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创新思路

2022-08-29

第一篇:新常态下的创新思路

新常态下的

新常态下的“坚守”

大德小学 李锦花

遥远的西北大漠,有一种胡杨的树种,它们生而三千年不死,死而三千年不倒,倒而三千年不朽,这沙漠里健壮而睿智的勇士,用自己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坚守一词的深刻内涵。虽然我不可能是倔强的生长在沙漠中的胡杨,但我愿做那棵扎根于乡村英语教学试验田边的胡杨,任时光荏苒,任四季的变换,我始终用自己的生命和全部的爱, 坚守着乡村英语教学的希望和喜悦。

坚守是热爱。刚开始,我常常为自己不知道怎样为小学生上好英语课而茫然。但是我对英语的那份执着的爱告诉我要永不言弃。在教学中我常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失败浇不灭我对英语教学那如火如荼的热情。在这样执着的支撑下,我昂首行踏进英语教学的珪步之中,在英语教学这块沃土上我默默地耕耘着。

坚守是进步。我是一位普通的乡村英语教师,要让孩子们学好英语,算的上比登天还难哪。我作为一名普通的英语教师,神圣职责是什么呢?经过我不眠的深思,向有经验教师的请教,拉一些对英语不感兴趣的孩子促膝长谈,拜访一些家长和他们交换意见。我明白了,明白了要教好英语,首先要让他们爱上英语、喜欢英语。啊。。。我知道了,知道了!学生喜欢什么就不会厌烦什么。真是“山穷水复凝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为此,每节课前我会认真研究、吃透教材,通读、精读课文,较好地掌握教材的全部内容,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型、流程、方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我深知英语课中口语是老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方式,作为英语老师的我很注重加强英语口语在课堂中的运用,给学生创设愉悦的英语课堂氛围;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表现我会给予肯定和鼓励,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感受到我始终保持的微笑,并且和学生多交流,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我的课堂。

坚守是希望。我刚接手的班是五年级,班上有一个比较优秀的学生--赵嘉欣。她性格外向,刻苦努力,成绩优异。可是,她上四年级的时候,她生病了。有一个多月没有来上课,她落下了很多的课程,我暗暗地担心和着急。我不能把我的担心表现出来。上课的时候。我特意让她来回答她能够回答的问题,每次答完问题,我都会笑着对她说“你真棒”。一次,她的妈妈对我说;“李老师,今天我女儿回家特别的高兴在沙发上蹦来蹦去。我问她为什么,她说(李老师说我特别棒)”!后来,她深深的爱上了英语。

我作为新常态下的英语老师,我明白应该突破常规,寻求新的教学模式,敢于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老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学生作为主体的开放式课堂。新常态下的教育,不应该是强迫,而是引导;不是灌输,而是浸润;不是施压,而是影响;不是改造,而是改变。新常态下的教育,当以人为本,遵从人性,尊重孩子的生命个性,解放孩子的身心,给他自由发展的空间,鼓励他们不断尝试、直面挫折。只有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才能更好的发掘他们的个性。

在我的心中有一个诺言——那便是“坚守”;在我的手中有一粒金色的种子——那便是实践;在我的生活中有一个目标——那便是成功。我要用我的双手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渴求知识的种子,我要用我的勤奋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热爱英语的种子……也在我的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我要用心守望着这份希望,更要用爱呵护着这份希望,默默地看着她破土、发芽,看着她开花、结果,我坚信幼苗终会长成参天大树。

此时,我要大声的对大家说:守望着自己爱着的田地,这就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

谢谢大家!!

锦花老师,你好!你的演讲稿,主题新。内容实在,我在你原文的基础上把一些词句删减了些和补充了一些词句。如果有不妥的地方请见谅。

第二篇:新常态下的教育

新常态下的教育,不应该是强迫,而是引导;不是灌输,而是浸润;不是施压,而是影响;不是改造,而是改变。它不是让孩子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帮助他成为应该成为的那样的人。

新常态下的教育,在于积淀孩子素养,提升孩子素质,因而把孩子的品行操守看得比一纸分数更重要,把孩子的人文素养看得比考试成绩更重要,把育人看得比育才更重要。教育将不再以“分”为向导,以“考”为法宝,以片面追求教育的GDP为目标,而是基于“人”的哲学拷量与追问,把培养一个个精神独立、人格完整、品德高尚、懂得担当,能够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作为己任。

新常态下的教育,当以人为本,遵从人性,尊重孩子的生命个性,解放孩子的身心,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鼓励他们不断尝试、直面挫折。一个人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才有可能重新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个性。而教育不应该成为枷锁和禁锢,紧紧地攥着孩子。

新常态下的教育,会无限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发展的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会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愉快学习、探究学习中学会学习,快乐成长,而不是凭死记硬背,死整蛮干,靠拼时间、拼体力甚至靠拼生命的方式去提高考试成绩。

新常态下的教育,需要我们拥有一颗平常心。这样的平常心,会引导我们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因势利导,顺其自然,就像老农对待禾苗一样,按农时施肥浇水,而不会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在孩子的世界疯狂开采。

新常态下的教育,不应再有超大规模学校,不应再有高考集中营。校园会成为孩子们真正的学园、花园、家园、乐园。在这里,孩子不会被定位于工厂流水线上的一件件产品,他们可以有比较充足的时间与人交往,可以自由自在地参与各种社团活动,读自己喜欢的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新常态下的教育,也要求校长不趋炎附势,不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而是保持一份豁达与宁静,坚守良知和使命,以家国的情怀和担当,尽全力让学校成为美好事物汇聚的地方,并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适合的教育。

新常态下的教育,还要求老师们把教育当作良心活儿,从孩子成长出发,一切着眼于他们当下学习生活以及未来人生的幸福,而不是仅仅为了九年、十二年学习之后的那两天。他们能够在夹缝中遵循教育规律,不计较个人得失,凭着良心、爱心和智慧做教育,不用压抑和扭曲人性的方式去教学生。

我们的教育应该进入这样一种新常态,这不仅仅是为了孩子,为了教育,也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汤勇)

新常态新作风心得体会

春节前夕,三个群众路线系列动漫短片《群众路线动真格了?》《老百姓的事儿好办了吗?》和《当官的真怕了?》开始在网上热传。片中多次出现习近平等领导人的卡通形象,有网友评价,该系列短片比春晚反腐相声“尺度还大”。(2月20日新华网)

三个群众路线系列动漫短片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比作一场新时期的“整风运动”,透露出活动将杀“回马枪”,反“四风”将成为新常态的信号。不难看出,短片创新领导人的卡通形象,用民众视角和网络语言呈现严肃题材,为深入推进群众路线和作风建设

寻求最大公约数。

众所周知,教育实践活动对“四风”问题进行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狠狠地刹住了“四风”蔓延势头。在整个活动中,取消、下放13.7万多项行政审批事项,查处“吃拿卡要”“庸懒散拖”问题5万多起、6万多人。查处在公务活动和节日期间赠送、接受礼品、礼金和各种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的问题1.3万多起、4024人。查处公款吃喝、参与高消费的问题3083起、4144人。清理清退公务用车11.4万多辆,调整清理办公用房面积2227.6万平方米,停建楼堂馆所2580个。缩“三公”经费530.2亿元,减少因公临时出国(境)2.7万多个批次、9.6万多人。叫停“形象工程”“政绩工程”663个,查处弄虚作假的问

题436起、418人„„

由此可见,中央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为抓手,以群众的意愿、诉求、评判为坐标,向实处使劲、往细处用力、从严处较真,将广大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带入“新常态”,持续向全党全社会传递信心和力量,在党的建设史上写下重要一笔。正如短片中所说,很多官员怕秘书收钱、怕情人举报、怕儿子酒驾、怕女儿炫富、怕老婆在国外买别墅;怕裸官被发现、怕网友偷拍、怕群众举报,怕就算逃到国外也被抓回来。

然而,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何让群众观点、群众立场深入人心,让群众工作发自内心,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进一步说,经过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各级各部门在改进作风有了一个良好开端,但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基础还不稳固。如果对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止步不前,那么不仅业已取得的成效将“付之东流”,更会导致深入推进作风建设陷入被动。

总书记曾强调,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顽固性,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因此,要让官员从内心处融入群众,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还需要打好“组合拳”。其一,要将问题整改到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成效关键在于问题整改到位,要列个问题清单,群众认可一件销号一件;如果问题找了一大堆,到最后却不了了之,这最终还是会回归到形式主义,其结果必然会损害党的公信力。其二,要让官员破除牢“官念”、根除特权意识,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守住那颗平民心。如果主观上就没有群众工作的意识,任何好的利民举措、规章制度落实下去也都会走样。其三,要请群众监督、让群众检验,请群众评价,加强对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下基层、联系群众工作的监督,确保干部真正下得去、群众真正

联得上。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激浊扬清、改进作风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一时兴起,更不是一朝之功,需要我们“抓常、抓细、抓长”,让那些怀着“不会查到我头上”心理的人断绝念头,让那些打算在中央抓一阵子的“风头”过后“依然如此”的人放弃幻想。这样,我们才能大力解决“脸难看”、“办事难”、“门槛高”等突出问题,才能防止被压下去的不良作风“死灰复燃”,才能让一些人打消“熬过这阵子”的念头、摈弃“嘴上一套、背后一套”的做法,回到清风正气的做人行事轨道上来。

拓展阅读:学习官场新常态心得体会

今天,在校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适应反腐带来的官场“新常态”》这篇文章。官场的“新常态”对于领导干部的从政品德和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状态不是一阵风,因此官员要对之充分认识,坚定信心,不应该抱观望和应付的态度。

“新常态”是一种新的正常状态。之所以说是“新常态”,就是说这种状态不是一阵风。这种“新常态”,将是领导干部从政新的基本环境,因此也就形成了对领导干部的基本的底线,不能违背和僭越。当然这种“新常态”也是会变化的,但是其变化只能是对领导干部的

要求更高、更明确,而绝不是相反。

现在仍有少数领导干部对于这种“新常态”持犹疑、观望、猜测的态度,认为中央这样的严要求不可能持续太久。这种判断一方面是出自于以往的所谓“经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利益关系而怀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愿望,其实这实在是低估了中央的决心和勇气,也没有认识清楚信息化时代人民群众高度的反腐败积极性和中央坚定的反腐败部署之间的紧密互动、

互相促进效果。

实际上,清楚的事实正摆在面前: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全面彻底地治理腐败的顽疾,既抓“苍蝇”又抓“老虎”,既抓小事又抓制度建设,既把腐败分子关进监狱又“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这样的反腐就绝对不是选择式、运动式和有退路的反腐。如果中国的政治生态没有一个完全的改观,“新常态”没有完全稳定和充分到位,中央在这方面的推进是绝不会停止的,何况这已经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绝大多

数领导干部坚定的支持。

反腐败带来的官场“新常态”,切切实实地向领导干部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权力行使要有明确的边界和规则了,监督无时无刻不在了,以致有些领导干部私下里感慨现在工作不好做了,因此出现了消极应付的现象。这种不作为心态正是对官场“新常态”不适应的典型表现。当然,在官场“新常态”下工作确实

学习“新常态新习惯新作为新

跨越”心得体会

近期在乡党委政府的组织带领下,我们学习了如何适应“新常态”。官场的“新常态”对于我们基层人员的从政品德和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状态不是一阵风,因此要对新常态充分认识,坚定信心,不应该抱观望和应付的态度。

“新常态”是一种新的正常状态。之所以说是“新常态”,就是说这种状态不是一阵风。这种“新常态”,将是领导干部从政新的基本环境,因此也就形成了对领导干部的基本的底线,不能违背和僭越。当然这种“新常态”也是会变化的,但是其变化只能是对领导干部的要求更高、更明确,而绝不是相反。 现在仍有少数人对于这种“新常态”持犹疑、观望、猜测的态度,认为中央这样的严要求不可能持续太久。这种判断一方面是出自于以往的所谓“经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利益关系而怀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愿望,其实这实在是低估了中央的决心和勇气,也没有认识清楚信息化时代人民群众高度的反腐败积极性和中央坚定的反腐败部署之间的紧密互动、互相促进效果。

实际上,清楚的事实正摆在面前: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全面彻底地治理腐败的顽疾,既抓“苍蝇”又抓“老虎”,既抓小事又抓制度建设,既把腐败分子关进监狱又“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这样的反腐就绝对不是选择式、运动式和有退路的反腐。如果中国的政治生态没有一个完全的改观,“新常态”没有完全稳定和充分到位,中央在这方面的推进是绝不会停止的,何况这已经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坚定的支持。

反腐败带来的官场“新常态”,切切实实地向领导干部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权力行使要有明确的边界和规则了,监督无时无刻不在了,以致有些领导干部私下里感慨现在工作不好做了,因此出现了消极应付的现象。这种不作为心态正是对官场“新常态”不适应的典型表现。当然,在官场“新常态”下工作确实要求高多了,所以暂时有所不适应也还可以理解,但是一味抱怨的态度要不得。“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善于从长远看问题,并且善于从自身找原因,要看到自己同党和人民要求之间的差距,及时调整心态,尽快学会在这样的“新常态”下开展工作,实现自己的“转型升级”,争取在新的条件下、按照新的标准要求,有更大的作为。

要求高多了,所以暂时有所不适应也还可以理解,但是一味抱怨的态度要不得。“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善于从长远看问题,并且善于从自身找原因,要看到自己同党和人民要求之间的差距,及时调整心态,尽快学会在这样的“新常态”下开展工作,实现自己的“转型升级”,争取在新的条件下、按照新的标准要求,有更大的作为。

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了系统性阐述,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经济运行和发展,有它的内在规律,而教育是人学,是培养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的事业,人的发展和成长相对于经济,更有其必然规律,教育更应该树立一种新常态意识,体现一种新常态思维。

新常态下的教育,不应该是强迫,而是引导;不是灌输,而是浸润;不是施压,而是影响;不是改造,而是改变。它不是让孩子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帮助他成为应该成为的那样的人。

新常态下的教育,在于积淀孩子素养,提升孩子素质,因而把孩子的品行操守看得比一纸分数更重要,把孩子的人文素养看得比考试成绩更重要,把育人看得比育才更重要。教育将不再以“分”为向导,以“考”为法宝,以片面追求教育的GDP为目标,而是基于“人”的哲学拷量与追问,把培养一个个精神独立、人格完整、品德高尚、懂得担当,能够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作为己任。

新常态下的教育,当以人为本,遵从人性,尊重孩子的生命个性,解放孩子的身心,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鼓励他们不断尝试、直面挫折。一个人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才有可能重新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个性。而教育不应该成为枷锁和禁锢,紧紧地攥着孩子。

新常态下的教育,会无限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发展的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会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愉快学习、探究学习中学会学习,快乐成长,而不是凭死记硬背,死整蛮干,靠拼时间、拼体力甚至靠拼生命的方式去提高考试成绩。

新常态下的教育,需要我们拥有一颗平常心。这样的平常心,会引导我们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因势利导,顺其自然,就像老农对待禾苗一样,按农时施肥浇水,而不会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在孩子的世界疯狂开采。

新常态下的教育,不应再有超大规模学校,不应再有高考集中营。校园会成为孩子们真正的学园、花园、家园、乐园。在这里,孩子不会被定位于工厂流水线上的一件件产品,他们可以有比较充足的时间与人交往,可以自由自在地参与各种社团活动,读自己喜欢的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新常态下的教育,也要求校长不趋炎附势,不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而是保持一份豁达与宁静,坚守良知和使命,以家国的情怀和担当,尽全力让学校成为美好事物汇聚的地方,并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适合的教育。

新常态下的教育,还要求老师们把教育当作良心活儿,从孩子成长出发,一切着眼于他们当下学习生活以及未来人生的幸福,而不是仅仅为了九年、十二年学习之后的那两天。他们能够在夹缝中遵循教育规律,不计较个人得失,凭着良心、爱心和智慧做教育,不用压抑和扭曲人性的方式去教学生。

我们的教育应该进入这样一种新常态,这不仅仅是为了孩子,为了教育,也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第三篇:试论新常态下的质量工作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增长周期和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规律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

全面认识和把握新常态下的质量工作,必须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有个清晰的理解与认识。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上下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经济总量跃升为世界第二,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奇迹。然而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我们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全球贸易发展进入低迷期,我国出口需求增速放缓,面临着经济增长速度换档、经济结构调整阵痛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阶段。综合各方面来看,我国发展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变化。其主要特点是,增长速度要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变化,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也为新常态下的质量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推动质量发展,提升供给质量

质量工作关系到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关系到千家万户,产品质量更是直接影响人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党和国家历来重视质量工作,始终将提高质量发展水平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十八大提出,中央明确提出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总书记突出强调“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三个转变”重要论述。李克强总理提出以质量的提升“对冲”速度的放缓,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实现“三个转变”,迈向“质量时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安全需求,是新常态下质量工作面临的新要求和挑战。近年来,州委州政府大力实施质量发展战略,出台了《xxx质量发展纲要(2013—2020年)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全州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将质量发展目标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质量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内容,普遍建立了质量工作联席会议、质量安全问责、企业主体责任、企业联系点等相关制度,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四大质量稳步提升。但是,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地区优势之间的差距,全州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的发展方式转变面临巨大压力,传统农牧业转向文化旅游业和现代农牧业的绿色崛起任重而道远,发展动力从依靠资源和初级农畜产品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还有很长的路要

走。经济下行压力给企业经营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产品更新换代和转型升级存在着无形的障碍,市场竞争、资金配置、人才流动、技术成果转化方面有着先天的短板。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引擎,是新常态下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动力。推动质量发展已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客观要求,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我们要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推动质量发展,建立大质量格局,坚守生态红线,以提升文化旅游业、现代农牧业两大首位产业发展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攻方向,把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供给作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积极推广精益制造、卓越绩效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解决困扰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关键、共性制度机制问题,形成促进提升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的内在压力和外在动力,切实提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为实现绿色崛起提供强大支撑和动力。

二、夯实质量基础,助力创新发展

质量工作系统性、规范性、技术性比较强,只有抓好基础、打牢根基,质量发展才有坚实保障。计量、标准、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是国际公认的国家质量技术基础,计量、检测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凭数据指导生产,监控工艺,检测成品,质量才能真正得到保证;标准是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标准对质量有重要的牵引作用,有好的标准,才会有好

的质量和效益;认证认可是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手段,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作为一个完整的技术链条,四者之间互相依存、密不可分。标准为计量、认证可认可和检验检测提供了依据,计量是制定、实施标准的基础和保证,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通过计量手段判断是否符合标准。我国质量监督工作体系正是依托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建立完善起来,并通过履行和发挥市场准入、生产许可、监督抽查、风险监控、执法打假、缺陷召回等质量监管职能保障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技术基础的发展始终与科技相伴、与创新相随,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对依托生态高地绿色崛起,确保2020年与全省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在坚持和完善现有质量监管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夯实标准、计量、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这4大质量技术基础建设。强化计量基础支撑作用,加快完善计量标准和量传溯源体系建设,结合绿色发展、节能减排、循环经济、贸易公平、改善民生等计量新需求,大力推进法制计量,强化能源计量监管,规范计量校准行为,合理配置计量检测仪器和设备,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加强标准化工作,加快现代农牧业、文化旅游服务业、节能减排、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培育一批国家和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与监督机制,以标准化推进金融服务、现代物流、

商务服务、交通运输、信息服务和旅游等服务行业的规范化,提升供给质量水平;推动完善认证认可体系,建立健全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认可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认证认可管理模式,加快实施旅游文化、节能减排、现代服务业等新领域认证认可制度,提高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有效性,增加第三方认证的权威性,推动自愿性产品认证健康有序发展,完善管理体系和服务认证制度;加快检验检测机构整合工作,优化检验检测资源配置,建设检测资源共享平台,形成布局合理、公正可信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体系;完善工业产品、食品、农产品质量快速检验检测手段,提高检验检测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升社会公信力。

三、构建质量共治,筑牢安全底线

“质量是基础,安全是底线”。质量安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国家形象。在新常态下,市场和人民群众更加注重产品的功能和质量,频频发生的质量安全问题暴露出传统监管方式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实现由传统监管方式向服务型监管方式转型,逐步建立规范有序、科学有效、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质量监管体系,已成为亟须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质量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不断改进质量监管方式,切实改变传统“分段式”质量监管模式(切香肠式),深化质量管理体制改革,由“传统型”

向“服务型”转变,逐步建立规范有序、科学有效、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质量监管体系,实现从源头、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监管。重点加强食品、农产品、工业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加强生活性和服务性产品和服务质量安全监督,强力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安全需求。切实发挥好企业的主力军作用,坚持以质取胜经营战略,全面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承担起“质量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让诚实守信者通行无阻,违法违规者寸步难行。通过政府、部门、企业的共同努力,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产品和重要领域,综合运用监督抽查、执法打假、投诉处理、集中整治等手段,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质量问题,切实增强全社会的质量意识、维权意识,群策群力、齐抓共管。着力构建质量社会共治机制,注重从源头上抓质量安全,构筑起安全、环保、健康、优质的“质量大堤”,全面提升质量水平,牢牢守住质量安全底线。

四、推进质量提升,提高质量效益

提高质量水平,已成为广大群众共同的意愿,成为实现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示范区和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建的关键环节之一。事实证明,在新常态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是供给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跟不上去。我们有优质的高原特色农畜产品,无污染、绿色、有机的林下产品和农畜产品,我

们有雄伟秀丽的自然景观、广阔的草原景色、风格独特的寺院经堂、色彩缤纷的民族风情和光辉灿烂的红色传承等文化旅游资源,但我们的特色农畜产品并没有太多走向市场,文化旅游业并没能做大做强,与其他地区相比差距依然很大。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我们供给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跟不上去。我们要重点围绕文化旅游业和高原畜牧业两大首位产业,依靠质量控制、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标准完善,促进行业质量水平提升。大力提升产品质量,督促企业强化质量安全责任意识,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的质量控制能力,从源头上严把质量关。大力提升工程质量,严格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严把工程原材料关,强化过程监督,严格工程验收,促进工程质量的提高。大力提升环境质量,围绕“国家重要的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和黄河、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区”功能定位,牢固树立“金山银山不如青山绿水、千好万好不如生态良好”的发展理念,加快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规划,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重点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大力提升服务质量,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价值链高端转变,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高品质提升,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和测评体系,规范服务质量分级管理,推动建立优质服务承诺标志与管理制度,从基础设施、

人员素质和企业文化方面进行改进,促进服务质量水平的提高。

五、加强品牌创建,发挥品牌引领作用

品牌是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代表着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升级方向。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居民收入快速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提出更高要求,更加注重品质,讲究品牌消费,个人消费市场呈现出个性、多样化、高端化、体验式消费的特点,爆发出巨大潜力。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升级,是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今后一段时期加强经济方式由外延扩张型向内涵集约型转变,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的的重要举措。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xxxx“十二五”期间名牌培育规划》,健全完善质量品牌发展奖励制度,完善质量品牌激励措施,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深入推进甘南州特色优势产业和产品的甘肃名牌、驰名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鲁班奖、飞天奖、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认证等品牌的推荐申报和创建活动。从项目、信贷、技改等方面,扶持主导优势产业、特色优势产品和名优产品,支持企业加大品牌创建投入,丰富产品和服务品种,提高产品和生活服务品质。同时,加大品牌的宣传力度,形成旅游产品、旅游景区、旅游服务等高原特色品牌效应,切实发挥品牌对产业升级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引导企业加快质量创新与质量提升,助推经

济发展转型升级。

六、开展质量宣传,树立价值导向

加强质量宣传,对提高全民质量意识,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围绕全州质量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充分利用报纸、宣传栏、电视等传统媒体优势,全面覆盖到网络、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加大对质量先进经验、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曝光一批质量问题和违法案件,发布社会关注的质量信息,提升全社会质量意识,弘扬追求卓越、崇尚质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

新常态的特征就是高质量,要实现高质量,必须有大质量体系,大质量就是全面质量管理,更是人人参与质量的过程。通过推动质量发展,夯实质量基础,构建质量共治,推进质量提升,加强品牌创建,开展质量宣传,努力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人人关注质量的良好氛围,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

第四篇: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分析

李嘉诚作为香港富豪,在2014年以《无心睡眠》为题致辞汕头大学的毕业典礼,在致辞中,他明确指出: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新常态”就是机会的不平衡,这也是他的担心之处。但是在当前中国经济的现状下,“新常态”并不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新常态”这一名词没有明确的涵义,这个自古便存在的名词对中国的经济现状作了很好的诠释。“新常态”是近几年最常见的术语,其最初的提出者是美国的埃里安。在宏观经济领域的定义被西方舆论普遍形容为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缓慢而痛苦的过程。

一、中国目前经济现状的分析

处于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放慢了增长速度。处于中高速增长的经济需要用底线思维和战略思维的双重观点来进行宏观调控,使“平常心”与“忧患心”并存,放弃对速度的过分追求,预防降速带来的焦虑。此外,新常态摈弃了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转变为成本低、效率高、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如此一来对宏观调控的重点将转移到结构调整和方式转变上来。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新常态的主要表现形式:一是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再追求高速发展,而转为中高速发展;二是新常态下经济结构从不平衡转向平衡优化;三是新常态下将对前期政策的遗留问题解决和定力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使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总量更加稳定。对于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更有专家预测:中国经济将保持平稳,在不出现金融危机的前提下,目前的经济状况需要三到五年来调整。

二、中国目前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运行仍然面临挑战,下行压力大。调整经济结构带来的诸如经济风险和企业困难等问题开始不断出现。部分专家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和周期性经济问题列为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但是笔者的观点是,政策调整失衡等内部原因才是导致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超过四万亿的投资金额数目巨大,而这些资金投入到机场、公路、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上,回报率非常低,需要多年才能收回,这种超能力的投资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制约因素。

(二)人民币汇率不定。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升值直接导致了出口企业利润的缩减,竞争力受到限制,人民币升值1%,则出口企业的利润减少2%,经济增长失去了外贸的有利推动,而国内人民币的贬值则使得国民购买能力的下降,促进经济增长的三个因素中,消费与出口两个因素都失去了作用力。

(三)房地产泡沫和地方债可能触发金融危机。当前有超过30%的房价收入虚高了房地产经济,房屋的居住率低,如果这种虚高经济出现危机首先会导致资金断裂,这将会使中国也陷入次贷危机的风险中,但是,中国对国有银行的制度是“刚性兑付”,以此来防止国有银行的倒闭,而如此一来,通货膨胀等恶果将很快蔓延至整个中国。另一个导致金融危机的潜在原因是地方债务。根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40万亿的地方债务,这种地方债务如果延迟归还,社会信用将会受到挑战,金融秩序遭到严重破坏,资金链断裂。

三、适应“新常态”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辩证看待新常态。新常态是进步,新常态是“富态”,是中国经济进入更高层次发展阶段后才出现的状态。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我国经济上了大台阶,体量大了,百姓生活改善了,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我们才能将过去无法做到的事情做的更好,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实现成功转型,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发展。新常态下,挑战与机遇并存。金融、地方债务、房地产等风险和危机开始有所显现,在这种风险机遇并存的环境下,信息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城镇化等“新四化”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是完全能够保持中高速的经济增长的,这种发展带来的风险我们完全可以解决。

(二)积极适应新常态。我们要以平常心态来面对当前的新常态。首先要保持冷静,戒骄戒躁,顺应时代发展。这种经济增长速度的降低不是人的主观意志能够控制的,因此我们要顺应这种发展,不盲目刺激。但是也要对经济发展速度有底线,避免经济发展受外在因素影响而增长过慢,从而使经济发展以适当速度运行。其次是尽自己最大努力,主动创新。新常态是一种全新的模式,要以全新的思路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使经济增长统筹稳步发展,通过合理的改革,使市场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社会和企业更具活力,经济靠自身动力发展,使经济结构得以优化和升级,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三)努力发展新常态。一是要用更加稳健和灵活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来取代过去比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根据财政收入制定财政支出,以此来约束财政投资,是货币充分发挥其服务作用。二是要稳定人民币对外汇率,要发挥市场对存款和贷款等利率的影响,促进金融机构的私营化,改革金融机构体系,取消银行的垄断地位,使企业节省融资成本投入,使企业的融资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三是要市场环境平等化,使国有企业和银行在公平的环境下与民营企业和银行展开竞争,竞争是改变垄断的有效手段,从而使社会效率得以提升,百姓从中获利。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常态,新发展。我们要以一颗冷静、火热而坚定的信念来面对新常态的发展,积极主动的认识、了解和适应新常态,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崭新的明天。

第五篇:新常态下的乡镇内部审计工作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推进和公共财政职能的不断加强,国家财政用于乡镇的资金大幅度增加。加强乡镇财政资金内部审计监管,关系到党的民生政策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统筹城乡发展。因此,提高乡镇内部审计质量,发挥内部审计作用,有助于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乡镇提升公共管理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

一、加强乡镇内部审计势在必行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接连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如何保障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如何使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如何更新理念、健全机制,建立健全完善的乡镇内部审计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是加强乡镇内部审计是维护乡镇经济规范化的需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乡镇的职能逐步向公共财政体制转变,从直接管理干预经济向间接服务、间接调控经济转变,从而更加关注财政性资金、集体资产的效益问题。乡镇内部审计对乡镇经济生活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和服务,有利于落实乡镇经济政策,提高乡镇经济效益,维护乡镇经济秩序。

二是加强乡镇内部审计是审计监督全覆盖的需要。目前的国家审计对乡镇和村这些基层政权缺少明确的监督主体,主要依赖县(区)审计机关的延伸业务职能对所辖乡镇及村进行非常规监督,由于县区审计机关人力和精力有限,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监管的盲区和死角。因此,通过明确乡镇审计的法律地位,有利于健全政府监督体系,缓解基层审计机关的工作负荷。

三是加强乡镇内部审计是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需要。随着乡镇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加快推进,广大农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日益增强,对基层政权的施政行为和集体财产的公开的监督日益迫切,客观上需要有一支稳定可靠的审计力量为其提供客观公正的审计服务。

二、乡镇内部审计不容乐观

随着乡镇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乡镇内部审计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导致乡镇财政财务管理不规范,在一些地方出现了违规违纪违法的问题。从当前来看,乡镇内部审计主要存在“六难”:

(一)认识不高难重视。部分乡镇领导没有认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为乡镇资金量不大,开展内部审计可有可无,因此没有将其摆在乡镇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上,使乡镇内部审计“先天不足”。有的村干部对审计工作认识不高,认为审计就是找茬,配合不够。目前,乡镇内审基本是“走过场”,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制度缺失难规范。由于目前内部审计还未上升到法律层面,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加之有的地方没有建立规范的内审制度,内审人员在审计时无章可循,出具的审计意见和建议没有法律依据,因此内审工作随意性大,没有真正做到制度化、常规化。

(三)财务管理难统一。有的乡镇预算编制不够全面、精细,预算执行随意性较大。尤其是村级财务混乱,有的虽已成立了民主理财监督小组,但实际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虽能做到及时公开,但透明度不够;有的会计核算仍使用传统的“流水账”方法,没有足够的原始正规票据作支撑,难以从财务账上看出问题的全面性,也不能全面反映客观事实,有的甚至连账也没有。

(四)资金分散难监管。乡镇和村涉及的资金种类繁多,资金量一般都不大,但却分布在乡镇的各个方面乃至每一个村民身上,要把这些资金弄清楚,工作量非常大,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力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监管只会流于形式。

(五)机构人员难落实。很多乡镇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都是依靠乡镇纪委和财政所来开展内审工作,有的乡镇甚至没有开展内审工作。多数乡镇没有专职内审人员,有的分散于纪委、财务工作等岗位,身兼数职,审计工作具有明显的临时性和被动性,仅凭乡镇自身进行监管,显得力不从心。

(六)审计质量难提升。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审计不再是单一的财务收支审计,审计方式方法也呈多样化。由于内审人员专业化素质不高、技术手段落后等原因,致使乡镇内审发展后劲不足。加之当前大多内部审计主要采取单纯从财务账上查找问题的方法,审计方式方法单一,很难从深层次上发现问题。

三、乡镇内部审计有的放

乡镇内部审计的内容很多,但内审力量有限,需区别主次,重点应突出以下五个方面:

一要审财务。重点审查账薄、凭证、报表及相关会计资料,检查乡镇各部门、村级财务是否依法建账、记账和报账,会计行为是否合规,收支是否真实、合法,有无挪用、滥用和浪费现象,保证财务收支合规、合法。

二要审资金。检查相关专项资金的分配是否公开、透明,使用是否合规,检查农村各类收费是否合理,相关的减免政策是否落实到位,是否存在乱收费、乱摊派行为。通过检查资金的来龙去脉,揭露、纠正资金在管理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管好用好各项资金,确保资金使用真实、合法、有效。

三要审项目。重点审查社区、农田水利、农村电网等建设项目的计划管理情况、资金筹集情况,相关配套资金是否到位,资金拨付是否及时;审查项目支出是否专款专用,是否存在虚列工程项目、虚拟工程成本、虚报工程量、将其他费用列入工程支出等问题;审查工程决算是否真实、准确、合规,有无虚报冒领、高估冒算问题;审查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是否科学有效,有!觅因管理不善造成损失浪费问题,促进资金效益的充分发挥。

四要审政策。及时检查各项涉农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了解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普遍性及农民反映强烈的问题,加强综合分析,从机制、体制上分析原因,提出科学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服务;关注农村低保资金、社会救助资金、拆迁补偿金等是否落实到位,保护农民切身利益;加强对生态环保等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看上级安排的专项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确保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五要审领导。有效开展村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村干部权力运行情况的监督和制约,提高村委会的决策水平和自治能力,促进村级组织党风廉政建设。重点检查各项收入是否真实、完整,各项支出是否合理、合法,是否实行政务和财务公开,不断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管理使用安全、透明。

四、乡镇内部审计时不我待

(一)强化内审管理指导。结合乡镇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强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规范审计程序,使乡镇内审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县级政府要在乡镇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专职审计人员,解决好乡镇审计人员的编制问题;审计机关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对乡镇审计的业务指导;乡镇党委、政府要重视和支持审计部门独立开展审计工作,不说情、不加压,为内审工作开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把握内审工作重点。乡镇内部审计部门应重点摸清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政策措施和工作重点,投入资金规模和结构分布情况,掌握本乡镇资金来源、规模、工程建设期限及进展状况和项目管理情况。对涉及农居房建设、农村道路、环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专项资金等进行专项审计调查,最大限度地保护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着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着力为广大人们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服务。

(三)创新内审方式方法。采取内外结合、左右联合、上下联动的方式开展审计监督检查,整合监督资源,有效解决内审力量的不足,提高监督检查的效率和质量。充分运用计算机审计软件,加强对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的绩效评价分析,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审计在乡镇内部审计中的作用;通过调研、协调、建议等方法,积极向乡镇党委政府宣传对内部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的重要意义,使他们理解并支持内审工作开展。

(四)提高内审人员素质。坚持岗前培训、集中培训等措施,逐步解决乡镇内部审计人员在具体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鼓励内审人员积极参加职称考试,系统掌握内部审计的专业知识;结合交叉审计、联合审计等多种形式“以审代训”,切实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技能;学习《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相关财经法规,确保在审计中廉洁自律,秉公执法,增强内审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五)促进内审整改到位。由乡镇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内审机构等单位组成联合督查小组,也可由县级审计机关牵头,定期不定期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确保审计建议的落实,确保审计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上一篇:乡村学校少年宫汇报下一篇: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