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率统计模式论文

2022-04-26

[摘要]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就业难,就业率低,成了高校的难题。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总体上是持肯定态度的,表现积极,但是在性别上和是否是独生子女上存在差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就业率统计模式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学生就业率统计模式论文 篇1:

经济新常态下IT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态势研究

摘 要:我国经济持续性的高速发展,极大改善了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当前我国经济业已进入高中速发展时期,经济新常态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本文立足我国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根据麦可思公司出版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的统计数据,对IT产业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率、行业收入、职业发展前景与就业满意度情况进行深度分析,并在结合我国经济新常态下IT产业发展态势分析的同时,提出了一些富有参考价值的学术观点。

关键词:IT产业;大学生就业;发展态势

1 引言(Introduction)

中国经济在经历较长时间的高速增长之后,现在已经进入高中速发展时期,调结构、稳增长的战略对IT产业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基于2006年以来的大学生就业统计数据,分析了IT产业大学生就业的发展动态与形势,为今后行业人才招聘和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参考依据[1]。

经济新常态与IT产业大学生就业具有密切关联性,客观、科学把握其变化特点和规律将有利于提高IT产业大学生就业率,进而推动我国经济良性循环发展。因此,本文通过结合当今经济新形势与IT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科学研判经济运行新走势,准确认识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妥善应对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和困难,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IT产业大学生就业,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大学生就业的协调分值[2]。

2 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new normal of economics)

增长速度由超高速高速向中高速转换是基本特点,这是经济新常态的表象特征。多年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保持了接近两位数的超高速和高速增长,自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尤其是2012年和2013年的经济增速进一步回落到7.7%,2014年的经济增长率在7.4%,2015年经济增速进一步呈现放缓态势占7.2%,预计2016年在6.5%—6.8%。特点之二是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换。随着我国消费需求由模仿型排浪式特征向个性化多样化特征转变,出口由单纯的低成本快速扩张,向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并重转变,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由传统人口红利优势,向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优势转变,要促进我国经济较好发展,稳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需要调结构、稳增长、促发展[3]。长期以来,我国产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产业占据很大比重,产业结构主要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产业结构由中低端水平向中高端水平转换,解决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与产业的融合力度不够、产业竞争力不强、核心技术受国外限制等因素是经济新常态的重要任务。与此同时,需要进一步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海洋资源开发等[4]。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推动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转换,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所产生的作用。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新常态下,政府要尊重市场、理解市场,通过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减税让利、鼓励创业、支持创新,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将资源配置的决定权限交给市场,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经济方式和经济运行等基本要素,依然是运行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经济改革方向的转变恰恰直接决定了IT创业大学生的就业走势,因为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IT创业是发展的重点,其行业对大学生的需求将稳步而持续性的增长,大学生的起薪和满意度也必将伴随IT创业的蓬勃发展而逐步提高。

3 本科毕业大学生在IT行业就业基本态势(The

basic employment trend of undergraduates in

the IT industry)

我国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淘汰性、转型性、科技性、信息性、特色性和前沿性的特点。淘汰性表现在产业结构中的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新兴创业代表着未来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方向,并对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的引领作用[5]。IT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及其显著的地位与作用,我们知道: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性最强的高技术之一,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化能力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突出体现。科技发展史表明:从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到实现产业化往往需要经历很长时间。与以往相比,当代信息技术创新更加活跃,计算机、微电子、软件、通信、互联网等领域的新技术层出不穷,特别是集成电路的关键技术、工艺和性能加快更新。在现代社会,经济增长的要素已经从资本、土地和劳动扩展到技术、知识和信息。信息作为一种可以无限利用的生产要素,能够产生递增收益、拓展增长源泉、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信息的开发利用必将使技术、知识等新的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必须同时看到IT创业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必将产生深刻影响[6]。

3.1 我国IT行业规模的发展变化趋势

行业发展变化决定了大学生就业的基本变化特征,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IT产业的变革强度,同业决定了同期大学生就业的走势。我们通过统计分析IT行业就业人员总量的变化,以及IT行业在全国各行业就业人员的比例情况,可以明显发现一些动态变化规律[7]。

表1显示IT行业从2008—2014年的就业规模变化。可以看出,IT行业的整体规模是呈现出上升的态势,从2008年的12192.5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18277.8万人,在增加人员总量的同时,增长幅度也有较大提高,从2008年到2014年的7年间其增长率为49.9%;但同时显示,IT行业人员占所有行业人员的比重并不高。这说明IT行业的规模正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扩大,IT行业在总体就业状态中规模在全国大学生就业人员中的比例相对较小。意味着我国IT产业的潜力较大,发展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张。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08—2014)

3.2 IT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的变化趋势分析

IT行业大学生就业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本行业发展动力效果,即大学生就业比率高,说明行业发展动力充足则呈现出就业需求旺盛的指数,反之,IT行业经济发展速度迟缓,意味着本行业大学生就业将出现疲软问题。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2014)

从图1可以看出,全国所有专业毕业的大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就业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仅为87.5%左右;在经济危机之后,特别是2010年开始各行业呈现出复苏的态势,包括IT行业针对大学生就业的需求开始增长,就业率重新攀升至88%,并且在其后呈现出稳定波动的状态。尽管在经济复苏期间,我国IT行业出现过就业率高于平均就业率的现象,但2010年后主要表现为低于全国平均就业率,这说明IT行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相对饱和,进一步说明了IT行业发展速度正在放缓且步入稳定期。

3.3 IT技术专业毕业生收入基本情况

从图2可以看出,自2008年经济危机开始,IT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人均月收入一直呈现出增长的态势,并且增长的幅度在逐年的增加。虽然其他所有的专业毕业生人均月收入也表现出持续增长的形势,但在增幅上不如IT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增长速度快。这说明IT行业的生产力增长速度要高于平均水平,同时也说明了IT行业的重要性正在逐步的增加。

数据显示,我国IT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行业在保持持续发展状态的同时,行业发展速度放缓,但IT行业的重要性却日益凸显。这样的现象正符合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由超高速高速向中高速转换;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换;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的新经济特征。说明IT行业作为高新技术行业,是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所倚重的行业之一,IT行业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是可预见的现象。与此同时,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和对生产速度追求的减少导致了IT行业发展速度减缓的现象。进而从事IT行业的大学毕业生三年前后收入水平的变化情况,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IT行业的内在发展状况[8]。其中,以就业于互联网开发应用行业大学生为例,分析其三年后薪酬收入的变化情况进行对比。表2显示,自经济危机后IT专业毕业生的初始收入与三年后收入同样持续的增长,增幅没有较大波动起伏说明收入增长比率较为稳定,从行业角度分析则是处于稳步发展的良性状态。同样,在计算机与数据处理行业中,大学生三年前后收入的变化对比情况依然显示相同的结果。以此类推,与全国所有专业大学毕业生平均值比较,可看出2010年后各行业的总体态势是平稳上升的,增长比率约为9.35%,其结果表明:IT行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对我国新经济常态下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国IT行业的收入增长要大于其他大部分其他行业。从IT行业就业满意度的变化来看,在IT行业从业三年后对就业满意度的百分比与所有行业从业三年后对就业满意度百分比的平均值的对比。可以看出,工作三年后的从业者对IT行业的满意度并不高,一般在平均值附近浮动[9]。

表2中显示了两个IT技术主要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半年就业满意度百分比。可以明显看出这两个专业的毕业生对就业的满意程度要一直高于所有专业的平均水平。IT行业的收入要高于大多数其他行业,并且行业内的收入增长速度也表现稳定,但是对IT行业的就业满意度却反而随从业时间的增加下降了。造成这种高收入低满意度现象的原因有几种可能性:第一种,可能是行业内出现劳动生产价值与薪资收入不匹配的现象较为严重,造成行业内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第二种,在行业内发展前景与潜力不足,造成工作态度消极的问题。第三种,可能是相对员工来说行业内工作附加成本太高。其中,附加成本可能是健康成本、机会成本、社会成本等[10]。

数据来源:麦可思公司《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08—201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1]

4 结论(Conclusions)

(1)IT产业是新兴战略产业,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发展过

程中占有极其主要的位置,其目前的就业表现属于热门专业且就业率较高,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角度分析,我国IT产业将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继续较快发展的产业。

(2)从统计结果显示:我国IT产业规模发展速度相对稳定,其持续性、稳步性、长期性发展是基本走势,换句话说跨越式、跳跃式或突变式的发展是不现实的模式,如果高校招生数量不断扩大,有可能导致IT产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3)高技术、高收入与高付出是行业的突出特点,技术更新速度快与淘汰速度快并存,发展机遇多与创新压力大并存,行业时间节奏快与工作时间长并存,心理压力大与竞争性强并存,所以这是一个富有发展潜力和更具挑战性的行业。

(4)认真客观、合理认识和评价行业特点,大学生理智性选择就业领域是极为重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Wang,K.& Cheng,Y.M..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 on employment mentality of contemporary undergraduates[J].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2015,2(2):1117-1119.

[2] Yang,Pan.Undergraduate employment situation analysis[J].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2013,2(2):147-154.

[3] Zhang Bing.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convergence on regulatory policy in Europe[J].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1998,22(3):15-36.

[4] 李清贤,曲绍卫,范晓婷.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大学生就业走势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4(1):40-45.

[5] 蔺思涛.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与政策创新[J].中州学刊,2015(2):82-85.

[6] 江泽民.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42(10):1590-1607.

[7] 张占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及政策取向[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1):15-20.

[8] 张启良.经济增长新常态下的就业问题探析[J].金融与经济,2014(11):46-48.

[9] 姜宏.我国IT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 2008,2(2):48-52.

[10] 舒彤,陈收.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与就业的重要性分析[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1999,30(2):170-173.

[11] 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09年—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作者:魏力

大学生就业率统计模式论文 篇2: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认知的调查研究

[摘           要]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就业难,就业率低,成了高校的难题。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总体上是持肯定态度的,表现积极,但是在性别上和是否是独生子女上存在差异。

[关    键   词]  大学生;创新创業教育;认知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简称“双创”)的实施,各级各类学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和研究工作。但是,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主体的大学生,如何看待学校的创新创业,大学生愿意不愿意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直接影响着创新创业的效果,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率。

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使得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的“光环”效应逐渐消失[1]。大学生毕业后找工作难成了高校的难题。面对这样的就业环境,“毕业即失业”成为大部分人的常态。另外,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工作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从表面来看,“毕业即失业”是由大学生毕业人数急剧增长,就业岗位需求赶不上导致的[3]。但是深入思考后就会发现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自主创业比例较低是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4]。随着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自主创业成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途径[5]。因此,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认知的调查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效果,同时也能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二、调查过程

随机选取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45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450份,收回437份,回收率97%。本问卷共10道题,1~4题考查的是创新创业活动与能力提升的关系,5~6题考查的是对创新创业活动的认可情况,7~10题考查的是创新创业活动与学习的关系。选项包括“非常同意”“比较同意”“不太同意”“不同意”,选项采用4点评分法,分别记“4分”“3分”“2分”“1分”。为了检测问卷中的三个维度之间的内部一致性,进行了Cronbach’s Alpha值统计,Cronbach’s Alpha值均超过了0.7,说明信度良好。样本分布为男生占44.2%,女生占55.8%,其中各年级所占百分比为:一年级19.0%,二年级25.9%,三年级32.3%,四年级为22.9%;从独生子女角度调查,独生子女占比29.7%,可以看出样本的分布均匀,比较合理。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知的总体调查结果与分析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知的总体情况,采用描述统计的方法进行了统计。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知的三个维度的总体调查结果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知的总体态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创新创业活动与能力提升的关系维度上相对处于较高水平,创新创业活动与学习的关系维度相对处于较低水平。虽然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态度在各个维度上表现不一致,但均值在2.80~3.39之间,全部超过了平均值2.5。

(二)创新创业活动与能力提升的关系调查结果与分析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与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的认知情况,采用描述统计的方法进行了统计。具体调查结果见图2。

从图2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与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持积极的态度,对创新创业活动的作用认识得比较深入,总体均值是3.39,远远超过了平均值2.5,大多数学生都非常认可创新创业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沟通与合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参加创新创业活动能够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的认知表现最好,均值为3.47。创新创业活动既要与课题组成员合作,又要与相关人员沟通,在创新创业活动中既锻炼了合作能力,又提升了沟通能力。所以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参加创新创业活动能够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接着表现比较好的是“参加创新创业活动能够提高就业率”,然后是“参加创新创业活动能够提高创新创业能力”。解释一个现象是创新,归纳一条规律是创新,提出一个假说是创新,发现一个新品种是创新,找出一种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也是创新。大学生在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创新能力,为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奠定了基础。

(三)对创新创业活动认可情况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认可情况,采用描述统计的方法进行了统计。具体调查结果见图3。

从图3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还是比较认可的,总体均值是3.19,远远超过了平均值2.5。统计结果显示,“有机会一定会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均值比较高,说明大学生还是很愿意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这可能和创新创业活动可以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能够提高就业率有很大的关系。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率比较低,毕业就失业的现象比较普遍。就业率低和就业岗位少、就业岗位不匹配有关系,也和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职业能力低有很大关系。目前的大学生培养方案中,普遍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实践课程安排得少,实践课程的师资力量薄弱,导致实践教学的质量不高,就业能力低下。因此,如果创新创业活动能够弥补实践课程的不足,让学生在活动中创业、在活动中创新,学生毕业后能够比较顺利地创业就业,学生一定会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活动。

(四)创新创业活动与学习的关系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与学习之间的关系的认知情况,采用描述统计的方法进行了统计。具体调查结果见图4。

从图4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应该不会影响专业课的学习”的均值比较高,对于“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占用其他课程的学习时间”均值最低,为2.54。“参加创新创业活动是为了拿实践学分”均值也比较低,为2.63。说明学生对参加创新创业活动还是持肯定态度的,大部分学生认为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应该不会影响专业课的学习,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参加创新创业活动浪费时间,肯定会影响其他课程的学习。

(五)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知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为了了解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知的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了统计。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知的三个维度的调查结果见图5。

从图5可以看出,男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态度的总体表现水平(3.23)高于女大学生(3.14),存在差异(t=2.548,P=.011)。在创新创业活动与能力提升的关系维度上男女没有差异,女性略比男性高。创新创业活动的认可情况、创新创业活动与学习的关系维度上存在性别差异,均表现出男性高于女性。

四、结论

(一)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创新创业的意识和积极性逐步提升[6]。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持积极态度,认为创新创业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各项能力和就业率,大多数学生认为如果有机会一定会参加创新创业活动。但是,这只是大学生的态度和看法,只停留在意识层面。积极行动起来,有效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各项能力和就业率。

(二)创新创业教育要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新势态。但是,學校创新创业普适教育和个性需求难以兼顾的问题依然存在[7]。创新创业教育要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依据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展开教育依然是研究的焦点。调查显示,男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可程度、创新创业教育与学习的关系的认知普遍高于女大学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认知水平不存在差异。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要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三)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的实用教育;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进程,有利于培养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8]。调查显示,虽然大多数大学生都认为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应该不会影响专业课的学习,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参加创新创业活动会占用其他课程的学习时间。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应引导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既不影响专业课的学习,也不影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完成职业生涯的规划,为就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许涛,严骊.国际高等教育领域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模型和要素研究: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例[J].远程教育杂志,2017,35(4):15-29.

[2]宋之帅.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4.

[3]黄慧子.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

[4]汪发亮.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3(1):115-120.

[5]张旭,郭菊娥,郝凯冰.高等教育“供给侧”综合改革推动创新创业发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1):26-35.

[6]陈骏.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16):192-194.

[7]许爱军.“思政引领、分层培养、平台支撑”的创新创业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1,7(24):48-51.

[8]刘博婷,曾坚,刘主.“互联网+”视阙下生物学专业融入“双创”教育的策略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15):45-48.

◎编辑 张 慧

作者:李润亚 刘世民 郭源芬

大学生就业率统计模式论文 篇3: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随着近几年全国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文章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进行分析,发现当前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如实训室建设不完善、师资队伍力量不足、实践基地联系不紧密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高职院校要在专业课程设置、评价标准、实训室建设、教师参加专业培训以及带领学生参加创业比赛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进一步改进校企合作机制,以创业型教育理念推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电子商务  创业型人才  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李敏(1983- ),男,河南新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读博士,河南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化、电子商务。(北京  102488)路正佳(1984- ),女,河南新乡人,河南经贸职业学院经济贸易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河南 郑州 450046)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门将网络技术和商务营销融合在一起的新兴学科,自2001年设立专业以来,发展迅速,目前全国有上千个普通本科大学和高职院校都开设有电子商务专业。随着21世纪初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电子商务专业由于其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商务应用巧妙结合在一起,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特点而受到了用人企业的欢迎。然而,最新的大学生就业统计显示,201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总人数为727万。教育部统计显示,全国大学生初次就业率略高于70%,與去年数据持平,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其中就业率最低的十个专业,电子商务专业位列其中。显然,目前学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当前,国家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战略,以促进就业为重要导向的高职院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抓住发展机遇,明确发展方向,用创新型教育理念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浪潮催生了很多新兴行业的发展,电子商务就是其中之一。近十年来,电子商务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企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逐年上涨,高等院校纷纷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以满足市场的人才需求。但由于当前社会发展瞬息万变,学校教育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其所培养的毕业生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致使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就业率持续走低。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学校普遍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暴露出实训室建设不完善、师资队伍力量不足、实践基地联系不紧密等问题。

(一)实训室建设不完善

电子商务是一门既学习理论又注重实操的专业,为了让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有效地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学校应该配备完善的电子商务实训室。调查发现,很多院校在实训室建立方面还很不完善。有的院校只是建立了部分电子商务实训室,有的院校甚至将电脑机房挂上实训室的牌子。实训室是学生接受专业教育和进行实践操作的重要场所,只有将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训室的操作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但由于存在观念、资金等问题,实训室不完善已经严重制约了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

(二)师资队伍力量不足

电子商务是一门近10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这一情况也导致了电子商务专业教师队伍的力量不足。首先,教师中“科班”出身的少之又少。大部分教师都是从计算机、管理、经济等其他专业转行过来的,这些老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对电子商务专业的本质特点理解欠缺。其次,优秀的专业人才较少选择来学校工作。虽然电子商务专业整体就业率偏低,但是社会上对电子商务专业高级人才的需求还是较高,优秀的专业毕业生往往会选择薪水高的公司和企业。最后,多数教师电子商务实操经验不足。由于教师大多由其他专业转行过来,在理论教学方面或许还能够胜任,但是在操作实践方面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在师资队伍力量不足的前提下,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很难满足企业的需求。

(三)实践基地联系不紧密

实践是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与相关企业和公司合作,建立实践基地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调查研究后发现,尽管院校都有对应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基地,但多数合作都停留在纸面上。院校为了完成对实践基地的指标考核,企业为了获得校企合作的荣誉,对共建实践基地并无更多实质动作。还有一些实践基地的建立,仅仅是为了解决就业的需要。就业导向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之一,有别于普通大学的知识教育导向。学校将学生实践等同于就业,是对实践环节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的误解。一些企业为了获得薪水低廉的员工,也愿意从学校接收毕业生。可以说,双方的合作是建立在就业基础上的,而不是为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学校只在学生即将毕业时,才会与实践基地联系,准备输送毕业生,而在平时的教学时间内,则疏于联系和沟通,不能及时了解最新的社会发展变化和企业的用人需求,严重制约了实践基地本应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创业型教育的意义及实施背景

当前,在经济增速放缓时期,国家大力推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努力使创业创新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这对于高校的改革发展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遇。高职院校要及时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用创业型教育理念去推动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一)国家政策

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步伐,职业教育要发展,必须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为落脚点和出发点。”2014年4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确定了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会议指出,要发挥市场作用,着力改革创新,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力争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比例双提高。会议决定启动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落实和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帮助更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开办“网店”的高校毕业生,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和财政贴息政策。可以说,国家已经从政策层面,对电子商务专业开展创业教育、进行创业指导,给予了强有力的鼓励和支持。

(二)商业环境

近年来,电子商务创业不断涌现。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企业在美国成功上市,小米手机奇迹般的成功历程,无一不激励着年轻人创业的梦想。2015年5月,李克强总理在中关村考察“创客”咖啡时,对创业者的创新模式给予了肯定,对年轻人创业的热情给予了赞扬。他指出,创业创新不仅促进了商业和技术创新,还带动了大众就业,国家要扶持电子商务企业,带动经济增长,国内的电子商务环境也将会逐渐完善。

(三)社会影响

当前大学生谈论最多的不是考公务员或是研究生,而是马云当年如何创办了阿里巴巴,虽几经波折但终获成功的故事。像马云一样去创业,成为无数年轻人的梦想。在电子商务行业内有名的东风村、沙集镇,都是大学生毕业回到家乡进行电子商务创业,带领全村人一起致富的典型事例,经过媒体的报道而传为美谈。整个社会看待电子商务的观念在发生着改变,从最初的疑惑到现在的热情高涨,对电子商务创业的接受度和认可度越来越高。这些榜样的力量,促使着大学生,尤其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不断奋发进取,创新创业。

三、电子商务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学校要推动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从学校、教师、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改革。学校是实施教育的主体,也是推行教育改革的主要动力;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对学生施加直接影响的教育者;企业是学生进行创业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就业的接受者,加强校企合作是推行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策略。

(一)学校

1.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课程设置是专业教学的核心框架,专业课程设置是否合理,也是一个专业能否办好的重要基础。电子商务是一个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并重的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出电子商务专业的创业型人才培养理念。首先,要设置创业前沿课程。由于具有成本低廉、入行门槛较低等特点,电子商务是一个最适合进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行业。学校要根据专业的特点,开设指导创业的前沿课程。一方面讲授电子商务创业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学习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另一方面,对一些典型的电子商务创业的案例进行讨论,包括成功的案例和失败的案例。成功的案例既可以讲述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的最新趋势,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失败的案例可以告诉学生在进行电子商务创业时要留意哪些问题,避免将来在创业时重蹈覆辙。

另外,要将理论学习课时与实践学习课时合理分配,一般保持为1︰1的比例。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网站设计等含有实操环节的课程最好安排在实训室授课。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在获取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进行实操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将教—学—练三个教学环节结合在一起,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评价标准。创业型教育与传统式教育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对学习成果的评价标准不同。传统式教育是以课堂讲授为载体,以知识学习为目标,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核。创业型教育则是以创业项目為载体,以培养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对项目运行的情况进行考核。以电子商务网络营销课程为例。首先让每个学生在淘宝网注册账号,开设店铺,选取某一类商品,如书籍、衣服、文具、电子产品等,在店铺进行展示和售卖。教师在整个项目进行过程中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并不需要进行系统性的授课。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对学生的项目以完成交易量多少进行评价。交易量达到100笔的算及格,交易量达到200笔的算优秀。这种考核方式改变了传统型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的理念,而是转为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并将传统型教育的分数激励改为创业型的价值激励,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同时,也感受到价值的认可,从而激发出更大的创业激情和学习动力。

3.实训室。实训室是进行电子商务专业教育的重要场所,实训室的不完善,严重制约着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院校要重视电子商务实训室的建设,建立包括计算机机房、电子商务沙盘模式实训室、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电子商务供应链实训室等在内的一整套电子商务实训室体系。建设完善的实训室是高职院校进行创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教师

1.专业培训。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对学生有着重要而直接的影响。由于电子商务专业在国内开设较晚,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多由其他专业转行而来。一方面,学校要招聘具有电子商务专业背景的教师,将其充实到专业教师队伍中来;另一方面,学校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将教师派送到企业参观、学习、锻炼,从而打造一支专业化水平高,教学与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业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2.参加比赛。知识的增长具有内部溢出效应和外部溢出效应。内部溢出效应是指学习者自身知识、技能的提高,外部溢出效应是指对全社会知识水平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创业型教育,就是在努力提高自身知识技能之外,最大限度地享受知识的外部溢出效应。高职院校除了鼓励学生自己创业之外,还应支持学生参加创业类比赛。可由学生组成创业小组,寻找并开发适合创业的项目计划,教师进行相关指导,参加相关比赛,如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电子商务模拟沙盘比赛、全国网商大赛等。通过与众多院校学生的交流和竞技,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激发创业意识和增长创业经验,也提高了院校的知名度。

(三)校企合作

1.建立合作共赢机制。高职院校和企业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合作共赢机制。学校注重的是如何培育出优秀的人才,提升其劳动技能,适应并参与社会竞争。企业注重的是如何找到适合的人才,胜任工作岗位,提高企业收益。高职院校要以满足校企合作双方的利益为前提,以互利共赢为基础,以共同发展为目标,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

2.建立合作联合机构。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的重要原因是学生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高职院校的组织结构与企业的组织结构有很大的不同,学校要主动调整组织结构,以适应校企合作发展的需求。在组织结构上,要建立校企合作联合机构,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企业需要的人才素质、企业产品的更新研发等方面保持沟通和协调,促进学校和企业对人才培养和需求的对接、融合。

3.完善合作教学机制。学校要在坚持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教学机制。将企业中的业务骨干请到学校来,以讲座或授课等形式将最前沿的知识和最实用的经验及时传授给学生,确保学生接受的教育与当前社会发展保持同步。

[参考文献]

[1]李远煦.社会创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新范式[J].高等教育研究,2015(3).

[2]李细香,赵书山.地方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5(13).

[3]周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3).

[4]宁静.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理论意蕴、困境与出路[J].教育与职业,2015(13).

作者:李敏 路正佳

上一篇:美国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论文下一篇:房地产行业垄断性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