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经济发展论文

2022-04-17

摘要针对曹妃甸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间相互协调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在港口特色经济发展和原有城镇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港口、港区、港城和谐发展模式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意见和指导思路。在此的基础上,参照研究结果尝试为整个河北省沿海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理论参考依据。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港口经济发展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港口经济发展论文 篇1:

潍坊港口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

摘 要:“十二五”期间,是山东省沿海蓝色经济发展战略和黄河三角洲经济发展战略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潍坊港口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运用SWOT经济分析法,在全面系统深入分析潍坊港口经济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潍坊港口经济发展对策,以港口促发展,以港口促建设,打造潍坊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实现潍坊区域经济一体化。

关键词:潍坊港;蓝黄经济战略;SWOT分析;绿色港口建设

港口经济是港航、临港产业和临港服务业等组成的综合产业集群。地处山东省潍坊市滨海开发区的潍坊港是省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和高度开放的港口经济区。2005年,经国家发改委审核,山东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正式建立。开发区内有羊口港、下营港和潍坊森达美港三个港口,其中潍坊森达美港为国家一类开发口岸。潍坊港经过不断发展,已成为潍坊市经济高速发展的强大引擎。

“十二五”期间,潍坊港成为山东省重点建设港口之一。在山东省大力发展山东半岛蓝色海洋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背景下,潍坊成为两大发展战略的交汇点,这是潍坊港口经济发展难得的契机。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合作与竞争同在。大力提升潍坊港口综合竞争力,探寻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发展新模式,以港口促发展,以港口促建设,在打造潍坊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实现潍坊经济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采用SWOT分析潍坊港口经济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提出若干发展对策,就具有重要意义。

一、优势(Strength)

潍坊市自古就是山东半岛东西交通要道,陆路交通向来发达,有“山东半岛交通走廊”的赞誉。经过十余年发展,潍坊市依托北临渤海莱州湾的天然优势,积极打造潍坊海港,建成了以森达美港为龙头的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港口不仅成为潍坊海运枢纽,更成为整合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诸多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点。

1.区位优势明显。潍坊地处青岛、烟台、滨州、淄博等市交界处,境内铁路、高速公路密集,东西交通便捷;境内白浪河、御河等河道自南向北流入渤海,河流入海口自古即成诸多优良海港。潍坊凭借优越的地理区位和发达便捷的水路交通,成为山东著名的货物集散地和联通胶东半岛和鲁西北水运的重要口岸。

2.水道地位显赫。随着渤海航运的快速发展,潍坊港被国家批准被山东省二类水运开发口岸和山东省重要的国际集装箱码头,并被列入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规划纲要,是重点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重要港口之一。

3.口岸航运势力精进。潍坊港现有3个10 000吨级通用泊位、两个3 000吨级通用泊位、两个3 000吨级散杂泊位和3个3 000吨级杂货泊位,5 000吨级船舶可乘潮进出港口作业。目前正在建设3个20 000吨级通用泊位,航道和防波挡沙堤工程。港口现有货场面积12余万平方米,仓库储货能力5 000吨。目前拥有25吨门机两台,10吨门机两台,10吨固定式电吊4台,装载机、皮带机、叉车、拖盘等装卸机械40余台套,能够承接原盐、纯碱、煤炭、铁精粉(石)、重晶石、粮食、钢材、原油、成品油、液体碱等若干散装、袋(件)装及大件货物的装卸、堆(储)存业务。

自通航运营以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吞吐量逐年攀升,2006年完成货物吞吐量562万吨,2007年完成850.2万吨,2008年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 001.68万吨,2009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 260萬吨,稳居山东省地方重点港口行列。2010年潍坊港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 511万吨,同比增长20%,再创历史新高。“十一五”期间港口吞吐量以年均33%的速度递增,成为山东北部沿海乃至全国同类港口中发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港口之一,跻身山东省地区性重要港口行列。2011年潍坊货物吞吐量突破2 000万吨,为潍坊北部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力支持。

二、劣势(Weakness)

1.港口硬件建设亟待提升。目前,潍坊港的建设是向海外延展,通过填海,建成离岸式港岛码头。这种建设模式,造成了码头距离港区的距离增大,加大了输港的距离,增加了出入港的运输成本,且港口空间有限,不利于大型装卸机器在港口的作业。另外,潍坊港区缺乏临港工业园区建设。临港产业是港口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发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的核心内容之一。临港产业和港口建设密切联系,方能发挥二者的综合积聚效能。

2.综合竞争力不强。随着滨海经济开发的不断推进和渤海海运的发展,潍坊港也日益暴露出一些不足。如以水运、铁路运输和公路为组成单元的聚集运输网络的立体运输体系尚未建立。港口高端专业人才的缺乏。近年来,从事港口管理的专业人才虽然不断增加,但高端人才仍是急缺,这导致港口管理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此外,潍坊港腹地的经济相对单一,缺乏多样性。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已初步构筑起以海洋化工为主体的产业框架,建成了以山东海化集团为龙头的海洋化工及相关产业,形成了以盐及苦卤化工系列、纯碱系列、农药化工、精细化工和石油化工系列为主,上下游产品配套发展的产业链。这是滨海开发区的最大优势,同时也是最大劣势,经济产业结构的单一和对海洋化工的高度依赖性存在着高风险。

三、机遇(Opportunity)

随着国家加大对海洋经济的重视,国家提出了“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宏伟蓝图。山东省则提出加快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发展战略。地理位置优越的潍坊滨海开发区就是联系环渤海与长三角两个经济隆起带的重要着力点,更是环渤海经济圈和黄河三角洲开发中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潍坊市及时提出了建设潍坊“以海洋产业为主导、生态环境优美、充满发展活力,具有海洋城市特色,富有魅力的居住生活片区”的具体规划。潍坊港建设已成为国家、省、市级政府积极关注的重点地区之一,机遇非常难得。此外,潍坊滨海开发区还有承接国外产业转移和青岛高新产转移的大好时机。国内外一些先进技术产业的加盟,必定为潍坊港港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四、挑战(Threat)

潍坊港经济的挑战来自国内外两个方面。目前,世界经济的不景气,特别是海上贸易的衰减气象仍未有所好转。这对以港口贸易为主的潍坊港来说,不是好事情。从潍坊周边环境来说,潍坊港周边也有很多年吞吐量过亿吨的大港,如青岛港、烟台港,特别是日照港的异军崛起,给潍坊港带来严峻挑战。此外,在注重绿色环保经济的今天,潍坊港区以高污染高消耗为主的化工产业面临着诸多困难。

五、潍坊港口经济发展对策

在新的发展阶段,潍坊港应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围绕加快经济方式转变和海洋经济发展,抓住国家大力支持港口建设和发展的大好时间,按照港口建设科技化、规模化、绿色化和集约化的战略部署,静心谋划“十二五”期间发展思路和方向。

1.继续加大深水航道建设,提升航运港口能力。航道建设是港口建设的根本,“十二五”期间的潍坊港应继续加大深水航道建设,挖掘航运潜力,吸引十万吨级轮船靠港,增加吞吐能力。

2.认真做好集疏运体系建设,降低综合物流成本。加快建立以港口为枢纽的集疏运网络,积极发展水铁联运、水水中转、水路联运等多式联运,促使集疏运能力尽快适应港口物流发展需求。

3.加快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装卸费率。坚持科技治港的发展理念,提高装卸费率;加快构建“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以绿色化、效率化为标准,重点推进粮食、煤炭、钢材、工业原材料和化工原料等交易市场建设。

4.优化业务结构,升级货源保障板块。以绿色化为标准,进一步优化临港产业集群,利用港口仓储、配送的物流优势,延伸产业链条,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构建现代化综合物流体系。

5.引进港口高端管理人才,创造“潍坊引航”服务品牌。以建设“高效、法治、廉洁”港航為目标,引进高端管理人才,提升港口管理能力,全面提升港航形象,提高为民服务能力,创造“潍坊引航”服务品牌。

参考文献:

[1] 马林峰,孙晓亮.潍坊经济开发区托起蓝色高端集群[N].中国工业报,2011-07-27.

[2] 王国文.潍坊港发展港口经济战略新构想[J].港口经济,2010,(3):50-51.

[3] 王咸宁.港口经济对沿海地区发展的效应分析[N].光明日报,2005-05-24.

[4] 王友顺,喻琳.基于港口经济整合的方略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6):105-108.

[5] 东吴.加快推进港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港口经济,2010,(3):1.

[6] 古继宝,张兵.关于港口经济区空间发展几个问题的认识[J].价值工程,2006,(6):6-8.

[7] 彭传圣.建立绿色港口认证体系推动港口发展转型[J].港口经济,2012,(1):10-13.

[8] 肖钟熙.港口管理体制改革十年的回顾[J].港口经济,2012,(9):17-21.

[责任编辑 吴明宇]

作者:韩友梅

港口经济发展论文 篇2:

基于港口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摘 要 针对曹妃甸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间相互协调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在港口特色经济发展和原有城镇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港口、港区、港城和谐发展模式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意见和指导思路。在此的基础上,参照研究结果尝试为整个河北省沿海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 港口经济发展 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镇规划 曹妃甸工业区

引言

地处唐山东南八十公里,渤海湾西岸,规划面积380平方公里的曹妃甸地区是近十年来河北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2003年的曹妃甸还只是一个仅足球场面积大小的带状沙岛,当时作为"河北省一号工程"的这个小沙岛被列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随着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于2011年末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这个“面向大海有深槽,背靠陆地有滩涂”的天然良港从此进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然而在依托港口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一系列令人瞩目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曹妃甸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快速发展不相协调的一些问题。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临港型城镇规划方式

根据十八大报告精神,城镇化将成为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也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城镇化过程的核心是将农村剩余劳动人口转移到城镇中去,通过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综合配套体制改革、促进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达到推动城镇化由传统的偏重数量规模增长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的过程。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是符合中国当代城镇化发展方向的。这一方向明确指引中国正在走一条建设“新型城镇化”的道路。“十二五”期间河北省委、省政府还把优先发展沿海地区经济和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确定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省“两会”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建设科学发展示范为目标,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加快产业聚集,着力加强薄弱环节,突出重点、打造亮点,努力推进曹妃甸地区经济和城市建设向着更好更快更大的目标发展”。由曹妃甸地区发展所产生的示范效应,使河北省其它沿海地区经济也出现了高速发展的态势,促进了沿海地区经济增长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间相互协调的发展。

二、曹妃甸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的现状

曹妃甸地处环渤海港口群中间地带,区位优势明显。自身具有十分优良的自然条件,海岸前500米水深即达-25米,锚地宽阔,距岸600米处即为渤海湾主航道的深槽海域,不冻不淤无须开挖航道即可供30万吨级货轮自由航行,是北方惟一可建的深水良港。2005年港口25万吨级矿石码头、煤炭码头和30万吨级原油码头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液化天然气码头主体工程已经完成,建成后每年可形成近350万吨的吞吐量。依托港口运输的便捷性和腹地众多资源的支撑,2010年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完成搬迁工程,随后建立了一批以钢铁、石化、电力和装备制造等为主导的大中型项目,加快了该地区产业的聚集效应。

(1)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通往曹妃甸工业区的迁曹公路和唐曹高速已经修建完成,并投入运营。港区内规划道路也已经基本修建完成,形成了密集的路网。铁路方面,连接大秦、京秦、京山等国家铁路干线的迁曹铁路已经正式通车运营。陆路客运交通也已经建设完成,通达唐山、天津、秦皇岛的客运大巴线路每日运输繁忙。2009年以陡河水库为主要水源地的供水设施已经基本修建完成,除此之外曹妃甸工业区内还新建有阿科凌大型海水淡化项目以解决当地工业和生活用水问题。华润电力一期工程已经完成,除保证工业区内正常电力供应外,还能对整个工业区内实施集中供热。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各大通讯公司投资建设的GSM和CDMA移动通讯基站现已投入运营,无线通讯信号已经基本覆盖整个工业区。经过近十年的投资整个曹妃甸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为日后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城镇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方面,市政服务大厦已经建设完成,基本满足当地零售商业的需求。金融街各主体建筑基本完成,各大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入驻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曹妃甸医院的主体建筑基本完工,它的建立标志着曹妃甸工业区医疗体系硬件化服务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城镇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体系基本建立完成,为日后居民生产生活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3)除支持经济发展的各项必备服务设施外,在人才引进方面政府和企业一道广纳英才,十年间引进和集聚各类人才上万名,近年来政府下大力气不断引进高层次人才,使整个曹妃甸地区逐步形成了一支以各领域高级专家为主、结构合理的多层级人才队伍。创新用人机制,改善了曹妃甸各方面建设所需人才的紧缺局面。

(二)存在的问题

随着曹妃甸地区经济的不断增长,先期规划和建设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也开始陆续暴露出来。问题的出现使曹妃甸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间不能相互协调发展,对地区经济进一步提高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1)港口大规模的建设集中在矿石、煤炭、天然气、原油等资源的转运上,只实现了货物的集疏转运功能而忽视了提高资源附加价值的再加工,缺少配套的深加工设施。港口没有贸易功能,货物无法实施就地交易,没有建立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市场,使得港口商业并不繁荣。

(2)交通方面,通往曹妃甸工业区的迁曹公路由于承担着公路货物运输的重任,交通运输压力巨大,原先规划的道路宽度过于保守,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货物运输需求。曹妃甸地区没有规划建设一座机场,使得货物的运送完全依靠水路和陆路运输,整个物流体系无法实现海、陆、空立体式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3)曹妃甸工业区与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的公路客运系统还不够完善,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唐山至曹妃甸的城际轨道交通系统,致使中心城市的各种有效资源不能及时补给曹妃甸地区。工业区内公共交通体系发展不完善,公共交通工具缺乏,运营效率不高。

(4)曹妃甸地区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已经显现,由于地区内特殊的自然环境本身就制约绿色植被的良性生长,再加之工业区内环境绿化和治理工作乏力,致使生态环境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5)由于曹妃甸工业区离人口聚集的中心城镇相距较远,交通不便,生活设施无法反哺工业区。整个地区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规划的商务区和生活区缺少完善的办公、医疗、金融、教育、商业地产、零售商业等一系列城镇公共服务体系,导致不能很好的聚集人气。临海地区没有必备的防灾设施,谨防由地震带来的海啸对整个工业区造成的损害。

(6)没有充分利用港口的区位优势,积极兴建客运码头发展邮轮旅游业,来进一步带动该地区的商业繁荣。缺乏具有地方特点的旅游产业,突出生态环保的休闲假日游和利用曹妃甸的历史所建立的特色人文旅游产业被忽视。

三、曹妃甸新型城镇化建设未来的发展与改善的对策

(一) 发展的未来

曹妃甸工业区以首钢为中心,地区整个经济的发展模式以大港口、大钢铁、大化工、大电能等“四大”主导产业为核心,突出体现了发展现代大型工业化临港工业区的指导思想。曹妃甸在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综合性港口的过程中,还将逐步打造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工业化基地,使得基础设施完善的港口、立体化物流体系完备的港区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齐全的生活服务区相互协调发展。根据曹妃甸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其新型城镇规划的指导思想也是围绕着满足主导产业快速发展需求而实施的,最终的目标是将曹妃甸地区建设成为集现代化大型深水港口、绿色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临港产业集群、生态宜居的滨海城市于一身的北方“明珠”。

(二)改善的对策

为促进曹妃甸地区经济增长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互协调发展,对暴露出的问题提出以下改善建议:

(1)在临港工业区内逐步建立矿石、煤炭、天然气、原油等资源的深加工设施。由政府主导建立大宗商品现、期货交易市场和产权市场,满足港口贸易需求,盘活港口存量资产提高经济效益,带动地区商业繁荣。最终实现港口货物集疏与商品交易共同发展的目标。

(2)公路路网建设方面,拓宽迁曹公路努力实现工业区内铁矿石、原油等商品资源的货物运输与其它生活物资、人员运输的分离,提高道路通行效率。规划工业区内物流专属道路,实现工业生产运输与特色旅游观光、居民出行道路的车辆分流。规划建设一座机场,既能满足航空货物的运输又能实现日后的客运需求,使整个曹妃甸地区实现海、陆、空立体式发展,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3)逐步完善曹妃甸工业区与相邻大、中城市的公路客运系统,加快建设唐山至曹妃甸的城际轨道交通系统。以轨道交通或区域公共交通为导向形成走廊式城镇发展模式减少对私家车的依赖,达到低碳、环保、节约能源的目标。修建曹妃甸至北京的客运专线来满足整个地区对于人员流动的需求,构建由燃气型公共汽车、有轨电车等组成的临港特色型公交网络。注重居住区公共交通配套设施布局的合理性,充分考虑各种公交网络的衔接,努力实现零换乘方式。逐步完善绿色公共交通体系,打造生态环保的公交网络。

(4)为更好地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尽量减少工程施工对曹妃甸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在工业区内扩大绿化面积,增加植被覆盖率,对未开发的裸露地表和各种建筑单体顶部适当种植草坪,使整个工业区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

(5)对临港商务区土地使用采取多样化原则,除规划的一般居住用地以外,适当提高办公、宾馆酒店、零售商业、金融、医疗、文教、娱乐等公共设施用地的比例,通过多样化混合建设,使居住与公共配套设施之间达到平衡,满足当地居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在临海地区适度建设防灾性设施,降低工业厂区建筑密度,尽量减少因发生自然灾害对经济造成的损害。

(6)充分利用港口区位优势,积极兴建客运码头发展邮轮旅游业。根据曹妃甸的历史传说在曹妃岛上重新修建曹妃庙延续历史遗存。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积极开发曹妃甸湿地旅游景点,拓展各种旅游项目,吸引中短途游客自驾游和生态环保的休闲假日游,打造地方特色旅游产业带动商业繁荣。

四、结语

随着优势产业的加速聚集,港口功能日臻完善,临港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港城基础配套设施日趋完善,促进了整个地区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推动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的深入,形成了地区经济增长与城镇化建设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作为渤海湾这颗耀眼的“明珠”,曹妃甸新区必将成为河北省未来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 结题论文 课题编号:201303119

参考文献:

[1]池重.曹妃甸工业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何邕健.1990年以来天津城镇化格局演进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3]周维海.唐山曹妃甸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0(6):37-38.

作者:李银军 王光

港口经济发展论文 篇3:

珠三角产业转移与广州港口经济发展的新一轮契机

摘要:文章通过大量数据论述了在珠三角产业向西、北地区转移的过程中广州港口本身的地理优势,从港口经济发展必须具备的5个条件出发,综合近几年广州港口经济发展的数据,认为当前正在进行的珠三角产业转移给广州的港口经济发展带来了新一轮契机,但是由于周边港口激烈竞争以及可能形成的“锁定效应”,广州港口经济已经失去了自然成长的环境,因此文章建议广州市政府适时抓住珠三角产业向西北转移的时机,确立港口经济的战略地位,发挥广州港的地理优势及集疏运优势,发展并壮大港口经济。

关键词:广州港;港口经济;产业转移;契机;锁定效应

一、 港口经济的魅力

港口经济是以港口为中心、港口城市为载体、综合运输体系为动脉、港口相关产业为支撑、海陆腹地为依托,并实现彼此间相互联系、密切协调、有机结合、共同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区域繁荣的开放型经济。港口经济的产业结构一般分为港口直接产业、港口关联产业、港口依存产业和港口派生产业等。港口直接产业包括海运、港口装卸、仓储、货代、船代、物流等行业,港口关联产业包括贸易、管理、金融、保险、咨询、商业、旅游、娱乐等,港口依存产业包括拆造修船、临港工业(石化加工、机械加工)等,而派生产业则包括游艇、海上观光旅游、海事仲裁等行业。通常用港口经济贡献率、劳动就业比率等指标来衡量一个港口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港口经济贡献率是指港口直接产业的产出与其相关产业产出的比率,劳动就业比率则是指港口直接产业的就业人数与其他相关产业劳动就业人数的比率。发展港口经济的最大魅力正是在于其经济贡献率和劳动就业比率都较高。以香港2007年的数据为例,港口直接产业的经济收入只占香港总GDP的4.0%和总就业人口3.4%,但是算上相关的贸易、金融、保险、海事等关联产业及依存产业在内的经济收入,整个港口经济为香港创造了25.8%的GDP和就业岗位数的25.0%,港口经济贡献率与劳动就业率分别达到了6.5与7.4。最近几年我国内地各大港口城市的政府部门也看到了港口经济的巨大魅力,上海、深圳、天津、青岛等港口城市已相继把港口经济摆上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其中有些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比如2008年天津港的经济贡献率达到了1 5,提供就业比值达到了1 9;深圳港口经济贡献率则达到了1 5.5。

但是并非每个港口所在的城市都有机会发展港口经济。张立君(2008)总结了国际著名港口发展经验后得出结论,发展港口经济必须具备5大要素:优良的港口做基础、商品市场发育良好的城市做依托、广阔的经济腹地做后盾、现代化的综合运输体系做动脉,良好的政策环境护航。中国内地的沿海港口经过三十年多年的迅速发展,已经有一批港口陆续具备了发展港口经济的条件,但由于各港口在经济腹地方面多少存在交叉重叠,各港口之间的竞争也将由以往单纯为吞吐量竞争升级为更高层次的港口经济竞争。这一轮竞争的获胜者也不再是单纯的港口吞吐量之王,而是一座城市与一系列产业的崛起,错过的城市也不仅是错失了一次港口发展机会,某种意义上说更是一次城市发展的机会。

二、 广州港口经济发展现状

广州港的运输始于秦汉时期,是个历史老港,明、清时期,广州港口曾是当时全国对外贸易的最大口岸,“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航运与贸易历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当年广州的“一口通商”独揽全国外贸,产生了著名的“十三行”。但是由于未能及时抓住集装箱化与船舶大型化的契机,广州港的历史地位在20世纪80年代香港港腾飞后受到了削弱,到20世纪90年代又受到了深圳港的冲击,集装箱吞吐量一直缓慢增长直到2005年(图1),货物类型则一直定位于大宗散货如煤炭、粮食、铁矿石等,且80%以上属内贸物流(图2)。直到2005年广州南沙港区开通后广州内河港的尴尬局面才得以改写。广州港2008年共吞吐货物量3.47亿吨,集装箱运输量达到1 100万TEU,分别位列国内第四、第三,世界第六位、第七位,堪称世界级大港。纵观历史,广州港可以说是坐失了过去的20年。试想,如果南沙港的出海航道在1990年疏浚成功,广州港的今天将是怎样呢?

目前广州港的优势主要集中在大宗散货与内贸货物方面,外贸货物运输量占比一直比较小,近几年的还有缩小的趋势(图2)。但从产业链的角度看,内贸物流对城市经济的拉动能力远不如外贸物流。按照2008年的数据测算,广州港2008年对广州市GDP的经济贡献率仅为1 2.8;就业贡献为1 4.5,与同期的天津港、深圳港存在明显的差距,港口经济四个方面的产业发展也参差不齐。

1. 港口直接产业如水运类企业、港口装卸及物流服务企业发展情况较好。2007年,广州港口及水运类企业直接贡献了近5%的GDP,这个数字高于深圳、天津等港口的直接贡献,航运服务业体系完整,已经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和配套市场,这也正是广州港口经济日后赖以发展壮大的基础。

2. 港口关联产业发展滞后。广州港目前已形成的“三个中心、一个平台”(即广州石油产品交易中心、广州煤炭交易中心、广州粮食交易中心和广州金属材料交易平台)在华南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钢材、木材、纸品、粮食等专业市场,从港口作业到市场经营再到珠三角及华南地区的物流配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供应链,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但是除了“三个中心、一个平台”外,广州港周边的贸易、国际海运辅助业、船舶引航、船舶交易、港口拖轮、港口理货、金融、保险、咨询、商业、旅游、娱乐等企业在大多规模弱小,地域分散,还没有发挥出集聚效应。

3. 港口依存产业刚刚起步。拆造修船、临港工业(石化加工、机械加工、汽车制造)等行业大多属于起步阶段,目前还没有发挥集聚效应。按照广州市的发展规划,造船、金属建材、石化、汽车、装备制造等重化工业将是近几年重点扶持的支柱行业,但这些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临港商务区及临港工业区都还在规划中,相比香港及深圳港的情况差距还很大。

4. 私人游艇及邮轮等港口派生产业严重滞后。2008年广州市人均生产总值超过80 000元,若单纯以人均GDP数去衡量,广州市目前的水平已经具备了发展游艇业所必需的经济基础。但由于配套不全市场的开拓情况几乎处于“零”状态。国际邮轮的发展更是处于衰退状态,自1985年~2009年,广州港邮轮停靠从1998年开始迅速滑落,造成这个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广州港没有大型远洋邮轮专用的码头,设备设施差且缺乏系统配套性,另一方面则是上海、大连、深圳、天津、青岛等港口相继崛起,逐步占据了市场。

三、 广州港口经济发展迎来新一轮契机

1. 珠三角产业转移给广州港创造了机会。2003年珠三角爆发了第一次“民工荒”,这是珠三角产业即将向内陆地区转移的信号弹,此后珠三角附加值低的加工贸易开始了缓慢转移。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历史再一次给予广州港一次发展契机。根据对海运货流的研究,第二产业的发展对货流量的影响最大,而珠三角的第二产业以加工贸易为主,按照产业梯度转移的规律,以加工贸易为代表的低梯度产业(产品差异化程度低/运输成本占比较高的产业)将首先转移,过去集中在珠三角这块土地上的货物流也将随产业转移到更广阔的经济腹地。加工贸易类产业“西征”、“北伐”对广州港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广州在地理上处于珠三角向西北转移的“咽喉”位置,广州在水运、铁路、道路以及机场等物流设施方面较之周边港口有比较优势。正如上一轮全球产业向珠三角转移赋予香港和深圳物流产业历史性机遇一样,这一轮珠三角产业向西北部转移将赋予广州物流业同样的历史性契机。

2. 港口条件的改善为港口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5年广州南沙港出海航道疏浚成功,南沙港区开通至2008年底,广州港口条件得到了实质性改善,分别建成了南沙港区一期、二期10个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万吨级以上码头泊位17个。新增货物通过能力6 331万吨,新增集装箱通过能力365万标准箱,增长了近1.5倍。煤炭码头通过能力2 897万吨,石油化工码头通过能力3 605万吨,旅客通过能力983万人次,滚装汽车通过能力33万辆。已与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多个港口有海运贸易往来,世界前十大集装箱班轮公司均在广州港开辟班轮航线。奠定了广州市发展集装箱干线港的基础,集装箱干线港地位对港口经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3. 港口综合运输体系得到显著改善。近几年广州港口集疏运条件得到实质性改善,水路、铁路、公路和航空交通发达,已形成了辐射东南亚,连通世界各地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其中内河航运发达,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通航1 000吨级及以上标准航道为骨干,以四级航道为基础,江海直达,连通港澳的航道运输网,与西南等省区衔接的省际通航能力也得到提高,粤东、粤北山区通航条件得到很大改善。随着内陆地区一批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如武广线和贵广线等)的建设与运营,广州市与这些区域的联系将更加紧密,港口经济的辐射带动效应还将得到加强。

4. 政策环境持续优化。一是港口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港口体制改革成效明显,行政效率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二是港口通关效率得到明显提高,已经实现24小时通关服务,“属地申报、口岸验放”、一关通“舱单互认”等通关模式以及进出口货物检验检疫直通放行制度等大大提高了整体通关效率。以企业现场报关接单为例,现在的平均作业时间已由过去90分钟缩减到了50分钟,这个速度与深圳港的效率相差无几了。三是广州保税物流体系已初步建成,广州保税物流园区、广州南沙保税港区都已正式封关运作。四是港口信息化等软实力得到显著改善,港口空间地理信息系统(二期)、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监管系统(二期)、港航行政业务管理系统、广州港务局公众信息网升级相继启动建设,有力提升了广州市引航调度指挥水平、港口集疏运效率、港口管理部门的应急处理能力和港口行政管理的公共服务水平。

加上广州市场经济的发育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基础设施齐全,城市配套体系健全,商业环境良好等条件,广州市的港口经济发展可以说正面临着一次绝好的机会。

四、 广州发展港口经济的建议

面临周边港口如深圳、香港、上海等国际型港口激烈的竞争局面以及这种局面可能引起的锁定效应(空间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术语,是指先发展起来的港口城市由于对物流、资金流、人流的强大吸引力,会在其周边地区形成一个巨大的阴影圈,阴影圈内的地区只能作为其辅助功能区或郊区)。广州的港口经济发展已经失去了自然成长的时机,如果任其自然进化将难有突破。因此必须要有恰当的措施,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政府要重视港口经济发展,营造积极宽松的港口经济环境,吸引有竞争力的贸易、航运企业、配套服务以及临港工业企业落户集聚并形成规模,只有当这些企业落地生根有稳定的业务来源后,港口经济才能进入自我良性发展阶段。

1. 确立港口经济的战略地位,鼓励港口企业发展。港口经济涉及的行业众多,要求配套设施齐全,一个项目可能需要十几个部门同时做出批复,办事流程复杂,如果没有确立港口经济的战略地位,各行政部门很难协调一致为港口经济服务,因此一方面提高行政效率尽快落实港口配套设施设备是当务之急,另一方面对在广州投资设立总部、区域总部(操作中心)的大型航运公司、大型物流公司、大型船(货)代等,政府可以给予奖励或支持,鼓励上述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对符合规定条件的给予社会保障补贴和岗位补贴等资助。对开辟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公共驳船航线,提供国际中转服务、或者提高国际班轮航线密度的公司给予奖励或政策上的支持,以促进广州集装箱运输业及国际中转业务的发展。

2. 改善港口周边经营环境,发挥铁路疏港的独特优势。除了水水联运优势,广州港还有一大优势是海铁联运,因此目前除了“西江战略”外,还应特别加快南沙港区疏港铁路及相关场站的建设,尽快让铁路通进南沙港区,另外还应加快旧线路的更新改造,提升疏港专用铁路、公路、桥梁及管道线路的标准,确保广州港区后方的无缝链接。

3. 加强与泛珠三角省份的合作,积极扩展港口经济腹地。首先要尽快启动与泛珠三角省份及地区在口岸、商品检验、无水港建设、集疏运系统建设的合作,并加紧对主要货源地的集疏运系统的合作建设,争取货源,也为港口经济的发展争取时间。对目前已围绕港口建立的“广州石油产品交易中心”、“广州煤炭交易中心”、“广州粮食交易中心”和“广州金属材料交易平台”,从功能、技术、配套服务等方面逐步完善,扩大影响力,发挥更大作用。搞清珠三角地区和泛珠三角区域腹地经济发展情况和集装箱生成量、流向及集疏运方式,推动内陆“无水港”建设,将广州港延伸到泛珠三角各地区,扩展经济腹地。

4. 加快临港工业带及商务区的建设,形成产业集聚。广州港要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壮大临港工业,提升产业水平,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临港工业带,对已经落户的丰田汽车、中船造船、广钢、南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龙头型大项目及产业基地应留足发展空间,以便带动相关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集聚带;加快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广州保税港区的优势,大力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为国内外物流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全程物流服务;巩固现有的煤炭、矿石、钢铁、粮食、油品、化工、塑料、木材和汽车物流中心等优势,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交易平台。

5. 采用多元融资方式,解决资金缺口问题。广州港口发展过程中一直面临着资金不足、治理结构不完善、盈利能力较差等问题,要建设港口经济更需要为各种配套设备投入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不可能在短时期内靠港口自身来解决,引入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并借助战略投资者的外力和资源,能使广州港口在资本、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迅速提升竞争力。吸引多方资金和各类投资主体,采取合资、参股、承包、租赁等多种方式,投资建设港航基础设施、参与港航经营不失为一条有效的捷径。

参考文献:

1. 张立君,王玉芬.改革开放30年中国港口经济发展.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2. 陈雪梅.泛珠三角地区制造业梯度转移实证分析.特区经济,2005,(12):52-54.

3. 罗必良.广东产业结构升级:进展、问题与选择.广东社会科学,2007,(6):42-47.

4. 梁琦.地方专业化、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来自长三角的证据.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1):56-62.

5. 丁俊发.产业转移中的物流契机.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7(13):24-25.

6. 毛蕴诗等.从广东实践看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7):17-22.

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45102750100 2448)。

作者简介:陈功玉,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阳明明,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生,广东商学院讲师。

收稿日期:2009-12-25。

作者:阳明明 陈功玉

上一篇:计算机机械设计论文下一篇:教育单亲孩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