贷风险,而且大部分对风险的控制也只是流于形式。所以,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来说商业银行的预警机制是不健全的。而商业银行建立健全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预警机制首先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能够运用实施该机制的高水平人才的缺失,人才的缺少导致无法满足信贷业务风险预警工作更高的要求,因此商业银行在获取信贷风险信息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此外,资金贷后风险跟踪监督也非常重要。然而很多商业银行对于小微企业的贷后监管不到位,工作人员无法及时把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变化反馈到银行管理部门,大大增加了信贷风险的成本。最后,商业银行对信贷风险管理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对不良贷款的控制上面,注重后台管理,缺乏业务全过程风险管理的意识。

3.4 信贷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

首先,组织机构不健全。很多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呈现条块分割的形式,各部门之间互不干涉,缺少相互制约,使得整个信贷风险管理流程出现脱节现象,无法完整地对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状况进行评估分析。其次,信贷工作人员执行乏力。商业银行对各个重要岗位的责任范围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会低于预期。从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授信业务的审批、发放、监管整个流程来看,贷前存在审查不彻底的情况,贷中缺乏不断的跟踪和调查,贷后缺少全面的分析和考核,导致每一环节都有可能存在道德风险。最后,信贷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有些商业银行对建设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的投入不足,对信贷风险识别和贷款信用评级还仅仅停留在经验分析的阶段,主要是依靠人缘和地缘等关系信息网络判断贷款人信用状况。

4 完善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4.1 树立全面风险意识,培养健康风险文化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主要依靠银行的管理层和风险控制部门的员工来具体操作和执行,但是风险管理决不限于这两方面的工作人员,任何部门的员工都要有风险管理意识。任何岗位的工作人员做任何工作的时候都要自觉地考虑到风险防范问题,并尽可能地将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培养健康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可以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效率,降低银行信贷风险成本。在精神层面上,不定期对企业全体员工展开信贷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训,形成一致认同的风险管理意识,使信贷风险管理文化根植于企业,深入企业每位员工的内心。

4.2 完善内部信用评价体系

对于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而言,信用评价通常受制于信息的不对称,这使得大多数商业银行在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建设方面都相对比较落后。目前各商业银行的信用评价体系主要是针对于大中型企业。而小微企业的发展路径、经营特点、风险形式与大中型企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建立一套适用于小微企业的信用评价分析体系,以客观地评价小微企业信贷风险。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与专业的信用评价机构合作,基于小微企业的盈利能力、成长能力等要素,开发针对小微企业的评价分析体系,同时出具专业的外部评价结果报告。

4.3 完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

银行信贷风险预警机制的完善,应该是在增强银行信息的反馈和加强信贷风险监管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技术,连续的记录企业贷款的使用、经营的情况以及经济的效益的。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确定风险的具体范围,采取相应的政策来化解风险,使银行减少一定程度的损失。一是要完善贷后风险监管机制,把贷后每个环节的岗位职责和要求具体化,根据小微企业的行业类别来采取相应的风险规避和防范措施,使得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贷后风险管理难题得到缓解,最大程度地降低不利影响。

4.4 完善信贷风险管理体制

近年来,随着国内金融业改革的持续深化,全面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国内各商业银行降低信贷风险、打造核心竞争力、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方式之一。第一,加强风险管理机构建设。机构建立和岗位设置是风险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工作,对于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而言,商业银行应根据风险管理实际工作的需要,建立小微信贷业务“审贷分离”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明确贷前调查、贷款审批、贷款发放、贷后检查等各岗位的权限和职责,保持各关键岗位和不相容职务间能够达到相互独立和相互制约,这是建立基本的内部控制体系、降低信贷风险的最低要求。第二,加强关键人才队伍建设。民生银行以小微信贷业务为企业战略,应不断加强关键人才队伍建设,以强化各岗位人才风险管理意识为核心,全面提高小微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林春.光大银行A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案例分析[D].辽宁大学,2013.

[2]王伟宁.河北省村镇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

[3]赵冬梅,霍振芳.基于ERM的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10):332-333.

[4]张倩.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4(11):83-84.

[5]杨超.商业银行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的路径和策略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4(11):62-64.

[6]李昆芳.中国民生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3.

[7]王炳文.物流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创新[J].会计之友,2014(11):118-119.

[8]刘尧飞.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分析与对策[J].会计之友,2014(08):88-90.

作者:陈华清

上一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论文下一篇:煤矿党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