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论文

2022-04-24

摘要:近年来,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而在保证就业率的约束下,货币政策一度宽松,信贷规模急剧扩大,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不断累积。本文探讨了信贷扩张的内在动力机制和银行信贷风险增加的影响及对策。关键词:信贷扩张;流动性过剩;信贷风险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经济自2008年底就进入了下行趋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论文 篇1:

信息不对称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

[摘 要]在现代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影响下,商业银行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也逐渐加重了信贷风险,其主要的原因就是信息的不對称。信息不对称不但会造成错误的社会资源分配,导致信贷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还会干扰商业银行间的良性竞争,加重商业银行信贷的利率和风险指数。商业银行信贷中的信息不对称对信贷风险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为了避免让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信贷风险,文章探索了信息不对称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所形成的影响,提出了控制商业银行风险的办法。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DOI]10.13939/j.cnki.zgsc.2020.34.044

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就是获得经济利益,因此在和商业银行签订相关的条款后,企业有很大可能没有按照规定的项目去投资,而是去投资更高收益的项目,导致商业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对不上。信息不对称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金融信用风险,就需要采用有效的规避风险措施,这也是如今商业银行关注的重点问题。

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出现的原因

商业银行在办理贷款时,通常是通过存款进行放贷,从中获取高额利息差,是一个具备金融性质的组织。商业银行重要目的就是获得经济效益,因此其紧要业务就是信贷,信贷主要的经济活动就是日常商品货币的流通。信贷这一活动主要的形成条件就是利息的偿还,货币转移是单方面[1]。把银行的信贷和交易的商品相比较,可以发现商业银行实施贷款发放时,基本承诺的就是本金偿还,但是本金的偿还是否能按时,则不能得到保证,其中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因而风险率较高。在进行物品交易时往往将钱、货物结算清楚后,双方便不需要有其他权利、责任的承担,利用物品进行的信贷交换风险不会持续增加,因此整个的风险概率较小。对比物品交易活动,商业银行信贷的业务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2]。

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常常希望用最小的投资取得最大的利益,在办理信贷业务中,企业的优势相对较大,并且获得丰富的信息量。企业在填写信息时往往会把在经营中存有的问题进行隐瞒,并且在后续操作中对公司财务信息虚假上报,使商业银行接收到的信息缺少真实性和准确性,导致银行工作人员无法准确分析,增加了信贷风险[3]。

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表现方式

利率风险是说商业银行在利润经营、资产评估方面遭受经济利益损失,此类别的风险通常是由资产负债时期的结构和利润缺少匹配性而导致。在信贷的交易市场中,商业银行和企业之间在信息上缺少对称性从而加大了投资风险,从企业信贷角度出发,每个项目都具有较大的投资风险,但作为借款方的商业银行,在签订协议之前,没有办法对企业投资做出准确的风险评估,进而使商业银行所承担的利率风险逐步增加。贷款抵押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和企业之间建立的协议关系中,除了社会信誉较高、规模较大的企业外,大部分企业在申请借贷时,都需要提供给银行相应的抵押物,当企业出现与签订协议中不符的行为时,商业银行的有关部门有权按照合同中所规定的对企业抵押物进行处理和变卖,进而弥补银行本身的经济损失[4]。这一现象就导致了商业银行信贷的有关部门缺乏对抵押物的正确认识,盲目觉得企业交付的抵押物可以帮助银行进行信贷风险的回避。但在实际情况中,有些抵押物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使得银行不能准确评估出其价值,这加重了银行在回收抵押物时的风险[5]。

3 信息不对称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措施

(1)预防信息不对称措施。信息不对称就会发生道德方面的风险,为了保证信贷关系中的良好性,商业银行和企业之间应该进行良性的友好竞争,以避免社会信誉度极度缺乏的企业进行非法贷款,有利于让企业建立良好的信誉观念。商业银行应及时了解客户的基本信息,掌握市场的经济动向来更新系统信息,建立良好的数据模型、完善的信贷信息管理系统,使信息更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实现信贷信息管理系统远程的多方面监测和管制。商业银行也应不断完善制度,找到企业和银行共同获利的方向,按照具体需求建造组织结构,避免银行相关部门人员出现道德风险。商业银行不仅应该保证优质性的金融服务,更应该大力支持诚信度较高的企业,通过新闻报道、报纸登载等手段对缺少诚信度的企业进行裁决,从而实现双赢局面[6]。

(2)建立完整的信贷档案。为了保证信贷相关信息的来源扩大,应构建完整的信贷系统体系,并保证该体系具备完整性和合理性。在进行放贷前,商业银行应当对企业的信息进行充分的调查,以保障借贷企业填写的数据信息具备真实性、完整性和实时性。通过对借款人的信誉程度、授权额度等进行科学评估,来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性。在对借款人进行贷款审核时,应建立相应均衡的体制,对借款者所具备的合作能力进行有效的考虑,以便确认信贷的利率、物品的抵押率等,对不守信的借款者给予适当的惩罚。根据贷款合同中的条款内容,银行与企业双方应明确自己所具有的权利与应当承担的责任,在签订合同时双方应再次确认权利与责任,并制定违约的惩罚内容。商业银行应不断地完善信贷档案,提高本身的预测和监管能力,并在放贷后进行定期的检查、问询等工作。要避免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多种影响,在放贷前,银行相关责任部门应深度了解企业的背景、财务状况等,记录在信贷档案中,方便信贷部门制定放贷额度,通过全面的信用等级评估,商业银行可以制定更好的信贷政策,减少信贷风险[7]。

(3)建立约束的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约束管理机制,包含银行信贷部门和企业工作人员,建立的约束管理机制不会对任何一方进行袒护。建立经济产权的约束管理机制,明确规定了企业与银行双方的权利和责任,对经济改革制度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加大约束管理的行政工作,市场经济在如今的经济发展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有关的部门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加大对银行债券的保护力度。建立银行约束管理机制和企业约束管理机制,通过报酬奖励的激励方法,让信贷业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得到有效的调动,加强控制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资产利益。

完善银行与企业部门的监督机构,惩治贪污受贿的现象,实施绩效制度。利用监督部门去看管信贷相关工作人员,使用审查信贷分明制度,改用计算机核算体系,除此之外还需完善银行领导人的管控制度。银行应彻底杜绝收受贿赂的现象发生,通过法律手段构造合理的信贷责任制度,保证银行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中的风险,从而预防所发生的风险。

4 结论

当前经济金融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因为信息不对称因素使得银行信贷部门之间的竞争也更加频繁,信息不对称直接波及商业银行信贷的风险,这就需要加强对信贷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商业银行在办理放贷业务时,与企业之间信息的对称性具有重大意义。如果银行与企业之间缺少信息的对称性,则会加剧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银行放贷之前必须对借款人或企业进行严格的考核,充分保证信息的对称性,从而减小商业银行因信息化不对称所带来的信贷风险。相关政府部门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案和管理方式,保证信息更加公正化和透明化,降低商业银行信贷的风险。

参考文献:

[1]丁杰.信息不对称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影响分析及讨论[J].时代金融,2017(27):81-82.

[2]武春桃.信息不对称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J].经济经纬,2016,33(1):144-149.

[3]游宇.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防范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4]罗洎.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现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规避的博弈分析[D].长沙:湖南大学,2005.

[5]莫万贵. 信息不对称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1.

[6]庞素琳,刘永清,徐建闽,等.基于信息不对称的银行信贷风险决策机制及分析(Ⅱ)——信贷风险决策机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5):82-87.

[7]庞素琳,黎荣舟,刘永清,等.基于信息不对称的银行信贷风险决策机制及分析(Ⅰ)——信贷风险决策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4):80-83.

作者:陆慰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论文 篇2:

信贷扩张形势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问题分析

摘 要:近年来,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而在保证就业率的约束下,货币政策一度宽松,信贷规模急剧扩大,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不断累积。本文探讨了信贷扩张的内在动力机制和银行信贷风险增加的影响及对策。

关键词:信贷扩张;流动性过剩;信贷风险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经济自2008年底就进入了下行趋势。在保证就业率的政策约束下,中央政府不得不采取各种积极政策以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最引人瞩目的就是温家宝总理提出的4万亿投资。最近的央行货币政策信号更是表明,除定向宽松外,还将创新金融调控工具,实施常备借贷便利操作(SLF)。种种迹象表明,一定程度的放松信贷管制是极有可能的。事实上,自2009年开始,政府的宽松货币政策造成了各商业银行拥有大量过剩的超额储备金,流动性严重过剩,从而推动了银行信贷规模的增加。信贷规模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我国经济下行速度,缓解了就业压力,但毋庸置疑,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的不完全,风控水平的低下都将在信贷规模急剧扩张的背景下,推动信贷风险的累积。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内在动力机制

1.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是造成银行信贷急剧增大的根本原因

一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出口拉动和投资推动,高储蓄率,低消费率决定了我国经济增长只能依靠将储蓄转化为投资来维持。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很快就波及了全球,世界经济大幅衰退,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对外出口大幅下滑,在丧失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中央政府不得不将目标对准了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上,一系列扩张性货币政策和投资政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并实施的,由此导致信贷规模不断飞增。尽管这样做,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宏观经济发展,但也成为今后进行结构转型,深化改革的最大障碍。

2.政治压力和社会责任的履行

我国银行不仅要以盈利为目标,为国家扩大税源,但也要有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完成一定的政治目标,特别是国有银行。在金融危机影响到我国经济增长,失业率有可能增加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必须要配合政府,增加信贷投放,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保证“扩内需,保增长”的宏观调控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3.金融业务同质化造成了较大的银行业同业竞争压力

我国商业银行一直以来在业务创新方面做的很不够,利润来源较为单一,盈利模式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这种情况造成了我国银行业同业竞争压力较大,特别是中小银行在面对金融资源日益流向大中型银行的情况下,开展信贷业务就显得更为被动,加之利率尚未完全自由化,无法通过市场行为,获取竞争优势,为保证稳定的业务利润来源,信贷规模扩张就成为银行不得不选择的经营方式。

二、信贷激增造成了信贷风险的积累

1.大客户管理的不规范

为保证贷款投放的安全和回款的及时,商业银行投放的信贷除了按照政府要求投向由政府主导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外,主要选择一些经营稳定的大中型优质企业。但部分集团客户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不规范,特别是一些不规范的资本运作给贷款的使用带来较大的风险,对此,银行也没有比较完善的追踪监控机制。

2.贷款结构的不合理

全国信贷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贷款结构存在失调,长期贷款比重过高,且有进一步加速提高的趋势,这容易造成资产的时间错配风险。而票据融资的过快增长,也进一步累积了银行业内部的系统性风险。

3.地方政府的压力

GDP考核指标的约束下,地方政府往往会干预本地区银行的信贷决策,要求银行为本地区上马的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和信用担保。

4.借新债还旧债

有些企业没有能力按时还贷,便想尽办法通过向银行借新债来归还到期债务。有的银行管理者为了避免上级部门对其追责,也会帮助企业发放新的贷款,来保全资产,从而使得原有不良贷款转化为正常贷款,以此规避监管。

三、信贷扩张形势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对策

信贷扩张,流动性过剩不仅造成商业银行风险不断积累,更直接影响到我国宏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结构转型的顺利完成。大量流动性被投放市场,实际利率水平不断降低,从而推动了房地产和股票等风险资产价格上涨,引发了大量资本入市投机博傻,在巨量资金的推动下,房产企业能够以更高的价格拿地,进一步强化房价上涨的预期。不断攀升的房价引起全社会民众对政府的不满。当然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促使通货膨胀的萌发,市场价格机制受到一定的扭曲,经济波动加大。宏观经济运行风险的积累反过来又会促使商业银行贷款违约率、损失率的提高,由此导致商业银行风险进一步积累发展。

因此,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极有可能突发的后危机时代,强化金融监管,合理引导信贷投向,改善信贷结构,积极化解信贷风险成为当下必须要深入思考的问题。首先,间接融资仍旧是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通过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实现利率完全由市场机制调节,以便能够让资金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得到最有效率的配置。进而让社会富余资金进入生产环节补充产业资本的不足,同时又能让中小企业获得急需的资金,保证其生产安全,助其加快科技创新,以此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结构顺利转型。其次,强化资本充足率监管,约束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无序扩张。最后,鼓励商业银行开展多元化经营,积极进行业务创新,完善其盈利模式,打造核心竞争力,遏制无序竞争。

参考文献:

[1]李兵.银行监管边界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刘毅.金融监管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大卫·G·梅斯,丽莎·海尔姆,阿诺·柳克西拉.改进银行监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吴冲,吕静杰.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成因分析[J].企业经济,2004(1)172—173.

作者简介:梅玉(1993.09- ),女,辽宁省瓦房店市人,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金融学专业

作者:梅玉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论文 篇3:

健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对策分析

摘 要:风险是与商业银行相伴而生的产物,银行因为承担风险而生存和繁荣,而信贷风险管理又是现代商业银行最具决定意义的管理实践之一,也是衡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价值的最重要考量因素之一。近年来,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对信贷风险的防范作了大量的工作,但形势依然严峻,不良贷款依然居高不下,究其原因就是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上存在着众多缺陷。本文重点阐述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在实践中的运用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 对策分析

风险是与商业银行相伴生的产物,银行因为承担风险而生存和繁荣,而信贷风险管理又是现代商业银行最具决定意义的管理实践之一,也是衡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价值的最重要考量因素之一。近年来,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对信贷风险的防范作了大量的工作,但形势依然严峻,不良贷款依然居高不下,究其原因就是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上存在着众多缺陷。

一、要培育健康的信贷文化

一个优秀的企业离不开卓越的文化。商业银行也是一种企业,应当具有自身的企业文化和管理,使银行全体员工形成共同的理念和价值判断,以银行的使命、目标、伦理道德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自觉自愿、心悦诚服地使银行整体效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而努力工作。信贷文化作为商业银行重要的企业文化内容之一,必须向每一个信贷人员渗透。当前,一是要全面增强信贷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强全员风险意识和合规文化观念。态度可以决定一切。树立牢固的风险意识,从主观上可以指引信贷人员进行规范化操作。二是要解决商业银行信贷质量不高的问题,必须从提高信贷人员素质这一基础性工作抓起,加强信贷人员的业务培训,防范操作性风险。三是加快制度建设,用制度管人。根据信贷企业特点,设置贷款质量考核指标,落实贷后管理业务流程中的具体责、权、利,量化风险预警指标,实施贷后管理考核激励措施。建立、健全风险预警、保全预案制度,对于高风险业务进行细化分析,设立风险预警指标,严格监测,并在贷后检查后提出保全预案。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贷后管理队伍,使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管理分别由不同的部门和人员实施。

二、优化信贷风险控制系统,严控新增信贷风险

(一)健全风险等级评定制度

1.客户的信用等级管理

首先要建立银行内部掌握的客户资信评价体系,然后定期根据数据库中客户的财务报表和其它资料,对客户的信用程度进行评价记录。运行方式上可由信贷前台部门推荐客户、收集填报资料,信贷管理部门独立地进行信用等级评定。为保证客户的信用等级管理的科学性,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加强数据库管理,保证数据库中客户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并及时对数据进行更新,确保数据能真实、全面反映客户经营情况,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尽快完善客户的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对客户的类型进行细分,不同类型的客户适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贷款的风险等级管理

一是加强对分类认定调查、审查和审批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其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和分类技能;二是明确各类贷款的“硬条款”,如对逾期天数、欠息时间等做出硬性规定,增强分类的客观性;三是理顺分类工作程序,试行专门机构进行分类审查,分类审查人员不应当是贷款质量指标的被考核者,同时对分类人员要加强监督考核,实施分类责任制,尽力避免道德因素造成的分类不准确。

(二)规范贷款的损失预测与定价管理

预期的贷款损失是办理贷款业务的正常成本,可在贷款定价时予以考虑。银行资产组合是不同程度的风险资产的组合,每种资产都有不同的违约概率。通过科学的风险等级评定制度和对预期内、预期外损失的估计相联系,对贷款的损失准备进行预测,确定合理的贷款定价。具体是评估银行与客户业务往来中的所有成本和收益,结合银行既定的利润目标,给客户的贷款进行定价。对于预期外的损失,还可以通过担保抵押进行补偿。即对难以预测的风险通过担保抵押等第二还款来源补偿。对补偿后还有损失可能性,再通过合理的贷款定价调节。在对担保抵押进行分析时,应彻底改变教条主义,以实际变现价值考虑风险补偿。

(三)加强信贷风险的监测与监督

1.建立健全风险预警体系,前移风险防范关口

各商业银行要从加强自身建设做起,建立一套严密的、先进适用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努力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加强风险搜索的系统性和准确性,并对风险的波动趋势做前瞻性的判断,争取风险管理工作的主动性。

2.严格期限管理

规范客户授信制度,科学分析客户的资金需求总量,合理制订还款期限。对于合理制订的贷款期限,一定要督促客户到期归还,避免信贷资金被挤占挪用,形成风险。

3.加强贷后管理

贷后管理是指银行在发放贷款后,定期检查借款人财务报表,定期对其进行信用审查,及时跟踪借款人的经营管理,并根据信用评分模型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评级,随时掌握借款人的信用风险状况,同时及时调整银行的风险损失准备等一系列信贷活动的总称。

4.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紧密结合

在确保现场检查认真严格的同时,加强信贷系统电子化建设,通过采取实时有效的在线监测手段,完善非现场检查制度。先进的非现场检查制度将象一把隐形的利剑一样,悬在各类违规行为的头上,从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部分违规动机。对于非现场检查不能确认的线索,可通过现场检查进一步核实。现场与非现场检查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可以扩大检查范围,节约大量人力物力。

三、多渠道处置不良资产,促成风险存量的稳步下降

(一)成立不良资产专营机构

近年来,商业银行在信贷机制、中间业务发展机制、人事及收入分配机制、机构网点设置机制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改革,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但在不良资产处置机制方面进展不是很大。随着不良资产处置进度的进行,不良资产处置难度越来越大,仅靠现有的人力物力既要经营正常业务,又要处置不良资产,难免顾此失彼,力不从心,所以应全面成立不良资产专营机构。不良资产专营机构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专门攻坚,会比分散管理、各自为战要好得多,有利于及早卸掉包袱,争取主动,增强自身竞争力。设立方式应以二级分行为单位成立专营机构,对所辖的不良资产进行内部剥离,集中经营,专业化处置,实行统一的跨地区的市场运作模式。机构组成要有懂金融、经济法规、国际融资、物业、财务、项目管理等具有综合性业务素质的信贷人员组成。对专营机构以全年处置不良资产的降低额为尺度进行考核,年初预提费用,年中、年末两次统算。专营机构内部实行绩效考核办法,将分行下达的处置任务逐户逐人分解落实,每户指定主处置人,做到处置成绩与个人收入挂钩。

(二)加速核销不良资产,加快对不良资产处理进度

从当前企业贷款情况看,由于国有企业己经破产,但其担保单位仍然存在,按照财政部规定不能进行核销,但保证单位自身贷款也在不良贷款资产类,而且自身的贷款本息根本无法偿还,这种情况为数不少,之所以讲加快处置进度,就是建议将这类不良资产列入可以核销的范围之内,只有这样,商业银行才能加快甩掉不良包袱的步伐,反映真实的账面资产。

(三)不良资产证券化处置

不良资产证券化,即是将银行不良资产的账面价值,经中介机构评估测算后确定的预计可收回现金额,设计为一定的证券化产品出售给投资者,以达到处置不良资产回收资金的目的。如何利用市场运作方式快速高效解决不良资产,是摆在商业银行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不良资产证券化可以是解决不良资产的一种有益尝试,它具有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转移风险和改善财务报表的基本功能。不良资产证券化不仅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开拓不良资产处置的新途径提高处置效率,加快处置进度,有利于开辟连接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新通道,深化和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更有利于培养证券化产品的机构投资者群体,推动证券化市场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在我国金融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工具有助于改善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增强流动性,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变现进程,是处置不良资产的有效工具。

(四)打包出售不良资产

打包出售不良资产是直接将一定数量的债权、股权或实物等资产进行组合,形成具有某一特征的资产包,将该资产包通过债务重组、转让、招标、拍卖、置换等手段进行处置的方式,是一种规模化、市场化批量处置不良资产的办法,目的是降低处置成本,加快处置进度,增加处置收益。应参照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资产打包出售的做法,即根据投资者的需要,认真挑选不良资产,将企业品牌、销售网络等投资者感兴趣的因素设计进打包方案,组合成资产包,实行全面营销宣传,介绍不良资产,选择灵活交易方式,吸引更多投资者。交易采取直接出售、合资经营和现金购买加分成三种主要的交易方式:准备招标文件,采用符合不良资产特点、市场取向的定价方式,测算拟接收价位;正式招标和评标,出售资产包。对于一些抵押房产、较先进的通用设备,可积极研究,实时处理。

作者:李永攀

上一篇:财政投资评审风险管理论文下一篇:控股防范金融市场风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