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下的养成教育论文

2022-04-21

【摘要】“尊重情境下的初中学生成长教育研究”以“尊重情境”为引领学生成长的基本载体,精心设计系列化的教育、教学行动和动态评价,让情境、行动和评价三者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共同表达教育求本、教学求真的理念和校园文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常态下的养成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常态下的养成教育论文 篇1: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评价变革研究①

摘 要:核心素养作为时代发展转动、社会变革推动与教育实践与探索合力作用下的产物,自提出之日便成了教育革新的风向标,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构建、教学变革、评价转向是当前研究的三大主题。梅岭小学《“真的种子”生长记》学生手册集“教育导向、评程可视、过程馈结、成长展析、元评完善”于一体,构建了全面立体的成长轨迹和开展多元互动的评价过程,明晰了基于核心素养评价的应然路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 评价变革 路径探析

2016 年 9 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注定将影响中国基础教育的办学方向,评价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课程设计与实施链条上的终端环节,在核心素养的新常态下,学校应该做出怎样的校本化解读。只有理解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厘清教育评价的价值逻辑,才能有效地发挥评价的本体功能。在这样的体认下,梅岭小学应时而动,尊重儿童的生长规律,响应师生、家长的期待,更新评价观念,改革评价方法,刷新评价内容。2015年1月23日,梅岭小学《“真的种子”生长记》学生成长手册正式发布,标志着梅岭小学学生评价的改革步入新的阶段。2017年1月,梅岭小学《“真的种子”生长记》学生自主手册再次推出,两本学生手册集“教育导向、评程可视、过程馈结、成长展析、元评完善”于一体,构建了全面立体的成长轨迹和开展多元互动的评价过程,确立了基于核心素养评价的应然路径。

一、《“真的种子”生长记》学生手册的研发背景

(一)时代发展的担当

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是触发教育深层次变革的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到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再到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体现了多元与统一的结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如何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进步与国家发展呢?这就需要回到教育变革的深层次主题中来,即围绕评价变革开展实践探索。

(二)面向未来的需要

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所有的目标都应指向于人的成长,唯有实现对每个生命的尊重,方能体现教育的价值。梅岭锁定“为未来而准备”的学生成长目标,明确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的办学宗旨,全面开展国家课程校本化课程改革,并研发与之相匹配的评价体系,力图综合考量学生的素养,让每一个学生都及时获得认同,使评价真正成为每个学生朝向未来的助推器。

(三)绿色质量的呼唤

近年来,整个社会对于教育的“绿色质量”越来越关注,梅岭通过“常春藤家长学院”这一平台,与家庭建立分享与创造教育的空间。在沟通与交流中,家校形成这样的共识:学生的发展不只是学业的发展,还包括品德发展、身心发展、兴趣特长等等方面。家庭、社会与学校对于教育“绿色质量”的强烈呼唤成为学校教育评价变革的动力之源。

(四)创新突破的选择

学生的发展离不开评价,评价的维度、内容和方式决定着学生的成长方向和成长质量,而对于学校来说,评价改革往往是学校课程、教学、德育等工作能否取得突破性成功的關键,近年来,梅岭小学通过“时光轴:小学生自主学习支持系统的构建”的研究,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评价问题已经成为抑制学校课程改革发展的根本问题,因而,梅岭小学始终将评价改革作为学校教育创新的关键。

二、《“真的种子”生长记》学生手册的内涵及特征

(一)内涵

评价变革最为关键的是对评价理念与评价功能的价值逻辑之本质精神的理解。《“真的种子”生长记》学生手册评价功能的价值逻辑,由微观层面的直接逻辑“以评促长”、中观层面的间接逻辑“以评促教”、宏观层面的终极逻辑“以评价提升教育质量”三个层面相互交织构成。可以说,《“真的种子”生长记》学生手册是一种成长的见证,是在尊重儿童成长规律基础上的一种教育改革行动。“真的种子”源自梅岭提出的教育主张:“育一粒真的种子,做一片美的叶子,成一座善的家园”,这是“可法”精神在新时代的新诠释。“可法”精神是梅岭的文化之根,学生的成长之源。史可法当年对民族大义和道义担当近乎执拗的坚守,在梅花岭畔,以教育的名义沿袭至今,并慢慢凝注成梅岭小学的文化图腾与精神气质,润物无声地熔铸进师生的血脉里,散发在他们的举手投足间。

(二)特征

《“真的种子”生长记》学生手册围绕多元智能进行设计,体现时代的需求、社会的发展以及学校的特色,它重视儿童在生活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在活动中付出努力的程度,也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和创意等。具体来说,它有以下几个特征:

1.彰显生命的本体价值。

评价的主要价值有导向、反馈、激励、改进与预见。对于学生来说,每一个生命的成长具有独特的价值,梅岭评价变革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让每一个生命的精彩得到展现。《“真的种子”生长记》学生手册彰显的是学校对生命本体价值的认识,用“成长的见证”来定位成长手册,彰显了学校对生命本体价值的认识。

2.落实全面的发展理念。

梅岭小学一直追求着“全面、全程、全员”的绿色质量观,并将这样的绿色质量观融入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当中去。在《“真的种子”生长记》学生手册中,明确将“好习惯”“好体质”“好品质”“好实践”“好成果”作为评价的五个维度,涵盖了学生发展的核心指标和重要方面,如“好习惯”体现的是关乎品德发展的水平,“好体质”体现的是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好实践”展现的是兴趣特长养成,“好成果”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学生的学业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关的学业负担状况。

3.构建阶梯的成长路径。

好的评价要能够让成长看得见,《“真的种子”生长记》学生手册所展示出来的就是一种能够看得见的成长。从纵向上看,围绕着“好习惯”“好体质”“好品质”“好实践”“好成果”五个方面,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具体的评价内容;从横向上看,围绕着每一个评价内容,每一个年级都有不同的评价标准。《“真的种子”生长记》学生手册不只是手册,它更是行动指南,依靠这份行动指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到达自己成长的彼岸。

4.体现人文的教育情怀。

教育的全部魅力在于她所具有的人文底色,因而,关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评价不仅仅只是量化的数字,还应该包含更为温暖的人文情怀。在《“真的种子”生长记》学生手册里处处体现着这样的人文情怀。从形式上看,它让学生、家长、教师等等同时平等地出现在评价的舞台上,对于成长评价有相同的话语权;从内容上看,它不仅关注传统的文化,也关注现代的世界,它不仅有可爱的种子卡通图像,也有目标明确、标准清晰的说明,为学生成长融入人文色彩。

三、《“真的种子”生长记》学生手册的架构

《“真的种子”生长记》学生手册以关注每个学生个体成长为基础,将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运动习惯分为“好习惯”“好体质”“好品质”“好实践”和“好成果”五个方面来制订成长计划。每个方面包含两个子项目,涵盖不同类别的种子(详见表1)。以二年级为例,十粒种子分别是阅读种子、礼仪种子、运动种子、健康种子、成长种子、友善种子、服务种子、践行种子、学习种子和特长种子。其中“好习惯”中的礼仪种子和“好品质”中的友善种子是主题性质的,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侧重点;其余八粒种子为常规性质的,将随着年级递增提出不同的要求,强化、融通并伴随学生终身,成为他们联结世界、与世界互动和创造新世界的力量。

四、《“真的种子”生长记》学生手册的实施策略

梅岭小学以《“真的种子”生长记》成长手册为“脉”,以《“真的种子”生长记》学生自主手册为“络”, 关注儿童发展的未来性、全面性,突出儿童的主动发展。两本手册并行运作、合纵连横,勾连出学校评价体系的轴迹,最大限度“激活”与“唤醒”儿童的生命潜能,即促进儿童自主的、自觉的、自在的发展。

(一)呈现全面立体的成长轨迹

学生成长手册以阶梯性成长路径为主,是一本通识性手册;学生自主手册以检测是否达到要求为主,属日记型手册。

以学生成长手册的“阅读种子”为例。培养阅读习惯,除了提出明确要求外,学校给予具体的指导意见,对应养成教育中的学习习惯,梳理出六年的阅读书目(见表2)。

学生自主手册以日历的形式(如图1)提供学生自我评价的平台,辅以家长、同伴的评价,让学生随时清楚自己的成长状况,是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规划、自我反思的一个平台。其中,自我认知以是非判断、选择、填空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自测,让学生对自己了解、对目标认同、对达成方式心中有数。自我规划采取月历、日历式的板块构图,提供给学生足够的书写空间。学生可以自由地记录认为重要的事情,早早地制订计划、安排时间,再逐一完成。时间的整体规划能力、事情的统筹安排能力都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自我反思让每一件事都记录在案,让反思有了依据、有了具体的事情,不再是空谈。打√,涂☆,简单的符号也能成为有效的检测方法。

(二)呈现清晰明确的行动方向

学生自主手册以“四个步骤”帮助学生管理自己的活动、学业等。如图2,四个步骤分别为:Think、Record、Act、Check,即提前建立目标、记录重要事情、计划时间和一周总结。

一是“Think”板块,摒弃灌输,积极建构起学生对自我的已有认识。如“你做到了哪些点”“将你有的感受打上√”“你计划做些什么”。学生的答题过程也是自我对话的过程,使他们从以往关注能否达到教师的要求转为关注自己内心的需求。“自我认知”之后,学生量身制订目标和计划不再困难,他们可以在“think”栏目后写下给自己提出的本月、本周希望达到的一两个要求,学会自我建立目标。图3所示就是对阅讀习惯的“Think”样例。

二是“Record”板块,大量的留白,让学生记录下重要的事情,如活动、朋友家人的生日、重要日子等。每日的“Record”,可以记录作业、老师的提醒事项,写下养成习惯的具体措施、自己的表现等。

三是“Act”板块,侧重放学后的事务安

排,阅读时间、玩耍时间、运动时间,都由自己支配,学生可以智慧地安排必须去做什么和什么时间去做。

四是“check”板块,每天学生都在“check”栏目中自评,“√”表示已经完成,“→”表示未完成。准确评判自我,才能做好下一天、下一周的有效规划。除了自我评价外,每天、每周家长或教师都要以画“★”的方式衡量学生一天和一周的表现,给予他们不断进步的力量。

(三)呈现多元互动的评价过程

两本手册坚持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个性评价与群体评价相结合,质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统一评测与展示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在一年的学习中的综合发展。

以二年级“真的种子”成长细则为例,学校围绕着五个方面、十颗种子为核心,充分发挥家长、教师、同伴等在自我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充分重视家庭与学校之间在养成教育中的相互配合,使评价更多地成为一种互动的认知过程。

如“好实践”包括服务种子和践行种子,每一个种子包括基础和成长两个板块,如服务种子中基础的内容是“在家中,主动帮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针对这样的评价内容的评价主体最合适的是学生家长;而服务的种子在班级内的评价内容是“自己的岗位表现受到大家的肯定”,这样的评价内容由同伴来评价则更为合理。

又如“好成果”包括学习种子和特长种子,作为学习种子,学生能够“提前预习,认真完成作业,不拖拉;上课专心听讲、守纪律”,以及“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知道它有利于自己的成长,懂得要通过持之以恒来培养”等,由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来开展评价。

整个评价过程贯穿在学生的六年生活时光里,主要以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为基础,以各种各样的活动为方式,既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的形成,又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关注评价,学校还设计了《种子兑现榜》(见表3)。

(四)呈现相辅相成的进阶方式

学生成长手册除了能显性呈现学生成长过程中值得记忆的重要瞬间,同时还以学生自主手册为依据,将学生自主手册中的结果进行隐性呈现。如,在学生自主手册上达到一定数量的“√”,则对应学生成长手册中每一粒种子GOOD和BETTER两个进阶标准。

相互配合、补苴罅漏的进阶方式将学生美好的心理预期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让成长与发展更加实实在在。

泰戈尔说:“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学生评价是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比如评价标准如何通过量化而实现质的增长,如何调节评价者的标准而实现衡量的公平,等等。作为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评价应然路径的一种探索与尝试,虽然在改革的路上必将会面临种种困难,但是我们相信,只有启程,才能向着彼岸进发。

参考文献:

[1] 李树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核心素养与评价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6(7).

[2] 孔凡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评价难题的破解对策[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1).

(林家慧,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教师,扬州市教学能手,发表论文多篇,多次获得过省、市课堂教学竞赛一、二等奖。)

作者:林家慧

常态下的养成教育论文 篇2:

尊重与成长:情境·行动·评价

【摘 要】“尊重情境下的初中学生成长教育研究”以 “尊重情境”为引领学生成长的基本载体,精心设计系列化的教育、教学行动和动态评价,让情境、行动和评价三者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共同表达教育求本、教学求真的理念和校园文化。通过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的感与悟、行与做、思与想,唤醒学生自觉、自律和自省,激发他们潜藏的能力、志趣和爱好,强化学生内在成长的力量,让学生健康发展,幸福成长。

【关键词】尊重;情境;成长;评价

“尊重情境下的初中学生成长教育研究”是广州市五羊中学2015年立项的广东省级科研课题。该课题是学校针对自身的教育现状,营造系列尊重情境,通过学生在情境中的参与、体验和感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兴趣与潜能、情感与态度、交往与沟通等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研究。它以“尊重情境”为引领学生成长的基本载体,精心设计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行动和动态评价,让情境、行动和评价三者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共同表达五羊中学“教育求本、教学求真”的教育理念和校园文化。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感与悟、行与做、思与想,唤醒学生自觉、自律和自省,激发他们潜藏的能力、志趣和爱好,强化学生内在成长的力量,让学生健康发展,幸福成长。

一、情境营造:在满足内在需要的基础上唤醒成长的力量

马斯洛在其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把人的需求分成两大类,即基本需求和成长需求。基本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及自尊的需求,而成长的需求则包括了求知的需求、求美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马斯洛明确指出,基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成长的需求就不会产生。“尊重情境下的初中学生成长教育研究”这一课题从满足学生安全、爱、自尊等内在需要入手,营造情境,使他们在一种充满浓厚情意的氛围中感受到安全、关爱和自尊,唤醒学生内在的成长力量。

1. 用尊重让学生获得安全的感觉

学生在学校获得安全感的外在表现为快乐、自由、平和与放松。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主要场所,学校的校园文化、课程构建、课堂氛围、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因素,是决定学生能否获得安全感的重要因素。

让学生成为五羊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学校课室的布置以打造“书香班级”为主题,由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设计来完成。课室门旁悬挂着凝聚全班学生智慧的各具特色的班级名片,教室内部的布置更是百花齐放、无一雷同,初一年级的读书宣言、手绘卡通图片,初二年级的读书园地、“我”与书的约会,初三年级的读书分享、理想树等特色栏目,精彩纷呈,彰显出学生对知识和美的追求,学生的思想和设计在课室的布置中得到尊重和呈现,他们在自己创设的环境中享受着自由和快乐。

学校课程设置也以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为主导,逐步构建形成了本真教育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国家课程和本真课程两大部分构成,本真课程包括社团课程和活动课程,社团课程中的特色课程如合唱团、书法、无线电测向队和手球队等,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每学期开学初,学校开设的所有活动课程全部对学生全面开放,由学生自主报名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学生的意愿和爱好得到尊重,学习热情高涨。

2. 用喜欢去营造关爱的氛围

台湾作家林清玄曾说“爱是最好的教育”,而老师表达爱的最好方式是欢喜、奖励和赞赏。教师对学生的爱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甜美的微笑、鼓励的眼神、有力的握手、热情的拥抱等肢体语言,是学校教师对学生喜爱的具体表达。在五羊中学,随处可见的是教师微笑的面容,2016届毕业生在给老师的信中写道:“亲爱的老师,每当微风拂面的时候,我总能忆起你親切的笑容。”学生刘小雨感慨:“我曾经是班上成绩最差的学生,是老师温暖的怀抱、激励的眼神、从不言弃的态度,让我顺利走过青春叛逆期,成为最好的自己。”

“你真棒!”“你是一个优秀的孩子”“你是我教过的最好的学生”“A、A+、A++”“微笑的笑脸”等是学生作业本上最常见的赞美,而表扬信则是教师对学生表达赞赏的最好的方式。每个教师的抽屉里,都有奖励给学生的小礼物,巧克力因其代表巧思、刻苦和努力而成为教师奖励学生的首选礼物。多年以后,学生可能会忘记学校,但老师的爱意,将是学生永远都不会忘却的美好和温暖。

3. 用信任去唤醒成长的力量

在教育教学上,理解和信任往往可以创造奇迹。教师对学生一如既往的信任不但可以打开学生的心扉,而且可以让学生认识和唤醒自己身上积极的力量。

曾经有一个患轻度自闭症的男孩徐某,初一上学期时,整整一学期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拒绝与同伴来往。班主任李老师经过周密地调查,发现徐某做事认真仔细、阅读面广,就让他做班上的图书管理员,并亲切地告诉他:“老师和同学都相信你一定会成为全校最优秀的图书管理员。”这份信任,让他慢慢地打开了心扉,试着和同学接触,为其他同学介绍好书,还把自己设计和制作的漂亮小书签奖给读书积极的同伴,深受同学喜爱。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已蜕变成一个阳光男孩。

走进五羊中学的大门,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标语“你能行,你能创造奇迹”,这一行大字每天都无声地向学生传递着信任和激励。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和习惯养成教育中,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从不简单粗暴地对待问题学生,总是耐心地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出现问题的关键所在,思考哪些是自身因素,哪些是客观因素,唤醒他们的责任和担当。这种基于尊重的教育理念和行为,符合价值观教育的内生规律,有利于达成内化于心的教育目标。

二、教育求本:在多元智能的基础上激发成长的力量

追求教育的本质目的,关注全体学生,开发各项潜能,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全面发展,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进行品德教育,提升学生的品行。结合初一、初二、初三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开展系列化“尊重情境”的教育行动和活动,激发学生的成长力量。

1. 德育行动

(1)综合素养“亮点行动”。把学生综合素养评价要求,具体化为每日学生行为规范“亮点”,以“日积分月评价”的方式,评选每月“素养之星”,让懂得敬畏的学生得到尊重,用制度规范学生成长。

(2)学校教育“主题月活动”。学校把每个月设定成不同的“教育主题月”,针对不同的教育主题,设定活动月主题“活动之星”,用活动助力学生成长。

(3)学生体验社会化行动。与社区和社会组织合作开展系统化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建立对学生活动表现、活动效果、活动感悟等评价机制,用生活体验带动学生的成长。

(4)爱的教育常态化行动。利用“教育主题月”活动,每月开展一次以不同的爱为主题的班会,用爱教化学生成长。

2. 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是每一个学生多元智能得以发展的主阵地,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校园最富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组织,更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学校探索并逐步形成了具有五羊特色的“社团活动课程化、校本课程社团化”行之有效的社团活動课程模式。社团活动课程化,就是把学校的各类社团活动纳入校本课程体系并在每周的星期三下午统一进行,在学校课程总表上体现出来,用以规范社团活动行为,确保社团活动质量;校本课程社团化,就是把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向课外延伸,把不宜在课堂上进行的校本课程以社团活动的方式呈现和实施,让参与的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发展。

五羊中学的社团按功能可界定为以下4类:①学习研究类主要有:追梦社团、玩转数学、英语趣配、悦读社、广州历史、地理之旅、生物拓展、思想品德伴我行等社团;②实践类主要有:传统手工制作、校园之声广播台、快乐女童活动坊、物理小制作、机器人、航模、无线电测向等社团;③综艺类主要有:美术社、舞蹈社、语言艺术社、合唱队、书法等社团;④健体益智类主要有:篮球与物理、气排球、羽毛球、跳绳、啦啦操、手球等社团。其中无线电测向社团、舞蹈队、啦啦操、手球队、快乐女童坊是学校的特色品牌社团项目,学生多次荣获国家、省、市、区一、二、三等奖。

三、教学求真: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强化成长的力量

学校本着“教育求本,教学求真”的教育教学理念,让课堂成为每一个学生满足自尊和归属的重要场所,善待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实行“三元一体”的教学模式,探索运用分层走班制教学,灵活运用探究、自主、合作等学习方法,用真教学引领学生真学习,最终促进每个学生真发展,不断强化学生成长的力量。

1. 教学求真

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任务——互动——评价”三元一体的教学模式,从“备、教、批、辅、评”5个教学基本要素入手,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力求以真目标引领备课,以真任务组织教学,以真互动驱动学习,以真评价展现课堂,学生做了真研究,真讨论,在教学的各环节都做到去伪存真,这就是学校所倡导和追求的教学求真的本质。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的唯一直接的途径,就是把学生至于必须思考、促进思考、和考验思考的情境之中。他还说过,困惑是思考的不可或缺的刺激。我们倡导的“任务——互动——评价”的教学模式,有效地引领了学生的困惑和思考。近两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真教学导致了学校的教学成绩的整体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以加强,2015、2016学校连续两年被评为初中毕业班一等奖。

2. 学习求实

真实的学习是指:首先有一个真实的项目,然后学习者带着一个明确的驱动性的问题,并依据项目的评价量规,共同经历一个学习的过程,在合作完成项目的同时,实现该项目的深度学习和技能的显性学习。我们以引领学生的真实学习为目的,不断探求最佳的课堂教学策略。

爱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表明,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讲授、听讲”,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学习方式效果最低,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做中学或实践演练”,可以达到75%。“教别人或对所学知识的立即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基于这一理论,学校的绝大多数班级都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把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3. 分层走班制与课内分层

2015学年,学校对初二年级数学教学尝试采用分层走班制教学,全级8个班学生全部按成绩、性格、兴趣、家庭背景等多元因素,分成A、B、C、D4个层次,进行走班制教学,为了尊重学生,维护孩子的尊严,学校安排教A班的老师同时任教D班,这样,学生的差异和尊严都得到尊重,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获得最佳成长,学习成绩也不断进步。

课内分层是班级内部的分层,属于隐形分层,由各个科任老师自己把握和掌控。教师的教学按照备课分层、教学目标和内容分层、上课任务分层、作业分层、考试和评价分层这五个步骤操作,并进行动态管理。结果表明,课内分层能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学有所获,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动态评价:在获得肯定的基础上拓展成长的力量

为了促进学生敬畏、自尊、自信、自强的思想行为品质的形成,保障成长教育的有效开展,根据尊重情境下的教育行动具体内容,形成尊重情境下的初中学生成长教育评价体系,具体探索两个方面的评价:

1. 通过校本“学生成长量化评价体系”,评价学生成长效能

该评价体系主要体现为对学生行为的具体要求和精细的记录,并以及时的奖励进行强化。学生的日常行为要求大致是4个方面:守时、学习、习惯、品行等。根据4个方面的记录,评选出每周的文明之星、守纪之星、学习之星、爱卫之星、习惯之星等8个类别的优秀学生,每月举行一次隆重的总结表彰仪式,期末和期中等大型颁奖活动邀请家长参加,进一步激发孩子的荣誉感,孩子们亦以此深感自豪,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在评价、奖励和荣誉中得到强化和拓展。

对违规违纪学生行为的纠正,教师没有采用单一、粗暴、專横的手段,对于一般的违规违纪行为教师都会引导学生自己反思不对之处,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件事情中,你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错误的原因是什么?你愿意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怎样责任?以后遇到同类问题该怎样对待?”这些理性对话,让学生自己对自己进行行为的价值比较和正确判断,思考什么是好的、有价值的,什么是不好的、对自己的成长无益的,用价值反思取代人身攻击。这种教育方法使“文明”“责任”“和谐”“担当”“友善”等美好的品质在学生的行为养成中逐渐沉淀为稳定的人格。

2. 通过对“尊重情境”对学生影响的效果评价,形成对该项研究效能的认知

在教学中,采用纵向、横向对比的方法,跟踪评价“尊重情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效果。

(1)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从初一新生入学开始,每个学生建立一份成长档案,详细记录学生学习生活及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进行跟踪评价。

(2)与周围同类学校进行比较。借助“八七合作组”这一平台,从班风、学风,孩子们的精神面貌,学习成绩,进步状况等多方面进行比较,用数据进行动态跟踪和量化评价。

(3)学校整体综合评价。学校从各个方面对“尊重情境”研究前后的变化进行对比评价,以得出科学的结论。

学生的成长,是一个缓慢、长期和渐进的过程,有其内在的规律,需要教育者的智慧和持续的努力。实践表明:只有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遵循教育科学、敬畏教育规律、尊重人的成长规律,教育生态才会越来越好,学生才会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成长的力量,教育的明天也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2] 巨瑛梅,刘旭东.当代国外教育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 王泽农,庄晓华,张洁,王宁.治校之道:学校管理的方法与理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李建成.“成长教育”的生长——“成长教育”的追求与实践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15(25):18-21.

[5] 董超纲,刘毅.以尊重教育引领校园和谐发展[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09(1):25-27.

[6] 马兰.合作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 赵敏.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尊重教育[J].学园,2014(10):93-94.

[8] 金延风,吴希红.自主与引导 基于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引导策略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0] 胡宝祥.爱是最好的教育——班主任工作点滴体会[J].黑河教育,2013,(7).

[11] 霍华德·加德纳.重构多元智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2] 王继兵.学校常态工作怎样才能出新意?[J].人民教育,2015,(12).

[13] 刘永刚.开展三元一体英语教学 创新课题教学方法[J].时代青年,2012,(5).

[14] 周颖.从学生真实生活出发建设课程[J].人民教育,2016,(12).

[15] (美)爱德加·戴尔.教学中的视听方法[M].1946.

(编辑:易继斌)

作者:刘永刚 但红玲

常态下的养成教育论文 篇3:

先锋为范,谋深虑远:非常时期的“非常治理”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考验着区域教育在突发应急状况下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北京市东城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科学应对疫情引发的教育新问题,探索非常态下的教育治理方式:在治理策略上,坚持党对抗疫工作的全面领导,化常态治理优势为应急治理效能,化疫情危机为教育发展契机;在治理实践中,探索塔型闭环指挥体系和党建引领保障体系,构建“停课不停学”的政策支撑体系和五育并举的教育教学体系,搭建对内舆情信息交流平台和对外全媒体宣传矩阵。后疫情时期,对教育职责使命、育人方式、治理优化的反思,将会不断丰富新常态下的教育治理体系的内涵。

关键词 应急管理;教育治理;党建引领;空中课堂;协同育人;“互联网+”

文献标识码B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全球瞩目的重大事件。这次疫情是一场生死大战,是一场非常大考。考题的全面性、复杂性、艰巨性,检验着所有中国人的危机应对能力,更考验着特大型城市在突发状况下的应急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在抗击疫情的战役中,北京市东城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区防控要求,科学应对疫情引发的教育新问题,因势、借势探索非常态下的教育治理方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逐步形成非常時期进行“非常治理”的区域教育治理新范式。
一、“非常之谋”:明确疫情防控时期的教育治理策略

1. 主线:坚持党对抗疫工作全面领导

“中国之治”的核心是党的坚强领导,抗疫工作更需要把党对抗疫工作的全面领导作为主线贯串始终。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东城区教育工委始终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用好“四力”,把党的领导贯串到防控治理体系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首先,以“政治领导力”驾驭全局,构建决策、指挥、执行体制,全程主导防控工作方向;其次,以“思想引领力”积聚正能量,发挥领导核心、职能部门、舆论战线的引领作用,形成“全域一盘棋”的统一步调;再次,以“群众组织力”示范带动,通过构建纵横贯通的组织体系,抓班子以确保组织得力、抓党员以支撑组织有力、带群众以拓展组织效力,筑起严密可靠的抗疫防线;同时,以社会号召力凝聚人心,通过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弘扬民族精神,赢得教职员工、学生、家长,以及关心教育的社会各界的信赖、理解和支持。

2. 思路:坚持将常态治理优势转化成应急治理效能

突发疫情防控的应急治理体系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另起炉灶”。我们认为,有效的应急管理必然源自卓越的常态治理。近年来,学区制改革作为东城区探索区域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取得了显著成效。依托学区治理和社区治理的有机统一、学区教育与社会联系机制的完善运行等众多已经形成的治理优势,我们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最科学的方式,将这些优势迅速转化为应对疫情防控的治理效能。

3. 主题:坚持化疫情危机为教育发展契机

突如其来的疫情是挑战,也是成长的机遇,用好抗疫活教材是化疫情危机为教育契机的关键。这次疫情防控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活教材,无数最美“逆行者”是新时代学生的好榜样。中小学校要抓住疫情教育契机,教育孩子们在全民战疫的独特经历中学会自我成长,爱党爱国爱自然,增强举全国之力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孩子们珍爱生命、关爱他人、奉献社会,引导他们遵守社区管理举措,加强法律意识、规矩意识。
二、“非常之举”:探索疫情防控时期的教育治理具体举措

1. 探索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的“塔型”闭环指挥体系

首都疫情防控责任重大,师生安全健康重于泰山。依托常态治理优势,东城区教育系统建立了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的塔型闭环指挥中枢,确保疫情防控人员管控精准落位,牢牢守住校园安全阵地。

其一,指挥系统:“一办十二组”。区委、区政府全面统筹领导,下设两委主要领导负责、各个班子联动的整体工作小组,形成“一办十二组”的区域顶层疫情防控指挥系统。

其二,执行系统:“十大数据通联组”。我们建立了8个学区组和民办单位组、单位及街道自办园组共10个组别的执行系统,落实具体数据上报和联络工作。制定防控工作日报制度及动态台账,全面掌握师生动向及健康动态。每日在5小时内完成14万余人数据统计,为防控工作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其三,追踪系统:“十个重点人群防控系统”。对应10个数据组,我们成立了以保健所专业人员为主的10个重点人群防控系统。坚持落地盯人、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加大对疫区、境外返京人员以及工勤人员的重点管理和服务。实行两委班子对教师包干制、学校主要领导对重点学生包干制,进行点对点联系,做到重点突出、不漏一人。

其四,管理系统:线上线下全覆盖。防控领导小组根据防控形势及区委、区政府会商精神,采用网络联系或部分错峰见面形式,及时传达市、区文件和会议精神,全面把控、及时会商、实时研判、动态调整,及时制定下一阶段工作措施,实现层层传导压力、落实迅速有力。

2. 探索闻令而动、辐射带动的党建引领保障体系

党旗飘,人心聚。东城区教育系统构建了区委教育工委、学区党建工作组、党建示范点、党总支、党支部纵横贯通的组织体系,做到“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旗飘扬;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党徽闪耀”。

一是发挥优势、有召必应,彰显基层党组织战斗力。面对疫情防控工作形势,我们坚持“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枚党徽,一生承诺”的理念,注重强队伍、树品牌、创机制、网络带,突出七个重要“抓手”:统一思想,筑牢生命线;加强领导,坚守责任田;主动担当,履职先锋岗;完善机制,把好主阵地;抓住重点,做好“延期开学”主旋律;立足岗位,护好一校人;凝心聚力,打赢疫情阻击战。全系统116个基层党组织网上组织报到,23个党总支、17个党建示范点引领带动,各个单位制定了“党旗高高飘扬在防疫阻击战”的校本方案,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是玉汝于成、薪火相传,彰显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两委班子进一步强化统筹领导,靠前指挥、率先垂范、精准发力,把责任切实扛在肩上。各单位主要领导在疫情防控的严峻考验面前,24小时值守,尽显责任担当。区委教工委、区教委向广大党员提出“五带头”“五到位”要求,统一共识、统一行动,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同时我们启动了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工作,100%的报到率有效充实增强了社区防控力量。教委机关作为教育系统的核心中枢,冲锋在前,组建了支援社区防控工作团队。

我们注重在战疫过程中识别干部,注重在抗击疫情工作中考察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发展对象,发现先进典型。在全区教育系统参与疫情防控的工作人员中有101人递交入党志愿书,40人被列为积极分子,75人被确定为发展对象。通过实施“先锋榜样”培养工程、发展对象“云端”培训,我们加大全链条培养,使新生力量紧密凝聚在党组织周围。

3. 探索停课不停学、成长不延期的政策保障体系

教育有方,战疫有器。东城区构建符合疫情形势变化和区域特点的延期开学政策方案,为师生、家长提供科学指导,做到教有方、学有法、育有策。

一是明确基本要求。我们制定发布《关于做好2020年春季学期中小学幼儿园延期开学相关工作的通知》,指导学校制定“一校一案”延期开学方案。方案进一步明确,确保师生的身心健康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需求,延期开学是学生学习抗疫精神、开展生命教育和自主阅读、复习巩固、提高家庭劳动生活技能及兴趣爱好锻炼的良好契机。“一校一案”要突出学生自主学习,指导成长;对初三、高三毕业年级,在强化巩固复习时,突出个性化指导,其他年级主要突出德育、阅读、美育、体育、劳动教育、家庭教育,淡化学科教学。随着延期开学的时间不断延长,我们科学研判疫情、学情、教情变化特点,在巩固已有教育教学成果基础上,动态升级调整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方式,建立与疫情防控常态化相适应的课程教学机制,实现线上线下教学优势互补、课程教学计划有序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有机衔接,努力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二是摆明各方责任。我们制定发布《东城区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期间中小学生居家学习与生活指导工作指南》,明确区教委、中小学校及学生家长的各级责任。《指南》提出“坚持健康第一,做好防控教育”“坚持五育并举,创新学习形式”“坚持面向全体,做好分类指导”“坚持减负增效,加强教學研究”“坚持居家学习,引导自主发展”“坚持家校协同,形成教育合力”等六项总体要求和相关防控新冠肺炎基本要求。《指南》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学习、开展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提高科学素养等七方面为中小学生居家学习生活提出意见建议,同时提供7个相关附件进行了更加详细、操作性更强的说明。

三是提供资源保障。我们编制发布《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东城区中小学教育教学参考意见》,通过有效的教研与培训助力“停课不停学”。东城区积极协调区内优质教育资源,录制并上线面向初三、高三毕业年级复习微课近300节,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备考指导;开展区域网络研修200余次,推动在线指导质量升级;利用教师在线培训,推动区域教师队伍专业能力提升;发挥区域示范作用,组织名师积极参与市级工作,助力全市学生在线学习。

4. 探索“超长假期”五育并举的教育教学体系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东城区坚持化危为机,推进素质教育的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满足学生“超长假期”的成长需要。

一是构建特殊场域下的思政课堂。我们将当前抗击疫情的生动素材融入专项指导方案、专题交流学习、网络班会中,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致敬战‘疫’先锋,防疫从我做起”活动,倡导学生用诗、歌、画、信等不同形式,向战斗在疫情最前沿的工作者表达敬意。同时,东城区教育系统发挥德育主阵地作用,坚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养成教育、法治教育、感恩教育。

二是搭建家校共育大课堂。我们以学生喜闻乐见、家长方便易行的方式开展指导,积极探索完善学生居家学习的解决方案,帮助学生实现学习场景的重设、学习价值的重塑、学习获得的重构;开通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平台,推出“守望相助,温馨陪伴”趣味课堂,积极筹划成立东城区青少年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进一步健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制,提高家庭教育实效。

三是推出各具特色的空中课堂。各学校依托信息化平台,发挥“空中课堂”优势,结合学校文化内涵与课程特色,丰富优化网上课程供给;开展教师间线上合作研讨、师生互动、答疑辅导、成果分享,记录学生自我成长、自我管理的轨迹;完善学生居家学习生活指导的内容,把线上教学和线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锻炼、自主居家劳动结合起来,积极践行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

5. 探索正向引领、顺势而为的舆论引导体系

疫情就是命令,舆论场也是主战场。疫情期间,我们有效研判舆情,扣准宣传节奏,强化正面引导,内外联动、多维发声,努力打好疫情防控宣传“立体仗”。

一是搭建对内舆情信息交流平台。我们依托疫情防控舆情宣传组,收集系统内疫情防控工作的有效措施和成效、教育活动、好人好事、突出事迹等,编辑整理《信息简报》60余期,作为内部宣传交流的重要载体及时分享和传播,对了解防控重点、汇聚防控共识、凝聚团结力量、弘扬正能正声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是构建对外全媒体宣传矩阵。首先,权威发声强信心。东城区坚持正面引导和有效疏导相结合,以两委官方宣传平台为主渠道,定期召开网上新闻媒体沟通会,以权威信息引导舆论宣传方向,增强打赢防控疫情战役的自信和底气。其次,有效发声暖人心。坚持把握规律和讲好故事相结合,以微信新媒体平台“东教印象”为主阵地,聚焦抗疫一线党员干部和师生家属的动人事迹、感人故事,聚焦新时代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线上课堂,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和强大主流舆论场。最后,联动发声聚民心。坚持联盟主导和自我宣传相结合,围绕两委疫情防控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通过新媒体联盟的有效运转,及时指导发声。各基层单位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上下配合,协同发声,持续传播东城教育好声音,壮大网上正能量。
三、“非常之思”:对后疫情时期教育治理进行再认识

目前,伴随着境外疫情输入风险的增多,防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我们在毫不松懈地抓好防疫的同时,也要谋划后疫情时期的教育。特别是,对教育职责使命、育人方式、治理优化的再认识、再思考、再实践,将会不断丰富新常态下的教育治理体系的内涵,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1. 以职责使命定方向:为师生“生命、生活、生存”奠基

教育的价值在于丰富和提升生命的品质和意义,这是提升教育治理水平和能力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这次疫情,让我们更深入思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观念与技术、生命与学习、成长与知识、会学与学会之间的关系,更深刻追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養人”的问题。教育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人”向涵养德性为主的“育人”转变,更加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加大“情”商、“爱”商、“逆”商的培养,并将理想信念贯穿始终。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质量观、人才观”。过去教师注重知识灌输,未来教师价值引领尤为重要。与单纯的知识教学相比,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思想、价值观的洞察和引导,更加重要。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引路人的作用,做学生成长的见证者、参与者、助力者、指导者。教育不是确保学生没有危险、不出问题,而是要教育学生怎样去面对危险和问题。未来教育中,我们要围绕核心素养,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主动性、学习习惯的培养,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为学生的“生命、生活、生存”奠基。

2. 让育人方式协同化:“学校、社会、家庭、网络”四位一体

疫情中,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教育形式的应用,带给我们未来已来的紧迫感。未来教育要突出教育的个性化、特色化、终身化、全球化特点。我们要加快建设“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人人皆学”的“泛在教育”环境,构建开放、终身的个性化教育生态体系;用“互联网+”思维建设未来学校,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流程再造,构建充满人文关怀、体现个性差异、满足不同需求的育人体系,为学生创设多元融合的育人空间;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帮助教师获得与信息化教学相匹配的意识和能力,加快推动教育方式转型。

这次疫情让我们对“家庭教育”“网络教育”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未来教育中,“教育+家庭”“教育+网络”的育人方式将成为常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网络”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成为必然。新常态下的协同育人模式,应该调整为以学校为龙头、社区为平台、家庭为基础、网络为手段,通过学校教育主动辐射、家庭教育自觉延伸、社区教育积极跟进、网络教育有效连接,形成四位一体的教育格局,同向发力,实现最大教育效能。

3. 让“非常治理”日常化:“宁可备而不用,不能用而无备”

当前,我们需要把非常态治理事项纳入日常治理框架,实现应急治理与常态治理的无痕互换。针对这次疫情防控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我们应将非常态教育治理,特别是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社会风险治理等列为日常工作,一方面要加强研究,逐步制度化,列入年度工作计划,落实季度、月度例行安排,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另一方面要加强治理体系的日常实战演练和模拟训练,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做到“宁可备而不用,不能用而无备”。

我们必须加快建设基于数据挖掘的“互联网+”治理平台,保证精准施策。面对非常态的教育治理问题,通常需要有足够的大数据支持科学决策,需要有完备的现代治理手段支撑实施。未来,依托人工智能,探索泛在、灵活、智能的教育治理新模式势在必行。

上一篇:企业管理模式探究论文下一篇:改革创新通识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