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2022-04-17

摘要:现代经济理论中大量使用数学方法,要求人才培养中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在经济学原理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要认识到数学方法是研究经济规律的重要工具,要把数学和经济现实密切联系起来,要做好经济理论中由平面几何方法向微积分等更高层次的数学方法的过渡。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数学能力培养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数学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篇1: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研究

摘要: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从,幼儿园到高校我们都在学习数学,数学是工具学科,与其他学科联系密切,学好数学也是为将来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夯实基础,为将来更好的发展做准备。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他们学习能力、自制力相对较弱,面对数学,许多同学选择敬而远之,缺乏对数学的兴趣,有些同学在学习数学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难以解决,这些因素导致在中等职业学校数学类科目挂科率居高不下,高分学生稀缺,给数学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带来很大挑战,数学又在将来专业知识学习中起到很大作用,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

关键词:中职学校 数学 能力培养

引言: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数学在我们生活各个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中等职业学校作为职业类学校,主要目标是培养拥有职业技術的技术性人才,数学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必修文化课,对专业课的学习,实践课的操作都有着巨大作用,是学好其他各门专业课的基础,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学能力亟待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理应针对当前存在问题,进行研究,采取相关策略,不断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学能力。

一、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学能力的意义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不断发展,数学在其中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数学学生进行思考计算推导,能够使学生获得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其他学科以及今后专业技能的学习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数学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性,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用到数学,而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说,要想做一名合格的技术工人,就要有良好的数学的应用能力,通过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

二、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注重学生专业课等实践课程的教学,对于数学等相关文化课部分学

校重视程度不高,使得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许多教师采取任务式教学,只把将课程内容讲授给学生作为任务,没有真正了解学生掌握进度,使学生难以跟上课程进度,而数学的学习又是一个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学生一旦课堂中有部分内容没有掌握,直接影响接下来课程的学习,导致知识学习出现断层现象,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率低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对于数学这类文化类科目,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本身就是薄弱环节,他们对文化课的态度也不太积极,缺乏重视。不少学生只重视实践技能的学习,对于数学此类学科采取忽视态度,出现厌学、应付差事等现象。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大多都是中考成绩不理想甚至没有参加中考的学生群体,他们本身基础知识掌握水平不足,厌学现象严重,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较差,对数学这门科目来说更为严重。教师讲课学生参与率不高,可能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跟随教师讲课节奏,这也使得教师教学热情大大降低,部分教师出现不认真备课,教给学生套用公式、死记硬背应付期末考试。就这样,教与学之间形成恶性循环,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很难得到提升。

三、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学能力的策略

(1)优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学习数学积极性

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数学的教学效果收效甚微,教材中的数学知识大多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难免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情境,联合生活实际,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同时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提倡大家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相互交流,活跃课堂氛围。在如今现代化社会,可以利用现代化措施,通过教学模型,图形、声音、影像等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课堂,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打破传统教学中课堂形式单一枯燥的现状。可以采取分组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各小组之间存在竞争,小组内部成员相互帮助。学生取得进步或者回答对问题,老师应适当对学生进行表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老师也要积极鼓励,使学生始终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2)增强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数学的学习虽然外界环境氛围会产生很大影响,但关键性因素还是在于学生自身,学生只要愿意学习数学,喜欢学习数学,并且积极主动学习数学,这才是使学生数学能力提升的决定性因素。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弱,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培养,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保证每一个环节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不断提出分析解决所学数学问题,对自制力较差学生加强管理,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快乐与成就感,让学生由被动学习数学变为主动学数学热爱学数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增强了,学习态度转变了,学生的数学能力也会产生质的飞跃。

结语: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进行研究,要结合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学生自身特点,创立合适的数学教学方式,积极创新,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学好数学,产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并不断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全方面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军强.对中等职业院校中数学教学改革的新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

[2]唐海云.数学教学与数学素质培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23(8)

[3]方艳溪.数学素质是大学生主体发展基础[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彭胜芬

数学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篇2:

经济学原理在人才培养中数学能力培养的研究

摘 要:现代经济理论中大量使用数学方法,要求人才培养中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在经济学原理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要认识到数学方法是研究经济规律的重要工具,要把数学和经济现实密切联系起来,要做好经济理论中由平面几何方法向微积分等更高层次的数学方法的过渡。

关键词:经济理论;数学方法;人才培养

经济学原理讲授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对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学好后续专业课程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很多学生虽然对经济学的课程的概念和理论非常感兴趣,但同时也对表述这些概念和理论的数学方法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如何让学生学好经济学原理课程,处理好其中的数学方法的教学具有关键作用。本文将探讨如何在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时加强人才培养中的数学能力培养,使得学生能够掌握好经济学原理课程中的数学方法,为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经济理论的数学化发展历程

高鸿业(2011)认为,经济理论是在对现实的经济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内在联系进行概括和抽象的基础上,对现实的经济事物进行的系统描述;经济模型是指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可以用语言文字或数学的形式( 包括几何图形或方程式)来表示;经济模型和经济理论的含义大致相同[1]。高鸿业对经济理论的这一界定指出了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即经济学理论的数学化。考察经济的发展历程,斯密的《国富论》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理论的产生,在斯密的经济学著作中,对于理论的阐发是基于文字描述的;此后,经济学的边际革命将边际分析方法引入了经济学理论,在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分析方法,标志着基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边际分析方法本质上是一种数学分析方法,是将微积分在经济学理论中的应用。此后无论是张伯伦对非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还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创建,都将数学方法作为经济理论演绎的一个重要工具,无论是经济学教学还是经济学研究,都已经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方法。徐冬林(2008)指出,1969—2001年期间,共有49位学者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中32.65%拥有数学学位,55.10%成果的数学运用达到特强,85.71%的奖项成果运用了数学方法[2]。

二、经济学原理课程中数学方法的特征

根据面对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与不同要求,经济学可以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种不同的版本,不同版本的经济学中所使用的数学方法有明显的差别。刘越(2012)总结认为,层次越高,理论体系中所包含的数理知识与模型越多,层次不同则在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深度等方面有所不同:初级西方经济学大量引用生活案例;中级经济学理论深度有所提高,数学与经济学的结合较广泛;高级经济学大量运用数学语言、数学模型及数学推导,理论深度进一步提高[3]。

经济学原理往往是给低年级的本科生授课时讲授,因此属于初级版本的经济学课程。这个阶段的经济学教学注重为学生建立最基本的理论与逻辑框架,培养学生基础性的经济学思维。数学方法的使用有其明显的特征,习惯于用平面几何的图形来表述经济学理论,如供给曲线、需求曲线、无差异曲线、预算线、等产量线、等成本线、边际成本曲线、平均成本曲线、边际收益曲线、平均收益曲线等。平面几何是数学的一个具体分支,这种平面化的视觉方法具有非常好的直观性。这种数学方法是学生初、高中阶段已经非常熟悉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在刚刚进入经济学殿堂的大门时更容易理解经济学原理。但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它限制了变量的使用数量,对经济学理论存在过度简化的倾向,也造成了部分学生从初级版本经济学向更高级版本经济学过渡时出现一些不适应的现象。

(一)要认识到数学方法是研究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有力工具

经济学需要研究的是经济现象的背后规律,这种经济规律表现为经济变量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数学方法是描述这种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有力工具。现代科学的各个分支中广泛使用数学,特别是物理学使用数学方法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现象。数学的产生来自于人类对自身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认识的需求。克莱因(2005)指出,作为现代文明重要源头的古希腊文明非常重视数学;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在对自然的解释方面,数是根本的要素,是宇宙的质料和形式;柏拉图认为,通过数学才能理解实在的理念和现实的世界,因为“上帝永远是按几何学原理工作的”[4]。而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受到物理学的启发很多,也将数学方法的引入用于描述经济现象中各种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是研究各种经济规律的有力工具。有人反对在经济学中引入数学,认为这是对经济学本质的偏离。但这种在经济学中排斥数学的态度是错误的,因为这种观点没有意识到数学是描述经济现象规律性的重要工具。

(二)不要把经济学理论中的数学模型神化

数学只是人类构建的理论体系,用于描述世界上各种运行规律。这种理论体系是基于一定的基本假设(公理),在一定逻辑体系下进行演绎的结果。数学是一种语言,作为描述客观规律的语言,数学有很优良的性质。数学具有简洁的特征,数学符号所描述的关系,如果转化成各种语言,其篇幅将会大幅度增加。数学具有清晰的逻辑结构,如果认可数学推导的前提条件,那么数学推导的结论一定是可靠的。因此,数学作为一种语言,作为科学研究的工具,有利于学术的交流和知识的传播。但是同时也必须认识到,数学是人为创造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它也有其自身的缺陷。数学是基于基本假设的演绎,其演绎的结果和前提假设是同义重复的。数学的基本前提假设往往被称为公理,公理不证自明的特点意味着公理并不是绝对可靠的。因此,对于经济学中数学的应用,也要有客观而清醒的认识,不能在经济学中过度使用数学,不要把经济学中的数学模型神化。

(三)要把数学和经济现实密切联系

引导学生学好经济学,并提供在经济学中使用数学的能力,一定要注意数学工具在经济学中使用时所表达的经济学含义。在经济学中使用数学方法,会使得经济学显得高深,会让初学者感到难以掌握。这时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引导,让学生发现,数学方法所表达的经济学含义是简单的。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来自于对人类经济行为的观察,而这些经济行为是大多数同学都曾经经历过的。也就是说,可以让同学们在生活以及社会的常识中理解经济学概念和理论,进而掌握表述这些经济学概念和理论的数学方法。比如,讲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在数学上,边际效用总效用对商品消费数量的导数来表示。导数是微积分中使用的一个数学工具,这种数学工具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很多时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曾经体验过的现象,因此结合学生日常的生活经验,就可以对这个概念及其所使用的数学方法有一个准确的理解。

(四)做好平面几何向微积分等更高层次的数学方法的过渡

经济理论的数学化对经济学的教学提出了挑战。由于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理论的需要,各个高校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等数学课程。经济学原理是经济学的入门课程,使用的主要是平面几何的数学方法。因此,在讲授经济学原理课程时需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从平面几何的方法顺利过渡到更复杂的数学方法的应用,将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的知识引入经济学理论,为学生更好地掌握现代经济学知识奠定基础。依然以边际效用为例。考察二维平面图中总效用曲线上某一点的切线的斜率,这是几何的方法;把边际效用写成总效用对商品消费量的导数,就是微积分的方法。在讲授该部分理论时,可以通过平面图形与微积分表达式的对比,引导学生在数学方法上从几何图形引申到微积分的方法上去,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提高经济学中数学应用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 徐冬林.经济学中的数学思维及其教学启示[J].统计与决策,2006,(4).

[3] 刘越.提高西方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效果的路径—兼论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2012,(9).

[4] 克莱因.西方文化中的数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作者:李学林 刘碧辉

数学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篇3: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能力培养教学研究

【摘要】进入高年级阶段,数学难度逐渐增加,学生能力重要性显现出来,更加要求他们具备较强数学思维能力、较高计算能力来学习新知识,有效增强自身综合能力,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改的深入开展,要求广大数学教师以培养学生能力作为课堂授课的重要目标,注重提升数学思维、提高数学成绩,有效发展学科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能力;培养

近些年来,许多教师在授课中受到来自于外界压力,过于看重学生学习成绩、忽视了数学能力培养和发展,导致小学高年级学生对数学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影响到课堂学习质量,无法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养,课堂效果不尽如人意。

一、培养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解题中利用所学知识来进行求解,通过思考后来计算得到正确答案,形成求解的思路。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小学数学试题变得越来越灵活,正在从考察知识向考察思维转变,要求具备更高的数学思维能力。但是,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不具备数学思维能力,不能正确理解某一类知识的用法,影响到试题求解的过程和结果。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小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注重数学思维的发展与培养。高年级段是数学思维培养的重要阶段,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来调整教学进度, 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数学知识,以此为基础来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如,五年级中有很多乘法和除法等运算过程,很多看似较为单一,教师结合实际来作为案例展开讲解,注重思维的培养过程、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重视数学思想的发展和培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课堂学习过程、提升数学思维能力。以数形结合思想为例,教师在解题中同时应用数与形思想,在解代数试题中应用几何图形、解几何题中结合数字求解,注重发挥数形结合优势,在教学中不断渗透数形结合方法,让学生达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用效果,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和发展,实现高质量、高效率地学习。

二、发展运算能力

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很多情况下容易出现思路正确、计算错误的状况,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的一大任务是培养学生准确、快速地进行计算,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规则, 实现自身数学素质有效提升。其实,很多学生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对数学计算缺乏正确学习态度、心理不够稳定,遇到难题时很容易失去信心出现错误,加之审题习惯不好导致自身数学计算能力较差,无法正确解答数学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能力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教师教学的一大重点。实际上,小学生在拿到题目后却往往没有很好读题习惯,只读一遍题就开始作答,很多情况下并没有理解和掌握题目背后的真实意思导致做题出现错误。面对着这一情况,教师在课堂中关注学生审题过程,要求关注试题题干信息中的细节,重视每一个计算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数学是一门需要用心的学科,很多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放弃想法,数学教师注重阐述数学思维过程,在理解题目思路后动手来进行计算,发展自身计算能力和素养。此外,教师借助于微课来讲解班级在运算中遇到的共性问题,讲深、讲透每一个计算细节,让学生计算能力有更大提升,更好地提高数学运算水平。

三、做好复习教学

进入高年级后,数学难度在增加,教师需要设置复习课来加强学生课堂学习内容的巩固学习,帮助他们在有限时间内来掌握教材知识。为了提升教学有效性,教师应当开展针对性的数学复习活动,促使学生在复习中发展数学能力,实现对教材内容的有效构建,提升学习质量和效率。但是,学生在高年级数学学习中经常处于被动地位、加之缺乏学习积极性无法对知识进行有效吸收。

复习课教学并非一日之功,更需久久为工,教师要做好复习课教学的心理准备。数学知识点间往往存在着紧密联系,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知识,教师注重知识点间逻辑性来串联起数学内容,帮助他们实现对知识有效构建。实际授课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来展开课堂教学,理清知识点间联系。此外,数学教师还应针对复习中薄弱环境来精心设计数学试题让每个人都能有所提升,促进自身能力和素养的发展。一次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弱点来引导他们利用比较法来对两数倍数关系进行比较,更好地促进他们对数学知识理解和掌握,发展数学思维综合能力。数学授课中,教师要结合学生错题进行深入讲解,以错题来指出思维或计算中存在的错误,督促其积极改正、便于更好地弥补存在的漏洞,发展数学学习能力,形成自身知识体系结构。

总之,数学教师要想提升学生数学能力就要从培养思维、发展运算能力和做好复习课教学三个方面进行授课,激发他们课堂学习积极性,引导每个人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孟俊 .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J]. 西部素质教育,2018(10).

[2]金双发 .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J]. 科學咨询,2018(09).

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忠路镇小河小学

作者:谭红艳

上一篇:数学学习心理探讨论文下一篇:课堂教学信息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