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论文

2022-04-19

摘要:文章分析了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成因,提出了防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对策。关键词:中小企业借贷风险成因防范对策一、中小企业存在的信贷风险与成因1.信用体系不健全。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是银行业经营的根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论文 篇1:

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

摘要: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管理既要遵循贷款风险管理的原则,同时也必须适合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文章运用信息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分别从宏观环境、中小企业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内外两方面分析信贷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在总结分析传统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的基础上,重点从组织结构创新、信贷文化创新以及贷款流程创新三个方面,对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近年来,国内对于中小企业融资以及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从中小企业融资制度与技术创新、民间金融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中小企业融资制度与技术创新方面。曾康霖(2003)研究了企业融资需求与金融供给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金融需求决定金融供给。辛树人认为,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对象和需求主体存在制度性错位、资金供给主体缺位、信贷工具的结构性错位,金融机构供给和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需求的结构性矛盾风险,导致了金融服务在数量上的不足和效率上的低下。并据此提出提高间接融资的效率,对现有制度建设缺陷进行修改的建议。在民间金融发展方面,林毅夫、李永军从资源禀赋角度出发。认为在我国大量存在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解决自身融资困难不可行,提出只有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郭斌、刘曼路(2002)通过对温州地区民营企业的实证分析指出:民营中小企业对民间金融的需求很大,民营金融体系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存在长期互动关系。

目前,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融资依然是困扰其发展的“绊脚石”,现阶段中小企业对银行融资的依赖度势必保持在很高的水平。然而。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中小企业信贷的组织架构、定价技术以及信贷流程,这形成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的内部约束,从而加大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一方面,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需求空间巨大:另一方面,绝对多数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信贷并没有成熟经验,那么,究竟中小企业信贷的风险控制点在哪里?如何有效控制这些风险以获得较高的收益呢?本文试图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产生信贷风险的内在原因,从而找出解决中心企业信贷风险的最优策略。

一、中小企业融资与银行信贷风险

1.中小企业界定。中小企业的界定有一个从生产要素到生产水平的演化过程。本文所引用的中小企业标准,就是参照2003年四部委共同制定的划分标准(见表1)。

2.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分析。在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的境遇与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不相称的,与经营规模庞大,资产信誉度良好的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融资中的弱势地位表现得非常突出。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限于上市融资、民间资本融资以及商业银行融资。根据企业调查总队2003年对全国2 434个中小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调查,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中小企业融资结构是不同的。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企业生存期的增长,以商业银行贷款为主的外源性融资占比逐步提高,而以所有者投入为代表的内源性融资比例逐步降低。但即便存续期为11年~20年、收益稳定、经营风险小的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中银行贷款占比也仅为30.1%。

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中小企业信贷风险产生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具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借款人能否如约对贷款进行还本付息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指由于大量不良贷款的形成而导致银行危机的可能性。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成因主要产生于三类因素,即宏观环境因素、中小企业因素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本身的因素。

1.宏观环境因素。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必影响到处于产业链下游的中小企业的经营。使其效益下滑,偿债能力降低,使银行信贷风险聚集。

2.中小企业因素。企业经营行为直接关系到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企业生命周期差异、行业性差异以及经营发展模式差异是中小企业信贷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从创立阶段到成长阶段再到成熟阶段,企业规模由小到大,经营管理水平由低到高,相应的,银行信贷风险由大到小。中小企业的行业属性与信贷风险关联度非常高,行业属性直接关系到规模大小与经营风险程度。从而影响信贷风险高低。产业层次较高的行业一般具有资本密集特征,企业资金吸收能力强,银行信贷风险低,相反,产业层次较低的行业一般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企业资金吸收能力弱,银行信贷风险高。

3.商业银行因素。作为体现安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不良资产的高低,决定着银行资产质量的好坏。根据统计,目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90%来源于信贷风险。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现有的信贷管理体系没有体现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信贷度量、信贷审批流程的差异性,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适用同样的政策,自然容易产生信贷风险。

很多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存款立行”方针的指引下,存在“重存轻贷”的绩效考核导向,造成“以贷引存”倾向严重。贷前调查中,信贷人员主要注重对财务报表、法律文书、证明文件等书面材料的调查分析。较少对中小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尤其缺少行业专家,对中小企业的生产周期情况、市场特征以及资金需求了解不深入,造成选择的客户质量较差,确定的贷款额度和期限不够合理。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过分依赖担保,放贷时首先关注的是银行认为自己最有把握的抵押物(质押物)价值,其次考虑的才是企业的还款能力,最后是银行认为最无法判断的企业还款意愿。股份制商业银行防范信贷风险主要着眼于中小企业的过去与和现在,只在抵押、担保上做文章,以此防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而缺少从还款来源也就是企业的未来着手防范信贷风险。

三、信贷风险管理创新

要控制好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跳出原有的针对大企业信贷管理的框架约束,在风险识别、风险度量与风险控制方面。打破原来的信贷组织架构、信贷技术手段与信贷管理流程,建立专业化信贷组织架构、信贷文化和业务流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风险管理绩效评估,才能从根本上控制中小企业信贷风险。

1.建立专业化的信贷组织架构。为实现中小企业业务开发、管理的专业化。必须打破传统的直线制或者直线职能制组织体系,打造一套全新的、相对独立的事业部组织架构,其核心之处在于作为一个事业部独立运作,而不是一个信贷部门,专注于中小企业金融,集中运作。实行单独考核,单独评估中小企业成本、收益、资本占用和风险状况。

2.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文化。为化解中小企业信贷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股份制商业银行要根据信贷实践和综合研究。按照行业类别,建立内部信贷风险度量

模型,对中小企业违约概率、赔付率和贷款损失等相关变量进行分析,进而确定关系型贷款的预期与非预期损失,以此防范信贷风险。

(1)建立信用评级模型。由于中小企业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客户又在外部面临风险、商业模式、经营特点、资产状况、外部政策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对中小企业客户采用分类评级,建立相应的信用评级模型。同时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应采取授信审批人行业专门化的模式,以此提高审批效率。有效把握中小企业贷款风险。

(2)实行贷款差别定价。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定价模型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客户的风险等级和差别化因素,中小企业贷款利差报价将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和双方合作紧密程度形成矩阵式的定价模型体系,具体业务将以模型确定的基础价格体系作为双方合作采用的基础价格,同时根据其它差异化考虑因素和授权范围进行一定灵活度的调整(参见表2)。

(3)确定合理的资本回报率。股份制商业银行要结合自身的资金结构和综合成本(资金成本、资本占用、坏帐准备金等)来确定其中小企业贷款资本回报率水平。

资本回报率=(业务收入一相应支出)/(该业务占用的风险资产*8%)

如以10000元的中小企业贷款发放为例,其占用的风险资产为10000元。占用的资本水平为800元,呆帐准备金提取比例1%,综合管理费用占比为2%。如预期资本回报率为20%,则需要的贷款利差水平为4.6%以上。

(4)控制预期不良贷款率。预期不良贷款利率要依据客户违约模型,按照客户的信用等级和风险特征进行精算而定,参考资金市场的发展变化和运行态势,了解同业市场价格定位和自己的经营策略。不同地区、不同贷款期限、不同信用程度的客户实行差别管理,对风险高、期限长、信誉差的客户,要考虑风险溢价。适当采取高利率政策。以弥补风险损失。中小企业预期不良贷款率一般为平均不良贷款率的2倍~2.5倍,同时实施稳健的中小企业呆账拨备政策,按2%~3%的比例计提呆账拨备。

3.风险管理流程再造。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具有时效性要求强、处理过程繁琐且管理成本高等特点,股份制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基于中小企业信贷特点的管理流程。

(1)建立横向风险管理流程。把现有的授信流程从纵向转为横向,各个主要风险管理岗位责任明确,独立并同时运转,从以审批为核心的、按行政层级和权限来决定流程的授信管理。转向全程、持续、协同和有责任的横向风险管理流程。贯彻的是全程风险管理的理念,管理过程需要总行、分行和最前端营销团队的共同参与,涉及客户营销及调查、业务审批及贷后综合管理等各个环节。

这一业务流程模式下,从业务规划的制定、分类客户的研究及模型的设定、产品设计及价格的确定、目标客户准入的确立及贷后管理等各个环节,均贯彻了风险控制的理念,关注了来自不同方面的风险点,真正搭建了一个全程、持续、协同和有责任的横向风险管理流程体系。

(2)建立专业、科学的贷后管理。认真执行“双人实地调查制”,除对客户本身进行调查外,还要重点加强与协作单位、工商、税务、海关和中介机构等单位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严格控制贷款用途,原则上实行账户封闭监管。加强贷后跟踪检查,特别要掌握企业资金流向,强化资金结算管理,突出第一还款来源的监控;扩展管理范围。及时走访企业及其上、下游客户。动态把握客户生产经营发展状况,发现风险,及时保全信贷资产。

通过持续且精细的贷后服务与管理,前端营销团队和后台支持人员对客户的了解不断深入且收集信息不断完善,以此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对客户的信用评级及产品和客户定价作出校正。同时通过总体业务分析与资本回报率的评价,比较不同行业贷款的风险收益比,实现对经营绩效的风险评估,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为后期业务资源配置和客户营销提供指导性的调整意见。

作者:段 斌 王中华

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论文 篇2:

试论银行业如何防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

摘 要:文章分析了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成因,提出了防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 借贷风险 成因 防范对策

一、中小企业存在的信贷风险与成因

1.信用体系不健全。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是银行业经营的根基。但是,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对社会信用认识不足、信用意识相对淡薄、信用观念相对落后,用以规范信用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尚未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

2.中小企业存在经营风险。由于不具备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管理水平相对落后,财务制度不健全,很多中小企业停留在家庭式管理状态,没有形成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基本条件。由于缺乏技术和人才,产品竞争力不强,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反映了中小企业经营的脆弱性。

3.中小企业存在道德风险。中小企业普遍缺乏长期经营理念,中小企业主大多将企业作为短期赚取利润的工具。中小企业过多注重近期利益,发展带有盲目性。在短期利益驱动下,不少中小企业诚信意识缺失,存在恶意逃废银行债务、以虚假信息骗取银行贷款的现象。在当前外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企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经营出现困难的时期,中小企业的道德风险将会更加明显。

产生上述风险有如下原因:一是信息不对称,增加银行防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难度。信息不对称性是指市场上一方掌握的信息比另一方多,双方各自掌握的信息存在差异。在商业银行信贷活动中,银行和企业之间,尤其是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典型的信息不对称性,企业对自身的状况有确切的了解,但为了获取更多的贷款,容易隐瞒企业的真实情况,造成银行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甚至有的企业向银行提供虚假信息,谋取自身利益,从而给银行造成损失。信息不对称会造成市场主体做出错误决策,导致资源配置扭曲。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信贷之前。借款人为了得到贷款,往往隐瞒自身的某些欠缺,使银行难以把握其资信状况。针对中小企业的高风险性,银行通过提高利率抵偿高风险,这样加重了企业负担,恶化了企业财务状况。银行将贷款发放后,由于信息不对称,一些中小企业可能会从事那些银行并不期望的活动,如通过假破产、逃债或挪用贷款进行风险投资,这些活动将导致银行出现不良信贷资产。二是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的担保资产,信贷风险较高。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规模小、资质条件一般,很多并不符合信贷条件,可以用于抵押的资产相对有限,即使有抵押财产,有很大一部分是位于集体土地上的房产,影响到抵押物的处置变现,抵押担保难于有效落实。

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和信用评级系统尚未建立,还没有形成保障银行债权的有效法律。我国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失信惩罚制度,加之司法部门打击失信行为力度不够,导致企业失信成本过低。我国现在正处于建立社会征信体系的初期,各部门的信用信息尚未共享,失信行为不易被曝光,难于对失信者构成巨大威胁,客观上也纵容了企业的不守信用行为。

二、防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对策

1.准确定位目标客户,严格信贷准入条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业的全面改革开放,中小企业的数量和种类日益增加,银行业竞争更加激烈,银行在选择目标客户时要严格把关,有必要确定本行特色的目标客户,确定中小企业的信贷准入条件。从防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角度出发,商业银行在确定目标客户时,应重点把握三点:一是积极营销那些与大企业建立了较为稳定合作关系的中小企业。这类企业有大型企业的支持帮助,稳定性较强,并且可以通过大企业对中小企业进行监控,其违约机会成本较高。二是重点发展具有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这类企业之间形成信用网,可有效增加其失信成本,并且银行收集企业信息的成本较低。三是考虑到企业的发展阶段,商业银行应当重点支持处于成熟期的企业,而对于成长期和衰退期的中小企业客户,要严把准入关。

2.进行制度创新,探索有效防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信贷管理体制。一是设立专门中小企业信贷部。按照客户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设立独立的中小企业信贷部门,明确职责,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实行不同的激励约束和考核机制,激励信贷人员主动开拓市场、服务客户的积极性。二是决策权适当下移,授信前的调查阶段,银行能够掌握中小企业的信息主要是一些定性信息,定量信息相对有限。这种以软信息为主的中小企业信贷,要求掌握信息的人员具有相应的决策权适当下移。三是在中小企业信贷部内,设立专门负责研究中小企业的研究机构,实行行业客户经理制度。主要研究中小企業目标市场定位,信贷政策的制定,信贷投向的调整等研究工作。银行实行行业经理制度,客户经理通过对某一些行业或领域进行长期跟踪、研究,能够提供更加详细、准确的行业信息,客户经理的专业化更高,有助于防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

3.完善针对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监控手段,提高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力。一是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估体系。依据企业存续期间经营者素质、经营状况、资信状况和发展前景等指标,制定中小企业信用评分体系,突出对中小企业业主和主要股东个人以及中小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信用环境的评价,对中小企业进行分类、筛选,切实做好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掌握信贷资产存在的问题,从而对症下药,不断健全内控机制。二是建立中小企业的风险预警机制,建立预警指标,以更好把握企业的发展动态。三是建立中小企业信贷退出机制。商业银行应坚持“有进有退、进退结合、以退促进”的信贷投放原则,通过动态监控,定期对小企业客户进行分析评判、分类排队,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实施退出计划。

4.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制度。基于中小企业信贷的高风险性,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是银行顺利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保障性条件。通过风险补偿金,一定程度上对客户经理起到保护作用,提高客户经理开展业务的积极性,在防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同时,促进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开展和不断壮大。

参考文献:

1.罗春花,陶春海,程浩.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风险的防范.[J]商场现代化,2006(4)

2.贾生华,史煜筠.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因素及其管理对策.[J]浙江大学学报,2003(3)

(作者单位:乐清农村合作银行翁垟支行 浙江乐清 325600)

(责编:李雪)

作者:钱淑琴

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论文 篇3: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共担模式研究

摘要: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业务的重中之重,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共担模式能够有效的降低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中小企业增加置信,创新模式的运行机理更好地解释了风险共担模式与传统融资模式的区别,应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探索商业化模式创新的新领域。

关键词: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风险;共担模式

一、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共担模式

1、链状模式

(1)保兑仓融资模式

在链状模式中处于下游的企业, 往往需要向上游供应商预付账款, 才能获得企业持续生产经营所需的原材料、产成品等。对于短期资金流转困难的企业, 可以运用保兑仓业务对其某笔专门的预付账款进行融资, 从而获得银行的短期信贷支持。融资企业向银行申请以在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的贷款额度, 并由银行控制其提货权为条件的融资业务[1]。

(2)融通仓融资模式

当链状模式中的中小企业处于支付现金至卖出存货的生产经营周期时,可以采用融通仓融资模式。融通仓是中小企业以银行认可的存货等动产作为质押物向金融机构申请授信的行为。然而不同于简单动产质押,融通仓是指在动产质押中引进物流企业,将中小企业采购的原材料或产成品等质押标的存入物流企业开设的融通仓,由物流企业提供质物保管、价值评估、信用担保、去向监督等服务,由银行根据动产稳定性、评估价值、交易对象、风险共担体状况等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授信业务。融通仓的还款来源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或质押产品销售中产生的分阶段还款。必要时,银行还会与中小企业的上游核心企业签订质物回购协议,降低融通仓业务的风险[2]。融通仓业务将动产抵押品,动产质押品引入商业银行,给中小企业带去了融资的新途径。

2、联保模式

联保模式的中小企业贷款有几种,例如网络联保,团队联保等等。但是联保模式的中小企业贷款的共同点是,以一个团队作为中小企业贷款的申请人。正是由于,这些借款人往往不能提供有效的质押品,抵押品等,却可以比较容易获得团队借款人的信息,并且在这个团队组织里面,出现信用风险的机会成本很高,一旦出现,可能在这个行业就经营不下去了。所以这样的一个团队制的借款人内部有一点的约束力,形成一定的内部监督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二、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共担机理

风险共担可以充分发挥了金融机构、物流企业、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产业园区等各自的优势,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出发,从整个产业集群角度,从对于整体置信的角度,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完善,报表披露不真实,同时中小企业贷款的要求多为数额较小,要求时间很急等客观因素导致对中小企业本身进行像对大企业那样的置信调查显然是不客观的。转变原有的思维模式,从对于单一的置信,转向对于整个风险共担的整体进行置信,充分发掘中小企业的有效信息。在整个风险共担体中,商业银行利用对整条产业链,供应链或者企业集群进行整体授信的方式,为中小企业增信;不限于传统的多元化质押品、抵押品,丰富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途径;建立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共担下评价体系,使风险共担体可复制;不断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对风险共担体进行风险控制的创新,降低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3]。

1、授信方式

风险共担模式打破了原来金融机构孤立考察单一企业静态信用的思维模式,将针对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转变为整体的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的新模式中,将一个静态的模式调整成为一种动态的,对一条供应链,产业链的风险管理模式。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上升到整条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高度,去评判中小企业的信用情况。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和整体的稳定性和真实性成为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授信标准。这样更加合理的发现了中小企业的风险,给商业银行带了业务的同时,也给中小企业带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2、担保方式

担保“人”由原来的基本上没有,到新模式里面,核心企业的间接担保,专业物流公司的间接担保、监管,整条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运营情况作为中小企业的担保“人”,大大减少了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共生的环境,集群的效应为中小企业做了最好的担保“人”。在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的其他创新模式中,商业银行减少了对上述传统模式的担忧,加大了放款的意愿。链状模式中核心大企业的实力和信誉度很高,是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为这些中小企业做出了间接的担保,同样一些专业的物流公司的参与,减少了商业银行的信息不对称性,可以协助商业银行对抵押品进行监管,从侧面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担保,从而减少了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在这个共生的环境里,无论是在供应链,产业链的还是在联保的商业银行新型模式中,中小企业要在行业中生存,要维护自己在同类行业中的信誉,这自然产生一种经典的“约束力”,逐步的形成了一条“信誉链”,在整条链上的成员相互帮助,相互制约,共同发展。

3、还款源

在传统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中,中小企业规模小,固定资产少,没有有效的抵押品和质押品。银行在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时候,务必要求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抵押品等。无论是抵押贷款还是担保贷款,中小企业都难以找到合适的抵押品和担保人,即使找到了成本也很高。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的新模式中,担保“人”由中小企业本身转向“一条链,一个集群,一个良好的共生环境”。这个新模式中,还款源来自真实的贸易,在产业链和供应链上,产生的现金流,这是第一还款源。第二还款源有所不同,仓单质押融资的抵押物是企业存货,保兑仓融资模式的抵押物是在银行指定仓库的仓单;联保机制中,是连带责任制,有团队内成员负责偿还。对于无实际抵押品的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则是引入风险共担机制,信誉链,来制约借款人,增加违约的机会成本,一旦出现问题,也有共担的团队作为第二还款源,保证贷款质量。

总之,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的新模式,将整个产业链,整个供应链,整个集群的业务联系起来,从一个链的高度,从一个风险共担的角度,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健全了一部分担保方式,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作者单位: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郭清马. 供应链金融模式及其风险管理研究[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2):2-4

[2]闫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上海金额[J].2007(2):14-16

[3]王千红. 商业银行拓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机理分析.中国流通经济[J].2011(6):110-114

作者:吕佳宸

上一篇:行政执法方式研究论文下一篇:行政诉讼理性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