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论文

2022-05-01

摘要:我国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控制普遍存在着信贷风险评估建设滞后、贷款类型单一、贷款审查制度欠规范、缺乏针对小微贷款风险控制机制等问题。所以,商业银行需要针对这些问题,加强对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识别与防范。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论文 篇1:

大数据征信下的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控制措施分析

摘 要:在大数据的促使之下,我国各行各业均发生了巨大变革,商业银行同样如此,站在银行发展角度来说,信贷业务是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本文对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从利用大数据平台提升数据应用效率、对政府层面的数据信息进行整合、与大数据平台之间开展合作、转变小微信贷的经营模式四方面,论述了大数据征信下的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控制措施。

关键词:大数据征信;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

引言

我国小微企业的运营时间较短,无法在剧烈的市场波动之中平稳立足,内部管理工作也不够成熟,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更不利于商业银行的信贷发展。只有将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问题全面解决,才能进一步提升银行的信贷利润。因此,商业银行应该以大数据征信技术为基础,建立起信息网络平台,对小微企业进行全面分析,进而提升小微企业的信贷实力。

一、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贷风险的预警机制以及信息反馈机制不完善

在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一般需要的信贷资金额度较小,很多银行为了经营方便,利用很简单的方法对经营风险进行把控,形式化过于明显。部分小微企业为了遮掩信贷风险,往往会采取多种手段制造企业正在经营的假象,从而获取更多的信贷支持。因此,站在信贷服务对象角度来说,银行的征信预警体制应该得到进一步完善。但在具体机制完善过程中,涉及到很多问题,如专业人才不足、监督工作不到位、对风险管理不重视等,甚至还存在逾期贷款的追偿等。

(二)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的小微企业发展时间较短,固定资产并不充足,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冲击,也不具备更多的低压资产,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信用风险。另外,很多企业管理人员由于利益的趋势,并未以诚信为经营原则,利用虚假的财务报表来骗取银行贷款,也正是由于这种不道德行为的出现,为企业经营带来了更多风险。受这些问题的影响,银行必须对风险防范体系进行健全,从而对风险进行良好把控。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银行风险管理机构呈现出严重的条块分割状态,部门之间也没有进行过多联系,导致管理流程相互脱节,无法对企业进行正确的风险评估工作,一旦风险出现,风险预警工作也不能在第一时间内发挥出作用。

(三)风险量化手段不先进

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计量主要以系统模型分析为主,配合信用评分模型分析。前者主要以客户的准入阶段分析为主,利用主观和定性分析来确定企业贷款信用风险,在此过程中,5C、5P等分析方式属于典型代表。该类分析方式主要以影响因素的选择为主,在风险划分时主要以专家的主观经验依赖为主,风险度量界限十分模糊,由于专家的不同,所得出的最终结果也不同,从而影响决策判断的准确性。另外,后者分析主要以借款人的经济状况为主,通过z评分模型,将企业的违约概率计算出来,从而对贷款进行合理定价。该种方式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较大缺陷,由于历史数据过少,并没有足够的经验数据为该模型提升支持。与此同时,该模型在使用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各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站在真正的实验角度来说,信息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不明显,无法对动态风险作出有效观测。

(四)信用评价体系不科学

截止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评级以传统打分方式为主,利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选取,赋予每个指标不同的权重,最终得到用户信用等级。在该种信用评级方法之中,主要关注的内容为企业的贷款偿还能力,这其中还包括企业总资产、抵押物情况等,对企业的现金流情况不够重视,更没有将企业的创新能力展示出来。另外,很多银行在企业评级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企业发展的特殊性,也没有将企业的成长能力指标纳入到信用评级体系构建过程中,从而导致分类能力出现不足,最终的评级结果也不具备较强的比较性。

二、大数据征信下的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控制措施

(一)利用大数据平台提升数据应用效率

大量数据的掌握并不代表相应数据价值的获得,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相比,商业银行属于最早的数据拥有主体,但在数据应用和产品创新上却显得过于滞后。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下,商业银行之间的发展竞争主要集中在数据应用方面,而此方面的核心便是数据分析与处理。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技术的有效创新,并通过大数据平台的有效建立,提升数据的应用能力。另外,在硬件设施的使用上,需要进一步加强数据仓库建设,最终实现各项业务数据的全面整合。在软件设施方面,应该以SAS、R等软件为主,在数据通道拓宽的同时,提升数据的存储能力和分析能力,将自然语义和图像处理结合在一起,将征信系统对接其中,为数据结果的输入和输出提供便利条件。

(二)对政府层面的数据信息进行整合

大数据征信的竞争所在便是客户经营数据的获取,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做好数据分析工作,对有效的信用信息进行征集,最终挖掘出更多有效客户。仅通过商业银行自身数据挖掘技术和征信系统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政府还要将带头作用发挥出来,对银行、税务局等进行整頓,获取一些小微企业在信贷、纳税、诉讼等方面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整合在一起,让银行对小微企业有一个深入了解,不仅可以做好风险的规避,还能促使企业和银行一起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成立专门的小微企业征信机构,并以各平台的信息结合为基础,做到信用平台的有序发展,这样一来,信息的作用便会被有效挖掘,便于企业和政府的联合。

(三)与大数据平台之间开展合作

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大数据征信技术对信贷风险进行控制,在此过程中,必须将传统数据界限打破,利用各种渠道来获取客户信息,实现外部数据获取渠道的丰富。另外,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之中的数据优势,与通信运营商、电商企业等平台展开数据合作,做到对分散信息的充分利用,提升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另外,商业银行可以将小微企业的内外部数据形成互联,确保客户图像更加完整。与此同时,还可以对移动社交网络平台中的信息进行抓取,利用筛选和合并及时发现风险,并对违约概率进行测算。通过平台的有效融合,小微企业行为特征得到了全方位了解,促使商业银行与小微企业之间实现零距离沟通。

(四)转变小微信贷的经营模式

在大数据时代的作用下,数据逐渐成为了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中的一把钥匙,可以打开数据应用的大门。现如今,由于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应该以发展转型为主,对金融新常态进行适应。首先,在战略规划方面,应该以业务管理数据为主,让企业走向战略转型的道路。另外,商业银行也应该以大数据发展战略为主,通过大数据模型实验室的建立,实现对企业各种数据的整合分析,并在产品研发过程中也能得到有效应用,在降低小微企业信贷成本的同时,对商业银行的风控体系进行完善。其次,在运营管理方面,应该向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不再单纯依靠业务发展规模和市场份额来衡量企业的发展情况,而是利用大数据来了解客户的具体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降低业务风险。最后,在管理决策的应用上,其决策模式应该从依赖性向数据性转变,决策过程也会从被动式和预判式转变,从而提升信贷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之后,商业银行还可以利用信息挖掘和数据渠道整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在数据经营的基础上实现战略转型。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在发展上不应该将发展目标放到降低经营成本、提升经营效率上,而是与客户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合作关系,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主,形成新的战略体系。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小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局面,导致该类企业的经营风险大大增加,这也使得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业务更加谨慎。为了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进行准确探知,如资金需求量、偿还能力确定等,商业银行可以将重点放在大数据平台建设上,以计量模型、处置策略建立等为主,提升企业信贷风险的控制力度。

参考文献:

[1]李清馨,方丽云.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互联网金融的破解之道[J].科技经济市场,2018,(05):83-84.

[2]王学英,吴铭.浅析当前形势下小微贷款风险的管理与控制[J].财经界(学术版),2016,(24):151+271.

作者简介:

余宏伟(1991-),男,江苏沭阳人,本科学历,初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大数据统计与互联网金融方向。

作者:余宏伟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论文 篇2: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识别与防范

摘 要:我国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控制普遍存在着信贷风险评估建设滞后、贷款类型单一、贷款审查制度欠规范、缺乏针对小微贷款风险控制机制等问题。所以,商业银行需要针对这些问题,加强对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识别与防范。本文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识别与防范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力求对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小微企业信贷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对其他银行发展小微企业贷款也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 小微企业 信贷风险识别 信贷风险防范

1、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识别

JoseA.G.Baptista等人运用多元回归统计方法分析了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贷款数额、贷款用途、贷款期限、贷款利率、贷款人有无违法记录、贷款人经营理念、贷款人经营思路、贷款人经营水平、贷款人拥有土地面积都是小额贷款风险的影响因素。

国内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先行者——中国民生银行和包商银行,认为小微企业信贷的影响因素包括:行业因素、区域因素、客户因素(客户经营实力、经验、品行、产品、销售渠道)、贷款因素(贷款金额、贷款用途、贷款利率、担保方式、还款方式)等。小微企业融资对目前金融中介机构而言属于特殊的金融产品,其与传统银行授信业务相比具有其自身特有的风险特征。

1.1、小微企业授信业务借款人拖欠和违约风险相对突出

小微企业借款人延期支付本金和利息会导致贷款的逾期,拒绝偿还贷款会导致贷款的违约。小微企业借款人逾期和违约行为对金融机构的现金管理和资产安全带来了较大风险。如果违约普遍发生,就有可能导致贷款机构的生存危机。

1.2、小微授信业务存在特殊的“风险扩散特征”

通常情况下商业银行贷款一般针对借款人个体发放,个体借款人的风险由自己单独承担,正常情况下商业银行不同借款人之间的违约风险彼此互相独立,一个借款人发生违约并不会直接导致其他借款人的违约行为。但小微授信业务的批量开发特征和联保、互保机制导致独立的个体借款人捆绑到一起,并在同伴发生损失的时候以自己的利益承担部分损失和责任,联保机制在较好地防范事前的“逆向选择”的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道德扩散风险”隐患,因为担保人会产生“既然别人违约我必须为此承担责任并付出代价,那么我为什么还要还贷”的问题,由此导致单个借款人的拖欠或违约可能导致大面积拖欠或违约的发生。所以,联保机制的“风险扩散特征”,使一个成员的违约有可能导致其他成员的共同违约行为。

1.3、小微企业信用缺失成为银行授信风险发生的根本原因

我国小微企业大多数成立时间较短,在组织形式、管理模式、治理机制、产权制度和财务制度等方面均不完善。小微企业规模小、担保能力弱、信用缺失较严重,这成为其融资难的重要原因,究其根源最终可归结为制度原因。小微企业在商业领域最为活跃,大量的商品交易往来都发生在小微企业之间。企业常常利用信用合同、协议、授权、承诺等信用方式进行商品交易。然而,大量商业信用交易的背后,潜藏着许多违约行为。

2、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控制措施

2.1、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整体风险控制模式

依托小微企业所在的行业、商圈、产业链的整体风险控制,是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风险控制和长远发展的根本,是现有研究提出的互保机制、风险分担机制等从单一角度出发得出的结论的综合运用。其控制模式是将个体放入其所在的行业、商圈、产业链,商业银行准入评估认可后,通过产业环境、发展趋势、竞争形势、群体特征的综合分析,创新开发特定行业的金融服务方案,满足该行业小微企业的实际需要和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要求。整体开发有助于商业银行广泛运用交叉验证,确保信息的真实有效性,真实的信息是正确分析和降低风险的前提。交叉验证措施包括:①第三方信息的检验:运用仓储、上下游、征信、税务等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交叉验证;②客户之间的检验:对客户的经历、经营模式、道德品德等非财务信息进行比对验证;③财务信息的检验:对客户的财务数据内部关系进行逻辑验证,通过可量化的物理数据对客户经营结果的合理性进行求证。显然,整体风险控制模式不适合散单操作。整体风险控制要求大数定律的假设条件得以满足,因此,小微个体的数量必须足够大,并且彼此之间相互独立或呈弱相关性,这要求小微企业的行业、区域足够广泛。

2.2、把握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风险的关键影响因素

影响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风险的关键因素包括小微企业贷款设计的三要素,即贷款金额、贷款利率和还款方式,以及小微企业的经营水平。合理贷款金额的内涵是确保贷款人不过度负债,确保贷款人具备足够的还款能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实践表明,个体贷款额度在200万以内,即使小微企业面临偿债风险,依然有意愿和能力偿还贷款。合理贷款利率的内涵是既要考虑商业银行的成本因素,也要考虑小微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可接受成本,在贷款利率的域值范围内合理确定。有意思的是,上述解释结构模型得出还款方式是影响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风险的最直接影响因素,而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的时候,却很少强调还款方式。但仔细分析实际的贷款期限,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已经在大量推行一年以内的短期贷款。包商银行更是该模式的践行者,严格坚持分期付款,首期还款最长期限不超过放款后三个月。

2.3、着力建设贷中和贷后环节

依托行业、商圈、产业链的整体评估模式,一定程度上了放大了经济周期、产业环境的系统风险,因此小微企业贷款风险需要高度重视贷中和贷后管理。包括强化宏观经济研究,建立宏观经济、地区、行业风险预警机制以及风险停牌制度。一旦产生经济环境剧烈波动或客户所属板块不良贷款大幅上升等风险事件,立即停止对相关行业或者区域的贷款投放,避免风险蔓延。同时,建立小微企业贷后服务信息平台,规划风险预警、不良贷款处理的流程,及时提醒客户贷款到期等风险事件。

2.4、构建专业化团队

专业化团队的建设,是有效实行行亚和区域分类管理、合理确定小微企业的贷款金额、贷款利率、还款方式、把握小微企业的经营水平的前提,是发现机会、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必要然要求。专业化团队的建设依赖于整体组织架构的设计,可以借鉴事业部模式的优点,在总行层面成立小微事业部,负责产品设计、政策制定、授信审批等;在分行层面设立小微企业部,负责产品推动和风险控制;在支行层面组建小微企业营销团队,负责客户营销。充分借鉴“信贷工厂”的优点,全体系推动标准化产品设计、流程化业务处理、规范化售后管理,充分提高业务处理效率。民生银行和包商银行都是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业化的实践者。民生银行实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业化序列发展,将每个客户经理打造成业内资深人士;包商银行倡导客户经理绝大部分时间和客户在一起、和市场在一起。

所以,商业银行在贷款过程中,应把握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风险的关键影响因素,包括贷款金额、贷款利率、还款方式和小微企业的经营水平。从而,构建专业化团队,依托专业化技能防范和化解贷款风险。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控制是商业银行在经营转型和向金融“深水区”迈进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为此,商业银行需要在风险控制的方式和措施上作出新的调整,同时更加关注宏观经济波动对小微企业经营的影响。整体来看,未来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贷款领域是大有可为的。

参考文献:

[1]田志鹏,张欢.美国富国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甘肃金融,2012(3).

[2]贾琼.韩国小微企业融资及借鉴[J].金融与经济,2012(5).

[3]谢罗奇,李小林.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及其防范对策探析[D].石家庄经济学院报.2006年04期.

[4]李海峰.商业银行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作者简介:

1.张原,副教授,陕西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会计学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毕业.

2.王焱,女,200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现为陕西科技大学2013级MBA学员.

作者:张原 王焱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论文 篇3:

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管理

【摘要】通过对浙江省50家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进行抽样调查,对调查结果的贷前、贷中、贷后纵向分析,全方位了解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方式方法,提出应对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独立核算、加强信贷模式创新和业务专业化的建议。

【关键词】小微企业 信贷 风险管理

近年来,国家对小微企业进行了大力扶持,很多银行都被要求完成一定数额的小微企业信贷任务。但小微企业数量众多,信贷风险难以管理。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与对大中型企业信贷有很大不同,如果不加区分,就无法对贷款质量、贷款风险程度及资产收益情况进行良好的识别。本次调查对象包括50家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民营商业银行以及城市性民营商业银行。调查显示,国有银行对小微企业的平均贷款额为457.44万元,而民营银行只有216.2万元。在所有银行中,有26家银行设有独立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部门,15家设有中小企业信贷部门,9家连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部门也没有。总的来说,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重视程度欠佳。

一、贷前风险管理分析

贷前能否获得重要信息将直接影响风险评估。调查发现,50家银行中有31家在进行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识别时更注重定性分析,有16家则更注重定量分析,其余3家没有表现倾向性。小微企业财务报表的信息量和可靠性缺乏一直是个问题,银行大多只能脱离对财务报表的依赖,采取定性的分析方法来评估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

我们让信贷人员对财务性因素的关注度进行排序,关注度从大到小的分析结果依次是:偿债能力、现金流量、盈利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财务报表质量。而对非财务性因素的关注度从大到小的分析结果依次是:贷款用途、贸易背景和还款来源、经营状况、企业主个人信用状况、行业状况、组织管理状况。进一步地对影响经营状况的各因素关注度排序,从大到小的分析结果依次是:经营范围及主营业务、公司产品特点及市场竞争能力、公司属性(生产型还是贸易型)、主要交易对象、主要竞争对手的竞争能力。

确定了风险因素后,需要综合各项指标对小微企业进行信用评估。本次调查中有46家银行表示对小微企业采用了信用评级的方法。如今针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评级系统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由此信贷员可以完成定性分析,得到量化结论,有助于信贷员对企业信用情况的准确评估[1]。

大中型企业经常通过抵押或质押的方式来获得银行贷款。小微企业的有效担保物缺乏,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方式是否有所不同?调查结果显示,小微企业的贷款方式仍是以抵押贷款为主,其次是质押贷款,然后是保证贷款以及信用贷款。可见抵押贷款仍是银行心目中最有保障、最放心的贷款方式。当然,由于小微企业的抵押物十分有限,银行纷纷拓宽了抵押物的范围,小微企业的抵押物类型与大中型企业有一定区别。在小微企业的抵押物中,银行最能接受的是房屋,其次是应收账款,然后依次是存货、客户订单和机器设备等。

二、贷中风险管理分析

小微企业贷款需求具有“短、频、急”的特点,这要求银行有高效的审批效率。调查发现,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审批天数平均为13天左右,最长达90天,最短只需1天。为达到高效的审批效果,部分银行进行了信贷管理机制改革,将小微企业信贷中心分离出来,采取单线审批、直接授权的方式。在这一机制下,支行信贷经理和总行信贷经理具有同样权限。但调查发现,小微企业的审查内容与大中型企业并无太大差别,包括:客户及担保人的主体资格、法人代表人的有关证明材料是否符合规定;客户及担保人的组织结构是否合理、产权关系是否明晰;客户及担保人、法定代表人、主要部门负责人有无不良记录;授信用途是否合规、合法,是否符合国家政策;授信用途、期限、方式、利率或费率是否符合银行的授信政策;审查核定客户部门测定的客户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等[2]。

调查显示,各银行近一年来小微企业贷款的批准率平均约为60.63%,最高达到95%,最低为30%。银行批准率的高低,与整个银行业的资金充足率、央行的政策、经济发展状况等有关。银行不批准小微企业贷款,可能的原因包括财务指标显示该企业多种能力都欠佳、企业提供的信息混乱且不真实、行业情况不容乐观、担保品不够或不符合条件、企业产品不具有竞争力等。“贷款的风险程度”以及“客户资信状况及与银行的关系”分别被46家和44家银行选为影响贷款定价的主要因素,其他影响因素還包括“贷款期限”、“资金成本”等。

三、贷后风险管理分析

贷后检查是风险管理必不可少的环节,一般分为常规检查、专项检查、突击事件检查。小微企业的贷款金额普遍较小,银行是否会因此忽视小微企业的贷后风控管理呢?我们调查发现,所有银行都会进行贷后的常规检查,有94.44%的银行会进行专项检查,有77.78%的银行会进行突发事件检查。此外,贷后的定期回访对于贷后风险的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次调查的50家银行中只有2家不对小微企业进行贷后回访。在进行回访的48家银行中,有28家平均30天回访一次,12家平均60天回访一次,8家平均90天回访一次。约41.67%的银行表示会对利率较高的贷款增加回访次数,约83.33%的银行表示会对额度较大的贷款增加回访次数。

在调查对小微企业信贷资产风险划分标准时出现了高度一致性。各银行一致认为贷款逾期当天就应该将该信贷资产认定为“关注”,而当贷款逾期30天开始就将其列为“次级”,当逾期360天时就将其归为“坏账”。《小企业贷款风险分类办法》中规定的风险分类标准更加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它不仅对贷款风险分时间段进行归类,而且不同的贷款方式下风险分类方式也不同。例如对信用贷款,逾期1天就将其归为“关注”,其他方式下则仍为“正常”;对保证和质押贷款,一般逾期31天就归类为“关注”,而抵押贷款则到逾期91天才归类为“关注”等。

对于小微企业的风险预警监控途径,各银行均有自己的妙招,比如根据用电用水量来监控企业是否正常运行,以及查询纳税情况来监控其经营收益。还可通过观察企业人事管理及与银行关系状况推测风险,比如发现:企业主要负责人之间不团结;企业管理人员对银行的态度发生变化,缺乏坦诚的合作态度;在多家银行开户,或经常转换往来银行,故意隐瞒与某些银行的往来关系;公司关键人物健康出现问题等[2]。另外还可通过企业在银行的账户状况,以及实时查看企业财务报表等方法获取风险预警信号[3]。

四、改进建议

首先,银行需要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独立核算。如果不把小微企业与大中型企业的信贷业务分类处理,就无法掌握小微企业贷款的特性、贷款风险等。小微企业贷款分开核算有利于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进行针对性管理。其次,银行要促进小微企业信贷的模式创新。虽然各银行的宣传网站上常能见到“小微企业贷款无需任何抵押”的宣传语,但从实际调查情况来看,目前不管是国有还是民营银行都还是主要采用抵押贷款的方式,这对发展小微企业信贷是个阻碍。只有突破了这一瓶颈,多设计新模式,研发新产品,找到适合小微企业贷款的道路,银行才能与小微企业实现双赢。最后,银行要提升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专业化水平。现阶段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专业化程度尚欠缺,有很多银行甚至将小微企业信贷与个人信贷同归于一个部门。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小微企业信贷市场这片“蓝海”,只有提升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专业化水平,才能有效管理和控制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1]蔡晓阳.金融综合改革视角下的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J].金融与经济,2012,(8):56-58.

[2]邱俊如,金广荣.商业银行授信业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3]倪红蕾.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控制[J].现代金融,2013,(6):46-47.

作者简介:袁静,通讯作者。

作者:张梦璐 袁静

上一篇:高职院校以人为本学生管理论文下一篇:比较现金流量管理税务筹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