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发展港口新区建设论文

2022-05-01

[摘要]第四代港口处在了国际资源配置的中心位置,而以第四代港口为基础的港城联动在内涵上突出了整合区域乃至全球各种经济资源的优势。青岛西海岸新区应借鉴世界上以第四代港口为基础的港城建设经验,围绕交通策略、产业策略、空间策略和生态策略等,加快推动以双港为核心的港城联动建设,为新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海洋经济发展港口新区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海洋经济发展港口新区建设论文 篇1:

发展舟山群岛新区 港口物流先行

近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舟山成为我国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和重庆两江后又一个国家级新区,也是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

舟山群岛新区旨在充分发挥舟山群岛诸多岛屿及深水岸线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加快以散为主、集散并举的国际性深水港口开发建设,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集疏运网络、金融信息等服务支撑“三位一体”港航服务体系,全力打造国际物流岛。为此,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以下称交科院)副总工程师徐萍接受了本刊记者采访,详细并全方位解答了记者提出的舟山群岛新区港口物流的相关问题。

徐萍谈到,舟山群岛新区最早基于浙江省海洋经济产业示范区规划而建。“舟山群岛新区是基于大宗商品交易基础上的国际物流岛,而港口物流则是国际物流岛建设的重要内容。站在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的一个科研人员的角度来看舟山群岛新区的建设,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港口物流业的发展。”徐萍说。

运输经理世界:只有加快促进港口物流业的发展,才能建设基于大宗商品交易基础上的国际物流岛,才能推进舟山群岛新区的发展。那么舟山在发展港口物流上有哪些优势?

徐萍:第一,区位与岸线资源优势。舟山在我国沿海的地理位置及世界海域位置说明有利于开辟沿海及近远洋的航线,进而辐射内陆、海洋腹地。还有很多港口岸线、水域、陆域等资源优势。

第二,腹地经济市场优势。舟山在浙江省甚至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都是较发达的,而长三角地区的一些省市的经济在全国都是处在发展前列的。这样就引发了经济的发展引发了物流的需求,所以舟山的腹地市场优势是非常优越的。

第三,舟山海洋经济特色突出。并不是说国家批复了舟山群岛新区的规划才有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而是说舟山在历史上就是以海洋经济为其特色的。有了舟山群岛新区的规划建设,舟山的海洋经济可以更好地发展。所以,要强调的是舟山本来就有着海洋经济的基础。

第四,大宗商品集散优势。现在的舟山货主码头特别多,主要就是油品、煤炭等干散、液散大宗商品。同时,长三角地区的腹地、省市非常需要这些大宗商品,因而也就具备了集散的优势。

运输经理世界:港口物流已成为国际港口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方向,舟山群岛新区的国际物流岛建设定位在大宗商品交易的港口物流,现实基础如何?

徐萍:码头、物流园区、物流企业等市场主体、配套服务、政策环境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基础。第一,物流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集疏运网络体系基本形成,目前,舟山港域已初步形成多种运输方式齐备、纵横交错的海陆空立体集疏运网络。码头泊位具备一定规模,在码头泊位方面,到2009年底,全市已拥有生产性泊位336个,占到宁波—舟山港生产性泊位总数一半多。舟山物流园区的建设发展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尚未有真正意义上的运营良好的物流园区。

第二,物流业规模不断增长。不仅仅是交通行业的,还有其他行业的。干散货、液散货的集散有很大的物流量。

第三,港口物流市场主体不断壮大。物流企业很多,尤其是航运的物流企业,这是基于舟山的岛屿经济。

第四,配套服务发展态势良好。船舶交易市场在全国是最好的。2009年舟山市航运业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国内沿海货运运力保有量比2008年底净增44.5万载重吨,增长15.2%。

第五,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包含了今年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将舟山海岛新区纳入国家规划,为舟山港口物流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为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确定更高定位,给予政策引导。

运输经理世界:舟山群岛新区被定位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区、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那么舟山群岛新区发展港口物流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徐萍:第一,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当前,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调整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举措。对舟山而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任务是依托现有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发展新兴产业。

现代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舟山市有条件、有能力做大的一个产业。通过大力发展港口物流,降低传统交通运输企业成本和社会物流成本,用现代物流理念提升传统运输业,促进港口运输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大物流建设,为其他产业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更有助于促进舟山市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

第二,是贯彻“港航强省”战略的必然选择。“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的提出也是基于“港航强省”战略的实施。

建设港航强省、发展港口现代物流业,需要丰富的岸线资源做支撑。从全省范围来看,舟山拥有发展港口物流的天然优势。发展港口物流需要良好的地理区位,舟山既是连接浙江沿海港口特别是宁波港域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纽带,也是发展海进江、联通长江沿线大通道的重要枢纽,区位优势非常明显。

第三,是做大做强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撑。根据《国务院关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的批复》精神,港口物流是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港口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大桥通车,舟山的开发条件明显优化,港口资源的价值进一步体现,港口综合交通设施水平和通道枢纽能力也将进一步提高。这一有利条件为舟山港口物流发展创造了极好条件,舟山必须把握时机,加快提升港口物流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推进海洋经济做大做强。

第四,是建设“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的重要体现。“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是融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推进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港航强省的重要抓手。“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将以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为核心,以完善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为基础,以发展港口金融、信息配套服务为支撑,打造集运输、物流、贸易、金融、信息和咨询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现代港口综合服务业,进而推动港口功能转型升级,带动产业链的整合与价值链的延伸。

运输经理世界:舟山群岛新区发展港口物流除了自身的优势所在、客观存在的现实基础以及其重要意义之外,更重要的,舟山群岛新区发展港口物流要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什么?

徐萍:舟山群岛新区发展港口物流的指导思想在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落实“部省共建—共同促进浙江省交通物流发展纲要”及舟山市“以港兴市、全面跨越”战略,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为有利条件,以“港航强省”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发展为契机,按照港城联动、港航联动、港工联动、港贸联动、港桥联动”的思想,以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为中心,以做大做强现代港口物流业为主攻方向,以加快港口开发建设为重点,依托港航优势和临港产业特色,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物流园区和培育重点物流企业,努力建设大港口、拓展大基地、发展大航运、培育大工贸、完善大交通,搭建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的现代港口物流体系,把舟山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大宗商品国际性、综合性枢纽港和外贸集装箱集散基地,促进舟山及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基本原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统筹规划,集约发展。港口物流涉及行业广泛,如制造业、商贸业以及城市本身发展等。坚持统筹规划,把现代港口物流发展作为资源开发的重要目标导向,充分发挥港口资源对现代物流业的支撑推动作用,加强资源整合和综合协调,充分利用现有和规划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公共信息平台等物流基础条件,合理规划建设港口码头、物流节点设施及集疏运体系等,形成功能齐全、布局优化、集约节约的资源利用格局,使物流资源从功能和利用效率上得到全面提升。

第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推动作用,把加快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作为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重点扶持、优先发展。同时,注重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另外,要加强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统筹规划、产业政策、市场培育监管的宏观指导,充分发挥大企业带头作用,促进现代港口物流业做大做强。

第三,强化辐射,联动发展。充分发挥港口的辐射带动作用,以港口开发为基础,以物流链为纽带,实现港口与工业、贸易、园区的联动,带动航运、商贸、临港工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港口城市的发展。与此同时,要加强与周边港口的战略联盟合作。

第四,发挥优势,错位发展。充分发挥舟山区位优势和港口岸线资源优势,继续巩固舟山水水中转和大宗商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重点发展加工、配送、贸易、信息等物流增值服务,促进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延伸,推进现代港口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将舟山打造成我国重要的国际性大宗商品物流枢纽。

运输经理世界:目前中国沿海从北到南,到处都在规划开建大型港口物流,舟山港口物流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发展策略是什么?

徐萍:舟山港口物流发展的战略目标为: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为契机,以做大做强港口物流业为方向,凭借独特的区位、丰富的岸线资源和广阔的腹地市场优势,围绕煤炭、矿石、石油化工、粮食、集装箱等服务品种,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推动传统运输物流企业转型升级,创新政企联动机制,构建“布局合理、信息畅通、快捷高效、节能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港口物流体系,拓展港口的贸易、金融、保险等服务功能,全面提升港口物流服务水平,打造“一枢纽三基地”(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枢纽港、我国最大的大宗散货战略储备基地、我国重要的港口物流基地和大宗商品交易基地),促进舟山及浙江海洋经济长三角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舟山具有优越的深水岸线资源,建设大型深水泊位,发展大宗散货储备及交易,最能体现舟山港域的竞争优势。为了实现战略目标,提出港口物流发展的策略,以更好地指导舟山港口物流实践。

第一,提升港口核心竞争力。港口能否成为国际物流运输网络的一个枢纽型节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具备完善、周到的物流服务功能和物流服务品牌。能够为企业或客户提供运输、仓储、包装加工、配送、信息等优质的一体化物流服务是港口经营服务的方向,也是港口核心竞争力的所在。因此,舟山港口应积极拓展经营领域,不断完善物流服务功能,保证将货物以经济、快捷、准确、安全的方式,送达下一级物流(配送)中心或直接送到用户手中;拓展物流增值服务业务,将发展物流业与积极支持发展临港工业、国际贸易等产业结合起来,提高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在港口的集聚效应,给客户提供更多的便利,促进舟山港口核心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第二,搭建国际物流服务平台。港口是所在城市与经济腹地对外交往的门户,是联接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中间节点。港口物流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的发展,使港口成为区域性或国际物流中心成为可能。舟山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向国家申请保税港区政策,改善口岸通关环境,为进出口货物提供高效的、便捷的通关服务;同时积极吸引与物流服务相关的金融、保险、信息等诸多产业,形成较为发达的物流配套服务产业,能够为进出口货物提供相关的金融、保险、信息等综合物流服务。

第三,区域间港口合作。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区域经济内部既竞争又融合的态势更加明显。港口之间的竞争从传统的非理性竞争转向理性竞争,区域港口间开始选择合作战略以达到共赢。舟山发展港口物流,建议在与周边港口的竞争过程中同时寻求合作,比如与宁波和上海港的联盟合作。在建立合作过程中,首先,要确立分工明确、持续发展、有效利用资源的合作原则,保证区域间港口合作顺利开展;其次,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强化监督、反馈机制,推动合作朝着良好方向发展。另外,加强行业间合作也非常重要,比如与长江沿线腹地开展多式联运的合作等。

第四,港城一体化。港口与城市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整体,港口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原料来源和产成品的输出,而城市为港口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许多沿海港口城市,普遍实施了“以港兴市”发展战略,加快城市发展步伐。“港城一体化”、“以港兴市”的战略有利于港城发展目标一致、协调发展,在“港城一体化”过程中,舟山已经基本形成船舶修造、水产品精深加工、临港石化、大宗物资加工等产业为支柱的现代临港工业体系,临港经济对舟山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将对舟山港口物流的发展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第五,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要发展现代物流,必须加大对港口物流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除了加强港口航道、锚地、港池等基础性设施建设,更要加强港口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设,同时要完善与港区、物流园区相连接的公路集疏运网络,为港口物流的发展提供重要的通道设施保障。另外,要引导港口企业加大完善其自身物流发展的建设资金的投入。

第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港口物流信息化可以充分降低港口运营成本,提高港口装卸效率,从而增加港口经济效益。

运输经理世界:舟山群岛新区发展港口物流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那么这其中有何保障措施建议?

徐萍:第一,加大对舟山港口物流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发展港口现代物流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系统工程,需要舟山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政府层面的工作机制,明确舟山政府各职能部门在港口物流工作中的主要职责,统筹解决港口物流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第二,加强对港口物流市场主体引进与培育。舟山市港口物流发展的市场主体是物流企业,引进和培育什么样的企业,决定舟山港口物流的发展水平。必须从战略高度,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龙头作用和国际竞争力的物流企业,整合舟山市的物流资源,推进物流企业跨区域、跨行业的战略重组,加速提升舟山市港口物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首先,引进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其次,培育舟山市本地的物流企业集团;

第三,加快推进航运服务体系建设。舟山要加快航运服务体系建设,争取向用户提供代理、金融、保险、法律服务、通讯、航运交易等商业服务,边防、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海事等口岸服务,船舶检验与维修、设备检修等工程技术服务,以及为来船、来客提供生活补给、休息、娱乐等生活服务,为港口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从而推进舟山市港口物流的快速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第四,优化舟山通关环境。优化口岸监管流程,港口物流与大通关建设密切相关,应积极协调口岸相关部门,推动全省不同关区的口岸通关便利化,并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执法手段和服务举措,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积极深化口岸通关体制创新,鉴于舟山口岸隶属于杭州海关的现状,应该从有利于推进宁波—舟山—体化发展的需要出发,实现同一个港口内部码头口岸监管政策的同一性,以及同一港口中不同码头业务往来的内部化。

第五,加强物流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舟山港口应用现代物流技术与先进港口相比,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迫切需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舟山港口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物流人才队伍的建设。目前,舟山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物流专业技术人才以及物流信息化人才等还比较缺乏;在城市配套、交通、生活成本和文化等外部环境方面,对人才的吸引力还显不足。因此,要引进一批物流人才,政府须出台一系列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提高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并制定具体措施留住人才。

作者:文/本刊记者 王晓燕

海洋经济发展港口新区建设论文 篇2:

基于第四代港口概念的港城联动建设研究

[摘要]第四代港口处在了国际资源配置的中心位置,而以第四代港口为基础的港城联动在内涵上突出了整合区域乃至全球各种经济资源的优势。青岛西海岸新区应借鉴世界上以第四代港口为基础的港城建设经验,围绕交通策略、产业策略、空间策略和生态策略等,加快推动以双港为核心的港城联动建设,为新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关键词]第四代港口;港城联动;西海岸新区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ort city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he fourth generation port

—a case study of Qingdao West Coast New Area

LENG Jing

(Urban Institute, Qingdao Social Sciences Academy, Qingdao 266071, China)

Key words:the fourth generation port; port city; Qingdao West Coast New Area

一、第四代港口的内涵及特征

以港口为节点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港口发展的初始阶段,运输服务是其核心功能,但随着新技术的持续发展a,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国际航运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港口功能及经营内容也随之发生着显著变化[1]。根据学者的研究,港口功能基本上经历了从第一代到第四代港口的变化规律。

第一代港口主要是指1950年以前的港口。这一代港口只是内陆运输与海洋运输之间的一个连接点,在功能上集中体现为海运货物的接送、储存及中转。在港口运转过程中,货物的存储与运输、贸易彼此分离,港口很少与所在城市、货运客户发生联系,只是储存货物的一个转运场所,而转运的货物也主要以散货、杂货为主。

第二代港口主要是指20世纪50—80年代的港口。在承载第一代港口功能的基础上,这一代港口突出了货物装卸和提供工商服务的功能。港口在运营过程中能尝试以战略的眼光来考量港口的发展,采用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办法较为先进。港口除了提供货物运输、装卸的服务之外,还在港区内建设工业及服务设施,为客户提供工商服务,且加强了运输与贸易之间的关系,并注重港口与所在城市、货运客户的密切联系。

第三代港口主要是指20世纪80—90年代的港口。在逐步强化第一代、第二代港口功能的基础上,这一代港口更加注重与所在城市及货运客户之间的密切联系,港口的服务功能更趋综合性,运输、贸易的信息化服务及货物的配送服务逐渐成为港口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港口的贸易和物流综合功能渐趋突出。在国际经济体系中,依托集成化、专业化的服务方式,港口逐步承担起连通国际生产与流通的任务,枢纽地位逐渐确立。

第四代港口主要是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港口。对于这一代港口,虽然1999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定义其为“物理空间上分离但是通过公共经营者或管理部门链接”(physically separated but linked through common operators or through a common administration)的组织,但到目前为止,国际国内港口界尚未对它的内涵形成统一的看法。综合各方观点,我们大致可以认为,第四代港口处在了国际资源配置的中心位置,在兼容前几代港口功能的基础上极为重视相关供应链的打造,不仅关注港口与国际物流行业的互动,而且还极力满足货运市场大量的个性化需求,还注重与其他港口的密切联系,在技术上也十分依赖港口的大型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总体上,第四代港口已经实现了全方位的增值服务,基本形成了国际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的汇集中心。

具体来看,第四代港口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在功能上,第四代港口形成了全球资源配置的枢纽。临港经济的集群化发展使得港口所在城市逐渐成为区域乃至全球工业和物流网络的重要节点,而港口对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逐步得到加强,如必须要有大型的深水码头(散货码头能靠泊30万~50万吨级载重船、集装箱码头水深16米以上),综合性临港配套商务中心,完善的集疏运系统,等等,推动港口向商业、信息、物流等功能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是在政策上,第四代港口具备与自由贸易区政策相结合的特点,可以充分发挥与自由贸易区互动、共赢的优势。事实上,港口区域基本上都已形成了一个相当规模的临港工业区,通过与所在城市、区域、腹地乃至全球的物流网络,港口可以使自由贸易区政策全面放大,以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推动港口及所在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是在供应链上,第四代港口逐步形成港口与所在城市网链互动的态势,网络型、动态式港口特征逐渐代替原有的节点型、静态式特征。在继续发展装卸、转运功能的基础上,港口与供应链上的企业和运输网络上的企业共同构建无缝隙的一体化物流网络[2]。在与所在城市的联系上,港口依托临港产业集群推动航运、金融、物流等服务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与城市的密切经济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港口腹地的互动,推动整个区域范围内经济一体化发展。

四是在业务流程上,第四代港口提供着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以满足市场的个性化需求。以港口为核心的服务链体系建设可以打造一个体现出港口与所在城市一体化、海陆一体化、海空一体化、港际一体化特色的综合服务网络,支持港口在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内高附加值服务功能的拓展,提高港口的服务方式转型力度。

二、以第四代港口为基础的港城联动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港口与所在城市的联动发展已成为港口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以港城联动为基础,港口逐渐呈现出部分经济、贸易、文化功能汇聚于此的趋势,尤其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综合物流网络的形成,港口与所在城市在功能上更趋融合,港城一体化发展格局逐步形成。结合港口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可以对港城联动的发展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所谓港城联动,就是指港口与所在城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的发展过程。在港口不同的发展阶段,港城联动的内涵、性质、功能、类型等均具有不同的特点,港城关系随着所在城市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处于不断调整过程中,并呈现交错上升的发展轨迹[3]。大致看来,港城联动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运输型港城发展阶段。依赖于第一代港口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港城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港口运输和货物集散两个方面,其功能也相应集中在货物转运及仓储。与港口的转运功能相适应,直接提供货物仓储、装卸、货栈、海关、陆上运输等服务就成为港城的主要经济类型,港城的行业主体则主要体现在船舶修理和为港口建设提供相关设备等方面,而商业贸易和货运中转就逐渐成为港口所在城市经济运转的核心功能。

二是工业型港城发展阶段。依赖于第二代港口的发展,在原有交通运输功能不断加强和交通网络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港城的经济主体逐渐过渡到港口工业阶段。这一时期,一些大型的石化企业开始在港口范围内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石油、钢铁、机械制造、造船等装备制造业在港城物流链条中日益发挥了主要作用。随着运输规模的持续扩大和工业进程的持续加快,港城的临港工业逐渐得以强化,并推动港口所在城市的人口、城市规模和产业规模逐步扩张,成为港口城市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是多元化港城发展阶段。依赖于第三代港口的发展,临港工业开始转向高新技术类型,而港城也随着贸易和金融业的发展逐渐转向商业和贸易的中心。这一时期,临港工业的集聚力不断增强,为港城吸引了大量法律、代理、海关、税务、金融、保险、会计等高端服务业,同时也吸引了大量人口的集聚,使港口城市得以不断壮大,并进一步促进了文化娱乐、医院、学校等生活性服务的发展。这一阶段的港城联动呈现服务业与临港工业互动发展的特征,全球大多数的港口城市目前均处于这一阶段。

四是综合性港城发展阶段。依赖于第四代港口的发展,港城联动在港口城市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并促使港口所在城市及区域在全球竞争中逐渐成为资源配置的枢纽。这一时期,港城建设进一步追求专门化、大型化和深水化,港口与所在城市的关系出现布局、规划、建设的一体化格局,港口与腹地的关系出现以港口物流平台为基础的协调化局面,港城的技术结构则出现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发展趋势,而港城联动的功能定位由“多元化”开始逐步转向“基地化”特征。

综合来讲,以第四代综合性、多元化港口为基础的港城联动在内涵上突出了整合区域各种经济资源的优势,并在依托供应链物流网络的基础上强化港口所在城市优化配置全球功能要素的作用,从而提升城市在全球的战略地位[4]。其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港城服务业高端化特征明显,所在城市具备成为全球资源配置枢纽的能力;二是港口与所在城市的融合发展特征较为突出,港口具备了综合性城市的功能,而城市又具备了港口的功能;三是通过港口与港口之间的组合发展,港口推动了所在城市与周边地区在产业、交通等方面的分工协作,港口与所在区域的一体化发展特征较为明显;四是通过港口绿色发展理念的实施,实现所在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平衡发展。

三、国外以第四代港口为基础的港城建设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一批国际级大港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逐步形成,对所在地区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但与鹿特丹、新加坡、釜山、奥克兰等世界先进港口城市相比,我国港口城市还有很大的差距。综合来看,全球以第四代港口为基础的港城建设对我国港口城市发展的启示主要包括:

一是正确、合理地发挥政府在港口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一方面,在港口具体经营管理方面逐步实现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淡化政府作用。当然,各国港口城市提倡市场化,并不是要提倡无政府主义,而是在充分认识本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制政府在港口日常经营活动中的管理权限,主动强化港务局等管理企业在经营中的自主权。另一方面,政府职能逐步转向制度安排能力和政策调控能力的提升。国外先进城市的发展经验表明,港口城市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灵活的调控能力和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因此各港口城市都制定了系统的法律法规,完善了相关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为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保障。与此同时,各港口城市还实施有效的调控手段和政策,制定有法律效力的临港产业规划,推动了港口与所在城市、港口与腹地之间的互动协调发展。

二是培育完整的临港产业体系,全面提高港口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依托港口全球物流网络,围绕港口所在区域的资源要素优势及港口腹地产业特色建立起一系列产业集群是各港口城市培育临港产业体系的重要特征。对于国外港口城市而言,积极培育适合本区域特色的临港产业体系,对于加大港口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力度,加快港城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港口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港口城市深入研究和分析了港口、所在城市、腹地的特点和优势,编制了涵盖各区域的临港产业规划,促进了城市经济中工业、旅游、物流、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了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完善了港口及所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港口城市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是依赖港口核心功能推动配套服务业发展。鹿特丹、奥克兰、横滨以及我国的上海等国内外城市既是著名的国际航运中心,也是各具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这些城市所拥有的综合性金融、保险、物流、旅游、贸易等服务产业,不仅完善了城市的总体功能,而且也作为临港产业的关联产业推动着港口与所在城市的互动协调发展,为港口上下游产业的联动发展提供着有力的保障与支撑[5]。从世界几大港口城市的发展经验来看,其成长的过程均与金融保险业的支持分不开,通过有效的资本运作,金融保险业可以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信贷服务,降低融资成本,增加融资渠道,为港口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难题提供成功的解决方案。实践中港城物流与贸易功能的不断增强会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全球经济要素的集聚和中转,对港口航运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是充分发挥港城的现代化物流作用。国外各港口城市始终奉行开放式发展战略,把提升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物流链条之间的运作效率作为港城物流发展的重点。各城市在港口发展过程中均十分重视港口的外贸发展特殊区域功能,以港口发展为依托,或在其周边地区建设保税仓库和保税区,或在港口建设自由贸易港区,全面发展与外贸相关的物流增值服务。各港口城市在港口集疏运系统建设中十分强调用“经济运距”理念代替传统的“地理运距”观念,以运输时间和运输成本为基本考量要素,充分发挥港口在物流供应链中的核心枢纽功能,有效缩短了港口与腹地之间的经济运输距离。目前各国港口均根据自身的区位优势和所在城市的经济特点,形成了一个以港口所在城市及广阔腹地为服务范围的综合物流网络,港城功能用建设“国际物流中心”逐步代替了传统的“运输中心”。

四、青岛西海岸新区推动以双港为核心的港城联动发展的战略路径

(一)以双港为核心建设交通网络,全面构筑综合联运枢纽

一是要在两港(前湾港和董家口港)之间及港口与青岛、港口与腹地之间强化以集疏运系统为特征的多式联运网络。对于第四代港口来说,港城建设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以多式联运系统为基础,以港口为中心构筑通畅的集疏运交通体系,全力打造现代综合物流网络。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疏港公路和疏港铁路的建设,全面推进海空联运、海公联运和海铁联运等各式联运系统,以积极推进港口与腹地的经济联系。近期的重点,董家口港应加强港航基础设施建设;而前湾港应加强港口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打造数字港城。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直接连接前湾港码头与董家口港码头的顺畅通道,形成双港支撑新区发展的格局。

二是适时组建双港与周边区域港口之间的战略联盟,推动山东半岛港口群建设。国内外激烈的竞争环境及第四代港口发展的需要,均要求一定区域内的港口间要全面调整竞争态势,构建以合作竞争为主要特征的战略联盟,以适应第四代港口发展的新趋势。港口战略联盟的优势主要在于以区域核心港口为依托,全面整合区域内多个港口的资源要素,从而实现以航线共享、技术互补为主要内容的资源融合,扩大港口的发展空间,提升区域内港口发展的整体优势。笔者建议西海岸新区要以董家口港与前湾港为双核心,主动联合日照港、烟台港、威海港组建半岛港口联盟,推进山东半岛港口一体化进程,加快各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构建协调有效的区域港口联动机制,全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发展带。

(二)以双港为核心推动产业发展,全面形成区域资源配置枢纽

一是推动新区依托港口现代物流业发展努力培育全球重要的供应链节点。青岛西海岸新区要以双港为核心,从运输、储存、生产、营销等不同方面努力提供枢纽型现代物流增值服务,争取在全球物流供应链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首先要依托信息技术加快电子口岸建设,率先形成智能港城,并依托保税港区的政策优势强化港口加工区、仓储区的一体化发展,形成以货物加工、仓储、保税、中转、贸易等功能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物流体系。其次要打破当前海关关区和行政区划人为设置的政策障碍,真正实现“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区域通关模式,大大降低货物物流成本。再次要以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为契机,促进各系统间的数据共享,大力整合区域内各种物流信息资源,最终形成区域物流供应链综合枢纽功能,提高各种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

二是依托区域物流供应链枢纽加快推进先进临港产业发展。大型石化工业、造船工业、机械工业、冶金工业等临港制造业出于降低运输成本的考虑加快向港口周边集聚已经成为临港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在这一过程中,依托区域物流网络提升临港制造业的整合、转型、升级力度,越来越成为以第四代港口为基础的港口城市的重要功能[6]。建议董家口港城要充分发挥区域、交通、产业、港航等既有优势,着力培育以现代物流业、装备制造业、石化工业、冶金工业等为主导产业的先进临港制造业集群,全面建立原油、天然气、钢铁、铁矿石集疏运体系。

三是依托区域物流供应链枢纽建设高端服务中心。作为全球资源配置的重要节点,以第四代港口为基础的港城正在成为国际信息流、资金流和商品流的汇聚中心,全方位增值服务能力逐步提升,航运研究、海事信息和法律、船舶交易、临港大宗商品交易等高端临港服务业渐趋繁荣。伴随着港口及所在城市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物流供应链网络的逐渐成型,港城联运逐步呈现出高端服务与港口物流并重的特征,这对于推动港口企业的转型升级,增强港口的辐射带动能力,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建议前湾港城继续拓展港口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在金融服务、商贸服务、信息服务、物流服务、港口生产服务等多个维度的拓展功能,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货物采购、配送基地,尽快形成高端临港服务中心(见图1)。

图1以第四代港口为基础的港城服务功能多维立方体示意图[7]

(三)以双港为核心优化空间布局,全面推进港城一体化发展

以第四代港口建设为基础,现代港口城市依托客运、货运等不同交通方式来组织、串联港城的各种功能,努力以生态物理隔离为原则确立港城空间的基本单元,特别强调港口空间区域与所在城市空间区域之间的联动发展,特别强调港口与所在城市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以逐步形成在功能上互相渗透、空间上多核心一体化的发展格局[4]。从新加坡的实践经验来看,城市通过网络化和创新等多种方式促进了港城多渠道、深层次融合模式的基本确立,综合交通体系有效串联起城市的CBD、物流园区、游艇码头、住宅、港口、公园等各种功能区,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建议前湾港和董家口港积极推进港城的一体化发展,一是要发挥双港的龙头带动作用,推动城市持续、快速、可持续发展。要依托国际产业转移和所在城市、腹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把港城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资源来建设,在董家口港迅速形成世界级大宗散货和能源储运港,在前湾港重点引导港口服务功能迅速放大到整个城区范围,从而带动青岛西海岸新区形成以双港为核心的港城发展新格局。二是要发展港城综合性、多元化功能,积极建设复合型新城区。持续强化居住、商业发展、旅游会展、产业生产等既有功能,高度重视人居环境要素在港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推动滨海旅游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双港对新区及腹地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区域层面上优化调整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努力把董家口港和前湾港建设成为以港区为核心,以临港经济为主要内容,以现代物流供应链体系为支撑,以高端服务业为特色的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现代化国际新港城。三是要在现有基础上为港城建设预留适当的发展用地。鉴于前湾港及周边区域的发展空间接近饱和,对港城建设的预留用地主要应集中在董家口港周边地区。建议在原规划面积249平方公里的基础上,争取将大场、张家楼等地纳入董家口港城规划范围,超前对这些地区的产业发展和项目引进进行适度控制,以适应董家口港城未来建设对经济功能拓展和城市规模扩张的需要。

(四)以双港为核心融合绿色理念,全面推动港城可持续发展

绿色理念是第四代港口发展的核心思维。在发展的同时,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于整个港城建设的全过程,科学合理地利用滨海岸线资源,推动港城可持续发展,实现港口及所在城市和腹地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绿色港口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如澳大利亚悉尼港实施的“绿色港口指南”、荷兰鹿特丹港实施的“里吉蒙地区空气质量行动项目”、美国洛杉矶—长滩两港联合实施的“圣佩罗湾洁净空气行动计划”,等等,通过实施严格的政策措施和提高员工环保意识等手段,在危险货物管理、垃圾管理、噪声管理、生物多样性管理、空气质量管理、水体质量管理等方面改善港城环境质量,对港城的可持续发展有非常积极的借鉴作用。

建议前湾港和董家口港要坚持和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把循环经济作为两港发展的重中之重。一是必须要制定进港产业的负面清单,明确港城的引资方向。能不能达到绿色环保的要求,能不能在港城循环经济系统中有明确的定位,是双港招商引资需要考虑的首要条件,而自身规模和产业优势必须遵循“生态优先”的要求。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不给港城的可持续发展留下遗憾,是港口发展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选择。二是必须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基础全力培育体现临港经济特色的数个循环产业链条。在每个产业链条上,企业与企业之间要逐步形成原料、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实现清洁生产和无缝链接;产业与产业之间也要形成原材料、中间产品及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实现港城内污染物的零排放和产业资源的高效利用。三是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进一步完善港城环境管理体系。两港在建设过程中要优先使用先进的生态技术和环保技术,以集约化的运营模式尽量降低港城的环境污染程度和资源消耗水平。

[参考文献]

[1]孙光折,刘洋.第四代港口对中国港口建设的启示[J].中国港湾建设,2010(5):71-73.

[2]李伟.第四代港口对我国港口建设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11(10):151-154.

[3]徐质斌,朱毓政.关于港口经济和港城一体化的理论分析[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4(5):7-13.

[4]谢丹.港口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5.

[5]王涛.港口对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以青岛港为例[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

[6]展安,查冬冬.第四代港口与现代港城都市互动发展战略探讨[M]//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1:6272-6282.

[7]贺琳,等.第四代港口概念及特点[J].水运工程,2011(6):49-53.

[责任编辑张桂霞]

作者:冷静

海洋经济发展港口新区建设论文 篇3:

加快推进天津海洋经济发展路径选择

摘 要:天津东临渤海,海岸线长达153公里,海域面积约3千平方公里。天津叠加了京津冀城市圈优势、港口城市优势、海洋资源优势、八大支柱产业优势,科学定位,合理规划,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布局,发展港口经济,发展海洋经济,辐射环渤海区域,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关键词:天津;海洋;经济;发展

一、天津海洋区域、海洋资源、海洋产业

(一)临海区域分布面大地广

一是天津临海陆域面积2 270平方公里。区域分布是涵盖塘沽、汉沽、大港三地的滨海新区以及东丽区和津南区三个行政区;园区分布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区。二是拥有海岸线长度153公里,海域面积约3千平方公里,可供开发利用的滩涂面积343平方公里,沿海生态保护带有盐田、滩涂、河口和近岸浅海。

(二)海洋资源储备丰富

一是天津拥有高质量的盐田3万公顷,渤海西岸河口处的海水盐度为26,在湾口地区高达30以上,成盐质量好,氯化钠含量高达95%~96%,是远近闻名的“长芦盐”生产基地,并且投产建成了海水直接利用的东疆发电厂循环经济区。二是天津渤海盆地坳陷面积大,第三系沉积厚,含油层系多,是我国油气资源比较丰富的海域之一。已发现丰富的石油地质储量32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1 900亿立方米。陆地上有大港油田,海上有渤海油田,年产原油600多万吨,天然气6.50亿立方米。

(三)先行先试的政策支持

一是政策优势。2008年国务院批复了《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支持天津滨海新区在企业改革、科技体制、涉外经济体制、金融创新、土地管理体制、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农村体制、社会领域、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管理制度以及行政管理体制等十个方面先行试验的重大的改革开放措施。2009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天津市调整滨海新区行政区划。天津滨海新区升级为一级政府,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二是人才优势。拥有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家海洋局海水淡化所、轻工业部制盐研究所、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研究院所共25个及高校近40所,从事涉海研究的科技人员有几千人,科研力量在全国居第二位,在海洋科研项目、海洋科技成果获奖等方面,在全国海洋界名列前茅。

(四)海洋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经济总量方面。2011年天津海洋生产总值达到3 600亿元,同比增长17%。2010年单位公里岸线海洋生产总值高达15.5亿元,在全国沿海省市自治区中名列前茅。产业发展方面。天津海洋产业如海洋油气、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等优势产业发展加快,海洋盐业、海洋渔业等传统产业得到提升改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海水综合利用走在全国前列。生态经济方面。北疆电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临港经济区海洋产业集群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形成。南港工业区、临港经济区、天津港主体港区、滨海旅游区、中心渔港五大海洋产业区,新区海洋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二、推动天津海洋经济发展路径

(一)科学开发海洋资源

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发展规划。明确海洋发展的战略思路、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目标任务、海洋经济区域布局的要求。在制定规划时应把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海洋产业作为重点,使发展海洋经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把海洋经济的发展目标与政策措施更好地纳入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加大海洋投入力度,构建“海陆互动”的工作格局。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把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

(二)建立制度体系,完善协调机制

规范海洋资源的生态管理制度,提高海洋空间利用水平,完善海洋管理;推行用海标准制度,改变资源型增长模式,保留海域、岸线资源,给未来发展留出空间;完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协调机制,会同相关部门研究提出陆源污染排海总量控制制度框架,探索陆海统筹污染防止体系;建立海洋监测信息共享平台,提高海洋监视管理,组织开展常规海洋监测工作。加强监控和监管体系建设,做好海洋防灾减灾工作,完善海洋预报发布机制,提高预报水平;加强海域使用管理的科学规划,增强海洋开发利用能力,以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海洋功能区划为依据,有序进行海洋开发,推动海域市场体系建设,尝试新型用海方式,提高海域资源利用率,为滨海新区大项目、好项目的落地提供支撑。保护稀缺的海域资源,实现永续利用,保护有限的原有海岸线资源,按“占一补二”原则,增加人工岸线长度。

(三)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布局

一是实施纵深发展布局。按照天津市“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和滨海新区“一核双港三片区”的布局要求,形成“一带五区两场三点”的海洋空间发展布局。一带是沿海蓝色海洋经济带。在滨海新区的海岸带地区形成海洋产业集聚,海洋环境生态良好,海洋特色鲜明的海洋经济地带。五区是五大海洋产业集聚区。两场是汉沽北部海域和大港南部海域。三点是塘沽国家级海洋高新区、海洋文化公园、渤海监测监视管理基地三个海洋事业基地。二是实施海洋产业集中布局。以产业链为纽带,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形成若干集中使用海域的海洋产业集群。建成南港工业区、临港经济区、港口物流区、滨海旅游区和中心渔港五大海洋产业区。立足滨海新区,依托环渤海,放眼全国,坚持海陆并举,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现代化港口和最大的现代化航运中心城区。充分发挥区域海洋资源的产业优势,建立和加快海洋化工基地、海洋石油陆上服务基地、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海洋信息与技术开发基地等为主的产业化基地建设,成为海洋产业特色明显的全国经济强区。

(四)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促进海洋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实现海陆资源互补、海陆产业互动,提高海洋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一是积极发展近海捕捞业,控制海洋捕捞强度,通过开展增殖放流,实行伏季休渔制度,恢复近岸渔业资源,稳定近海渔业捕获量。大力发展远洋捕捞,提高远洋作业水平,增加远洋渔船数量和吨位,发展大马力钢壳渔轮。以中心渔港为平台,延长海洋渔业产业链,推进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及活体物流,打造成富有海洋特色的大型海洋水产品加工基地、北方最大的海洋水产品物流中心、知名的海洋水产品品尝就餐场所和海洋观光区域。二是发展海洋石油、海洋化工、海洋运输、海洋旅游产业。加大相关企业的引进,以产业链为纽带,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建立完整高端的海洋石化集群,使海洋石油化工业成为海洋产业的核心支柱。加快盐业向集约型转型。加快渤海化工园建设,以石化基础产品和原盐为原料,打造海洋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引进大型船务公司,集聚航运市场要素,推进船籍注册业务发展。南港工业区、临港经济区和中心渔港围绕自身产业动能,加快开辟新的航线,增加新的物流商品,扩大运输储运规模。搞好海洋现代物流业,依托东疆保税港区建设,建立海洋物流基地和国际物流网络体系,新建临港物流园区、滨海石化物流园区、滨海新区综合物流园区等园区,全面提升港口中转、采购、分拨、配送、贸易等服务能力。拓展无水港布局,在南港工业区、临港经济区、滨海旅游区、中心渔港等区域设立新的口岸,扩大口岸开放规模。完善电子口岸物流环境,加快推进建立区域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形成港口、航运、物流、监管等综合信息共享和应用体系,促进东疆保税港向自由贸易港转型。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以滨海旅游区、中心渔港、东疆保税港建设为重点,完善航母主题公园、海水浴场等旅游设施,加快妈祖经贸文化园、游艇俱乐部等一批重大旅游场馆建设。

(五)加强海洋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

一是加强科技支撑,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及海洋科技计划,瞄准世界海洋高科技前沿,大力发展深海勘探、基因工程、卫星遥感和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高新技术。跟踪海洋科技发展新趋势,编制海洋科技项目指南,建立海洋科技项目库、成果库,定期发布科技兴海成果和信息,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对接,积极推进科技成果应用与转化。促进科研院所、高校中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发中心等向社会开放。二是构建吸引和促进社会资金投入蓝色海洋产业的服务平台。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和办法,吸引和促进社会资金投身蓝色海洋产业发展,营造发展蓝色海洋建设项目的宽松环境。完善海洋技术交易体系,举办各类技术成果转化活动。筹建海洋科技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以市场为导向,加速产、学、研的结合,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三是培育海洋科技型企业,扶植一批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发展壮大。大力推进传统海洋产业高新技术化,要利用国内外成熟的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的海洋化工、海洋石油、海洋渔业和造船等行业中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设立海洋技术创新基金,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主要通过贴息贷款的方式,支持企业的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促进传统海洋企业升级换代。加强海洋科技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研发,提高海洋科技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高水平海洋研发转化基地,发挥海洋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海洋管理水平的提高。四是积极开展国内外高层次的科技交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涉海领域区域合作,建立常态化合作交流机制,联合开展海产品精深加工、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产业技术攻关,加快推进跨区域的海洋产业错位发展、海洋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涉海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新格局。拓展科学研究的空间,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组织涉海部门、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海洋环境与资源调查、海岸带综合管理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海洋科技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海洋局.2010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2):30-31.

[2] 天津市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BL/OL].天津市海洋局网站,2011.

[3] 天津市政协.关于促进天津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R].天津政协公报,2010,(2):5-7.[责任编辑 吴高君]

作者:郭桂萍 阎祺

上一篇:中小企业绩效评价企业技术论文下一篇:企业重组结合纳税筹划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