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论文

2022-04-15

【摘要】在高校转型发展中,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对相关的课程也提出了相应的变革要求,其中高校音乐理论课虽然不是主流文化课程,但音乐能够熏陶学生的心灵,带给学生美感享受,是素质教育下德智体美劳同步发展的必要环节。音乐理论课应正视教育的不足,跟随高校转型发展展开课程的创新思考,结合高校的发展方向,在基础理论课程上补充不足,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校音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校音乐论文 篇1:

浅谈高校音乐剧的课程设置课题:浅谈高校音乐剧的课程设置

摘要:音乐剧专业犹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各大高校陆续开设起来,如何更加科学地设置该专业的课程,成为各大高校随之而来的问题之一。高校育人,需行之有效的方法。而科学合理的课程安排是开办好本专业的有利手段。本文通过笔者自身任教高校的音乐剧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作出归纳总结,抛砖引玉,希望更多高校对此引起重视,更加合理安排该专业的课程。

关键词:音乐剧;课程设置

音乐剧专业的整体课程设置,以中央戏剧学院为例,基本分为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包括:表演、台词、形体、声乐、艺术概论、化妆、中国话剧史、中国戏曲史、外国戏剧史、舞台技能、芭蕾、爵士舞、踢踏舞、外国代表性舞蹈与礼仪、中国代表性舞蹈与礼仪。选修课有:朗诵、话筒语言表现技巧、中国民间舞戏曲身段、独唱、国际标准舞、导演基础、曲艺、音乐欣赏、音乐剧欣赏、名剧欣赏③③刘思思:《高校音乐剧专业培养模式探索》,大舞台,2001年02期,第208-209页;。这样的课程也是根据音乐剧独有的特点,如很强的综合性、艺术元素的多元性、时代化等特点来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出个性鲜明、基本功扎实、能力全面、思维活跃的音乐剧创作人才④④刘思思:《高校音乐剧专业培养模式探索》,大舞台,2001年02期,第208-209页。。

中央戏剧学院的音乐剧专业课程设置,是在长期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优化得来的,只有不断探索和调整,才能达到最科学、兼顾最全面、与时俱进的一种设置方式。国内其他高校因为地域环境、教学资源、招生规模、考生专业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在音乐剧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也各有不同特点。

该系一年级学生每周的课程设置为:信息检索2节、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4节、舞蹈基本功训练6节、大学英语4节、视唱练耳4节、表演技巧4节、体育2节、戏剧语言4节、计算机基础4节、钢琴课2节、伴奏课0.5节、声乐0.5节(2人共上一节),一共是37节课,其中公共文化课程16节,占43%,专业课程21节,占57%,而相当重要的声乐课只有0.5节,占0.013%。一周五天,平均每天7、8节课,学生能否将所学的知识加以复习再创新?他们能否消化掉这一周接近四十节课的内容?有很多学生每次上声乐课时都是疲惫不堪的状态,面对一周0.5节的声乐课,虽然倍感珍惜,但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大学一年级是打好专业理论基础的重要学习阶段,然而一些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如《音乐剧概论》就是一门对于音乐剧的学生来讲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曾经在不同的年级开设过,后来却被取消。《意大利语音》课程开设后,声乐教师在给学生上小课时,尤其是演唱意大利语发音的歌曲时,在认识歌词上节约了很多时间,然而也被取消。学生应当在公共课堂上掌握的这些歌唱语言、理论基础等,却放在时间原本就很有限的声乐课堂里,由声乐老师在小课上完成这部分教学是十分不妥的。笔者认为,除了基本的素质教育所要求设置的课程之外,不必要的课程课时量太多,应该酌情减少或者适当调整。

该系二年级的课程设置为:舞蹈基本功训练4节、戏剧语言4节、大学英语4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节、乐理与视唱练耳4节、体育2节、表演技巧4节、声乐0.5节。三年级为:现代舞4节、戏剧小品创编与表演4节、剧目排练6节、声乐0.5节。四年级为:现代舞4节、剧目排练12节、声乐课上学期每人0.5节,下学期没有设置声乐课。虽然声乐课从二年级开始采取了培优的方式,即每学期期末考试中排名在前10%的学生,将他们的声乐课增加至每周每人一节,但从以上的课程设置比例中可以看出,声乐课的课时量仍然十分少。二年级占总课时的0.019%,三年级占0.034%,四年级上学期占0.03%,四年级下学期没有声乐课,在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下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声乐人才是很困难的。

从各门课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我们必须提出“整合式教学”的方式,根据以上的课程设置特点,各门专业课几乎是分别独立完成的,没有形成交叉,而对于音乐剧这门艺术综合性很强的专业来讲,实际是要求学生将学到的所有本领集于一身再表演出来,因此必须提出“整合式教学”的教学方式,将相互间联系紧密的多门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比如《戏剧语言》这门课,除了学习一些经典的剧中台词以外,还可以增加很多音乐剧选段里重唱、合唱等部分歌词的教学。演唱部分交由声乐教师来排练,剧目课教师与声乐教师一同进课堂,甚至可以与舞蹈教师一同,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共同指导学生边演、边唱、边跳,打破传统的剧目排练只有一位教师上课的方式。根据排练的需要,安排舞蹈教师、声乐教师也进入《剧目排练》的课堂中来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为了实现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完全可以根据专业特点的需要,将相互间联系紧密的多门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式教学这是非常可行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音乐剧专业综合性的艺术特征。

作者简介:

谭洁,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讲师。

作者:谭洁

高校音乐论文 篇2:

高校音乐理论课如何适应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探析

【摘要】在高校转型发展中,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对相关的课程也提出了相应的变革要求,其中高校音乐理论课虽然不是主流文化课程,但音乐能够熏陶学生的心灵,带给学生美感享受,是素质教育下德智体美劳同步发展的必要环节。音乐理论课应正视教育的不足,跟随高校转型发展展开课程的创新思考,结合高校的发展方向,在基础理论课程上补充不足,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音乐理论课;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一、当前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理论课教学现状

(一)对中国民族性音乐理论关注不足

高校音乐课程相对在中西音乐的理论介绍中,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西方音乐教育知识较多,而我国的传统音乐理论导入较少,由于我国的历史悠久,音乐随着时间的长河也发生了多层次的变化,音乐的种类较多,传统音乐的意境深远,理论课程中学生的理解较浅,西方音乐更加接近现代音乐,讲述中就照本宣科地过多解读西方音乐,而忽视了传统音乐的教学意义,学生在接触音乐理论时认知结构也不健全。

(二)音乐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程度低

音乐的理论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实践,理论是为后续的实践打下基础,缺乏理论的深刻认识,学生在实践中也缺乏情感与独立能力,但在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脱离,这样音乐的理论信息就较为枯燥,学生在理论的学习中对相应的概念重视度不够,记忆也较为机械化,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中难以将已知的理论信息在实践中融会贯通。

(三)音乐理论知识更新迟滞

音乐的理论课程较为依赖教材信息,缺乏与时俱进的更新与创新,学生对于乐理的理解局限于教学知识上,没有从多角度切入理论理解,自身缺乏理论的探究意识,只是被动地等待教师说明理论信息,知识的认知面较为狭窄,部分学生在流行音乐一波波的冲击下,再面对音乐的理论信息就觉得有些陈旧,这样就影响了学生在理论课程中的兴趣,音乐信息没有及时的更新,学生即便掌握了有关的信息也无法全面地去了解音乐。

二、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考

(一)改进方法,提升趣味

在音乐理论课程教学中,应导入更多的趣味信息,借助新时期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抽象的音乐理论转化为直观的动态音乐,期间教师应排除学生音乐学生的厌学情绪和畏难情绪,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如教师可导入音乐的名人轶事、不同音乐类型衍生的背景历史、中西方音乐的差异和影响、不同音乐所搭配的舞蹈等,同时在课堂上通过师生的互动,帮助学生及时答疑解惑,并鼓励学生课后去主动搜集理论趣味知识,在课堂上互相分享;也可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课堂的角色转换,教师从旁指导填充说明,学生作为主体讲解部分章节的理论知识,结合小组搜集的资料展开分析,这样能够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理论互动中来,对音乐产生探究兴趣。

(二)细化知识点,加强课程深度建设

音乐理论知识较为复杂,内容较为丰富,学生东一句西一句地记忆,就会感到音乐理论学习十分困难。教师可梳理音乐的理论信息脉络,通过时间线、类型线等,按照不同的规律展示音乐理论,如将相关知识点以图表等形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对;将理论信息与实践结合起来,帮助学生从理论迁移到实践中,精炼相应的概念知识,提取重点的资料,让学生围绕一个理论概念的中心点展开思维发散

(三)保证理论课的现实意义,增加课程饱和度

音乐理论教学中,要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引入交叉学科的概念。比如,在学生演唱音乐作品时需要视唱练耳课程的基础,分析作品时需要用到和声课程的和声分析方法,在分析曲式结构时需要用到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点和美学思维等。在音乐理论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感悟能力,在实践中强化对音乐的把控能力,将音乐的知识融会贯通,把理论渗透到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

(四)选择科学的教材

我国在高校音乐的教学中,始终导入的是以苏联音乐素材为主的教学材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音乐教学严谨、教材的信息充足,但显然其中缺乏我国的传统音乐教学信息,主要还是收录了大量的西方音乐内容,对此应结合我国不同的民族音乐特点、音乐的历史性变化发展等,分别展开音乐的编程与教育。教师可通过网络视角搜集传统音乐的内容,部分学生认为我国传统音乐较为落后,已经不再适应于现代潮流,教师可搜集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的结合体,如《青衫薄》中的歌词:江城外送故人别归舟,驿桥下饮一杯新醅酒,君不见在远方槛外,千帆过尽 逝水东流,等夜泊寒山一声钟后,摆下笔墨写几句唱酬,不曾想故地重游。演唱的曲调也十分适合传统乐器来演奏,教师可通过这样的音乐信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开展《传统音乐视唱教程》《古代音乐声部视唱教程》等,协调中西方的音乐信息,让学生了解世界性的音乐差异,形成较为宏观的音乐认知结构。

(五)注重因材施教

在音乐教学中,不同学生对理论的吸收能力差异性较大,此时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在理论课程中添加具有特色的元素,激发出学生的音乐潜能,教师可通过对学生的观察,结合学生的音乐反馈,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音乐教学计划,由浅入深地推进音乐的理论互动,尤其要避免照本宣科的单一理论教学形式,部分学生在理论的理解上,一定要经过实践才能够更好地记忆,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在理论中穿插实践要求,便于学生快速夯实记忆,通过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点,可以使课程效果得到优化。

(六)注重对师资进行培训

音乐教师虽然自身的音乐素养较强,但在教学中,随着时代化的发展,很多新产生的教育理念、乐理知识,这些教师不可能全都了解,所谓“学到老,活到老”,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更应该不断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参与教师的培训,可在课余时间参与音乐教学的变革论坛,或者通过网络的渠道搜集目前高校音乐创新教育的一些方式,与学生的情况结合起来,通过专业化的线上线下训练,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教师可互相听课学习,可集中展开音乐的教育计划分析,互相提供意见,说明自己的想法,将教师之间的创新意见整合起来;同时结合高校近年来发展的方向,关注學生的音乐素养,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素质培训。教师在面对文献、书本知识的时候,不能只停留在看、听的层面,要用思辨的方式进行思考,提出问题;要亲身体会,亲自验证其中的内容。亲身融入到这一音乐事象中,看看它究竟是不是这样,为什么这样,做到这一步才能对该音乐事象和其研究文本有更加准确、深刻的理解,做到融会贯通、知行合一、运用自如。

(七)优化硬件和软件的支持

音乐教学需要依托相应的软件硬件,在多媒体、网络空间上进行软件的创新优化,教师需要掌握部分的音频制作方法,通过软件剪辑音乐信息,还要在乐器的硬件上注重维护,紧密的结合英语理论课程的要求,拓展学生的视野,将学生从教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通过言传身教,利用更加灵动化、多样化的形式,展示音乐的理论信息,在专业、多彩的音乐设备作用下,体现音乐不同形式的魅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在音乐的理论课程推进中,应结合高校的转型发展构建计划,创新教学形式,紧密结合现阶段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音乐理论互动的创新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综合的层面出发,在理论渗透的同时实现对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素华,阿如娜.高校音乐专业教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2]李悦平.新形势下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发展构想[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

[3]徐希茅,徐飞.地方院校创新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音乐,2007.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2016.

[5]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实施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高2号文件,2016, 45(7):554-556.

作者:姜海超

高校音乐论文 篇3:

高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之关系

摘要:高校音乐教育存在西化倾向,这对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带来挑战。高校需要将民族音乐作为艺术教育重中之重,渗透到音乐学科教学活动当中,处理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让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能够得到继承和弘扬。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高校是造就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才的重要阵地,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举足轻重,而高校音乐教育在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中也使命重大。音乐作为艺术学科主要内容,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所具有的精神元素十分丰富。在我国高校音乐教学发展过程中,既要吸收不同国家的音乐文化精髓,更要注重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孕育的民族音乐文化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民族音乐具有的传统文化内涵颇为丰富。因此,在国家不断重视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今天,高校需要将民族音乐作为艺术教育重中之重,渗透到音乐学科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在获得一定音乐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对传统文化深沉内涵形成正确感知。正是民族音乐文化的沉淀为高校音乐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在肥沃的文化土壤中才能孕育优秀的音乐人才,因此必须处理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让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能够得到继承和弘扬。

什么是民族音乐?我国的民族音乐,是一个包容面极其广泛的概念范畴。它既包含汉族音乐,也包含少数民族音乐;既包含传统音乐,也包含现代音乐;既包含民间音乐,也包含专业创作音乐。也就是说,凡是由中国人创作出来的、具有中国音乐总体风格的音乐作品,都可以说是中国的民族音乐。中国的民族音乐艺术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中,创造了规模浩大的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的民族音乐体系。这一体系在世界音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音樂教学是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手段和载体。在历史上,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基本上是靠民间艺人的传授或表演来传承。但是,民间艺人的工作具有不稳定性,加之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低下,所以导致其很多局限性。民族音乐文化长期不受重视,少有人能主动、详细地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在新时代的文化教育中,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有责任、有义务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文化是高校音乐教学的基础。在高校设置音乐课程,首先应该重视民族音乐文化,以此作为音乐教学的重点,这是我们音乐教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教育过程中,更应该以此作为宗旨,努力发挥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掌握新时代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动态与趋势,使学生在全面认识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促进文化素养以及整体素养的提升。然而现阶段的音乐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逐渐的偏向西方化。因此,高等院校要强调以民族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教学的根基,引导学生发现传统音乐的重要性和意义。只有打好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这个根基,才能使音乐教学达到育人的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民族音乐文化得以传承。

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因素,具有文化资源的重要意义。如今,我国的教育不断改革,强调综合素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进行民族音乐文化教育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国民的音乐素养全面提升。多年来,高校音乐教育受西方音乐的影响较深,许多学校甚至只专注于发展西洋乐,不重视民乐,这就有失偏颇。总之,民族音乐文化的观念未能扎根学校的课堂、扎根音乐课本中,众多音乐课的教材包含过多的西方音乐内容,这显然不利于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所以,高校进行民族音乐教育能够重新建立民族音乐文化观念,巩固民族音乐文化基础,为小学、初中、高中音乐教育树立楷模,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尊心。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国只有不断弘扬民族音乐,丰富民族音乐的种类与内涵,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如果我国的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不力,将会在世界音乐体系中黯然失色,甚至被逐出世界乐林,世界音乐也会因缺失华夏音乐,多样性和丰富性受到损失。可以这么说,一个民族的精神品质与风貌蕴藏在民族文化、历史传统当中,高校进行民族音乐教育弘扬华夏民族的精神与品质,展现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十分必要。高校进行民族音乐教育能够给学生一个了解、认识民族音乐的机会,学生通过一次次的音乐课中爱上民族音乐,并乐此不疲地学习民乐,从而更好地弘扬华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所以,高校音乐教育中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是非常正确、非常必要的。

在高校大力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一方面要建立民族音乐教学体系,同时要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大胆探索,走出一条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新路子。

一、坚持文化自信,树立中国民族音乐主体观念

在如何解决优秀民族音乐的传承问题,虽然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和实践,但始终没有解决好民族音乐传统实体的传承问题,而民族音乐的现状却已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解决传统与现代这两个本质上有显著区别的音乐继承问题时,我们应该对传统音乐的继承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和高度重视。回顾我国高校几十年来的音乐教育,无论是各大音乐学院还是一般高校中的音乐课程,都遇到了如何处理中西音乐位置的问题。今天的所有专业艺术院校在民族音乐技术和知识的传授上,基本上是以西方音乐体系和形式为中心内容;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创作演出的民族音乐作品,也基本上是以西方音乐创作模式和套路来表演;民族音乐在理论与实践的指导与应用上,基本照搬西方音乐理论去阐释中国传统音乐,使传统音乐在形式和内容上产生文化的变异与扭曲,导致民族音乐被现实社会所误解。由于在教学、创作与表演中,多年来我们轻视了民族音乐在文化建设上的主导作用,使得民族音乐教学在专业音乐领域已被置于边缘化的位置,这虽然使民族音乐强化了其时代性特征,但是我们却丢失了赖以生存了千年的传统音乐文化本质。民族音乐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但一定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的本来面貌,我们不能背弃自我去迎合外来文化的渗透,这是国人坚守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底线,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最基本原则。高校音乐教育一定要使我国的青年一代树立起民族音乐是主体的观念。但这样并不等于中国排斥西方音乐。高校必须要青年一代充分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价值,使得青年一代不能崇洋媚外、顾此失彼。总之,高校学生要在一次次的民族音乐学习中传承中华民族音乐的薪火,并将其发扬光大。

因此,在国家文化部门、教育部门的主导下,应该集中全国的民族音乐专家学者,就专业音乐教育体系和学术体系的建构进行宏观指导,并通过法规性的制度建设,使民族音乐传承真正在国家文化政策的主导下,在文化教育体制中得到真正落实。应该在国家文化部门、教育部门的组织指导下,对民族音乐进行教学植入和管理,并制定专业化的教学方案,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推广普及和应用。目前,这方面的学术研究有现成的经验和成果基础,需要国家层面的干预和指导,在音乐教育机构中真正进行职能转变和教学落实,从而使民族音乐真正走进课堂、落实到实践。我们国家的音乐教育把重心放在培养一批懂得民族音乐、热爱民族音乐的继承人之上,而不是以培养了解西方音乐的人才为目标。政府主导的专业艺术院校和民族音乐表演团体要为继承民族音乐而作出切实可行的规划目标,尤其是要强调民族音乐转化为现实舞台艺术表演应用与服务,让我们的音乐工作者成为尊重传统,懂得传统、了解民族的未来继承人,使民族音乐真正得到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的教学研究、人才培养、艺术表演创作,应该列入到各个相关部门和行业机构的管理内容中,予以法规化的监督和考核,特别是政府层面主导和管理的教育及艺术机构,各级分管文化教育的领导班子主要负责要担当起这一重要责任。要让民族音乐在各个层面的教育和表演中扎根,民族音乐事业才能掷地有声地得到传承保护。

二、高校音乐教学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理念,始终突出民族音乐文化这个主旋律

首先要做的就是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始终以民族音乐文化传授为中心。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再向学生强调民族音乐文化存在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明确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二者之间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彰显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色,吸引学生的专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学生能够融入到民族音乐的教学实践中,发自内心地喜欢并渴望学习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任重而道远,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们能够坚持不懈地奋斗,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

(二)在音乐教学的课程设置上重点突出民族音乐文化

高校的民族音乐教学都是紧密围绕着音乐教学课程的设置而进行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大都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吸收,没有真正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没有亲身感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与魅力,使学生对教学目标与内容理解不深不够,对民族音乐文化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学习的动力。因此,高校应该大力优化音乐教学课程的设置,突出民族音乐的重要地位,突出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色与魅力,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民族音乐文化环境,同时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例如高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各地民俗文化都不大相同,让学生上台去展示或表演自己家乡的民族音乐,学生就能初步了解不同地区的音乐文化,相互感染与学习。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解各民族、各地区音乐文化的机会,在课后主动地去深入了解感兴趣的民族音乐文化,又改变了传统的教育形式,将课堂交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全面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教学质量。

(三)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开展特色鲜明的音乐教学活动

在高校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探索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开展特色鲜明的音乐教学活动,引起学生对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民族文化,进而提升高校的音乐教学质量。例如,把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请进课堂,展现真正的民族音乐文化,使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产生亲近感,学生在民间艺人的表演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也可以在课余时间举办民族音乐会,鼓励学生融入进来,积极展现自己所喜欢或掌握的民族音乐节目;还可以开设各种社团,不同的民族音乐设置不同的社团,使学生在课余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民族音乐类型,更深入地去学习、感受。这种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一方面会使音乐教学变得有活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促进学生吸收,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

(四)重视口头传承,坚守民族音乐的原汁原味

根据调查,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主要分为书面、口头、乐器传播三种。而高校进行民乐教学时一般采用书面教学,教学生识五线谱和简谱,但这种书面的音乐不能完全体现民族音乐的优美与高雅,更体现不出民族音乐的气韵。久而久之,高校音樂教学只把形与骨传给了下一代,却忘了民族音乐的灵魂。这种缺乏特有音色的书面乐谱再经过一代代的视唱,民族音乐的独有音色渐渐消磨殆尽,也将会失魂落魄,难以打动人,甚至会使得国人对民族音乐的兴趣衰减,最终民族音乐走向消亡。所以,高校民族音乐教学必须开创新格局,以生活为师,不是单单传授乐谱,而是更重视口头传授。

综上所述,在高等院校的音乐教学中传授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不仅影响着学生的素质发展,还影响着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开始重视起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但在教学实践中不尽如人意。因此,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找出问题所在,并寻求解决方法,不断开拓创新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全方面、多形式、多样化地展现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  李景玉.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音乐教育研究[J].兰州大学,2014,(04):90.

[2] 吴静.回到原点——重提口传心授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国音乐,2016,(09).

[3] 傅碧雯.民歌传承与乡土教育的耦合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7.

[4] 刘桂珍.中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的时代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2012,(03):176.

[5] 周熙婷.地方民歌进入高校声乐教学的思考——以凤阳民歌为例[J].当代音乐,2017,(09):19-21.

(作者单位:内蒙古艺术学院)

作者:苏利雅

上一篇:新教材特点论文下一篇:双十医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