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法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2022-04-30

[摘要]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学生权利不仅是作为受教育对象的接受、享用的权利,而且是作为平等主体的权利。在大众化教育的今天,我们审视学生的权利,提出学生主体权利在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的作用,分析学生主体权利的性质与现实,通过制定大学章程完善主体权利的内容体系,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均衡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现行法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现行法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篇1:

长途问责制:正当行使高校学生管理权的保障

摘要:高校学生管理权来自于法律授权,是国家权力在高校管理中的体现。为防止高校学生管理权的滥用,必须建立完善的长途问责机制,通过增强被教育者的表达能力和提高政府的协约能力的方式切实保障高校学生管理权的正当行使。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权;长途问责制;表达;协约

学校自主管理权是“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法律上享有的,为实现办学宗旨,独立自主地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资格和权利”。我国在《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中都明确规定了高校“依法自主办学”和“依照章程自主管理”的权利。高校自主管理权来自于公共权力,本质上是国家教育管理权的实现形式,而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也决定了高校自主管理权的公权力属性。

一、高校学生管理权的来源与层级分布

法律、法规的授权是高校对学生管理权的主要来源,是保障学生管理正常进行的有效途径和必要手段。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学生管理权都具有最高的管理权威与最高的法律效力,实际上高校管理权的具体来源千差万别,层级分布纷繁复杂。

1 处于最高层级的国家教育法律

主要包括《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学位条例》等,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法律制度的基础。上述法律直接体现国家意志和国家利益,以向高校明确授权的方式确立了国家管理高等教育最基本的行为规则,表现了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主权。

2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法律规章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法律规章是国家权力统一性和教育专业性之间矛盾协调的产物,这些规章处于教育法律体系的中间层级上,旨在依法建立由决策、执行、监督和反馈组成的教育行政系统,有效地实施国家对教育事业的管理。

3 学校制定的内部规则

国家授权公立高校制订内部规则,目的是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专业性特点和专业化管理方式,保障高等学校的顺畅运行。从学校内部规则的定位看,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内部成员的约束和激励,维护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秩序,保障教育活动的有序进行。由于高校自治规则的制定和修改程序较之国家法律更为简便易行,因而更利于提高管理效率。

由此可见,高校管理权的法律依据不一而同,某些管理权限,特别是某些具体管理措施缺乏足够的法律依据和法律授权,尤其是第三个层级即学校制定的内部规则由于缺乏严格的制定程序和严格的监督机制,往往在制定和执行上出现较大的随意性,容易损害学生的合法权益。

二、学生管理权的扩大和滥用

虽然学生管理权方面的法律授权主要围绕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展开,属于专业性授权,但近年来,受公共权力扩张的影响,高校出于方便管理、强化管理的内在动机,使学生管理权在实践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 学生管理权的扩大

从各高校的内部规则及具体执行的情况看,学生管理权的范围呈现扩张趋势。主要表现为:增加对学生实施经济处罚甚至体罚的权力;自行变更招生录取条件;设定严格或附加的毕业条件,如对本校和外校生源保送的研究生给予差别性待遇,规定普通话不达标的毕业生扣发毕业证;擅自加重处分程度,规定考生不带有效证件取消考试资格等。总体而言,高校倾向于借助自主管理权,以更为严格的方式甚至是大量使用惩戒性制度维护学校的秩序。

学生管理权扩大的主要原因在于法律虽然授予了学校自主制定内部规则的权力,但并没有明确限定自主制定规则的范围。法律授权边界的不清晰,非常容易纵容规章制定权力的扩张。部门层次的规章《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各学校制定的学生管理规定往往突破了上位法律明确表述的授权范围,将教育教学活动之外的行为纳入学校学生管理的范圈,有些学校制定的管理规则还涉及了学生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等事项,高校学生管理权的管辖范围自上而下呈现出扩大的趋势。

2 学生管理权的滥用

权力的无序扩张必然导致滥用,学生管理权的人为扩大必然导致学生管理权的滥用。这一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高校规章制定权的随意性和监管机制的缺失。规章制定权是高校管理权的核心权力,也是高校在实际工作中行使自主管理权的最重要的方式。但是,现行法律规章并没有明确学校制定规章所包含的范围,此外,现行法律也没有明确规章制定的程序和发生效力的方法,很难保证规章以民主和合法的方式产生。因此,高校规章制定非常混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从学校规章制定权的监管机制看,除《学校章程》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各高校制定学生管理规定实施细则需要备案以外,其余的学校内部规章都无法受到来自学校外部的监管。学校具有的规则的制定权和解释权实际上成为了放任管理行为的帮凶,破坏了权力运行的正常秩序,使高校管理的运行陷入无序性、偶然性和随意性。

(2)高校学生管理权的制裁性突出,教育性矮化。部门规章《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52-54条中规定“对有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的学生,学校应当根据行为的性质和过错的严重程度给予批评教育或者纪律处分。处分种类分为: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但在实际操作中,该规章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初衷被抛离,只剩下对于学生的惩罚性措施。具体体现有四:一是高校学生管理权以惩罚性效力为主要特征。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到各高校制定的学生管理规定都表现出以惩罚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学生的行为受到学校规章制度的严格监控,惩罚不仅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特征,惩罚措施也成为最主要的管理措施。二是高校学生管理权对学生产生的损益性效力较大,有些管理权的行使会直接影响到学校与学生间的基础关系,如学生身份资格的取得、丧失及降级等,对学生权益的影响较大。三是高校学生管理权的效力具有鲜明的标示作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66条规定:“对学生的奖励、处分材料,学校应当真实完整地归入学校文书档案和本人档案。”这种标示性惩罚方式的特点不在于让受处分者在人身或财产等方面受到即时的限制,而是将违纪者个人特征加以标示,并通过社会选择而降低其社会层级。四是高校学生管理权的效力的发生没有缓冲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在52条中规定:学校给予学生的纪律处分,应当与学生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的性质和过错的严重程度相适应。这个规定表明,学生纪律处分从“警告”到“开除学籍”只表示处罚程度的层级,对违纪的学生个体而言,并不意味管理处罚是由轻到重逐步加强的发展过程。在实际管理情境中,绝大多数受到开除学籍处分的学生都是被一棍子打死,即发生一次违纪行为就被开除,学生没有改过自新的机会,从轻到重没有缓冲,高校的教育性被忽视和矮化。

众所周知,学校的管理权包含着管理与教育的双重职能,管理本身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受教育环境,对学生进行管理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高校管

理特别是学生处理应该是教育与惩戒相结合,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学校管理中的处罚,应该充分体现教育功能而不是行使警察权力。对学生的惩戒或处罚是为了教育,惩戒的形式必须和教育的目的性相适应。

三、完善以表达和协约为中心的长途问责机制

对于高校学生管理权的滥用必须进行问责,但在权力极度不对等的情况下,弱势群体是无法进行有效的、直接的“短途问责”的,因此,“长途问责机制”就成为了主要的问责方式。

“长途问责机制”是指公共服务提供过程中,公民通过对政府问责,政府通过协约对公共服务提供者问责的机制。将客户与公共服务提供者联系起来的客户权力是一种直接的短线责任。如果客户权力较小,要想获得对直接提供服务的生产者的控制,他们就只能以公民身份行使自己的表达权和政治舆论影响,使政策制定者负起责任。吸收和理解了民意的政策制定者必须利用契约将民意转化为生产行动,并让生产者负起责任。表达和协约共同组成了迂回的长线责任。

长途问责制主要包括表达与协约两部分。高校学生管理权的正当行使,一是依靠表达的实现,有赖于学生在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政策、高等教育法治建设等方面的意见表达,使政府更好地实施国家教育权;二是依靠协约的实现,通过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手段,确保高等教育公共服务的公平和效率目标的实现,促进高等教育在法治化、规范化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1 强化受教育者的表达能力,体现高等教育的公共性。要从法律上授予受教育者更多表达权利诉求的渠道,建议设立高等教育议案的辩论制度,完善高等教育立法的议事规则制度,实施高等教育立法听政会制度,使高等教育立法更好地体现广大受教育者的利益。切实保障公众享有行政立法的知情权、建议权和实际参与权,形成与强势利益集团的有效制衡机制,确保作为法治基础的法律法规的公正与合理。

2 增强政府的协约能力,防止“立法割据”现象。政府应该深刻认识到高等教育的公共服务属性,有责任对高等教育公共服务的提供过程进行必要的干预,以降低高等教育公共服务的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程度,实现高等教育服务公平与效率目标的平衡发展。立法是政府与公共服务提供者进行协约和问责的最重要方式。所谓“立法割据”就是一些强势利益集团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将自己的意志变为国家意志,使得行政立法成为政府部门占有权力资源的方式和分配既得利益的手段。“立法割据”极大地降低了政府对公共服务提供者进行协约与问责的能力。“立法割据”的出现与我国行政立法的方式有直接关系,行政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行政主管部门自己起草,自己执行,行政立法中的公开性和公众参与程度不够。这容易导致行政立法中更多地体现部门利益和强势集团利益,缺乏对弱势群体利益的保护。因此,当前增强政府协约能力最为关键的就是改革行政立法方式,政府的行政立法必须建立立法回避制度、立法公开制度和立法参与制度,真正使行政立法做到公开、公平和公正。与此相适应,国家要加强高等教育行政立法权的监管,在法律上规范教育行政立法的范围和程序,尽可能在机制上将教育行政部门的立法职能和执法职能充分分离,防止出现行政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制化的现象。

总之,长途问责机制有利于化解目前在高校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学生管理权扩大甚至滥用的现象,对解决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切实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劳凯声,高等教育法规概念[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

[2]周莹,高校学生管理权之行政法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1)。

[3]申素平,公立高等学校与政府的分权理论[J],比较教育研究,2003,(8)。

[4]世界银行,让服务惠及穷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78。

作者:原 光

现行法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篇2:

论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学生主体权利

[摘 要]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学生权利不仅是作为受教育对象的接受、享用的权利,而且是作为平等主体的权利。在大众化教育的今天,我们审视学生的权利,提出学生主体权利在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的作用,分析学生主体权利的性质与现实,通过制定大学章程完善主体权利的内容体系,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均衡发展。

[关键词]治理结构;学生权利;章程

我国的《高等教育法》、《教育法》、《教师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都对大学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作出了明确规定。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意识逐步提升,但是,长期被作为管理客体的学生,在事关自身权益主体权利方面显得逊色。因此,随着《规划纲要》的贯彻实施,重视学生主体权利研究就成为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的重要课题。

一、学生主体权利是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均衡发展的关键

高等教育承担着三项职能: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从古至今,从国内至国外,培养不同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学校基本职能。发展科学重要职能和服务社会现代职能归根结底都离不开人才培养。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教育尤其高等教育飞速发展,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6.5%。我们扩大了教育规模,教师的地位提高了,但是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仍然是教育对象,被动接受者,他们的主体性没有体现。“高校学生既是高等教育的产品,同时又是高等教育服务的对象。学生在高校中的双重属性决定了高校学生不是一种以物的形式存在的产品,而是一种能动的、对高等教育本身具有巨大反作用的活的存在。”[1]高等教育的水平与成效,不仅取决于高校自身的运行,而且还取决于高校学生的作用。

1.学生主体权利意识的提升是教师素质提高的推动力。教师素质提高,除了自身和学校考核外,最有效果的是学生的真实评判,他们是服务对象,是受教育者,是主体。如果我们的学生知道自己是主体,教师随意缺课、提供不适合教育就是侵犯了他们的教育权利,寻求救济,并且能够得到双倍赔偿的话,教师的素质就会因客观环境的变化不断提高,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学生的主体权利意识提升是高等学校教师提高素质的直接推动因素,也是真正解决应试教育的突破口。

2.学生主体权利意识提升是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学生主体权利意识提升不仅能够处理好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也是学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标志。长期以来,我们探讨的学生在学校民主管理中主体地位缺失;学生参与管理的具体内容未细化;权力制约机制在高校实际管理操作中流于形式。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学生主体权利意识,学校每个触角都涉及学生,无论是教学管理还是后勤管理。如果说“80后”的群体性的变化反映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刚刚步入大学“90后”作为改革成果的最大受益者和信息时代的体验者,他们对社会敏感度和参与表现力是极强的。作为受教育者和服务对象学生,他们是利益的相关者,对学校的各方面的管理具有参与权和决定权的,各种资源的浪费就是他们教育成本无效耗费,但是学生的这些权利无法律保障。无论是《高等教育法》,还是《教育法》多强调学生对学校管理的服从,而缺乏对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的规定。

3.学生主体权利意识提升是学校学术权力的权利回归的保障。权力与权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权力指向的双方处于强制和服从的不对称地位;而权利具有平等性和自主性,权利主体可以依法自主决定是作为还是不作为,不受其他力量随意干涉。学术权力化就会导致学术腐败和权术。学生权利意识提升有利于学术权利化,学术权利化有利于规范学术行为、限制行政权力干预和促进学术健康发展。

《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管理化模式。”中国现代的大学是移植西方大学模式建立起来的。但是它没有形成大学自治的文化背景,一味地追求大学自治,实现学术的权力化,在中国既没有历史,也没有根基,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现代教育强调知识不能以牺牲心灵的自由为代价,命令和服从根本无助于学生权利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养成”。[2]学生作为主体资格积极参与意识的提升,可以对学术规范权、学术评价权和学术资源的配置权起到很好的监督和保障作用。

二、学生主体权利的规定与现实

《规划纲要》工作方针明确规定:“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3]《规划纲要》明确规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管理模式,就必须明确学生主体权利的性质和现实的落差。

1.学生主体权利的性质。学生主体权利问题一方面涉及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问题,即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社会比较认可两种理论:“平等契约论和行政管理论”。[4]我认为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由行政法律确定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到民事法律关系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我国的公立大学,主要领导的任免和教育投入来源于政府,学校与学生管理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关系,公认的一个观点是学校作为法律、法规授权的管理者,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是主动的,学生作为被管理者应该是服从,他们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法律关系,属于行政管理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上大学交学费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四年大学下来少则几万元,多则十几万元。从学生权利意识出发,学校并不是在所有场合都是以行政主体的角色出现,很多时候是以民事主体的角色出现,特别是在学生缴费上学后,教育也是一项服务,学校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的条件与环境,正是在履行其服务提供者的义务;另一方面,学校的管理权限并不是概括性支配、命令权,如学校对学生的人身权并没有概括性的支配权,学生也没有一定要全部接受和容忍的义务。高等学校与学生是建立在平等、自愿基础上的提供服务和接受服务的法律关系,二者之间是一种平等的权利义务关系,在私立学校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更为突出。与此同时,在某些高校,学生给老师助教,搞课题,老师给学生发工资,学生跟老师已经不叫老师叫老板,形成了事实上的服务关系。

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步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接受高等教育不是荣誉的象征,而是一种消费,作为接受服务高校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公共产品,也是教育服务的对象,学生作为活的产品存在,是具有较强的能动性。从消费服务角度来认识学生的主体权利比较符合现代教育理念。所以,学生主体权利是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具体表现形式是陈诉权和决策权。陈述权是指学生权利的有效表达,决策权反映着学生对管理决策的影响效力。

2.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学生主体权利规定的缺失。学校学生主体权利缺失是大学治理结构失衡和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国现行法律和法规对学生的权利规定不尽如人意。

1995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二条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一)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四)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这些权利的规定表明学生作为权利主体:要么是接受、享有的教育权利;要么是完成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获得公正评价和物质保障权;要么是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诉讼权。所有的权利都是学生作为一个被管理对象享有的权利,不是作为一个法律主体所享有的权利。

学生主体地位和权利内容过于形式化。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无论是党委的领导权,还是校长的行政权;无论是专家的治学权,还是教师的参与权都从法律层面作了较为可行的规定。1999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39条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第41条规定:高等学校的校长全面负责本学校的教学、科学研究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第42条规定:高等学校设立学术管理委员会。《教师法》在第7条规定教师享有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只有学生主体地位和权利内容不明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41条中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证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学生民主管理的机制和具体的权利是什么?学生如何参与到教学管理和生活管理中去?高校及其内部机构管理不规范和行政法规笼统性、不可操作性并存,高校依法享有自主办学和自主管理权,同时学生依法享有参与权,这就使二者具有产生冲突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三、大学治理结构凸显学生主体权利的基本策略

1.制定具有各自特色的大学章程。从我国现行高等教育法律、法规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高等教育立法中学生因高等教育性质应享有其本体性权利是宏观的、操作性不强。大学章程可以结合时代和学校特征发挥作用。大学章程是“组织法”,更是“权利法”与“程序法”。[4]大学章程是在国家法律框架下,规定举办者的权利义务、大学教职工和学生权利义务。

2.大学章程要凸显“学生利益相关者优先”的理念。一方面大学章程的法律性质,有的学者认为是大学法人的自治纲领,它是大学设立者就大学法人的重要事务所做的长期性和规范性安排,体现了强烈的自治色彩,是大学办学自主权的体现和依据。有的学者认为是沟通“国家意志’和“大学意志”的桥梁。[5]保障大学的自主权,提升学生在大学治理权结构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大学是培养人的地方,它培养的不是学生不是简单意义上经济人,而是社会人。另一方面,学生是大学治理权结构中最为忽视的权力主体。要从章程上确立学生群体的参与权。即陈述权和决策权,要分步骤地给予学生对专业、课程、教师、修业年限与方式等的参与权,开辟有效的法律救济途径,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等,才能真正体现出大学的人文精神和关怀。

3.大学章程学生陈述权和决策权的范围。学生个体作为大学教育的消费者,其活动特征也是进行个人选择,也将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直接表现为尽可能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个人尽可能获得完善的全面的发展。要实现大学章程对人的价值就必须保证学生陈述权和选择权的范围,具体表现在:

学生事务层: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学生宿舍管理、后勤生活保障措施;学生奖学金、助学金贷款评选与发放;学生评优评奖;学生工作部门和机构政策出台。

课程教学层:人才培养的制定与修订;课程的设计与安排;专业的选择与调整;教学管理的实施;教师质量监控。

人事层:教师的教学过程与质量;教师的选择与选拔;其他管理服务人员工作的评价。

管理事务层:学校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的发展规划;大学的人文精神。

总之,学生主体权利的认识不要停留在被动的接受权、受教育权,而要通过大学章程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决策权和陈述权的权利范畴。有权利意识上升为权力功能,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权利。只有这样大学治理结构权力制衡,才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5]牛维麟,现代大学章程与大学管理[J].中国高等教育,2007,(1).

[2]李学永,大学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从特别权力关系到大学自治[J].教育学报,2010,(3).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4]郑永安,王静,从法律视角看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关系[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9).

责任编辑 张小莉

作者:张振芝

现行法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篇3:

独立院校法学专业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摘 要]课堂教学是提升法学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因此,研究法学本科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法学本科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引导教师改进课堂教学,夯实法学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独立院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差异性客观上要求围绕独立院校法科人才的培养特色来建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提高法学本科课堂教学评价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法学本科课堂教学体系的革新有必要建构“教——管——学三位一体”立体教学评价体系。

[关键词]独立院校;法学教学;评价

随着法治建设的逐步推进,法律职业人面临的压力和挑战逐渐加大,法学教育质量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与高校共同关注和探究的焦点问题,其中课堂教学是整个法学教学质量体系的核心环节。独立院校的兴起也给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它不仅体现在办学主体的差异上,更是突出它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别于一般普通高校,否则它就会丧失其存在的基础。课堂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完善独立院校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必然就成为首当其冲必须要突破的环节。作为高等教育一部分的独立院校法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样是培养合乎社会发展需要的法科人才关键点。近几年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状况告诉我们:创新法学人才培养方式是高校法学本科教育求生存和求发展的突破点。独立院校的法学本科教育要在遍地开花的夹缝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更新课堂教学评价是创新独立院校法学人才培养的最有效的途径。

一、创新法学本科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意义

课堂教学是保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有效实施的核心元素,因此,课堂教学评价不但是高校进行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保证,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助推剂。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多样性不仅能有效地对教师的教学业务进行客观且公平的考核,而且它的导向性又成为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导航标。课堂教学评价的结果反馈有利于教师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发展,也有利于学生知识获取的有效性与学习能力的提高。

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任务是系统传授法学知识体系,“既知道法律是什么,还明白法律为什么是什么;既掌握、熟悉法律制度、法律条文和法律程序,又了解在这些制度、条文和程序背后的立法宗旨和法律精神;既了解立法宗旨和要求,又知悉决定它们的社会背景及相关因素”。①在法学教育的课堂之上,教师介绍法律文本、讲述评析经典案例、诠释最新法学理论,引导学生以丰富的法学理论为支撑衡量不同法益,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将法学理论适用于现实生活,用法学理论解释法律文本。由于中国法律的特点以及因此衍生的中国法学教育的特点,法学本科课堂教学对法律人才的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考察法学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观测点,课堂教学对中国法学教育发挥着中心功能作用。同时,法学本科课堂教学客观上还要求教师树立符合时代特征的法学教学观。我国是成文法国家,学生首先要系统地学习法律知识、原理、概念,将法学的完整体系内化为学生的理论素质,学生才能担当法律职业人的重任,因此课堂教学就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对独立院校的法学专业教学而言,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差,他们在接受理论和实践知识的过程中与普通高校学生的能力差距还是很明显的,如果我们一味地依照普通高校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来指导独立院校法学本科课堂教学那就偏离了独立院校办学的培养方式,有拔苗助长的嫌疑。这不仅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因材施教,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剧学生厌学程度的恶化,培养的是“残次品”,那么独立院校办学的竞争力就会消失殆尽。由此,更新和改革独立院校法学本科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具有独立院校办学特色的法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意义非常显著。通过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可以科学地反馈、引导、激励教学工作,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现行法学本科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任何一项规章制度,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暴露其问题,从而,我们才可以很好地进行完善,以期达到我们所需的目的。现行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主要是依照普通高校的课堂教学要求来制定的,而专门用于法学专业课堂教学评价需要的指标体系那就少之又少。尽管在一些重点高校的法学本科教学中制定了适合本校法学本科教学需要的评价体系,但是如果我们用这些评价体系来衡量独立院校的法学本科课堂教学,其执行的过程中必然会暴露出既有的评价体系脱离现行独立院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

首先,法学本科课堂教学的专业性决定了不能简单地使用通适性的评价体系去评判。法学教育相对于其他教育有其特殊性,法学的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有其独特性。法学界认为法律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法律基础知识教育、法律职业素质教育和法律职业能力教育三个方面。②法学课堂教学既要注意传播法律知识,又要注意法律操作技能的培训,课堂教学涉及学科体系的整合、注重法学技能的培养和法律人格的塑造。法科学生在学习中应注重培养其广博的知识、稳定的心理素质、缜密的思维方式,还要练习流畅的口头表达和准确的文字表达,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中进行相应的侧重。通适性的课堂教学评价往往注重不同专业课程教学的共性,从而对具体某一专业教学来说就会存在着诸如评价主体单一等多方面的弊端。绝大多数学校采用的都是学生评价为主体的单一形式。要知道,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是一个和谐的课堂,要对其进行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性的评价就势必要从参与的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对象进行评价,因此,评价体系的对象、评价的主体应有所转变。同时评价体系还要有利于课堂教学评价的整体性、发展性、合理性与公平性。当然,针对法学教学的特点,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还应在时间维度上有所转变。

其次,独立院校办学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区别于普通高校,为此在独立院校的法学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存在着诸多的差异性,课堂教学的要求也就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单从法学本科课堂教学来说,教师在系统传授法学基础理论和诠释法律条文方面应重在于采取有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准确理解深奥的法学理论和晦涩的法律条文,并从中领悟其在司法实务中适用的方法和技巧。另一方面,独立院校学生文化基础的薄弱还要求教师的语言在注重专业语言运用的同时还需要通俗易懂。可见那些重点院校法学本科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应用于独立院校法学本科课堂教学显然是偏离实际需要的,制定出适合独立院校法学本科人才需要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客观的必然。

三、建构“教——管——学三位一体”立体教学评价体系

革新独立院校法学本科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实现从“有效课堂”到“有效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营造自身办学特色客观需要。在该体系中,“教”是主导,就是要实现“有效课堂”到“有效教学”。具体对法学本科课堂教学而言,就是要集法学理论讲授、法律思维培养、司法技能与技术和法律职业伦理的育成等为一体,评价指标应围绕这几个方面来设计:课堂教学的策划与设计体现培养目标、切合实际;教学内容中的本土化法律制度诠释和学生能力培养的主导性;教学特色突出专业特色、课程特色和教师个人特色;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合符课堂教学。“管”是辅助和支撑——引导、激励和约束,重在制定切合本校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健全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制度执行基础,提高管理执行力。“学”是关键。不仅要发挥学生在评教中的主体作用,而且应将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效果作为检验课堂教学成败的主导性依据。

(一)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管——学三位一体”立体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就是要进一步突出学生参与教学和管理的主动性,能够实行自我控制和自我指挥,并能在教学和管理中发挥相当高的独创性和创造性,还能积累实践经验,增强自信心,激励学习,这不仅有助于自身学业成绩的提高,还能在知识运用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发挥。

独立院校的法学本科毕业生,无论是进入法律职业部门,还是进入社会其他行业,在培养目标上都必须达到从事法律职业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强化学生的法律技能和法律人格,有关实践性教学的研究和试验逐步展开,人们逐渐反思传统单一课堂教学评价模式中的缺点,要提升学生在评价体系的参与度以及教师教学的灵活性以更适应法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和方式均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能力,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内容是自由的,但其指向应偏重于培养学生学习将法律规范适用于实践,职业能力。

(二)彰显教学管理的特色

在教学管理中,高度重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目标一致性。突出“以生为本”的理念,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使教学管理更加人性化。法学教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必须要体现法学教育教学规律、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方向并遵守科学的原则。首先,课堂教学评价体现出以服务教师成长、改善法学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求的法科人才为旨归。评价体系与法学教育发展状况,学科发展与学科结构,教师、学生的素质与结构等相一致,及时调整并有效实施法学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内容等。第三,根据法学专业、学科特点,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针对不同的评价主体和机构,均建立起科学、客观的不同的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其次,课堂教学评价设置评价流程和指标体系时体现出尊重教师的教学特色和教师自由调整教学内容,运用教学规律解决问题的自主性。在制定教师评价体系时,注意引导、培养、创新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避免教学模式化的状况,从而避免对教师教学自主性的限制或扼杀。另外,课堂教学是具有特定场景的教育过程,课堂中充满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所以评价范围也能被灵活掌握。

(三)教学管理机制的创新

“教管学三位一体”的教学管理新思路,还要制定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办法,以创立严谨务实、和谐灵动的课堂教学教学管理工作机制,使教学管理更加科学性、规范性、严谨性。

法学本科课堂教学评价在教学管理创新上还应注重促进教师和专家在教学评价中的参与度,保障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学评价不是控制、管理教师,而是服务教师。教师职业是一种“学习”性质的职业。教师的教学是在灵活多变的问题情境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教师成为评价参与者,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也有助于教师在评价中维护自己的权益,最大程度地认同、接受和内化评价结果,从而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使评价活动和评价过程本身成为教师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机会,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实习自我价值的工具。所以,教师在评价制度中应该凸显自身的主体性。他们与管理者、评价者之间建立了平等协商的关系。教师应该参与对自己的评价,有权参与制定评价标准、选择评价者、制定评价程序。③

四、结论

创新独立院校法学本科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提高与发展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是为学生提供一流教学条件的有力保障。良好的评价体系也是法学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客观需要。因此,其评价体系一定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科学、客观而有效地建立,使评价体系不但达到其制定的初衷目的——诊断作用与导向作用,而且能够达到公平、公正、实事求是地评价教学的目的,同时因为

“以人为本”思想的融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而更好地配合教学,也使得教师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评价,并以一个正确的态度对待评价结果,进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业务综合素质,从总体效果上来看,能真正达到促进教师教学业务水平,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

[注释]

①霍宪丹.中国法学教育反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2.

②石茂生.法律职业化和法学教育改革[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4):114.

③梁红京.区分性教师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2.

[作者简介]李祖全,男,湖南新宁人,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副教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民商法的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获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教改课题立项支助。

作者:李祖全

上一篇:加强对职校的传统美德教育论文下一篇:课外活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