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比较探析

2022-09-10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1]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我们不得不面对更加多元、相互激荡的思想文化、斗争日趋复杂的意识形态。中国要想立足世界、赢在未来,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高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的国民。始终坚持:“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 问题的出发点应以从世界范围为准,拥有全球意识。中、加两国有着不同的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方面也是迥然不同。恰当的借鉴可以进一步推进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

一、历史文化背景不同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古代文明发源地之一,历来追求和谐统一,尤其是儒家传统的浸润,使得教育目标洋溢着真、善、美和君子、礼仪之国的大国风范。相反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是一个国小民寡、资源匮乏、没有悠久得历史,且国民构成复杂多元。新加坡的第一任领导人李光耀也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曾强调:“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复合民族的国家。人种、文化、宗教或语言上的差别都不是我们所关心,他们终将融汇一致。”[3] 国民要谨记国家的缺陷并以此去激励自己的雄心,因而强调坚培养认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新加坡人”。[4]

二、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不同

国家的意识形态是由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性质所决定,作为调和手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受限于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中国是共产主义国家所以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中有共产主义理想、共产主义道德等内涵;而民主理念则是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加坡在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所重点强调的,这样的培养目标与我国是有本质区别的。新加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相对来说也是比较短暂的且在建国初期六十年代是比较忽视的,没有的到相应的重视。起初他们把重点放在了主抓经济,专心于国家的现代化的建设,过于乐观的认为只要经济得到了发展,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伴随着对西方科学技术而来的是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拥入,国民争相效仿。原有的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岌岌可危,即将面临全面西化,成为西方的文化殖民地。腐朽和颓废的西方价值观将使国家的工业成果不复存在,这时思想道德教育顺势而为,固守住了新加坡的“根”——“亚洲价值观”。

三、中、加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的差异

1、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

随着高举中国梦的伟大旗帜下华民族踏上了复兴的征程,在此期间我国的物质文化日益丰富。在1986年9月28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就曾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5] 奠定了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四有新人”,经过实践的检验,铁一样的事实告诉我们,这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是最行之有效的,也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坚持的培养目标。

2、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

由于新加坡是一个独特的多民族移民国家,培养“新加坡人”就是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明确的培养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新加坡政府通过培养对自己民族及文化传统的认同、树立亚洲人的观念、培养认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新加坡人”三步走策略来实现最终培养目标。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为达到这一最终目标,前述两个层次的目标是实现第三层次的手段与方法。

四、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部分国民狭隘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阶级教育,是一个阶级内部的事情。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多方合力的趋势是不可违背的,随着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越来越有实现的可能。就中国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自然是对全中国人民的教育,思维、观念不能原地踏步踏停留在单一的灌输上,需要向社会教育、覆盖性、全方位的教育转向,这并不是意味着要抛弃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6] 借鉴与改造、摒弃与创新,用科学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当代价值,真正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是新兴学科,只有近三十年历程。但是自成立学科以来,研究方法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不断开拓自身研究视阈,多角度、客观、全面的处理好与诸国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借鉴、提高的三者关系。充分挖掘世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研究内容,力争为学科的发展与建设提供借鉴对比。本文通过对比中加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的培养目标。为新形态的“社会主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添砖献瓦。

关键词: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借鉴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年11月2日第3卷,第373页。

[2]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出版1983年7月1日第2卷,第35页。

[3] [英]阿里克斯·乔西:《李光耀》(中译本),第31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4]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第152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 严洲《学习《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的一点体会《马克思主义研究》1986

[6] 于惠玲《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综合创新之路》《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2期

上一篇:间断性蓝光照射联合药物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观察下一篇: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