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教师绩效要素论文

2022-04-19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薄弱点在于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整体推进程度不均衡,课程思政建设主体不明确,教师队伍的思政能力不均衡,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挖掘不够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要素体现在顶层设计、教师队伍、教学内容和制度建设。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明确教师绩效要素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明确教师绩效要素论文 篇1:

理想信念教育: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

理想信念使中小学教师拥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从而为其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支持。中小学教师只有树立了理想信念,才能更好地进行专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有好教师”的标准,这是对广大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在“四有好教师”的标准中,“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仁爱之心”都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直接相关,其中“理想信念”既是当代好教师的重要标准,又是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理想信念能够促进中小学教师成为好教师,提高教师的专业认同,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因此,中小学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是当前教师教育研究领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教师教育实践领域中的核心内容和关键影响因素。

一、基本概念及必要性分析

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是中小学教师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从目前的研究现状及教育实践来看,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都比较缺乏。因此,需要对中小学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概念及其必要性进行分析。

(一)中小学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概念

学者们大多是从高等教育维度以大学生和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论述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概念。比如查少刚、杜孝军等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角度论述理想信念教育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1]。有的学者从高校教师的视角论述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涵义,李晓蓉认为:“理想信念教育既包括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也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2]

结合对以上概念的理解和分析,本文认为,中小学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是,培养中小学教师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使中小学教师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及价值观念,增强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

(二)中小学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

中小学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和使命,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能够促进中小学教师自身的专业认同,而且能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1.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教师理想信念教育能够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能够得到更好提升与发展的动力。理想信念使中小学教师拥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从而为其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支持。中小学教师只有树立了理想信念,才能更好地进行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包括专业理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认同等方面的内容,教师理想信念教育能够促进中小学教师树立专业理想,从而使其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最终形成专业认同。因此,理想信念教育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是中小学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

教师的理想信念可以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指明方向和道路,促进其教育实践行为的改进,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的理想信念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关键之所在。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改善和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效果,促使教师自觉地发挥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用自身的行为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相反,理想信念迷茫的教师不仅不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而且还会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具有崇高理想信念,能够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3.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

2018年1月颁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特别强调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重视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这些内容都与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密切相关,教师应该提升自己的理想信念水平,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理想信念教育能够促使中小学教师明确自己的理想信念与人生目标,教师在实现自身价值过程中也对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中小学教师在实现自身价值和目标的过程中,一方面,他们认真负责的态度、乐观向上的情感、明确务实的人生方向等都对学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使中小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教师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各种教育活动及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并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的渗透与影响,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各级各类人才。

二、中小学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原因分析

当前,中小学教师的理想信念表现为缺乏必要的政治思想观和价值观,职业道德观也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些情况的出现与当前中小学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不当有着紧密的联系,这表明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目标设置不当,目标定位模糊;教育内容与教育实践脱节,缺乏吸引力;教育途径和方法单一,缺乏交流与沟通;学校重视绩效考核,教师理想信念教育评价匮乏。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学校及教育培训机构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西方多元思潮影响以及教师自身观念落后等方面不无关系。

(一)学校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忽视教师主体性

大多数学校忙于升学率的提高而无暇顾及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导致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与支持。很多教师教育机构和学校的理想信念教育忽视教师的主体地位,無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师不喜欢被动地接受学校的安排,不愿意接受不实际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小学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应该关注中小学教师的真正需要,充分体现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将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与其自身的专业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促使教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受西方多元思潮的影响,部分教师缺乏正确的价值观

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理想信念受到了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西方思潮大力宣扬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这和我国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一致,西方的意识形态通过电影、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向我国不断渗透。西方的多元思潮对中小学教师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例如很多教师存在严重的功利主义思想,他们将教育目标定位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漠视或忽视学生道德素养、心理健康的培养。少数教师缺乏必要的理想信念,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感到迷茫和空虚,失去前进的目标、方向和动力,教育教学效果不容乐观。

(三)部分教师盲目悲观,缺乏理想信念认同感

在中小学教师群体中,部分中小学教师缺乏必要的理想和目标,追崇所谓的“消极无为”的生活和工作态度,有种“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被动应付意识。有些教师认为理想信念是“抽象的”“空虚的”和“高高在上的”,认为只要拥有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即可,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与自己没有关系。因此,他们对理想信念教育没有热情,甚至置之不理。这种情况说明这些教师缺乏对理想信念的认识和理解,缺乏必要的理想信念认同感。拥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是成为一名好教师的重要标准,也是中小学教师最基本的素养要求。因此,中小学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应着眼教师的需求,真正让教师从心底认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加强中小学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不僅需要找到其困境及原因,更重要的是在困境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促进中小学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路与对策。从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及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出发,结合教师在道德成长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等要素,可以从以下方面构建促进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思路和策略。

(一)强化理论认知,增强教师积极情感

要促进中小学校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应该提高中小学教师对理想信念的理论认知水平。中小学教师由于教育教学工作压力大、学习时间紧张等原因,对理想信念理论知识知之不多,在教育实践中更是不会应用。加强中小学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应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把理想信念教育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结合起来,结合时代特点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为中小学教师量身定制适宜的理论认知内容,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激发中小学教师的兴趣和动机。理想信念教育不仅仅是理论的灌输和知识的理解,重要的是把理想信念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理想信念教育需要中小学教师的情感参与,对教师要“动之以情”,从而促进理想信念教育顺利实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拓展教育途径,增强教育实践效果

拓展中小学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增强教育效果的必要措施之一。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应该具有多种途径和方法。拓展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可以从教师教育培训、学校组织学习活动和新媒体运用等方面展开。首先,中小学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各种教师教育培训来接受理想信念教育。教师教育培训是当前中小学教师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培训,教师的知识与技能、态度与情感等都会得到一定的提升和发展。另外,学校可以通过组织相关学习活动来增强中小学教师对理想信念的认同感,还可以借助新媒体互动性强、方便快捷等特点,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沟通,让教师在互动中增强学习的效果。

(三)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教育评价机制

中小学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应该注重健全学校教育管理制度,从而为中小学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必要的组织支持和制度保障。学校领导应该重视中小学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淡化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和“重视学生的成绩和分数”的认识,优化教师绩效考评制度,提高教师对理想信念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培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完善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评价机制,就是要打破现实中存在的中小学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中“低效果、无评价”的局面,让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让教育评价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改进和教育教学制度的完善紧密联系在一起。评价不是目的,让教师在理想信念教育中提升自己的专业认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各级各类人才,才是完善教师理想信念教育评价机制的目的,也是当前学校教育目的,特别是中小学教育目的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师理想信念教育能够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水平,并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小学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应该从自身需求和教育实践出发,结合时代要求,明确教育目标,创新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方法和途径,提升教育评价水平,最终增强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查少刚,杜孝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四重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1):133-136.

[2]李晓蓉.论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3):100-104.

【梁明伟,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 敏

作者:梁明伟

明确教师绩效要素论文 篇2: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摘 要: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薄弱点在于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整体推进程度不均衡,课程思政建设主体不明确,教师队伍的思政能力不均衡,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挖掘不够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要素体现在顶层设计、教师队伍、教学内容和制度建设。建议课程思政建设从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加大对专业课程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支持力度、建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推动落实。

关键词:课程思政; 专业课程; 思政元素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一重要讲话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质升级的目标更加明确。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升级,尤其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对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中课堂教学的全覆盖。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通过梳理现有的研究文献,课程思政是落实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一种育人理念。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发挥所有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汇聚思政课的显性教育和其他课程思政元素的隐性教育,形成所有课程协同育人的格局,实现所有课程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活动全过程,在教授知识、塑造能力的育人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混为一谈。高职院校存在以建设思政课程代替课程思政建设的现象,建设思政课程有措施、有手段,课程思政建设办法不多、力度不够、路径不清晰,根源是因为没有弄懂两者实质,混淆两者内涵。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思政课程,即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系列课程。课程思政是一种育人理念,是落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具体实践。

二是课程思政建设主体不明确。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是一系列课程,通常由思政教学部或者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建设主体。课程思政则涉及面很广,覆盖所有教学单位的全部学科、专业、课程以及实践环节等教学全过程,是一项系统、全面的工程,其建设主体应是学校层面具有统筹整合力量的机构。现阶段,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没有明确的建设主体问题,缺少统筹协调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共同建设的机构,主体不明确导致建设任务不清晰。

三是教师队伍的思政能力不均衡。思政课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拥有专业优势,思政课程教学经验豐富,具备较强的思政能力。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教师队伍的思政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提升,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思考不多,课程思政的实践经验还很薄弱,所以专业课程教师的思政能力还有待培养和提升。同时,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尚未建立,导致教师队伍的思政能力整体推进不足。

四是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不足。在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中,校级层面统筹力度不足、专职教师主动性发挥不够,导致专业课程中思政亮点的挖掘不够深入,没有整体性、系统性的梳理、总结思政元素,对如何将专业课程中的思政亮点融合到教学、改革、实践的全过程思考得还不够系统深入。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薄弱点在于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主要表现在建设主体不明确、专业课程教师思政能力不强、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挖掘不够等问题较为明显。

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关键要素

(一)顶层设计是前提

顶层设计是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首要前提。顶层设计方面首先要有明确的统筹领导机构,以更高的站位来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统筹考虑课程思政建设中学校层面、院系层面、教研室层面、专业团队层面、教学团队层面、教师层面等各层次的建设目标和任务分工,充分考虑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各环节要素,统揽全局,围绕课程思政建设来统筹集中各层次的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二)教师队伍是关键

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关键要素。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因此专业教师不仅要在课程专业领域有过硬本领,在课程思政方面也要学深悟透思政教育的深刻内涵、强化思政理论的极大认同,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从思想意识上思考如何将课程专业与课程思政有效融合,确保专业课程与思政课保持同向同行,确保教学全过程中,教师这一关键要素的能力不缺位。

(三)教学内容是基础

教学内容是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主要依托。课程思政中,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是从教学知识中挖掘出来的,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又是将这些思政元素和思政亮点与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形成专业与思政相结合的价值导向,实现知识与思想相认同,能力与价值相统一。因此,实施课程思政的基础条件是所有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依托,是思政元素呈现的主要途径,是落实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主要形式。

(四)制度建设是保障

制度建设是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保障。课程思政建设中,顶层设计的领导与管理体系、运行与评价机制都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通过制度建设,结合学校办学定位,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和特色,统筹学校办学治校的教育资源,确定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抓手,从上至下明确各层级任务分工,构建协同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目标考核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指挥棒作用,以激励机制建设促进课程思政建设。

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建设意见与建议

(一)构建专业课程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

课程思政建设首先需要明确课程思政建设主体。高职院校需成立内设机构或非常设领导机构负责统筹协调,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明确相关职能部门、教学单位的责任,全员参与,协同共建。强化顶层制度建设,出台课程思政建设的制度、办法和政策,发布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其次要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立足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强化专业特色,以课程思政为导向,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的统筹创新,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教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价值引领,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要件、教学环节。最后要注重凝聚教学团队力量。通过集体备课活动凝聚学科、专业、教学团队力量,系统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找准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的契合点,多角度、多形式诠释专业课程中的思政亮点。

(二)加大专业课程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支持力度

一是要丰富专业课程教师的思政教育学习交流平台。积极深化教学改革,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大赛,建设优质网络在线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和教学资源库;借助多媒体、展厅等媒介,结合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优质案例,把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转化为鲜活的教育载体。二是要建立专业课程教师课程思政的培训制度。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制定课程思政专题讲座计划,大力培养精通课程思政教学的中青年教师队伍,实施教师思政能力素质提升计划,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定期组织交流培训。

(三)建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

一是对课程思政教师的评价。主要评价教师自身的素养,包括知识素养、思想道德修养、专业能力等以及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二是对课程目标的评价。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中,是否能够为学生塑造扎实的理论功底,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在情感领域,是否正确引导学生主动融入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理想信念。三是对课程效果的评价。将"价值引领"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观测点之一,考核"价值引领"作用的发挥程度,衡量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是否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深度融合。在培养学生理想信念、社會责任、健全人格、担当负责等方面是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和效果。四是充分运用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要充分发挥考核绩效的激励作用,探索合理的科研与教学创新激励机制,包括制定创新激励办法,设置合理的创新申报、评审、奖励流程等,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聘期考核、评优评奖的重要参考,鼓励全员参与课程思政教研创新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度院级科研项目(社科类)“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研究”(025/202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海军.地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及推进策略[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9(01):21-26

[2]徐致强.高校思政课应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J]林区教学,2020(03):5-7

[3]吴小平.新时代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03):63-65

[4]蒙丽媛.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做“三全育人”践行者[J]智库时代,2020(03):154-155

[5]蒋强军,林莉,刘浩.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有效路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5):587-590

[6]杨利平.高校运用思想政治工作三大规律合力育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

[7]高雷雷,曾丹丹.高校课程思政的理论特征与建构路径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19,21(01):134-138

[8]朱梦洁.“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9]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16(24):5-7

[10]张继平.高校目标管理之目标考核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11]汤艳娟.绩效考核中的导向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7

作者:黎娜

明确教师绩效要素论文 篇3:

产教融合背景下探析高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

摘   要: 本文分析了高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了高职院校要明确教师个体和学校整体发展的一致性,突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高职”特征,强调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要符合產教融合新形势的要求,探讨高职教师“增强专业实践能力,做双师型教师”“注重产学研结合,做创新型教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做创业型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关键词: 产教融合   高职院校   教师职业生涯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我国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1]。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越来越成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改革重点方向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要抓住产教融合发展的机遇,分析高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面临的问题,明确高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新定位和新要求,探讨高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新路径,推进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管理工作向着常态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

一、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学校重视不够和管理缺失。

教师个体是组成师资队伍的基本单元。“聚沙成堆,滴水成海”,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由一个个教师汇集成群,将个体的力量凝聚成群体资源,成为高职院校办学最重要的支撑条件之一。显然,教师的个体水平直接影响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教师的职业发展潜力同样直接影响师资队伍的发展方向。所以,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既要遵循政策导向、适应人才培养需求、符合院校办学实际,又要有利于教师群体的职业生涯发展。

目前高职院校对教师群体的职业生涯发展问题普遍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管理。从产教融合方面分析,虽然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作可谓成绩斐然,但无论是与企业共建实践实训基地,选派学生或教师到企业进行短期顶岗实践,聘请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到学校任教,还是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等,高职院校开展这些工作的出发点更多的是执行政策、促进就业或者扩大学校影响力,很少将教师职业发展诉求融入其中。有的教师的职业发展甚至被认为只是教师自己的事情,理所应当由教师自己解决而不必纳入学校统筹的工作范围。可见,在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教师群体虽然是最重要的执行者和贡献者,但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又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

(二)教师内源性发展动力不足。

高职教师的职业发展动力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动力[2](6-9)。目前高职院校一般通过简单的奖惩措施激励或督促教师的岗位工作和职业发展,比如设置基本的教、学、研工作量,奖超罚低;设置限定名额的奖励项目,评优评先;通过监管惩处违规违纪者等。这些措施都属于外源性的激励,表面上看似热火朝天,实际上更多的是对当前工作绩效的考核手段,缺乏对教师将来职业生涯系统、长期、深层次、可持续发展的引导。因此,要长期有效地推动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还是应该依靠教师的内源性发展动力。然而,教师职业发展内源性动力不足是一个普遍问题。

高职院校现有专任教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从各类高等学校毕业后直接从教的高学历教师,另一类是从行业企业吸收的高职称人员或技术专家。这两类教师虽然入职路径不同,但入职后的职业生涯都较长,多则将近四十年,少则也有十来年的时间。在十来年到四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教师只有不断发展、不断提升,才能符合学校不断发展升级对教师职业素质的需求,并逐步实现个人的职业成就。然而,对于从学校到学校的学历型教师,很多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认识是迷茫或单纯的,内源性发展动力形成速度慢,需要被引导、被激发。对于从行业企业到学校的实践型教师,由于在技术、经验、职称和其他资历方面已有相当的积累,一些教师自认为已经“功成名就”,对入校后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往往缺乏需求。

(三)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

高职教师的职业发展需要教师内源性要素的推动,也需要外部政策、制度、环境等方面的支持。就外部政策而言,国家发布的多项规定为高职教师的职业发展方向提供了明确的引导和制度保障。以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为例,该《意见》提出:“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推动职业学校、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教师实践假期制度,支持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可见,我国在产教融合共同推动职业院校教师实践能力发展上是有明确的政策支持和制度基础的。但在政策落实、制度设计和实施路径上,一些院校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往往不能充分推行。比如有的院校缺少校企共建的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教师只能自主寻找合作企业,使实践锻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有的院校因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只能利用寒暑假进行短期拼凑式的实践锻炼,影响教师双师素质的连续性培养和效果。有的院校因制度不完善或管理不到位,缺乏对教师实践锻炼的指导、监督和考核,任由教师进行放羊式实践锻炼,导致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流于形式。凡此种种,由于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得不到有力的外部保障,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中常常有心无力、成效甚微。

(四)缺乏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

教师职业发展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工作是相互促进、共进共赢的关系。但是,作为产教融合主体的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双方对这一重要联系的认识和态度不完全一致。在行业企业方面,和美国、德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职业教育发展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行业企业对教师职业发展缺少足够的兴趣和支持,比如在企业成立教师与工程师联合研发实验室、支持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研发工作、主动开展企业专家对教师的专项培训等方面,我国行业企业的合作态度往往是被动和消极的。高职院校内部对教师职业发展在深化校企融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推动不够,甚至存在偏差。比如有的高职院校顾忌教师和企业联系过于紧密,担心教师频繁接触企业会影响其在学校的工作效益或造成教师离岗的可能,通过设置一些障碍以限制教师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过于频繁或深入。这些限制往往导致教师和学校错失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的良机,对教师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合提升、教师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学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等都造成了直接的损失。

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新定位和新要求

(一)明确教师个体和学校整体发展的一致性。

重视和加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管理,对教师个体的发展和学校整体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进行有效管理,能够引导教师快速形成职业认同,客观分析自身的发展需求和职业能力基础,及时掌握教育行业和学校对教师的发展要求,及早制订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防止职业倦怠,并通过激发教师在教育教学、自主学习、科研探究、社会服务等各方面的热情,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综合素养,最终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其次,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进行有效管理,有利于学校充分了解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给予政策支持,进行制度设计,建立教师职业发展管理机制、评价与考核办法等,为教师的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再次,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进行有效管理,有利于教师和学校发展规划的衔接,推动教师和学校形成命运共同体,在教师个体的职业发展和院校整体的办学发展过程中互为保障、互相促进。

(二)突出“高职”特征。

高职教育具有的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决定了高职教师的职业发展要突出“高职”特征。这一特征要求高职教师的职业发展应该是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个方面的集合发展。其中紧密联系行业企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当前既是热点又是难点。因此,在职业发展过程中,高职教师应不断提高职业综合能力,包括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学能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等[3](16-17)。特别是在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及时掌握行业企业发展动态,熟悉企业生产实践的过程,还要具备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与行业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不断提高双师素质,以保障高职院校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对地方社会经济的服务功能。

(三)符合产教融合新形势的要求。

当前,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扶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制度框架内的重要内容[4]。在深化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将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各个方面開展更多的合作。学校不管是创设实习基地,兴办专业产业,还是推广技术应用,都需要依靠教师群策群力,参与其中。这就倒逼高职教师在生产实践操作、知识应用能力方面迅速补齐短板,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总之,在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下,高职教师要对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提升。

三、高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分析

(一)增强专业实践能力,做双师型教师。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到2022年,我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因此,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应紧跟当前职业教育改革步伐,多措并举地加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锻炼,培养双师型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从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教师有针对性地参加旨在提高实践能力的专业技能培训。二是依托企业环境特别是校企共建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三是落实教师“顶岗实践假期制度”,保障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足够时长的顶岗实践锻炼。四是支持教师参加或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比赛项目。五是配合2019年起启动的学生“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教师获取高级别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二)注重产学研结合,做创新型教师。

科研创新能力是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当前职业教育领域正积极推动校企加强深度合作,鼓励职业院校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高职院校要提高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引导教师职业发展进入创新的高级阶段,除了从政策导向、绩效考核、职称评聘、奖励荣誉等多方面为教师创造有利条件外,还应该更加注重产学研结合,协同行业企业搭建校企产学研创新合作平台,并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合作平台的建设和科研创新活动。同时,可利用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现有资源,与行业企业建立灵活的合作关系,以中短期合作、单项目合作、协同研发等方式,鼓励教师灵活参与行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活动。

(三)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做创业型教师。

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可通过转变观念、制度保障、团队培养、项目申报、创业实践等多方面得以提高,多路径综合发展,培养创业型教师。一是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提高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对学校办学发展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意义。二是加强政策支持与机制建设,为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和创新创业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培养社会服务和创新创业团队,凝聚团队力量,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和竞争力。四是积极申报政府或行业企业资助的各级各类社会服务项目,利用项目资源开展社会服务实践工作,扩大社会影响力。五是鼓励教师进行创业模拟和创业实践,自主开发和推行社会服务新项目,形成高水平、高效益的创业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Z].国办发〔2017〕95号,2017.

[2]朱艳.高职青年教师职业发展与动力机制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6).

[3]周荣丽,刘续涛.产学研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建设研究[J].现代交际,2017(23).

[4]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国发〔2019〕4号,2019.

作者:叶彩华

上一篇:上市公司存货管理论文下一篇:喜剧电影样式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