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在现行政策下如何做好就业率统计工作

2022-09-11

就业率是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是政府制定毕业生就业政策的重要依据, 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目前, 国内学者对就业率统计研究颇多, 但基本上是讨论现行就业率的统计是否科学合理?建议政府应如何加以改进?而都很少讨论在现行政策下, 高校本身在就业率统计工作上的问题、困难和如何做好统计工作。但这恰恰是目前高校所需要的。

1 现行就业率统计政策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报告工作的通知》, 目前就业率统计情况大致如下:每年9月1日、12月30日由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或学生处, 依据本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就业协议书或合同以及其他学生去向, 进行统计、计算, 再上报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 由省级就业主管部门对全省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汇总、统计, 最后上报教育部公布。统计指标有就业率、待就业率两项, 其计算公式分别为:毕业生就业率= (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 ×1 0 0%;毕业生待就业率= (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 ×1 0 0%, 并对当前毕业生就业列出了7种形式, 对就业鉴定的依据也分为以下7种: (1) 持报到证就业的, 以打印报到证为准; (2) 直接到用人单位应聘就业而未签订协议的, 列入隐性就业统计; (3) 定向、委培的, 以委托协议为准; (4) 回地方部门就业的, 以录用登记为准; (5) 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者, 以其注册登记记录为准; (6) 录取研究生的, 凭录取通知书统计; (7) 出国学习或工作的, 以签证办理为准。

2 高校本身存在影响现行就业率统计工作的问题和困难

2.1 高校存在重招生, 轻就业现象

生源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 没有学生, 学校就不能生存, 更谈不上发展。所以, 高校不惜动用全校力量, 发巨资进行招生, 这本身没有错, 也情由可原, 问题是对就业工作重视的程度就远远低于招生工作。

2.1.1 很多学校没有独立的就业工作部门和专门的工作人员。

只有招生就业处, 没有独立就业指导机构, 即使有也是一套人马, 两快牌子。而现在每个高校每年的毕业生少则几百人, 多则几千人。有限的就业指导人员, 却要对为数众多、情况复杂的毕业生逐一落实其真正去向, 非常困难。

2.1.2 就业经费不足。

很多学校没有按1%的标准拨给就业经费, 无法保证就业工作的开展。

因此, 由于受到人力、经费等因素的限制,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工作难度比较大, 但由于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源质量、教学评估、专业设置、经费划拔等工作, 因此在部分高校就业率的统计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掺假情况。

2.2 专业设置不合理, 教学质量不高, 是影响学生就业成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 高校在专业结构、教学内容上基本上仍然按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运作, 一直以来过于强调学科标准、知识灌输、静态评估, 而对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视不够。这使大学生在毕业后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能力较差, 适应能力较弱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2.3 毕业生本身的因素也是统计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业途径多种多样, 学校无法知道其就业去向。因自主择业等各种原因, 每年大概只有20%左右的同学是通过学校直接推荐就业, 大部分学生都是自己就业, 如参加招聘会、亲戚朋友介绍、网络等等途径就业, 学校根本不知道他的去向, 就业统计也就相当困难了。

毕业生就业单位变动太快。因为在就业市场上各种就业信息的变化随时都可能会影响单位和学生决策和行为的选择, 同时理性的毁约由于责任追究的乏力而常常发生。这些学校都无法跟踪和控制, 所以人才流动很快, 今天在这, 也许明天就到了别的单位上班。因此, 会导致数据统计上的不真实, 无法确切反映出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

有些学生因各种原因不愿意告诉学校自己实际就业的单位和联系电话, 这也是统计不准确的因素。

3 在现行就业率统计的政策下, 高校做好统计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3.1 要重视就业工作, 提高学生就业成功率

这是做好就业率统计工作的前提。

3.1.1 必须树立就业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的指导思想

“就业带招生”这是不争的事实。只重视招生, 不重视就业, 学生就业率不高, 就会影响招生, 招生就越来越难。招生不好, 学校就不能生存和发展。学生就业好, 学生就会不招自来。所以高校一定要重视就业工作, 树立就业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的思想。

3.1.2 必须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和管理体

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院长工程”。领导不重视, 就业率肯定不高。

成立独立的就业工作机构。高校一定要将就业从招生部门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就业管理机构。不能搞完招生后再来搞就业, 把就业作为空闲事来做。

保证足够的人力和专项经费。现在各个高校每年的毕业生少则几百人, 多则几千人, 没有足够的人力, 那是无法搞好就业工作, 所以必须给就业指导机构和各系部配备足够的专职人员。同时要拨给足够的就业专项经费。所谓:“财大气粗”就是这个道理。有了钱, 事才可做, 人才敢做。

3.1.3 必须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促进学科专业设置与大学生就业的衔接

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大学毕业生就业成功率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 合理的专业设置使人才适销对路, 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所以高校必须发挥办学的自主权, 结合经济建设需求改革传统学科, 开设新专业。在专业设置上加强调查研究和论证, 转变单纯地根据条件、师资开设专业的办学观念。

3.1.4 提高教学质量, 广泛开拓就业渠道

加强同用人单位之间的密切联系, 注重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走“批量销售”和“订单就业”的道路。通过建立长期稳定而又不断发展的供需关系和就业基地, 为毕业生准备长期稳定的就业渠道。同时要做好用人单位信息反馈工作, 根据用人单位反馈高校要加快学科调整和教育教学改革步伐, 实行打好专业基础, 培养实践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真正能适应社会需要的毕业生, 满足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专业思想扎实, 综合素质好, 能力强, 留得住, 用得上”的要求。

要实施就业率目标管理工程, 对就业指导机构和各系进行就业率的量化目标管理, 把就业目标层层细化, 不留空档;实施了激励工程, 把就业工作与各系的发展规模、物质利益、荣誉等有效结合起来, 增强了职能部门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学生就业情况就会牢牢掌控他们手中, 就业率统计工作也就不难了。

要对毕业生进行就业率统计工作的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 使他们了解就业率统计工作对自己、学校和国家的重要性, 要求他们就业后要积极配合、支持国家、学校的就业率统计工作, 及时与学校保持联系, 形成毕业生与老师、毕业生与学校信息畅通渠道, 让学校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动态, 以保证就业率统计的准确性。

要进行和重视毕业生就业后的跟踪服务。在学生就业后进行后续跟踪服务, 能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的动态。一是跟踪毕业生就业单位, 与单位保持信息联系, 了解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二是跟踪毕业生, 及时了解他们的工作状况和困难。跟踪服务一方面有利于克服统计初次就业率产生的误差, 能够更加真实、灵活地反映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可以为需要再就业的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其他帮助或从他们那里获得更多的就业信息来帮助还没有就业的毕业生, 进一步提高就业率。

要建立以系部为单位的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信息的网页。毕业生一旦就业, 就由学生或用人单位进入系统, 登记为已就业人数。如果失业, 就再次登陆系统将自己从已就业人数里注销, 则系统自动将其信息重新归档到学校的失业人数之中。学校对失业人员进行跟踪服务, 随时为失业者提供寻找工作、接受职业培训和培训机构的信息。在该网站上, 定期展开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工作并形成制度, 使毕业生主动配合统计工作。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积极参与下, 就业率统计的相关信息, 都由系统自动生成, 使就业率更为客观、科学、真实,

摘要:就业率是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是政府制定毕业生就业政策的重要依据, 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在阐述现行就业率统计政策和分析高校本身在就业率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困难的基础上, 浅谈了高校做好就业率统计工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现行政策,高校,就业率统计

参考文献

[1] 张君生.主体回归: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的改进[N].载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6 (2) .

[2] 教育部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J].2004年12月10日, 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 就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上一篇:网络技术与英语教学互助之研究下一篇:润物无声的妇产科护理工作——孕产妇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