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师德论文

2022-04-15

摘要: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是中西文化的碰撞给传统师德带来的冲击,另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给师德建设带来的影响,同时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复合性也给辅导员师德建设带来严峻的挑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辅导员师德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辅导员师德论文 篇1:

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问题探讨

摘要: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是直接影响高职教育质量及学生专业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将简要分析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问题的相关内容,旨在促进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工作有效开展,不断提高高职教育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

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道德建设是高职院校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管理人员,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中,辅导员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性的工作。综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深入探究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策略,解决辅导员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专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辅导员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认识不够

在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对辅导员师德建设认识不够,是辅导员师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对辅导员师德建设认识不够,主要表现为在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严重影响了高职辅导员师德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从而给学生的思想及道德建设工作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2.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考核机制不健全

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考核机制不健全,也是影响辅导员师德建设工作的主要问题之一。考核机制不健全往往导致辅导员师德建设工作成为一纸空谈,无法付诸实践。因此,高职院校应完善考核机制,严格执行各项考核措施,确保师德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策略

为了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工作的开展,深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制订合理的发展对策,对高职院校及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一般情况下,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策略包括:在思想上充分认识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强辅导员综合素质的修养;建立完善的辅导员师德建设考核体系等。高职院校应充分重视辅导员师德建设的相关内容,全面促進辅导员师德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

1.在思想上充分认识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应在日常教学中关注辅导员师德建设工作的开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一定的发展策略,强化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将其发展理念贯彻到具体的工作中,有效提高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水平,促进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在思想上充分认识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还需要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该内容,强化辅导员师德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在思想上应充分认识辅导员师德建设工作开展的重要意义。

2.加强辅导员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高职院校中,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也是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策略之一。结合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发展策略,不但可以有效完善辅导员师德建设体系,而且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专业能力,更好地培养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使其以后获得更好的发展。此外,还可以针对辅导员这一特殊的工作岗位,完善其奖励制度,鼓励其参与专业培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以便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3.建立完善的辅导员师德建设考核体系

在实践工作中,建立完善的辅导员师德建设考核体系,是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建立完善的辅导员师德建设考核体系,有利于高职院校制订合理的工作发展方案,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高职院校可以针对辅导员师德建设工作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工作方案,确保其工作可以顺利开展。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建立完善的辅导员师德建设考核体系,可以有效地优化辅导员师德建设工作。

综上所述,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下,辅导员师德建设问题已经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发挥着很关键的作用。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关系着广大学生的未来发展。高职院校应在日常工作中,重视解决辅导员师德建设问题,积极探究促进辅导员师德建设发展的有效策略。因此,对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问题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曲海洲.浅析高职院校学风建设[J].考试周刊,2007(15).

[2]曹译方.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浅谈[J].时代教育,2015(7):280.

作者:张宇红

辅导员师德论文 篇2: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

摘要: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是中西文化的碰撞给传统师德带来的冲击,另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给师德建设带来的影响,同时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复合性也给辅导员师德建设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必须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人格魅力,同时将“以指导、帮助学生生存和发展”从高校辅导员的复合型角色定位中析离出来,使辅导员职责明确,克服职业倦怠。

关键词:多元文化 辅导员 师德建设

不管我们有没有做好准备,多元文化并存的现象在我国已经出现。多元文化必然导致多元价值观,而高校又处在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的前沿,身在高校的师生必然会受其影响。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自身师德素质的高低、优劣必然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才、成长。因此,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师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师德的内涵及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

1.1 师德的内涵

关于师德的内涵,当前学术界普遍的观点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为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与概括。”[1]

作为教师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辅导员,其师德内涵既有一般教师的共性,但同时又因其工作的特殊性而决定其师德具有其特殊的内涵:第一,高度的政治性:因辅导员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所以要求辅导员要“政治坚定”,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热情;第二,直接性:辅导员是工作在高校第一线的教育和管理人员,按照学校党委和院系相关领导的要求和部署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直接負责学生相关事务的管理,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服务;第三,复杂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为教育者、管理者、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一方面反映了现代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个方面也反映了辅导员工作所面对的学生的复杂性:复杂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复杂的人际交往、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复杂的职业发展问题等等。

1.2 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师德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造就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贡献。

2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师德状况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但是面对多元文化所带来的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在一些辅导员身上也存在着爱岗敬业精神不强、对学生缺乏关爱、育人意识淡薄、师表意识欠缺、注重业务素质而忽视自身道德培养等问题,严重损害了高校辅导员的形象,给党和国家的高教事业带来了不良影响。同时,多元文化给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同时树立了多种价值观,这种多元文化所导致的多元价值观,使高校的大学生无所适从,缺乏分析、判断和选择的统一标准,从而引起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混乱和错位。

“高尚的师德就是一本好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青少年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往往是巨大的,深远的,甚至是终身的。” [2]高校辅导员身处大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第一线,面对多元文化对自身和其工作对象所带来的严重冲击和影响,为加强和推进高校的德育工作,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辅导员的师德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3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面临的挑战

3.1 多元文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碰撞对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带来的挑战

我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教育历史和优秀传统师德的国家,一直将师德奉为教师之魂。我国的传统师德是“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核,对教师的德、业、学、识、品、行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规范和要求,如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传道、授业、解惑、博学、慎思等等”。[3]经过数千年教育事业的积淀、发展和传承,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传统师德。

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西方文化不断的交流与碰撞,西方的价值观和中国传统道德观的冲突日益凸显,给高校辅导员的思想行为和师德建设带来冲击和影响。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普遍的年轻化,由于受现代伦理道德的教育和影响,他们更容易接受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中的价值取向,从而淡薄传统的优良师德观念,以个人价值优先于社会价值,忽略自己作为辅导员这一神圣的职责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同时,多元文化的碰撞所引发的矛盾冲突,使高校辅导员的理想信念发生扭曲一些辅导员放松或淡化了对崇高理想的追求,接受学生家长的“心意”,敬业精神淡漠,有的甚至放弃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随波逐流地参与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和欺骗学生的事件中,出现了教育腐败、师德滑坡。

3.2 多元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对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挑战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文化的多元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日益凸现,给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建设带来严峻的挑战。

首先是社会大环境的挑战。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多元化给大学生尚未完全定型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带来深刻的影响和变革,这使得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其次是高校小环境。伴随着“管理即服务”、“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育管理理念的提出,以及在多元文化影响下学生主体意识、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现有的辅导员“统揽一切”学生事务的局面已经落后于现实的需要[4];再次是虚拟的网络环境。现代网络所具备的信息的丰富性、交流的互动性、时空的无限性和虚拟性等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为大学生学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便利,但是网络也在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生活方式和身心健康,给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

面对如此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高校辅导员必须强化自身的师德建设,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师德修养,以此来应对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所带来的挑战。

3.3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角色的高度复合性对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挑战

多元文化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更为广泛的价值选择空间,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道德困惑。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必须要有足够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来帮助和指导学生走出困惑,应对未来的生活,因此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一规定固然“兼顾了辅导员制度的历史延续性,并融入了新形势下对辅导员角色的不断增加的新要求,又考虑到辅导员制度的未来发展”[5],但是其最大的缺憾就是角色的复合性程度过高。一个承担着复杂角色功能的职业角色必然很容易产生角色内冲突,而角色冲突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使其丧失了职业的责任感和道德感。

4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对策

4.1 加强辅导员自身的师德修养

高校辅导员是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主导力量,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政治观、工作态度、生活作风等方面的榜样示范,是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精神导向。“教育者必先受教育”,[6]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

首先,高校辅导员应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强化政治素质,充分发挥行为示范的作用,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成为大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引领人;其次,加强理论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高校辅导员,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增强事業心和责任感;再次,加强道德修养,提升人格魅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行为表仪者可以为师矣”,高校辅导员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行,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因此,高校辅导员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砥砺自己的品行,可以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和教育,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2 将“以指导、帮助学生生存和发展”从高校辅导员的复合型角色定位中析离出来,使辅导员职责明确,克服职业倦怠

高校是一个小社会,这个小社会中的工作就是由辅导员来完成的。“辅导员的核心职责应当是助人,即指导、帮助学生”。[5]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指导、帮助学生生存和发展从辅导员的多重角色定位中析离出来,不论是教育者、管理者,还是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角色都应当以指导、帮助学生生存和发展为中心。这样一来,辅导员的责任明确,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可以有效的克服职业倦怠。

总之,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师德建设,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对于维护高校稳定、构建和谐校园,对于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串冬梅.浅议新时期教师师德的内涵,学术期刊,2009(3).

[2] 朱荣凯.新时期高校加强师德建设的思考,人文社科,2006(3).

[3] 王敏.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师德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对策,中国成人教育,2008(11).

[4] 陈宏建,李素梅.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思考,人才培育,2009(2).

[5] 蒋玉.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工作伦理,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8).

[6] 丁炳泉.关于高校政治辅导员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探讨,高教研究,2006(7).

作者:张云清

辅导员师德论文 篇3: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思考

摘要: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要在认清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当前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对策,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师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对策

“师德”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的总和。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重任,他们的政治素质的高低、品德的优劣、作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新时期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内涵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是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作为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辅导员,其师德内涵既有一般教师的共性,即包括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依法从教、育人与自育、严谨治学等基本内容,又具有其特殊性:①政治性,即要求辅导员应做到“政治坚定”,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热情。②动态性,即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成不变的,辅导员要根据学生不断变化的思想行为,适时地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③表率性,即要求辅导员充分发挥示范育人的特殊功效,“身教”重于“言教”,身教言教统一,做践行师德的模范,始终保持自身的人格力量。④复杂性,即辅导员工作要面对学生复杂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要面对人际交往、心理健康、职业发展等复杂的学生问题。⑤基层性,从高校学生管理体系的组织来看,学校处于最上层,院系处于中间层,辅导员则处于最底层。辅导员是工作在高校第一线的教育管理人员,按照学校党委和院系相关领导的部署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直接负责学生相关事务的管理和服务的提供。

二、高校輔导员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1 高校辅导员自身发展的瓶颈

(1)发展方向不明确。高校辅导员理应成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人生导师、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骨干。然而,由于其发展方向的不明确制约了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一些辅导员选择这一职业不过是权宜之计,存在工作热情不高,责任心不强,没有长远打算,没有按照师德建设的要求设计自己、发展自己;有些辅导员不能安心本职工作,为了转岗而想方设法上专业课,为了考研对工作敷衍了事,根本谈不上进行深入细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职责定位不准确。现在很多高校将辅导员职能和岗位性质泛化为一般行政管理人员,忽视辅导员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育人功能,辅导员在高校学生思政队伍中的主体和骨干地位没有得到承认。当前,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学生的事就是辅导员的事,学生的所有不是之处也往往归责于辅导员。辅导员职责定位不准确如果不通过明责的方式加以改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势必受到影响。

(3)理论素养不到位。由于选拔机制存在的问题,大量的高校辅导员缺失专业化背景和职业化心理准备,辅导员中系统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人员较少,这就使得一些大学生的思想困惑不能从辅导员那里得到及时回答,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不到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许多“盲点”。许多学生谈到,他们最认同的是思想上的导师,而不是生活上的“保姆”。

2 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面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挑战

一是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完善,我国已经进入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各阶层分化加剧、改革发展中社会矛盾集中涌现的关键时期,置身这样一种特殊的国情和历史阶段,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等上层建筑领域和行为、生活方式等方面必然受到影响,给大学生原本比较敏感脆弱、尚未完全定型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带来深刻的变革,使得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二是面对高校改革的挑战。伴随着“管理即服务”、“以学生为中心”等新型教育管理理念的出现,以及学生主体意识、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现有辅导员“统揽一切”学生事物的局面已落后于现实的需要。三是面对网络环境的挑战。网络教育所拥有的信息的丰富性、交流的互动性、时空的无限制性和虚拟性等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为大学生学业发展提供诸多便利,但是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生活方式以及身心健康也越来越明显地受到网络的影响,这给高校辅导员教育方式方法提出新的挑战。

3 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机制不健全

多重管理、多重考核使辅导员整天忙于事务,而弱化了真正的本职工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他们要服从学校各级部门的领导,党政管理职能部门如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处、团委等等都可以向辅导员布置任务;另一方面,由于辅导员人事上划归院系管理,他们必须承担众多的院系基于工作需要的教学秩序管理和行政工作事务。事实上,辅导员是戴着教师的帽子当着学生的“保姆”、学校职能部门的“勤务兵”、院系的“服务员”,“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是不少专职辅导员日常工作的鲜活写照。此外,有的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甚至把“能被各级党政管理部门看中,能转行进入这些部门工作”作为衡量辅导员工作成效好坏的标准,作为激励辅导员工作的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辅导员队伍“人心思走”。

三、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对策思考

1 准确定位岗位职责,树立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

(1)辅导员树立政治意识是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提高辅导员队伍素质的根本保证。辅导员树立政治意识就是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坚持以身作则,争做师德楷模,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行为世范”的作用,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2)辅导员树立责任意识是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提高辅导员队伍素质的重要条件。辅导员树立责任意识就是对教育事业有责任感,以奉献社会、奉献人民为执着信念,发扬敬业、爱生、严谨、踏实、求真的师风,就是对学生有责任感,满怀对受教育者的真心关爱,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要有“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宏伟抱负,更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的思想境界,甘愿付出

自己的爱心、热情、时间、精力,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 加强理论素养,创新教育实践

高校辅导员要不断深入研究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以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坚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创新教育实践,特别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要进一步研究大学生学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就业与创业辅导、人生发展规划以及大量科学规范的事物管理和服务工作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深入总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探索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实现辅导员由传统的“实践型”向“实践一一研究型”的转变。

3 建立健全机制建设,为辅导员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一,理顺辅导员管理机制。高校领导深刻认识和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是高校师德建设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由校学生工作部门主抓,人事部门密切配合,各学院、系具体落实的层级管理体制。

第二,完善辅导员培训机制。在对辅导员培训方面,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实现培训目标的层次性、培训方式的多样化、培训管理的制度化。培训目标的层次性就是根据不同类别辅导员的特点,分别就受训层次、职位需求、知识结构以及能力水平等具体指标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同时对辅导员提出不同阶段的目标和要求。培训方式的多樣化就是在培训中依据对象和课程内容,设计不同风格的培训方式,主要有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实践培训等多层次的综合培训,引导辅导员教育与自我教育、提高与相互提高、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训管理的制度化就是指辅导员培训工作必须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培训不能流于形式,要严格对岗位培训效果的考核管理,可以采取一定形式的认证形式,例如,建立辅导员培训档案,通过学分制管理,鼓励辅导员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进而提高培训的质量,保障受训辅导员的学习效果。

第三,加强辅导员保障机制。首先,应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就是要优化选留机制,广纳贤才,保证新进辅导员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组织管理能力;建立严格的选留制度,公开招聘、笔试、面试、审核、公示等,秉承“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严格把关。其次,高校要根据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在办公条件、交通补助、通讯经费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为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必要保障。再次,设立辅导员工作研究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开展辅导员工作方面的科学研究,鼓励、支持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开展研究,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最后,建立有效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和各种形式,主动听取辅导员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积极争取改善他们的生活工作条件,使他们安心做好辅导员工作。

第四,建立辅导员导向机制。把辅导员师德考核结果与进修、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直接挂钩,对不符合师德规范的,考核不过关的辅导员要进行批评教育,仍无改进的应控制上岗或调离工作岗位,用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促进辅导员师德水平的提升。同时抓好典型示范和舆论倡导,宣传、表彰先进,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

作者:陈宏建 李素梅

上一篇:高职校园文化论文下一篇:迁徙自由宪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