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加工企业电子商务论文

2022-04-27

摘要:“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促进现代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国有粮食加工企业作为现代农产品加工业的一部分,其发展质量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现代农产品加工业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关系到农民种粮积极、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精准扶贫的进一步实施,还关系到我国粮食宏观调控的成效和粮食安全的实现。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食品加工企业电子商务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食品加工企业电子商务论文 篇1:

面粉加工中的原料采购及管理

摘 要: 如何通过管理手段减少面粉加工企业的经营成本,从而增加利润,不断增加经济效益,成为当今面粉加工企业面临的又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阐述了加强原料采购管理对面粉加工企业的意义,分析了当前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提出了面粉加工企业原料采购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 面粉加工 原料采购 管理措施

面粉行业自市场化以来,很多民营、外资、合资、股份制等多种经济成分的企业进入到面粉行业,并且企业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从而加剧了面粉市场的激烈竞争。随着运输成本和人工费用的不断增加及国家对电费的加价政策的调整,导致了面粉企业的利润率不断下滑。有一些企业通过加大原料采购的管理力度,成功的建立和发展了企业的规模,扩大了企业品牌的影响力,提高了企业的利润。当前,有一些面粉企业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原料采购管理的重要性,导致企业在原料采购和物流经营方面效率低下,增加了采购成本,给面粉加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带来了严重影响。如何通过管理手段减少企业的经营成本,从而增加企业的利润,不断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成为当今面粉加工企业面临的又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论述了面粉加工企业在原料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原料采购管理措施。

一、当前面粉加工企业对原料采购管理的不足之处

(一)对原料采购重要性的认识高度不够

面粉企业原料采购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持企业产销活动能够正常进行,保证企业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合理减少企业产销成本。但很多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原料采购管理的重要程度,仅仅以为原料采购管理就是用最低的采购价格将眼下企业所需要的原料采购回来,将价格最低定义为成本最优。没有将原料采购管理提高到用最低的总成本来建立原料采购业务供给管道的战略高度,导致采购管理没能充分体现出平衡企业外部和内部关系的优势,从而降低整个供应链成本的主要目的;不仅缺少了采购的需求分析,更缺少对原料供应商的培养等企业发展的长期战略。原料采购管理是企业从对原料描述到付款采购结束的全过程管理,而很多面粉加工企业没有构建良好的原料采购管道,有些仅仅依靠现有的原料供应商,安于现状的开展采购业务;有些不对原料供应商认真甄选,供应管道比较单一,所确定的原料供应商不能为企业持续提供优质稳定的原料,企业在原料采购方面比较被动,受制于人。

(二)缺乏信息资源

当前,很多面粉加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举步维艰,没有好的措施去应对小麦原料价格的上涨,发展处于被动状态。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面粉加工企业缺乏信息资源,信息采集工作的力度不够,企业仅仅依据原始的采集手段,不对市场和供应商进行有效评估,不对企业自身的经营总成本进行分析,就很难全面了解和掌握原料市场。企业在原料采购的整个过程中,选择的标准片面、主观因素的过多、没有充分了解供应商的从事行业,没有充分掌握供应商的运作模式、供应能力、发展战略和竞争优势,就不能帮助面粉加工企业寻找到机会以改变自身的权力制衡位置,不能发挥企业自身的优势去议价,不能利用供应商的市场影响力来提高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导致企业采购成本增加,运营效率降低,影响着原料的调配、质量的维护、商品市场之间的调换,影响着产品的升级,严重的可能给质量安全埋下隐患的种子。

(三)各方关系协调不到位

原料采购工作是一个有机整体,系统性较强,倘若企业在原料采购过程中不能协调处理好各方关系,企业部门之间协同不力,就可能出现过量采购的情况,导致库存增加和资金的占用,也可能导致库存过小,在企业对原料需求增加时却又市场短缺,面临原料价格上涨,资金短缺;如果没有与供应商建立双赢的合作关系,供应商所供给的原料质量很容易就会不完全按照合同要求来把握原料质量,比如说供应商使用较低成本的原料包装来减低自身的经营成本,就会导致原料在运输过程中产生消耗,导致企业应收原料数量上减少,加大了企业的原料采购成本。同时,供给双方也会有可能发生原料降级、减重、降价、退货换货等双方都不想发生的事情。所以说,在原料采购管理中,一定要协调各方之间的关系,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及时沟通,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企业之间建立双赢的合作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二、加大原料采购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信息化工作水平

面粉加工企业如何降低原料的采购成本,重中之重就是构建科学的采购策略,不能忽视市场价格的变动去高价采购原料,也不能在市场价格走低时持续观望而失去良好的采购机会。要达到用合理的价格采购到质优的原料的目标,就要制定科学的价格策略。科学的价格策略的制定是以信息收集为基础,通过对信息的整理分析,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总结出对供应商评估的数据库和市场评估数据库,结合对企业自身的经营总成本分析,构建原料采购价格分析数据库。可以通过互联网,也可通过供应商、政府相关部门、专业分析机构、行业协会等多种渠道收集原料信息,并从中筛选出可靠信息,结合企业自身的内部信息,进行整合统计分析,从而构建出产品信息、原料运输信息、供应商信息等数据库,以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议价优势。

(二)严格原料采购质量的控制

要依据小麦国家标准、面粉国家标准、专用粉行业标准等3个国家标准的相关内容,根据企业自身的产品质量要求,结合当年采购地区小麦的实际生产情况,建立健全企业自身的原料采购质量控制体系,内容主要有原料的质量目标、采购程序标准、原料的接收入库标准、检验办法及原料的分类贮存要求、原料的使用保存情况等内容,制定采购程序标准和检验办法时必须科学又有可操作性,同时要符合本企业的要求。企业原料采购员是小麦原料采购的具体实施人员,一定要通过培训,熟悉掌握原料质量标准,根据原料质量标准开展采购工作。

(三)进一步优化原料采购的工作流程

原料采购流程的合理科学能够为企业采购到质优、价适的原料提供重要保障。为规避由单一部门进行独家原料采购,产生暗箱操作,进而实现企业的原料组织权、货物采购审批权、采购价格决定权和原料质量验收权的分离,分散集中的权力,公开隐蔽的权力,形成一个良好的原料采购控制机制,建议将采购流程改进为:提出需求计划→制定采购计划→对采购进行认证→原料价格公开评议→签订订货合同→进行采购管理。其中制定采购计划的流程是:提出计划需求→接收计划需求→进行需求分析→确定原料采购数量→制定采购计划;认证采购的流程为:初选原料供应商→原料质量认证→原料价格认证→确定采购渠道;原料采购管理的流程为:确定订货→企业业务部门支持→采购业务审核→调整优化→采购实施。虽然企业自身的管理、企业员工的素质存在不同情况,但实现企业的原料组织权、货物采购审批权、采购价格决定权和原料质量验收权的分离,分散集中的权力,公开隐蔽的权力,形成一个良好的原料采购控制机制,是企业采购管理的目标,同样也是企业构建自身采购流程的重要依据。

(四)实施多家企业联合采购策略

所谓的联合采购就是指面粉加工企业反向的集体竞价,具体讲就是由某一个企业牵头,提出原料采购的意向,然后号召同行有需求的企业加入,来吸引实力比较大的供应企业相互竞价,实现面粉加工企业能以自己满意的原料采购到企业自身需要的而且质量相对稳定的原料,实现质优、价格适合的目的。这样克服了传统原料采购方式与供货商互相之间信息不流畅,沟通存有障碍,原料采购价格偏高,交易存在不透明情况,易于暗箱操作等问题,同时也能够克服因为供应商的小批量供应而导致产品质量波动的问题,能使面粉加工企业原料采购实现企业经营成本利用效率的最大化的企业目标。与供应商科学完善的合作,可以实现供应商的规模效应,可以推动行业的互利双赢,加快行业的发展。

(五)加大网上采购的力度

网上采购的平台是互联网,是指面粉加工企业利用网上交易平台,通过电子商务的方式,实现原料的采购种交易。将当前信息时代最为先进的商业形式同最为古老的传统行业互相结合,实现便利化交易,使交易成本降低,及时生成定单。网上采购能够显著降低原料采购成本,能够推动面粉加工企业的规模效应,进一步推动行业组织结构完善。

(六)协调各方关系, 促进采购管道顺畅

原料采购成本降低的核心在于企业实施优质、价适采购,企业自身要有立足自身、放眼全局、全盘考虑、增强核心竞争力优势的战略思想,要协调好4个方面的关系,构建一个相对持续稳定而又不失竞争的机制:一是要有与供应商融洽的关系;二是协调好与企业内部品控部门的关系,以保证原料质量;三是协调好与产销部门之间的关系;四是协调好与财务部门之间的关系,预防财务风险。

(七)扩大原料寻求视野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席绢全球,信息技术为面粉加工企业的全球原料采购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虽然面粉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开放程度相对较低,但规模比较大的面粉加工企业在原料的采购过程中不能单单局限于企业覆盖波及的地区,要立足全国,面向全球,尤其是针对外国食品中的专用面粉,我国面粉加工企业可以使用进口的小麦,要想使产品质量提高,达到符合用户需求习惯的要求,采用不同地区的面粉是一条最佳途径,能给企业带来利润增长点,企业才能不断的向前发展。

三、结束语

面粉加工企业在原料采购管理工作中存在对原料采购重要性的认识高度不够、缺乏信息资源、各方关系协调不到位等问题。在企业进行原料采购工作中,应采取提高信息化工作水平、严格原料采购质量的控制、进一步优化原料采购的工作流程、实施多家企业联合采购策略、加大网上采购的力度、协调各方关系, 促进采购管道顺畅、扩大原料寻求视野等管理措施,才能提高企业竞争力,节约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利润。

参考文献:

[1] 马文峰.面粉加工企业原料采购管理策略[J].粮食加工,2006(01).

[2] 焦宇知.面粉加工中的原料采购及管理[J].企业管理,2006(08).

[3] 王凤玲.面粉加工企业成本管理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11).

(作者单位:深圳南海粮食工业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市 518068)

作者:孙辉

食品加工企业电子商务论文 篇2:

新形势下县域国有粮食加工企业的路径选择

摘要:“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促进现代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国有粮食加工企业作为现代农产品加工业的一部分,其发展质量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现代农产品加工业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关系到农民种粮积极、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精准扶贫的进一步实施,还关系到我国粮食宏观调控的成效和粮食安全的实现。国有粮食加工企业要以此为契机,利用好当前相应的优惠政策,认真做好粮食加工这道题,促进粮食产业链条向精深加工下游项目延伸,提升深加工能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粮食加工企业;存在问题;路径选择

县域国有粮食加工企业,是在当时统购统销、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企业完全依附于行政手段,按照“以销定产”的方针去完成粮食的加工计划,有过辉煌的历史。但在加工企业主体多元化形成之后,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企业依然沿用旧的经营模式,主动走向市场、适应市场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受企业总体规模小、历史包袱重、债务负担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经济效益下滑,企业举步维艰,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走好新形势下粮食加工之路,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国有粮食加工企业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含量不高、前瞻性不强、产权结构单一、经营机制不活、生产方式粗放等问题,且沿用的还是老工艺,仅限于粮食初级加工,产品的深度开发还不够,转化率和附加值还比较低,资源优势还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

(一)创新能力不足

长期以来,国有粮食加工企业普遍存在重生产轻开发,重模仿轻创新,重引进轻消化等问题,导致自主研发能力薄弱,技术创新水平较低,依靠技术和创新的集约发展受到限制。再加上,资金、技术等要素及市场化改革滞后的影响,生产要素流动不畅、结构优化不明显、配套能力薄弱,市场功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二)设备设施老化

设备设施老化是目前影响国有粮食加工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有的国有粮食加工企业设备好一点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购置的,有的甚至是八十年代购置的。虽然在当时相对比较先进,可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仅企业经营规模小,设施陈旧落后,生产工艺简单,科技含量低,而且还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如若更新改造,需要几百万元的投入,更别说购置新型的粮食加工设备。

(三)抗风险能力弱

近年来,随着国内居民消费结构和健康意识的增强,速冻类、糕点类、蒸煮类、油炸类等制品因顺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需求量不断增加,而粮食制品特别是面粉产品刚性需求逐年下滑,一些中小型粮食加工企业,由于要承受上游的粮源高成本以及下游市场的激烈竞争,运行越发困难,企业不能通过粮食加工来应对市场风波。

(四)营销能力不强

一些企业观念陈旧、市场竞争力差,对权威信息掌握不准,购销价格波动很大,不能对市场需求作出深入精准的分析,加之,推广产品意识不强,销售渠道多依赖相对固定的经销商户,销售方式多是传统的联系客商,通过电子商务和网络平台销售的比例很小,自主开发市场的能力较弱,好的产品没有好的市场。

(五)组织发挥不够

县域内的国有粮食加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没有叫得响的品牌产品,不能辐射带动产业发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民产品“卖难”问题,企业要壮大发展,融资渠道少,金融部门贷款难度大,优质粮食产品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和地方政府缺乏统筹规划,一些民营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也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控制,导致开工率不高、产能过剩。

(六)损害企业形象

国有及民营同类粮食加工企业在生产、购销活动中,为了增加市场份额,争抢地盘、争抢市场、争抢客户,相互设防、相互抬压价格,导致市场混乱。特别是有的企业片面追求面粉外观和口感,在生产过程中或添加化工原料加工“配方”面粉,或不切实际地夸大产品效果“卖贴牌”,过度加工导致“有量无质”,擀面条蒸馒头“不好吃”,这些虽然是极少数,却在很深程度上、很大范围中,动摇了广大群众对粮食加工企业的信任,损害了粮食加工企业的整体形象。

二、发展机遇

县域国有粮食加工企业面临的困难和发展瓶颈是多方面的,需要国家提高对推进农产品加工的重视程度,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加大扶持力度,为粮食加工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粮食加工企业自身也应该努力,充分利用当前相关的优惠政策,优化粮食加工结构,积极参与粮食产业化经营。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了粮源

为保证我国粮食的可持续优质增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提出,到2022年全国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为落实这一宏大目标,各地有关部门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通过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引导和撬动作用,采取投资补助、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多种方式,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这必然能带动粮食生产,为粮食加工提供充足的优质粮源。[1]

(二)对农产品加工的重视提供了发展时机

国办首次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意见》明确指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适应我国国情和粮情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全国粮食优质品率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粮食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左右,粮食加工转化率、主食品工業化率分别达到88%和25%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的粮食企业数量达到50个以上。”粮食加工企业要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明确粮食加工功能区定位,发挥粮食加工转化引擎作用,形成粮食加工产业集群,实现由专注加工向“产购储加销”一体化转变,接一连三、协同联动。

(三)县域内粮食精深加工降低了成本

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粮食加工业呈现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县域内具有发展高质量农业的自然资源禀赋,特别是合理布局的粮食精深加工企业靠近农民,减少了运输成本。同时,县域内的粮食深加工企业又参与农业产业的资源配置,能够反向促进农业生产集约化,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让种粮主体分享加工等环节的增值利益。

(四)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国有粮食加工企业经历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完善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有一定的资产优势和人才优势,收购、销售、仓储、网点、设施、市场、物流、场地等比较齐全,这又为企业加快转型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三、路径选择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供需形势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国有粮食加工企业要实现新的发展,前提是解放思想,核心是遵循规律,关键是开拓创新,方法是统筹推进。要突出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这个鲜明主题,采取有效措施,激发粮食加工技术活力,增加绿色优质粮食产品供给,促进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加速成长。

(一)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充分利用已经形成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用市场化手段培育壮大一批具有竞争力、影响力、控制力、带动力、辐射力的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的水平。

1. 加大改革力度

破除制约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国有资产全部退出,职工身份进行置换,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实施主动的开放战略,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股。同时,因企施策,及时淘汰规模小、效益低的加工企业,对落后设备设施进行智能化升级,扶大扶强扶壮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能够发展粮食精深加工的企业,在做大做强中实现借势发展。

2. 搞好重组整合

利用当前粮食市场疲软形成的倒逼机制,以利益联结为纽带,通过产权置换、股权转让、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对县域内粮食加工企业进行重组整合,组建紧密型加工企业集团,增强产业链上下游各类新型主体辐射能力,带动县域粮食加工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 打破行业界限

打破区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盘活资本存量,按照产业联合、要素共享、利益联接、风险分担等方式,多渠道开发现有的设施用途,大力开展跨行业、跨地区的联合,推进上下游产品加工的联合与合作,形成多个合作之间粮食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增强企业实力。

4. 新建加工项目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通过企业投资、吸引外资、社会资金,以及发展产业链融资、商业圈融资和企业群融资等多种途径吸引更多资金,新上起点高、效益好的粮食加工项目和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促进企业上项目、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以科技带动发展粮食精深加工

科技进步是推动粮食加工发展的根本动力。粮食加工企业要转变初级加工现状,积极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加强粮食加工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推广,精选原料、精通工艺、精细加工、精美包装、精明经营,延长粮食产业链条,切实提高粮食加工转化的增值率。

1. 建立科技创新体系

针对粮食加工企业分布散、聚集性差的现状,综合应用现代生物技术、高效分离技术,引进新质量标准和关键设备,积极研制开发新产品、新技術、新工艺,不断提高粮食加工深度、加工层次和技术装备水平,提高粮食精深加工及产品的科技含量、产出率,从产业链延伸上要有效益,在多环节加工上增加收入。

2. 拓宽精深加工领域

推进加工产品更新换代,提高粮食就地加工转化能力和资源利用率,通过精准解析客户需求,向“专、新、特、精”方向发展。以“盯住居民盘中餐,服务市民三顿饭”为出发点,大力开发多种规格、风味独特的功能性大米制品、面粉制品、玉米制品等绿色优质粮食产品供给,实现主食产业化。以“安全优质、营养方便、高起点、规范化”为原则,改造传统休闲食品,创新产品种类,开拓生产基地,推出多规格、多口味的营养保健食品、方便食品、烘焙食品、粗纤维等食品,提高粮食的使用价值和附加值,实现食品多元化。以“基地+企业+门店”等新模式,结合当地资源优势,谋划产能结构布局,积极开发高粱、谷子、荞麦、燕麦等杂粮制品、全谷类及豆类制品,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膳食需求,实现杂粮集群个性化。

3. 搞好联合与合作

加强与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科技合作,把自主研究与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先进技术结合起来,运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粮食加工产品,增强产业链上下游各类新型主体辐射带动能力,集中力量培育出几个名、优、特新产品,在强化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延长产业链上发挥名优产品的引领作用,增加粮食附加值。[2]

(三)加强品牌建设

品牌就是效益,品牌就是核心竞争力。粮食加工产品如果没有自己的品牌,就没有市场的立足点、竞争力,更没有好的经济效益。要大力实施品牌培育战略,苦练内功,合力经营,优势互补,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抱团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做强做精品牌产品,利用品牌进行扩张和延伸,打造出全国叫得响的好品牌。在巩固现有品牌的基础上,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创立新的知名品牌,扎实做好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质量体系论证,充分利用品牌效应,转化扩大产品在市场上的覆盖率,在品牌创建的质和量上有新的突破。以品牌建设为支撑,积极推进以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为核心的品牌整合,培育出一批具有地域独特魅力的粮食名优特品种,实行统一品名、统一质量、统一包装、统一经营,打造强势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扩散效应和产品聚合效应,增加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3]讲好粮食品牌和企业家故事,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借助互联网和重大节庆,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展销会、推介会等活动,加大对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扩大品牌的知名度。

(四)积极开展新零售业态

粮食加工企业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主动掌握网络营销技能,大力发展“互联网+粮食流通”智能新零售渠道,构建完整的市场网络和营销体系,在线上建立网上销售平台,对接国内大电商,在线下选择大中城市的超市、便利店、设立直营配送店、代理分销店专柜,推动粮食加工食品经营从粗放向集约、从低效向高效迈进,使线上线下交易同频共振。进一步加大电子商务进村入户工程,培育一批电商带头人,做到横向、纵向相结合,逐步形成粮食食品经营连锁化、销售超市化、配送集中化的终端销售体系,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打造资源共享平台,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大力树立诚信观念,把增强行业诚实守信意识放在首位,把“诚信增效”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以诚信和优质服务赢得市场。

(五)建设加工原料基地

以绿色粮源、绿色仓储、绿色园区、绿色工厂为重点,创建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品种优、技术优、管理优、品质优、价格优”的五优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无公害高质量粮食产品,缓解粮食加工企业产品质量不稳定、品种不一致、品牌叫不响等问题,为掌控优质粮源创造条件。积极向上游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与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的密切合作,采取资金入股、技术入股等方式搞好联营,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构建优质原粮种植联合体。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土壤肥力、耕地有机质量和效益,通过选种优良品种、精准用药、精细用肥、精量播种、病虫害防治、地膜覆盖等技术,从源头上严把粮食质量安全。把发展优质粮食订单收购作为粮食产业化发展的基础,通过股份制合作、土地托管、混合所有制等方式,建立一批规模化优质特色专用原粮生产基地,实行专收专储专用,完善订单收购形式和利益分配机制,提高订单合同履约率。

(六)认真做好粮食标准质量监管

粮食质量和卫生监管是粮食流通管理的重要内容。要加强粮食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实行质量认证和标识制度,实现主要粮食产品的标准化生产,确保粮食质量和卫生。依托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开展粮食全产业链信息监测和分析预警,强化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能力,建立覆盖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的粮食质量和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严防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或用于食品加工。进一步完善监管工作网络,全面提高粮食质量监管水平,积极探索对从事粮食收购、储存经营者进行监管的措施办法,制定并认真执行有害、有毒原粮的应急处置预案,保障市场粮食安全。

(七)积极培养专业人才

人才是做好粮食加工工作的第一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要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通过业务技能培训、技能大赛和开展“传帮带”等多种形式,培育“粮工巧匠”,缓解知识结构不合理问题。从业绩考评、奖励分配、精神鼓励方面不断优化政策,做到好中选优、优中选强,促进各类人才良性竞争,通过竞岗、提拔等手段,把敢闯敢拼、知识丰富、业务娴熟、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人才,放在关键岗位上锻炼。健全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使用、評价和激励机制,加快造就和引进新一代粮食加工技能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端管理人才,为企业快速发展实现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结 语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0年是经济稳定和转型升级的关键年,粮食加工企业要尽快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粮食加工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等新动能,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市场主体培育、品牌建设、营销水平、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凝聚狠抓落实的强大合力,推动县域国有粮食加工业高质量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速[J].农经,2019.12.

[2]郭庆华.对促进新安县粮食经济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J].粮食问题研究,2018.11.

[3]吴国勇.粮油加工业如何走出当前困境[J].中国粮食经济,2013.12.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税务局)

作者:郭玉哿

食品加工企业电子商务论文 篇3:

青海鲑鳟鱼加工现状及发展建议

摘要:当前青海沿黄鲑鳟鱼网箱养殖发展迅猛,青海已成为国内重要的鲑鳟鱼网箱养殖基地。但目前水产品加工业严重滞后,成为制约鲑鳟鱼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本文通过对省内主要鲑鳟鱼加工企业调查研究,分析目前加工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工产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鲑鳟鱼;鱼品加工;冷链物流;产品安全

鲑鳟鱼是国际公认的优质名贵鱼,肉质鲜美,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鲑鳟鱼营养价值比一般淡水鱼要高,含有一般淡水鱼类所没有或很少有的DHA和EPA,而胆固醇含量几乎为零,因而有助于健脑、预防心脏血管疾病,并能有效抵抗糖尿病等慢性病和某些类型的癌症。

当前青海沿黄鲑鳟鱼网箱养殖发展迅猛,网箱面积达到22万m2,产量达到7600t,青海已成为国内重要的鲑鳟鱼网箱养殖基地。但目前青海省鲑鳟鱼产品加工方式单一,工艺落后,产品市场价格低廉,市场竞争力不强,严重制约着青海省鲑鳟鱼养殖产业的持续发展。为进一步促进青海省鲑鳟鱼加工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渔业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对省内主要鲑鳟鱼加工企业进行了调查,并研究分析目前加工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工产业发展的建议。

1 鲑鳟鱼加工现状

青海省现有鲑鳟鱼网箱养殖场28家,开展鲑鳟鱼初加工的养殖场(企业)16家,占所有养殖场的57%。其中1家养殖场具备初加工流水线的加工能力,7家养殖场建有简易加工车间及储藏冷库,3家养殖场购置熏炉,3家养殖场(企业)除自身初加工鱼品外,还委托外省规模较大的加工企业进行鱼片、熏制等深加工。2015年全省鲑鳟鱼销售7600t,产品主要销往北上广深和杭州、厦门、南京、西安、新疆、重庆、济南等地及本省市场,有少量销往俄罗斯等国际市场。目前鲑鳟鱼加工产品形态主要有鲜活、冰鲜、冷冻、切片、烟熏制品等,主要的加工方式包括去脏加冰粗加工、分割切片初加工,以及省外委托烟熏深加工等。龙羊峡民泽公司食品加工通过HACCP产品认证,“雪域青藏”、“龙羊峡”商标被评为青海省著名商标。青海省养殖场(企业)鱼品加工方式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1 冰鲜粗加工类型

即整条鲜鱼经屠宰去内脏,加碎冰用泡沫箱包装运输的冰鲜粗加工型,这是绝大多数养殖场(企业)采取的加工方式。目前沿黄有加工能力的养殖场不同程度配备有屠宰工具、制冰机、真空包装机等加工设备,一些养殖场还建有加工车间、冷库等设施。典型的加工企业如公伯峡水产养殖公司,建有200m2加工车间,150t储量冷库,与上海加工企业合作,由外方派人来养殖场进行现场加工,主要冰鲜鱼去脏真空包装加工,2015年冰鲜加工销售近60t;海鸿渔业公司建有120m2加工车间,20t储量冷库,2015年加工外销冰鲜三文鱼100t。

1.2 切片初加工类型

主要是建有初级加工生产流水线的加工方式,具有一定规模加工车间和相对规范的加工操作流程,通过鲜鱼去脏、去头、去尾、去脊骨,并去除多余脂肪,进行鱼肉拔刺处理,根据成品市场规格需求切割成若干片,一般一条三文鱼可切割加工成6~10块鱼片,然后真空包装销售。最典型的是龙羊峡民泽公司建有一套初级加工生产流水线,2015年加工销售鱼片不足100t。

1.3 省外委托深加工类型

目前青海省深加工鱼品涉及较少,主要是鲑鳟鱼烟熏制品,也仅在研发试销阶段。省内水产技术推广部门通过开展鲑鳟鱼冷熏、热熏加工试验研发,形成初步加工操作规范,并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少量养殖场(企业)在试验试销,尚未广泛推广使用。个别大型企业主要是委托省外加工企业进行烟熏等深加工,如龙羊峡民泽公司委托上海加工企业进行烟熏制品加工,2015年加工销售熏制品20余吨,市场反映较好;另外,海西水产养殖场委托上海加工企业进行白鲑鱼轮切(切段)加工,2015年春节前加工销售礼盒装1000余盒。

2 存在的问题

2.1 整体水产品加工水平不高

省内鲑鳟鱼养殖场加工基本上各自为战,多以卖原鱼为主,等于给省外流通环节和加工厂“打工”。具备加工能力的绝大部分养殖场(企业)仅处于冰鲜为主的初级粗加工阶段,规模小,产品形态单一,加工设备简陋、卫生条件差、工艺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低,成为制约青海省鲑鳟鱼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

2.2 鱼品加工下脚料综合利用率很低

青海省加工鲑鳟鱼下脚料(包括鱼头、鱼皮、鱼鳍、鱼尾、鱼骨、内脏及其残留鱼肉)利用率低,内脏基本填埋处理。而这些废弃物中仍含有大量蛋白质、高度不饱和脂肪酸、有机钙等多种营养成份和活性物质,如何利用这些废弃物是体现加工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受到技术、资金、市场等条件的限制,养殖场(企业)单独开发此类产品还有一定难度。

2.3 高效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冷链物流是短板

绝大多数养殖场没有温控条件的加工车间,加工只是经简单鲜鱼屠宰去脏,加冰泡沫箱包装运输,整个加工过程不能保证低温操作,且缺少储藏冷库。冷链运输基础条件差,目前省内仅3家养殖场备置了小型冷藏车(3~4t),也只在省内短途运输。省外销售大多走空运,成本较高(运量较少运费在3~4元/kg,1t以上运量运费在1.4~1.7元/kg)。生产规模较大的养殖企业,大批量省外运输(20t以上起运)一般租赁物流公司大型冷藏车运输(成本在1.0元/kg左右),成本相对较低。目前省内鲑鳟鱼产品加工、冷库储藏和冷链物流还没有形成完整、高效对接的冷链物流体系。

2.4 促进青海省鲑鳟鱼加工业良性发展的保障机制尚未建立

青海省水产加工养殖场(企业)组织化程度低,缺乏规范管理,质量安全控制体系薄弱,产品安全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对鲑鳟鱼精深加工科技研发工作严重滞后,规模较大企业没有独立的研发机构及专业人才等相应的研发条件,在研发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制约着企业的技术创新。通过电商、微商等销售平台的电子商务一些企业正在尝试,也仅刚刚起步。目前十分紧缺发展鱼品加工的科技研发、产品营销、电子商务、品牌打造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同时也缺少政府部门对鲑鳟鱼品加工的相关扶持政策和扶持资金。

3 鲑鳟鱼品加工今后发展的建议

针对青海省鲑鳟鱼养殖现状、消费需求特点和加工现状,鲑鳟鱼品加工业潜力及发展方向,一是要向精深加工发展,提高水产品加工品质,丰富加工品种;二是提高加工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实现水产加工自动化和标准化;三是提高加工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方便的食品;四是积极开拓省内外消费市场,加工业与生产和消费紧密结合。为此,对今后青海省鲑鳟鱼品加工提出如下建议。

3.1 大力提高水产品加工能力

通过政府引导、资金扶持,以及制定和出台加工企业在土地租赁、税收、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大型鲑鳟鱼养殖企业,或有一定带动能力并具有一定基础的合作社,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建设区域性鲑鳟鱼产品加工厂,重点建立龙羊峡、李家峡鲑鳟鱼加工示范基地,提高鱼品加工能力和产品品质,提升产品竞争力。同时引导和支持中小型养殖场配置加工车间、小型冷库及购置制冰机、真空包装机、熏炉等相关加工设施设备,满足产品收获、宰杀、分割、熏制、冷藏存储等,具备屠宰储藏及熏制的加工能力,保证产品质量,拓宽销售渠道。

3.2 提高精深加工研发水平

通过相关科研单位与企业开展合作,加大鲑鳟鱼精细加工、熏制等深加工科技研发、技术培训及推广应用,支持大型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水产品加工新工艺、新设备,掌握水产品加工关键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加工生产鱼片、烟熏制品、鱼丸、鱼香肠、鱼饺等直接食用的多样化、特色化方便产品,研发鲑鳟鱼鱼油及高不饱和脂肪酸EPA、EHA、DHA提取物药用保健品等深加工产品,提升整体市场竞争力。

3.3 提高下脚料等鱼品加工原料综合利用

鲑鳟鱼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副产物包括鱼头、鱼皮、鱼鳞、鱼鳍、鱼骨及其残留鱼肉,其重量约占原料鱼的40%~55%。鲑鳟鱼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有:加工饲料鱼粉;将鱼头、鱼骨加工成鱼骨糊、鱼骨粉、鱼香酥;从鱼内脏中提取鱼油,提炼EPA、DHA制品;从鱼鳞中提取鱼鳞胶;鱼皮制革;将鱼鳔加工成鱼肚(鱼鳔经清洗、浸洗、干燥而成)等。通过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对提高产品利润,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3.4 加快鲑鳟鱼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大力扶持建立加工和流通产业链条,完善加工保鲜、冷藏、储运技术,实现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冷链物流的高效对接,形成完整冷链体系。引进先进的冷藏技术,依据生产规模和交通状况,在沿黄分区域建立2~3个公共中转型冷藏库,并配置相应的中小型冷藏车,或引入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专门负责将存储在公共中转冷藏库的水产品运至省内外各个销售地点。选择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采用集中运输的方式,以降低各养殖场(企业)省外销售长途运输成本,从而降低整个冷链运输成本。同时在运输车上采用GPS技术,方便企业对在途水产品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控。

3.5 建立和完善鲑鳟鱼产品安全控制体系

青海省鲑鳟鱼产业在健康有序发展过程中,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是最重要的基础之一。逐步建立健全养殖投入标准化、包装标准化、鱼品加工生产标准化以及相关指标统一化等一体化的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努力建立从网箱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标准化控制体系。制订涵盖鲑鳟鱼养殖、产品加工、运输流通,以及生物安全管理措施、养殖水体环境健康状况评估、水产品质量检测等各个环节的地方标准,实现整个养殖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和全程监控,保证鲑鳟鱼产品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卫生安全标准和质量标准。引导和支持大型企业推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良好生产操作规范(GMP)、最佳水产养殖规范(BAP)等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完善鲑鳟鱼产品的安全控制方法,严格按照规程进行加工操作,对工艺、流程等进行记录,出厂时进行质量检测等,建立水产品可追溯体系。

3.6 发展鲑鳟鱼产品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跨越空间和时间,将信息流、商品流、物流、资金流有效结合,使养殖场(企业)借助网络在市场上发挥最佳竞争优势,从而获得最优经济效益。水产品电子商务具有便捷的交易方式、人性化的服务、快速的物流配送等优势,相对于传统营销模式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积极开展对养殖场(企业)电子商务的宣传教育,普及电子商务知识,开展电子商务职业技能培训。支持渔业协会牵头建设网络信息平台,或扶持有一定电商交易基础的企业建立鲑鳟鱼产品商务网站,提供水产品供求信息、政策信息等相关信息,进行产品销售、品牌打造等宣传,提供网上水产品销售平台等。支持小型渔场开设网店,给予资金支持,开展网上销售。

3.7 通过打造品牌,提升加工产品市场竞争力

尽管青海省鲑鳟鱼网箱养殖具有环境优良、养殖模式和设施先进、产品品质较好等优势,但由于现有养殖场产品注册商标较多,各自为阵,加工技术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没有形成合力打造区域共同品牌,品牌知名度不高,区域品牌的溢价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影响产品销售和养殖效益。今后要充分发挥青海省渔业协会作用,打造集生态、安全、优质为一体的青海三文鱼共同品牌,实现青海省鲑鳟鱼养殖绿色食品认证全覆盖,生产优质、高档、品牌水产品。由协会统筹,统一开展技术培训、产品加工、物流服务、品牌创建和产品营销,提高水产品品质,实现优质优价,提升产品竞争力。并注重开发鱼品加工包装产品,做好包装,提高产品档次和品位,有效发挥鲑鳟鱼高原特色品牌优势。

(收稿日期:2016-04-11;修回日期:2016-04-18)

作者:简生龙 申志新

上一篇:地方高师院校艺术教育论文下一篇:问题驱动下的初中化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