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教学论文

2022-05-11

小编精心整理了《高校音乐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音乐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对音乐人才越来越重视。现在的许多高校中,都开设了音乐专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增强音乐人才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于音乐人才的需求。本文针对我国高校现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

第一篇:高校音乐教学论文

高校音乐教学的创新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高校音乐教学的现状,总结出高校音乐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音乐教学应实施理念创新、形式创新、目标创新、管理创新,在完善高校音乐教学的同时,希望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音乐人才,具体论述如下。

【关键字】高校;创新;音乐教育;教育改革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方针所规定的重要教育方向,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则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如何创新音乐教学,发挥音乐教育的积极作用是高校素质教育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面对新时代对人才的选择和挑战,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必将是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动机,更是高校音乐教师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只有不断地尝试创新,才能拓展出一套崭新的教学体系,释放高校音乐教育特质。

一、我国高校音乐教学现状

在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音乐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为音乐教育向大众推广夯实了基础。但就目前的音乐教育体系而言,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一)音乐教育理解片面

作为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对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具有深远的意义。高校音乐教育主要着眼于提升学生的艺术气质,以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但是人们往往简单的理解为组织学生唱歌或跳舞等活动,而单一的歌唱比赛、文艺联欢、节日汇演等只是高校音乐教育的一个方面,可见大多数人对音乐教育的认识是片面的,缺乏深度理解,导致高校音乐教育的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化、表面化,墨守成规,一成不变。此外,由于社会一些贪图名利、过分追求结果的负面因素影响,使得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阻碍重重,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审美能力无法得到提高,人们对高校音乐教育必然深陷误区,高校音乐教育的经济效益低,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人们忽视音乐教育,更不会深切剖析其实际价值。

(二)学生的音乐知识系统不完善

学生音乐知识系统不完善是高校音乐教育的瓶颈之一。由于学生自身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知识等存在差异,加之没有接受完整系统的学习机会,很多学生没有基本的乐理常识。诸如有些学生分不清古典音乐与宗教音乐、重金属音乐与摇滚音乐的区别;《黄河大合唱》的作曲是谁;更不了解歌剧由哪几部分组成等。由此可见,匮乏的音乐知识是制约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暴露了高校音乐教育教材缺乏合理性、教学活动过于简单等短板。

(三)音乐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高校招生数量逐年增加,但相应的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数量却未见增多。对音乐教育师资力量的投入力度不大,专业的音乐教师数量甚少,拥有系统音乐知识的音乐教师更是少之又少,这就是推进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障碍。

二、高校音乐教学的创新途径

(一)音乐教育理念的创新

音乐教育理念的创新从本质上说就是教育观念的改革,其本质就是通过批判的审视、开放的眼光对传统的音乐教育理念进行筛选和整合。音乐教育理念创新的过程既要摒弃传统音乐教育的糟粕,又要批判的接受其优良之处,并结合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将其整合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教育理念。音乐教育理念和创新思想是行动的方向,完善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对全民族的教育发展起到大力的推动作用,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其前提应开拓思想,从根本上对教育理念创新。

一般来讲,缺乏趣味性的音乐教学活动,难以让学生产生审美体验。因此高校音乐教师要时刻把握对学生审美情趣的激发,例如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旋律优美的音乐的魅力,立体的感受乐曲中激昂和低沉的跌宕起伏。此外,构建科学的理论体系,也是高校音乐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实施比较系统的教学体系,运用合理的教学模式,才能逐步建立健全科学的音乐教育理念。

(二)音乐教育形式的创新

要推陈出新,全面改革音乐教育,推进音乐教育向有利方向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丰富完善知识系统。课堂教学是音乐教育的工作重点,更是音乐教育的核心,要想丰富完善音乐知识系统,首先教师除了要具备完善的音乐知识系统,还应该了解其他人文知识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同时还应熟练操作现代化的多媒体操作技术,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毅力。在这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年代,知识更新换代速度飞快,教师们只有通过不断地钻研,才能丰富知识系统。

第二,开发创新教具。对于音乐教育来说,教具无疑是课堂上不可或缺的工具,开发一款好的教具能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除了常用的钢琴以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乐器,例如萨克斯、小提琴、长笛等。多种不同的乐器交替在课堂上出现,更容易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仅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更能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第三,投学生所好,因材施教。作为音乐教育主导者的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避免一言堂,避免普遍教育,应当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学生的自身条件以及学校的设备配备来设计音乐教学的素材和目标。灵活掌握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尊重学生的爱好,用学生最易接受的方式,轻松愉悦的传授音乐知识,完成教学活动。

第四,不断钻研,勇于创新。在音乐教育的改革创新中,教师难免会遇到各种难以攻克的难关,但只要认真钻研,深入探讨,就能突破瓶颈,收获成功的果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创新的理论研究一定要在实践中应用,经过时间的检验,方能知道这种创新是否存在弊端,能否广泛的应用于音乐教育中。在钻研中发散思维,在创新中小心求证,才能不断地提高音乐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创新教学的发展。

(三)音乐教育目标的创新

一方面,新时期高校音乐教育的目标应具有时代特色,与时俱进,适应新环境下社会的需要。只有定位新的教育目标,才能促使高校音乐教师在教材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开拓创新。首先音乐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社会属性以及它对对推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音乐教育还肩负着净化社会风气的重任。传统的音乐教育多以模仿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技能,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压抑了学生对自身的潜能开发,使音乐教育失去了完美人格的光环。创新的教育目标要求教师对音乐教育准确定位,努力实现:物质文明教育与精神文明教育相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协调,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理性思考与形象思维相联系,兼顾审美能力与人文知识相融合,通过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培养出适应新环境下的通用型人才。

另一方面,高校音乐教育要立足中国着眼世界,脱离世界音乐文化底蕴的高校音乐教育是不完整的,是片面的。在推进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的关系,吸收优质的教育资源,开拓视野,提倡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促进各国音乐文化的交流,深入的推广音乐教育宏观目标,促进音乐教育的和谐发展。

(四)音乐教育管理的创新

传统的音乐教学管理模式长期占据着音乐教育的主导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严重制约着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影响培养人才的速度和质量。只有脱离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才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推动新型音樂人才的培养步伐。创新音乐教育管理,首先要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它体现在思想现代化,手段现代化,功能现代化几个方面,思想现代化要求音乐教育管理从根源上坚持创新,与时俱进。手段现代化要求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不断地完善教育管理的执行情况,功能现代化要求音乐教育管理要科学运用科技手段,实现教育管理创新。传统的音乐教学管理模式一味的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而创新的教育管理体系关注结果与过程的协调统一。结果固然重要,然而掌握学习音乐的方法和形成正确的音乐审美观才是目前音乐教育管理目标。

总 结:

综上所述,创新音乐教育不仅是时代呼声,更是一种理念上的变革,同时还会的审美上带给人们全新的体验,高校音乐教学的创新必将对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药晓霞.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6.

[2]张凝宁.对非艺术类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现状的实地抽样调查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9.

[3]王圣春.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探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7.

[4]钱生槭.浅谈新时期高校音乐教学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8).

作者:马吉庆

第二篇:浅谈高校音乐人才培养与高校音乐教育改革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音乐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对音乐人才越来越重视。现在的许多高校中,都开设了音乐专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增强音乐人才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于音乐人才的需求。本文针对我国高校现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

【关键词】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改革

隨着我国社会整体结构的逐渐转型,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的对音乐充满兴趣的人,而且社会对于音乐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使得高校对于音乐人才的培养不能单单只在音乐一个方面,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进行综合培养,全面提升高校音乐人才的整体素质。高校作为音乐人才的培养地,必须要对音乐教育不断深化改革,这样才能够为社会输送优质的音乐人才,推动我国音乐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一、高校音乐改革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高校的音乐教育培养过程中,由于每一位学生的个人素质和音乐水平不同,所以在对学生进行统一教育的过程中,会存在着许多的学生跟不上整体节奏,使培养效果出现差距,导致高校音乐人才的整体质量出现差异,而高校培养的音乐人才输送给社会作为音乐方面的师资资源,综合实力较高的音乐人才,输送到了中学进行中学音乐指导,一些音乐素质和音乐成绩较低的人才输送到小学进行音乐教育,这也是导致中小学学生音乐素质出现较大差别的重要原因。如果高校在音乐教育培养不能够及时改革,导致这种恶性循环下去,对我国整体音乐文化和音乐素质的发展造成非常大的冲击。因此,高等院校必须不断改善培养措施,提升音乐人才的整体素质,这对于高校自身的进步,社会音乐事业的进步和长远规划都是非常重要的,具有积极促进的作用。

二、高校音乐改革背景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现在的高校音乐教育一般分为两个主体,一个是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培养,另外一个就是专业的院校音乐教育,对于传统高校的音乐教育来存在着教育模式和教学理念僵硬,音乐教育思想十分不明确,导致在高校音乐人才培养中出现障碍,严重阻碍普通高校音乐的发展,而且一些新建的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并没有深化教育改革,导致培养出的许多学生和音乐人才不能够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最终被社会所淘汰。在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中,许多普通的高等院校对于音乐教育和教育观念存在着很深的误区,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素材的选择上没有自身的办学特色,只是一味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育,使教育与实际之间缺乏沟通,最终导致完全脱离。另外普通院校的音乐教学的生源与专业院校相比相差甚多,在专业院校中存在着大量对音乐具有一定天赋和兴趣的人才,音乐素质和音乐能力较高,而普通院校的音乐专业的生源普遍音乐素质较低,对于音乐缺乏足够的兴趣和爱好,在传统教育模式和专业教育模式的催化下,导致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最终使普通音乐院校的学生渐渐变成“普通学生”,而且因为整体素质的落后,自身缺乏特点,导致就业困难,难以融入到多元化的社会之中。

三、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途径和措施

(一)明确教育理念

在我国专业的音乐高校进行音乐培养过程中,必须要明确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因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增加自身的就业,所以高校对音乐人才进行培养时不能够单单进行理论教育,要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够明确了解社会的需求方向,在现在的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培训完成后,主要就业方向就是针对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与音乐培训为社会输送师资力量。另外,随着社会结构转型的进行,音乐人才已经慢慢渗透到了各行各业之中,高素质的适应性人才成为了高等院校音乐培养的重点。所以高等院校在音乐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确定好自身的培养目标,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互结合,这样才能够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保证自己能够更快速地融入到多元的社会中,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改善培训模式

在进行音乐人才培养时,明确目标后,要根据目标展开培训,使自身能够快速的达成目标。在进行培养时,对于传统的培训模式要取其精华,去其槽粕,将一些传统培训模式的优秀部分充分发扬,然后进行创新改革,改善传统的培训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高校音乐的培训老师要对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整体水平有充分的了解,然后制定详细的培训方案,最大化地提升教育改革的效率,以最快的速度为社会输送优秀的音乐人才。

(三)加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内容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人们对于音乐的要求变得更加严格,使传统的单一性人才不能够适应社会的进步和需求,所以高校对音乐人才进行培养过程中,不能够单单只培训一个方面,这样会导致音乐人才的狭隘,必须要对各方面进行综合培训,将自身培养性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另外,还要注重各个学科之间的渗透,帮助学生能够拓宽自身的知识范围,提升整体知识水平,适应社会对于音乐人才的不同需求,促进我国社会音乐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东芸.可持续发展观视域下的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07).

[2]张克学.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15(12).

[3]张涛.高师音乐教育现状的分析和思考[J].贵州大学学报, 2016(03).

作者简介:李灿旭(1978—),男,河南洛阳市人,白俄罗斯国立音乐学院毕业,硕士研究生,从事声乐教学工作,现任讲师。

作者:李灿旭

第三篇:更新高校教学管理理念 促进高校和谐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教学也要不断更新自身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中“人”是核心,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做好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根本保障;“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以人为导向,围绕人全面展开各项工作。树立合理的理念,将大大促进高校和谐发展。

关键词:更新理念;教学管理;和谐发展

一、“以人为本 ”理念

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1]以人为本,是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充分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去开展工作,以实现人与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共同发展为目的的管理活动。[2]

二、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人的因素

高等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的人——大学生,而高等教育的实施者也是人——教学管理者、教学组织者。因此,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应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真正“以人为中心”,使教学管理活动从学生及教师的客观需要出发,做到“理解人、尊重人”。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当前各大高校并没有意识到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的事实,在教学组织管理体系、学科体系的构建上,仍然停留在“精英教育”的模式之下,致使教学管理体系、课程构建体系及教育实施者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都没有充分考虑社会生产的实际需求,造成所培养的人才严重脱离社会需要,直接导致高校毕业生不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甚至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作为高等教育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教学管理者在工作中还表现出“人性化缺失”的现象:首先是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相对死板,不能灵活变通,难以适应新时代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其次表现为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相对死板,高校学生在学习上没有自主权。尽管有些高校已经开始实施选修课,但也只是停留在一些不重要的学科上,学生选课的目的也相对单纯,一味追求学分。要想改变这种现象,必须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再次,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计划性、规范性过于强烈,统一性要求较强,往往计划有余、灵活不足况,形成了教育教学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这种情形下的教育教学管理者具有绝对权威,直接造成被管理者的主动性不足,固定模式也会直接影响甚至禁锢教师的思维,进而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不利于独立人格的培养和发展;最后,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评价方式也相对传统、死板,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方式根深蒂固,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利用不足。此外,高校学科设置过于注重理论,对学生操作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不足,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甚至与社会的迅速发展背道而驰。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

教学管理理念的创新是高校教学管理更新的前提。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各项工作应充分考虑人的因素,从高校直属领导到教育教学管理的直接负责人,再到具体实施者,都应充分考虑社会和人的需要。高校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都依靠这些人最基本的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因为人不仅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客体,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各种措施、手段的运用,都是通过“人”来实现的。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达到协调互通,促进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有效运行至关重要。因此,“以人为本”将成为现代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核心理念,也是现代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必然要求。

1.“因人而异”优化教育教学管理。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实施对象主要涵盖各学院教学组织实施者、教师及学生。因此,应充分尊重各个学院的实际情况,“因院而制”甚至“无为而治”,充分发挥各学院的主动性,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教学规划体系,还要充分尊重教育的终极目标——学生。高等教育教学应该“因人而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实现高等教育教学知识本位、能力培养及人格塑造齐头并进的模式,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这就要求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必须“以人为本”, 采用多种方式方法优化学科设置,丰富教学内容。

2.建立健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激励制度。现代管理理念强调“以人为本”,人是现代管理的核心,其实质是管人理事、用人成事,借助他人的力量。[3]因此,对于高校来讲,建立健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以制度约束人,以制度监督人,以制度激励人,让人能干要比本人能干更为重要。同时,我们也要正视制度与人的差异性,必须对管理的对象——人有基本的认识。从管理的角度来讲,制度化管理更容易实施,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人的因素,因为个体差异客观存在。管理者要有效地管理好员工,就应充分考虑个体特征,承认个体差异,激发个体潜能,使每个人都有所擅长。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实施,也应该充分考虑管理工作及职工的特征,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并通过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来激发管理人员的能力。提高内部竞争机制,坚持能者上、庸者下。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理念,不断更新理念,实现高校管理现代化。

3.“以人为本”优化高校学科建设。当前,高校数量激增,以及严峻的招生、就业形式,促使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必须更新理念,建立合理的教学管理体系,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不仅要教育人、培养人,还要更好地教会学生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因此,当前我国高校教育首先要合理定位,突出自主特色,形成独具特色的高等教育教学体系,将极大地推动学校的发展。对高校而言,这种特色集中体现在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以及合理的学科专业设置等诸多方面。高校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教学模式。高校只有抓住生存发展的根本,合理定位,适时改变,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而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及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创新,都体现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些都需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来实现。因此,对当前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而言,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并认真地贯彻执行,才能使高校健康和谐地发展。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应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作为核心来合理地安排、优化各项工作,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中心,旨在通过合理的机制来充分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人的综合能力提升与高校教学管理的共同发展。这样才能使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也使大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从而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孔丽丽.执政条件下党群关系探析[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

[2]王茗茗.以人为本做好医疗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工作[J].管理学家,2011,(6).

[3]赵少平.现代管理理念在高校体育部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

(编辑:陈见波)

作者:王艳琴

上一篇:3d数字技术论文下一篇:报纸版面设计论文