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英语教育论文

2022-04-18

摘要:媒介素养是现代大学生所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素质,主要表现为对各种媒介的接触、使用,以及对媒介信息的批判解读能力。本文首先分析了英语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然后论述了媒介素养的培养,旨在让他们树立批判话语分析观。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大众传媒英语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众传媒英语教育论文 篇1:

信息传播时代英语教学中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

一、概念

媒介素养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也就是指人们正确地判断和估价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也就是对传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媒体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各种媒体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辩的反映能力[1]。进入新世纪以来,传统社会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加速了向媒介化社会嬗变的进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为高校的英语教学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媒介素养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当前高校英语教学中借助了许多媒体辅助教学。所以在学习中学生需要对媒体进行选择、辨别、分析。不仅要具有媒介的知识体系,而且要具备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提高其获取、分析、传播和运用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由此看来,媒介素养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专业学习,而且关系到他们的学习目标以及高校的教育目标的实现。

英语教学中媒介素养主要指学生的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教育部2007提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时指出:一般要求是能听懂语速较慢的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阅读题材熟悉的英文文章;较高要求:能基本听懂题材熟悉篇幅较长的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读懂英语国家大众性报纸杂志上一般性题材文章;更高要求则是能基本听懂英语国家的广播电视节目,能阅国外英语报纸杂志上的文章[2]。即英语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各种媒体语言的接受能力。由于媒介的丰富,英语教学中媒体的使用也越来越多样化。学生学习的课外读物也逐步打破垄断,来源呈现多元化。相当一部分来自美国之音、BBC等西方媒体的内容成为媒体的主要素材。教材的素材来源也越来越多样化、国际化。据统计目前高校使用的英语教材中的素材有80%的材料来自西方大众传媒,包括影视剧等,例如美国之音、BBC和电影等。媒体英语已经成为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也成为英语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提高媒介素养的意义

1.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条件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走入社会,服务社会的人才。检验大学生质量的工作最终是由社会来完成的。大学期间是完成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和其他影响因素相比较,大学生媒介素养对其社会化产生深远的影响。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顺应社会成长的需求。教育要了解、满足社会的需求,反映了时代精神吻合时代的特征。在高校英语学习中,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媒体的选择、内容的辨别等都成为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然而,由于相关素养的缺失,学生常常顾此失彼,不知所措。由此可见提高媒介素养在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传统社会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加速了向媒介化社会嬗变的进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发达的媒介技术在给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问题。媒介的丰富推动了英语教学的发展。然而,技术与人类意识发展上的失衡导致媒介在使用的过程中常常给英语教学带来挑战。

2.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

由于传媒的形态的多样化,导致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学生的学习也越来越依赖媒体。媒体不仅是其获取信息的主渠道,而且成为其参与社会的主要方式。然而,媒介在给学生提供大量信息以及参与机会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所以,只有当学生学会了选择和判断媒介,才能进行充分有效的利用。大众传媒中不仅包括许多正面的信息,而且也包括负面信息,学生需要正确认识这些负面信息,提高其对负面信息的反省能力。只有通过提高媒介素养,学生才能过了解媒介、了解自己的需求,才能够有效利用大众传媒。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意义在于让学生在媒介环境中学会甄别、选择和反思媒介内容,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其对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等综合能力。通过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提高媒介文化的判断能力,认清并抵制大众媒介的低俗文化,从而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理念同时借鉴西方文化。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传媒信息,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不仅局限于正确判断和估价媒介信息,而且还包括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3.是教育面向世界的必要条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媒介形式也日趋国际化,媒介环境也空前复杂。大众传媒好似一把双刃剑,对社会带来积极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存在许多负面影响。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广泛接触各种传媒。传媒成为其信息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影响其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主要因素。在当今社会,任何一所大学都不是与社会隔绝的世外桃源,不可避免会受到大众文化的浸染。如果不提高其媒介素养,学生就有可能被动地受媒体文化影响,从而对其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带来影响。由于大众传媒打破了国界,使得世界越来越小。传媒信息越来越国际化。学生只有具备了媒介素养,才能够增加对媒介的了解,正确地享用大众传媒传播的资源,以健康的媒介批判意识接触媒介的信息;同时,掌握与媒介交往的方式,懂得合理地利用媒介资源,运用媒介完善自我,服务自我和参与社会的发展。也就是说,只有提高其媒介素养,学生才能够正确地认识、利用大众传媒,参与大众传媒。

进入新世纪以来,传统社会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加速了向媒介化社会嬗变的进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发达的媒介技术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问题。媒介诞生的初衷是为了推动人类社会,而人们使用媒介也是为了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的生活。也只有在媒介化社会里,人们需要具备媒介素养,才能独立的、坦然地面对各种信息,正确判断媒介信息。从而建设性地利用媒介资源,有效参与社会发展。媒介素养是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判断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作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3]。因此,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应该包括充分认识信息的意义,理性辨别信息的真伪,从而正确看待和处理信息。形成自己大众媒介的思想。媒介作用和功能有正确的认识。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

三、提高媒介素养的途径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建设性地识别信息的能力,提高媒介使用效率,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已成为英语教学的任务之一。同时对于大学生终生学习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时代,大众传媒是我国大学生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径,如何认识媒介,正确而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借鉴国外媒介素养成功的经验,提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最佳过程即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和自我教育。

1.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

要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高校英语教师要具备媒介意识,充分认识媒介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同时要紧跟科学技术的步伐,掌握媒介技术,充分开发各种先进媒介的功能。使教师队伍能够适应当今媒介教学的需要。因此,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增加教师学习先进媒体的机会,适应媒介教学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需要。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环境,加强媒介信息、技术等的讨论、交流等,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2.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化不仅是一个族群信仰标准、行为活动及交际形势的集合。而且更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带有主观因素。语言受文化的影响。一种语言的形成是由其所处的文化和社会决定的。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每一种语言都代表一种文化。英语也不例外。

英语作为文化的载体,它传递着无尽的文化信息。正如英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所说:“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它是来自决定我们生活结构的信仰和习俗的这个社会遗传集合物。”学生在通过各种媒介学习英语的同时也在进行两种文化的比较。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首先要提高其文化素养。学生只有在对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都有充分的理解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比较。在此基础上将继承传统文化和借鉴外来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3.创新教学方法

在高校英语教学越来越媒体化的今天,大学生的媒体素养的提高就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媒体素养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是提高学生媒体素养有效途径。目前,由于大学教学媒体化趋势加强,大量学习素材带有媒体色彩,这为学生媒介素养创造了条件。让学生掌握媒体的使用方法,让其广泛接触各种学习媒体。引导学生对欣赏文本信息等,从而改变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模式。

当代大学生思维层次较高,学习自主性较强,因此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媒体信息通常含有特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同时媒体信息的形式与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并且不同的媒体有着不同的功效。

在英语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多种媒介,丰富高校英语教学内容,创新方法。正确认识媒介对英语教学的影响,肯定其为教学和学习带来便捷的同时,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积极探索解决途径。我们要深入教学,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媒介,使英语学习更加生动有趣。同时,在课堂上,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各种媒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挥积极的辅助作用。正视高校英语教学媒体化的现实,探索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启英.媒体素养教育E世代之新公民教育[EB/OL].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1651.

[2]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3]张志安,沈国麟.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2004,(5).

作者:魏家琴

大众传媒英语教育论文 篇2:

英语专业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调查及培养

摘 要: 媒介素养是现代大学生所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素质,主要表现为对各种媒介的接触、使用,以及对媒介信息的批判解读能力。本文首先分析了英语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然后论述了媒介素养的培养,旨在让他们树立批判话语分析观。

关键词: 英语专业学生 媒介素养 现状调查 培养

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1]。尽管各国对媒介素养概念的理解各有不同,但其主要内容基本一致。简言之,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在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所拥有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自从上世纪30年代起源于英国之后,迅速在加拿大、美国等发达国家兴起,现在媒介素养教育在世界各地已形成深入发展的态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社会也已进入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人们接触媒介的机会越来越多,无时无刻不处于各种各样的媒介信息之中。信息时代,媒介素养已成为公众尤其是大学生的一种基本素养。大学生处于社会科技文化潮流的前端,他们对各种媒介的使用,以及他们的媒介素养现状,引领着整个社会的媒介素养的发展。因此,对他们媒介素养现状的了解及其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

我们本次媒介素养现状调查的样本是浙江传媒学院英语专业学生。调查内容主要有三项:一是对各种英语媒介的了解和使用;二是使用何种媒介手段来学习英语;三是对英语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重点为第三项。研究目的是了解英语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并据此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主要是提高他们对媒介信息的批评解读能力。

针对前两项调查,我们采取统一问卷的方法。我们共发放调查问卷460份,收回302份,其中有效问卷共262份,有效率为87%。其中,大一学生80人,占30.5%;大二学生90人,占34.4%;大三学生92人,占35.1%。针对第三项调查,我们采用书面作业的形式。我们要求学生阅读一篇“美国之音”关于三峡大坝的英语新闻,并对此作出评价。我们收回作业272份,其中大一学生作业84份,占30.9%;大二学生作业97份,占35.7;大三学生91份,占33.4%。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英语专业学生媒介接触、使用状况。

媒介素养的形成是建立在对媒介的了解和使用基础之上的。媒介是信息传播的载体,不同的介质决定了传播内容和方式的不同。媒介包括传统的报刊、杂志、广播、电影、电视,也包括以互联网为杰出代表的新的媒介形式。互联网等新媒介的出现、发展和普及对传统媒介形成了极大的冲击,也深深影响了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我们的调查显示,英语专业学生对传统的英语媒介——不管是报刊、杂志,还是广播、影视——均有接触,对互联网等新媒介的使用也比较普遍。在备选的媒介类别中(此项可多选),选择了报刊杂志的有174人,占66.5%;选择广播的有114人,占43.5%;选择网络的有183人,占69.8%。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英语专业学生对媒介的选择比较均衡,传统媒介仍然受欢迎,但使用最多的却是互联网,这说明电脑在英语专业学生中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这也为他们接触更多的媒介信息提供了保证。

(二)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媒介使用状况。

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使现代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大为改善。对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各种各样的英语媒介充斥于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全方位地接触英语信息也成为可能。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英语专业学生喜欢的英语学习方式有看书、阅读报刊杂志、听广播、观看影视作品、上网学习等。(此项也可多选)在我们收回的有效问卷中,选择了读书看报的有80人,占30.5%;听广播的有47人,占17.9%;观看影视作品的有81.7%;上网学习的有73人,占27.9%;选择其他的有14人,占5.3%。按照喜爱的程度排名依次为观看影视作品、读书看报、上网学习、听广播和其他。

(三)英语专业学生对媒介信息的批判解读能力状况。

对媒介信息的批判解读能力是衡量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一项重要指标,这包括大学生对媒介信息本质的认识,包括他们对信息内容的鉴别能力,也包括他们对媒介社会功能的认识[2]。从形式上看,媒介信息可以表现为图片、音频或视频和语言文字。从质量上看,各种各样的媒介信息良莠不齐。糟糕的是,现在许多大学生对有些媒介信息缺乏正确的判断和解读能力,他们不知道或不在乎它们是否合法、是否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也不清楚某些信息背后的特别意图或意识形态,因此容易被媒体所左右或者控制。

为了考察英语专业学生对媒介信息的批判解读能力,我们让他们阅读一篇“美国之音”关于三峡大坝的英语新闻,并作出评价。表面看来,这则新闻从各个角度论述了中国修建三峡大坝的好处和坏处,显得客观公正,其实,它的背后则充满了偏见和不良企图。我们的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272人中,完全不接受新闻观点或看出该新闻有偏见的有25人,占9.2%,他们认为美国之音新闻是“ex parte”,过分强调(“exaggerate”)负面影响,或者有偏见(“biased”);部分接受的有210人,占77.2%;完全接受有37人,占13.6%,他们认为美国之音新闻是“reasonable”、“impartial”或者“objective”。这个结果表明,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新闻普遍缺乏批判解读能力,亟待培养加强。

三、英语专业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

信息时代,互联网等技术的普及使大学生接触国外信息的机会大大增加,以英语为载体的大众传媒日益渗透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美英等国家的英语新闻主导着世界舆论,无时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英语专业学生如果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危害是巨大的。作为受众的他们,如果在阅读英语新闻时不加辨别地接受,就容易被其观点和隐藏在背后的特定意图所迷惑,最后被媒体所左右甚至控制。因为新闻报道从来就不是绝对客观公正的,它受限于媒体从业人员的阶级立场,受到各种政治集团和权力集团的利益驱动。这正如辛斌所说的那样,许多英语新闻语篇看似客观公正,实则含而不露地表达各种意识形态意义,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3](P83)。

为了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媒介素养,提高他们对英语新闻的批判解读能力,从而摆脱英语新闻对他们的迷惑或控制,我们必须教好、教会学生以下三个方面的知识。

(一)了解媒介的本质及其功能。

媒介就是向人们传递信息的载体和渠道,换言之,就是各种通信技术手段[4],比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随着电脑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普及,媒介形式发生变化,媒介的功能也随之改变。传媒的最基本功能就是传播信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5]。传媒的另一个功能就是娱乐。而传媒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信息的社会传播改变人群或受众的心理行为,并进而改变其具体行为和社会行为[6],换言之,就是通过媒介信息来传递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从而达到影响人思想的目的。

(二)认识新闻的特性及其偏见。

新闻,作为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7],具有真实性、能动反应性、历史倾向性、满足社会需求性等特点[8]。人们一般通过新闻来了解这个世界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事情,所以新闻首先要满足的条件就是真实。丧失了真实性这个本质特性的“新闻”就不是新闻了。同时,作为个体(新闻从业人员)对客观事实(新闻事件)主动的、能动的反映,新闻又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特征。但需要强调的是,新闻的能动反映性必须建立在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之上,否则这样的“新闻”必会伤害新闻的客观公正性。比如,从西方媒体对中国民族地区突发事件的报道来看,西方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是充满偏见的,他们往往选择满足自己需要的角度对新闻事件进行主观的诠释和演绎,从而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三)树立批判话语分析观。

语言不仅仅是人们用来表达、交流思想的工具,在批判话语分析理论中,语言还是一种社会事实、社会实践和社会符号,它反映人们的信念,它是一种控制意识形态的工具[9]。媒体语言尤其是新闻语言,除了传达字面上明示的信息,在特定的语境中,它还暗示了媒体从业人员的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所以,新闻语篇都是明示和暗示信息的统一体。事实上,要读懂新闻的字面意思容易,而要辨清新闻背后的特定意图则非易事。为此,教师就要让学生了解英语新闻在语言使用上的特征,并使用批判话语分析的方法来解读英语新闻,这样才能辨清西方媒体的立场和意图,才不会被西方媒体所左右、所控制。

1.词汇的选择

通过选择不同的词汇对新闻事件和事件主体加以定位、分类,从而引导大众的意识,这是西方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惯用的手段和策略。例如,西方媒体在报道萨达姆被抓、被绞等事件时频繁地使用“tyrant”、“dictator”等词汇来指称他,从而在公众中形成这样的共识,萨达姆就是“暴君”、“独裁者”。使用描述性或修饰性的名词、形容词、副词来分类。比如很多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朝鲜、古巴等国家时,常在国名前加上“communist”或“red”等字眼,而形容印度时则使用“democratic”的字眼。显然,这类带有指向性的称呼,把中国、朝鲜、古巴与印度作出不同的分类,于是读者就可能得出这样的认识,印度和美英等西方国家一样是民主国家,而中国、朝鲜、古巴则是专政国家,从而把我们视为洪水猛兽。

2.句法的选择

新闻语篇为了表达不同的观点、立场,常常选择不同的句法。首先,主动、被动的不同选择表明不同的立场。例如,下面这则新闻标题“Police shoot dead 12 dead at Kyrgyz opposition rally”(http://www.huahintoday.net/news/asia)选用主动语态,把施事者放在句首,暗示警察是主动开枪杀害反对者,而非被迫开枪,从而引导大众的意识,警察该为此负责,或进一步被惩罚。其次,情态的选择表明作者的观点。作为语言的功能之一,情态能表明作者或说话者的评价或态度[7]。一篇“美国之音”新闻中的一句是这样评价三峡大坝的:“Critics suggest that pressure from the reservoir could trigger landslide,or even an earthquake.”这个表示推断的情态词的使用,表明了作者反对中国修建三峡大坝的态度。最后,陈述句的使用会给人一种斩钉截铁的感觉,清楚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如“In Philippines,clans and guns still rule”(http://edition.cnn.com)。

3.转述话语的使用

新闻语篇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转述话语的使用。转述话语,不但可以增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感,显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而且可以使读者确信,报道并未掺杂个人的观点[10](P103)。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使用转述话语的背后却隐含了新闻报道者对新闻事件的立场和态度,这无非是借他人之口来传递自己的观点而已。例如,同样的一篇“美国之音”的新闻就借用了他人的话来达到攻击中国修建三峡大坝的目的:“Patrician Adams,an executive director of environmental group Probe International,calls the project a mistake.She said,‘The Three Gorges Dam is bad because of the cost of building it.The financial,the environmental,and the social effects of the dam very much outweigh the benefits.’”

四、结语

作为时代的佼佼者,大学生引领着社会媒介素养的发展。我们的调查发现,英语专业学生对各种媒介都有较多的接触,也能使用各种媒介为自己的学习服务,但是他们的媒介素养还存在不少的缺陷,尤其是对英语新闻的批判解读能力偏低,亟待提高。

现在的社会,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高度发达,英语专业学生接触西方媒体的机会增多,与其同时,西方国家也想通过其强势的媒体来达到影响中国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新闻语言从来都不是客观公正的。西方媒体通过对新闻话语的操控,使得新闻背后的意识形态和特殊意图更加隐晦,学生要辨清他们的真实目的也更加困难,所以我们要让学生了解新闻语篇的语言特征,使他们树立批判话语分析观,这样才不会为西方媒体所蒙蔽、所控制。

参考文献:

[1]何春蓉,莫国辉.大学英语教育应该加强媒介素养教育[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06).

[2]秦永芳,吴琼.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及培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

[3][10]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4][5]黄富峰.大众传媒的功能和媒体社会的特征[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7,(05).

[6]靳智伟.大众媒介信息与和谐社会的建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01).

[7]李隽.浅谈新闻的特性[J].记者摇篮,2002,(11).

[8]吴丁全.试论新闻特性和新闻与信息的关系[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5,(11).

[9]李晓红.批判话语分析理论与批判性语篇阅读[J].集美大学学报,2007,(02).

作者:王艳金

大众传媒英语教育论文 篇3: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困境与破解策略

摘 要:大学英语教学除了具有语言学教育功能外,还应该兼具文化教育功能。英语教学文化教育功能不能很好发挥,既有现实的教学设计原因,也存在教师能力不足的问题。应在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师能力、发挥学生主动性等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教育

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养需求的不断提升,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不应局限于传授基本的词汇、读法、语法等,而应融入必要的文化教育。其既是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学生成长的客观需要。

一、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1.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无论是英语文化还是汉语文化,都是经过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积累、传承而保存下来的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语言作为了解文化的主要途径,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渗入文化思想。这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掌握其产生的思想文化,通过比较东西文化,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

2. 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大学英语课程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交流能力的大学生。跨文化交流首先要求在了解自身文化的基础上了解对方文化。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讲述英语国家文化,拓宽学生文化视野,有利于其适应社会发展。

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增加文化教育内容,能够激起学生探究外国文化的兴趣,促进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师自身文化储备不足。目前,英语教师对于英美文化的了解主要靠书本,真正有机会出国学习去切身感受文化氛围的教师少之又少,教师的文化底蕴不足成为教授文化教育的首要障碍。

2. 教学方法不能与时俱进。大学英语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大多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这样的教学模式,互动教学、参与教学和反转教学等手段运用较少。涉及文化教育的内容很少,体系性、系统性不强。

3.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现行大学英语教学导向中存在着明显的功利因素,学生的应试学习心态比较突出,多数只重视语言和应用技巧方面的学习,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

三、多措并举发挥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教育功能

1. 提高文化教育的意识。大学英语教师要重视文化教育,循序渐进地向学生讲授文化内容,逐渐开阔其眼界,主动在课堂授课过程中结合课文内容融入文化教育,促使学生对英语有更为深入全面的理解,对相关文化主题有更多认知,提升综合素质。

2. 优化课程设计。要真正实现跨文化交流的培养目标,改革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是关键。学校可以向学生开设有关西方文化的学习课程,以此来辅助英语学习,帮助学生改变英语学习的单一视角,开阔文化视野。同时,学校应在英语教学课程中增加“多元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课程,使学生真正做到跨文化学习。

3. 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使用网络、多媒体、电影电视等直观教学辅助设备,使学生对不同时期的社会风俗、国情背景等有所了解。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采取多元学习模式,如在课外阅读报刊及其他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分析能力。

4. 调动学生的學习积极性。首先要端正学生英语文化学习观,让学生认识到文化学习的重要性:文化学习既是学习语言本身的需要、跨文化交际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人文素质发展的需要。其次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推动文化教育。定期邀请外教举办有关文化知识的讲座和报告,举办英语角、英语社团等,组织英语文艺表演,学唱英语歌曲,以此来活跃学习氛围,开阔学生的视野。

综上所述,语言的发展和丰富是整个文化发展的首要前提,反之,文化的进步能促进语言的发展,所以二者之间存在着难以割舍的关系。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将文化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贯穿教育过程的始终。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文化比较,注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文化教育的效果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袁小陆.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育[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14):94-96.

[2]梁兰芳,刘琦红.大学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6):55-57.

作者简介:张美(1982— ),女,河北固安人,助教,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继续教育管理。

作者:张美

上一篇:统计职业素质提升论文下一篇:高师院校分析化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