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学院英语教师课堂管理论文

2022-04-30

[摘要]国内外对师生交互的研究方兴未艾,主要集中在学生对人才培养及教学改革、教育质量、教师发展、教学评价、学校建设、社会支持的影响等方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应用型院校转型对师生交互的有效利用,可体现在师生互动与教学评测、教师发展与市场效应、人才培养与学校建设、课程构建与就业提升等层面。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传媒学院英语教师课堂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传媒学院英语教师课堂管理论文 篇1:

以“四个提升”为着力点 努力提升小语种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摘要】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为小语种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小语种人才市场的缺口也越来越大,短短几年的时间,各大高校纷纷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增设了小语种专业,其中西班牙语专业更是普遍看好,据《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咨询报告2016-2017》[1]统计,我国已有50多所高校开设了西班牙语专业。而随之而来的便是高校师资力量是否能够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由于小语种人才的稀缺,许多高校都面临教师队伍阅历浅、教龄短、无经验等问题。因此,在面对学生入口大、师资普遍年轻、缺乏教学经验的情况下,努力探寻提升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方法与途径是高校管理者不得不解决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小语种 青年教师 教育教学能力 人才培养

作为独立院校,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走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必须拥有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注重师资力量的建设与培养,特别是对于青年教师,如何使青年教师尽快走上讲台并站稳讲台,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是独立学院所面临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重大难题。短短十几年时间,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构建了一支素质优良、专业过硬、规模适宜、结构合理、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与学院发展相适应的稳定的专职师资队伍。特别是在小语种师资队伍的建设中,不仅展现出良好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突显了学院的办学理念、用人之道和育人文化,其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取得的经验对同类型院校而言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一、小语种资队伍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国家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很多高校增设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应语种专业。小语种的升温导致报考小语种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很多专业出现第一志愿填报率爆棚的状态。随之而来的便是摆在高校面前的师资力量紧缺、高质量生源与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质量不匹配等问题。由于长期的“英语热”导致小语种人才极度紧缺,小语种教师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态。而现有状态下,我国高校小语种教师普遍在2-3人,甚至出现一些小语种专业的教师在其他院校进行兼职授课的状况,更有甚者,一些院校为了扩大生源,增加学校的影响力,在没有小语种师资力量的情况下,贸然招收小语种专业的学生[2]。一般而言,开设小语种专业的高校引进教师学历层次普遍为硕士学历,但由于部分稀缺专业难以招聘到合适的师资,只能降低学历层次,而新进教师中,大多数为毕业后直接到学院工作的应届毕业生,缺乏一定的社会工作经历和教学经验,不仅教育教学水平亟待提升,学生课堂管理能力也有待提高。

二、小语种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有益尝试

作为四川省唯一的专业外语院校,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从之前单一的英语语种,到现在陆续增设了日语、德语、西班牙语、法语、葡萄牙语、朝鲜语(韩语)、俄语、越南语、泰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波兰语、匈牙利语和捷克语等共15个语种。部分专业面临着教师学历职称偏低、年龄偏轻、教龄偏短且极其不稳定的情况;大部分小语种专业教师都会担任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教学任务,备课量大且工作任务繁重。为此,针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提出了“四个提升”的发展目标,即提升教学水平、提升科研能力、提升学历结构和提升职称结构。

(一)努力提升教学水平

青年教师的培养事关教育教学的质量,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可以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规划他们未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建立健全青年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有利于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能,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保障作用。从管理层面讲,一方面要坚持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原则;另一方面要严把用人关,保证人尽其才,根据教师的特色和特点,安排适当的课程,同时鼓励教师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敢于尝试新的课型,从而激发青年教师的自我成长、自我激励和创新创造的能力,使他们在现有学识的基础上不断努力和探索更为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3]。

1.坚持发扬“老带新”传统,努力构建校园教学文化

坚持发扬“老带新”传统,构建校园教学文化,分系部、学校和校外教师教学发展三级联动机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传帮带”的形式,建立青年教师成长“导师制”,结对子,一帮一,更好地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引领示范作用[4]。结合新进教师多、青年教师比重较大的实际,制订青年教师培养“三步走”战略,即站稳讲台、骨干教师阶段和学科带头人阶段,分不同阶段对教师进行培养,并结合“教学名师”工程,对不同阶段涌现出的优秀教师评比出“教学新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鼓励教师在不同阶段寻找差距,找准目标,努力提升自己,向优秀看齐。

2. 坚持教学相长,鼓励教师“百花齐放”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授课对象,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调研、学生座谈会、听课教师反馈以及教师自我反思等多方面多渠道了解教师教学情况,根据每个教师的特点,提出整改希望和要求,幫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切实将“学为中心、师重引导”落到实处。同时,鼓励教师精选出自己愿意教授的两门课程和一门备选课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鼓励教师挑战不同的课型,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在安排课型时,结合教师的个人意愿、知识结构和性格特点等分配课型,鼓励教师“百花齐放”,使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在稳步提升中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

3. 坚持教学承上启下,鼓励教师成为“多面手”

学习语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环环相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各年级的衔接过渡,承上启下,让教师清楚明白每一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从而有计划地进行教学,才能保证教学的完整性。因此,每个年级的教师除了要了解自己年级学生的情况及知识需求外,还需要了解其余年级学生的情况,即低年级要知道高年级能力扩充需要什么样的基础,高年级也要知道低年级有什么样的教学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能力。单一的培养方式容易导致青年教师培养效果不明显,青年教师培养应从单一性向多维度转变[5],一方面是由于青年教师成长的背景不同,单一培养方式很难激发教师们参加培训和主动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很难保证每一位青年教师在同一种培养方式中取得多重的学习效果。因此,充分调动青年教师学习和深造的热情,方能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而青年教师跨年级跨课型、跨年级同课型交叉听课,不仅能够培养他们教学系统性的概念,还能够使他们对专业全盘的教学目的有所了解,从而理清自己的教学思路、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步骤,将自己培养为“多面手”,以适应教学需求。

4.坚持以人为本,鼓励教师坚守教育事业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高校间的竞争已然演变为师资力量的竞争和生源的竞争。特别是作为专业的外语院校,在当今部分小语种教师稀缺的情况下,要想在众多的高校中立于不败之地,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管理理念。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宁缺毋滥,任人唯贤,努力建立健全选拔培训机制,选拔具有良好师德师风和人格形象的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同时,建立较为合理的教师收入分配体系,坚持四个倾斜:即向一线教师倾斜;向高职称教师倾斜;向高学历教师倾斜;向小语种教师倾斜。针对小语种教师招聘还专门制定了《特聘小语种教师待遇》,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了留住良好师资,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还努力创造尊重人才、待遇留人、感情留心、事业留魂的和谐环境,达到以“引心”来“引人”,从而稳定教师队伍,提高办学质量。

(二)努力提升科研能力

由于小语种专业教师普遍年轻,大多数为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担任教学工作,教学经验缺乏,科研能力相对薄弱。因此,学院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鼓励教师“抱团取暖”,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取长补短,坚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积累知识,积极开展各种教学研讨。同时,坚持“派出去”和“请进来”,鼓励青年教师自我提升。在“派出去”方面,坚持选派教师到国内外同类知名院校参加观摩听课、学术交流、业务进修等。在“请进来”方面,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或行业成功人士到学院讲学。通过这些交流和学习,让青年教师了解自身的不足,看到自己的优势,即使存在年纪轻且阅历不足的劣势,但也有青春激情的一面,不仅做事雷厉风行、干练利落和响应度高,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让青年教师树立信心,规划未来,鼓励他们努力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鼓励教师申报科研课题,并在科研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

(三)努力提升学历结构

当下,小语种人才需求逐渐从单一的外语人才向复合型外语人才转变,高校目前的教师结构显然无法适应这一转变。一方面在鼓励教师进修本专业研究生的同时,鼓励教师攻读其他专业的在职研究生,不仅实现了本专业的学历提升,同时也实现了“外语+专业”的复合型师资力量的培养;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选派教师“走出去”,一是赴国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培养教师的国际化视野,拓宽教学思路,把握国际性热点问题和先进的教学理论及教学经验;再则,选派教师到用人单位或相关领域进行挂职锻炼,扩充教师的行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小语种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以适应外语人才需求的转变。

(四)努力提升职称结构

在职称评定方面,一方面坚持打破职称评定终身制,变“评”为“聘”,以能力为标准,推行职称内聘制。另一方面,实行“低职高聘”,为那些责任心强、教学效果好、教学能力突出的教师特别是让一部分有真才实学,但因各种原因未能完成职称晋升的教学人员看到了希望,形成了有利于优秀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机制,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稳定和发展了人才队伍,更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4]。

三、结语

对于专业的外语院校而言,小语种青年教师的培养始终是高校管理者的工作重点,虽然目前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在小语种青年教師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上积累了一定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经验,也看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提高小语种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仍需继续探寻更多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不断完善小语种青年教师培养体系,使其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6],努力成就一批专业水平高、专业素质过硬、适应小语种人才培养需求的高校青年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邱均平,赵蓉英,柴雯,董克. 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咨询报告(2016-2017)[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6,01

[2] 王琼,朴雪涛. “ 一带一路” 背景下高校小语种教育发展问题研究[J]. 煤炭高等教育. 2018(1):90-98

[3]王今雨. 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5):233

[4]尹大家. 内涵式发展中奋进的独立学院[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3(10):65

[5]朱新江. 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机制的演变与启示[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5,4(2):131-132

[6]王海文.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中国电力教育. 2012(11):107-108

作者简介:

陈达伴(1980—),女,贵州贵阳人,布依族,硕士,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 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人力资源管理。

作者:陈达伴

传媒学院英语教师课堂管理论文 篇2: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应用型院校转型对师生交互的有效利用

[摘 要] 国内外对师生交互的研究方兴未艾,主要集中在学生对人才培养及教学改革、教育质量、教师发展、教学评价、学校建设、社会支持的影响等方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应用型院校转型对师生交互的有效利用,可体现在师生互动与教学评测、教师发展与市场效应、人才培养与学校建设、课程构建与就业提升等层面。

[关 键 词] 应用型人才;应用型院校;师生交互;研究现状;实践价值

多年来,教育教学的研究焦点常在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已有的研究偏重于单方面重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而对学生影响教师关注甚少。中外研究在师生互动的特点、师生互动的规律、师生互动的心理机制等方面都鲜有结果。近年来,陆续有学者开始关注学生对教师及教学的影响。

一、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

罗森塔尔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无论对教师课堂行为的研究,还是对课堂管理、课堂纪律、情感管理、課堂时空分布的研究,都重在探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即使在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和弗兰德斯的师生互动观念中,仍然是以教师行为为中心,学生的行为只是对教师行为的反应。R.W.Greene等人关于师生相融性的研究,已开始注意到学生的问题行为影响到教师的心理健康。

英国学者丹尼斯·苏顿等(1985)指出: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影响最大的是学生;教师在接受学生的影响程度上存在差异,因而处理和反映也不同。[1]

国外学者在师生互动上采取个人主义与实证主义的研究立场和方法。学者们虽然研究的课题小型化,内容很具体,也在一定程度上重视课堂情境这个师生互动的主要背景,但微观研究的数量偏少。

(二)国内研究

师生交互作用的社会心理学观正在被人们所注意和认识,对师生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视日益明显。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同,学生全面影响教学提升及教学改革,影响教师发展与成长,同时也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学校建设等。

1.提出应重视学生对教师的影响

如指出学生全面影响教师,并分析学生影响教师的多种因素(工作态度、教育教学观、教学方法、心理特征等)。(吴仁华,1988) [2]

2.研究学生对人才培养及教学改革的影响。

傅道春(1993)认为:学生的个别评价能让教师不断地调整工作行为[3]。陈琦(1997)表示: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其效果受学生的既有发展水平和学习动机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4]。潘艺林(2007)认为:学生的意见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5]。教师招聘考试研究中心(2010)指出:教师根据学生的人格特征和认知风格来考虑选择教育教学方法。[6]

3.研究学生对教育质量的影响

《从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浅析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7](赵柯等,2006)就是研究学生对教育质量的影响[8]。曹霞等(2012)调查研究证实,高校课堂有效教学受到教师自身、学生、学校等三个因素的影响。祝大鹏等(2012)发现学生参与式体育课堂评价:对教师的理论反思能力、经验反思技能和总体教学反思能力具有显著影响效应[9]。苌庆辉等人(2006)认为德育的低效是“它只承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忽视学生对教师的影响”[10]。

4.论证学生对教师发展的影响

或研究“教师行为受学生影响”及其体现,如对学生的期望、处理问题的方式等[11](高艳玲,2005),或研究学生对教师心理的影响并分析其类型等[12](刘戈贝,2003),或研究学生的人格、行为和课堂气氛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及相应对策[13](郑美娟,2009)。宋广文(2002)认为: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程度、情感体验等传递给教师,对教师产生影响[14]。傅道春认为学生对教师的人格反应和工作评价影响教师的需要满足[15]。

5.研究学生对教学评价及学校建设的影响

《大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是影响独立学院发展的一个客观因素》[16](邵思飞等,2008)一文值得一读。陈琦(1997)指出:在评定一个好教师及其成功的教学时,要尽可能广泛和全面地考虑到各种因素[17]。段异兵等人(1991)认为“学生评价教师的做法往往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缺乏客观性的弊病”。[18]

6.研究学生对教育的社会支持的影响

王永铎(2009)指出:学生是教师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学生评教的滥用,对教师成长没有什么益处;媒体还有强化这种评教的趋势(不仅报道大量的关于国内教育由学生说了算的事例,还试图寻求国际援助)。[19]

二、有效利用

诸多实例表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教学改革受到学生的极大影响。善于研究并利用者,教学相长;漠视而弃之者,深受其害。诸如迫于学生压力而泄题、乱打高分、“放羊”式教学等层出不穷。值此建设应用型大学的教学改革及教学能力提升中,学生对教师、教学、学校的影响将更明显,作用更强大。

(一)师生互动与教学评测

教师的专业发展除自身努力和学校鼓励外,还需要学生、社会的正确导向及服务体系的支持。研究学生对教师的发展有助于布建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如果有良好的发展服务体系,学校的教学管理将事半功倍。

师生关系非正常化的表现极多,不论是教师利用、威胁、伤害学生,还是教师胁迫、纵容、伤害学生,都说明师生关系异化多有存在。异化的师生关系严重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职业热情、职业规划等,也给学校的教学测评带来难题。

学生对教师的评教会对教师产生强大作用与长久影响,也影响教育管理。研究学生对教师的影响,对评教等活动采取相应的教育引导等措施,可以提高评教的科学性及准确度,同时也对教师及教育管理和建设应用型大学具有指导意义。

(二)教师发展与市场效应

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定位和调整常受到學生的影响,如专业常识的补给、教学方式的变化、教学风格的形成等。有时候为了市场效应,教师一味地投其所好,致使自己的发展方向偏移或错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偏离正常方向,会形成教育的功利化及功利化教师。

随着教师待遇的改善,社会对教师的评议标准越来越高。在一些师生间的恶性事件中,由于缺乏教育知识,社会常把责难的矛头指向教师及学校。如一些媒体评论和时事所示,社会各界常不知道学生会对教师的活动和学校的教育、管理、评价等产生巨大影响。

市场支持是教育质量保障及教师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但由于不懂内情,社会各界常只把原因归于教师及学校方面。建设应用型大学需要家长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配合。如能研究出提高社会支持率的方案,对建设应用型大学具有明显推动和深远影响,如民意、人力等。

(三)人才培养与学校建设

人才培养及其模式改革需研究学生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学生是教学的接受体,是最佳的反馈主体。这是目前成功的教学或教育所着力的,如EEPO等。对于国际化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更要留意学生的所需所求,这样才能体现市场导向。对于传媒复合型人才等的培养,教师要关注学生对传媒知识的认知与技能的掌握,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教学改革需要学生支持,效果最先体现在学生对教学及教师的接受反应中。教改和课改的出发点往往是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常通过对教师的作用和反应表现。随着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确立,学生对教师的影响愈广愈大。

此外,有必要让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目前教育教学管理鲜有学生参与,像评教可能是常见的参与。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学生很有发言权。研究学生参与教育管理与学校建设的模式、方案等无疑很实用。如能率先启动这方面的研究,将会走在高校建设的前列。

参考文献:

[1][英]丹尼斯·苏顿.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M].张渭城,环惜吾,黄明皖,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吴仁华.注意研究学生对教师的影响[J].教育评论,1988(6).

[3][15]傅道春.教师组织行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4]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潘艺林.“学生评教”(SRTE)对教师发展的负面影响[J].民办教育研究,2007(2).

[6]教师招聘考试研究中心组编.教育理论基础(中学部分 含职高)[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赵柯,蔡礼渊.从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浅析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8]曹霞,姚利民,黄书真.论教师、学生、学校因素对高校课堂有效教学的影响[J].大学教育科学,2012(1).

[9]祝大鹏,杨华东.学生参与式体育课堂评价对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和教学效能感的影响[J].体育教育成人学刊,2012(3).

[10]苌庆辉,杨晓.单向度德育思维方式的困境及其解构[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1).

[11]高艳玲.儿童行为特征对教师的影响[J].当代教育科学2004(14).

[12]刘弋贝.论学前儿童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J].克山师专学报,2003(4).

[13]郑美娟.论学生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社会心理科学,2009(4).

[14]宋广文.研究型课程理论与实践[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16]邵思飞,温利平,王淑玲,等.大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是影响独立学院发展的一个客观因素[J].新课程研究,2008(8).

[17]王文娟.高中学生评教对教师积极情感产生的影响分析[J].新课程学习(中),2011(1).

[18]段异兵,吴为平,段宜武,等.关于学生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J].现代大学教育,1991(2).

[19]王永铎.来源于学生的社会支持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9(28).

作者:苏葆荣 杨斌成 李祖君

传媒学院英语教师课堂管理论文 篇3:

基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通识选修课程质量监控研究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教务处,重庆 400065)

摘 要:通过分析目前通识选修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通识选修课的开课价值为导向,加强通识选修课的质量监控。积极探索通识选修课的开课准入机制、过程管理机制、质量监控机制,从而规范选修课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培养人文社会素养、个性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通识选修课;价值取向;质量监控

一、概述

通識选修课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课程学习之外的重要补充。其目标是通过设置通识选修课实现通识教育,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面,优化同学的学习体系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致力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整合、学生价值结构的完善、学生基本能力与素养的养成、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社会责任感的提高。

为了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满足大学教育的要求,国内高校普遍开设了各个领域的通识选修课程,使不同专业领域的同学可以学习了解其他人文社科艺术等各领域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内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但在实施过程中,通识选修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要求普遍较低,也不明确,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课程管理、课程评价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其难以承担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作用,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设置分为通识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综合能力等几个模块,其中通识选修课程采用分模块限选方式。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共分5个模块:A:艺术;B:历史与文化;C:科学与技术;D:经济与社会;E:健康与生活五类。总共须修完10学分。要求理学、工学专业学生必须在A、B、D、E 4个课程模块中每个模块至少修2学分,艺术学专业必须在B、C、D、E 4个课程模块每个模块至少修2学分;其他专业学生必须在A、C、D、E 4个课程模块中每个模块至少修2学分。目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共开设选修课150门,开设类别与所占比例如图1所示。通过最近几年的教学管理,通识选修课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通识选修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通识选修课开课随意性强,总体数量上偏少

首先,通识选修课发展时间较短,课程理念模糊不清,导致课程在开设时的混乱和随意。相对于专业课的系统性,通识选修课主要是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价值体系,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引发一个重要的思考,到底我们该开设什么样的通识选修课?其次,开设什么样的课程,由所在院校教师的专业背景决定。一般通识课都是由院系申报,教务处审核,学生被动的选择为主。在统计数据中,我校分类开设的通识课选修课实体课为46门,网络课程为104门,总体来说,数量相对较少。最后,一些课程目的性太强,比如针对考证辅导的课程。很多高校要求学生毕业时必须具有计算机二级证、英语专四证、相关行业的职业资格证,这导致一些专业老师在开设课程时,投其所好,出现教师喜欢开,学生喜欢选的假象,偏离了通识教育的本质。

(二)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存在不规范,标准要求低

1. 学校为鼓励教师多开选修课,对一般选修课程的申报,基本都会批准,缺乏相应课程评估体制。所申报的选修课是否准备充分,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相关院校还缺乏一整套评估体系。

2. 开设课程专业化、同质化严重。部分教师开设自己本专业的一些专业课,比如计算机专业教师开设相关《数据结构》《算法》等课程,很多文科类学生选择该课程后,普遍反映上课内容抽象,听不懂,上课效果非常不好,这是因为这些专业课缺乏相应的前导课程,一般较难以接受。另外,一部分教师为了备课上课方便,几个老师开设相似或者相关课程,并在多校区重复开设,虽然数量上有所增加,但也降低了开出质量。

3. 课程在管理过程中,很多教师对选修课重视不够,因个人原因随意调停补课,导致教学秩序混乱。授课过程中,对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等现象视若无睹,自己在课堂上讲自己的课程,不管课堂纪律,导致纪律松散,交互性较少,学生旷课逃课现象严重。课程考核时,大部分课程只要求提交一篇论文即可获得学分,导致学生也不重视,最后草草地交份论文应付了事,助长了学生混学分的想法,影响积极上课学生的主动性。

4. 课程管理中缺乏相应的评价体系。课程行课中,教师教案、课件准备是否充分,课堂是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缺乏相应的指导;大部分院校在学期行课中,只有一次督导听课,评价对象单一。部分院校通识选修课未纳入课程管理,教学评价主要来源学生评教和督导评价,有些教师充当老好人,对旷课缺勤学生缺乏相应的奖罚措施,为了评价效果好,对学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分,教师获得良好的评价,影响正常的教学质量评价。

(三)缺乏相应的奖惩机制,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没有约束力

1. 课堂管理上,教师管理不积极,上课纪律松散,教师只在讲台上照本宣科,缺乏相应的互动,甚至有些教师为了评价效果好,而与学生相互约定,授课内容简单,考试走过场,学生轻松获得学分。

2. 缺乏相应的准入退出机制,使得教师没有危机感,感觉教好教坏一个样,课时费是一样的,何必那么用心的心理,导致一些教师教学没有目标,不知道课程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

三、通识选修课质量监控对策——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为例

(一)以学生综合素养为基准,制定科学合理的通识选修课目标

高等院校的教育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识选修课的目标可以设定为:致力于学生知识和价值结构的形成、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1. 促进学生知识和价值结构的形成

高校通识选修课开课内容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包含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文学、历史等其他领域,目的是促进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结构和相对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

2.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通识选修课课程的设置应该有利于不同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引导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自己需要学习的课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3. 促进学生基本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为了促进学生基本素养和能力的养成,通识选修课提供语言类、管理类、艺术类、哲学类等课程,通过课程的引导,使学生培养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综合思考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真正促成学生培养成一名合格的“社会人”。

(二)规范通识选修课程准入退出机制,提高选修课的开课质量

1. 鼓励院系教师积极开设选修课,鼓励高职称教师开设选修课,对开设课程进行相应评估,是否具备开设条件,是否满足学生需求,对不具备相关条件的课程实行一票否决制。在课程建设方面,积极推动建立选修课精品课程,加大选修课奖励措施。

2. 积极聘请并鼓励合作院校高职称教师到我校开设选修课,提高相应待遇,通过积极引进,现已开设8门课程,学生普遍反响较好。

3. 积极推动把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课外活动纳入选修课管理,近两学期连续将宣传部推广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纳入选修课管理,使同学们更有积极性参与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4. 积极探索建立实体选修课为主,网络选修课为辅的开课格局。适量购买优质网络课程,扩展开课内容,与实体课形成互补,拓宽学生的学习通道,最大化地方便学习。

5. 积极探索选修课退出机制,对实体选修课连续两学期教学评价排名靠后5%的课程实施退出机制,提高选修课的准入门槛。

(三)规范通识选修课的管理,守住课堂教学的根本

1. 加强通识选修课的过程监控

首先,做好选修课开课的宣传,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课程。现在媒体非常多,高校可以利用网站、微信、微博等传媒工具,提前公布选修课程的信息,让学生对课程有个充分的认识,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次,加强课堂管理,统筹选修课纳入常规课程管理,对教案、课件、课堂纪律等按照普通课程管理,对教师加大约束,积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最后,加大教学检查、评估工作,将选修课考核纳入教师总体考核指标中,形成教师重视选修课、院校重视选修课的教风、学风。

2. 倡导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与更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催生各种各样新的教学工具,院校应积极鼓励教师运用先进的技术,采取各种形式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借助微课堂、微信等工具,便于师生的交流、学习。支持建设网络课堂,鼓励学生全天候学习,而不拘泥于传统教学。

传统通识课程普遍还存在教学知识老化现象,有些课程几年都没有更新知识点,这也导致学生兴趣不高。针对这种现象,鼓励教师把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丰富教学内容,更新老旧的知识观点,这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兴趣爱好,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3. 加强网络选修课管理,助推学生全方位学习行为养成

为扩展学生学习时间,丰富通识选修课开课资源,我校积极引进尔雅等网络课程。网络课程的发展有其自身的优缺点:优点是丰富课程库,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兴趣需要,学习不限时,学生自主掌握学习时间;缺点是网络课学习不局限地点,所以课堂管理上无法监督,存在机在人不在的情况,导致部分学生偷懒,未到达相应课程的教学目标。

我校结合网络课程的优缺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改进措施,提高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首先,为每一个网络课程指派一名校内指导教师,加强课程平时学习的监督,并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其次,对大班授课的课程,不定期组织见面课等教学形式,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为课程辅导答疑。最后,对网络课程实行统一考试,借助学校机房等公共设施,组织专职监考教师,按考试时间要求完成相应课程考试,杜绝学生替考、社会代考等现象,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意识。

(四)建立有效的通识选修课评价体系

通识选修课教学效果参差不齐,很大一方面是缺乏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一套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监督课程教学效果的直接依据。

院校应积极将通识选修课纳入常规课程评价,坚持评估主体的多元化及评估对象的多元化。评估主体不仅包含学生评价,还应包含同行评价、校内外专家评价、第三方评估机构等主体。评價的内容也要多元化,包含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学习效果、教学反馈等各环节。近三年,我院积极组织院系、督导、学生代表等不同主体进入课堂听课,通过找学生谈话、发放调查问卷等各种形式,及时发现课程运行环节的问题,积极督促有关部门整改。

四、结束语

通识教育课程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时间较短,理论研究较少,很多高校都是摸索着前进。通过对通识选修课的实施现状的调查,从开设目标、课堂管理、教学评价方面具体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探索总结一些对策来加强通识选修课程的管理。通识选修课质量监控是个持续的过程,是不断探索的过程,也是不断实践的过程,我们要不断加强管理,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继续推进通识选修课的改革,充分发挥通识教学课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芳.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通识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31(11).

[2]黄玲娟,等.加强高校公共选修课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12).

[3]刘理,等.公共选修课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践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3(2).

[4]王颖,等.高校公选课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作者:宋永磊

上一篇: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前景分析论文下一篇: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相关知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