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道德建设应用企业经营论文

2022-05-01

摘要从企业发展过程中忽视道德建设的问题入手,提出要重视企业道德资源培育,并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企业文化的角度分析比照,进一步阐明企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文章尝试从企业道德人的培育、企业管理中道德机制建立、企业道德文化培育等方面,探讨培育企业道德途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伦理道德建设应用企业经营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伦理道德建设应用企业经营论文 篇1:

伦理制度、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

摘要:企业伦理常常以其特殊价值和难以模仿性,而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不少企业却没有相应的伦理制度和具体规范,其伦理行为仅为即兴之举。而一些较成熟的企业,则将企业伦理制度化,并在企业内部稳步推行。那么,企业伦理制度化与否,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效果,进而又对组织的绩效是否会产生影响上的差异呢?本文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和验证伦理制度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效应,并引入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作为中介变量,构建了伦理制度、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和组织绩效三者之间的研究模型。以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为调查对象,通过167份有效数据分析发现,伦理制度对组织绩效并未产生直接正向影响,但伦理制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组织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在伦理制度与组织绩效关系之间起中介作用。因此,企业的发展和伦理道德建设应该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企业必须通过对各个利益相关者的伦理管理,才能带来整个组织绩效的提升。

关键词 伦理制度;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组织绩效;利益相关者

本文作者在调查中曾经发现,有一些企业老板为加入“狮子会”等慈善组织,动辄捐款几十乃至上百万元,但却不愿为员工购买基本的“五险一金”,履行社会责任常常成为老板们的即兴之举。另有一些企业,在组织文化策划中,明确地写上了企业要对员工负责,对社会负责,对环境负责等等,但是却没有相应的伦理制度和伦理规范。这些现象表明,相当一部分企业,对于企业伦理和社会责任等议题,并非一无所知,而是缺乏长久的规划和制度化的安排,履行社会责任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仅仅是偶然事件、即兴之举,或者其社会责任理念与行为是分离的。那么,企业伦理制度化与否,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效果是否会产生差异?制度化的企业伦理又能否为组织提供持久的动力呢?我们发现,当前学者们对企业伦理的研究,更多侧重于理念、规范和宏观对策领域,而较少涉及伦理的制度层面和相应的影响路径。基于上述现实问题和理论局限,本研究拟展开相应研究,以厘清伦理制度、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和影响路径。

1 文献综述和研究假设

1.1 伦理制度与组织绩效的关系

有学者指出,卓越伦理以其有价值、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成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一个来源[1]。企业伦理是其它企业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能够提升企业的公众形象,带来整个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提升,使企业实现道德和经济的双赢,因此企业的伦理道德逐渐成为企业生产实践管理运作和投资的资本[2]。王小锡认为伦理道德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能够将之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并且进一步创造出财富的能力[3]。佩因强调建立在合乎情理的伦理准则基础之上的企业价值体系能为企业带来多项收益,企业伦理是高绩效的基石[4]

Verschoor研究发现,在年报中公布伦理规范的企业其财务绩效明显高于未报告其伦理规范的企业[5]。Gregory等人研究发现企业对伦理重要性的认知程度与组织的绩效成果是显著相关的[6]。Weaver等人指出企业的伦理道德实践能够很好反映企业的社会绩效[7],组织的伦理行为也会影响员工的公平感知[8]。Hunt通过研究伦理制度与企业伦理价值的关系,发现伦理制度会影响到员工的组织承诺和员工工作满意度,伦理制度能够更加全面以及值得信任的话,那么往往企业更可能公平对待员工[9]。对此,Vitell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伦理制度对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组织承诺产生显著影响[10]。总结近年来一些代表性学者的观点,发现伦理制度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会产生一定影响,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基础。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伦理制度与组织绩效的研究多数侧重规范性研究,较少文献实证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将重点探讨伦理制度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1.2 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组织绩效的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随着学者对两者之间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已从单纯的理论争论逐步转向了更具有说服力的实证研究领域。李纪明统计国外1972年至2009年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组织绩效的实证研究文献,结果表明接近一半的研究是支持企业社会责任与组织绩效正相关的理论,而只有8篇研究表明负相关关系,20篇研究结果没有得出明确结论[11]。张剑总结国外90年代以来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关系的主要国外文献,结果为正相关的文献为18篇,负相关的为3篇,不相关或者无固定关系的为7篇[12]。本文统计了09年到10年的20篇实证研究,其中16篇研究结果显示企业社会责任与组织绩效呈正相关,4篇研究没有得出结论或者认为不相关。本研究认为样本的规模和内在构成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研究结论造成影响。

1.3 伦理制度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关系

Frederick等人指出,企业的社会分析和伦理选择对于企业整体发展具有重大贡献,在伦理决策的过程中采用一定的伦理分析工具能够帮助企业做出更有效的决策,同时也为履行对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13]。Lussier认为社会责任是为所有关系人创造一个双赢情况的自觉及努力,而遵循企业伦理的企业行为也常是善尽社会责任的表现,所以二者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14]。王凤生和蔡丰隆研究发现企业的关怀与企业伦理行为存在相关性,企业伦理行为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响应社会需求也存在高度相关[15]。佘溪水通过对台湾企业调查研究证实,企业通过建立明确的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可以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它们愿意更积极履行对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责任[16]。制度因素是促使或改变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17] 。通过不同学者的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受到企业伦理管理的影响。伦理制度是企业伦理管理的体现,企业的伦理制度必然影响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

1.4 伦理制度、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组织绩效的关系

Sean 研究认为公司提供伦理道德规范的培训能够引导员工的伦理行为,进而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同时发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在伦理道德规则与工作满意度之间起中介作用[18]。有学者指出,企业的伦理道德实践能够很好的反映企业社会绩效[6-7],影响员工的满意度和公平感知[8]。企业对伦理制度的关注程度,与组织绩效成果有显著相关性。也有学者从体现伦理制度的道德标准[16]、行为准则、企业伦理行为[15]等内容出发,研究它们与社会责任行为的关系,发现企业伦理制度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存在高度相关。从企业伦理的视角看,企业伦理影响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同时又对组织绩效产生影响作用,可见企业伦理在社会责任行为和组织绩效中起着重要作用。

基于上述理论研究,结合制度——行为——绩效这种逻辑影响关系,我们将企业伦理、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组织绩效这三个变量结合起来,提出如下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在本研究中,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企业对员工、消费者、股东、环境的责任;组织绩效包括财务绩效及非财务绩效两个维度。

根据上述文献和模型,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伦理制度对组织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2:伦理制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3: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组织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4: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在伦理制度与组织绩效关系之间起中介作用。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的选择及数据收集

此次正式问卷主要是通过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两种形式收集,问卷发放地区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及其他地区。共回收167份有效问卷。样本组织特征分布情况分别是:民营企业占样本总量的56.3 %,国有企业25.1%,外资独资企业占8.4%,其他类型占10.2%,与我国目前以民营经济为主,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现状相符。

2.2 问卷设计及变量测量

伦理制度:主要是反映企业管理者将商业伦理以及社会责任纳入管理决策并制度化的程度,本文主要采用Vitell等人开发的伦理制度量表[10]。利用Brenner的伦理制度研究框架[19],Jose和Thibodeaux开发了组织内可能执行制度化伦理的方式[20],具体包括伦理决策意识、伦理奖励、伦理惩罚以及伦理问题沟通、伦理守则、道德培训、伦理管理委员会等。

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本文将探讨企业对员工、消费者、股东和环境的社会责任行为,并借鉴晁罡 “企业社会责任取向的结构及其效应”中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量表[21],并作了简化。

组织绩效:组织绩效包括了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财务绩效是企业的经济目标,是企业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例如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市场扩张速度、盈利能力以及整体的竞争实力。非财务绩效主要是体现在企业的人力绩效方面,也就是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企业目前经营现状的整体满意度,对企业提供的薪酬、工作环境的满意度,以及对未来的发展预期如何。测量量表借鉴刘善仕开发的组织绩效量表[22]

3 数据分析

3.1 变量测量的信度和效度评价

本文使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变量测量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首先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在分析之前,对样本的KMO测试和Bartlett测试表明,原始数据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伦理制度、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组织绩效各测量变量的Cranach’s α系数分别为0.888、0.942、0.887,均大于0.7,表明各个测量条款具有非常好的内部一致性。

3.2 路径分析

在模型检验之前,对问卷各个分维度之间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未超过0.75,表明这些变量之间没有共线性问题。AMOS软件分析结果显示,卡方与自由度之比小于3,表示模型可以接受。另外,RMSEA小于临界值0.08,本模型的拟合指数CFI和TLI都接近0.9,说明该模型拟合结果可以接受。路径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路径分析结果显示,伦理制度对组织绩效没有直接的显著正向影响(β=0.28,p>0.05),伦理制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呈显著正向影响(β=0.81,p<0.001),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组织绩效呈显著正向影响(β=0.57,p<0.001)。假设H1未得到实证支持,假设H2和假设H3成立。

从表1可以看出,伦理制度对组织绩效的总效应等于伦理制度对组织绩效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的总和,间接效应与直接效应之比为0.815×0.570/0.279=166.51%,说明间接效应远大于直接效应,而在此起中介作用的为企业社会行为变量,假设H4得到实证支持。

3.3 全模型检验

为了进一步分析伦理制度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本研究将伦理制度、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组织绩效的两个维度进行模型构建。第一次运行部分路径未达到显著,故对模型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模型如图3。

由图3可以看出,伦理制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财务绩效、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非财务绩效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78、0.47、0.81在P<0.001水平达到显著。因此假设H2、假设H3、假设H4进一步得到部分验证,假设H1未获得验证。

4 结果讨论及建议

4.1 结果讨论

(1)伦理制度对组织绩效的影响。通过全模型检验可以看出,企业伦理制度对组织绩效的并没有显著正向影响,但是伦理制度通过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这一变量的间接效应却是显著的。这表明企业伦理制度的建设与管理并不能直接影响企业的绩效。按照“价值观-行为-结果”这一理论框架,伦理制度属于组织的价值系统,而绩效属于企业行为带来的结果,在二者之间应有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等中介。因此,企业只是有一些想法或制度是不够的,还要落实到相应的行为方式。

(2)伦理制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由全模型检验可知,伦理制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正向影响是显著的。这说明企业伦理制度建设愈完善,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才能更加彰显,这与佘溪水的研究结果一致。目前,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一般由企业领导者引发,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但是通过伦理制度的建设可推动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落实,使后者更具有长期性、稳定性。企业在伦理制度管理中,通过道德领导及决策,将伦理理念贯

彻到日常的管理活动中,企业整体的道德意识和伦理认知水平得到很大提升,那么必将促进全体员工积极履行和监督企业对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行为,而且能有效规避企业的非伦理道德决策及行为的发生。

(3)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由全模型检验可知,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组织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组织绩效的两个维度均显著正相关,这一研究结果与田虹等人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即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越好,组织绩效越高,反之亦然。从实际情况分析,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确会对组织绩效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但是,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对企业短期绩效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如果企业能够通过伦理制度的建设,使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保持其履行的长期性,那么对组织绩效即可形成长期而持续的影响。

(4)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在伦理制度与组织绩效关系之间起中介作用。由全模型检验得知,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在企业伦理制度与组织绩效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企业伦理制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是直接,而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是间接的,需要通过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这一中介。这一结论证明“伦理制度—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组织绩效”一路经的成立,同时也验证了Sean、佘溪水的研究。因此,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企业的伦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企业的发展和伦理道德建设应该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企业必须通过对各个利益相关者的伦理管理才能带来整个组织绩效的提升,即伦理制度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作用需要依靠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表现才能发挥,企业的伦理制度建设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充分重视企业对各个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行为。

4.2 管理建议

(1)企业应加强伦理制度的建设。根据本文的上述研究,我们发现,在伦理制度、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组织绩效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中,伦理制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并进而对组织绩效均产生着显著影响,而并非仅仅是一些可有可无的摆设。一家企业若经过伦理精神的塑造,必然对企业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中高层管理人员,他们心目中会有一定的道德底线。如若能够将伦理精神制度化、规范化,使相关伦理精神在企业运营中得到切实地执行,各级员工的行为均可依据相关的伦理条款,做到有章可依,有据可循,那么企业制定战略方案和项目策划,开展流程管理或客户服务时,行为将会更加规范,不会轻易逾越社会伦理的要求。这最终对于企业的绩效和长期发展,将产生长期和持续的正向影响。

孔子曰:“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左传》)遵守伦理制度以行道义,履行道义则可带来利益,进而可以安定百姓,这是为政管理的重要法度。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亦为同样道理,遵守礼义道德和社会责任,最终将有利于企业的绩效和持续发展。因此,伦理建设和经济诉求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企业应树立义利统一、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正所谓君子爱财,应取之有道;相反,惟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观点,已为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经营管理者所摒弃。

(2)伦理制度只有落实到对多个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方可最终提升组织绩效。根据上述实证数据可知,伦理制度对组织绩效并未产生直接显著影响,而是要借助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这一重要中介,才能最终带来组织绩效的提升。因此,企业在构建伦理制度时应具体明确,特别是要落实到对多个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行为,如为员工购买法定保险,满足基本的福利,为消费者开展良好的售后服务,保护环境,不排放污染物等。这说明,仅有精神和制度是不够的,还力行践履。惟如此,员工、消费者和社区等利益相关者才可能与企业进行良性互动,互利合作,并最终推动组织绩效的提升。

(编辑:刘呈庆)

参考文献

[1]周祖成. 基于卓越伦理的竞争优势[J].南开管理评论,2002,(2):59-63.

[2]张秋惠,孙鑫.组织伦理对工作满意度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 (5):97-100.

[3]王小锡.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伦理学使命[J].道德与文明,1999,(3):22-23.

[4]林恩·夏普·佩因. 领导、伦理与组织信誉案例:战略的观点[M].韩经纶,王永贵,杨永恒,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180-181.

[5]Verschoor C C. A Study of the Link Between a Corporation’s Financial Performance and Its Commitment to Ethics [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998,17(13): 1509-1516.

[6]Gregory J K, Drozdenko R G. Relationships among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Core Value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Ethics,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Outcomes: An Empirical Stud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 [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0,92(3): 341-359.

[7]Weaver G R, Trevino L K, Philip L C. Integrated and Decoupled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Management Commitments, External Pressures, and Corporate Ethics Practices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42(5):539-552.

[8]Trevino L K. Weaver G R. Organizational Justice and Ethics Program ‘Followthrough’: Influences on Employees’ Harmful and Helpful Behavior [J].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 2001, 11(4):651-671.

[9]Hunt S N, Vitell S J. A General Theory of Marketing Ethics [J].Journal of Macromarketing, 1986, (8):5-16.

[10]Singhapakdi A, Vitell S J. System of Ethics and Its Consequences: A Survey of Marketing Professionals [J].Journal of the Academy Marketing Science, 2007, 35:284-294.

[11]李纪明.资源观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与组织绩效研究[D]. 浙江:浙江工商大学,2009.

[12]张剑.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09,(22):66-67.

[13]Frederick B, Gandz J. Good Management: Business Ethics in Action Scarborough [M].Ontario: prenticehall Canada inc., 1991:182-186.

[14]罗伯特·N·卢西尔.管理学基础:概念、应用与技能提高[M].高俊山,戴淑芬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5]王凤生,蔡丰隆.企业伦理气候、伦理行为与企业社会绩效[J].亚太经济管理评论,2003,(2):103-119.

[16]佘溪水,纪婉仪,张聪钦.企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对组织绩效的影响[J].公司治理评论,2010, (2):137-152.

[17]Brickson S.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Orientation: The Genesis of the Role of the Firm and Distinct Forms of Social Value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7, 32(3): 864-888.

[18]Valentine S, Fleischman G G. Ethics Programs, Perceive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Job Satisfaction [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8, 77(2): 159-172.

[19]Brenner S N. Ethic’s programs and their dimensions [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2, (11):391-399.

[20]Jose A,Thibodeaux M S.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Ethics: The Perspective of Managers [J].Journal of Marketing,1999, 57:53-70 .

[21]晁罡,袁品,段文,等.企业领导者的社会责任取向、企业社会表现和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J].管理学报,2008, (3):445-454.

[22]刘善仕,刘婷婷,刘向阳.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创新能力与组织绩效关系——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例[J].科学学研究,2007,(4): 764-771.

作者:晁罡等

伦理道德建设应用企业经营论文 篇2:

培育企业道德资源初探

摘要 从企业发展过程中忽视道德建设的问题入手,提出要重视企业道德资源培育,并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企业文化的角度分析比照,进一步阐明企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文章尝试从企业道德人的培育、企业管理中道德机制建立、企业道德文化培育等方面,探讨培育企业道德途径。

关键词 企业 道德 培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总体发展水平还相对偏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的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是忽视企业道德资源的开发肯定是当前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冠生园月饼到大头婴儿奶粉,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这些接连不断的企业产品质量问题的曝光,都迫切要求全社会都来关注企业的道德建设,探讨企业道德资源的培育问题。

1 企业发展中的道德资源建设问题日益凸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我国企业面临各式各样的发展困惑,其中较为典型的问题是企业的道德资源尚未得到企业自身应有的重视。部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唯利是图、急功近利、行为失范,破坏了社会安定稳定。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这是制约企业持续性发展的瓶颈问题。

具体而言,主要问题有:

首先,企业人道德素质偏低。历史和现存的企业经营不善有很多原因,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人道德素质不尽如人意,表现为企业领导和管理者以及企业员工道德修养差。其中企业管理者和领导者的道德修养对企业发展影响最大。

第二,企业只注重生产管理,忽视企业员工的精神需求。很多企业仅仅把员工视为赚钱的工具,漠视员工正当的精神权利,降低了个人价值感,无法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企业死气沉沉,缺乏生机。

第三,企业只注重经济利益而漠视社会效益。只注重自身利益和短期利益而忽视社会利益和长远利益。当前还有很多企业把经济效益和自身短期利益看作企业的唯一目标,损坏了社会利益,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总而言之,要实现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需要提升企业人道德素养,理顺企业与社会利益的关系,明确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还需要主动转变观念重视企业道德资源的作用。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2 中国传统和现代西方企业文化对建设道德资源的借鉴作用

了解企业道德建设的现状,是探讨构建企业道德资源的前提。以下分别从历史和现实的比照,通过纵向和横向的视角比较,探讨当前企业道德资源建设。

2.1传统道德资源借鉴

企业要通过培育道德资源来构建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对整个社会文化背景有个准确的认识,尤其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从企业道德建设的角度出发,概括起来,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尤其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光大:

2.1.1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崇高的道德理想

中国传统道德中有一种可贵的道德精神和理性,即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和理想,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在个人与整体的利益关系上。主张以整体为重,为整体利益作出个人的牺牲。因而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格言激励世人。也正是在这种崇高的道德理想的激励下,形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的过程中,就要弘扬这种道德精神,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增强企业凝聚力。

2.1.2崇尚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易经》中“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思想,是一种自我超越、不断进取的品质,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贵品质,一直以来都以积极人世的精神积淀在民族心理之中。我们在建设现代化企业的过程中同样也需要高扬这一种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艰苦创业的劲头,解放思想,勇于创新。

2.1.3推崇仁爱原则,强调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孔子把“仁”视为最高道德,“仁者爱人”椎衍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传统的仁爱精神,在历史上起到过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企业在处理不同利益关系时,也要发扬“仁爱”精神,厚德载物,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1.4注重心灵内省、知行合一的道德传统

孔子是最早提出修养理论的人,提出‘修德”、“克己”、“正身”、“修己”。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中国古人注重个体道德修养,一方面追求自省,慎独。儒家曾形成了一整套正心、诚意、克己、修身的道德修养学说;另一方面,注重道德实践的磨炼。它要求人们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事情做起,“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过长期的践履功夫,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在社会转型时期,企业人员必须积极吸取传统道德智慧,提高个体道德自觉性,注重道德实践,提升个体道德品质。

2.1.5向往天人合一的伦理思想

“天人合一”被古人当作人生的最高理想,从天和,到人和,再到天人相和,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当前我们面临的环境破坏和生态危机等已是全球问题,所以企业建设有必要充分挖掘这一传统伦理思想资源,维护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构建和谐社会。

今天,我们以现代企业活动的实践为取舍标准。对传统道德的批判继承同样是非常必要的。这既是发展现代企业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对我们的启迪,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的内在要求。唯有这样,才能从传统道德中汲取有利于现代企业发展的思想营养。

2.2企业道德资源经验借鉴

在企业道德建设这个问题上,西方社会企业重视非常注重从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出发,注重企业道德伦理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取得很大成效。

2.2.1日本注重企业道德资源

我们知道,日本在二战后实现了经济腾飞,就其原因固然众多,但为世人所公认的一个原因就是日本的企业非常注重从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出发,注重道德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注重研究和企业有关的各种伦理学问题,使企业的管理更加人性化和道德化,所以日本企业推行“道德进人企业,心灵进入职场”、“企业即人”、“企业成败在于人。人的成败在于德”等口号,注重发挥企业管理中道德的积极作用。在日本,大多数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朝礼”、“会歌”,而且还有自己的行业口号、目标、榜样和企业精神,与此同时,许多道德及相关研究部门与企业直接挂钩。协助企业进行道德建设。开展企业道德教育活动等。

日本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企业的道德资源是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也就是说,现代化的企业除了要有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设备优势之外,还必须要有反映自己民族精神和心理的以道德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优势,否则,将难以在激烈而复杂的世界性竞争中取胜。

2.2.2其他西方国家的实践

美国、英国、德国等西方各国从R本的成功经验中反思

自己曾经有过的成败得失,也都越来越重视从本国国情、义化传统以及民族精神心理出发开展对企业伦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并已初见成效。譬如,上世纪80年代起,美国企业界的经营者和企业管理的研究者就对日本模式怀有极大的研究兴趣。一些学者甚至重新开始探讨“美国式”的企业道德文化存在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研究和应用道德资源促进企业发展已成为当今企业一种不可阻挡的生存与发展模式。同时也是当前优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得出的重要经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企业道德资源建设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优秀的管理经验,却不能全套照搬,只有将外来的方法和理念融入本国本民族的国情和文化传统中,才能建设适合中国自己的企业道德资源。

3 企业道德资源的培育途径

3.1企业道德人培育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思说过,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本身并不能保证效率,一个有效率的自由市场制度,除了需要一个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还需要在诚实、正直、公正、正义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这个市场,否则企业或社会就存在着失败基因。企业要实行道德管理,必须通过人去实施,道德法规的建立和执行也都需要道德人的培育。因此企业道德人的培育是企业道德建设的前提条件。

企业道德人的培育最为重要的部分是企业管理者和领导的道德培育工作。企业道德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企业领导和管理者的价值观、道德理念和行为的综合反映。企业在道德建设中要重视领导和管理者的道德建设,要培养、选拔“道德人”,使领导者不仅具有适应领导和管理的业务能力,而且要求企业的领导和管理人员在具备高水准的道德素养的同时,具有一定的道德教育能力。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企业员工能否具有统一的价值观和道德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企业最终的发展层次。企业要加强员工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教育。培养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这对于推动企业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企业广大员工的道德素质关系到各项工作的执行情况,要注重人员的入口把关,要注重招聘与企业的价值观相同的人员;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习惯,增强职业技能。要把责任心高低和遵守职业道德等道德表现作为选拔员工、分配工资福利的重要依据。要把员工塑造成全面发展的人,以实现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为终极目标,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永远成为优胜者。

3.2企业道德机制的建立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企业道德建设,必须把道德建设机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加强对道德机制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实现道德资源建设。所谓企业道德机制,是指在企业道德领域中使道德规范健康有序地内化为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进而再外化为人们道德行为的运行程序、规则和督导落实措施等,它包括内化机制和外化机制两个方面,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统一体,共同促进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健康有序地运行。以下就其中几个重要机制的建设予以简要论述。

3.2.1思想导向机制建设

思想导向机制的构建在于保障企业道德建设的正确方向。首先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国家和社会利益作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目的,以“产业报国”作为企业的最高目标,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其次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为企业的发展与生存确立理念依据。很多企业发展到了一定时间就会陷入困境,究其原因就在于企业缺乏明确远大的发展目标。

3.2.2教化机制建设

道德教化是道德教育方略实施最基本的一个环节,也是道德运行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是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内在自律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关键环节。要建立道德化的决策机制,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道德追求要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从设置道德主管部门到招聘员工到生产管理各环节,都要建立道德化的决策机制。要重视培训工作。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是建设企业文化的基础保证。企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应紧紧围绕企业经济效益这个中心,从实际出发,分层次全方位地进行。要结合企业的实际问题,根据不同层次对象的不同道德认知水平与需求,采用合适的道德教育方式和方法;要把员工个人道德追求融入企业发展中,从而使企业的理念内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3.2.3建立健全道德建设管理机制

企业的微观道德建设,应有相应的机构或部门去实施。当前我国企业里,组织道德建设的职能是由许多相关部门来共同承担的,缺乏对精神文明建设进行统一领导。建立专门组织管理道德建设工作的机构体系,从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加强评估建立监督机制等方面人手,加强企业道德资源建设。

3.3企业道德文化的建立

道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几乎所有的企业活动都受到企业自身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在不断地塑造和改变着企业文化的内涵。这种相互作用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全部过程,企业的竞争能力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地形成和显现出来的。企业道德资源建设既要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又要积极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力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3.1建设企业文化是重要途径

企业道德资源建设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企业文化建设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我国很多企业对企业文化的重视程度已有显著提高,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并发挥企业文化活动作为企业道德实践的重要载体的作用。首先必须结合实际,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前提。企业有了明确的目标就可以避免短视行为。其次要确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这也是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把企业所提炼的概括性的理念、精神、口号真正贯穿于企业的各项管理之中,并成为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从而形成众志成城的态势,使企业真正赢得持久的市场竞争优势。

3.3.2有效发挥企业文化特有的功能

企业文化具有灵活多样的形式,具有娱乐、审美、认识、教化等多项功能,培育企业道德资源有赖于企业文化特有的功能。第一,要发挥企业文化润物细无声的教化效果。创造一种竞争平等、待遇公正、畅所欲言、身心愉快的企业文化氛围。第二,企业道德资源的培育,需要调整企业人的心理,统一认识。企业道德资源的培育要面对具体人的不同心理进行主动疏导,要充分应用企业文化的作用,发挥其教化功能和文化心理调整的认识等功能,从而培养企业道德资源,提升企业竞争力。

总之,企业道德资源建设是个系统工程,企业道德人的培育、企业管理中道德机制建立、企业道德文化的培育,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企业道德资源建设需要我们整个社会、企业的主管部门、企业领导者、企业员工等共同努力,积极拓展更为创新、有效的思路和途径,进而加强实践,不断探索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陈宏华

伦理道德建设应用企业经营论文 篇3:

IT环境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IT条件下复合型财务人才的培养需要理论的创新,具体包括以信息化的理念深化IT财务人培养;以与电子商务互动的视角审视学科发展;建立IT财务方向的综合导师制,突出人才的全面发展。会计信息化以企业信息化为前提,会计信息化需要大量的既懂信息技术又懂会计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IT环境 会计信息化 人才培养

一、当前IT环境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1.发展现状及其基本特征

(1)会计信息化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的会计信息化正面临一场巨大的变革,更是影响着现代化建设的成效。加强和改进会计信息化人才思想政治教育被列为当前企业单位德育工作的重点,诚信教育是企业单位德育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近几年,我国企业迅速发展,但不可忽视的是企业单位的诚信道德建设状况非常令人堪忧。企业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与普通高等教育存在一定差异,企业教育侧重于员工的能力培养,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强调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由于这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要求企业单位会计信息化人才诚信建设不仅要与普通高等学校一样积极应对时代变迁、社会转型带来的挑战,而且还要克服企业自身发展带来的挑战。为此,加强企业单位会计信息化人才诚信道德教育,构建科学、合理的诚信道德教育机制,是企业单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从理论层面上看,从哲学、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角度来对我国企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人才诚信教育问题进行研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来揭示企业会计信息化人才诚信教育现状和规律,从而为有效解决企业会计信息化人才诚信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将企业会计信息化人才诚信教育问题为课题进行研究,不仅丰富了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内容,还拓展了有关企业会计信息化人才道德问题的研究,从而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化人才的思想素质。

(2)会计信息化的特征

动态性, 又名实时性或同步性。会计信息化在时间上的动态性表现为: 首先, 会计数据的采集是动态的。其次, 会计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实时化、动态化。使得会计信息的发布、传输和利用能够实时化、动态化 。

2.推进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历史的车轮将我们带入了二十一世纪, 人类进了入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社会, 信息技术正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也对会计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制度走向法规。过去的会计, 只要手拿一本《企业会计制度》便可按图索骥, “借什么, 贷什么” , 在日常工作中便可应付自如。而如今《会计准则》、《财务通则》已凌驾于制度之上,需要会计人员更多更系统的知识去领会和遵循。特别是2000年7月1 日重新修订的会计法,是会计人员的责任更加明确。从法律上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加强学习, 更新知识, 深人理解和掌握新的《会计法》的精神和内容, 并能联系实际灵活运用,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由此可见,推进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势在必行。

二、IT环境下推进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1.IT环境下推进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优势

IT技术引发的全球信息化浪潮冲击着传统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IT化、数据化、知识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IT时代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生产结构和劳动结构,打破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会计模式。因此,也动摇了传统会计理论的框架,对会计时空核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以信息化的理念深化网络财务人才培养

国外十分重视诚信教育,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例如在美国,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诚信教育是通过各大学都非常重要的诚信准则(Honor Code)和诚信制度(Honor System)来进行的。在德国,诚信教育是强调父母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为孩子做良好的诚信榜样;在日本,家庭中教育孩子要诚实,说真话,不许撒谎,在各个学校中诚实是最常见的校训,在企业中诚信一直是他们不变的信条;在瑞士,诚信教育深入人心,是他们优良的传统民族精神,而且诚信被写入该国法律。国外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目前不够全面,而且这些成果大多数是根据某一个国或某个地区的实践情况得出的结论,对我省乃至我国的诚信教育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但因为经济基础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还需具体对待。

(2)建立功能强大的会计决策专家系统,突破决策能力培养的瓶颈制约

罗洪铁等将活动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是指在活动的过程中对人施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提高人的思想觉悟,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这三种观点虽存在差异,但也有共同之处,即都认为活动能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通过活动可以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教育目的。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具有重要功能,概括起来包括教育功能、服务功能、凝聚功能、建设功能等。有学者还对会计信息化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的功能进行了具体探讨。培养网络财务人才扎实的决策能力和管理素质。

2.IT环境下推进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与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会计理论的贫乏制约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本论文以我国省企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本省企业会计信息化人才诚信缺失的表现和危害,以及企业单位诚信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企业单位会计信息化人才诚信道德建设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加强我国企业单位会计信息化人才诚信道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2)有关制度不健全,得不到很好实施

本文认为诚信就是诚实而有信用,是指人们诚实处事、恪守信用的品德,它既指人在心意上的真诚,也包含言行上的守信,作为一种道德品行,它是一种规范和无形的制度,体现一个人的品格。

“诚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内涵,同样,在当代社会,时代也赋予了“诚信”新的内涵。诚信作为一种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指的是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以信义取信于人,同时给他人给予信任。那么,作为一名会计信息化人才,就要求我们要刻苦踏实、实事求是、遵守校规校纪及会计信息化人才行为规范,取得他人的信任,社会的认可。所以,作为一名公民,而且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公民,我们应诚实守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否则,就算具有再高的文化知识,也会以此作为滋生罪恶的工具。诚信,作为一项重要的道德准则,它指引着我们去正确地处理各种关系。

三、IT环境下的推进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思路和对策化会

1.加快理论体系建设,完善管理制度

(1)提高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

企业单位会计信息化人才诚信道德建设的内涵。诚实守信是人类文明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精髓之一,同时是新时期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作为一种道德准则,是整个道德体系中的一个基本点和根本源,贯穿于整个道德体系中,它的发展和塑造影响着整个道德建设的方向与成果。因此,企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人才诚信道德建设在整个企业单位会计信息化人才道德建设中,必然处在至关重要的环节中,应当得到我们各企业单位在会计信息化人才道德建设时的重视和发展,将发展诚信道德建设提升到更高的领域中,并不断结合于校园和会计信息化人才本身实际中,创新和发展各种途径的建设思路。

企业单位会计信息化人才诚信道德建设是以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化人才诚信意识、诚信素质、诚信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实践,是企业单位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企业经营班子的战略观念和战略意识较差有的合资中小企业还存在重业务工作而轻队伍思想建设,没有把职业道德建设放到应有的地位,认为工作目的就是打击犯罪、管理社会等片面观念,在组织和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投入的热情不够,教育内容和措施明显滞后于合资中小企业经营班子的思想素质和职业行为,道德教育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在日常工作中,常以管理者自居,重专政轻民主,重打击轻保护,重管理轻保护,工作方法简单粗暴,视职业道德规范为一纸空文。有的单位的职业道德教育只部署,不检查,只要求,不监督,流于形式,以会代训,以会议学习、领导讲话、文件传达文件的形式开道德教育,教育仅靠空对空、单纯的说教,导致队伍出现疲软、消极情绪,合资中小企业经营班子的思想很不稳定,队伍建设状况不能适应工作和形势发展的需要。

(2)“官本位”意识严重

目前对于经营班子的监督、考核,只单纯注重业绩指标的检查,缺乏对个人能力的评定,无法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另外,尚未建立起经营班子信息系统,不能对其档案和进出市场进行有效管理,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管理文盲”等不正常现象。这不仅削弱了对企业经营班子的市场约束,也影响了他们合理配置资源、高效组织生产和灵活应对市场变化能力的发挥。

由于我合资中小企业经营班子中有近半数是通过“内部提拔任命”获得目前岗位的,使得被选拔对象的限制条件过多,选拔范围过窄、力度不大。尤其在合资中小企业,还存在着行政观念和“官本位”意识,一般按照行政级别从政府官员中任命企业领导,用选拔公务员的办法选择经营班子,导致人才市场信息不畅,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市场竞争机制无法形成,不能按照投资者与市场的需要来建设经营班子。

树立良好的规范执法思想,必须严格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执法思想,执法过程中不徇私情,不贪赃枉法,执法理念要从 “人治”到“法治”转变,思想上要明确三点:一是确立法律至上意识。凡是合资中小企业的各项执法行为,都必须首先考虑行为的合法性问题,以“法律为准绳”、“对法律负责”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使每起产品的办理。每一次行政许可、管理活动,都能按法律要求经得起质证。

(3)培训体系欠缺

合资中小企业作为经济结构一大支柱,其经营班子能力素质如何就成为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市场中磨练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经营班子,仅靠经验和对市场的敏感来进行经营决策,不注重产品品牌的长期营造和宣传,极易引发短期行为。合资中小企业经营班子虽然文化层次相对较高,但其应对市场挑战的能力和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事业心,整体上低于民营企业。

作者:汪洋

上一篇:党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论文下一篇: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